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风景区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风景区景观设计

第1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景观设施;工业化

1 当前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个体劳动和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变革过程之中,工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业化必然要求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及一定的程度内获得最大的效率。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标准化是指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概括而言,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这三个步骤组成了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工业化必然要求标准化,目的就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工业化的作用在于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产品质量;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在当前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设计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风景名胜区景观设施设计的研究必须结合工业化迅猛发展之一新的历史机遇。

2 关于风景名胜区景观设施

风景名胜区,一般是指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部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部级级风景名胜区。部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当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都逐渐增大,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的工业化研究

3.1 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的类别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施的主要内容即郊野家具,一个风景名胜区好比是一个家庭有客厅、花园、卧室、厨房等。景观设施体现人于自然最亲密的关系,使之便捷、休闲、自然的高度人性化,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家具”是特定涵义的概念,指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人―物―环境”系统,小到果皮箱、交通标志,大到公交站台、照明设施等环境设施。包括主要人行道上设置的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等,这些都是游客游憩中触手可及的服务设施,也被形象地称为“郊野家具”。

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按其使用服务功能大体分类为:

1)公共休闲服务设施

在风景名胜区中为满足人们休息、健身、娱乐等要求而设置的“郊野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

2)交通服务设施

是指郊野家具城市街道中主要用于交通指示、组织的设施,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

3)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在风景名胜区中为满足人们公共卫生要求而设置的“郊野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

4)信息服务设施

为满足风景名胜区环境的认知,引导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而设置的“郊野家具”,主要包括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

3.2 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的工业化趋势

随着当代加工工艺与生产技术的进步,早期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人性化”、“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工业设计具有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公共设施设计往往采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这与环境设计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较多的将公共设施设计视为环境设计的延续。事实上,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因素已经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一点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而公共设施设计的独特性原则就在于,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的与环境“场所”相融合。

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现代化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工业构件的标准化与模块化趋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从降低成本考虑

由于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种类多、需求量大,所以工业化生产构件的互换化、多元组合拆卸、装配为批量生产提供了捷径,大大地降低了产品设计的成本,同时减少了包装和运输费用。

2)从生态环保考虑

在工厂生产出高精度的标准化配件、现场组合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便于维修和拆卸,这样既方便了行人与车辆,又免除了现场施工的噪音与尘土,缩短了施工周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从时代性考虑

由于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文化载体,体现了城市文明,同时工业化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现代技术的高精度的构件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最好地体现出时代精神。

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的工业化趋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它是通过考虑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综合设施材料的特性,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对景观设施系列进行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景观与设施[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

[2]曾勇,林波.城市街道家具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8.

[3]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唐建新,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高林.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克瑞斯.街具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2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和区域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4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意街;光复道;景观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as its own soil, in contemporary urban environments and embodi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is in today's China is a very precious w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ianjin Italian custom area recovery way modification examples, from the design them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in detail, and in the light of this kind of reform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view.

Keywords: new street; Recovery way;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名称:天津意大利风情区光复道景观设计

委托单位:天津市海河风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工单位:天津市海河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9-11

完成时间:2010-05

1、项目简介

对博爱道地区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四、五号地进行规划组织,重点对光复道两侧,精品购物专线以及马克波罗广场进行景观设计,其中光复路西起胜利路,东至民族路,全长155米,投资额约为871万元。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处于天津城市的中心,周边为城市的主干道;北京至天津的城际快车仅半个小时,另外周围有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北站、市长途汽车西站等,其中距离天津站仅0.6km。新意街周边主要交通为:东为五经路(单向),南为博爱路(双向),西临胜利路(单向),北接建国路(单向)。进入新意街的车流主要来自北安桥、大沽桥和天津站方向。

2、项目方案

2.1 主题概念

精彩在“W”

Walk = 悠然安闲地漫步于这条街道,不受车的干扰

Wait = 不经意间的美景让你放慢脚步并流连其间

Wake =时尚气息与怀旧氛围的对比让你从内心震撼

Whole= 处处彰显整体感,细部上浑然一体

Watch=连续精彩的风情活动,吸引你更多的参与和投入

Way =为你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光复道的整体设计上摒弃直而通透的视线,避免景观一览无遗,缺少层次,人们不宜停留等问题;而是采用塑造曲线和适当的遮挡视线,让人移步换景、流连忘返。

特色2——溶解空间

空间布局上注意可变换的交通体验和场地的凸凹咬合,有收有放,使得绿地、铺装、小品和休闲空间相互渗透,营造曲折而丰富的景深。

特色3——统一基调

场地周围已经有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因此需要统一的肌底来进行串联,从铺装上以灰色的小石丁为基调进行统一,包括景墙、树池等贴面、路缘石、烘托出异国情调的氛围,

特色4——联系纽带

将各个分散的景观节点以一种介质或者元素进行联系,如以LED灯中央景观灯带增强夜景人气,另外成组的艺术雕塑点缀其中,形成一个个引人注明的兴趣点。

3、结语

第5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所居住的最直接的空间莫属居住区了。从居住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室内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居住区的关注逐渐由室内环境空间投向室外环境空间,对居住区景观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开发商角度来看,现今国内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各楼盘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提并且相差不大,这种情形下一个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优质景观环境无疑是开发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筹码;从景观设计师层面来看,明确把握风格定位,着重体现居住区景观背后的人文内涵、因地制宜、寻求技术和设计上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景观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如何提升居住区品质,创造悦人的居住环境和鲜明的风格特征,已经成为当今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今国内流行的几大主要风格及特征

1. 中式风格

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景观风格典雅精致,细腻秀美。中式风格又分为传统中式和新中式两种,传统中式风格一般包含亭台楼阁、假山、粉墙、黛瓦、回廊等建筑元素和松、菊、梅、兰等植物元素,宏观布局考究细部造型精美。代表作有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和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景观中的新中式风格是对传统中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造景技术手法和新材料对传统元素重新演绎,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美感。代表作有万科第五园等。

2. 简欧风格

起源于欧洲各国,典型的欧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一些欧洲国家的贵族气派,简欧风格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加以简化,主要特点是色调浅、造型简练、构图多为对称或几何形,一般包含雕塑、喷泉、整齐的绿篱、欧式的栅栏和廊柱等元素。现代简欧风格更为清新简练,也更加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观,是现今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居住区景观风格。代表案例有成都挪威森林等。

3. 法式风格

起源于法国,法式风格宏观上讲究对称和均衡,细部讲究精致和美感,工艺上讲究精细考究,由此营造恢弘磅礴的气势和高贵典雅的贵族风格。一般包含法式廊柱、喷泉水景、复杂的花纹和图案等,整体造型严谨庄重、颜色绚丽、气势磅礴。代表作有南海都市欧情等。

4. 欧陆式风格

欧陆风格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涵盖面广最初起源自欧洲和美洲大陆,是在国内设计师们加以整合重新定义从而发展而成的一种景观风格。主要设计元素包括欧式景观建筑、绿篱、花坛、喷泉及繁复的雕刻等。

5. 地中海风格

起源于欧洲南部滨海地区,地中海风格所使用的柔和色调、简洁明快的造型使这一风格极具具田园般的亲和力。基本元素包括白色的灰泥墙、蓝色的门窗、大量的拱廊拱门、花架、阳伞、以及色彩亮丽的陶砖。代表案例:成都百仕凯旋城。

6. 东南亚风格

东南亚风格具有鲜明的热带滨海风情,主要的特点是植被茂密、水景丰富、重视景观小品的点缀效果。主要元素包括厚重的亭廊、金碧辉煌的装饰、富有特色的景观小品、游泳池、躺椅、喷泉、朴素的茅草屋和原生态的木材等。国内此风格代表居住区有银海畅园、深圳的金湾蓝域等。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问题一:在设计中人工环境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各个景观风格形式呆板、内容单一。

人工环境作为人类改造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质应当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外化体现。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到所用风格的发源地与居住区所在地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区别应当包括建筑、人文、历史、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设计思路切忌生搬硬套,否则将会使整个居住区景观呈现出有景可看无意境可赏的空洞尴尬局面。应当融合当地特征,追究注重表现形式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

注重景观表现形式背后的丰富内涵、寻求内容上的创新与丰富、使景观既有风格特征又具地域特色,有以下几个层面可供参考:

(1)材料上

寻求替代材料,就地取材,以居住区所在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替代景观风格中原有的材料,这样不但保留原有造型,而且当地材料的运用使得该风格又具有一定地域气息,这种两种地域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并将居住区景观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2)技术上

技术的进步使得景观元素的表达更具创造性,例如中式景观风格中的假山石(图1-1),在现代居住区景观中经常以人造山石(图1-2)或以金属铸造和切割的技术(图1-3)加以表现,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可以随意创造可控制石头的形状,使之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且更具趣味。

图1-1 冠云峰

(3)地域文化元素上

将居住区所在地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符号加以转化,并且创造性的表达,使地域文化元素与所引入的景观风格相互融合与渗透从而达到一种创新,这种不同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融合,实质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2. 问题二:户外设施模块化特征明显,与其周边景观风格差距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景观设施风格化

户外设施又被称为“户外家具”,总的来说包含各类场地中必要的桌凳、亭廊、废物箱、照明灯、锻炼设施等。户外家具在体现居住区景观风格上应具有重要作用。经调查研究发现,户外设施尤其是锻炼设施模块化特征过于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整体风格。若使问题得到解决,可尝试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

从居住区景观风格中提炼出色彩基调,在户外设置中加以运用。如在新中式风格中色调多以黑、白、灰、青等淡雅色调为主,安置其中的户外设施可以选取相应色调来提高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又如具有田园风情的地中海风格,可以从中提炼出白、蓝等颜色,相应的景观设施也可使用此类颜色。

(2)材料

材料上可以改变设施中一贯的钢筋模式,加不同景观风格中相应的材料,例如在地中海风格中可以给户外设施加入色彩鲜亮的陶砖、或给东南亚风格中的配套设施加入木材和茅草等。

(3)造型元素

尝试将居住区景观风格中的元素加以提炼,并且与户外设施的造型设计相结合,或者直接使用景观风格发源地的传统景观设施,如中式的红灯笼、欧式的栅栏等。

3. 问题三:对景观风格的营造多倚靠硬质景观,忽视植物这一软质景观在体现设计风格上的重要作用。

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某些居住区景观风格中,居住区所在植物种类与风格发源地差距较大大,例如:东南亚风格具有鲜明的热带滨海风情,景观植物配置中也使用了大量热带植物,如棕榈树、椰子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其中的一些树种不易在中国北方地区存活,故国内北方地区的居住区若想建成东南亚风格景观,在植物选择上会有一定限制。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居住区景观风格选定植物配置基调,先从宏观上判断景观风格植被类型,再抓住景观风格的植被的主要特征,选取居住区所在地的不同种但某一外形特征相似的植物,如在我国北方居住区营造东南亚风格,可以选择叶片形态相似的铁树(图2-1)替代棕榈树(图2-2),再加以植物配置上的精心安排,亦可体现出热带滨海风情中茂密热烈的植被风貌。

图2-1 铁树

图2-2 棕榈树

结 语

第6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桂东县:清泉镇: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89-03

1 前言

山地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其规模较小,因此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不能仅仅考虑到小城镇整体空间或某一场所,还应包括小城镇镇域范围或更大区域范围统一协调考虑。小城镇的景观规划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的景观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景观规划。宏观层面在于小城镇整体景观特色的塑造。微观层面在于小城镇中重要地段的局部景观特色塑造和建筑物、小品设施特色创造。为了景观特色能够更好的体现,各层次的景观规划都应对应于城镇规划及其管理工作。纳入其中一并实施。

2 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的特点

2.1 生态环境相对优越,同时具有脆弱性

山地由于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现代工业社会对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对较少,且山地多为植被覆盖集中区域。因此欠发达地区山地的生态环境相对优于其它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由于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或相对高度,其自然生态环境比一般平地更敏感,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因素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当某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以后,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不可避免了。

2.2 资源原生性强

原生性是指自然界在没有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而保持的一些特征,欠发达地区山地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少。自然资源和环境较好地保持着原始状态,相比于平原地带受人为活动破坏小,因此其自然旅游资源原生性强。此外,具有原生性的山地生态系统一般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即在不同的山地地段中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差异。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居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其生活习俗和民风较好地继承了原生文化,相对于受现代生活冲击强烈的城市环境,保存了浓郁的传统地域文化氛围。

2.3 景观类型丰富

形式多样的地貌组合,构成了山地景观的硬质骨架;山谷中分布的河流和湖泊与山体骨架形成刚柔并济的景观对照:受水平和垂直气候带的影响,山地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此外,复杂的地形变化所形成的山地小气候及由此衍生的山地天象景观也是构成山地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2.4 历史地域文化积淀深厚

我国历史悠久,遗留了许多传统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山地农耕文化等,使得山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互穿插,紧密结合,古建筑、宗教寺庙、名人墨迹、传说典故丰富多彩,成为独特的风景名胜。

2.5 旅游综合效益明显

在欠发达地区山地进行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优势。山地环境是欠发达地区山区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山地旅游的开发能进一步增加山地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不同的景观资源类型可以根据游客消费习惯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不削减原有资源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的旅游价值。

3 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旅游建设现状

丰富的自然资源,难得的发展机遇,给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由于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经济不发达,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三产业刚刚兴起,发展比较缓慢,导致了小城镇经济相对滞后,一方面使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面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服务业需求,无力投资建设相应的设施。致使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的旅游项目仍限于狭义的观光接待方面,而对游客的吃、住、娱、购等产业链的延长方面无法提供与现代社会消费水平相匹配的服务。现在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基本上以零星修建小规模的以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休闲度假接待设施;商业、餐饮服务设施也只是沿着过境道路布置,呈现出典型的马路经济模式;在有的乡镇靠近县城方向有少量度假房地产项目在建设。总的来说,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缺少具有影响力,特色明显的成规模的旅游项目。同时,由于山地城镇普遍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复杂,使城镇建设难度增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高,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环境不够宽裕;科技、教育基础薄弱,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经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旅游业的发展还受到来自观念、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4 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镇总体景观规划

总体规划阶段的小城镇景观规划决定小城镇发展的大局,配合城镇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城镇的形态与结构,构建自然、人文环境组成的城镇景观体系,依据城镇整体发展格局,提炼城镇意象和特色。同时,总体景观规划还要针对各个分区的特色,确定城镇特色分区和城镇重点地段,为下一阶段的详细景观规划研究奠定基础。

总体景观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定城镇自然、人文环境与发展对策

总体景观规划应与小城镇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在充分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的特点,切合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对应的景观发展策略,其中,尤其要重视将城镇发展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城镇人工环境的开发与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保护、发展和创造不同区域的环境特质,为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关系确定总体的发展原则和对策。

(2)确定空间形态格局

根据小城镇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用地功能布局,构建整个小城镇的空间系统发展形态,拟定主要的发展轴线和重要节点,建立起易于识别和感知、富有特色的有序联系和发展态势,形成具有逻辑性和富有个性的整体空间形态系统,确定城镇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初步意象。

(3)构建小城镇景观体系

依据小城镇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和城镇发展格局,研究城镇主要景观节点、景观带和景观区的布局及相应的视廊、视域等空间视觉分析:建立城镇公园、小型绿地、自然环境区域(如滨水区、峡谷区等)、人文环境区域(如传统保护建筑、历史事件遗址等);发展和创造有地方景观特色的街区、广场和建筑物:挖掘和提炼有特色和景观意义的城镇传统空间、地方建筑风格、地方色彩等,建立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建筑等的保护和更新措施o

(4)设计竖向轮廓

小城镇不是一纸平面,它依靠起伏的山丘、

多姿的绿树、高低错落的建筑构成生动的空间形态,要根据小城镇的自然地形条件和景观、建筑特征,对小城镇整体建筑高度进行分区,确定较高建筑和制高建筑的布点。对历史文化名镇或小城镇中某些传统建筑保护区,更要慎重研究高层建筑的布点。小城镇竖向轮廓设计还包括对自然地形和植被的保护利用,对小城镇的主入口、江河湖海沿岸、山体走向等的天际轮廓线进行设计控制。

(5)城镇特色分区和重点地段确定

结合不同地区在功能配置和环境上的特点,建立特色分区和重点地段,为深入进行详细景观规划确定了定位和定性的研究基础。

5 湖南省桂东县清泉镇概况

5.1 地理位置

桂东县清泉镇位于桂东县东北部,井冈山南端。西与桥头乡相连,东、南、北面与江西省遂川县接壤,距桂东县城37km。

5.2 自然条件

清泉镇地处罗霄山脉南段。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部以中山为主,东、南、北部以中低山为主,中部泉江流域为溪谷平地。庄川村古楼仙海拔1599.7m,是全镇的最高点。中坑村圆明庵海拔291m。是全镇的最低点。

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时数1581.3小时,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水量1800mm,无霜期232.9天。土壤以成土母质花岗岩风化物为主,土层一般在80cm以下,土性偏酸,富含钾。

全镇河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大的河流有1条,即泉江,由西向东流经镇域中南部,汇入赣江。

5.3 自然资源

清泉镇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稀土、钾长石、高岭土、萤石、石英石、钠长石、钨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稀土、高岭土、萤石储量较大。全镇水利资源与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水能蓄量1万KW,现有电站6座,装机容量5000KW:森林覆盖率75%,杉木蓄材量30万m3,楠竹蓄材量16余万根。

5.4 社会经济情况

全镇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8年末全镇总人口10606人,其中农业人口7573人,占总人口的75.4%。人口密度为165人/km2。

2008年全镇全镇共完成GDP6324万元,同比增长25.2%,工业农业总值4620.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13.3万元,同比增长3.54%,工业总产值3407万元,同比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2574万元,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

6 景观风貌规划

6.1 规划目标

根据镇区总体布局,利用现有的水体、山体等自然条件,采用点状、块状和带状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形成城镇的绿色网络,在此基础上规划各类绿地和公园,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城镇绿地系统。

6.2 总体构思:

以规划的山头公园绿地为中心,以泉江及其支流滨河绿带为串联,以镇区外的山体、稻田绿色来渗透。共同组成镇区的景观构架:同时在镇区各处设置绿化节点:

以天然水体为背景,多层次布置绿化要素,达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统一,创造怡人的生态环境:

局部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城镇景观的主要吸引点,利用道路空间联系景观要素,形成景观视廊。

6.3 景观规划框架:

a)点――广场或其它景观节点

①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民居院落在修复时应原址原样修复,不得改变原来的结构、层次、布局、坐落、高度、材料、装饰、铺地、朝向,没有列入保护民居的,在修复建设时也要做到“修复如旧,原貌恢复”,保持建筑物的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形成当地民居特色景观。

②文物古迹的保护:对列入文物保护的地区,应逐步拆除或改造区内所有不符合历史风貌的新建筑,恢复部分历史性建筑及设施,保护的重点是文物古迹自身及周围环境,特别要加强绿化为民居提供活动场所。

(2)线――滨水与道路景观轴

①街巷的保护:规划要求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尺度。除了拆除分布不协调的建筑,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外,街巷仍以原有肌理为主。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以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质朴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沿街建筑的保护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不得随意拆除或重建,以保持原有的丰富的景观轮廓线,保持主要道路节点的空间尺度、环境。

②水系的保护:水系的保护也是保护城镇景观特色的重点,规划严格规定不得改变现有河、沟、渠、井系统,现有水系统严禁覆盖、堵截、缩小过水断面、占用或围入私人院内:排污管道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驳岸、护坡。河道两侧设置景观绿化带,以改善沿河景观,增强山水城镇特色。

(3)面――镇区山体公园和其它城镇风貌区

①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将井泉路、金茶路、桐子排路与清泉路所围合的范围划为传统风貌保护范围,其中泉江路与井泉路之间的核心区为重点保护区,其余为传统风貌过渡区。

②镇区格局保护:规划对传统风貌保护区充分利用现有街巷资源,调整道路红线,既保护传统肌理,又满通要求。严格按照原有传统空间尺度及风貌特征修缮改造。体现传统特色,保护胡同肌理。

③民俗风情保护:传统风貌保护区内应有适度规模的居住人口,保留有传统的、地方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形成该区域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特色。

④空间视线走廊:下丹山为清泉镇的制高点,其山顶可俯视全镇。规划在核心区与下丹山体公园之间设视线走廊,走廊宽度约100m,走廊范围的建筑物高度要求成梯度控制。

7结束语

景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受到自然、历史、文化、生态、心理、政治、经济等非常繁多因素的影响。就其设计本身也融合了建筑学、城镇规划、景观建筑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想使小城镇的景观更加美丽、动人,使景观规划与设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黄国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档案,1999(3):42-43

[2]田明,袁海清.小城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1(5):58-61.

第7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环巢湖风景道的研究意义,然后从交通网络、景观美学、旅游游憩三大版块对其的整体性、路线、区块、服务设施与分项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最后对风景道在我国未来其研究与应用前景寄予了展望.

关键词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1-03

风景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绿化”模式,而是同时拥有景观观赏和交通运输双重功能的道路.它集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交通价值和游憩价值等为一体,是多种价值的有机融合体[1].风景道是一种保护与利用资源的最新且独特的形式,研究中重要是强调对内部各要素的串联、整合、优化,将人文风俗和自然风景加以结合,有效地连接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从大视角中对空间解构及整合元素[2].因此,风景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憩空间与体验的廊道,其建设有助于组织局部、完善线性景观资源系统的构建.

1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1.1 研究概况

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状以巢湖为中心,包含合肥市、巢湖市、肥西、肥东和庐江二市三县的部分地域,串联了周边地区重要的景区景点,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带,发挥着将零散、定级较低的景点与资源组织起来,完善环巢湖地区线性文化资源系统的构建.

1.2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目前环巢湖景观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断裂”现象,因此区域景观资源急需一个系统性修复保护资源的规划方法.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与附近的景观资源及旅游市场格格不入.环巢湖地区涵盖两市三县,属于不同政府管理,如果只从眼前利益着手,各自为政管理,必然造成景观功能单一、同构,形成恶性竞争循环.另一方面环巢湖地区内部景观零散化,系统整合性与连续性较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巢湖作为研究的主体,虽然不乏忠庙、姥山岛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终究缺乏精粹景观集中区.

在环巢湖区域中具有鲜明物质环境、人文历史遗产特征的三河古镇、中庙—姥山岛等中心作用较不明显,没有将其自身浓厚的特色从整个平淡的大区域背景中充分突显出来,因此目前急需一个突显环巢湖区域的设计方法.如三岔河区万亩荷花塘、碧绿如野的生态湿地及当地特产三汊河螃蟹这些具有特色的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对其进行挖掘开发,使其没有带动游憩者流量与提高经济、社会的价值.

调研发现环巢湖目前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配套服务设施停留在数量偏少、结构单一、层次低端的层面.近期巢湖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随着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对景观配套服务设施要求逐渐强烈,因此急需一个提高设施结构品种、扩大设施数量、丰富设施层次的设计方法,强化和凸显当地特色风貌.未来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有绿化植被,营造立体、多维的植物群落审美体验.

2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原则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需遵循自然生态、文脉保护与延续、丰富游憩活动、交通立体化以及公众参与、多利益主题平衡的五项原则.环巢湖风景道是一条长达177千米的线性景观廊道,设计时注重保护生态和文脉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游憩组织和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立体化,让游客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感受巢湖风景道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其景观设计需要以交通组织、景观美学和旅游游憩三大版块的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方法系统的研究.

2.1 风景道交通组织

风景道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的骨架,是联系若干个旅游单元和旅游点的纽带,并为游人提供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这便是其最基本的交通特性.风景道按道路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来说,一级风景道构成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主要线路,具有构建区域城乡空间格局、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等功能;二级风景道连接城市重要的功能组团,串联市域范围内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节点,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及优化休闲游憩的功能[3];而三级风景道连接主要游憩场所之间的交通线路,具有承担私家车、旅游大巴、公交、慢行道等各种交通功能.

2.2 风景道景观美学

道路沿线的景观品质对风景道总体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方式并更好地展示地域景观美学特征能够为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风景道景观美学体征体现在[4]:第一,流畅的线性美.优美的线条是造型美的基础,曲直、粗细、长短等不同形态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景观感知,如直线给人坚强刚直的冷峻感,而曲线具有自然奔放的活泼感;第二,和谐的色彩美.铺装色彩不同的路面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机动车道与慢行道路,自然地给游憩者信号诱导,保证交通安全,还能给游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第三,流动的景观美.风景道是一种针对需要欣赏沿途风光、享受流动体验的游客的一种旅游产品,在景观设计要重点考虑如何能更好营造适合驾驶者远距离欣赏景观的特征.

2.3 风景道旅游游憩

风景道应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憩娱乐活动,其组织形式受景观特征和道路串联的影响.一般而言,游人的游憩组织与景象特征是相适应的,环巢湖风景道受自身线性、连续性动态性景观特征的影响,与普通面状景观有所不同,游人在游憩行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可以静赏、动观、跋山、涉水,也可以开车、步行、乘车、骑车.

3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3.1 环巢湖风景道的整体性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其景观设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点状、面状景区景点的设计模式,风景道更侧重于“线”与“点”的串联,“动态”与“静态”的组织.在这里“线”有两层含义,既代表着带状的风景道系统,也代表着变化多样的动态游憩行为;“点”也有两层含义,既不仅代表着呈散点布置的景观资源,也带着着游憩活动中休息、观赏、停留的静态游憩行为.

3.1.1 一条主环轴

从北岸滨湖CBD出发至中庙—姥山再延续至南岸的三河古镇直至串联成环回到滨湖CBD,即完成整体化串联巢湖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同此道路时是巢湖与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等重要城市连接的交通纽带,也是本文设计的骨架和支撑.未来环巢湖风景道主轴线的机动车道与慢行道铺装鲜明,路面干净,以及沿线两侧景观资源丰富,湖光山色,更好地集中体现了江淮鱼米之乡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

3.1.2 两个重心点

在对资源解读和调查分析后得出,北岸忠庙镇与南岸三河古镇分别处于环巢湖风景道北岸与南岸的重心位置.巢湖北岸红崖咀上的忠庙,只有一面背靠山体,其他三面呈临空状态.如果乘坐游艇,绕其行而观之,人们会看到裸露的红崖被碧绿的湖水肆意拍打的景象,飞檐翘角的忠庙倒映于湖水之中的形如飞凤之状.目前,忠庙镇与三河镇内人气最旺,游客看重的是这里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景观,正因为如此,忠庙镇与三河镇区景点在周边省市的知名度较高.未来将会忠庙镇和三河镇打造成为环巢湖风景道的核心竞争力地段,通过对重点地段的景观设计与开发,实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活力的作用.

3.2 环巢湖风景道的线路设计

按照环巢湖风景道所处的区位、承担功能的不同,分为临湖线、纵深线和联络线三类,三类风景道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了环巢湖风景道的主要网络,从而形成了“一环六射多联”的风景道网络系统.

“一环”即风景道的临湖线,是环巢湖整个风景道中的重要线路,主要依托于026县道、滨湖大道、316省道等道路呈环状分布,串联环巢湖地区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利于改善环湖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立体空间;“六射”指的是六条风景道的纵深线,起到强化临湖线和主要景区联系的重要线路;“多联”则是环巢湖风景道的联络线,起到加强风景道临湖线、纵深线、与村庄等联系的线路.

3.2.1 风景道纵深线设计

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镇段纵深线:串联大圩生态园、塘西河公园,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乡村生态园、塘西河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长临河镇—李克农故居段纵深线:串联张志中故居、大小黄山风景区、黄麓师范学校、李克农故居,加强此段临湖线与与美好乡村、寺庙、名人故居、森林公园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李克农故居—巢湖市滨湖段纵深线:串联中镇、平顶山地质公园、冯玉祥故居、竹柯村、王乔—紫薇风景区、半汤温泉度假区、巢湖市博物馆,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名人故居、地质公园、森林风景区、休闲度假区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巢湖市滨湖—巢湖南岸湿地纵深线:串联银东庵森林公园、银屏山风景区,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生态风景区的联系,以借用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槐林湿地—三河古镇段纵深线:串联神墩文化遗址、金城寺、盛桥镇、滨湖湿地、白石天河湿地、杭埠河河口湿地、庆复禅寺、三汊万亩荷花塘,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寺庙、生态湿地的联系,以借用堤坝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三河古镇—合肥市滨湖CBD段纵深线:串联派河湿地公园、珠江路公园,加强此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生态湿地、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3.2.2 风景道水上游线设计

环巢湖以姥山岛为中心辐射至风景道的各个景点:串联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古街—四顶山—黑山咀—中庙—姥山—龟山公园—槐林湿地—孤山—杭埠河河口湿地—合肥市滨湖CBD.线路设计遵循快捷方便,并加强巢湖水岛与风景道部分高质量景观的联系.

3.3 环巢湖风景道的区块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由西至东、由北至南,沿途景观资源呈明显的地段性变化,因此根据丰富变化的沿线景观资源特征,将环巢湖风景道的景观分为都市滨水体验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生态湿地体验区、森林生态旅游体验区、渔林特色体验区这五个典型景观区块.通过对这五个景观区块的设计与开发,从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到热情洋溢的渔港再到生态自然的原始湿地,景观随着空间位移不断变化.这些空间沿着岸边风景道路展开,连接河岸机动车道、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使得空间形式更加多元,让游客在视觉上保持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当地鲜明的景观特征和文化民俗的体验.部分公路路段远离湖水或者环绕山底,营造景观多元化;巧妙处理水面与岸线之间的关系,为游客提供各种风格不同的场所空间;在景观优美地段增设停车区、观景平台;慢行步道贯穿湿地;情景化体验历史古镇;沿途设置展现渔业生产特点的景观小品;视觉力格局设计观山道路景观等相关设计内容[5].

3.4 风景道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常见的有商业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3],其布局应在尽量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协调生态保护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进行布局,因此,驿站是人们在风景道途中用以休闲、交通换乘和教育的一个综合性场所.

根据风景道使用者的年龄层次、职业类型和消费水平,最终形成以驿馆为主,驿站为补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驿站的设置需结合沿线村庄分布,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购物等乡土特色的基本服务.

3.5 风景道的分项设计

3.5.1 植物配置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个长距离的线性开敞空间,对植物配置采用“面到段到点”的设计方法.近水处植物应符合巢湖水体的生态环境要求,注重把握植物竖向轮廓线与滨水景观风格的协调,并与驳岸生态地结合起来.另外,对于面向河流一侧的植物应扩宽透视线,延伸滨水的景观空间感.

3.5.2 交通标志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指示标志、警示标示及警告标志需认真遵守国家规定,而旅游标志既要遵循国标要求,也要注重个性化的特色设计,尤其是教育性标志、庆祝标志等风景道特有的标志内容更是需要精心设计.

3.5.3 声音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路串联起区域最具生态自然的湿地、山林景观及具有江淮人家、渔米之乡特色的古村落村庄,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的面貌.因此环巢湖风景道的声音景观设计应多运用保留自然声音的手法,营造出旅游者宛如行驶在原始森林的特殊体验.

4 环巢湖风景道保障实施策略

未来环巢湖风景道的保障实施需建立政策保障、法规保障、机构组织、公共参与与资金保障等机制.环巢湖风景道的实施需要当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有力加强,如银屏山附近村庄属于有名的贫困县内,环巢湖风景道的建设以及“引水入林”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建设环巢湖风景道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其各部门需要协调分工、统筹规划,成立地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推动成为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进行广泛深入舆论宣传与科普宣传,向普通老百姓科普环巢湖风景道建设的意义与生态保护的理念.

5 风景道在中国的展望

目前我国对风景道的研究还停留在景观设计层面,未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实践内容的深化,风景道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休闲游憩与社会经济等功能应统一在风景道景观设计中,形成综合性的方法系统;其次,在运作方面,政府、企业与公众对我国风景道未来蓬勃发展的大力支持与多方合作是必不可少;最后,我国拥有如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丝绸之路等非常丰富的线性开敞空间,运用风景道理念与方法体系对其进行保护更新,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游憩活动,又可以整体性的构建我国风景道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A.冈恩,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第四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6—190.

〔2〕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3):108-114.

〔3〕蔡云楠.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3.

第8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78-01

1、概述

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起步较晚,50年代风景园林行业才从前苏联引入“绿化”概念。在以后三十多年中一直被看作建筑设计的附属,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区景观设计也随之发展,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

2、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以健康、优美、舒适为目标,旨在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在这一前提下,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

我国房地产在刚起步阶段,“欧陆风格”盛行,照搬模式生硬。随后一段时间,景观设计模式化,各地的居住区景观无视地域差异盲目拷贝,风格独特鲜明的景观项目屈指可数。现代随着景观行业的专业化、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反思城市特色消失浪潮的兴起,设计结合自然、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孤立地看待居住区环境,而是将其作为城市大环境中的一个节点,开始在地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摆脱过去的克隆模式,带有明显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不仅给环境景观带来了文化,也让居住区居民与文化更进一步的融合、和谐。

此外,居住区景观设计还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因此,在设计中,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设计结合自然,尊重地方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风格日趋多样化;

②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传统,研究其风俗习惯,在设计中用抽象、形象、寓意、象征的手法再现文化传承,营建景观场所精神,增强居民对场所的认同感;

③植物与建材是构成住宅区景观的主要元素,大量应用当地原材料,协调地方色彩与质感,减少管理维护与运输成本,增强居民对环境的亲切。

(2)、强调环境景观的生态性

反思过去居住区景观不实用的奢华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反对浪费,追求简朴,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活。把生态作为基本设计概念,贯穿居住区规划始末,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设计尊重基地现状,注重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原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河流等自然要素注重开发方式;

②以生态设计为基本理念,合理规划人工景观,融合自然景观系统,使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从主观意识转化为形式、功能、思想的和谐统一;

③最大限度地控制景观成本,结合地域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水景与人工构筑物等硬质景观,加强软质景观的营造;

④采用综合立体绿化,注重垂直界面、屋顶等方面的绿化;

⑤注重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多样性与科学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配合,点、线、面多种绿化方式相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形成小环境的植物群落。

⑶、强调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人性化是指居住区景观设计摒弃追求外在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需求,创造休闲舒适、交流互动的景观环境。

在房地产刚起步的时候,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基本只停留在对绿化率和构图形式的控制上,缺乏对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学上,只重视空间的形式和规模,没有给人们提供充足的闲暇时所需求的交往、展示、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轻视景观品质,没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缺少人情味。现代住宅区景观则以创建互动性、交流性强的景观环境为目标,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体现:

①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注重细节设计,如老人儿童的活动场地以及无障碍通道等,坚持低能高效的设计标准,注重实用化与可参与性;

②借鉴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景观设计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合理布置活动场所和组织景观路线,营造亲切宜人的生活环境;

③提供类型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动态娱乐与静态休憩相结合,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多种需求;

④设计中注重对当地气候的考虑,结合风向、雨季等因素合理布置活动场所与景观绿化,营造宜人、便利的居住区环境。

⑤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

⑥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小品的设计要注重亲人性和易于维护性,注重细节上的处理。材料的选用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城市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作为人们生活最基础的设施与歇息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应本着以人为本,和睦共处的设计思想,让人与环境取得最大限度的融合,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打造一个自在、清新的心灵休憩地,让悠闲与雅趣相结合的园林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让人们在忙碌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回归自然,享受高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第9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 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属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为满足乡村地区生活与生产的现实需要,人类在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展示着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让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减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点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结合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维持乡村乡土风貌及文化底蕴,延续并进一步营造乡村景观,在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景观概述

当前,人们对景观的定义与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学、生态学及生物学等科学中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研究乡村景观,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景观定义为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景观为复杂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类聚居状态为标准,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三大类,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村景观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其独特特征。乡村景观相对纯自然景观而言,其存在着一定人工气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自然属性较为突出,人类干扰强度较低。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具有着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田园文化及农业生产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及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为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及状态的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反映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社会及文化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农业乡村生产性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

二、乡村景观其特点及价值研究

(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美是由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第四,审美性。乡村景观其田园风光亲切宜人,自然生态气息浓厚,审美性突出;第五,体现文化及历史气息。乡村景观蕴含着区域乡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包含着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历史气息等。

(二)乡村景观价值研究

随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重要性越发突出,乡村景观价值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乡村景观最突出的价值主要为审美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环境价值,此外,乡村景观的地域认知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也属于乡村景观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反映着一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及社会文化状况,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区域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宝贵,对人类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景观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为因素。乡村景观中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等属于其人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属于乡村景观自然因素。不同区域中的乡村景观,其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不同,相应特点不同。乡村景观如同活的博物馆,包含着区域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在研究与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

在现阶段,我国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乡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文化气息的舒适坏境,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乡村变美,从而打破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观崇拜。这便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舞台。在进行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特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努力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实现乡村景观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原理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如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景观资源及生产性资源等。乡村耕地资源属于乡村景观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在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乡村景观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留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后,则难以恢复,为此,应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全民共享的资源,不应设计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闭式资源。要确保景观看得见、走的进、摸得着,尽量避免私家田园、私家庭院式的景观。

(三)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协调性原则,要求乡村景观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经济发展、旅游等因素,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分析乡村景观周边区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顾周边,与整体区域环境统一。

此外,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充分保护区域特色,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及影响等。

四、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景观属于一种具备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属于一种乡土景观,它展示着乡村地域气候、土地自然、人文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触景观特点、当地风俗及文化底蕴;二是乡村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和谐美感,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特色资源,也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等多项因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合理调整、乡村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及品牌产业发展等各内容均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及资源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要求,乡村景观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乡村景观及其特点、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及意义进行分析。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平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秀利.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胡朝晖.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3

[3]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2012

[4]陈达活,韦媛春,李定攀等.浅谈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J].中华民居,2013

[5]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