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精选(九篇)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

第1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 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属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为满足乡村地区生活与生产的现实需要,人类在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展示着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让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减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点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结合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维持乡村乡土风貌及文化底蕴,延续并进一步营造乡村景观,在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景观概述

当前,人们对景观的定义与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学、生态学及生物学等科学中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研究乡村景观,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景观定义为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景观为复杂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类聚居状态为标准,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三大类,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村景观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其独特特征。乡村景观相对纯自然景观而言,其存在着一定人工气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自然属性较为突出,人类干扰强度较低。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具有着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田园文化及农业生产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及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为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及状态的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反映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社会及文化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农业乡村生产性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

二、乡村景观其特点及价值研究

(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美是由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第四,审美性。乡村景观其田园风光亲切宜人,自然生态气息浓厚,审美性突出;第五,体现文化及历史气息。乡村景观蕴含着区域乡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包含着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历史气息等。

(二)乡村景观价值研究

随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重要性越发突出,乡村景观价值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乡村景观最突出的价值主要为审美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环境价值,此外,乡村景观的地域认知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也属于乡村景观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反映着一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及社会文化状况,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区域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宝贵,对人类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景观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为因素。乡村景观中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等属于其人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属于乡村景观自然因素。不同区域中的乡村景观,其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不同,相应特点不同。乡村景观如同活的博物馆,包含着区域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在研究与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

在现阶段,我国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乡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文化气息的舒适坏境,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乡村变美,从而打破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观崇拜。这便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舞台。在进行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特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努力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实现乡村景观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原理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如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景观资源及生产性资源等。乡村耕地资源属于乡村景观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在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乡村景观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留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后,则难以恢复,为此,应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全民共享的资源,不应设计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闭式资源。要确保景观看得见、走的进、摸得着,尽量避免私家田园、私家庭院式的景观。

(三)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协调性原则,要求乡村景观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经济发展、旅游等因素,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分析乡村景观周边区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顾周边,与整体区域环境统一。

此外,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充分保护区域特色,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及影响等。

四、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景观属于一种具备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属于一种乡土景观,它展示着乡村地域气候、土地自然、人文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触景观特点、当地风俗及文化底蕴;二是乡村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和谐美感,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特色资源,也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等多项因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合理调整、乡村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及品牌产业发展等各内容均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及资源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要求,乡村景观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乡村景观及其特点、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及意义进行分析。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平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秀利.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胡朝晖.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3

[3]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2012

[4]陈达活,韦媛春,李定攀等.浅谈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J].中华民居,2013

[5]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

第2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融入方法;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引言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环境认识的的加强,如今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规划,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人们居住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乡村环境,与人们的发展以及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关于怎样做好乡村景观规划,且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完善,确保当代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本文内容里我们把风景园林规划以及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

1乡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及研究价值

1.1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说,地理学角度是乡村景观的立足点,它的景观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这样的乡村景观把人类的居住状态作为关键,有着相对明显的自然属性及丰厚的人工气息,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乡村景观中拥有独特的田园生活与文化,是当代农业乡村生产性的乡村居住景观。

1.2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审美性、地域性和生态性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

1.3乡村景观的价值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里,越来越关注乡村景观,给乡村景观的探析也更加多。目前乡村景观在现实发展的过程里,通常具有它的特色与审美的意义等等。然而在当代乡村发展的过程里,它的关键的意义表现为地域认知与文化历史价值。乡村在对个别的区域人们社会文化情况与生产的情况反映的这个基本点上,针对地域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同时乡村景观也有着一定的人为与自然因素,它独有的社会组织文化与风俗特性等等全都不相同。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必要性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协同、统一建设,与此同时,人文活动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里,把乡村景观融入也有必要性,关键有下面的几个表现。

2.1将乡村带入城市的一种表现

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把乡村带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慢慢把乡村环境变为城市公园,并且把当代的城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这大大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时的环境压力。

2.2乡村景观艺术的一种再现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里,利用当代社会艺术上的个别手段,把现代化乡村景观绽开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从而联系西方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案,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田园山水风光的再现。

2.3乡村耕作景观的一种再现

在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利用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把乡村耕作景观进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间文化与乡村文化这有着正面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人们的视觉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性。

2.4对变化风景的一种展现

拿中国现如今历史园林来说,人类关于自然景观的平衡性有一定程度上的追崇影响。就怎样确保在现代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是非静态的,一直都是现如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者非常重视的热点当中的一点。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乡村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季节动态,这样的实际情况的呈现对自然界的萧瑟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寻找乡村景观设计的感觉,从而把园林景观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2.5对地域性设计元素的体现

通常情况来说,作为当代景观园林的景物,各异的景观园林规划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特征。然而乡村景观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在土地上设计具有人文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文化韵味,且把地域特征中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相结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呈现了地理文化的自然状态,让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深入的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等等具有的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里,将乡村景观进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且具有实际意义。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基本原则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里,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融入。然而针对它的实质性来说,当代的乡村景观在融入的整个过程里,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3.1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尽全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损害。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景观乡村全方位的保护;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3.2始终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

现如今在乡村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必须依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

3.3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与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保护好区域特色,在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的损害。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人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工作至关重要,要把握风景园林所有景观的空间设计,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4.1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4.2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4.3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5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待续》,北京林业大学,2010.

第3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在买房置业时,不仅会关注室内的研究设施,同时也开始重视室外环境的质量。这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聪明才智,将乡村景观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充分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园林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设计、规划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生态环境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布局与生态优生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园林规划理念更加成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相关结合,根据建设施工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发展现状等实际状况,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二、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规划方法落后、设计理念陈旧等方面,造成一部分城市乡村规划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并且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一些工作态度不够负责的建设人员可能还存在着无视政府规章制度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制约与监督方面的工作,这些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乡村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不处因素。

(二)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缺乏创新几乎是我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乡村景观设计领域来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方法、措施、手段、技术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乡村景观建设中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另外,建筑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建设材料供应不足,间接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作难度很大。

(三)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统一性

由于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相关主以及经验的支持并且思维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将乡村景作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来进行,严重忽视了乡村景观内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提高的城市部分区域观赏性之外,几乎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任何方面的改善。甚至在景观视觉效果上,由于没有充分兼顾到城市的整体格调,乡村景观的设计没有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造成外观上的突兀与不协调。

三、保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基本措施

(一)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来发掘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建设并完善了现代化的乡村绿地系统,建设出了一整套环境优美、质量良好、指标先进的生态系统,结合先进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景观雕塑以及相关的乡村绿化作品,突出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乡村系统绿地的建设上,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布局方式,比如混合式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既彰显的风土人情,也改善的的生态环境。

(二)引进先进的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由于目前我国地乡村景观建设在技术上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提升乡村景观建设水平,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综合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引进的施工工艺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发展,将其他相关学科的思维理念引申进来,综合运用音乐喷泉、仿生学、霓虹灯、电子产品等设施,增加建设与乡村规划的现代气息。

(三)更加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国内许多施工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针对“节约园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通常都潜移默化地将“节约”思维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当前许多园林景观都含有太阳能照明、RED、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污水回收等系统设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内心表露,是普遍情感的再现。 就乡村景观的延续形式而言,要能够在有效摸索当地特有自然元素后,巧妙地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乡村建筑物来点缀空间。设计人员在点缀过程中,看起来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受。

四、结语

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水平,重点在于建设规划的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品种以及园林修建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杜绝以往园林建设规划中出现的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立足于长远,遵循艺术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与基础设施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作者简介:黄凯迪(1994.8-),男,籍贯:湖南常德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文海.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01(08):140-141.

第4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镇特色;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特色环境要素分析

刘集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0公里的颍河左岸,是秦上卿甘罗的故里。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河网水系众多,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颍河大堤防护绿化和公路网绿化

颍河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淮河的最大支流,颍河是四级通航水系可以通江达海。颍河滨河绿带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省级绿道主干线。县道032(夏杨路)呈“L”型穿越全乡。这些主要颍河和公路沿线一般分布有宽10―100米不等生产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2.河流水系众多,水绿交融

刘集乡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水系较好,刘集乡之水具有2个最主要的特征。

颍河由苏杨村西入境,由西北向东南依境而过,至甘罗村出境,长19.3千米。主要河流有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

水量丰富、河网纵横是刘集乡重要的自然特征之一。刘集乡及周围河流湖泊众多,流经行政辖区除颍河外,主要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其中在集镇区周边合理主要有:流经集镇区南部、东部颍河、老墩沟、穿越集镇区河流主要有刘集大沟和北部的截岗沟。集镇区周边分布的主要河流水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颍河相连接,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构成了城水相依的优美自然景观。滔滔不息的颍水不仅是刘集乡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刘集乡的历史兴衰息息相关。

刘集乡之水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神态各异,精采纷呈。一方面,刘集乡之水具有北方之水的恢弘滂渤之气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同时,也不乏江南水乡之水的旖旎可人,其水静如处子、光彩照人;另一方面,刘集乡沟河具有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河道平直的特点,整齐划一,不差分毫,同时刘集乡一些沟河也具有山区河流婉蜒曲折的特点,峰回路转,百转千回。

3.城镇悠久的历史文脉

刘集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浑厚。刘集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著名政治家甘茂和少年英才甘罗均出生在刘集乡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是颍上古八景之一。颍上县旅游规划确定的甘罗智慧园项目就在少数民族村甘落村境内。

甘罗十二岁为相,是中国最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家,作为神童智慧的化身,甘罗的故事及文化效应流传较广。另外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改革家管子的出生地,也位于颍上。

4.良好生态资源和全国先进水平的平原绿化、生态农业

刘集乡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刘集乡所在的颍上县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和安徽省旅游强县,这些良好基础条件为刘集乡生态绿地和特色环境的创造提供良好基础。

二、规划原则

1.注重城镇大环境绿化与城镇内部绿地系统相结合、绿化与城镇各组成要素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深入挖掘刘集乡的历史文化特点,结合园林绿化,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合理定位,从区域环境入手,突出地方特色,融入城市设计理念。

三、城镇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1.利用颍河大堤和公路网构成的绿色长廊、创造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颍河的滨河绿道工程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重点建设绿道骨干工程。绿道干线在刘集乡域总长约为19公里,以沿线甘罗智慧文化园和集镇南侧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重点、以点带面,结合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生态林等建设,建设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形成沿线20米至200米范围内的林带和2公里范围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颍河大堤左侧规划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网体系,与公路绿色长廊相结合,对保护城镇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创造了淮北平原生态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2.创造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滨水园林城市特色

城镇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水空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镇中的作用,是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城镇特色的有力手段。

刘集乡绿地系统规划以“人、水、环境”为主题,结合水空间边沿进行绿化,并与各种建筑小品、雕塑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优美的城镇景观,同时对自然的水空间进行艺术加工,沟通截岗沟、刘集大沟等集镇区河流,建设水上公园。在颍河上开辟水上游览线,融观水、戏水、游水为一体,丰富城镇景观。以颍河大堤外的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核心,以颍河生态景观带、截岗沟景观带和刘集大沟-老敦沟景观带为纽带,以沿带状滨河绿地镶嵌的公园为节点,以众多河流绿带连接成密布集镇区的绿色风景线,成为水、绿交融的淮北平原水乡型园林城镇。

景观规划以公园、环城公园、滨河绿带、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为重要景点,从创造优美、宜人的集镇空间出发,将“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贯彻到规划中,构建在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力求塑造出一个景观标志物醒目突出、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整体环境和谐优美的具有强烈地方风貌特色的综合型集镇,在景观上形成了“水为灵、绿为媒、景为心”的特色风貌。

刘集之水“浅者能行,深者莫测”;“大者千顷,小至一勺”。巧妙利用水的或动或静、或曲或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等特点,把水之神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体现刘集乡水之特色:澎湃之水,如颍河、颍河老街生态公园等,可临水修筑“观涛亭”,以观其势,听其声。恬静之水如甘罗智慧文化园等,可在水边建亭、台、楼、榭及垂钓区,以赏其影,幽其静;平直之河如刘集大沟、东沟、西沟可修人工泊岸,在满足其排水防洪功能的同时,显示人工力量;婉蜒之溪,如截岗沟、老墩沟等,可利用河道的自然弯曲,利用两岸绿化的遮挡,层次的深远,形成幽遂深远的景色,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深潭之水,如颍河之水可利用水涛及旋涡,产生海涛的联想,有如融于大自然之中;浅滩之水,截岗沟公园、工贸路公园等,理水置石并充分利用人的亲水性的特点,形成游憩活动,观赏于一体的景观。

3.创造与城镇历史文脉相结合、弘扬历史文化的特色

(1)建设甘罗智慧文化园

甘罗智慧文化园景区由“一区一岛一城一宫一带”组成,一区是综合服务区,以管理和服务类为主;一岛指智慧岛,以知识智慧为主体项目区;一城指给甘罗城,以甘罗墓祠等文化观光类产品为主;一宫指甘罗地宫,以地下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区;一带是指秦河及沿岸的秦街古巷,以秦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最终目标是将甘罗智慧文化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休学考察、文化体验、名人瞻仰、娱乐探险、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园。

(2)刘集老街历史文化的恢复和弘扬

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作为旅游休闲景区和省级绿道干线节点公园,结合颍河风景带、绿道干线的建设,应当重视其景观塑造,作为集镇景观重点,打造浓厚历史文化的特色老街、休闲驿站及滨颍河景观风貌节点,成为展示刘集集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发展历程窗口。

4.与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相结合, 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依靠城镇周围广大农村的农田、林带、农村各项绿化,利用公路、河流两侧及伸入城镇的各类绿地,与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相互融合贯通。城镇园林绿化与农村绿化、生态农业相结合,与平原绿化造林相结合,发展林业,实现城镇园林化、农业生态化、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达到环境的生态平衡,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城镇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行政辖域和规划区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集镇建成区绿化为重点,建立起城乡一体,符合现代化城镇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塑造一个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特色,把刘集乡建成宜居、优美、生态的滨水园林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s because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need to gradually adapt to the nature and transform the nature, as a part of human aesthetic and cognitive it shows people the unique culture of rural pastoral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it has a far-reaching and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odern west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garde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has been a certain imp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we should be reasonable in improving contemporary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r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contemporary rural landscape in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space, modeling elements and various forms.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发展趋势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design;landscape planning;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36-03

0 引言

作为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融合的结晶――园林景观,可以说他是乡村中各类山水花鸟美景的缩影,园林景观可以勾起城市中人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同样指导着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当代人类的巨大人造产物是人类社会中物质和非物质都非常丰富的产物,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许多乡村景观中的地域化特征已经被边缘化,乡村景观的大众化已经使得部分地区的传统化农业景观朝着现代化景观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业资源与对应环境问题已经相对突出,城乡问题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法律,因此,乡村景观的环境问题,文化景观缺失的现状,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善。

1 乡村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1.1 乡村景观概念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局域范围内人文、自然、经济与社会多种综合现象的显现,乡村景观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早期的文化景观伴随着原始农业而发展,早期的农业发展源地就成为了文化源地,也就是我们说常说的农业文化景观,最初的农业文化景观慢慢的被扩展到了乡村景观,其范围涵盖了人口、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同时也是各个局域乡村的地域文化的反应。乡村景观的出现也预示这自然景观正在逐步的向人文景观过度与变化,但是,乡村景观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景观和特有的田园文化特色是人文景观永远无法代替的。

1.2 乡村景观研究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化加剧,一方面大大的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大步伐迈进但同时由于忽略了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各个区域的乡村景观特征开始逐步丧失,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失衡,多数的乡村环境向着“脏、乱、差”的态势发展,因过度开垦、废气排放、工业污染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当代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发展还存在着文化景观缺失的问题,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乡村不单单是生态的承载体,而且是人类农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文化已经逐渐被消磨化,乡村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很多的村镇将自己的建筑与道路规划按照城市的模样开始改造,其实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甚至有的乡村特有的习俗已经被遗忘或者停止传承。

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同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景观研究产生兴趣,这些都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此后,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被不同领域的学者引进。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乡村景观研究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环境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问题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欧美国家早期的乡村景观研究注重制定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土地整治法》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定,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研究方向从最初对农业的重视向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转变。1996年5月,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召开了“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3个主题进行探讨。近年来,欧美相关学者对从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的研究明显增多,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使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解决由于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并通过采用“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调动民众保护乡村景观的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提出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以政府支援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农民参与到建设家乡的活动中去。“新村运动”不仅使村庄的布局得以优化,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还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的研究

从园林规划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乡村人文要素两个类别,所谓自然景观是指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面貌一般不受人类外界的因素变化,如:沙漠、雨林、沼泽等自然保护景观。所谓的人文景观则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而原始自然面貌发生了非常明显改变的景观,比较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城镇、田园乡村、牧场等。人文景观通常情况下又被称为人类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景观虽然是因人类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其发展规律却是追随者自然规律而发展和管理,其中,乡村人文景观主要显现的是乡村局域的经济与自然状况,比如:农田、鱼塘、果园、副业等。它们主要体现的还是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景观。

2.2.2 乡村景观的各类功能的研究

乡村景观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生活耕种的重要场所,首先具有经济生产功能,在乡村景观中,农业景观在乡村景观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大面积的乡村土地上大部分土地被用来作为农业、林业作物的生产,在体现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作为生产作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农业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其本身的性质也是从生产与实用出发,可以说经济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的第一功能。其次,乡村景观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人类在乡村土地上进行耕作时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采用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这样就促成了乡村景观的协调发展与丰富,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功能主要还是体现在保持乡村文化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上,正是乡村景观的多样与景观的丰富共同体现出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再次,乡村景观还具有休闲旅游的功能,乡村景观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摩擦碰撞相互适应的完美体现,其经过历史的摩擦所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地审美性选择与依赖也促成了乡村景观休闲旅游的功能,如:蜿蜒曲折的梯田、交错纵横的田野、被风吹起的麦浪、各具风格的民宅建筑等都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经历了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后难免向往自然景观的悠闲与恬静,这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休闲旅游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乡村景观也发挥出了人与自然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

2.2.3 乡村景观的规划保护与延续的研究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景观的合理建设不单单可以使当代新农村的景观变美,而且可以给周边城市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成为其最优美的后花园,让区域范围内的自然风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对于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也能够有利于人们深入的探索研究乡村环境的进一步规划与延续对于我国的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我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区域文化习俗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增加区域居民的安定感,增强其历史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还有助于民间特色传统企业的发展,如民俗工艺品、乡村传统产业都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

3 建议

在国际园林规划与发展创作中要求园林的规划要立足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当然乡村景观的规划发展也应该如此,当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于改善乡村景观环境质量与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有着历史性的发展意义。

3.1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原则

乡村景观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新城市的建设如:新城扩建、机场建设、高速架桥等原因所引发,然而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对于大面积的破坏乡村景观行为而言到底合适与否,应当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估,在经济与环境的抉择中应侧重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

3.2 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因地制宜”

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如有的土地渗透性强适合耕种,有的土地土质较薄,石粒较多比较适合放牧,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带适宜休闲娱乐等,在这些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乡村土地的综合价值。

3.3 在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延续乡村区域文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乡村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网络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但是乡村景观不能够任其发展,应当形成某种乡村景观的园林保护机制,并将其切实可行的纳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传统景观建设应该充分的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其融入到乡村园林规划中来,创造出区域乡村文化所特有的景观,融入了外来文化的乡村景观,不单单是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强化,也是对于当代园林规划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一种多元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在创造中去继承和发展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并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这对于当代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一条必走的捷径。

4 结语

在园林规划中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区域特有历史,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式发展,在当代乡村景观的延续与保护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当代园林规划的方法与技巧,但是乡村景观的建设关系到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生产延续,这就需要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融入乡村文化的元素,当代中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既要积极学习西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将我国园林的本土特征融入进去,摒弃时代的局限,将人类现代的生活需求加以融入才是当代乡村景观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台湾:地景企业公司(发行),1999:2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5-100.

[3]方明,刘军编著.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83-84.

[4]冯采芹,等编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3-105.

[5]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220.

[6]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49-154,125-134.

[7]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4-63,86,91-102,140.

[8]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5-107.

[9]安・福赛思、劳拉・穆萨基奥编著.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2-43.

[10](美)诺曼・K・布思.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12-253.

[11]李德芳.浅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开发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8).

[12]樊闽,贾文涛.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农村土地整理的阴影[J].国土资源,2007(06).

[1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8-51.

[14]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以苏南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刘黎明.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16]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17]张晋石.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6(5):66-71.

[18]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村镇建设,1996(8):40.

第6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优先城镇规划设计城镇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规划设计基于生态优先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优先就是在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不随意改变原有的生态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放在首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需要适应城市所处的环境,不能单凭构思,随意的把城市建造成想象的样子,而违背了生态环境。城镇都应该以自身所在的环境为基础,做到发展不离环境,构思不离生态,统筹兼顾,在环境之中,利用环境优势、环境特点来规划设计城镇。城镇规划设计者必须全力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城镇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绿地,河流,水源,植被,田地等,根据土地的性质加以利用。设计建筑时尽量节省土地,不占用农业用地。选择用地时,首先要对该地段生态环境加以分析研究,将周边的因素考虑在内,思考利弊关系,切忌滥用乱占。生态优先要求我们不破坏环境,需要我们维护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为了一己私利破坏掉自然生态的和谐,违背自然规律。

二、城镇的生态规划

1、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

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想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绿地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就是要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把人们锻炼的绿地区,道路两边的绿地区,靠近住宅的组团绿地区和屋顶花园,风格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加以规划治理。不轻易占用、破坏已有的,可以发展成绿地的区域。开发新的公园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可供人们锻炼放松的绿地。鼓励屋顶种植植被,并加以规划,形成风景。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全面协调,使城市绿地均衡化。避免在一座城市里出现森林和荒漠两种极端环境。要从整体出发,调控好绿地面积,调整好各种用地的占地比重。第二,对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城市占地面积最多的就是建筑用地,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当下,住宅建筑的建造也加大了力度。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智慧了。要注重住宅区的绿地规划,把住宅区与绿地规划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各类的建筑用地需尽量节省土地的使用面积,可以通过加高楼层等方式达到目的。要规划各类建筑的位置,尽量同类相聚,鼓励公司企业共同建造一栋建筑办公。另外,要将住宅区于公园集中到一起,这样既可以节省住宅区的绿地使用面积,又可以达到给居民创造良好环境的效果。

2、乡镇的生态规划设计

随着乡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设施开设落户于乡间,这就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出现。各种设施的建造都需要占地,而乡镇使用率最高的土地莫过于耕地、林地。大量设施、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人们面临更多的就是原本的耕地林地被占用。乡镇的规划者往往面临着比城市规划者更大的挑战,乡镇的生态比城市的生态更加脆弱,而且不易恢复。被占用的耕地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自我修复。乡镇生态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耕地林地面积,严格审批非农业用地,规划建造建筑物,尽量不破坏、改造原来的生态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加大种植业投入力度;稳固畜牧业发展,鼓励养殖,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避免欠妥的土地变更,不可以随意改变土地的性质。要根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行业。要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把握好尺度。完善基础设施,兼顾发展,提高机器的使用率,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地的使用率,又可以减轻人们的负担。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景观设计

提到城市,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穿行不息的各种车辆,交叉循环的马路等等忙碌而又高级豪华的生活氛围。这美好景象的构建离不开规划者的努力与付出。对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一,创造新的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模块二,城市绿地的设计。建议城市绿地面积不少于40%,而且要均衡化分布。建筑物周围要有适当的植被分布,道路两侧要有绿化带,河流,湖泊沿岸需有树木种植。人们的休闲场所,如公园等要进行园林美化。模块三,设计建筑物。根据城市具体状况,在建筑物楼顶建造屋顶花园。减少建筑物的滥占率,为节省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可采取加高建筑物这一措施来实现。集中同类办公楼,形成一条街文化。发展地域特色较鲜明的文化,设计突出本地特点,与水土环境相结合,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以工业等其他产业为辅。模块四,更改建筑物外观。根据当地风俗规划建筑物外观设计,采取天然原料,优化建筑物外观。使一座城市的感官舒适,同时不失特色。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物设计成不同风格。然而乡镇以耕作、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耕地、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也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乡镇的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观点更适用。乡镇的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规划农作物等的种植,在适宜的情况下使植被覆盖变成景观。以粮食作物的为例,在适合作物的土地范围内,成片种植,或者根据作物种类分散种植,形成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划区种植果树或者林木,保护树木,打造生态林。乡镇的住宅、工厂等必须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要进行美化,在其周边增加植被种植量,花草等可以增加一定的美感。着重设计水库周边地区,修建凉亭、座椅等可供人们休息的场所。打造景观,与当地的景色连成一片,形成可以旅游观光的一条特色风景线。建成畜牧养殖区,与草地等绿色植物形成整体,打造新的风景。打造生态乡镇,种植绿色植物,不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整体规划设计。

结语:在城镇发展迅猛,生态观念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镇规划和设计的生态化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化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更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活在一个生态优先的城镇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基于生态优先的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当代的必然要求。现实告诉我们,生态优先是发展之道,是健康之基。城镇的规划发展融入生态的理念之后,发展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文山.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华建设,2008(10):33-34。

[2] 焦卉.城市居民区环境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33):37-38.

第7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村镇;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9502

1 引言

园林绿化是村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村镇绿化除了具有美化形象的作用外,还具有3种效应:包括具有净化空气,促进人体健康的效应;降温增湿,调节区域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效应;减弱噪音、防止风沙的效应。可见,园林绿化最根本的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因此,高度重视村镇园林绿化建设,建立生态村镇,才能真正提高村镇生态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村镇环境资源,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村镇园林景观是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美的,城市郊区的每一个村镇也应该是美的。优美的园林景观也是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需要改善,村镇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应有较高的审美理念;同时郊区作为市区的,其村镇园林景观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2 广州郊区村镇景观建设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还不高,审美意识较薄弱,使原本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岭南园林特色在广州郊区村镇得不到体现。村镇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成了无人顾及的角落。广州郊区部分村镇的园林建设无序发展,甚至对于一些有着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积淀的地区,包括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没有园林景观意识和规划,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虽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却使本来优美怡人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村镇园林景观全然体现不出。

2.1 村镇建设没有统一开展园林绿地规划

虽然较少一些村镇编制了总体规划,但由于总体规划并不能解决需要由园林设计来解决的问题,所以郊区村镇建设在园林绿化景观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没有人关注这个事情,更没有人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2.2 各类园林绿地不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由于没有统一的园林景观规划,多数村镇建设的园林绿地的样式并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岭南园林的地方特色传统。比如园林景观中的公共休闲建筑,很多是一个模式,基本是红机砖到顶的砖混结构,或者在外墙镶贴饰面磁砖,这种模式没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2.3 富裕村镇的园林景观建设需要引导

随着广州郊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出现了一批富裕村镇,这些村镇会投入大笔资金来建设供村民休闲的园林绿地,而同时,片面追求西方造园之风已经开始出现。有些村镇的园林建筑直接把西方国家的园林建筑形式原封不动地搬来,在造园方面,也大量照搬大草坪、对称规则式造园、大水池等手法,这体现了对美的追求,表面看上去似乎也很漂亮,却忽略了地方文化。在整个郊区景观当中,体现本身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的园林景观应当是主流。郊区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农、居民园林景观意识还未形成,无论是乡镇政府主管机构,还是村委会干部,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村镇的园林绿化意识应当大大提高。

3 加快郊区村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 重视郊区村镇园林绿化工作

村镇建设中的各级主管领导,应转变思想,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村镇建设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缩短城乡差别,与农村城市化相配套。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就包括统筹城乡居住环境的发展,即在村镇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上也要动员、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和郊区居民为自己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为村镇创造好的园林绿化形象。这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3.1.1 提高乡镇和农村干部的园林绿化知识

要让村镇干部真正认识到村镇园林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了解城市设计理念,增长园林知识,提高景观审美素养。只有这些与村镇园林建设有直接关系的村镇干部懂得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了审美素养,才能使郊区村镇园林景观建设落到实处。

3.1.2 统一制订村镇园林绿地规划

在已经制订了村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村镇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情况,重点对处在郊区景观重要部位的村镇,如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村镇、主要干道两侧的村镇、市区周边范围的村镇等进行园林景观的统一规划。要深入研究郊区的地方历史文化及对园林绿化景观的影响,发掘郊区的岭南园林文化的优秀成分,形成郊区村镇园林景观的基本格调。

3.1.3 树立兴绿的观点,创建园林型生态村镇

把每一个村镇都看作是一个花园,进入这个村镇就是进入了一个花园。当然,村镇绿化应当以质朴自然的风格为主,不循规蹈矩,宜疏则疏,宜密则密,宜掩则掩,宜露则露。

3.2 从生态学角度进行郊区村镇的绿化规划设计

在村镇绿化规划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生态园林的规划。绿化规划必须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做到人与自然共存。绿化规划要符合当地的条件,要充分利用、保护自然山水,突出自然水系、风景林地与人工营造的绿地相结合,体现线型、带状绿地与点状绿地相结合。在村镇绿化规划中尤其要注意树种规划,树种规划是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特色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合理的乔、灌、花、草的比例搭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3 突出当地村镇园林景观形态特色

3.3.1 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村镇园林绿化建设

这是最重要的景观形态,不仅关系到村镇自身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进而影响到城市总体形象。广州市旅游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绝大部分山区都是风景资源。在这些地区内的村镇园林绿化景观应该是作为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本身处在风景之中,所以村镇园林设计要遵从风景名胜景观的需要,要融入风景,成为景观构成要素之一,同时要注重融入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迹遗址、古树名木、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民风民俗等,并以园林的形式纳入到绿地规划中。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展示风土人情,创造有个性魅力但又平和质朴的园林村镇。

3.3.2 城市边缘地区的村镇园林绿地景观

紧邻城市周边的村镇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应该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来考虑,所以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园林景观有相同的性质。不同之处在于其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标准也更丰富,可以形成园林化、花园式的村镇,把每个村镇都变成城市周边的花园。体现岭南园林特点的前提下,每一个村镇都可以体现个性变化。但构图上应该有聚散、疏密、错落、对比、曲直、主次等意识,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审美韵味。园林景观是靠一草一木来表现的,园林艺术应该在每一个绿化细节中得以体现。一个园名、题咏、匾额、楹联、石刻、精致的植物造型、叠山理水的恰到好处、铺地的造型图案、雕塑、植物物种的选择,无处不体现出园林艺术。

4 结语

村镇园林绿化景观作为村镇人居环境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其实现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规划设计人员要积极探索面向新世纪生态时代、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且适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村镇绿地系统规划新思路,促进人居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在郊区城镇化的大环境下,应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郊区村镇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 米文忠.村镇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8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结构与布局 城市绿地 孟连县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89-02

一、城市概况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属普洱市。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9°09'~99°46',北纬22°35'~22°32'之间。东与澜沧县相连,北与西盟县接壤,西部、南部与缅甸毗邻,西部的南卡江自西盟而下为中缅分界河。县域范围总面积为1893.42km2,规划区面积为8.65 km2,建成区范围面积为5.08km2。建成区位于南垒河东西两岸,背靠山,面向坝区上万亩平坦开阔的水稻田园,南垒河西岸为旧城,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的最后一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的傣族古镇――娜允。

孟连位于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宽谷盆地与山地相间的地形,山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全县地势南北多高山峻岭,东西偏低,多河谷盆地。孟连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均降雨总量1362.7.0mm,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孟连县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南卡江、南马河、南垒河3条,自然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局部镶嵌交错,除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外,自然土壤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红壤和黄棕壤。

二、县城园林绿地建设现状

根据实地踏勘调查资料,孟连县城现状五类绿地共有632.61hm2。其中建成区内公园绿地46.02hm2,生产绿地共5.67hm2,防护绿地45.39hm2,附属绿地48.15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70m2,绿地率27.4%,绿化覆盖率33%。

三、县域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根据孟连县其特殊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充分利用规划区周边的植被丰富的的山体,为县城创造良好的绿色生态背景,同时运用了景观生态学“基质-廊道-斑块”理论和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规划具有科学性、生态性、人文性、和谐性的县城绿地系统,形成整个县城的绿地系统紧密和谐而开放,有效控制城市生态脉络,以“山环水绕、田园散布、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南边陲生态园林县城。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中对孟连的城市定位,依托孟连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及绿地现状,规划以县城公园绿地为骨干,附属绿地为补充,道路绿地和河流水系作为联系纽带,构筑绿色斑块及网络层级体系。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分为县城与县域范围两个层次来建设。

县域绿地结构规划主要概括为:“一中心、两轴、三区”。(见图1)

1、“一中心”――孟连县城

利用娜允古镇、南垒河、南扎河、芒弄小河作为构建县城的主要要素,以金山、银山和法罕山构建城市的绿色空间背景,与县城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共同形成具有一定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较好的整个县域绿地系统中一颗耀眼的“翡翠”。

2、“两轴”――绿色景观轴

(1)县城至勐阿公路绿色景观轴

该绿色景观轴以勐阿公路为轴线,沿线有金塔、温泉、勐马瀑布、红塔古榕、万亩橡胶园等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农林业景观,形成县域内东西向的绿色生态景观廊道。

(2)309省道经孟连县城至芒信口岸为主的公路景观轴

该轴贯穿娜允古镇,到达芒信200号界桩的南垒河一线口岸。沿路有傣族古城、龙血树古树群天然群落;南垒河两岸自然景观、傣家村寨共同组成了体现云南地貌风光以及热带独有特色生态景观廊道。

3、“三区”――三个重点建设的绿色景观区

(1)口岸经济与边疆民族生态旅游区

根据孟连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前沿阵地,重点规划勐马、芒信为边境口岸,发展工业经济、边境贸易为载体,民族文化绿色生态旅游为主要形式,结合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绿色旅游景观区。

(2)南卡江河流域热区经济林产业片区

该区域以南卡江流域以富岩乡、公信乡级勐马正部分区域为主,区域内水热条件十分优越,规划南卡江河流域为种植热区特色经济林形成典型的立体生态农业区,形成农林互补的特色生态经济林绿色景观区。

(3)粮食作物与畜牧业产业区

该区域包括景信乡、富岩乡、勐马镇和芒信镇的部分区域、娜允古镇县城以外的区域,主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结合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一体,集合农家乐的形式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形成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绿色景观区。

四、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

孟连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以孟连县城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区域大环境绿化空间为背景,县城内的带状、点状、楔状绿地交织成网状系统向外延伸,与规划区外的其他绿地相互联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空间体系。规划独具特色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为以 “一环、五绿、两廊、两轴、多点”为核心的县城绿地系统。(见图2)

1、一环

“一环”是指孟连县城的生态安全绿色环,由县城的其他绿地形成的天然生态屏障和绿色大环境。

2、五楔

“五楔”是指从县城沿着县级以上道路以及带状河流楔入城中心的楔形绿色空间,具体为:沿县城东部回旺水库周边天然林、由澜孟省级公路连接周边生产绿地、工业区附属绿地及卫生防护林、入城口街旁绿地等进入县城东部的城市休闲绿楔;经南弄小河水景公园、休闲度假区绿地沿沿东西向县城街道附属绿地,街旁绿地进入县城中心的县城东南楔(生态休闲绿楔);沿县城西南部规划区之外的芒娜新寨、芒养一带面山森林,经济林、南磊河流域郊野公园、南磊河水源防护绿地、南磊滨水公园进入县城的城市西南楔(生物多样性绿楔);沿法罕山森林公园、金山森林公园、银山森林公园、娜允古城绿地、沿南垒防护绿地,接入到南埂河滨河公园和那允公园楔入县的城市西北楔(民族文化绿楔);经面山森林,沿县城风景防护林进入县城,并与孟连烈士陵园、小区游园等连接起来楔入县城的县城北楔(生态防护绿楔)。

3、两轴

“两轴”是指贯穿城市东西的两条景观廊道,一条是由城西路、海关路、海关小游园、莲花小游园、烈士小游园、城东小游园组成的景观廊道;一条是由莲花路、贺罕小游园、帕当小游园、莲花公园、贺戛小游园、芒弄河小游园组成的景观廊道。

4、三廊

“三廊”是指沿南北向贯穿县城的南垒河、东西向贯穿县城的南柯河和芒弄小河形成的三条滨河景观廊道,是县城水生动植物鸟类等保存与展示的基地,也是县城内外生物多样流的通道。

5、多点

“多点”是指均衡分布在孟连县城中的各类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期内将改扩建和新建的金山公园、银山公园、南垒河滨河公园、南埂河滨河公园、南扎河滨河公园等以及均匀分布在城市内的街旁绿地最终形成完善的公园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云南地州市县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孟连县志编辑委员会,孟连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中共孟连县委员会、孟连县人民政府,孟连县年鉴(2008)[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第9篇: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绿化;绿化覆盖率;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2903

1.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城市用地布局与人居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能起到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1%提高到2014年的39.34%[1]。

随着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等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目标,同时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并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2]。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但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忽略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的特色,本文将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植物学以及统计学等方法,结合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性。

2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

苏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同时苏州也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级市之一,全国较早的园林城市,其城市园林绿化走在全国前列[3]。

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文化、娱乐、疗养等功能,还能保持水土、防御风沙、改善气候、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平衡碳氧、减弱温室效应、净化空气、消减噪[4]。城市绿地是维护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保障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的部分。

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从三大指标来进行衡量:人均公园绿地(公共绿地)面积(m2/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公式如下[5]。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其中,城市内全部绿化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覆盖面积计算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照植物的垂直投影测算,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重复计算。

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城市面积。

其中,城市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共(园)绿地面积总和/城市总人口。

其中,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等。公园中的建筑及道路的面积,如果低于总面积的1%~7%和3%~15%,可按照公园面积的100%计入总用地面积中。

查阅近5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苏州市下辖5个辖区: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统计并绘制了图1、2,市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市区的绿化覆盖率处于苏州大市平均水平,约为42.3%左右,各市域绿化覆盖率逐年稳步提升。相比之下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两年有所减少,其中吴江区公园绿地面积2015年仅为11.34 m2,较之2014年的18.17 m2减少幅度较大,因此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待提高。

种有641种,其中乡土树种有292种,相对北京树种较多,与广州相比较少,植物的多样性带来景观的多样性,表现出苏州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系统的树种调研作为植物设计的依据,只能凭一般经验或主观决定来选择树种,乡土树种未能充分利用。受地理位置、小气候、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苏州城区的树种情况较其他地方有所区别,但仍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以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常绿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较少,常见的有榉树、榆树、石楠、樟树等。表1广州、苏州和北京三个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比较

城市气候条件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广州地处亚热带南缘,1月平均气温为13.2 ℃,8月份平均气温28.7 ℃,绝对最低0 ℃,最高38 ℃,年降水量1638 mm以阔时常绿林景观为主,兼有一些雨林景观,热带景观较为明显,群落类型层次复杂,茎花植物、板植植物、附生植物和棕榈类植物丰富,有很多植物花大色艳,古藤缠绕,竹子丛生苏州地处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接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 mm,年均温度15.7 ℃,1月均温2.5 ℃。7月均温28 ℃,生长期长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合的基本外貌,在配置中突出了植物的量,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乡土树种资源利用较为重视,组成各种专类园,利用植物结合地形起伏来分隔空间,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水平较突出:主要树种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山茶(Camellia japonica)、桂花(Osmanthusfragrans)、垂柳(Salix babylonica)、广玉兰(Magnilia Grandiflora Linn)、银杏(Ginkgo biloba)等北京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1.8 ℃,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6.1 ℃,最冷月1月的份平均气温-4.7 ℃,降水量638 mm,全年无霜期195 d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杨属(Populus)、柳属(Salix)、榆属(Ulmus)、槐树(Sophora japo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白蜡属(fraxinus)、椴属(Tilia)、五角枫(Acermono)、黄栌(Cotinus coggygri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桧柏(Sabina chinensis)等,形成了温带植物景观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漆美娴:刍议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园林与景观

3基于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几点建议

所谓特色,吴良镛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由此可以看出,特色是有条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7]。对苏州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从以下4个维度提出建议。

3.1自然特色

城市园林绿化的自然特色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环境下选择不同的植物,要因地制宜,使得植物能够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在选择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应以自然特色为依托,以乡土树种为主,能够体现苏州的地方风格和城市特色。如香樟、垂柳、广玉兰、银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广泛使用。

3.2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依托于自然特色形成。苏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格,其人文特色在绿化中也可以体现。如老城区一些古树名木的保留与合理利用,这些活着的文物不仅是苏州古城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的灵魂。此外,市花市树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植物资源,往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苏州的市树香樟,香樟作为苏州的乡土树种,遍布城乡,寿命长,长势良好,同时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生活的见证。

3.3艺术特色

不同的植物外形、色彩、|感、体量等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植物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植物个体与群落的形式美,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如苏州私家园林的植物造景艺术就是苏州园林所特有的,不管是植物种类的选择,还是种植的形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都与皇家园林截然不同,这种艺术特色可以延续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过程中,使得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效果更具特色。

3.4功能特色

良好的苏州市绿地环境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能起到积极作用,大到城市整体的吴文化风貌,小到街坊巷弄,绿化环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绿地空间能加强苏州城市的结构脉络和城市肌理,有助于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调节并改善区域微环境;绿地空间还强化城市边界,强化城市中心节点,和城市的其他构成元素一起共同塑造园林城市的空间和情感特质。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性不仅依托于城市的自然、人文、艺术和功能等方面,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园林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与管理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远非一人之力可以实现,它需要多方参与。首先,决策者对市域绿化的相关指标要十分敏感,深刻理解城市绿化对防治雾霾、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应逐步加大政府对城市绿化整治的投入。其次,是设计师参与的园林绿化设计过程,在满足诸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可持续规划充分展示园林绿化设计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艺术特色以及功能特色,使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最后,绿化在施工中要尊重设计图纸,确保最终的效果与设计保持一致性,后期的栽培与养护过程应注意维护和人工干预,保持城市绿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廖远涛,肖荣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级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2(3):46~49.

[2]黄磊昌,宋悦,邹美智,等.基于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规划师,2014(4):119~124.

[3]钱剑林.苏州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与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4]徐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5(3):69~72.

[5]金云峰,周聪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