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江苏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江苏教育论文

第1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OEH开放实验,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东瑜先生开始了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工作,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陈东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OEH(办公、教育、家庭一体化)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开放式研究与实验”,即OEH开放实验始于1995年,被列为江苏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多媒体网络的运行。OEH的原始理念是由原南京航空学院于1993年提出的。经江苏省教委(教育厅)批准,1995年5月,由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袁金华所长主持的OEH课题组正式成立,陈东瑜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OEH开放实验室常务主任)。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教授的学术指导下,课题组以单机多媒体课件为切入点,开展超前实验,即组织全省OEH实验学校的师生普及现代教学设计方法,利用单机进行多媒体创作。1996年5月,OEH实验成功地将教师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开创了江苏全省学校数字课堂教学的新时代。从2000年起,OEH开放实验开始由中小学向终身教育和社区延伸。进入“九五”、“十五”以后与中央教科所合作,OEH开放实验成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和“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东瑜担任后面一个课题的副组长)。

OEH开放实验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且该项目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所需经费全靠OEH实验学校自筹。陈东瑜一人经手的资金达1200余万元,经审计,没有分文差错。公司老板私下送他4万元现金,他当即上交组织。老板送他高档电脑,他当即拒收并坚决退回。在历经了1995-2005年的茁壮成长后,OEH项目在为学校培训了一批批主持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师的同时,还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丰硕成果,在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并载入了《江苏教育年鉴》。

OEH探究所需的规模化社会实验,是依靠全省150所OEH实验学校及实验区共同完成的,因此OEH的实验成果是全省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OEH开放实验在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页。陈东瑜执笔了研究报告《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地总结了OEH开放实验在“八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实验成果和主要经验,在全国都有指导作用,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编出版了《OEH多媒体优秀课件设计集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丛书,也是江苏150所OEH实验学校师生共同开创数字课堂教学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终身教育,紧追时代步伐

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的过程,其基本任务是让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研究终身教育,就是研究如何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原则,建立起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这个一体化教育的模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与终身教育并列、互依互动的理念,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都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陈东瑜认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甚至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学习或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就会难以生存。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只有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做人,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陈东瑜提出了终身教育必须研究的一百个问题。这个终身教育“百问”引起了OEH课题组的关注和思考。2000年OEH课题组在南京召开了两次全省性的大型研讨会,正式宣布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入OEH研究,这标志着OEH理念得到了升华。21世纪的OEH理念已经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工作、生活,主动、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此,陈东瑜于2001年5月发表了论文《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立即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陈东瑜还起草了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至今仍然被公认为是构建江苏全省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性文件。而该“意见”的得来主要是源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那是在1999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陈东瑜接到省教委副主任布置的“家庭作业”:为省教委草拟一份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文稿,要求年初八一上班交稿。他二话没说,加班加点,赶在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就准时交稿。几天后,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的红头文件就颁发全省,受到一致好评。如今,17年过去了,该文件仍然被公认为是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并收录于专著《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首页(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终身教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开拓进取,执着前行

终身教育的研究和OEH开放实验的开展只是陈东瑜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多年来,他还积极参与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且成果卓著。他撰写并出版了研究报告及专著(合)《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数量目标研究》、《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等三项专题研究报告及《苏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江苏成人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宏观环境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迈向21世纪的江苏成人教育》、《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他还出版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丛书《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合编)、《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主编之一)、《数字课堂与学习型社区》(主编)等。

陈东瑜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荣获“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征文一等奖、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世界重大学术论文(成果)”特等奖、“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中国作家排行榜“优秀作家奖”、中国作家薪火相传“中山紫金奖”等嘉奖,并被《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中国市场经济文论大典》、《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世界大百科全书》、《世界文化名人录》、《中国作家全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理论文选》及《国学大典・当代国学名家成名作金榜集》等典籍收录出版。

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陈东瑜先后应邀参加了“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国际论坛”、“科教兴国专题研讨会”、“中国发展与领导决策高层论坛”、“苏南现代化研究研讨会”以及“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等国际和全国、全省性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交流活动,作学术发言并受到好评。讲稿(论文)被相关书刊收录出版。

从“七五”中期至“十一五”,陈东瑜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科研第一线。其中“十五”至“十一五”的10年间,他一直担任着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总课题组副组长、江苏课题组组长的工作。在职期间的所有课题研究工作都是在他承担并圆满完成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主要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其中《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初稿竟然是在医院照顾妻子的病床边“爬格子”完成的。在研究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对经济社会等影响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作全面深入调研和分析,特别注重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些重要数据都是在他反复查证的基础上,通过亲自运算得出的,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这就为成功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陈东瑜亲手查证和反复演算整理出来的江苏高教1952-1987年发展的系列统计资料,已作为专著《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附件正式出版,为江苏高教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报告》)的时间跨度达25年(1996-2020年),而且一没有人手、二没有资金、三没有相关资料。但陈东瑜凭着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迎难而上,自始至终一人独立完成,而且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除打印费)。该《报告》经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后,一次就获得通过,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将其更名为《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成为江苏省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专著《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收录出版。现在19年过去了,该《报告》提出的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仍然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精神,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至今仍然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凭借着对教育工作的无私奉献和热爱、忘我的追求,陈东瑜获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共和国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委优秀共产党员、弘扬思想的优秀宣传标兵、杰出中华骄子,入选江苏省专家人才库和中国专家人才库,被授予“中国当代教育科研领航者”称号、“百年中华重要贡献人物”称号及“当代优秀共产党人”、“改革之星”、“全国最美劳动英模”、“最具权威的世界学术华人”、“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和“共和国拓荒者”、“中华民族的榜样”、“全国首批优秀人才模范”、“改革时代奉献人物特殊贡献”等荣誉勋章。

第2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在人类文叫的进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时间节点。每当此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回过头去,看一看身后留下的脚印,校准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正是这样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回望”和“展望”的时间节点。看一看来时的路,已是我们文化的宿命。为此,我们推出了《人物:江苏教育60年》。

策划这样一期具有“献礼”意义的专题,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敬意。回顾60年的江苏教育史,回顾那些人、那些事,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感动。随着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入历史的深处,那些曾经是符号或概念的历史人物渐渐清晰生动起来,吴天石、陈鹤琴、斯霞……越是接近这些教育星空的明星,我们越是为他们的璀璨光芒所震撼。为他们对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而深深俯首。因提倡“童心母爱”而在“”中遭到错误批评的斯霞老师说,教师爱学生,“并不是出自个人的狭隘的感情,而是建立在教师对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上面的,是在履行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这一崇高职责时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感情”。老一辈的教育家胸怀国家、胸怀学生的师者情怀让我们内心油然而生敬意。

策划这样一期具有“献礼”意义的专题,也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责任。历史总是忽隐忽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那些人那些事已经渐行渐远。如今,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或许已经不再知道那些曾经筚路蓝缕为江苏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们了。吴天石,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早在1962年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双基”的思想。其他如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等等,无论是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和为人师表上。他们的建树都堪称楷模,让我们这些后来人高山仰止。他们表征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形象、精神与文化。报道和光大他们所表征的教育形象、精神和文化,便成了专业教育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庆之前,江苏教育报刊社一刊(《江苏教育》杂志)、一报(《江苏教育报》)、一网(江苏教育新闻网)发起的“新中国成立印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我们从中选取了斯霞等10位曾在江苏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产生过并仍在产生着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他们分别作了小传。虽然每人只有500字左右,但我们还是能够管中窥豹,一睹他们的风采。同时,我们还约请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钢,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如密,以斯霞等在不同阶段对江苏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例,分别从师德和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评点,使我们对江苏基础教育6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有一个全局的印象和本质的把握。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更是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盛赞“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对推动江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和推动价值。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关注和研究教育史上这些优秀的人物,无疑会让我们心灵更沉静,目标更明确,前行更有力量。

第3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自1989年开始,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在广大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25年来,“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有效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研究,2014年将举办第26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定于2014年10月在淮安市举行征文颁奖活动。此次征文以“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为主题,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发动、组织本地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积极参赛。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3年10月12日

附:征文竞赛细则

一、征文主题

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

二、参赛对象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不限年龄。

三、奖项设置

1.本次征文竞赛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2.本次征文竞赛另设先进集体奖、年度新人奖、杰出水手奖、优秀团队奖和感动“教海探航”人物奖等奖项。

四、征文要求

1.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2.篇幅在3000字以上6000字以下。

3.电脑A4纸打印。

五、报名方式

1.本次征文竞赛可由个人报名参加,也可由各市、县(市、区)有关部门或学校集体组织。

2.发文组织参赛的市、县(市、区)有资格参加先进集体奖的评选(请将相关文件寄送至《江苏教育》编辑部)。

3.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由有关部门与《江苏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地区一级的初赛。

4.对于集体组织报名参赛的学校,可优先参加优秀团队奖的评选。

5.本次征文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20日。

6.征文请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寄至: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B楼)《江苏教育》编辑部,邮编:210036。并请在信封上注明:26届“教海探航”征文(小学组)或26届“教海探航”征文(中学组)。

7.小学组联系人:王春亚(025-86275646),中学组联系人:夏新宇(025-86275643)。

六、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务必先进行网络报名,获取参赛论文编号,报名网址届时详见“江苏教育新闻网”(http://)。

2.完成网络报名后按要求逐项填写《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参赛征文推荐与作者信息表》(分别刊登在《江苏教育》2014年4月教育管理版、小学教学版和中学教学版上),并加盖单位公章。请确保信息表内的信息与网络报名提交的信息一致。

3.无参赛表或复印、自制参赛表的论文均视为无效论文,不予参赛。

4.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不得参加评选;在评选结果揭晓前,不得将参赛论文向其他报刊投寄或参加其他征文比赛,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5.本次征文来稿将全部提交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如确认有抄袭行为,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向相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

第4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 教育现代化 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1-03

2010年7月,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正积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力争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符合江苏实际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域和省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高等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本文在总结多年来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1 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跨国公司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持续加速涌入我国,使得培养具有国际化、高素质,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各类管理技术人才,成为迫切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得以发展,并有力地促进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各种合作形式,迅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教学与管理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还可以确立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局面,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助于满足我国公民的教育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国内原有高等教育系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引进境外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提升国家人力资源水平。为此,中外合作办学对缓解此过程中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的问题,既可充当客观手段,又可形成直接结果。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做出突出贡献。

(3)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促进知识转移,使我们可直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4)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合作办学,不仅将国外的教育理念、思想引进来,使西方的文化传入国内,也使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国际教育的大舞台,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国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走出去,使中国的声音、形象、教育和文化在国际教育大舞台上得到重视和赞誉。

2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自1986年9月江苏省成立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从形式到规模得到不断更新和变化,始终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2.1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合作办学应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定位与特色,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外语、金融、医学以及国际商务、软件外包服务、国际法律等方面的学科专业,鼓励探索跨学科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至2012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江苏省通过国家教育部复核以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为本科合作办学机构3家,办学项目50项,硕士及以上办学机构1家,项目6项。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要求“推动高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大力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至2015年,高水平大学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本科生比例力争达3%左右,研究生比例在5%左右,其他院校大学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在2%左右。同时,江苏省将鼓励和支持重点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创办3所左右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和5所左右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水平教育机构,目前合作方正在商谈中,其中有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此外,江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将进一步拓展:5年建设30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项目。

2.2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仍处在探索阶段,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更由于中外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差异,使得江苏省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磨合与改进。

(1)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中外合作办学不仅需要积极探索实践,同时需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虽然江苏省是我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最早的省份,目前也是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较多的省份,但理论研究一直缺乏。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可喜的是,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中,有关合作办学的课题已有5项,但相对于总课题量来说,所占比例仍显得较小,且研究人员仅集中在3所高校。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使得对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划缺乏相关研究成果基础的支持。

(2)质量监督不到位。在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教育,特别是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以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授课比例较低的问题,难以保证办学质量。同时存在急功近利,甚至以追求经济收益为合作办学主要目标的做法,造成出现受教育者付出高额学费却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

(3)开办专业不合理。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初设想,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专业型应用人才。为此,开办专业应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及经济结构调整。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专业集中在工商、管理类及IT类,统计表明,江苏省现有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超过30%以上都集中在这些专业,与当初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丰富和完善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的初衷相背离。

(4)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府过分强调对外方投资办学的支持和优惠,而忽视了对中外合作办学体的监督和领导。同时,对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地域分布,缺乏学科定位的长远规划,已有江苏省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合作办学项目中,分布在苏北地区的有6项,只占所有项目的13%,而绝大部分项目均集中在苏南发达地区。

(5)合作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出发点,有些高校却在这一点上失察,合作的外方学校层次偏低。还有些合作项目,中方只起着招生的作用,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办学,然而在合作办学中又承诺允许外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控股和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等,严重损害了江苏省的利益,影响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策与建议

造成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促使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能更好的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多视角理论研究。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具有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合作办学才能办出成效,并达到预期目的。同时,理论研究必须直面现实问题,树立依法办学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研究,使理论研究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分析基础上。具体地,江苏省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从资金上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应鼓励更多专家、教授参与研究,以便产生更多、更好、有实际意义的高水平研究结果。同时,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或单位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理论研究的内容可涉及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中外合作办学社会地位的认识、办学宗旨的研究,对总体质量水平的研究,对专业设置、特色的研究,对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质量保障、法律建设、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外合作办学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作用的研究,对国外跨境高等教育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国内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比较研究,对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与公立、民办高校关系的研究等等,还可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视角对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交叉研究。

(2)坚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宗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发展和规范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应着重考虑优质资源的本土化,真正使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可采用更有效的方法,积极拓展江苏省重点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鼓励开设江苏省急需及新兴学科专业。加快研究生层次合作的步伐,提升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当然,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指一流大学,还可以是特色专业、优质课程,特别是优秀的人才,人才引进是资源引进的关键,应该考虑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人才引进规划,如可以聘请国外知名教授、专家担任高校荣誉或兼职教授,邀请国外优秀教师来高校讲学与作报告,同时,选派合作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政府管理引导责能。在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宏观调控上,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整体上,应坚定地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合作办学项目的达成和执行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参与及控制权限。中外合作办学应兼顾公益性与营业性,全面考虑江苏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强调社会效益,不必追求校校均有合作,也不能只以商业挖掘利润为目的。相关部门应严格把好审查准入关,对申请项目实行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应完善对国外高校办学资质的监管机制,避免我方高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应该避免与国外同质高校合作的现象,尽量与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学科专业进行合作。在办学中,应加强招生录取、培养过程、颁发证书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的问责机制和退出机制。政府可进一步制定更细致、更具体的政策,并且提出相应的鼓励措施,结合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苏北地区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持。当然,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充分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

(4)强调多途径调控评估。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机制,为使其真正发挥评估与处罚机制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估措施,使评估工作稳定、常规的开展。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同时,还可建立非政府的社会评估机构,建立独立的专家委员公,加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监控,除了将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科建设等因素作为参考指标,还可以对人才培养效益,以及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定量评估。另外,还可加强与其他国家跨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和地区性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在评估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对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授课方式、教师聘任、人才培养、评估模式等好的范例,可进行表扬鼓励,以起到高校组织间的相互学习及局部示范作用。只有建立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展现高校特色,真正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5)尝试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形式,尝试多种合作方式和途径。江苏省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已从最初的快速增长,到现在的稳步发展,一方面已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另一方面还应从过去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我国这个教育资源输入大国,也能成为教育资源输出国。应该积极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将且有中国传统和特色,以及江苏高等教育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学科和专业,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播出去。境外办学和招收海外留学生是走出去战略实现的两大途径,但境外办学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还刚刚开始,老挝苏州大学是老挝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外资大学,也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目前,老挝苏州大学已获得老挝教育与体育部正式批准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并将于2012年正式在老挝招生、开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江苏省应该更积极、更主动的寻求这种合作方式,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开辟新途径。

4 结语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该确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满足国家能力建设的需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合理的模式作出贡献,真正为江苏省经济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栗晓红.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视野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 54-58.

[2] 姚军.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2(3):117-118.

[3] 耿涓涓.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4(3):29-31.

[4] 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11(2):93.

第5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 教育 统战 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分析,党逐步形成了对中国资本主义较为成熟的政策,即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同时还有了对企业和工商业者进行“双重改造”的设想。出于战略需要,对作为资本主义“物”的载体――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载体――工商业者的改造,在时间顺序上有先有后。现实历史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大战略的需要,企业的改造走到了前面,提早完成了,而对人的改造则是在企业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1956年初才真正地被推到历史的前台。为此,在江苏省,1956年9月由工商联、民建会牵头联合创办了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并以此为基地对工商业者进行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以从思想上“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进而达到改造其世界观的目的。本文以江苏省档案馆为依托,对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创办情况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建国后尤其是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业者的状况以及党对资改造的历史实践。

一、工商界政治学校成立前的情况及中央政策的明确

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并不是在1956年初中央正式发出指示、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之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各地为了配合企业的合营改造,已先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对工商业者进行思想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骨干分子,促进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掀起以后,广大工商业者切实感到已被推到了改造的前台,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政策非常关心,于是纷纷要求学习,态度积极诚恳。如常熟市在学习全联执委会有关文件时,自动报名参加的很多;苏州市在学习中不少组出席率经常保持百分之百,全市平均出勤率在95%以上[1]。同时,对党和政府来说,在企业合营工作基本完成之际,也需要加强对人的改造工作,以此深化对企业的改造,从而达到双重改造的目的。

而现实的情况是:学习的业余性、短期性、临时性较多,形式庞杂、教材不一致;部分工商业者对学习认识不足;民建会、工商联和专业公司配合不够;原有学习组织和内容已不适应客观要求。此外,由于对学员要求较高,如政治和经济代表性强、文化水平高等,以致受教育面不广[2]。这就要求党必须出台新的政策,针对工商业者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改造问题,制定切实规划,以解决现实政治学习落后于形势发展的状况。

1956年初,党以决议和文件的形式对工商业者的政治学习与教育做了专门规定。195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要求:“在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教育的方法,组织资本家的学习。”“要把资本家的学习组织扩大到一切大中小城市和一切行业。学习的课程要包括时事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等项目。”“党的统一战线部门和宣传部门要负责管理这项教育工作。充分地利用和帮助工商联合会和民主建国会这一类资产阶级的团体去组织资本家学习。[3]

1956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即“七年方针”)。“七年方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作了具体分析和规定。针对工商业者学习的教育,该方针指出,今后“要求我们把教育工作当作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中心工作”,要“有计划地帮助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政治和理论的学习”,“用反复教育的方法,帮助人们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逐步做到同他们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相适应”,进而使他们从思想上初步地实现“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变革;同时还要求“设立学习委员会”,并“充分运用和发挥人民政协、派和工商业联合会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来共同组织学习。[4]

与此同时,党还明确了工商联和政协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的职能。1956年12月,中央统战部在《关于继续发挥工商业联合会的作用的意见》中指出,“今后工商联的基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同时,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规定,政协要“推动和组织民主人士和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学习和自我改造、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学习”。[6]中央批准了这两个文件,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的负责机构就由此确定。

后来,民建会中有人认为全行业合营以后,工商业者只有积极面,没有消极面了,工商界的两面性没有了,如“资本家已经改造得和工人差不多了,用不着再改造了”[7]等。这就引起了一段关于工商业者性质问题的讨论。对此,指出,工商业者要“经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某些旧观点”,争取“同工人群众和公方代表有了更多的共同的语言”[8]。显然,他认为工商业者是需要进行学习、改造的。后来在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讲社会主义改造的地方都加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等字为宜,以区别人的改造尚未完成。”[9]

这样,在全行业合营基本完成之际,党中央形成了明确的对工商业者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政策,还根据形势对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以加强对工商业者政治学习的领导。

二、教育与改造: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创办

“七年方针”批准后,在党的建议下,全国政协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并在1956年3月27日发出《关于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适应……工商业者对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要求,本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应当组织……工商业者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学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办短期讲习班、政治学校等[10]。4月26日,全国工商联根据这一决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决定,在政协地方委员会领导下,与中国民主建国会、专业局、专业公司、合作社、妇联、青联及有关单位进行具体协商,确定分工合作办法采取各种学习方式,积极组织工商业者进行学习”[11]。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政策、总结以往经验,1956年5月,民建江苏工委、江苏省工商联联合召开了政治学习座谈会。会议认为,“民建会和工商联今后应该把宣教工作提到头等重要的地位”;会议着重讨论了关于组织工商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要求,以及工商界的状况等问题,认为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就是贯彻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方针政策的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帮助工商业者去旧生新,去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逐步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工商界也在迫切要求进步,要求学习,以适应新的环境”。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教学提纲、教师问题、时间问题以及学员对象问题等。[12]这样,在政治学校成立前,江苏省就有所认识和准备,为随后政治学校的创办准备了条件。

到了1956年下半年,无论是党的政策、全国政协和工商联的决定、工商业者的要求,还是先期实践与经验的总结,都使得举办工商界政治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1956年9月,根据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1次会议的决议,民建江苏工委、江苏省工商联联合发出《关于联合举办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决定》,“分期分批地组织本省各市、县工商界人士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短期离职学习,为各地工商界组织学习培养骨干,扩大进步核心分子队伍,以求在思想上实现‘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的变革”。同时,还明确了学员对象、校委会构成与职能、学习内容、教学方针以及经费等内容。[13]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1956年10月11日开学,招收学员135人(暂不招女学员),实际学员共有132人,到1963年底共举办13期,参加学习的工商界人士有1678人[14],随后又举办了5期,1965年9月举办了第十八期[15],后来因“”开始被迫停办。

从前两期的情况来看,第一、二期共招收学员279名,由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末期,当时认为工商业者的两面性还严重存在着,因此组织他们学习了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党的决议等[16]。通过学习,多数学员加深了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劳动创造财富、社会发展规律、和平改造的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的目的和必要性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思想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7]此外,在省政治学校之外,为了使工商业者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还由省、专区、市举办政治讲习班。江苏全省共举办讲习班18个(省1个、专区6个、市11个),在两年内组织合营企业中的私方人员及其人学习共30000人,其中调省学习1600人,专区9200人,市19200人。[18]

按规定,政治学校主要是对工商业者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场所,从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举办情况来看,经过政治学习,工商业者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习惯于国家所设定的工人阶级话语,逐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并逐步“工人阶级化”,政治学校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三、教育与统战:政治学校的规范化

以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为了实现“变落后的农业国为新进的工业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的力量”。因此,对于工商业者,党“必须继续加强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把他们在生产上、经营上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祖国”。[19]1957年下半年以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的各项政策。

受此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政治学校的工作重心及职能发生了微妙变化,即形势教育多于世界观教育,统战意味多于思想改造,把世界观教育和思想改造寓于形势教育和统战工作之中。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明显表现为形势教育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以前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简史、过渡时期总任务、社会主义经营管理基础知识、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时事政策等,所使用的教材也多是包含这些内容的《工商界政治常识读本》。[20]1960年代以后,学习内容主要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改造世界观。如1962年学习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公报、农村工作条例、著作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关文章和社论;南京、无锡等政治学校也多以形势和政策教育占主要部分[21]。1963年4月开学的江苏省政治学校第12期指出,“本期教学以学习著作为中心,密切结合当前形势,深入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和有关的时事政策文件……提高认识,加强自我改造,进一步接受党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根据教学计划,学习时间为三个半月,其中国内外形势教育占去八周时间;在学员携带的文件中也多是关于中苏论战、中印边界及国内农业方面的。[22]1965年12月关于江苏省各地政治学校情况的汇报中,学习内容多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国际形势教育[23]。

其次,在学员对象选择上突出了统战意味,注重社会代表性和统战效果。以前学员对象是市工商联委员、县工商联正副主委及委员、市属区正副主委及常委、2万人口以上城镇工商联正副主委及同业公会正副主委、民建市委委员、民建省工委会直属支部委员及直属小组正副组长等[24]。在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132名学员中,绝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不雇佣职工的小业主有18人[25]。1960年代以后,学员对象多是政治上有安排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商界骨干、统战对象,如1963年4月的第12期江苏省政治学校对工商界学员的要求是“省市工商联执委;县工商联常委等”;1963年9月的第13期江苏省政治学校也要求学员是“统战对象、有培养前途、能起到骨干作用的”[26]。

从历史上看,这一微妙变化是同形势和党的政策分不开的,一方面,形势变化需要党不断对工商业者进行形势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党和党外人士的关系有些紧张,为此需要调整统战政策,以改善关系,缓和矛盾,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工作。

这两个微妙变化正反映了同时也促进了政治学校的逐步规范化进程。这一进程大致有以下步骤组成:

第一是定校名。江苏省政治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9月举办的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和10月举办的工商界政治学校,至1958年5月两校机构合并称江苏省各界人士、工商界政治学校[27],或简称江苏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到1962年12月经江苏省政协批准将“江苏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政治学校”[28]。学校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学校职能、工作重点、培训对象及性质以及党对政治学校的教育培训要求、对统战对象态度与政策的微妙变化。可以说,这是政治学校规范化的关键步骤。

第二是定编制。据1962年10月的资料显示,江苏全省共有22所党外人士政治学校,其中由省举办1所,由南京、无锡、徐州等市举办8所,由扬州、南通专区举办2所,由吴县、常熟、江阴等县举办11所,全省政治学校共有工作人员192名[29]。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统战部门决定裁撤县办政校,集中办好各专区和市的政治学校。1962年10月,江苏省统战部决定,全省各级政治学校从现有22所调整为12所,即省、南京、无锡、常州、连云港和盐城地区6所,苏州专区与苏州市、南通专区与南通市、扬州专区与扬州市、镇江专区与镇江市、淮阴专区与淮阴市、徐州专区与徐州市合办6所;其余有关县和泰州市今后不再继续举办;不办政治学校的县、市,对代表性人物可送专区政治学校学习。在人员编制上,规定:省20人,南京无锡苏州镇江各18人,扬州徐州各17人,南通16人,常州淮阴各12人,盐城8人,连云港6人,合计180人,比调整前人员减少12人。人员工薪由省财政厅从对资改造教育专款内开支,专市政校经费由省直接管理,专款专用[30]。

第三是定职能。起初,政治学校的举办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工商业者对学习政治理论的迫切要求,采取集中短期轮训方式,组织工商业者进行政治理论学习[31]。这时政治学校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是应急性的、临时性的,类似于政治讲习班。后来,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有了明确,尤其是改为“江苏省政治学校”之后,在注重教育、改造的同时强调了“服务”,如在更改校名的请示报告中陈述理由时说,“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学员主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达到逐步改造世界观,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意志和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能力的目的”。[32]在1963年2月颁布的《江苏省各地政治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工作条例》中指出,“政治学校是组织统战对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学校”,其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对各界人士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组织他们有重点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的著作为中心,密切结合时事政策,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世界观,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意志,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能力”。[33]这就比较全面地点出了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后来,政治学校逐渐演变为党外干部的重要培训机构[34]。

当然,政治学校改造人的功能并没有变化,如政治学校是“改造场所”,是“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阵地”,甚至依然被看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35],为阶级斗争服务。

可见,政治学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从教育、改造为主,转变到继续进行教育、改造,增加了统战因素,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容,这也是政治学校规范化的结果与表现。

四、小结

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举办对于最终实现党的“双重改造”战略,扩大并强化统战工作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举办历程中,党、工商业者是政治学校和思想教育所涉及的两大主角。对于党来说,这是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平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一直为党所重视,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举办了工商界政治学校及各类讲习班,同时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人事安排,加强了统战工作,并把对教育、改造与统战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看来,这种教育工作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建设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党进行社会整合的历史实践和成功案例。此外,政治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当前开展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与统战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工商业者来说,在阶级政治的宏大叙事下,工商业者的资本家身份和曾经有过的剥削历史,毫无疑问受到了特别关注,但是工商业者如何在这样一种政治影响下,逐步融入当时社会的整体秩序,如何处理个人、阶级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张力,并在这种互动交往中,跟上时代步伐,只有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接受教育,并改造自己,向党靠拢,向社会主义靠拢,向工人阶级看齐,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以及后来的江苏省政治学校,乃至今天由政治学校演变而来的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为过去的原工商业者和今天的党外人士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场所,并促使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工商联、民建会是具体负责工商界政治学校开办工作的,它是联系党和广大工商业者的纽带,通过这次范围较广时间持久的政治学校举办工作,工商联、民建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更好地发挥了工商业者的“家”和“学校”的作用,巩固了自己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12]《民建省工委、省工商联联合召开廿七个市、县工商界政治学习座谈会的通知名单、小结(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永久-36。

[2]《工商界政治学校汇报座谈会有关文件(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91。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56、159、160页。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06-209页。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42、545页。

[7][8]《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2、383页。

[9]《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2页。

[10][27]《一、二、三期情况报告(1958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2。

[11]《关于组织工商业者学习的通知和有关材料(1957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139。

[13][24][31]《省民建、工商联举办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的决定方案简则教学计划和组织名单等有关文件》,江苏省档案馆3037-长期-33。

[14][16][20]《七年工作基本总结和近年来教学工作的初步检查(1964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3。

[15][23]《本部抽调省政校第17、18期学员的通知,政校学习计划及各政校学习计划工作总结(1965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短期-466。

[17][25]《举办省工商界政治学校有关文件卷(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94。

[18]《工商界政治学校经费预算及负担办法(草案)(1956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短期-82。

[1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2、350页。

[21]《全省工商界参加脱产学习的情况汇报(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7-永久-91。

[22]《关于组织民主人士参加中央华东社会主义学院及本省政校学习的通知名单来往文书(1964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短期-422。

[26][33]《关于全省第三次政治学校工作会议材料(1963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永久-37。

[28][32]《关于更改校名的请示与省政协的批复(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8-长期-3。

[29][30]《本部向省委、省编委关于全省统战机构配备问题的请示报告及批复(1962年)》,江苏省档案馆3034-永久-108。

第6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计划

四年制本科,2016年面向江苏省计划招生50人(文理不限)。

三、学费

16500元/生•学年。

四、招收对象及报考条件

1.已参加江苏省普通高考报名,并持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放的《2016年江苏省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取得报考资格的考生。

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

3.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五、报名及专业考试

1.报考说明:我院从2016年起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再单独组织校考,考生专业成绩将使用江苏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考试成绩。考生报名考试时间和地点及相关要求以联考组织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告为准。

2.考试内容:联考考试科目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总分300分。

①笔试科目包括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满分为200分。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各100分。

②面试科目包括才艺展示和综合素养考察,满分为100分。其中,才艺展示20分,综合素养考察80分。

六、文化考试及录取

根据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关文件精神,对报考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国统一高考文化分和省联考专业分达到江苏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分与专业分相加,按相加后的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详见《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16年招生章程》)

七、其他有关事项

1.学生毕业时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由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颁发国家统一印制和承认的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本科毕业文凭,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获得多种奖学金,获奖面达45%。

2.本简章内容如有与教育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关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上级文件为准。未尽事宜,由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3.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516)80270222、80270218、83403587

咨询网址:kwzs.jsnu.edu.cn

第7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育 经济增长 劳动简化法 生产函数法

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来看,指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社会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之比。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法较多,有劳动简化法、生产函数法、舒尔茨分析法、丹尼逊法、修正的劳动力简化法、多因素分析法等。根据资料的可取性原则,本文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将采用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进行测算。

一、劳动简化法

劳动简化法是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提出的。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简单劳动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此法用劳动简化系数把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劳动总量中由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确定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由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代表报告期,0代表基期,K、L、Y分别表示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劳动力人数和GDP。

为了便于计算,劳动简化法有以下几条基本假定:被计算的社会劳动者所接受的某一级别或年限的教育在概率的意义上是同质的;相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同质的;社会劳动者因教育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劳动复杂程度可以用一定尺度来换算;教育对社会劳动者所造成的无形收入、无形支出以及教育接受的其他影响和教育的其他功效都被视为常数略去不计;把GDP的创造视为全社会劳动者的贡献。

采用劳动简化法测算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要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力以一定尺度简化成基准劳动力或标准劳动力,建立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系数关系。确定劳动力简化系数的方法有四种: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别为尺度;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尺度;以培养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教育费用为尺度;以劳动生产率大小为尺度。为收集数据的方便,本文采用教育年限的长短为换算尺度。将劳动者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教育年限按3年计)、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5个层次。以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作为标准劳动力,则文盲半文盲的劳动简化系数为0.5,小学为1,初中为1.5,高中为2,大专及以上为2.66。

要得到社会劳动平均简化系数,还必须获知全社会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构成,即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而这个资料一般只能从人口普查资料中获取,于是将研究的时间取为1990年至2000年,因为我国在这两年分别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年》及相关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江苏省1990年和2000年社会劳动者人数分别为4225.02万人和4418.14万人,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GDP分别为1416.50亿元和8553.69亿元,即:,,则根据教育贡献率公式计算得1990年至2000年期间江苏省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6.49%,表明在此期间,江苏省GDP增长额中有26.49%是教育投资作用的结果。

二、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描述因素投入量与结果产出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利用具体类型的生产函数,应用回归分析计算出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避免单个方法计量结果的片面性。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何种生产过程,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一组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就是在某些前提假设下,描述这一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利用生产函数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把教育的作用分离出来。

C-D生产函数是最著名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是,其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和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为技术进步因子。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变形,引入教育投入因子E,则C-D生产函数变形为为教育投入因子的产出弹性。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变形后为

在实证分析中,假定劳动力投入L是同质的。此外,还必须在可获得的资料范围内对各种产出与投入的描述指标进行选择确定。对于总产出Q,选择GDP较为合适,因为它全面反映了江苏省的经济总量水平,而且数据易取得,具有权威性。对于资本投入水平,一般经济计量学认为最好用固定资产值加流动资产,但由于流动资产统计资料难以取得,此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资本投入。K为劳动力投入,L用社会从业人数表示,教育投入因子E用在校学生数表示。江苏省具体指标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资料运用SPSS软件,得到江苏省教育投入的弹性系数为1.784,即全省受教育人口数每增加1%,则其GDP将增加1.784%。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要素弹性系数)÷GDP增加率×100%

江苏省1990年至200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9.70%,全省受教育人口数年均增长率为2.47%,则得到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2.37%,即江苏省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为22.37%。

三、结论

通过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两种方法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为26.49%和22.37%,具有一致性,结论是可信的。此两种定量分析表明,江苏省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所作的贡献是很显著的,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江苏省历年来重视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还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投资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萍:社会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我国目前共有六本基础物理教育学术刊物,通过对2010年1月份~7月份的物理教育学术杂志进行统计发现:江苏籍作者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物理教学探讨》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8%,《物理教学》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中学物理》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物理通报》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2%,《物理教师》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再将这六本物理教育学术杂志的投稿者的籍贯进行综合统计,结果显示:江苏籍作者所占比重为25%,远远超过其它地区投稿者.综合统计结果见表1.这样的结果不禁使人思考:为什么江苏籍中学物理教师比别的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更重视在物理教育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什么原因造成江苏省和其它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在对杂志投稿方面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经过查看相关资料和对中学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对此有了一些结论.为方便将江苏和其它地区中学物理教师相对比,以说明原因,下面的结论均以江苏和北京为例进行对比说明.

2基础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焦点

对2010年1月份~7月份的物理教育学术杂志发表文章的主题进行统计,“课堂教学”、“考题分析”、“课程改革”和“探究教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词.其中:《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考题分析、探究教学;《中学物理》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考题分析;《物理通报》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考题分析;《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的核心词是:考题分析、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物理教师》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考题分析、课程改革.再将这六本物理教育学术杂志发表文章的核心词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2.1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的是前苏联的六步教学法: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讲授新课巩固强化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依赖性很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教师由“教”变为“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现在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提倡的教学方法,如:螺旋式课堂教学模式,多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应力求做到:(1)创设学习情境,培养问题意识(2)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合学生差异发展(3)合理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4)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概括,发展良好思维品质(5)练习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及开放性.[1]而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2考题分析

考试,关乎学生的前途利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在的高考实行的是分省统一录取制度,即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由各省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考试对学校教学的内容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考试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2]正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这也就造成了高考的激烈竞争,从而引起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例如在江苏省南通市建立的学科基地,实际上是南通市高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个学科,就成立了九个学科基地.每一所名校承担一个学科.全市从宏观上比较,哪个学校的学科有长处,就定哪个学校,再把全市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定期研究教学方法,命题走向,这样就把全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再有效的辐射到全市各个学校,这样全市各个学校都均等地享有最优质资源.[3]在高考制度方面,北京与全国其它大部分省市都是相同的,而江苏省的高考制度却和别的省市有很大的差异,经常是几年就一改.由2008年开始,江苏省理科的高考物理学科由选考变为必考,物理学科的地位实质上得到提升.而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2.3课程改革

我国高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2005年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北京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换教材,而且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结构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和课程管理这六方面进行改变.江苏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包括简约备课、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在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互动、合作,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创新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探究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其重点是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分析交流,最终得出结论.[4]探究式教学的结构主要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八个要素组成.[5]美国学者研究了中国教师和教育学者对科学探究学习的信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认同探究教学是教授科学的较好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中国学者认为阻碍探究教学实施的因素主要是学生有高考的压力,而高考中并不评价探究,探究教学的不同课程框架和材料,大班规模的课堂管理以及教师缺少职前培养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6]

3教育研究区域比较

第9篇:江苏教育论文范文

我校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礼仪队、播音主持部、书画部和弦乐团,艺术团成员在团期间实行学分课程化管理,服务期满即可获得相应的人文选修课学分。我校管乐团于2004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称号,我校民族乐团于2009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民族乐团”称号。2009年6月,我校学生乐团应邀赴荷兰参加2009梵高国际音乐节,获得一等奖。

为了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工作的通知》(苏教考〔2013〕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更好的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我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今年继续面向全省招收艺术特长生,具体办法如下:

一、招生对象

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参加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并具有一定艺术特长且符合我校招生计划要求的江苏省高中毕业生。

二、招生项目

今年艺术特长生的招生以器乐、舞蹈和声乐为主,凡以下未列出的项目为本年度不招考项目。

1、器乐类

⑴管乐(大管、长号、圆号、双簧管、小号、长笛、萨克斯、单簧管等)

⑵民乐(扬琴、柳琴、大阮、中阮、笙、琵琶、竹笛、高胡、板胡、唢呐)

⑶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⑷打击乐(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

2、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等)

3、声乐类(美声、民族唱法)

4、曲艺类(话剧、主持等)

三、报名方式

1、书面报名。请将书面材料统一使用A4纸规格(装订时将网上附件报名表作为材料封面,不需要另行制作封面)。材料包括:

⑴网上报名表一份,在照片处加盖骑缝章,并由所在中学填写意见,加盖学校公章;

⑵高中以来获省市以上各种奖励证书、等级证书等复印件及其他证明自己特长的材料;

⑶身份证复印件(二代身份证正反面,无身份证者使用户口簿复印件)。

以上材料采用EMS邮寄至我校(地址见后),截止日期2013年2月26日(以当地邮戳为准),逾期无效,报名材料概不退还。来函请注明:“艺术特长生材料”字样。

2、我校在收到报名表和材料后进行初选,并将拟同意参加测试的考生名单上报省教育考试院,由省教育考试院进行集中公示。我校也将符合报考条件的学生名单公布在我校校园网站上,亦可进行电话咨询。

四、艺术水平资格审查

1、根据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精神,我校认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六所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结论,我校不单独组织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

2、我校将于3月上旬组织专家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艺术水平资格审查,(具体时间及要求请关注网站通知),考生必须提供本人艺术特长生专业水平测试结论原件及复印件。

3、我校将根据考生本人的报考意向,综合其参加我校认同的以上六所高校艺术特长生测试结论,经评审委员会考核审查等确定我校艺术特长生入选名单,并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审核和公示。我校依据阳光高考平台和省教育考试院集中公示的名单在我校网站上再行公示。

4、凡考生参加我校认可测试结论的多所高校测试,且结果不一致,我校根据艺术团实际所需,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就高确认测试等级,并适当控制“优秀”比例。

5、经过省教育考试院公示的合格以上考生,我校将通知本人及其家长与我校签定《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艺术特长生招生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五、录取办法

1、考生必须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参加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科目考试方案及计分办法均按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文件规定执行。

2、我校将严格执行江苏省考试院有关艺术特长生的相关政策和江苏省招办的各项招生录取制度,根据考生艺术水平资格审查情况、高考成绩,从平行志愿填报我校的艺术特长生中择优录取。

3、凡被我校录取的艺术特长生,必须按规定服务我校大学生艺术团,遵守大学生艺术团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制度,并与我校签订《艺术特长生诚信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4、如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有新的规定,并与我校招生简章内容相抵触,则以新的通知规定为准。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40号南京医科大学共青团委艺术中心

邮编: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