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精选(九篇)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第1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第2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近几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江苏区域文化资源表览

一、江苏地域文化资源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特点

(一)数量不均。近五年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在部分高考试题中有出现,其中2009年最多,有5个省份5道题目关涉,最少的2011、2012年,没有出现与江苏区域文化资源有关的试题。

(二)题型多样。从题型上看,关涉地域文化资源题的题型几乎覆盖了高考所有题型,从语言知识运用到文言文阅读到诗歌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直至作文题,其中,以诗歌鉴赏题居多,诗歌鉴赏题中,多以江苏地点为诗歌写作地,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江苏地域文化特色。

(三)影响较大。从横向看,尽管只考查全国部分省份近五年的试题,就已经出现较多的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作为考题的省份与题目,其中尤以对江苏籍作家的成长追问与评价(如2013辽宁卷对于吴良镛、2009年福建卷对于钱钟书的记述)或对江苏文化的思考(如2009年北京卷《昆曲》)居多;从纵向看,江苏将本地区域文化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有7年,介绍本地的文化现象、文化名人。如2009年《书沈通明事》,是江苏籍的作家写江苏籍的文化名人,2008年江苏籍作家汪曾祺的《侯银匠》讲述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人和事,风俗和人情。从分值来看,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为题的试题分值较大,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均在10分以上。所以,从整体看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在全国高考试题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考试题中江苏地域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因追溯

在江苏地域范围内,特殊历史原因与地理环境构成都是文学资源丰富并被高考试题关注的原因。

(一)特殊的区域特征孕育了清明灵秀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文化发展水平。江苏苏南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泰伯到了吴地,从春秋时期的陶朱公到明代的沈万三,从明朝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民国的荣氏兄弟,再到现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两千多年来,苏南经济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近代津浦铁路的通车,海运经济的活跃更加促使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吴文化,吴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外吸收和融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发达的经济使得苏南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并独树一帜。以科举考试为例,苏州在“清代考取的科举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与苏南优越的地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北部经济随着京杭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及运河经济的发展繁荣,沿线的山阳(淮安)、扬州逐渐兴盛起来。淮安成为全国重要的漕运枢纽,扬州成为全国重要盐业集散中心,淮扬一代,商贾云集,日贸斗金。随着运河经济的繁荣,南船北马的淮安、春风十里的扬州成为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淮扬文化在这一时期取代了前期在徐州形成的楚汉文化,成为江淮文化的中心。扬州的盐商深得儒家文化的真传,经济富裕之后,他们建造园林,刊印典籍,收藏字画,使扬州的出版业兴盛起来。明清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都诞生在淮扬文化的淮安,中国菜系的淮扬菜也源自于此。淮扬文化的兴盛、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沉淀都有一定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条件融合了优越的历史机遇,使得江苏南北的经济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本地区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形成江苏特有的清明灵秀区域文化。

(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博采俊逸的文人群体

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先后有九座城市入围:南京、苏州、扬州、淮安、徐州、常熟、镇江、无锡和南通,基本覆盖了省辖市,由此可见,江苏历史文化资源覆盖之广,根基之深。

江苏境内多山水名胜,古老运河贯穿南北,长江横穿东西,域内山水兼江河湖海之美,西施范蠡功成名就后的太湖;碧波万顷洪泽湖,淹没了水母娘娘的泗州城;扬州的瘦西湖,留下乾隆皇帝江南驻足的印记;镇江“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刀光剑影,无锡“天下第二泉”二泉印月;久负盛名南京钟山,自古文人多登临的镇江北固山;骆宾王的南通狼山;范仲淹的苏州天平山,齐天大圣的连云港的花果山。这些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色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文人墨客探奇揽胜、寻幽怀古、吟啸唱和提供了绝佳的去处。不仅如此,曾经作为都城的南京、苏州、徐州以及商业繁华的扬州还是当时文人文化交流以及后世文人怀古伤今的所在。南京十里秦淮的每一个夜晚,姑苏寒山寺的钟声,扬州文昌阁的评弹都扣动着每一位文人的心弦,这些积淀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水土孕育了博采俊逸的文人群体,自汉代开始,淮安人枚乘就开创了汉赋;两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刘勰、萧统、刘义庆在文学领域又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唐宋时期的韦应物、张籍、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秦观等一批在诗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更是增添了风韵;到了明清时期,曹雪芹、归有光、冯梦龙、吴承恩,领跑中国文坛,江苏籍的作家声威大震;近现代时期的叶圣陶、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李可染、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

江苏境内的南京、苏州、徐州等地曾作为国家或者诸侯国的国都,扬州、淮安等运河城市的一度繁华,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来到江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诗篇。

(三)关注人文的价值取向选择了江苏的文化资源

随着分省命题的深入推进,人文价值取向逐渐引起各地命题者的重视。语文是最能干涉心灵的学科,它之所以深入人的心灵,就在于它对文化意义的追寻,就在于它将人文性的体悟作为文字体悟的一部分。高考,无疑将语文人文性的体悟上升为人文性的考查。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高考对人文价值的一种自觉贴近。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中写到清华学子默默祭奠钱先生的场面,然后说:“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卓绝。”钱钟书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里,人人往往惊叹他卓越的成绩而鲜有人关注和忍受他耐得寂寞的付出、沉静于研究的淡泊。

第3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学生姓名

谈镛

报告题目

关于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调查报告

学生学号

170441321

联系电话

17320077529

调查地点

江苏苏州

开课学期

2018-2019(2)

调查时间

2019.2

指导教师

阎维洁

调查对象

江苏苏州在校高中生及其家长老师

序号

内容

分值

得分

备注

1

命题

20

2

立意

20

3

结构

20

4

格式、文笔

20

5

态度

20

合计

100

 

 

         前言

         高考是我国对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进行的一场选拔性考试。在普通百姓群体中,高考一直是一项可以引发人们热议的话题。高考本身是对我国人才进行一场选拔,是让青少年对自己定位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考自1952年起,除去1966年至1977年间中断,其他时间从未间断停止,至今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自1952年,我国对于高考的改革从未间断过,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以及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全国统一制度到各省自行调整。高考制度一直不停的革新和进步,变的更加科学化和公平化。江苏省就是高考改革中的重要的开拓者,作为教育大省,一直是高考制度改的领头羊。自1999年至2019年,我的家乡江苏省对于高考制度的改创从未间断,旨在找寻最为科学有效的选拔方式。因此,我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有关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的调研,以期对江苏高考政策加深了解,找出不足,提出建议。本人利用寒假时间,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江苏苏州的高考考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于他们对江苏高考现行方案的看法,对于改革方案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看法的调查,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得到调查结果,根据结果以及自己本身的看法找寻高考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

         正文

第一项调查

关于江苏苏州考生对于江苏现行高考方案的满意程度的调查

         一、调研地背景:

         (一)江苏省自1999年至2019年来高考方案回顾:

         (1)1999年

         高考分为文理两科,必考科目为语数外,文科考政治、历史,理科考物理、化学。各科均为150分,总分为750分。

         (2)2000年-2001年

         文科生考试科目为语数外以及文科三门的综合卷,理科生考试科目为语数外及理科三门的综合卷。语数外各150分,文综理综300分,总分750分。

         (3)2002年

         考生不在分文理科,考试科目为语数外以及文理六门的综合卷。语数外均为150分, 六门综合卷300分,总分750分。

         (4)2003年-2007年

         因之前的模式对学生压力负担过大,所以此次改革大幅减小了学生的压力。考试科目为语数外加两门选修,两门选修在文理六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一门为报考高校的制定科目,另一门为学生自选。各门科目均为150分,总分为750分。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打破了文理科之间的界限,学生选修科目不在手文理分科的制约。

         (5)2008年-2019年

         必考科目为语数外,学业水平测试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与技术七门。选修科目两门,必修科目五门。“综合素质评价”对考生多方面的素质的评价,不局限于学习单一一个方面。

         (二)江苏高考现行制度

         江苏高考目前实行的高考制度为“3+2+4”,必考科目为语数外三门, 选考科目为文理自选的两门选修,剩下的四门选修会在高二期间以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检测。学业水平测试对于高考有一定的加分,如果测试的科目中有一门达到90分以上,则高考成绩加一分,若四门均为90分以上,则高考成绩加五分。语数外分支分别为160分,160分,120分, 分文理科有40分附加分,总计480分,剩下的两门选修以全省排名的位比来确定等级。高校以三门总分以及选修的等级进行招生,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方可录取。

         此制度本着科学化,多元化的原则对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进行测评,以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为原则进行考核。

        

         二、调研目的:调研江苏省高考政策现状,并结合近年来江苏省高考改革进程,进一步了解现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革建议

         三、调研步骤: 1.确定调研方法2.查找资料 3.发放问卷4.收集问卷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5.总结阶段

         四、调研方法与对象:

         1.时间:2019年2月初

         2.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

         3.调研对象:江苏苏州在校高中生及其家长、老师

         五、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5份,样本容量为35。

         经过统计,结果如下:

         1、问卷题目设计

         问卷的题目主要以对现行高考制度满意程度,调查对象包括应届毕业生,在校高中生,以及高中老师。

         2、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家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看法因人而异。结果显示,大家普遍了解现行的高考制度,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是了解的非常透彻,并对高考方案的改动表示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调查对象的态度也显示了高考方案的改动对于自身应对高考这条改变人生道路的方案选择或是老师选择教学重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1999年至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改革不断,对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给学校,老师的教学方针也带去了困难,但是2008年之后,江苏省高考制度趋于稳定化。

         或许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大家普遍还是对现行高考制度满意,即使少数人不满意,也是因为自身偏科的原因,对于高考制度有着一定偏向,有利于自己的期望。现行方案有利于高素质平衡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偏科学生的发展,但还是有利于学校教育革新的。

         然而,在学生对于高考带来的压力以及平时的学业负担的这一项统计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业压力很大,平时几乎没有时间用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玩乐。这与高考制度改革减轻学生压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高考总分中文科占了很大的部分,对于理科思维较为活跃但是不擅长文科的同学来说,如何提升自己文科的成绩成了压力的主要来源,并且平时对于文科的积累也是最耗费时间的。

         在过去江苏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中,我们理解教育部门的努力,旨在找寻更好的培养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道路,而如今制度的相对稳定,也是教育部门对于广大学子的理解,希望其能够更好的理解高考制度,选择好自己的道路。

第二项调查

         关于江苏考生对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看法的调查调查

         一、调研目的:探测学生以及老师对于未来高考改革方案的态度以及期望

         二、调研步骤: 1.确定调研方法2.查找资料 3.发放问卷4.收集问卷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5.总结阶段

         三、调研方法与对象:

         1.时间:2019年2月初

         2.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

         3.调研对象:江苏苏州在校高中生以及在职高中教师

         四、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于50名苏州在校高中生,在职老师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于江苏高考改革的态度以及期望,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未来高考的可能的走向和优势。

         如今的江苏高考政策实行超过15年,没有过大的改变,目前的高中已经适应了现行的制度,在职老师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契合高考政策的教学方针。因此部分老师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存在一定的消极态度,希望短时间内不要改变,而大部分老师还是希望有一定的变化,比如减轻学生负担,考试难度适当符合主流学生的情况。对此我认为这是老师对于大学录取率的要求,和对于学生升学的积极态度。就学生而言,支持改革的于不支持的基本上各占一半,态度都非常的明显。支持改革的部分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不公平,对于文科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偏向,文科在总分中的比重过大。亦或是认为学习压力过大,每天学习时间过长,自身其他方面的素质的不到发展,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不支持改革的学生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的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是不利的,如果不适应改革后的高考制度,那么势必影响自己的升学几率,大部分抱着对于现阶段制度的适应远胜于重新了解新制度。

         支持取消小高考的学生与不支持的学生的比例基本持平,原因如下,对于自身有强烈自信或在会考前刻苦的学生都对于在小高考中为自己的高考助力,夺取分数都有着高度的渴望,对他们来说,小高考制度的取消,以为着自己高考成绩的下降,也就以为着自己离理想的分数和大学谣言了一步,因此,对于小高考的取消,他们的态度断然是否定的。然而,并不是说支持取消小高考制度的学生就都是懒散的,虽然存在部分这样的学生,但是也有不希望因为小高考的寥寥几分影响自己在三门主科目上的成绩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参与调查的学生对于江苏高考诟病的一点就是其升学难度。他们表示高考难度大吸引全国高校对于江苏考生的青睐,反而在江苏的招生比例越来越小。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五、总结与建议

         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由来已久,从1999年起就开始不间断的变革,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我省教育部门的决心,希望为江苏广大考生创造良好的完善的高考制度。然而高考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不断努力,调整好高考制度存在瑕疵的地方。对此,江苏广大考生还是抱着很大的信心的。

         目前,调查结果反映了江苏省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压力过大,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三是教学资源短缺。

         虽然现行高考选修的等级划分制避免了在高考中分分必争的局面,弱化了学生细微的差别,但是也加强了考生对于数语英的每一份的迫切,而且,如此的高考等级制度注定了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不能填报本科,剥夺了他们填报本科的权利。因此高考等级制有利处,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江苏高考的多样式避免了一考定终生的悲剧,但也是高中学子偏离了科技教育,学校对于语数外三门主科教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将更集中着三门主课,不可避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态度的培养,将导致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艰难。由于总分只有480分,分数之间很紧凑,集中的分手段甚至有几万人,这导致了江苏考生一分必争的观念,伴随与此的就是无休止的做题与做题,忽略了自身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至于升学资源短缺又更是另一个明显的弊病,江苏考生升学困难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高考制度的原因还有就是高校在江苏省的招生人数在持续缩水,这如何不是制度的问题所在。

         对此我有着以下的几条建议: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分数而学习。现阶段在校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基本都是消极的,都是因为高考的紧迫性才努力的,等到高考过去,松懈下来,进入大学中,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必定是散漫对待,我认为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高中阶段,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通过高考够到自己期望的大学的门槛,还需要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才会实现自身的长此以往的发展,才能应对新时代的浪潮,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我认为学校可以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多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倡导学生自己主动在探究中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二是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几率,要把握成人成才的先后顺序,关注学生在心里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三是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适当的竞争会带来动力,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适得其反,会让学生的心里变得焦虑烦躁,引起其厌学的心里,这对学生的提升只会起到反作用。四是注重考生学科于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尽量避免片刻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制定相关规定,禁止抢课,占课的情况的发生,这着实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第4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 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现状 教学建议

一、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现状

为了加强江苏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试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其中基础级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立一级、二级、三级共三个等级。一级考试目前主要面向Windows环境下的一级B(以下江苏省一级B的简称均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时间由90 分钟调整为目前的100 分钟,考试形式为完全上机进行,在局域网环境下分发试卷和收交试卷,考试系统最新版本可脱离软盘上交。批改采用机器自动批阅,人工辅助处理个别异常情况。

二、题型与考试内容分析

(一)理论知识部分

2009年秋季最新调整后的江苏省一级B 考试由45 道基础知识必做题,10选5道基础知识选做题,此为理论部分内容,占50 分;以2009年秋季最新修改后的考试题目来看,45道基础知识必做题的分布为单选22题、判断13题、填空10题;基础知识选做题部分给出5道单选、2道判断和3道填空,由考生从中任选5题进行答题(基础知识部分均为每题1分)。

从理论知识的具体考查内容与知识点来看,参考《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参考教材可知,本部分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及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从具体内容来看,基本上涵盖了计算机专业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介绍,不论从知识点的广度还是从内容的深度来看,都是全国少有的,与国外大学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文化(Computer Culture)教材比较,虽然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但在难度上远远超过了国外教材。例如,在集成电路基础知识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介绍;在组成原理中的CPU的结构与工作原理、Cache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部分对于概念模型、E-R图、关系代数等部分的介绍,其难度都接近了计算机专业相关教材。

(二)操作部分

理论知识之外的另外50 分为操作题,考查6种常用软件的操作,这6种常用软件分别是IE浏览器、Outlook Express、Word、Excel、PowerPoint和FrontPage,自2009年秋季开始又增加了Access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查询部分。

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操作考核(汉字录入、Word、Excel、PowerPoint)相比较而言,江苏省一级B的操作部分包含的考核范围更广,难度也更大。

三、教学现状与建议

(一)教学现状

目前,江苏省各高校普遍使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本科计算机基础教材,同时配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作为实验教材,该套教材也是江苏省一级B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时数为54(理论)+18(实验),其中理论课时3课时/周,实验课时安排为2课时/2周。理论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大,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必须对相关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够讲好这门课。而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课时的限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一级B考试的理论知识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而实践操作部分也包含了七种不同软件的操作,其中Access数据库和Excel操作部分都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理论和实验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时不足的问题,为了保证考试的通过率,很多老师往往部分放弃了理论教学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操作部分的教学中,这其实是不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的。

(二)教学建议

针对江苏省一级B考试的特点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好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虽然难度较大,但仍然是一本比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作为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应该是放在等级考试本身,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的现状、发展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巧。基于此,课堂教学仍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完全放弃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需要,教师可以将每周3课时的理论教学时间分为2课时的理论教学和1课时的实验教学,以兼顾教学和考试两方面的要求。而在双周一次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应当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时间,建议第一节课可以使用网络教室等手段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等进行简单的讲解,第二节课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由于实验教学每两周一次,为了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还应该每周布置实验作业并定期反馈作业批改情况。

2.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由于江苏省一级B考试的内容很多且涉及到学科的不同专业,建议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集体备课。可以考虑将不同章节的教学模块交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教学意见,在经过任课老师集体讨论后统一思想。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而且可以避免部分教师由于对部分教学内容不熟悉而带来的问题。

3.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尤其是实验教学的时间十分紧张,同时由于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大班上课,每班人数经常超过百人,因此,仅仅依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充分重视网络课程或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通过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电子教案、授课课件的下载服务,并通过其中的交互模块与学生展开互动,及时回复学生问题,反馈作业及测验情况。

4.考虑进行分级教学

由于江苏省目前在高中阶段已经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已经完成了程序设计语言(如VB)的教学任务,而有些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农村中学也必须组织学生通过相应测试才具有高考的资格,因此,学生在普遍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面对这种差异,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兼顾各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开学之初组织分级考试的方法,将学生划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分别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展开教学,以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

四、结语

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范围广、难度大,教学课时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根本目标,又能够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的操作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必友,张明,蔡绍稷.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2012年江苏高考成语题一改往年的考查形式,考查了近义成语的辨析选择,不仅增加了成语考查的数量,而且丰富了成语的考查形式。这种题型成为了2013年《考试说明》的典型题例,值得备考重视。不过,按照成语与病句轮动考查的惯例,2013年更应关注病句辨析。病句设题一般都选“没有错误的一项”。 所列的三项病句每句只有一个错误,三句错误类型各不相同。所用语料富有现实意义。备考要弄清六大类型,掌握病句判断的基本方法外,还要能熟记典型错例,如并列关系短语错误类、关联词语错误类、数量词错误类等,形成敏感。

第3、4题的语言运用题,《考试说明》选择的题例非常明确,一道考指令性压缩(也叫定向概括),一道考造句(根据提供的情境,按照句式、修辞等要求说话),而2012年命题似乎考虑欠周全,两道题重复考查了“准确”这一个知识点,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表达。2013年备考只要能关注生活,掌握基本知识,在训练理解筛选,提炼整合,概括表达,正确运用句式、修辞等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两种固定题型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关注新的题型,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时就能举重若轻。

文言文阅读的设题是历年高考最为稳定的,近年来的《考试说明》题例与高考命题始终保持一致。三道单项选择题分别为实词解释、信息筛选与内容辨析,另一道翻译题(三句,10分)。2013年应该不会变化。

古诗鉴赏选材为唐宋诗词。阅读鉴赏诗词,要了解诗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艺术表现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分别涉及形象、内容的分析概括,语言、技巧的分析、鉴赏,主旨情感的鉴赏评价等。《考试说明》所选的题例设题指向具体、明确,尤其是对技巧的考查,设题精细,明确要求指认手法,就这一点而言,2012年江苏卷古诗鉴赏第(3)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设问倒显得太宽泛。

名句默写题,难度属易和中等。课内6分,课外2分。只是2012年江苏卷打破了多年来课内6分中,高中4分、初中2分的分配比例,没有选考有难写字的句子。《考试说明》提醒考生:“这类题目往往因错别字和词序颠倒而失分,这在默写时要特别留意。”2013年更换的三篇初中篇目,备考应加注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会围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主旨情感及互相间的关联,以及语言和技巧等方面设题;散文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关注考查词句鉴赏、筛选概括、表达特色、结构思路、形象性格、主旨情感等知识点的试题解题方法和答题要点。要从细节、对话等方面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关于艺术表现要考虑观察、感受的角度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表达。要研究《考试说明》题例的设问与答案,梳理常见题型,归纳答题的常规要点。因为江苏已连续多年考查小说,2013年备考要适当注意散文。

《考试说明》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题示例后“简要说明”:“实用类文本在《考试说明》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材仅限传记。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但相对而言,传记在实用类文本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选材以传记为主,基于上面的表述,2013年备考仍应以论说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训练为重点,注意近年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三种题型:思路分析概括、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词句理解。

作文的备考,要注意到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典型题例不仅收录往年江苏卷的“提示语+命题”的命题作文,还收录了2012年江苏高考新出现的“材料+命题”及全国两套新材料作文题,要兼顾题型,全面掌握。

第6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技能考核”方案还在酝酿中

目前,15所高职院校已出台了“自主招生”方案,基本上:“文化测试+技能考核或面试”。其中,“文化测试”,全权委托江苏考试院进行统一考核;而“技能考核”则还在酝酿当中,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还限于5%的自,但高职院校对如何运用“自”,目前还没有明晰的思路,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经贸学院也是江苏“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之一,该校学工处处长宋逸成告诉记者,该校招生方案的第一步是“文化测试”,主要是通过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程进行考核,达到经贸院要求的考生可以获得下一轮技能考核或面试的资格。目前,该校“文化测试”已毫无悬念,和其他1 4家试点高职院校一样,已委托江苏考试院统一出题。但相比于普通高考文化测试,自主招生的文化测试不以分数来考评成绩的优劣,且不同院校对学生合格的要求标准不一,经贸对考生“文化测试”的要求标准是“3C”,已公布在考试网上,即凡达到3C等级的考生都有资格参加经贸的技能考核或面试。

学生和家长现在最关心是“技能考核”,但何为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技能?对此,宋逸成处长告诉记者,目前,江苏经贸学院“技能考核”主要由学校聘请专家组统一负责,具体方案还在酝酿当中。由于是第一年参加“自主招生”,对于江苏经贸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主招生”报名翻番

自主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大都持谨慎态度,还在小心探索当中,整个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教改政策反响热烈。据了解,江苏经贸学院自主招生名额为300人,预计报名人数1500人左右,但从1月30日截止的“文化测试”报名数据来看,报考江苏经贸学院的学生达到3000人,比预计的人数翻了一番。这就意味着,参加江苏经贸学院自主招生的学生最终录取率达到10:1。

从这个比例来看,高职院校的自主招主已获得社会的一定认可。对此,宋逸成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宣传得力,通过自主招生,尽量提前分流一部分学生,不要去挤高考的羊肠小道;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较大,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一技傍身,不失为一条就业的捷径。

第7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运河城镇集合轴;新长三角;江苏城市;梯度发展理论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our country stro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rea, the only one of six metropolis circle in the world of China, the state council also re-defined and localizes it from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 is obvious gradient urban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s circle and three metropolitan of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lanning, aiming at the question, research gradi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 between cities of south Jiangsu, tension, northern Jiangsu,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anal town set ax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suggestion to the Jiangsu province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canal town set; new delta; Jiangsu cities; axial gradient develop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4-33(4)

1新长三角带给江苏城市的历史发展机遇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来源于长江和钱塘江冲积成的三角洲,传统意义上由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东北部构成。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目前这里已经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实力也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城市发展最为成熟的地方,是我国唯一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既有研究一般认为,长三角十六个城市所构成的都市圈从中心到边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以上海及其周边的昆山、太仓、嘉兴构成的上海都市圈;中间是由西部苏南的苏、锡、常三市,南部浙江的杭州、湖州等地构成的中间地带。其他地区是长三角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不到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出口。

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出台,正式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界定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内的两省一市所构成的经济社会共同体。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完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面积为21.07 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从国务院意见和规划可以明确看出,长三角的准确范围和空间结构层次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明确。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先发优势和重要地位,《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在战略定位上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 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 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央对于长三角地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给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江苏省经济总量占长三角总额的近一半,全省是长三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规划的重要支撑。“现代地区发展战略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战略”,所以江苏的发展也取决于其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城市的发展。江苏近年来重点推进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以及沿海“三横一纵”四条产业带。从城市定位到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然而在长三角地区重新界定和规划出台是否切合地区发展的现实?新的规划带给江苏省怎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又该如何重新思考江苏省内城市间结构关系?

2规划的问题不足与梯度发展理论的提出

《规划》也意识到长三角地区的既有问题,如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合理,区域整体优势潜能未发挥;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土地、能源匮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然而在就事论事的《规划》之外,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尚未被充分认知,形成了规划的一些问题:一是忽略了城市的多样性。须知各个城市发展程度不一,所处阶段不同,怎可设定一致目标?比如上海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地区也基本实现全面小康,苏北还有较大的距离。设定一个长三角区域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齐步走是不是可行值得思考。二是城市个性彰显不明显。《规划》力图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对其中的大多数城市都提出发展相类似的产业发展要求,而在具体的城市定位上语焉不详,并未有明确研究。三是在管理体制创新不足。中国的城市化是“制度投入型”城市化,制度投入的力度和水平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层次。长三角地区发展上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各地依据行政管理范围条块分割,甚至相互掣肘,这在一些省市交会地区的产业布局上表现尤为明显。地方政府管理的协调不足将使得《规划》操作起来的执行力大打折扣,使得规划目标难以顺利达到。所以,需要对地区尤其是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重新思考,这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我们往往简单地把复杂的中国社会归结为“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然而在城乡二元之外,还有更复杂的地区和城市多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在蓬勃展开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发展的差异并没有因发展而缩小,甚至已经固化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各种发展模式构成了我国一种梯度化的结构。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更强化了这一结构,从而形成张鸿雁教授所言的非同步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多类型的区域社会。正是这种非同步、多元化造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多类型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类型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这必须要清醒认识。反观长三角地区也是一个多类型、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所以要尊重这一“社会事实”。《规划》未对各城市进行多样性和个性进行充分考量,这就需要各地在执行中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战略,最终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规划目标。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存在的城市差异性,也要看到城市间互补与融合的可能,这正是城市带发展的本意所在。城市带理论最早是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提出的。上世纪中期,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做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megalopolis,也译作特大城市或巨型城市)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国内或国际次区域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规模是部级甚至国际级的。在城市带的视野中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已经成为城市带尤其是进入世界级城市带的各类城市运营的首要命题。江苏省域规模不大,但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发展跨度不小,给各类城市的梯度发展策略提出了空间与挑战。

3江苏城市梯度发展的现实视角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而形成的一般划分方法,江苏省内分三大区域:苏南有苏锡常镇宁五市,苏中有通泰扬三市,苏北有徐连宿盐淮五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目前的江苏城镇体系规划是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构建三个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以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抓手,形成以城市空间结构为主导的发展脉络。这样的一个划分使得江苏城市梯度发展的面貌十分清晰:从南到北呈现从高到低三个发展阶梯状态,彼此差异明显,从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城镇发展集中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都存在梯度差距,形成了一种“梯度城市带”的格局。一种共识是,苏北的振兴是江苏实现大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苏北的发展必须以苏南发展的溢出效应,苏中发展的相对成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苏中作为江苏城市发展的“中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针对这一面貌,在全省战略部署层面上江苏省近几年最为重视苏中沿江开发,以促成长江南北互动发展的整体优势,从而辐射苏北发展。但是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沿江开发是横向发展,江苏既有的发展轴线主要都是横向发展走向,如徐州至连云港,南京至苏州,苏中沿江开发也是如此。但从长江到苏北的主轴陇海铁路有约300公里,这个距离太长以至于苏中辐射难以触及,而且由于苏中天长、淮河、洪泽湖以及泄洪区的自然隔断和轨道交通的不便利,即使苏中沿江发展起来对苏北的辐射也很有限,此其一;二是苏中、苏北发展的困难主要在于腹地基础不佳,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没有发达的腹地,所以港口发展迟缓;徐州市50公里范围内没有城市,100至200公里范围内中级城市寥寥无几,这在城市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是比较罕见的。因此,苏中、苏北的发展应该着重于改善腹地基础,而不能仅仅指望少数城市发展起来以后的辐射效应。而且如果腹地发展起来,辐射效应可能转化为吸附效应,加深苏北的困境。

因此,苏中沿江开发战略不应局限于长江北岸的发展,而是要适应乃至引导全省发展的中心力量,这就需要在横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纵向战略。江苏近两年加大沿海开发,希望在黄海沿海地区形成连云港直达南通的沿海开发带。然而,沿海开发带主要指沿海一线,对于广大的苏北、苏中腹地来说依然需要更有力的发展轴线。或者说,沿海开发可以为“”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对全省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4江苏纵向发展的可行轴线

应该说江苏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路径并不清晰,可行性不强,尤其是纵向的发展轴向上。既有的两条集合轴:新宜城市集合轴、连通城镇集合轴由于跨越的城市战线过长,且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苏南苏北长期相对隔离的发展模式很难使得这些城镇集合轴成型,至少在现在提出这种城镇集合轴是不现实的,至多这只是未来的一种理想性。而且新宜集合轴只是两个县级市的层次,在江苏省内属于“轻量级”城市规模,难以挑起区域发展重任。从尊重江苏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在沿海产业带之外,“运河城镇集合轴”提法更加合适,也更加具有可识别性。运河所流经的地区不仅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目前的发展势头也比新宜城镇集合轴更为迅猛,尤其是苏北的邳州比新沂、宿迁比沭阳带动优势明显,更能体现对苏中、苏北发展的引导意义。

无独有偶,此次长三角旅游规划中提出发展“沿运河发展带”,与“运河城镇集合轴”所涵盖的城市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运河沿岸市县。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旅游业作为最具前途的第三产业之一,是体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产业。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看出,“运河城镇集合轴”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图1)。

“运河城镇集合轴”作为纵贯江苏主体区域的一条南北大动脉,出省以后连接浙江的绍兴和杭州。在江苏省内连接了经济实力最强的苏中沿江开发带和苏南城市带,南北两个节点城市就是镇江和扬州。距离扬州和镇江最近的大城市就是江苏省省会南京。目前南京已经着力和镇江、扬州打造“宁镇扬同城化”工程。这一工程对于江苏、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宁镇扬是江苏全省发展的重点,也是全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南京作为长三角的西部发展极,是连接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沿线城市的据点城市。南京的发展对于国家高度重视的皖江城市带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镇江东融入南京,西融入苏锡常,还是宁镇扬连接苏南和上海的前沿阵地。江苏未来发展的重点还是在苏中和苏北地区,扬州是宁镇扬、苏南辐射苏北的传导器。所以对于苏北的发展来说,扬州承南启北,是地位最重要的“区域传动轴”城市。

扬州在“运河城镇集合轴”与苏中的“区域传动轴”的空间作用,决定了其在江苏城镇空间结构中的地位。而扬州最近几年的主打“世界运河名城”的城市运营,正在逐渐体现其定位的差异化过程,也是一个塑造个性的过程。城市定位的问题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步,问题的核心是回答“我是谁”,并且要区别于其它城市;城市定位高于一切,没有准确的城市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扬州将历史文化名城与水文化尤其是大运河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 “世界运河名城”提法和一系列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合适的,具有借鉴意义。江苏省的运河城市都要进一步打开运河城市的运作思路,尤其是苏北地区。淮安的运河文化十分丰富,曾是“南北之孔道”、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中心、世界都市,运河遗产不可谓不丰富。宿迁不光具有大运河,还临近洪泽湖,主城区更是贴近运河湖泊骆马湖,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俱佳。徐州作为大运河流入长三角地区的门户城市,大运河横贯全市,河岸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更应该重点建设。当然,作为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江苏省对于运河城镇集合轴有着更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在产业定位、城市布局、河道疏浚、文脉挖掘、活动组织、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大有可为,从而促进长三角后发地区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R].

2010.

[2]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 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3] 张鸿雁.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J].城市问题,2007,11.

[4] 沈玉芳,刘曙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J].人文地理,2008,6.

[5] 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命题作文;审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53-02

一、江苏高考从命题作文题目的语法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个字词式。如“好奇心”(2008年江苏卷)。

2.短语式。①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4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②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③人与路(2006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④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动宾短语。⑤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动宾短语。⑥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卷)——偏正短语。

二、下面,就依次分析这几种类型的审题

(一)二元关系型短语——×××和×××

高考作文一般所提供的概念通常是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这四种关系,所以写作前一定要弄清这几者的关系后才能下笔。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因此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此与彼不是绝对的。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如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是非取舍型:不是只要“是”,不分析“非”,而是扬“是”避“非”,两方面都要涉及。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并非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并非绝对型:不能走向绝对化,造成观点走向极端,经不起推敲。文既然是“并非绝对型”,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并列共存型:它们有可能是由于此的存在影响着彼的存在,如“谦虚与表现”;也有可能是平列的两个优点,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抓住“影响”、“平列”两个关键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使二者共存,澄清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

(二)动宾短语式审题

首先要找准这个短语中后面这个宾语(即写作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到底能是什么,它可以是自然的天空,也可以指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等。但我们的同学对于动宾短语式作文的审题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宾语,却忽视了前面的动词,我们要仔细玩味动词的真正意思。在“怀想天空”这个题目里,“怀想”有怀念、回顾的意思。考生描写对过去美好东西的追忆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当年众多优秀考生纷纷落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时尚”这个宾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同学总是匆匆地、肤浅地扫描一下考题,自以为“时尚”二字很简单,很好懂,不会出差错,结果偏偏栽在“时尚”二字上了。“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它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等,不列入时尚的范畴。所以当年很多江苏考生写“爱国主义”是时尚,那就属于审题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考生不注意江苏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引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由此可知,这里的“时尚”必须是动词,必须是某一行为。所以,说“唐诗”是唐代的“时尚”,说“宋词”是宋代的“时尚”也是错误的!说“读唐诗”是唐代的“时尚”,说“读宋词”是宋代的“时尚”才是正确的!

(三)偏正短语式审题

这类偏正短语一定要看清陈述的对象和叙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要认为短语的后一个词语就一定是陈述的对象。①如“永恒的价值”中“价值”是陈述的对象。②如“生命的格调”中“生命”是陈述的对象。分清这两者后,就可以在立意时拼凑成这样一个公式:“陈述的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叙论的重点”?①“永恒的价值”可立意为——价值怎样才能永恒?②“生命的格调”可立意为——生命怎样才能有格调?当然,偏正短语不一定都是定语+名词,也可以是状语+动词,如“从容地栖息”、“高贵地爬行”等。立意时的公式就变成:怎样的(动词)才显得如此(形容词)。①“从容地栖息”可立意为——怎样的栖息才显得如此从容。②“高贵地爬行”可立意为——怎样的爬行才显得如此高贵。

(四)单个字词型审题

一般的单个词语,也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要仔细分析词语内部的关系,千万不要以为单个词语就可以无需认真审题。如:“父辈”这个题目,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意为“父亲那一代人”,显然,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理解了范围的限制,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对于单个字词的作文题目,我们要注意根据其词性把握其审题时的重点。

1.名词。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也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其次还要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也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2.动词。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第9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文明村镇 江苏 策论

文明村镇建设是文明创建工作中覆盖范围最广、涉及人口总数最多、考核内容最为庞杂的一项重点过程。相对于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文明村镇建设不仅是基础,而且作为文明创建管理的终端,体现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因此,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文明村镇建设的基本条件、目标构想与发展对策等问题,对于提升“十一・五”期间的文明村镇创建效能,具有一定的资鉴作用。

一、文明村镇建设的基本条件

通过“十・五”期间江苏建设发展的实践回顾,可以发现江苏文明村镇建设的内外部条件日益优化,基本保障条件已经具备,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江苏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百强县前十强中江苏占有七席,农村五件实事惠及千家万户。苏南、苏中、苏北呈现区域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苏南占据先导拉动一极,苏中苏北相继步入工业化加速期,出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在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江苏省位居前列。

进入区域平衡发展态势。由于历史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原因形成的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平衡状况,在沿江开发、振兴苏北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中、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已经激发,苏南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苏中、苏北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效益明显,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整体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三农”问题探出新路。在制约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三农”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关节点。要形成江苏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也要回到“三农”问题中去寻找答案。为此,江苏探索出一条“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路,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城乡联动、工农互动的协调发展道路。

建设投入目标集中。在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空港、干线公路、铁路、水利、沿海重点岸线等规划建设项目逐步推进;增强苏北自我发展能力,2005-2007年,以2004年为基期年,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省集中部分予以全额返还,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提高五方挂钩帮扶的水平,以“苏南各地、省级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五位”联接苏北各市县的“一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文明村镇建设的目标构想

结合江苏文明村镇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在理论层面上还要回答新时期、新阶段文明村镇建设的价值目标问题。从新的高度界定阐释该创建领域的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也是本文的重要关节点。

第一,文明村镇建设的价值内涵。江苏文明村镇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基层,是全省文明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也是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更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

第二,文明村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江苏文明村镇建设的目标选向是基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新形势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规范创评工作和促进农村文明创建上新台阶新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切实解决当前创建力度疲软、评选竞争性不强、公信力下降,调动积极性、增强创建动力的迫切需要等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展开的。同时,如何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转变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平衡发展,也对江苏的文明村镇建设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第三,文明村镇建设的目标定位。目前,考虑到时代性、准确性和与文明创建的一致性,本文拟将江苏省文明村镇定义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公民整体素质较高、乡风和谐文明的村镇。在目标定位上,最关键是文明村镇里的“文明”就不光是指精神文明,而包括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因此文明村镇建设的内容应当概括和谐创建的内容。

三、文明村镇建设的对策思路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时期的战略构想,本文对江苏文明村镇建设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大力建设“法治村镇”。在《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加快法治村镇的步伐,为文明村镇建设提供法治保证。在全省广大村镇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务、镇务公开质量,完善村镇自治制度和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力争到2020年把江苏村镇建成一个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村镇。

加快建设“文化村镇”。在指导思想上,不仅要在文明村镇建设中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落实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要坚持用江苏“两个率先”的共同理想凝心聚力,强化村镇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传统美德,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文化生产为中心,加快村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扶持上要加大力度,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名人、文化品牌、文化遗产与历史名镇。

积极打造“诚信村镇”。信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文明村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诚信村镇,要从提高人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入手。同时,大力建设村镇信用文化,营造讲信用、守承诺的和谐氛围。加快构建村镇诚信服务体系和信用监督体系,试点发展社会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集于诚信村镇一身,使诚信意识全员化、诚信教育专题化、诚信交往生活化、诚信服务品牌化。

推进建设“绿色村镇”。绿色村镇建设是江苏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良好人居环境”为建设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文明村镇建设水平的具体体现。要严格保护各村镇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稀缺资源,依法禁止开山采石,加强湿地保护和河湖管理,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植树造林,实现农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村镇森林覆盖率,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广泛开展良好生态区域创建活动,对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受到破坏的地区,积极修复环境,重建良好生态。因此,必须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文明创建与和谐创建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公告》,《光明日报》,2005.10.27。

[2].梁保华:《加快苏北振兴》,《群众》,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