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网络经济学的理论精选(九篇)

网络经济学的理论

第1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经济学;网络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25-02

一、网络背景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旋风就席卷全球,伴随着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现象,网络经济这个名词也逐渐开始进入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

1、出现新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在网络快速发展后,世界经济变得更加紧密,跨国集团变得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世界各国间投资和贸易逐年增长,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并且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其中高风险的企业占到很大的比重,在高风险带来高回报的诱惑下,风险企业的数量激增。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因而产品的创新化速率也变得越来越快。

2、出现新的经济问题。网络环境下,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来研究,并运用一系列的经济模型去得出可供参考的理论,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3、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投资步入新世纪,网络的影响力可谓空前巨大,经济学界也受到了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始终是随着社会潮流而变化的,当网络出现并发展迅速时,伴随而至产生的新理论也逐渐产生,网络经济学应运而生。虽然网络经济学这门学科目前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但是理论成果却逐步增多,相关的研究学者也对这门学科开始关注,经济学的方向在当下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向网络经济学的学门倾斜,网络经济的研究开始成为当前经济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二、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

1、网络经济学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进入新世纪才产生的新型的经济学,在很早之前也有叫做网络经济学的学科,当时它的含义是在通信工程之中,是对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科。当前网络经济学有了新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随着网络即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麦克奈特的《网络经济学》著作中,明确了网络经济学的英文名称为Internet Economics。

2、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常一门经济学都是研究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矛盾,网络经济学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网络经济当中产生的矛盾。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网络贸易当中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与之前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截然不同,由于这种特别的矛盾,网络经济学才变得重要。

3、网络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网络通常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和公司内网等几种形式,网络是网络经济的媒介,是连接贸易经济体双方的纽带,没有了网络一切都是空谈,在当代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实就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

(1) 网络资源的特性。一是共享性。在网络中,任何网络资源都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除了机密内容不对外公开之外,在网络经济当中,所有的买家和卖家都可以看到相关的报价信息,不分国界民族。二中垄断性。互联网通常都是由大的公司掌控,一切的交易规则和标准由强者说了算,普通的小的竞争者无法与之抗衡。三是风险性。在网络信息和资源当中,存在许多有用和完全无用的信息,信息量巨大,如何分辨出有用的信息,而排除没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判断错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风险巨大。

(2) 网络经济运行机制。资源如何分配就要看资源的运行机制如何,网络经济发展迅速,资源宝贵,网络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就需要网络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进行分配,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网络机制目前有这么几个要求:一是分配要迅速,二是分配要灵活多变,三要具有创新性,网络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也要求不断创新。

(3) 网络经济的一般规律。目前网络经济有这么几个一般规律,一是网络经济很超前,二是网络经济具有扩散的特性,三是网络经济可以整合世界各地信息以及人才等资源,将同一公司的各个分公司联系起来共同经营,化为一个整体。

三、网络经济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于国内来说,国外对于网络经济学起步就早得多了,而且到目前来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对于网络经济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很多,因为是新型的领域,需要探索的未知还很多,下面只介绍一下目前研究网络经济领域并且有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些学者专家及其研究理论。

夏皮罗和瓦里按都是美国的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两人同时在大学任教,并且经常一起探讨许多经济问题,在网络经济领域内,两人也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提出在网络经济内,工业经济的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是切实有效的,这为后来人的研究开了一个先河。

同样是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谢伊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虽然有许多工业经济时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有效,但是也是有区别的,他提出了相区别的四个特性:互补性、标准型、兼容性和消费外部性。这为后来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外还有一位经济学者名叫了维斯,他将20世纪90年代到当前的关于网络经济的相关理论命名为非摩擦经济,也就是网络经济学。在他的观点中,他认为网络经济学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共同性可言,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媒介是实体经济,人与人之间的谈判协商是贸易的必经之路,而网络经济下完全不一样。第二,他认为在网络经济之中,虚拟经济的产生已经将之前的工业经济带入了历史,成为了过去,开启的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像工业经济代替农业经济一样,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然经济理论也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就要滞后许多年了,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进入我国发展本来就比西方国家晚很多年,不过还是研究出不少问题和成果。

我国学者纪玉山就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示,网络经济其实质是一种有关知识信息的经济,并且对网络经济学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表示网络经济学其实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延伸出来的小领域的经济学,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定理都是实用的。

还有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经济学学者张铭洪教授,他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解释网络经济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后来也有许多像司志刚、孙健等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网络经济学的看法,并且有的还给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基本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对于在我国新兴起的网络经济来说是可喜可贺的。

四、网络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网络经济之上,都去尽力想将这一新型的经济研究透,以便为经济做出指导性的规划,防止经济出现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教授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将网络经济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理论框架,这一任务还有待后来人去完成。

另外网络经济学这一学科与其他传统的经济学科之间还是一直存在着联系,有时还将网络经济作为独立一章放到传统的经济学内,没有完全将网络经济学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供学者研究探讨。

目前对于网络经济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还是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到微观方面,只是研究许多目前精力内发生的现象,想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却没有观察到宏观方面的问题,当然任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定性都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网络经济学会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学科。

参考文献:

[1] Barker R.G.. The market for information—evidence from finance directors, analysts and fund manager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 29(1), 3-21.

[2] Holland J..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Private Disclosure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 1997.

[3] Holland J.. Private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a, 24(4), 255-269.

[4] Holland J.. Private voluntary disclosur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ancy, 1998b, 25(1 and 2), 29-68.

[5] 了维斯.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 天夫.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1,(02).

[7] 陈蓉.网络经济学发展综述[J].经济学家,2001,(05).

[8] 杨瑞龙.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4,(09).

[9] 平新乔.新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学吗[J].国际商务,2000,(10).

第2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第3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经院校;合著网络;社会网络;科研合作;分析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间的多样化发展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不同学科、不同科研者、不同学校、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现象日益增多。科研论文,作为一种记录科研成果和知识的载体,可以反映出合著者、科研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复杂网络的方法,已成为研究合著网络关系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基于合著网络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Newman等[1]对生物、数学和物理三个领域合著网络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Liu等[2]提出了一种方向性网络结构,并设计评价因子,对研究人员的贡献进行量化分级;Shibata等[3]利用复杂网络提出了一种发现研究前沿的方法。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贡金涛等[4]以专利数据库为切入点,对专利合著网络的结构特性和连通体中心进行了计量分析,进而探测出技术研发的绩效水平、科研合作的状况与核心等;陈丞[5]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可视化分析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王凯等[6]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领域的作者合著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侯小妮等[7]对我国的护理学科开展了合著网络的研究,构建了护理学论文合著网络;李纲等[8]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浙江省某科技创新团队的合著网络进行了分析。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分别从CNKI数据库中收集了两所院校两个院系2010年到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和设计了各个院系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模型,通过对网络模型的分析,并借助MATLAB、Ucinet、EXCEL等分析工具,得到合著作者间、院系间的合作度、集聚系数、节点中心度、个人中心网络密度、网络传递性等,同时对整个网络进行了静态特征、抗毁性等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选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2010年到2015年,我们检索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每篇文章的作者、题名、单位和出版年份四个关键字段,建立符合财经院校社会网络分析要求的数据库,共获得记录1844条。

(二)研究工具

本文首先采用Matlab软件编程,以实现作者相关信息的提取,然后借助Excel软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合著力度和合著规模分析,再结合Ucinet和NetDrew软件进行社会合著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在发文频次在2次(含2次)以上的作者中构建合著网络。

三、合著网络实证分析

(一)合著网络分析

我们借助Ucinet软件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科研合作数据进行初始矩阵化,生成科研合著网络图,并利用Netdraw软件生成可视化图。为了便于观察网络的特性,我们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初始网络进行了二值化处理,选取的阈值为2。图1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图2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表示作者间合作的频次越多。

(二)中心度分析

1.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同样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两个数据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运行结果由高到低给出了每位作者的中间中心度,上表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从整体上看远大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这说明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影响力较强的“中间人”较少,与网络中其他人的合作力度不够。中间中心度为0,说明这些作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自身的独立性较强。作者长期处于独立状态,极有可能导致自己的科研水平止步不前。

四、结论

第4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1.财务理论基础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根据我国的财务情况,首要创新的就是财务理论基础。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理论基础,必须在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结合。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财务管理理论。一方面,财务学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竞争战略理论。随着二者的发展,制度财务学、交易费用财务学、网络财务学等一批财务学科也相应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2.财务目标与对象的创新

随着网络经济的冲击,财务理论不断创新,出现了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即“相关利益主体”。与之前的“股东最大化”相比,财务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很难将其表述为财务管理目标。也有人提出顾客价值最大化才是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目标的本质。但是事实上,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符合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需求。

3.财务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网路经济时代,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传统的筹资融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例如,网上银行的出现,大大缩短了筹资融资的时间,减少了费用成本。网络经济时代,规模经济让位范围经济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的财务手段要不断创新。在网络经济时代,戴尔成功走出了自己的模块化网络企业模式,这就为众多企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网络企业实现产销的灵活性,完善网络财务手段的,使得企业凸显竞争优势。

二、加强财务创新的途径

1.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以明显不在适应当今经济形势,在客户目标和业务流程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重新定位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已是必然。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中没有出现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利益协调化、企业的前瞻经济及其增加值以及社会责任等等都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目标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是传统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例如,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如何在资本经营兴起的今天,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资本;如何建立计算机理财系统等等。归根结底,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当今网络经济条件下不断改变的理财环境。

3.创新财务组织机构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财务组织机构已经不适应或者说不能满足新理财环境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必须创新财务组织机构。新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去除传统财务组织机构中多余的管理层次和中间管理人员,以便提高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准确性。

4.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才将处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地位。因此,想要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环境,就必须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财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受众人群,着重培养财务人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第5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自然垄断;弱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42-03

[作者简介]周正(1975-),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陈飞(1990-),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z003)。一、引言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自然垄断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分别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概念的提出为主要标志。但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自然垄断理论,都是在自然垄断的生产函数分析框架内,不能充分反映当代自然垄断产业的网络化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了网络经济的概念[1]。国内的著名学者李怀提出了自然垄断的网络经济论,并得出了建立在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上的自然垄断理论,但是追其本质仍没有摆脱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分析框架,仍然将供给因素作为判断自然垄断的标准。

为了弥补以往自然垄断理论的缺陷,本文以需求视角来探究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存在性。需求方的因素也能引起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只不过是强弱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来源展开分析,弄清自然垄断的本质;然后根据网络商品的分类,探究不同类别商品中的竞争性强弱,网络商品中“弱竞争性”的存在和形成;最后从需求角度对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二、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本质分析

在研究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之前,需要明确在网络经济下自然垄断的本质是否有所改变。网络经济下的自然垄断理论应抛开规模经济的单一分析框架,以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角度审视自然垄断,这样才能形成基于“天然”进入壁垒和竞争不可维持性的完整的自然垄断理论。当代自然垄断行业同样具有规模经济性的特征,但它并不是导致不可竞争性的原因。自然垄断更为现实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产业不可竞争性的整体视角。

很早之前,埃利(1937)曾指出自然垄断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产的规模经济状况,但其对自然垄断的定义是不可竞争性,并且强调除了规模经济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使竞争自我毁灭,走向垄断[2]。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垄断的本质是产业的不可竞争性。然而,几乎所有学者均将规模经济特征视为引起不可竞争性的主要因素,只将视角锁定在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因素上。

事实上,不可竞争性既可以来自于“天然”的进入壁垒,从而导致产业从来没有发生过竞争,也可以来自于“破坏性竞争”,直至最终必然导致垄断。网络型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的“天然”进入壁垒上,这主要取决于稀缺性网络资源的占有关系,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由网络资产的专用性所引起的沉淀成本上[3]。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网络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并且这些固定成本往往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沉淀。沉淀成本的作用在于不仅会形成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从而保证在位企业的长期垄断地位,而且在新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削弱经济人改变市场条件的选择能力,从而对企业的竞争策略产生影响。当不存在沉淀成本时,新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都是相对容易的[4]。对于在位企业来说,如果新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门槛较低,会导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在瓜分到市场利润后迅速退出,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威胁到在位企业的垄断地位,同时妨碍垄断租金的获取。倘若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沉淀成本,在位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资本和技术投资来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另一方面,在位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价格优势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由此来保证垄断力量的长期存在并占有垄断租金,因此,在位企业就获得了某种自然垄断属性。

高沉淀成本是导致不可竞争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基于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来审视自然垄断,才能真正把握自然垄断的本质所在。但是,在不同种类的网络商品中,这种不可竞争性的强弱是不同的,只有先了解“弱竞争性”,才能弄清“强竞争性”的形成,进而明确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成因。

三、网络商品中“弱竞争性”的存在和形成

(一)网络商品的分类

早期关于经济网络的著作中,经济学家对网络经济特性的分析都是通过对网络商品的研究而展开的。Eeonomides和Flyer(1998)探讨了网络效应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设n为总产量,h(n)表示网络产品的价值方程h(n)=α+βn,α代表自有价值,βn表示产品的“协同价值”,将公式变形得:H(n)=γ+n,这里γ=α/β,γ=0代表纯网络产品,1/γ是衡量边际网络效应的密度的指标,因此,γ越小,网络效应越大,反之亦然[5]。网络商品的分类是按照协同价值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加以区分的,比重越大,网络商品特性就越明显。网络商品的价值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自有价值,是在没有其他使用者的情况下,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另一部分被称为协同价值,是指当网络中有新的用户加入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自有价值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而协同价值取决于网络规模。根据商品属性,结合其自用价值和协同价值,将网络市场中的商品分成纯自用商品、纯网络商品和混合用品。纯自用商品指的是只有自用价值,没有任何的协同价值的商品;纯网络商品正与之相反,是指只有协同价值却几乎没有自用价值的商品。商品的价值完全由网络效应的大小决定,当网络规模为零时,产品没有任何价值;混合商品指的是同时具备自用价值和协同价值的商品。拿一部手机来说,如果只有你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手机,那么这部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协同价值,这部手机的意义仅仅在于看看时间、照相,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就是自用价值;随着其他使用者的加入,使用者之间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所产生的价值就是协同价值。

(二)网络商品中的“弱竞争性”

需求方因素同样能造成网络经济自然垄断中的不可竞争性,只不过这种不可竞争性存在一个强弱的问题。“强竞争性”指的是自然垄断中的不可竞争性,而“弱竞争性”则是不可竞争性的前一个阶段,虽然这种商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还不足以形成垄断势力。在网络经济市场中,竞争性的来源在于由网络外部性导致的网络价值,表现在网络商品中就是其协同价值。根据网络商品的性质,一般认为纯网络商品具有较强的不可竞争性,一旦形成自然垄断,其价格的可维持能力较高,而混合用品不可竞争性较弱。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用户通过使用一种商品而获得的效用,随着使用该商品的用户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因而,除了纯自用品,只要具备协同价值,产业间都存在“弱竞争性”。具有“弱竞争性”的商品,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大,其协同价值不断增加,竞争性也随之增加。在市场竞争初期,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商品对消费者的网络效用较小。当厂商通过竞争具备了必要的市场份额后,由于网络的正反馈效应,市场开始加速集中,最终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市场,其网络规模对于潜在竞争者形成了极强的进入壁垒,就“自然”地垄断了。

四、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探究

网络经济时代,自然垄断的不可竞争性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密切相关。需求方规模经济来源于网络商品的外部正效应,是指系统中用户数量的增加使系统的价值随之增长,而当系统网络价值不断增大时,后来的用户也就不得不选择这一系统[6]。一旦市场上某一种技术或产品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在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其他消费者也会自愿或不自愿地选择这一技术或产品,其销量和市场份额会以指数方式迅速增长,市场机制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传统产业中的市场均衡仅在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影响下形成,而网络经济中的市场均衡则是在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因此,相较于传统经济,网络产业中正反馈的效应更加强烈。正反馈会放大原本微小的经济变化,使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当市场处于正反馈结构时,无法保持像传统市场中可以预见的均衡。一旦商家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率先达到正反馈点,它就可以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产生“赢家通吃”的现象[7]。网络产业中企业在受到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其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优点有可能趋向于无边界,使市场出现“一边倒”、“冒尖儿”的现象,市场均衡会向某一技术或产品集中,最终形成自然垄断。

厂商在获得了垄断地位后,市场上就自然而然的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保护了在位厂商的既得利益,又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垄断者往往通过产品差别化来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消费者如果换用其他品牌存在交易成本和转移成本,将用户牢牢地锁定,厂商的垄断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五、结论与启示

只有基于结构化网络的“不可竞争性”来研究自然垄断,才能明确自然垄断的本质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自然垄断成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在网络经济下的自然垄断是网络的正外部性、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正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从需求视角研究网络经济自然垄断的存在性,有助于完善自然垄断理论,有利于政府从网络经济的视角来制定政策,为界定网络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提供新的观点,对改进垄断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同时对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经济上的完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立,肖兴志,姜春海自然垄断的“三位一体”理论[J]当代经济,2004(8):45―51

[2]TrichardOutlines of Economics[M]New York:Macmillan,1937:86―89

[3]于波,甘峰明对网络经济学自然垄断行业成本曲线的修正[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72―175

[4]吕承超,王爱熙网络经济下厂商竞争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5):98―106

[5]Eeonomides,N and Flyer FCom Probabil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for Network Gods[Z]Discussion Paper EC Stern Sehool of Business,1998:89―95

第6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 策略 电子商务

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网络经济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基本上分为官方和大学的研究、专业咨询公司的研究和IT媒体与公司的研究几方面。特别是美国官方和大学近几年来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而国内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IT界评论人士的研究。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性的工作,主要是学者的个人兴趣。

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经济测度的研究上,其最早起步于对信息经济测度的研究。最早对信息经济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的是马克卢普,其次是波拉特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度研究。他们的研究对此后开展的各类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测度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目前,由于网络经济是一种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形态,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开始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测度体系,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已对网络经济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建树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其中的理论、数据分类口径和数据处理方法基本上符合网络经济的本质。美国商务部公布了政府第一部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影响的报告《浮现的数字经济》,随后又相继公布了《浮现的数字经济II》和《数字经济2000》,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经济规律和经济变革,用数字经济解释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国内对信息经济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也较多。其中对全国性信息经济测算的成果在运用波拉特信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对其模式的缺陷也作了相应分析。近年来关于信息化指标和测度的研究一直在继续进行之中。

国家统计局正在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进一步加速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开发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第二,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扩展统计信息的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国内大量的研究工作是针对信息化的指标体系研究,研究中直接针对网络经济开展的还较少,目前己经开展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或是指标体系结构来说都不够系统或完善,指标的选取并不完全充分和适当。国家部委的相关研究还正在进行之中,尚未得到成熟的研究成果。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的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研究多限于网络经济的某一方面,面对网络经济整体开展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测度指标选取也不够全面。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和其它基础设施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且网络基础设施在与其它物流的基础设施的配合下能够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近来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该在提高网络的利用率、降低上网费用、建立不断趋向于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

(二)加强立法与宏观规划

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法规,鼓励社会各部门和厂商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由国家统一布置和协调,避免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我国现有的许多法律法规己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在原有的金融、商务、税务、电信、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修改,并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立法,构建电子商务的法律框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政府可以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用作宏观指导。对于较为迫切,而且已经没有多大技术问题的层面,则可先制定一些条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并颁布《电子商务法》。该法应对国内国际电子商务规约、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等做出规定。

(三)实行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才是网络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政府应鼓励各类教育部门加大科技和经济知识的教育力度,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等专业增加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还要注意利用网络教育的手段培养网络经济方面的人才。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网络经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派出留学生、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采用聘为专家或邀请讲学的方式,增加交流,提高国内人员水平;政府应制定政策允许有能力从事新技术开发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到各类网络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参考文献:

1.盛晓白.网络经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牛飞亮.网络经济与企业数字化改造战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鸿铎.网络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李新家.网络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6.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第7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效用;经济网络;谱半径

1.研究背景

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不同主体(Agents)间的交互对于产出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很多对合作交互作用的研究都采用网络结构来建模.在网络结构中,主体用顶点(Node)表示,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用边(Edge)来表示.边的连接对个体和整体都有影响,例如:连接好的经理在组织中有更好的绩效,工人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采用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连接好的国家利用关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更好的谈判条款.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献在研究网络结构的效用问题.

社会网络结构中各条边表示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比如友情.这些关系带来了帮助、信息等类似的福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另外,各参与人还得到了间接关系的好处.于是拥有“朋友的朋友”会产生一定的间接福利,尽管它比来自拥有朋友的直接福利的价值要小.同样“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是如此,等等.这样的福利随着朋友的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用位于0与1之间的一个系数δ表示这种下降,它表示来自直接关系以及幂被提高的较远关系的福利.例如,在一个主体1连接到主体2,主体2连接到主体3,主体3连接到主体4的网络中,主体1从与主体2的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从和主体3的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2,而从和主体4的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3. 这样的四个主体三条边的网络的盈利如图1所示.因为δ

3.小 结

图论是一个很好的代数工具,在很多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图论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并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当前围绕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四个方面:

1.网络的拓扑特性的分析与相关特征量的计算.

2.实际网络拓扑特征的实证研究和网络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3.各种复杂网络形成模型的提出和改进.

4.基于复杂网络上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演化情况及其应用的研究,包括网络上的同步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仍然还是基于理论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多于数学分析,这就对网络的数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人们期待着有一些有力的数学分析手段能基本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对于利用图论解决经济网络问题还只是初步的研究,怎么样把图论和经济网络很好的结合,或者说如何把图论应用到经济网络上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 M Cvetkovic,M Doob,H Sachs.Spectra of Graphs,Theory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Berlin,1982.

[2]Hong Yuan,Shu Jin-long,Fang Kun-fu.A Sharp Upper Bound of the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2001,B8:177-183.

[3]Jackson,M O and Wolinsky,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6,71(1): 44-74.

[4]Li Qiao,Keqing Feng.On the largest spectral radius of a graph.kexuetongbao,1979,2(2):167-175.

[5]Wenshui Lin,Xiaofeng Guo.Ordering trees by their largest eigenvalues.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2006,418:450-456.

[6]Michael D Konig,Stefano Battiston.From Graph Theory to Models of Economic

Netwroks. A Tutorial,2009:23-63.

第8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经济学;企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18-04

社会网络思想最早由德国的社会学家Simmel提出,英国人类学家Brown在1940年首次对社会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20世纪50年代,“嵌入性”概念的提出,使原本集中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进入了经济学的范畴。嵌入性观点认为,与主流经济理论期望的交易模式不同,经济个体往往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有友谊或血缘关系的个体作为交易对象,这说明,其在制定经济决策时,不仅要权衡经济活动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还会考虑所处的社会网络环境以及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学领域,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个体如何选择建立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两方面。

对于社会网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节点的组合,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是国家,个体间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

对于社会网络的表述,一般采用图的形式,最早将图论应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Moreno,他在1937年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社群图”,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用二维空间中的点代表经济个体,用点与点之间的线代表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图,并构造了密度、网络集中度、联结强度和特征路径长度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社会网络的结构差异。

密度是社会网络图中实际拥有的联结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联结数之比,能够衡量社会网络中各结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于一个由个节点、条联结组成的社会网络,其密度的表示式为,如果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孤立的,密度为0;当每个节点都与自身之外的所有其他节点相连时,密度为1,此时形成的网络结构称为完备图

网络集中度是指一个网络中的联结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节点的程度,可以衡量特定节点所凝聚的联结数量。节点联结的数量越多,这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但网络集中度并不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还要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

联结强度是衡量点与点之间联结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图中用虚线代表弱联结而用实线表示强联结。联结的强弱可以通过“在某一联结上所花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以及互惠等的综合”来加以测量(Granovetter,1973)。强联结是指那些经常发生的、持久的和充满情感的关系,而弱联结则指那些偶然发生的疏远的关系。

路径长度是指从一个节点开始,不经过重复的点和线达到终点所经过路程的长度。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CPI)是衡量网络中路径长度的参数,路径长度决定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速度和难易程度,因此它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效率。单个节点的平均路径长度等于该节点到网络中其他节点路径长度的平均值,而整个网络的CPI等于网络中所有节点平均路径长度的中值。

2.1对社会网络成因的一般性解释

在经济学中,对社会网络形成的解释主要采用了博弈论的方法,将经济个体建立网络的付出和社会网络对其经济活动的影响量化为可以衡量的成本和收益,认为经济个体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建立社会网络,只有当净收益为正时,经济个体间才会建立联结,从而形成社会网络。

Jackson和Wolinsky(1996)的联结模型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该模型假定,经济个体建立社会网络联结一方面能够获得信息、帮助等形式的收益,同时也要为联结的建立和维持耗费时间、精力等成本。联结包括直接联结(朋友)和间接联结(朋友的朋友)两种,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并且可能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损失,帮助也会因为关系的疏远而打折扣,因此,间接联结带来的收益要小于直接联结。在此基础上,Jackson和Wolinsky构建了经济个体参与社会网络的净收益函数:

u(g)=(δ)-ci,j∈g(1)

其中,u(g)表示经济个体i从社会网络g中获得的净收益,(δ)为i从与j的直接或者间接联结中获得的收益,p为i和j之间最短路径的联结个数,个数越多,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越疏远;c为保持联结所要付出的成本。为了简化分析,假设网络中的所有联结都是对称的,任意一对联结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均相同,即c=c,δ=δ,c,g∈[0,1]。

运用这一联接模型,Jackson和Wolinsky推导出了经济个体构建和维持网络联结的成本c与均衡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c<δ-δ,则社会网络中的每个经济个体都会与自身之外的其他个体建立联结,网络结构的形式为完备图;随着成本的提高,选择建立联结的经济个体数量减少,当c>δ+δ时,所有个体之间都不会存在网络联结。而当成本处于这两者之间时,均衡的网络结构将是围绕某一核心成员的明星图。联结模型揭示了不同社会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网络核心的经济个体通常掌握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是社会网络的最大受益者。而在联结模型中,由于其拥有的联结数量最多,耗费的成本最高,反而成为社会网络中净收益最小的参与者,这显然是和事实不符的。

2.2企业间网络的成因

企业间网络是社会网络在企业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间建立社会关系联结的途径有很多,如研发合作、合资、签定长期供货合同,甚至勾结、串谋等。对于企业间网络的成因,现有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竞争模式说

Goyal和Joshi(2003)利用联结模型对企业间建立社会网络联结的决策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网络能否形成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直接相关。他们假定两个企业间的社会网络联结能够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而成本结构和最终形成的网络结构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和利润,然后运用联接模型中的净收益函数分析了在设定产量的古诺竞争和设定价格的伯特兰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模式下企业网络的均衡结构。结果表明,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古诺模式时,若联结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则每增加一个联结企业的利润都会上升,无论是否考虑消费者福利,完全联结网络都是唯一的均衡网络结构。而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伯特兰模式时,如果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则市场价格最终会趋于边际成本,每家企业都无利可图,因此,没有企业能够负担建立联结所需的成本。如果企业当中有一家为成本领先者,那么将只有这一家企业有利润,愿意构建网络联结。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不会有联结形成,因此,不建立网络是唯一均衡的网络结构。

(2)交易成本说

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网络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在科斯使用交易成本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出解释之后,威廉姆森将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变量作为企业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并指出当这三者处于较高与较低水平之间时,会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也就是企业网络。而Jackson和Wolinsky(1996)联结模型的提出,使运用网络结构对企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成为可能。众所周知,企业间交易的过程是伴随着费用发生的,所有这些信息搜寻、讨价还价、签订合同以及监督合同执行的费用统称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企业间有建立联结形成企业网络的动机,由于企业间联结建立的成本要远大于联结建立后的使用和维持成本,对于彼此间频繁交易的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网络无疑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注意到,社会网络中的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与稳定等因素,而企业中的每一项商业交易活动都含有信任要素,因此,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能够促进彼此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交易成本。高静美和郭劲光(2004)通过研究指出,企业网络中的相互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事务的处理成本与防范投机行为,促使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地运用而提高组织效能。李丽(2007)通过信任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展示了在网络组织中信任的作用,得出信任对于网络组织中企业间交易的发生以及交易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联结强度、网络集中度以及结构洞等方面。

关于企业间联结强度的强弱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强联结理论认为,企业间保持的紧密联系可以塑造和增强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为企业获取资源创造条件,通过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加强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弱联结理论却强调,强联系往往会形成信息的循环,致使同质、冗余信息过多,获得更多的异质性信息需要依靠弱联结关系。Kogut(2000)认为,在实际中,企业可以从强、弱两种关系联接中获得不同的租金。强联结关系能够使企业成员相互高度信任,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产生科尔曼租金;而在主要由弱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社会网络中,结构洞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可以在相应的结构洞中建立起经纪人地位,通过广泛的信息桥接与获取来取得伯特租金。Hoffmann(2007)分析了企业对战略联盟的管理问题,发现强联结和弱联结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租金会影响到企业获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姜翰、杨鑫等(2008)以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企业战略模式对关系治理行为的影响,证实由于强关系和弱关系为企业提供的资源不同,在不同的战略模式下,两种关系对企业的价值潜力存在差异,企业会根据其战略需要选择其主要利用的关系强度类型。王夏洁和刘红丽(2007)考察了社会网络中联结的强弱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指出弱联结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是企业获取无冗余的新知识的重要通道,而强联结更支持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一些研究发现,企业在网络中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关系稠密区域内,而在于关系稠密区域的缝隙之中,居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相对于其他位置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黄海云、陈莉平(2005)通过研究嵌入性企业集群的结构及优势指出,在由众多中小企业围绕某些核心企业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通常占有稀缺资源并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企业在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关系优势和控制优势就越大,获得收益回报的机会就越高。

除了网络联结强度和结构洞之外,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网络集中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Kakade等(2004)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网络联结的市场交易模型,假定买方拥有资金,卖方拥有产品,双方购买或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总是大于0;买方购买产品的时候总是从与他联结的价格最低的个体处购买,此处产品售完后,便转向价格次低的卖方,直到用完所有的消费预算;而卖方采取相同的方式制定价格,使他所有的产品都能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出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个体的网络集中度决定其收益,拥有联结个数多的个体在购买商品时可以支付更低的价格,联结个数多的卖方则可以索要更高的价格。但由于该模型中买卖双方联结的建立是随机的,因此很难进行具体的实证。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结构对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影响。例如,王庆喜、宝贡敏(2007)认为,小企业成长需要充足的企业资源,而小企业自有资源的有限,决定了小企业主的社会网络规成为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通道。他们引入了关系强度和关系重要性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项(即两个维度变量的乘积)作为对企业获取资源以及成长绩效影响的测度,结果得出小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强,小企业从外部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曾一军(2007)指出,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环境要素。新创企业相对于成熟、大型的企业,缺乏信用资本,规模较小且资源稀少,更依赖与其他企业的联结及互动,因此,社会网络的运用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及创造竞争优势的工具。

3.2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

关于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网络结构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经济个体的求职、升迁活动;社会关系如何影响经济个体的工资水平和工作质量;社会网络结构对群体工作状态影响的趋同性。

Granovett(1985)对联结的强弱程度对个体求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强联结关系被圈在一个小范围中间,而弱联结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跨越不同的行业,弱联结到处伸延,可以把社会网铺得特别远,非常广,求职的信息来源广,机会多,因而弱联结较强联结能产生更好的求职效果。

边燕杰(2001)对上述的弱联结优势理论提出了质疑,在分析中国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职业市场相对还不完整的人情社会中,“人情”比信息更重要,长辈的推荐最有用,但是要得到推荐必定需要一定的关系,弱联结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强联结在中国经济个体的求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更符合强联结理论。

Burt(1992)提出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运作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产品交易之外的社会市场(Social Market),成员在此网络中发展相互关系,并且交换或分享与组织有关的信息,若一个人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则其拥有的资源较多,占据较多社会结构中介位置的人较易得到升迁。

上述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说明了社会网络的联结强度和结构洞等结构特征对经济个体求职活动的影响,但是,经济个体的社会关系也会因工作而动态变化。Calvo和Jackson(2004)的研究表明,经济个体的工作和工资状况取决于以下因素: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以及与之存在社会关系的个体自身的工作好坏程度。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当企业中的某个员工因获得新的工作机会而选择辞职后,与其存在社会网络关系的很多其他员工也往往会跟着辞职,这种传染性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工资水平和辞职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天然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结合了中国的特点对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经济个体求职活动进行了研究。顾丽丽(2007)提出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求职都依赖于强关系。唐咏(2007)提出中国的劳动市场可以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个部分,体制内领域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体制外领域是指国内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体制内一般适用强联结优势理论,而体制外则适用于弱联结优势理论。张文宏(2006)通过对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社会网络资源降低了求职效率,但却提高了求职者的目标收入,帮助求职者流出国有部门,流向无政府主管的市场化经济实体。这些研究对劳动市场中很多可以具体测量的变量给出了有效的解释,扩展了社会网络领域的实证研究。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割裂了经济个体之间固有的社会联系,单纯从经济因素出发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研究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偏差。社会网络的引入提高了经济研究的解释能力,从嵌入性理论入手分析社会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正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对社会网络的研究相比,有关社会网络的经济学研究多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由于考虑了构建网络的成本和收益,因此能够检验出均衡的社会网络结构是否达到了社会最优,并可以对既定社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目前,有关劳动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和企业间网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数据收集以及变量衡量上的困难,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确定社会网络结构的衡量方法,进而完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此外,在利用联结模型研究社会网络的成因时,由于使用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导致均衡状态下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对现实中网络结构的预测可能存在偏差,如何结合经济学理论对较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王风彬,朱超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1360-1380.

[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吕明非,彭灿.基于社会网络的高科技创业资源获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24-25.

[6]Jackson, M.O. and Wolinsky, 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1996,71(1):

44-74.

[7]Matthew O. Jacks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 Networks[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working paper,

2005,(8):1-86.

[8]Goyal and Joshi, S., “Unequal Connections,” mimeo: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2003.

[9]高静美,郭劲光.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及信任差异性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3):63-68.

[10]李丽.信任及信任机制在网络组织中的运行[J].财经界,2007,(2):8-9.

[11]Granovetter, 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 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481-510.

[12]Kogut B. The Network as Knowledge: Generative Ru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

cial Issue, 2000,21(3):405-425.

[13]Hoffmann W.H.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827-856.

[14]姜翰,杨鑫,金占明.战略模式选择对企业关系治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3):115-125.

[15]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18-21.

[16]黄海云,陈莉平.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集群结构及其优势[J]. 现代管理科学,2005,(5):70-71.

[17]Kakade, S.M., M. Kearns, L.E. Oritiz, R. Pemantle, and S. Suri.,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cial Networkism[M].Proceedings of

Neur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IPS), MIT Press, 2004.

[18]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4):57-61.

[19]曾一军.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嵌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91-95.

[20]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90.

[21]Burt, R. L. Structure Hole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1992.

[22]Calvo-Armengol, A. and Jackson, M.O. The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94(3):426-454.

[23]顾丽丽.从社会网络关系强度透视两类群体的职业获得[J].职业技术教育,2007,(4):72-74.

[24]唐咏.社会网络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7):89-92.

[25]张文宏.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J].社会,2006,(6):27-44.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s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CHEN Yan-ying, ZHOU 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第9篇: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与迅速普及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络经济学也确实带来了经济生活的新气象。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新的经济事实,另一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本身的重定义。这里将着重分析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系统的重新界定及其相关理论模型的试研究。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对系统的范围界定是系统研究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在以前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多是将区域与一定的空间地理范围相联系的,对一定区域的范围总将之明确界定于一个二维的地理坐标中。“任何区域都是点、线、面不同区位形式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客观上存在的范围界限”,“既然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上,那么从空间地域的角度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实,传统的基于地理边界为依据的区域经济系统划分方法是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的。资源流动成本成为影响区域边界划分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工业化之前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工业化后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都存在资源流动成本较大这一区域经济学必须面临的问题。

然而经济系统的边界是随着经济系统本身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活动联系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延伸的。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理论为研究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框架。对任何事物进行研究,总可以把被研究的对象同与该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对象区别开来。可以把被研究的对象叫做一个系统。人们关心的是被研究对象的状态,这与外界环境有关。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因素或对象。外界环境作用于系统的影响叫输入,系统作用于外界的影响叫输出。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随着地区间贸易和地区间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增长,区域经济系统所接受的输入日渐多元化、动态化,同时,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输出来说,亦是如此。这时,虽然区域经济系统仍然可界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但是随着其触角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对其范围的界定也将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化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出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扑面而来。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形式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法避免的。此时这种以所谓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空间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将对传统区域经济学边界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知识或信息是网络经济的核心,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空间里,知识或信息这种资源的流动成本可以足够的小(这正是互联网本身魅力之所在),这时对该系统范围的界定就不再以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的流动成本为主要依据而转向了信息技术空间之本身,新的边界划分依据就更多地转向了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网络技术规则与标准等。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区域边界的模糊化与动态化,因为这种所谓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空间既可以与基于地理的实体空间相重叠,又可以完全游历于地理空间之外,而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边界又是随着系统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也将蒙受明显的冲击。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界定问题必须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上:(1)区域经济的界定应该与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符合。(2)在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区域经济的边界将呈现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3)在一定的阶段里,区域经济的边界将从原来一元的地理边界演变为地理、语言、文化、网络技术规则与标准等等多元要素所决定的边界。

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数学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区域经济的边界将呈现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建立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的系统模型。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对于被研究的系统来说,人们关心的是其状态,这与外界环境有关。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因素或对象。外界环境作用于系统的影响叫输入,系统作用于外界的影响叫输出。一些小的系统可以耦合成一个大系统,一个复杂系统也可以分解为一些小的系统,或叫子系统。对一个大系统来说,构成它的各个小系统之间的输出、输入可以是其本身状态的内容。模糊系统是由模糊现象引起的不确定性系统。一般来说,模糊系统也是复杂过程的一种近似表示方法,该过程本身可能不一定是模糊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演化正是符合这一特征。目前,对模糊系统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形式化的,既将模糊系统看作是非确定性系统的推广。另一种是模糊系统的语言方法,即认为模糊系统是模糊逻辑命题的一种语言描述。这里,我们用第一种方法,先从对确定性系统和非确定性体统的描述开始。

确定性系统

确定性系统可以表示为:

T={X,U,Y,α,β}

其中X――状态空间(状态集,x∈X是系统状态空间的一个点);

U――输入空间(输入集);

Y――输出空间(输出集);

α――状态转移函数(动态映射),在确定性系统中,一定的输入作用在一定的状态上便产生一个确定的新状态,它表现为如下的映射:

α:X×UX

Xt+1=α(Xt,Ut)

β――输出函数(输出映射),在确定性系统中,一定的状态决定一定的输出,它表现为如下的映射:

β:XY

Yt=β(Xt)

非确定性系统

相应地非确定性系统可以同样地表示为:T={X,U,Y,α,β}

不过,此时

α:X×UP(X);(P(X)表示X的一切子集的集合)

Xt+1∈α(Xt,Ut)

如前所述,所谓系统是非确定性的是指对于某一个状态Xt,下一个状态Xt+1不能由Xt和Ut唯一地决定。因此,该定义意味着下一个状态Xt+1含于X上的子集α(Xt,Ut)。

对输出来说,也是如此:

β:XP(Y);(P(Y)表示Y的一切子集的集合)

Yt∈β(xt)

确定性系统和非确定性系统图示:

模糊系统

虽然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变迁过程本身并不是模糊的,但是随着地区间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区域经济系统呈现出了复杂的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而且此时该系统的不确定性不仅有因果率破损造成的客观不确定性,而且有网络经济环境下明显的主观不确定性特征。因此,模糊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作为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之一。其形式如下:

A={X,U,Y;F,G}

其中:F:X×UF(X);模糊动态映射

G:X×UF(Y);模糊输出函数

用通常系统理论的方法,状态方程可写为:

Xt+1=F(Xt,Ut)

Ut∈F(U),Xt,Xt+1∈F(X)

其中Xt,Xt+1为时刻t,t+1的模糊状态,Ut为时刻t的模糊输入。同样输出方程为:Yt=G(xt)

Xt∈F(X),Yt∈F(Y)

其中Yt为t时刻的模糊输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的系统中Xt,Ut,Yt是不同的向量,在模糊系统中则各为X,U,Y上的模糊集合。

有记忆的模糊系统

对于一个模糊系统,它在t时刻的输出Yt,及下一时刻的状态Xt+1,不仅倚赖于当时的输入Ut,也倚赖于当时的状态Xt,则称此系统为有记忆的模糊系统。

当时刻t的输入Ut及状态Xt均非模糊时,有记忆的模糊系统可以用如下的状态方程表示其特征:

其中 Xt+1=F(Xt,Ut)

Yt=G(Xt,Ut)

F:F(X×U)F(X)

G:F(X×U)F(Y)

当t时刻的状态为模糊时,上面表示有记忆模糊系统特征的状态方程可简单表示为:

Xt+1=F0(Xt,Ut)

Yt=G0(Xt,Ut)

当t时刻的状态为模糊、输入也是模糊的时候,其状态方程可简单表示为:

Xt+1=F00(Xt,Ut)

Yt=G00(Xt,Ut)

上面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属于有记忆的模糊系统,因此,上面的几种模型分析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分析都是有用的。

分解定理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

设模糊子集为A,论域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所构成的类为F(U),则分解定理可描述为:设A∈F(U),则对 u∈U,

有μA(u)=∨[λ∧XAλ(u)]

其中:

μA(u)为隶属函数,XAλ为Aλ的特征函数。

分解定理可简单表达为:A=∪λAλ

λAλ是模糊子集,其隶属函数是:

λ当μ∈Aλ

0当μ∈Aλ

分解定理的直观图解

分解定理是联系普通集和模糊集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把模糊集论中的问题转化为普通集论中的问题。区域经济系统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其输出、输入以及系统状态本身都变得动态化、模糊化了。通过对分解定理的论述,可以看出,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输出、输入以及系统状态的研究,可以用λ截集的方法将之明确化起来。这就为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系统研究,系统分析(诸如将之分为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科技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地区间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地区间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不仅使传统经济学不断面临着新的经济现象,而且传统经济学的许多研究对象也在经历者演化与变迁。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本身来说,亦是如此。模糊系统理论的引入,将对日益动态化、模糊化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模糊数学中成熟的分解定理的引入又为我们深入、具体分析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1.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28-29

2.张慧霞,区域经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经济问题,2000,(3):10-11

3.付晓东,对区域经济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经济地理,2000,20(1):31-32

4.(美)爱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8

5. Miller, Roger Leroy. Economics toda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1998, 345-346

6. Stephen J. Kobrin. Territoriality and 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1,(4):687-704

7.(日)浅居喜代治著、赵汝怀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9月,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