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精选(九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1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S6-0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59

土地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综合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当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逐年向郊区扩张,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急剧紧缺的状况。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土地浪费、气候变暖和空气质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及工作环境。斯蒂文・摩尔海德(Steven Moorhead)(2001)认为,通过风景园林可以为人们创建“令人欣喜的高质量环境”[1],所以研究风景园林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出发,力图对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供求矛盾等影响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综述,希望为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风景园林的美化价值

关于园林的产生历史,可以追溯到自人类产生的时期。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自身的生活空间范围内通过不断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基于通过风景园林来改变土地的美化价值,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晋石(2006)认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园林景观的价值取向差异,并根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出了发展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2]。李剑(2009)提出了土地的美化价值直接影响着人类与土地的互动[3]。胡婉菲(2014)提出了通过风景园林的美化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土地上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影响着现代城市的发展[4]。

2风景园林的生态价值

风景园林设计中土壤、水文、植被等设计元素不但为人们在视觉上提供了一定的美学价值,也为人们在生活空间上提供了防尘、保湿、改善空气、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的生态价值。通过土地生态价值的改变,又会对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赵彩君(2010)认为,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来改变城市雨水径流可为解决城市土地因大量密集建筑所带来的供水不足及气候变化等问题[5]。冯潇(2009)认为,风景园林可以通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功能,净化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配以绿色植物来保护生态环境[6]。董祚继(2007)认为,当前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化加快发展所导致的土地供求矛盾必须重视生态建设,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规划[7]。

3风景园林的公共价值

风景园林存在于人们公共的生活之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共价值。熊瑶(2010)认为,风景园林的设计应注重“以大众为本”,而并非是建造仅迎合个人的场所[8]。李淋龙(2013)认为,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可体现出社会公众的审美价值观[9]。但承龙(2002)认为,在我国当前阶段,公众参与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所反映的结果有利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10]。

4结语

根据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风景园林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及公共价值均在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上产生影响。如何在高效利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美化程度、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构建人文和谐的公共场所,就不得不依靠风景园林来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风景园林设计旨在对土地地块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利用,建立一个园林景观与人类发展文明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对区域地块的认知,并改变土地的整体价值,进而自然而然地调控了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居民居住密度,有助于解决土地的供求矛盾。将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物及建筑附属设置规划等一系列的土地开发利用中,通过风景园林的元素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解决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斯蒂文・摩尔海德.景园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11.

[2]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9.

[3]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

[4]胡婉菲.浅析风景园林工程现状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4,(9):227.

[5]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1-133.

[6]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1-46.

[7]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52-454.

[8]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1-80.

[9]李淋龙.风景园林设计建议及未来发展方向探究[J].才智,2013,(21):217.

[10]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41-153.

第2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科学、合理利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利风景区的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水利风景区以培育生态,优化环境,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强调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认真负责,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的监督管理。

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一般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或水资源管理单位)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统一领导下,负责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二章设立

第五条设立水利风景区,应当有利于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保障水工程安全运行,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凡利用水利风景资源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必须报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第六条按照水利风景资源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及景区利用、管理条件,水利风景区划分为两级,即部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

第七条部级水利风景区,由景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提出水利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规划纲要和区域范围,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依照《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审核,经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定,由水利部公布。

省级水利风景区,由景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依照《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提出水利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规划纲要和区域范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评定公布,并报水利部备案。

第三章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水利风景区设立后,应当在两年内依据有关法规编制完成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第九条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水利风景资源评价;

(二)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和范围;

(三)水利风景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水利风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五)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

(六)水利风景区投资及效益分析。

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应当与有关水利规划、当地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水利风景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景区和保护地带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水利风景区的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部级水利风景区规划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核,报水利部审定;省级水利风景区规划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水利风景区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进行。

(一)新建水利工程应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及工程所在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纳入工程建设规划,并统筹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已建水利工程可结合工程的扩建、改造、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统筹水利风景区建设;

(三)水利风景区的维护要与水利工程的维护有机结合。

第四章管理与保护

第十四条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景区管理与保护制度,保证水利风景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条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做好水、土、生物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工作,对宜林、宜草区域按照生态和美化要求修复植被,并按照有关要求有效处理垃圾、污水等;应当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消防、救护等公共设施,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六条在水利风景区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经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同意,并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养殖及各种水上活动;

(二)采集标本或野生药材;

(三)设置、张贴标语或广告;

(四)各种商业经营活动;

(五)其它可能影响生态或景观的活动。

第十七条水利风景区内禁止各种污染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的行为,禁止存放或倾倒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第十八条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安全管理,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安全保障设施,并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有效处理能力,保障游览安全和水工程的正常使用。

第十九条部级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水利部报送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省级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

第五章奖罚

第二十条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当地政府或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的;

(二)经审定设立的水利风景区,未在两年内编制完成规划的;

(三)未按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活动的;

(四)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人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

(五)未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造成水体污染、生态破坏或出现安全事故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水利风景区内资源、设施、设备或有其它违反水利风景区管理规定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3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园林景观;城市规划

城市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园林景观和休憩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园林景区建设,加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20世纪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实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越来越被重视。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涵义与意义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和土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管理及旅游发展等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景观生态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安排资源的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利用,可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地利用,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免遭破坏;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景观生态规划不仅能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考虑景观的视觉美学效果。使人们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获得了精神需求的满足,改善人居环境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追求的境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有利于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以自然景观的保护、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人与自然作用和谐为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丰富度,以规划对象景观化为手段,谋求人居环境的改善,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①宽厚的绿化网络

街道绿化带是城市园林的骨架,其宽度要占街道总宽度的32%以上,并与临街单位的庭院绿化相结合,形成宽厚的绿化网络。这一网络向郊外延伸,与防护林体系相互连通,促进市区与郊外气流的交换,以利于消除城市的 “热岛效应” 和稀释扩散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提高道路绿化带的生态效应。

②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 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③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 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④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三、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具体措施与思考

1、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具体措施

①强调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

风景旅游区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载体,但自然山水是有缺陷的,只有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其中的园林景观恰好是按照人的意志创造的, 是在深刻领悟自然山水景观的基础上典型化的人造自然景观。但是,这种创造要求不违背自然的本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规划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在开发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园林景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生态规划特别注意到传统景观规划设计的不足,提出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景观生态学为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关系到景观安全格局实现。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问题。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恢复和重建园林景区的景观生态系统,有效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强调生态安全是景区的基础,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②加强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草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审美偏见,导致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功能不强。近年来物种人侵所导致的区域生境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告诫人们, 盲目而非科学地引种可能在若干年后会给本地生物多样化带来致命打击, 导致大量本地物种消失,直接影响到本地生态的安全。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本身的需要,其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园林景区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

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一方面要保护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对在开发过程中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和恢复,建立类似于自然生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补偿和恢复过程中,应强调本地物种的合理选择应用, 以建立多样性的乡土生境系统。这就需要保护自然地形及其植被,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自然地形大多是自然起伏,曲折回环,或脊或谷,虚实相生,有利于受损生境的补偿和恢复。而人工地形设计有时也是弥补受损生态环境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它也是创造差异性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

③重视城市园林系统总体规划中园林水系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已为人们所认同。但随着城市园林景观的迅速发展, 景观和绿地面积日益增加,园林景观用水量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多以自来水为水源,且利用率很低,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园林景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合理布局城市园林景观和各类绿地,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 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尽量减少以洁净水源维持的各类人工水景。同时, 尽可能将各类人工水景与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相连,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

④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并保护和发展山水格局和特色。园林景观作为艺术而言必须创造特色。而景观创造是客观的,取决于在客观上是否能与观景者在心灵上是否产生共鸣。作为园林景观,既受到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又因这种制约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景观以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融合,使景观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景观而更能具象传承。

2、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具体思考

良好的规划有赖于好的执行与实施,笔者认为,建设生态型的城市园林景观应立足城市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地域文化与特色的挖掘,具体思考如下:

①加强城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②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③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④园林绿化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目前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 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⑤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避免陷入几个误区

如何正确认识园林景观的真正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实现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克服和排除当前在园林景观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严重的破坏性开发与经营行为, 尤其必要。

误区之一:园林景观资源等同于特种市场商品;

误区之二:园林景观等同于旅游区;

误区之三:园林景观等同于宗教地;

误区之四:园林景观等同于娱乐场;

误区之五:园林景观等同于另类城市建设用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 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以实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18-02

中国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近乎梦幻的扩张,成就辉煌的背后也隐含着惨重的代价,资源、生态环境、秩序的等诸多方面破坏被反复提及。城市新区是城市外延式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最活跃的区域,区内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行为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这种变化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明显和复杂,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也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新区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生态特征

1.1土地利用和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城市发展的空间角度看,向城市边缘蔓延和“填充”城市边缘区是我国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旧城区景观各具不同,城市新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服务业、居民点、工矿、道路交通等各种类型的建设用地,又有农田、蔬菜基地、果园、鱼塘等农业用地,还有森林、河流、草地、水域等自然景观用地,景观类型丰富且结构复杂。

1.2土地和景观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土地集约利用一直是地方政府追求的土地管理目标之一,加之高速的城市化和GDP至上的思想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过分突出了其承载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拥堵、噪音、污染、空气污浊等问题应运而生。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不只是仅仅注重土地的经济功能,还应充分使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有机融合,使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建设做到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协调统一。

1.3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稳定性较低

城市新区的土地开发使得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覆被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量的农业用地通过土地征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景观通过蔓延、渗透、和跳跃式的填充逐步取代原有的乡村景观和自然景观,新修建的纵横交错的交通廊道割裂了原来的景观格局,各个景观单元的连接度有所降低;用作绿化的外来植物种类取代了乡土树种和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转换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大多新区的建设要持续几年到数十年,所以城市新区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且稳定性较低。

1.4土地和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新区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由于遭受人类行为的干扰而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占而不用现象严重,闲置土地水土流失和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1.5景观的人文内涵不足,原有的乡土特色风貌遭到破坏

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有形表现,还包含了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物质形态与城市精神的有机结合。然而在我国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景观规划思想往往追求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设计大广场宽马路,景观绿化多采用奇花异草和古树名木,多数城市景观大同小异,没有思想、没有中心,缺少自然美感和人文内涵。与此同时,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遗迹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延续和保护,农田景观大面积减少,自然河流会被截弯取直,并被铺设坚硬的水泥或片石堤岸,乡土物种数量减少。

2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生态城市、人文城市、和谐城市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已受到学界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强调人、土地、各种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协调,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规划中主张遵循以下原则:

2.1人本原则

城市因人类的聚居而成,城市的主题和服务对象是人,城市新区的土地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产、生活、休闲和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发区热足以给人们带来理性的思考,那时候的开发区和新区的建设以高速度发展、高标准建设为主要模式,形象、政绩和效益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有些地区的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新区土地和景观生态规划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人更能融入城市,亲近自然。

2.2遵从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节制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象天法地”的系统整体辨识方法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形成了指导中国古代城乡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方法。在当代的城市新区建设中,自然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草地森林、农田景观、历史遗迹等要素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在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时应首先划定生态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构建城市赖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生硬浮华的都市中积极合理地引人自然要素成分,以自然的柔美特征浸润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注入自然生气和活力。

2.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农村,相反新区的发展那要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带来机遇,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理念。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丰富环保的农产品,城乡协调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人才的流动更加富有效率和顺畅。豪华高大的建筑集合不一定组成一座美丽健康的城市,一个城市只有达到各景观要素间的协调一致,具有特色,又富有变化,才能体现出整体的健康与美。

3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3.1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生态格局为依据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白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是什么,景观生态的格局和过程有什么特点,自然条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什么样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方式能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在规划设计中要尊重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这块土地为当地的居民年复一年地提供着食物、水、能量、药物、住所,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都是有精神和情感的,而设计人员也是有感知和良知的,设计应遵从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和特色,尊重当地乡亲;其次规划与设计应适应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生态过程,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阳光、水分、土壤、植被、地形、生物栖息和人类活动的情况,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把景观的自然特征贯穿于整个的设计之中,使物质、能量、信息得到合理的交换和流动;第三,建设应尽量使用当地的建材,景观绿化尽量要使用乡土植被物种,乡土植被最适应当地的气候,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最低。

3.2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与保护,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尤为重要,如城郊水域湿地、自然植被、山林、农田和自然村落的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的消耗,城市新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建设情况表明,土地的粗放利用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外来的草坪和花木品种不仅投入资金巨大,其维护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水肥和农药。

3.3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人文感知功能

在对城市新区规划定位时惯用高标准、高速度、出形象、上规模等词汇,规划征集动辄采用国际招标,先进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规划设计是否能体现我们的城市精神,景观生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能否为人们所感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众多的新区内不难看到被高档石材硬化的广场上人流稀少,宽阔的马路给人们的穿越和生物的迁徙造成了诸多不便,没有小汽车代步出行是多么不便,我们在赞叹新区的高楼林立时又觉得自身是多么的渺小。因此,新城区的土地利用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汽车对道路的需求,建筑等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和具有乡土风貌的,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家园,更是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4结语

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理想的城市空间,是当今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基本目标。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如何统筹安排各个产业的布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参考文献:

[1]李翅.走向理性之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理念,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对现代陵园词义的解释

现代陵园是指应用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它的选择受地理条件、、社会观念以及美学和卫生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使之更符合时代社会审美要求的一种园林艺术创造活动。

现代陵园规划程序的重要性

陵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场所,我们对陵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生者到园区渴望看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安息”。只有这样,陵园事业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重要性体现在前期规划与后期设计中。

“规划”是陵园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陵园的建设起统筹之用。规划的内容除林园规划外,还有建筑规划、经营营销规划、墓区开发规划等内容。通常所说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可见规划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设计”这里更多是强调具体的设计表现,陵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可以经过精心的设计来达成我们的愿望,“设计”虽从属于“规划”,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就体现了设计对陵园建设的专业性需求。

陵园规划程序

规划设计准备:

把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源、周围环境等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取得的土壤资料、气候资料、水源资料、植被资料、环境资料、原有建筑等相关资料决定如何安排各类园林要素。

确定主题理念:

经过周密构思,做到意在笔先,表现形式要求与内容与环境条件相统一,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功能、用途确定陵园设计与形式。

总体规划布局:

园林总体规划应包括:出入口设置;依活动内容而做出的功能分区;山水地形的功能分区;道路建筑安排;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规划等。要规划好远期开发区域(景区)与近期开发区域,还要处理好待开发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陵园规划设计:

陵园总体规划要根据殡葬园区条件决定活动内容,陵园中各项活动的用地指标要合理,通过综合平衡各区所占面积,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陵园设计必须服从土地的利用,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减少硬景的使用。

陵园规划手法

园林构图的统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陵园中各个区景点的关系;其次表现在构图方式上的韵律与节奏;以及表现主题与从属重点景点与一般的处理。最后表现在不同的空间或布局的联系与分割。

陵园规划要素

在一定地域内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其中包括

主景:主景是一处景观区或园林的景观特点的代表,是构图的中心,要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道路:道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身不属于景物,但它的处理决定着殡葬园区功能的实现和园林欣赏的时空感觉。

植物:首先重视自然生态群落构成,增加植物造景,创造群落景观。通过多种植物自然的、多层次搭配,可以做到四季景观不同,宏观解决温室效应。

其次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生长的乡土树种。然后可以根据不同景区、景点的需求和植物本身的不同气质和情调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气氛。

地形:园林中有了丰富的地形,既可使园林风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又可使陵园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胜。根据陵园地形的特殊性,在进行陵园地形设计时应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基本上要服从使用上向“南”要求。因此,地形、景墙布置尽可能在向“南”方向,以不“挡”为原则,不影响土地的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形,要就低挖池,就高堆山。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地山石、土方。认真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山的高度与土坡斜面的关系以及对岸坡度是否合理等问题。

水体:园林中的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因而水体是园林中给人以强烈感受的因素,园林中的水体包括:湖池、溪流、瀑布、喷泉等多种形式。陵园在水资源利用上主要体现为“水景生态化”,即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在景观上赋予水的情趣和美感,并且在较少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够得以保持。水景可分为动、静两大类。

建筑:殡葬园林建筑除了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外,还有空间情态等作用。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园林小景: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是园林中人文景观的寄寓之所和自然景观的有利烘托。

具体案例――西安华山龙园

虽然陵园产品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逝者的骨灰或遗物,但是陵园产品的真正消费者是活着的人,所以陵园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在着手规划设计西安华山龙园时提出“西北名园,陕西第一,成为现代殡葬服务业中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生态性陵园。”的服务理念体现在设计思想上,在将“公墓变成公园的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陵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做了很多好的尝试。

⒈规划定位:

结合渭南市与华县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少华山旅游规划;结合陕西历史人文,殡葬、礼仪文化;结合吸取传统风水理念与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规划思想,创造场地精神,体现现代、礼仪相结合的墓园规划思想。

⒉区位与背景现状

该规划陵园位于华县县城东侧。东接华县莲花寺镇;西边距规划中的郑桓公大殿2-3公里;北侧紧邻310国道;南依华山山脉;距渭南市区约32公里。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总占地面积约为:67.3万平方米。

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约130米;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50米;为低山丘陵地形形成自然抱势。土地构成上为半山区县。土质松软多地震。建筑要求为八级抗震。规划中陵园所在位置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陵园土地上现已种植庄稼,60公分以下种植层土壤已改良,适合景观树木生长。保留规划陵园内原有长势较好的经济果树。规划陵园东侧原有渣石坑保留并做美化处理。华山脚下本陵园东南侧山坡已遭严重破坏,景观较差,建议修复。现场有两条高压线东西向横穿陵园。

⒊设计理念

园区内连绵的山脊好似一条卧龙,俯卧在全园中的神龙护佑全园,面朝东,故本园取名为“华山龙园”。借华山之势,吸取中华龙之神韵;

融人文;融山势;融传统风水与文化。集生态性可持续建设发展思路;集现代创新殡葬服务观念;集旅游、休闲与教育功能。创造体现场地精神。

⒋空间规划

一形――“龙形”

两靠――华山“笔架山”与设计中的爬山廊

三轴、七点――龙文化轴;东府文化轴;革命文化轴与七个主要景观点。由北至南依次为北主入口景观区,九龙戏珠景观区,龙怀珠景观区;由东向西为红色主题景观区与西南入口景观区。

⒌交通规划

根据龙形的设计理念从西到东将陵园划分为三个地块;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6米为主干道;3.5米为次干道;2米为人行景观步道三级道路系统。环行主干道联系整个墓区。不仅为祭扫提供指向性,而且为前期施工提供了方便。主次干道皆可通电瓶车要求。园内通道规划按照直则“冲”,曲则“顺”的原则,充分发挥场地精神。设计为弯弯曲曲,也有利于绿化造景。

规划在陵园的东、西南、西与北部设计四个出入口。其中北主入口位于交通要道310国道处。为主要的车行出入口,方便祭扫往来。在北入口处规划有大型集中停车场。祭扫者在停车后有专用电瓶车作为园内主要交通工具,进行交通疏导。

⒍竖向规划

现场地形为丘陵地形。南为华山北麓,向东连接少华山,西南高东北低。形成自然抱势。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因地制宜局部整理地形。使陵园处于较好的规划状态。

⒎水系规划

通过陵园内规划的溪流水道自然循环。园内水系驳岸多为自然形态驳岸,草坪直接入水局部点缀景石。在地形有高差的位置形成自然跌水景观。动静结合声色互补。

⒏具体设计

规划中北主入口也是规划中龙形的犄角处由一组仿古亭廊、榭与牌坊建筑围合空间。最上层为设计的腾龙吐瑞景点。由九条自然石材根据龙形堆砌雕刻。升腾的水花沿“华山龙园”四个字的植物绿雕边的水道蹦流而下。整个北入口景观区集合实用功能与景观相结合的聚集人气的入口空间。

穿过仿古厥沿“S”形景观道进入陵园的真正入口。西侧设计有一组九龙戏珠的景观区。位于象形“龙”的龙眼位置。龙眼上矗立了雕刻九条神龙的石柱震慑四方。与其对应的玲珑珠位于一座三层天坛中心。两个景点遥相呼应。

象形“龙”的龙尾处为规划中的东入口。东入口处规划有一组革命历史纪念馆与革命英雄林。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由东入口进入为规划中宽10米人行景观大道。人行景观大道边设计有景观溪流随山势而下通向东入口的革命英雄摩崖石刻瀑布。西南入口为一组仿古城墙式的高台建筑。庄严肃静。这一组城墙式的高台建筑连接有一条千米长的爬山廊。既是陵园规划中的的壁葬廊,整条爬山廊沿华山山脉高低起伏,将陵园顺势怀抱其中。

⒐建筑规划

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为仿汉唐建筑。主要有东入口建筑群;西入口建筑;西南入口建筑群;北入口建筑群与业务楼建筑群。

业务楼建筑群由一组三进式仿古建筑群依现场地形而建。第一进为一层蛊顶接待大厅建筑。通过连廊连接两幢一层副楼。第二进为建筑群主体的业务办公楼。同为仿古庑殿顶两层建筑。通过连廊与接待大厅相连。第三进为一座两层高台圆攒尖顶观景阁。

⒑墓区规划

按照风水学与景观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划分。分为:艺术墓区;高档台地家族墓区;节地葬墓区;传统与特色墓区。墓碑形式也精心选用天然石材经过艺术加工镶嵌在绿色墓园中。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节奏的经济、文化模式,新时代人的需求并不满足与通用的陵园模式,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各种陵园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陵园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现代陵园发展的共同趋势。

此外现代陵园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定各具特色,并不是某一个成功的陵园风格模式就是陵园的标准。可以借鉴成功之道,不可成为仿效品。这样陵园建设通过设计与建设着的努力风格会更加多彩,特点会更加鲜明。

第6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度假风景区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区域概况

规划区所在的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原生态为主,村庄分布稀疏,生态环境良好,森林和水体景观优美;人文历史、动植物资源丰富,周边环境旅游资源丰富。

2 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2.1 影响因子分析

本项目研究选取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保护和森林覆盖率等要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中采用3级5分评定指数:5分为高度敏感,3分为中度敏感,1分为低度敏感。

图1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图

2.1.1高程

不同高程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分值为5分的高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范围为150―200的区域,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且会给周边低海拔地区造成影响;分值为3分的中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范围为100―150的区域,一般为山地向河谷过渡地区,地形较缓;分值为1分的低度敏感区,是指海拔高度小于100的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则相对较弱。

2.1.2坡度

地形坡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开发的适宜性。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发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植被不易恢复。根据国家建设用地竖向标准,坡度大于25%的地区不适宜进行开发,分值为5,通常作为森林保育用地或景观用地;坡度介于10%-25%的中度敏感区,分值为3,为二类建设用地,具有一定坡度,不宜密集开发;坡度小于10%的低敏感区,分值为1,为一类建设用地,地形平坦,适宜于开发建设。

2.1.3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拥有不同的生态价值,对区域开发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自然特性很强的土地,如森林、水域等,一般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开发后造成整体环境损失较大,应加以保护。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公益林和水域,具有高度观赏、游览价值,是区域内的主要特色资源;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林地、道路、耕地、园地等区域,与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村庄、其它未利用地等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有些区域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能够用于开发。

2.1.4水资源

水资源是规划区域内的特色资源。规划区域内大面积集中的湖面和零星的水系,构成整个区域景观的骨架,在开发过程中需确保区域内水质不被污染,保护好水体的景观、生态效应。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王洼水库、兴集水库等水源水质保护核心区域;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王洼水库、兴集水库周边30米,其他小型水库、主要河沟周边30米水源保护缓冲区;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缓冲区地区,开发对水资源环境影响较小。

2.1.5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应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维护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效应。分值为5的高度敏感区是指公益林,适宜建设成为森林公园,观赏、游览动物栖息地或林场;分值为3的中度敏感区是指一般林地,适宜于低密度开发,保持农田景观,建设独立别墅,公园等;分值为1的低度敏感区是指其他区域,适宜于小城镇开发,商业区,低密度住宅等。

2.2 综合生态敏感度分析

区域的综合生态敏感度由各项环境要素加权分析得出,本次的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海拔高度15%,坡度25%,土地利用15%,水资源20%,森林覆盖率25%。从区域生态敏感度分区可见具有较大开发潜力而不会过多影响生态环境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基地东部,而具有高度环境敏感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基地西北部山林库区。

图2 综合敏感性分析图

表1 综合敏感度评价表

3 规划区策略

3.1 发展策略

对应规划区敏感性分析与评价,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规划区提出合理的开发和保护策略,为规划区打造“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度假风景区”的形象定位。

对应的形象特色:以滁来全泛生态旅游区为依托,打造全椒精品生态旅游度假风景区,以“现代科技农业、儒林文化传播、原生态山林湖泊”三大王牌卖点为特色,创新提炼“产业、文化、生态”均衡发展的景区综合价值发展模式,将规划区建设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科技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技旅游度假风景区,成为滁来全区域生态文明、民生发展的区域发展典范。

图3 总平面布局图 图4 功能分区平面图

3.2 规划布局

规划区共分为五大功能景区:湖泊山林娱乐区、滨湖度假游览区、山林生态观赏区、科技农业园艺区、休疗康体宜居区。

根据规划区的综合敏感性分析评价,将高密度开发建设的区域集中规划区东部,形成科技农业园艺区、休疗康体宜居区两大以动为主的活动功能区。科技农业园艺区是一个包括现代农庄、花卉温室、田园阡陌、花果幽境、香草花田、桃源人家等农家乐、现代科技农业观光景点于一身的现代科技农业活动功能区。休疗康体宜居区是一个包括温泉度假、露天汤池、山地别墅、儒林风情会所、民俗水街、企业家俱乐部等景点的多功能复合型休闲娱乐开发建设区。

而规划区西部则是以低密度生态观光型开发为主的区域,包括湖泊山林娱乐区、滨湖度假游览区、山林生态观赏区等三个以静为主的游赏功能区。湖泊山林娱乐区是一个包括滨湖乐岛、百鸟丽岛、倒心会馆、山顶花园、野营天地、汽车旅馆、生态花桥等景点的山水休闲游赏区。滨湖度假游览区是一个包括牧龙山庄、观琼苑、流水别邺、湖滨揽胜、绿岛桥趣、临湖听水等景点的多功能低密度休闲娱乐开发建设区。山林生态观赏区是一个包括飞琼阁、清水溪谷、栾谷玉声、竹林幽径、溶洞仙境、森林氧吧等景点的纯生态游赏风景区。

第7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 规划实施 存在问题 改善对策

Abstract : Under the control and guidance of all previous urban planning,our city has already begun formed the medium-sized scale, but still existing several problems that needs to be urgently resolved i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iming at the rel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ty planning, this article puts the analysis and thoughts,and the solutions fot improvement.

Keyword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xist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s for improv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辛集市是石家庄市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我国著名的皮革之都,曾先后进行了六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控制下,城市规模持续发展,集聚效益明显增强,城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建筑水平、绿化水平及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初具中等城市规模,但是规划实施中仍存在若干问题急需解决。

形成结构合理、职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1、存在问题

城镇化水平较低,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虽然城镇化水平由2008年的37.52%提高到2010年的40.00%,有显著提高,但仍低于工业化水平约20个百分点,已经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虽然各城镇已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城镇体系初现雏形,但地域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整体上仍呈现均等分散的特征,各城镇职能相似,处于分散低效状态的城镇化总体格局,与推动市域经济发展无疑是不相适应的。

2、改善对策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应科学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依托“井”字型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一心四星”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四星”是指新城、旧城、位伯、南智邱四个中心镇。加强特色城镇建设,加强分工与协作,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以项目建设带动城镇发展。从中心城区发展看,除工业建设外,应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应加强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各类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

二、加强规划管理

1、存在问题

当前规划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随意调整规划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争取投资、上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受到投资意愿的挑战,规划的整体性、长远性效益受到影响。城市经营思想有待于提高,应超越单纯土地资源经营层面,从全局、整体、长远思考,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2、改善对策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健全规划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不足以直接指导具体建设,要加快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研究的编制进度,使之成为规划审批的法律依据,使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和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和贯彻。同时应加强规划审批、修改、公示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加强规划宣传、规范规划审批修改程序,强化规划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使之真正成为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和公共政策。

确实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国有土地出让中的主导作用。应改变现在按现状或村界等用地出让土地的情况,转变为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出让土地,控规能使居住和公建设施地块用地合理,而工业用地细分地块,形成可分可合,集约利用的用地模式。这样就能避免居住用地过小而造成零星分散建设,而工业用地过大的粗放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灵活性。

三、调整完善用地结构

1、存在问题

城市居住用地占总用地比例高,大量城中村容积率约为0.4,土地利用率低。企业办社会现象依然存在,生产、居住、配套服务在极小的单元内聚集,造成结构性浪费。由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造成建成区零散分布现象较严重,既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发挥,又造成设施阶段性闲置或者低效利用。建成区容积率仅为0.21,低于河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强度低。

2、改善对策

综合整治城市用地资源,对老城区及城中村进行改建,提高公共绿地、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并强化空间布局的系统性,挖掘并激活城市原有土地资源存量。其次是以强化城市动力为目的,对零散工业用地,尤其是污染工业用地进行调整,从镇村体系、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多个层面优化产业组合关系,满足不同时期工业发展对土地和空间的需求,保障工业高效运行。同时,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除此之外,以营造商业之都、教育名城为目标,提高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并进行恰当的空间配置。

四、城市规划建设在更高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1、存在问题

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农村明显不足,农民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使原本位于的工业区进入建成区,形成污染工业在城区上风向的不合理布局,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2、改善对策

按照《河北省村镇公共设施规划导则》的规定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改善农民的居住质量。重点实施“小五化”工程,即路面硬化工程、卫生洁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和建筑美化工程。同时,在“小五化” (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基础上增加配备“一站一室一亮点”:“一站”指医疗卫生站,“一室”指文体活动室,“一亮点”指有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绿化公园或有一处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强制搬迁力度,改善城区居住环境。严格限制农贸大街以南、宴城路与文昌路之间的污染企业发展,原用地逐步调整为一类工业用地,搬迁宴城路两侧小化工企业,原用地调整为林地。

五、创新绿地景观建设模式,建设“绿网、七带、十景”的景观风貌。

1、存在问题

中心城区只有烈士陵园、芳华公园、金鹿公园三处规模稍大的公共绿地,且分布不均,道路绿化网络尚未形成,、绿地系统不系统。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利用,城市存在开放性空间少空间、城市风貌缺风貌、城市特色不突出。

2、改善对策

建设“绿网、七带、十景”的景观风貌。“绿网”即逐步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形成分布均匀,相互联系的绿色网络。

“七带”即安新公路由307国道至石黄高速公路收费站一段重点体现林果景观特色;市府大街重点强化行政职能特色;教育路重点强化文化、体育职能特色;兴华路、建设街突出商业服务职能特色;朝阳路强调居住特色;工业路强调工业园区特色。在以上“七带”的绿化及雕塑设计中都应遵循相应特色进行设计。

“十景”即金鹿迎宾、景林飘香、皮都盛市、云塔芳荫、情归故里、城河浸月、汤泉浴日、诗洋画海、学府书香、清利钟声,这既是城市传统与文脉的延续,又是对辛集市景观风貌与艺术个性的提炼和培塑。其中云塔芳荫已初步建成,其它景点已初步选定位置,下一步应做出详细规划以指导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石林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活动或者与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当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制定管理制度,负责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宣传;

(二)组织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石林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组织进行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安全管理;

(五)依法行使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权;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石林彝族自治县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水务、环保、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交通、工商、安监、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及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害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

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区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规 划

第六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当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审批。

第七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规划审批时,应当征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同意。

第八条 经批准的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是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或者擅自改变。

第十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不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应当依法拆除。

第十一条 为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规划,可以依法征收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所有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章 保 护

第十二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是国务院批准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面积为350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

特级保护区是全面体现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和天然名胜的区域,包括望城山、石箱子、雷打石、仙女湖、李子园箐区域;文笔山、蓑衣山区域;乃古石林与棺材山之间的区域。

一级保护区是主要体现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和天然名胜的区域,包括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等区域。

二级保护区是除特级、一级保护区以外的石林残丘、石芽原野、溶丘洼地的区域。

三级保护区是除特级、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外的环境保护协调区域。

第十三条 各级保护区和禁止相关活动区域的具体界线,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据《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定,并设立界桩(碑)。

第十四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建设冶炼、电镀、化工、制革等污染环境的项目;

(四)猎捕野生保护动物;

(五)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建筑、工业等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六)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等有害物质;

(七)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八)烧荒、在非指定地点野炊等违规用火;

(九)种植破坏生态的植物;

(十)其他损害石林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第十五条 二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砂、取土;

(二)在禁牧区放牧;

(三)在禁止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六条 一级保护区内,除遵守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设置、张贴广告;

(三)在非指定地点吸烟。

第十七条 特级保护区内,除批准的科学考察外,禁止一切人工建设及其他影响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八条 禁止销售、购买、运输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石峰、石芽、石笋、石钟乳、石柱等石景。

第十九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剧拍摄、科学考察,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批准,并遵守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从事本条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

(二)在二级、三级保护区内设置、张贴广告;

(三)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四)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五)砍伐、移植树木;

(六)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不得从事经营性的挖砂、取土活动。因石林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设施维护,确需在三级保护区内挖砂、取土的,应当经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报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指定地点挖取,并按规定恢复植被。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因生活需要,在三级保护区内挖砂、取土自用的,应当在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挖取。

第二十二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记录环境原貌。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植被、水体、地貌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

经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交工程竣工档案。

第二十三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体现历史风貌,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四条 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石林风景名胜区有计划地投入保护资金。对重点保护项目资金,除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投入外,可以采取社会捐助、国际援助等形式筹集。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十五条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目标,并负责监督、检查本条例的实施情况,向昆明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六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测、预警制度,制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具体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景区、景点的游客容量和游览路线,制定疏导游客的具体方案,设置路标路牌、公共服务、地质科普和安全警示等标志。

第二十八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机制。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石景、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九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环境卫生、饮食安全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部门加强石林风景名胜区的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安全。

第三十一条 进入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速行驶,并在指定的地点停放。

第三十二条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进行经营活动,应当在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经营,不得游动叫卖和强行兜售商品。

第三十三条 进入石林风景名胜区游览区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购买门票。

利用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以及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石林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十四条 使用石林风景名胜区标志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授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八)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恢复原状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项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处50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没收所销售、运输、购买的石景和违法所得; 销售者和购买者恶意串通的,分别并处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明知是本条例禁止销售、购买的石景而运输的,对运输者并处5000元以上2万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按照每立方米处100元罚款,不足1立方米的,按照1立方米计算;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应购门票价款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或者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或者通报有权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通报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9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节约 城市公园 规划 设计

城市公园是与人们日常休闲、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如今生活品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兴建与发展。本文选择城市公园为载体,对于节约型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展开探讨,以期推动节约型园林在规划设计环节的研究和实践。

1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通俗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1]。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公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为公园本身的规划和建造提出更高的理念和技术要求,并能通过这一载体,发挥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行业示范和公众教育功能,为提高行业及全社会的生态节约意识带来裨益。

2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节约为重的原则

确定生态优先和节约园林理念指导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土地、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争取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2.2 因地制宜,功能协调的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脉络、满足绿地的功能需求、突出景观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绿地空间,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并在单位绿地内,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 充分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原则

公园规划场地内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构筑物等应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园特色的基础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体现,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2.5 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并采纳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节约型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山东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青山公园基地位于荣成市工商东街与青山路交汇处北部,占地约100公顷,现状为山地、农田、苗圃、果园和少量民居等,为市级综合性公园。基地东邻烈士陵园,南面、西面是居民区,北部连接新城区。

3.2 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3.2.1 自然资源

(1)现状山体与梯田地形

青山公园依山而建,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独特的台地地形成场地特色,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山体地表起伏较大,局部存在零散的矿坑遗址、陡坡断崖,丰富多变的地形条件为营造景观多样的山地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现有交通

基地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园内的道路建设并未成型。山南坡有一条3米~5米宽的不规则环路,可允许单辆小型工程车通行,但路况较差。北部只有一些土路,不可通车。全园目前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与北部青山路和青山小区相连。另一个直通陵园,与青山路相连,路况较好,可通车。

(3)现有建筑

青山公园南部环路内有部分建筑,其中一部分为荣成园林管理处旧址和花圃,另一部分为当地民居,皆以石头房为主,建筑年限在二十年之内。

(4)植被状况

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布也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黑松、刺槐为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水杉、法桐、苹果、侧柏等植物。基地南部山凹中,植被较为丰富。基地北部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速生杨,除此之外,麻栎和黑松也成片分布于梯田上。

(5)水系

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资源匮乏。山南坡没有大面积水体分布,只在中部山坳处和西南部紧临青山小区边缘处有两条汇水沟。雨季时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平时无水。北坡有一片面积较大的水库,由山体汇水形成。

(6)土壤

基地土壤偏酸性,在沿海地区并不常见。土层较薄,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且土壤贫瘠。

3.2.2 人文资源

(1)将军文化

荣成为我国著名的“将军”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先后走出了140多位将军。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谷牧、宋健,“两弹一星”功勋人员郭永怀都出生在荣成。作为一个人口不足70万的县级市,在全国实属罕见,因此荣成市一直享有“将军县”的美誉。

(2)独特的民间活动与民间艺术

荣成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建制虽晚,但历史悠久。据河口、兰格古遗址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划旱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和民间舞蹈。

(3)乡土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

荣成当地存在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一为海草房,二为石头房。海草房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均有分布,而荣成地区最为集中。其建筑特点是以厚石砌墙,将当地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从而建造出海草房。石头房则是以当地厚实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北方特色的青瓦筑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

3.3 节约型理念在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3.3.1 主题特色营造——资源整合,特色鲜明

青山公园的规划定位为:依托于山地地形骨架,结合现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点,打造一个以荣成将军文化展示为主,集台地山林风光、生态休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自然、乡土、同时具有现代气息的市级综合性公园。其规划主题为:“石景叠翠青山意,荣成故里将军情”——尊重场地自然地形肌理,通过对原有山体进行生态恢复、充分挖掘将军文化,传承发扬将军精神、并将其融入城市文化之中,增强荣成人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3.3.2 总体分区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协调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乡土植被、原有建筑、当地材料、人文资源等构筑和谐、亲切、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注重经济、实用、节约,体现人与自然相适相宜、相互协调,成为荣成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形象窗口。

通过对现状资源的归纳和整合,青山公园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两带,五区。

①一心:将军文化体验区——集中体现公园的文化主题特色,即将军文化和将军精神,以建筑、植物、小品等手法进行展示。

②两带:

生态观光带——利用基地原有地形,合理的进行生态植物配植,采用大面积北方花境植物,营造流动多彩的植物花海景观。

康体休闲带——位于基地南部,南邻青山路,通过植物造景,设置康体步道及景观休憩设施,形成城市休闲观赏界面,为市民提供康体健身场所。

③五区:结合现状交通分析和规划功能需求,设置入口广场区,生态观赏区,密林休闲区,果林风光区和园务管理区。

3.3.3 环境地形利用——尊重自然,最小干扰

以保护和恢复基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和景观营造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力求创造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宜人环境。

(1)地形

规划力求保留并突显山地特色,尊重并灵活运用原有山地地形,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

①依托现状存在的道路,并顺应等高线,进行交通规划,将对山体的破坏降到最低。

②在地形复杂且现状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顺应地形,设立架空栈道,一方面避免了对地形的大面积整改和对树木的过多砍伐,另一方面,高高低低的栈道,在林间和开阔地中不断交叉穿行,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步行和观景体验。

③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特色,在公园制高点设置瞭望塔可供登高望远;保留局部坡地梯田并进行景观处理,展现独特的乡土田园风光;利用局部断崖进行艺术改造形成景观亮点。

(2)水体

①基地南侧季节性水系的处理

基地南侧水源匮乏,只在雨季时期,于山谷底部形成不规则的地表径流,水量大小由降雨量决定。由于地形陡峭且植被匮乏,水流流速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设计首先整理山谷地形,形成明显的汇水通道,同时设计自然蜿蜒的岸线,并且与自然石块相结合,一方面丰富水体形态,另一方面为水体的流动增加阻碍,从而减缓流速,增加地表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其次,丰富水底的地表变化,从而形成河流底部横断面形状的变化,使河水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了水体自净功能;再次,沿水岸种植耐水性不同的水生植物,丰富水岸空间。一方面利于水土保持,另一方面形成优美的谷底景观,与梯田上的花境植物共同创造花海效果。

②基地北侧水塘的处理

基地北侧有常年存在的较大水面,水量受季节影响发生变化。该水库东侧还存在四个大小不等的小水塘。规划将五个水塘连通,顺应地形落差形成跌水和流水景观,丰富水景层次,促进水体循环和净化,并有利于泄洪防灾。中心水体设计柔和自然的岸线,与各种水边和水上活动相结合,创造亲水的、同时安全性高的、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栽植大量的植物,创造和维护水边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3.3.4 强化人文资源特色——尊重文脉,注重乡土

根据规划主题,设计以将军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寻求文脉的传承。公园规划力图将乡土精神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公园。

例如,将军文化体验区主要景点包括“忆苦思田”、“烂漫童年”、“峥嵘岁月”、“荣归故里”等。 “忆苦思田”景点设计,是在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对地块重新划分,种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保留乡土田园气息,并于其中设置景观凉棚、特色廊架以及农耕情景雕塑,建设成为当地中小学农耕实践的基地,使学生在实践的时候能够忆苦思甜,感同身受荣成将军的吃苦精神,为传承将军文化提供场所;“峥嵘岁月”的景点设计,将当地民居改建为剪纸艺术馆,在剪纸的内容上表现荣成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荣成的民俗风情;“荣归故里”景点设置亲切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方面以景墙壁刻的形式讲述荣成将士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展示卸甲归田的老将军们的晚年生活,并为老年人设计丰富的活动项目,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举办老年书画评比展览、盆景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动参与性。

再如,在入口广场内,设计抽象意味的秧歌雕塑,反映浓浓的乡土韵味。除此以外,公园内部的餐饮服务点,也可将荣成当地美食以及饮食风俗作为亮点服务进行推广,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

3.3.5 建筑及小品景点设计——利用现状,功能置换

公园规划的核心景观区是位于基地中部的将军文化体验区,地形相对平坦,是原有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园林局办公用房和苗圃等。规划以尊重和保留原有地形及建筑为主,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调整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成当地民居院落风格,在一个个建筑院落中集中展示并讲述有关将军的成长故事,使市民在鲜活的家乡生活氛围中感受将军文化,提升场地的精神内涵,成为全园的精神核心。

此外,由于曾经的开矿历史,基地东部现存大小不等的矿坑和断崖,地形较为复杂。设计保留其中几个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矿坑,通过巧妙的生态修复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和利用方式。较大的矿坑在做好必要的排水和安全性处理之后,设计游人可进入的方式,形成别有风味的地下游憩活动空间。较小的矿坑则架设栈道,通过高低不同的栈道进入矿坑内部,让游人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

3.3.6 设施材料选择——绿色环保,减少消耗

公园设计中注重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技艺,创造易于维护且耐久性高的景观。设计中将荣成乡土建筑形式与乡土建筑材料(海草和石头)提炼出来,运用在景观小品和景观建筑的营建上。例如,休憩凉亭以海草做顶,将乡土石材运用到茶室、滨水建筑等的外立面,形成具有乡土风味且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乡土的石材还用来构筑景观小品,体现乡土将军文化,例如石壁上刻字等。石材因为高硬度耐风化,因此能长久的维持其机能性。而海草本身虽然容易腐化,但用海草搭建的屋顶易于更换,而且取材容易,只要保持低水平的维护管理就可以形成耐久性高的景观。

基地北部通过对台地地形进行整理,种植地被与低矮灌木强化地形肌理。利用风能设计一组风车阵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利用风车发电的原理进行能源的利用试验,建立小型的生态示范园地,兼顾景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3.7 植物景观设计——适地适树,乡土为主

乡土植物及群落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条件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植物群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地方特色明显,而且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绿地的生命延续周期长,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节约和降低了绿化成本。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基地土壤偏酸性,土质瘠薄,地形复杂。因此公园首先选用基地本身就存在的植物,例如,银杏、水杉、黑松、刺槐等。除此以外,根据基地自然条件选择其他适宜生长的乡土植物,丰富植物种类,包括女贞、赤松、竹子、杜鹃、野蔷薇等。植物种类确定之后,按照当地的自然植被方式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将生态恢复作用放到首位,力求营造和谐宜人的绿色环境。

②种植能带来丰富季相变化的落叶树、色叶植物以及北方花境植物

公园运用大面积的花境植物作为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在选择花境植物的时候,除了耐干旱、生命力旺盛等参考特性之外,在植物的搭配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选用蓝羊茅、细叶芒、蒲苇、血草等观赏草。除了观赏草的种植之外,在公园其他地方,注重四季植物的合理搭配。例如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时期的开花植物的搭配等,由此创造四季变化的风景。

③挖掘果树花木的景观潜力,开展参与性活动

设计结合基地南侧现有的苹果林、刺槐和水杉,设计果林风光区。按照原有农田肌理进行场地划分和交通组织,增加当地果树品种(如桃树),扩大种植面积,并设廊架,大面积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同时结合地形设置休闲娱乐场所,使得生产、观光、观果、品果等活动有机结合。

④大量种植北方花境植物,强化山凹梯田地形

基地南坡的中部地形变化复杂,形成不规则的带状凹陷山谷,梯田状地形层层跌落,给人苍茫、壮阔的视觉感受。设计保留并整理现状地形肌理,形成流畅的自然曲线形等高线,种植大面积的北方花境植物,注重色彩搭配和构图,形成层层跌落的、流动多彩的花海景观,展示一幅原生态景观与人类精巧技艺相结合的美丽画面。

4 结语

青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力求通过对现状自然、人文资源的归纳和整合,本着生态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在当前节约型园林的行业实践中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