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医疗急救知识全文(5篇)

医疗急救知识

第1篇: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1.1中药单方王锦槐用蝉蜕3g加水250mL,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缓煎15min,取汁饮用,治疗本病有奇效。王翘楚等将落花生枝叶研制成制剂用于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疗效。马明和重用半夏(将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煎30min,取汁300mL徐徐咽下)治疗失眠取得显著疗效。范桂滨使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王祥礼用灵芝菌液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2经方加减

戴子辰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不寐58例,有效率为77%。屈沂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总有效率92%。楼兰英等用归逍散治疗失眠75例,有效率92%。季铁铮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40例,总有效率98%。魏相玲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结果治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何丰华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80例,总有效率92.5%。周亚玲用加减温胆汤治疗痰热内蕴型失眠患者81例,总有效率93.83%,其中显效率62.96%。倪国栋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其中治愈2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何爱国等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失眠30例,治愈1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47%,总有效率90%。黄泽辉使用加味导赤散与舒乐安定对照治疗顽固性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0.65%,对照组总有效率6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郝芬兰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失眠102例,以刺五加片、谷维素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60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

1.3自拟方加减

刘艳萍自拟安神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32例,经治2~3疗程,32例中24例痊愈,7例显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9%。张培林[26]自拟活血宁神汤为主治疗老年失眠,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凌桂梅自拟活血安神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组55例,痊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陈群等自拟安寐汤治疗失眠患者126例,各种证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肝郁化火型93.02%,阴虚火旺型94.59%,痰热内扰型88.00%,心脾两虚型91.67%,心虚胆怯型77.78%,总计总有效率为91.27%。黄淑玲自拟安神汤治疗失眠症,将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安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予安定治疗,停药后第2周,睡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汪瑜菡等自拟安神解郁汤治疗亚健康失眠96例,并设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确切。丁世幸自拟温阳安神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阳虚证顽固性失眠56例,其中痊愈3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彭彰荣等自拟安神镇肝汤治疗失眠42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张光栓等自拟滋阴导眠汤配合阿普唑仑治疗顽固性失眠66例,并与单纯应用阿普唑仑5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1.4中成药

王尚红等采用甜梦口服液治疗失眠368例,结果显效132例,有效149例,稍微有效62例,无效25例。葛秀英等运用安眠灵胶囊治疗失眠性亚健康学生6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显示该方既可延长睡眠时间,又可改善睡眠质量。张旭明以安神胶囊治疗慢性失眠症,并与阿普唑仑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治疗的第1天、第8天,阿普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安神胶囊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的第15天,治疗结束3个月,安神胶囊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优于治疗前及阿普唑仑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刘瑶等以复方远枣宁神胶囊治疗不寐35例,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3天停止服用任何具有安眠作用的药物,3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1例中途失去联系,总有效率91.4%。郭维等应用甘枣安神口服液治疗失眠50例,服药1疗程,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周健等以柏枣宁心颗粒治疗失眠症156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1.03%。陈夏凉等采用乌灵胶囊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60例,证候疗效60例中显效18例,有效38例,无效14例,显效率13.33%,总有效率76.67%。失眠疗效60例中临床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显效率36.67%,总有效率83.33%。柳青以参芪五味子胶囊治疗失眠症30例,总有效率60%。

2.总结

第2篇: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针灸;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失眠症主要是指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入睡不安稳、睡眠时间明显不足、易醒、睡眠质量差,严重的失眠者甚至还会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多数情况下长期患有失眠症的患者会出现心情烦躁、疲劳无力、记忆力差以及头痛症状明显等临床表现,从而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会产生极大影响。失眠虽然并非是重症疾病,但是,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学习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病情严重的甚至还会引发中风、心悸以及头痛等。顽固性失眠患者长期承受失眠痛苦,并且对安眠药会形成一定依赖性[1,2]。基于此,本文对门诊在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4例失眠症患者中应用中医针灸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门诊收治的8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比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3.58±5.20)岁;病程1~15个月,平均病程(9.24±2.75)个月;研究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0~54岁,平均年龄(44.39±4.80)岁;病程1~17个月,平均病程(10.37±3.1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排除合并心、肝、肾、脑血管等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且所有患者在本院检查均符合中医失眠症诊断标准,确诊为失眠症。所有患者已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药物治疗,口服脑力宝丸(通化仁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2023802),用法用量:4丸/次,3次/d;谷维素(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196),用法用量:1~3片/次,3次/d;安定(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887),用法用量:5~10mg/次,睡前服,连续服用15d。研究组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方法治疗,选取患者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四神聪、百会穴、足三里穴、涌泉穴;对选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医务人员告知患者保持身体和心理放松,取平卧位,根据穴位选取用针,针刺百会穴时采用快速平刺的方式,其他穴位采用直刺的方式,针灸后需要留针30min,1次/d。同时,医护人员告知患者家属临睡前需点燃艾条,对患者涌泉穴进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每个穴位停留时间为15min,1次/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情况、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睡眠时间>6h,且睡醒后精力充沛无不适感;有效:患者睡眠时间在3~6h,临床表现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主要从患者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活力以及生理功能和生理机能五方面分析,每项指标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从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四方面分析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睡眠情况,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4]。患者治疗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1.25±0.44)分、入睡时间评分(1.26±0.37)分、睡眠时间评分(0.71±0.19)分、睡眠效率评分(1.55±0.63)分均低于对比组的(1.69±0.62)、(1.66±0.40)、(1.29±0.47)、(2.33±0.7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比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91.26±5.74)分、生理机能评分(92.39±5.54)分、生理功能评分(93.61±3.05)分、活力评分(94.59±3.25)分、精神状态评分(95.39±2.47)分均高于对比组的(80.36±5.33)、(80.39±5.21)、(81.94±3.58)、(83.77±4.66)、(89.31±3.2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比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失眠症是当今临床中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国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失眠症患者数量已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现象,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者患有失眠症的几率更高。另外,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失眠症正在走向低龄化。出现失眠症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①受到其他病症的影响。咳嗽、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均会导致患者无法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进而形成失眠[5]。②心事过重、气血失合以及工作过度劳累等均会引发失眠症。在众多引发患者出现失眠症的原因中,心理压力是导致其发病的普遍原因。失眠中的主要病因在心,病症主要表现分为实症和虚症两种,其中主要以虚症为多。治疗虚症需要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禁止饮用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还可以选择饮用牛奶等食物促进睡眠。经常服用玉米、小米以及红枣等补充机体气血;睡前使用腹式呼吸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促进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选择热水泡脚的方式能够加快患者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在现代治疗失眠症中,大部分患者会选择药物治疗,该种治疗方法见效快,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失眠疾病,并且患者过多服用药物还会产生依赖性,最终导致没有安眠类药物情况下无法入睡[6]。在中医学中,失眠又被称之为“不寐”或“目不冥”,主要发病原因是情志失调、劳逸失宜、饮食不节以及病后体虚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肾不交、胃气不和、心胆虚怯等,进而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失眠。对此,中医针对失眠症治疗中主要讲求的就是益气血、调心肾和阴阳平衡[7,8]。由于中医针灸疗法自身有着较高安全性,同时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症疾病中。由于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脏、脾脏以及肾脏和胆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针灸过程中主要选择神门穴和内关穴两个穴位为主,以此共同发挥养心安神和补心气的作用,使得患者能够心有所主,促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四神聪,属奇穴,该穴位主要治疗头痛以及失眠和眩晕疾病;三阴交为机体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具备补心脾、养血安神与益肝肾的作用;足三里穴位针灸,也有着益气强壮、调胃和中的效果[9,10]。另外,人体在进入睡眠时所涉及到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其中γ-氨基丁酸能够对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加之患有失眠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脑脊液的γ-氨基丁酸含量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三阴交穴和神门穴针刺可以促进γ-氨基丁酸含量。故诸穴合用,相辅相成,最大程度发挥出调节患者阴阳和镇静安神的效果,使得患者阴阳平衡、心神安定,进而逐渐恢复正常睡眠,提升患者睡眠质量[11,12]。通过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比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活力、精神状态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比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睡眠质量较好,且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丹.益肾宁心安神方联合针灸仪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医疗装备,2020,33(3):107-108.

[2]梁婷婷,尹平,徐世芬.针灸治疗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临床研究概况.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203-206.

[3]王溪娟.自拟宁心安神方联合针灸推拿治疗不寐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64-65.

[4]季奎,张学慧.针刺安眠穴联合三阴交温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失眠的临床效果.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12):1677-1679.

[5]陈颖.观察针灸联合共情护理干预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调节作用.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3):40-41.

[6]张霜梅,吉晶,邱朝阳,等.单纯针灸对比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2):2843-2852.

[7]饶安平.中药与针灸综合干预对更年期失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261-262.

[8]陆金凤.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应用及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1):161.

[9]孟祥苗.针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黑龙江中医药,2019,48(5):354-355.

[10]刘丽斯,于漫,吕凌,等.针灸用于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和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9):82-83.

[11]王克敏.针灸治疗联合归脾汤对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61.

第3篇: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

医学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

管理学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

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

第4篇: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护理;

安全管理是任何一家医院的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拉萨市。目前,同国内许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相同,急诊科在负责院内各项急救的同时还担负着院前突发事件和急救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自然也就成为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现将我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急诊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配置因素急救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床位和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且梯队结构不合理。我科护理人员多半是新毕业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综合能力及临床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而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三查十对”落实不到位,易出现临床护理漏洞,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夜间值班人员少,两名当班护士身兼多职(包括普通急诊、留观、抢救、出诊、划价收费、护送危重患者检查和住院等),导致护理人力紧张,抢救护理力不从心,而一个危重病人抢救,床旁至少需要一名护士。如遇病人集中、工作量加大或群体事件时,当班护士缺乏应对能力,而短时间内更多医护人员又难以及时到位,难免引起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导致诸多护理安全漏洞的存在,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接诊的患者涉及多科病种,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急救技能等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别护理人员知识面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急诊护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急诊护理安全。

1.3潜在法律因素随着全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我科个别医护人员跟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欠佳,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医疗文书及护理文书,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不规范,记录时间和实际时间相差甚多,在发生急诊医疗纠纷中提供不了有效的资料,从而自身处于被动地位。

1.4院前急救因素

1.4.1调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淡薄,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不具备急救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紧急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电话指导;或由于驾驶员对行车路线不熟悉或救护车出现行进间爆胎等故障,导致无法在预计的时间内直到呼救现场或把病人耽搁在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1.4.2出诊医师人员不固定,大部分为非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院前急救经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不足,出诊医护不及时,到达现场后体格检查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若遇出诊护士也缺乏经验,在出诊及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易造成不良后果。院外抢救时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留,随意丢弃。由于方法和技术不到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摔落等意。

1.4.3救护车内急救物品、仪器设备不完善,或出诊护士对其放置位置不熟悉,或因车辆颠簸造成仪器损坏等耽误抢救;转运途中固定不牢导致病人坠伤;路面颠簸,输液瓶或仪器松脱砸伤病人引起纠纷。

1.4.4在进行病人转运前未提前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和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潜在的风险,如休克、窒息、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未签定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没有做到及时询问患者存在的不适,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

2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健全急诊科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讨论和持续改进,做到全员熟练掌握,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2确保合理的人力配置,保证护理安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3],医院和人事部门要逐步考虑补充护士编制,使其能够达到合理的医护比例,同时医院护理部应根据病人及科室实际情况,合理、机动调控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确保护理安全。在急诊科的护理管理中,要适当进行非护理人员的部分配置,以减少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4]。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合理、弹性排班。根据急诊工作的特殊性,从知识、能力、专业、年龄等多方面考虑,夜班实行双班工作制度,排班时注意新老、强弱搭配、藏汉搭配,实现值班人员最佳组合,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护患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出现的沟通障碍,大大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病人就诊高峰的时间段,合理安排班次,适时增加护理人员。

2.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进行分类教育,专人负责落实,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常见急危重症的护理常规操作,以降低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定期请医生介绍急诊医学相关知识的新动态及新进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作需要。同时积极为护理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全体护士整体素质,提升急救护理综合实力。并不断选派护理人员到内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学术交流,以求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发展实力。

2.4加强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根据医院的要求,做好抢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落实急诊科工作制度,确保抢救室和救护车内所有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性能良好,每班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切实做到“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各种仪器上均附有清晰的操作程序,以便按程序正规操作。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2.5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患沟通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的培训,要求书写护理记录时做到及时、连续认真、内容真实、用词严谨具体、医护一致,准确地记录从患者到达后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演变过程,遇特殊情况必须有病人或家属的签字,出现纠纷后再对原始记录添、删或修改是违法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可能出现问题承担风险的义务。同时加强急救工作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解释急救工作的风险性。

2.6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选择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护士与护士长组成护理安全质控管理小组,每月按规定进行严格正规的督促检查,利用晨交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机会对护理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并加以持续改进。特别是节假日、中夜班等容易出现差错的时间段,充分发挥管理小组骨干作用,严把质量。

2.7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完善转运流程,合理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调度员、驾驶员进行相关知识和工作制度培训,增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调度员对病人出现紧急状况时的电话指导能力,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定期或及时进行保养,适时更换轮胎,提高判断或排除故障的水平,并组织院前急救人员模拟演练。抽查急救车仪器设备、物品、药品的配备情况,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善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在转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同时要求在整个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坐在医疗舱内陪伴病人,有助于降低途中医疗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要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的损害风险,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3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科面对的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疾病,同时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事件,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决定了急诊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前提,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患者的满意度。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叶志弘,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5.

〔2〕张海林.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50-51.

〔3〕刘晓荣.线性规划模型在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6):69-70.

〔4〕李金娜.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76-577.

第5篇:医疗急救知识范文

1充分认识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系统知识,与专业相比,学科更侧重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其在不同专业领域实际运用。对于一家医疗机构而言,学科建设是其业务发展的引领与核心,是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内涵建设最重要的抓手,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手段,是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4]。作为专业院前急救机构,应将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作为唯一的终极目标。如何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救治患者应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纠正“重转运、轻救治”和“重硬件、轻技能”的错误观念,应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才培养,明确诊疗标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注重科学研究,这些要素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对于院前急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5]。

2准确把握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内涵

院前急救作为一个有别于院内急救的独立学科,具有许多院内急救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相对院内急救而言,院前急救要求反应时间更短,且现场情况也更为复杂多变,特别是有时可能面对的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因此,需要有更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其次,院前急救更多面对的是第一现场,尤其是一些灾难现场情况更为紧急、复杂,需要医务人员有更全面的检伤分类、应急处理、灾难医学等相关知识及其能力;其二,院前急救在第一现场对患者的诊断处置过程中,与院内急救相比,往往缺乏必要的药物、诊断仪器、治疗器械等的支持,因此,其诊疗规范与处置原则与院内急救也存在差异;其三,在患者随车转运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对其观察、治疗均要在狭窄、移动、颠簸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但即便如此也必须对患者采取最为适宜的治疗手段;其四,由于院外急救是在紧急状态下且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其知情告知、风险防范、沟通协调乃至媒体应对均与院内急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应包含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2.1院前急救的网络建设与管理

院前急救的效率由时间效率和救治效率决定。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急救网络以提升时间效率是每一个急救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其急救模式可有所不同,如可选择一点一车、一点多车的急救方式,急救点可依托综合医院设立,也可独立建造或是两者结合,此外应增设多少流动救护车,急救摩托化出警是否有益,海陆空立体化急救网络如何构建,急救中心与急救点之间是否需要增设急救站管理层级,急救站职能如何界定,主城区与区县院前急救网络如何整合,以及急救网络建设如何适应各地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扩张等都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的方式主要是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多种模式并存,从现有发展情况看,非独立型院前急救模式由于无法实现对医务人员的完全一体化管理,因此,在学科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必然要受到掣肘。

2.2建立院前急救诊断、治疗、护理等技术应用规范

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我们要通过研究各种疾病状况,特别是对心搏骤停、创伤、休克、各类中毒制定出其急症诊疗、护理的最优化方案,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院前急救各相关疾病诊疗规范,以推动院前急救诊疗与护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积极开展适宜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适用于院前急救特点的诊疗技术;重视研究院前与院内紧急救治方面的衔接及其配合。要在制定诊疗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院前急救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高院前急救的科学化质量管理水平。

2.3院前急救车辆及其装备配置

救护车是院前急救必不可少的救治工具,各个城市应针对自身服务半径的不同及特点,在其车型、装备配置、内部空间设计以及担架、氧气、随车设备等方面进一步开展适宜性优化研究,要根据实际需求提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装备设备方案。此外,还应针对院前急救的应急处置功能,开展对特种车辆,如信息指挥车、消毒杀菌车辆、移动ICU、婴幼儿专用抢救车、批量伤员抢救转送车辆以及应急物资配置车辆等的应用研究,以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此外,还应在车辆的维护保养及其管理流程上,以及驾驶员准入及其技能培训、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2.4通信调度与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通信调度系统是院前急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核心。一个平稳、高效的通信调度系统可以为急救中心的业务发展与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调度系统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逐步实现急救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管理,并实现通过电话对患者开展标准化的医学指导。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发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实现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的信息整合,如与所辖各区县的调度系统、省市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各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消防等特服信息系统的整合等,以提高救治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需要积极进行研究,以实现患者在救护车转送过程中的信息无线实时传输,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2.5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

当患者出现危急状况时,第一目击者的救治往往对患者的预后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我国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率还很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的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院前急救系统在第一时间能给予目击者或患者准确、有效的电话医学指导外,进行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也非常重要。因此,要认真研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急救技能社会化普及培训体系,以迅速扩大普及受众,提升培训效率。

3多措并举以提升院前急救学科建设水平

3.1明确建设方向

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紧紧围绕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这一终极目标,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及其需求,提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要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要重点突出,分层次推进;要正确把握主攻方向与非主攻方向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不同侧面,科学、合理地细分工作团队,各团队都应围绕着主攻方向开展工作,团队间既要明确分工,又要有效合作,并要实现资源共享。

3.2完善组织制度

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证。要建立起一把手负责的学科建设领导组织体系,指定职能管理科室并确立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以及业务骨干,建立完整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要以目标责任制为主导,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动态管理机制。在资金投入、科研学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等各个层面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学科建设的常态化、动态化、规范化,确保学科建设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3.3打造人才队伍

在学科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决策,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专业人员的业务提升及其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以学分管理为手段的全员继续教育体系等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入竞争与考核机制,为优秀人才与业务骨干优先提供出国进修、高层次学历教育等自身业务发展提高的机会,同时通过目标考核等手段对人才进行动态化管理。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对现有管理干部及业务骨干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把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到管理队伍中来[6]。

3.4搭建学科平台

要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学科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软件、硬件平台。如信息检索平台、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临床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平台、院前急救临床信息数据库平台、病理标本数据库平台、管理数据处理平台等,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硬件条件。同时要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优秀临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与优秀的院内急救医疗机构以及急救基础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搭建一体化的、院前院内相衔接的学科建设发展研究平台,并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业务骨干融入国内外以及所在区域的主流学术组织。还要积极与所在区域高校开展合作,一方面培养院前急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为院前急救人员搭建起教学平台。

3.5制定评价体系

要根据院前急救学科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其路径和流程的持续优化和质量持续改进,制定院前急救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科质量评价体系、个人质量评价体系,以形成目标导向的评价系统,从而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来的发展及未来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568-570.

[2]蔡兆斌.国内外院前急救现状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7):775-777.

[3]于德华,李建刚,杨震,等.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策略与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9):661-663.

[4]马晓伟.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全面做好医疗管理工作[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1):5-9.

[5]魏伟,张瑜.我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