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精选(九篇)

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第1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环保意识;生物教学;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2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新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一、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调查内容及调查范围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调查问卷总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性别、文化程度等5个问题;第二部分为生态环境保护认知情况,包括受访者对身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关注程度、矿产资源开发是否会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等17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生态补偿认知情况,包括受访者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态度、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困难等11个问题。发放调查问卷1179份,收回调查问卷1154份,达到97.88%,其中南疆阿克苏、库车、阿瓦提、库尔勒发放调查问卷256份,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北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哈密、博乐、塔城、昌吉、阿勒泰、伊犁发放调查问卷923份,收回调查问卷908份。无论从调查问卷发放的数量还是从发放的地域来说,应该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对研究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调查分析

(一)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从受访者的性别来看,选择男性578人,占50.09%;选择女性576人,占49.91%,由此可见,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调查对象性别比例正常。从受访者的年龄来看,选择18岁以下135人,占11.7%;选择18-30岁526人,占45.57%;选择30-50岁378人,占32.76%;选择50岁以上115人,占9.97%,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年龄在18-50岁,年龄结构分布合理。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选择初中及以下177人,占15.34%;选择高中351人,占30.42%;选择专科245人,占21.22%;选择本科351人,占30.42%;选择研究生及以上30人,占2.6%,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专科、本科文化程度者过半,文化程度较高,文化程度结构分布合理。从受访者的职业来看,选择公务员124人,占10.75%;选择企事业单位270人,占23.4%;选择个体232人,占20.1%;选择农民219人,占18.98%;选择其他309人,占26.77%,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各种职业都有,而且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数将近三分之一,职业结构分布比较合理。从受访者所处的区域来看,选择矿区234人,占20.28%;选择非矿区920人,占79.72%,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大部分都在非矿区,这与调查问卷的发放有关,问卷调查发放主要集中在县、市,所以矿区人数较少,所处的区域分布数据比较合理。

(二)生态环境保护认知情况分析

从受访者是否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来看,选择知道470人,占40.73%;选择不知道684人,占59.27%,由此可见,大部分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这是因为我国虽然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但没有从法律上加以明确,所以大部分调查对象可能不知道具体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这有利于人们对世界环境日的记忆和宣传。

从受访者对身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关注程度来看,选择非常关注233人,占20.19%;选择比较关注537人,占46.53%;选择很少关注296人,占25.65%;选择不关注88人,占7.63%,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还是对身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对身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关注,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生活的影响。

从受访者认为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关系来看,选择没有关系120人,占10.4%;选择有影响,但关系不大417人,占36.14%;选择息息相关617人,占53.46%,由此可见,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极少部分认为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没有关系,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影响。

从受访者是否参加或愿意参加环境保护行动来看,选择参加、愿意807人,占69.93%;选择不参加、不愿意347人,占30.07%,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是参加或愿意参加环境保护行动的,说明大家对参加环境保护行动意愿和积极性很高,都愿意为环境保护奉献自己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从受访者认为新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状况来看,选择非常严重277人,占24%;选择比较严重535人,占46.36%;选择一般279人,占24.18%;选择不严重63人,占5.46%,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新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状况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说明大家对新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状况还是比较关心关注和担忧。

从受访者认为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来看,选择继续恶化511人,占44.28%;选择保持不变376人,占32.58%;选择日趋好转267人,占23.14%,由此可见,近半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继续恶化,尤其是南疆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继续恶化比北疆高,有少部分认为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日趋好转,说明大家对居住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变化趋势不容乐观。

从受访者对居住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来看,选择非常重要340人,占29.46%;选择比较重要452人,占39.16%;选择一般重要270人,占23.4%;选择不太重要92人,占7.98%,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要的,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太重要,说明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观念。

从受访者对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来看,选择很强125人,占10.83%,选择一般584人,占50.6%;选择差378人,占32.76%;选择不清楚67人,占5.81%,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一般或差,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高,有待加强。

从受访者对矿产资源开发是否会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来看,选择会796人,占68.98%;选择不会358人,占31.02%,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矿产资源开发会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说明大部分调查对象已经意识到了矿产资源开发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对新疆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容易理解,因为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即给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从受访者认为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环境重要来看,选择发展经济182人,占15.77%;选择保护环境340人,占29.46%;选择都重要583人,占50.52%;选择不知道49人,占4.25%,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环境重要上认为环境保护重要或都重要,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改变过去那种唯发展经济忽视环境的观念,过去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而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老路。环境保护看起来是个生态问题,但实际上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优先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形成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受访者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是否赞同来看,选择非常赞同215人,占18.63%;选择赞同393人,占34.06%;选择不太赞同371人,占32.15%;选择不赞同175人,占15.16%,由此可见,调查对象认为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其非常赞同或赞同略高于不太赞同或不赞同的比例,说明大家对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支持的比例略高于反对者。这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基本一致。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们可以选择优先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终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从受访者认为新疆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来看,选择水污染1068人,占92.55%;选择大气污染1032人,占89.43%;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963人,占83.45%;选择其他各种污染893人,占77.38%,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绝大部分认为新疆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他各种污染等,说明大家认为新疆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受访者对政府当前污染的态度持什么看法来看,选择尽职尽责、监管力度较强158人,占13.69%;选择监管力度一般399人,占34.58%;选择监管力度非常不够497人,占43.06%;选择不知道100人,占8.67%,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绝大部分认为政府当前对污染的态度持监管力度一般或监管力度非常不够,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当前对污染的态度持尽职尽责、监管力度较强,说明大家对政府当前对污染的态度为监管不力或不满,为此,我们应加强政府对当前污染监督的力度。

从受访者对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就随之提高了,那么是否愿意接受提高了的价格来看,选择非常愿意90人,占7.8%;选择比较愿意295人,占25.56%;选择无所谓297人,占25.74%;选择不太愿意350人,占30.33%;选择非常不愿意122人,占10.57%,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相对来说,对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就随之提高了,持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的略低于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一般来说,为了保护环境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随之提高是不太愿意的,但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保护环境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随之提高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或接受。

从受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知晓程度怎样来看,选择非常了解97人,占8.41%;选择比较了解237人,占20.54%;选择一般了解385人,占33.36%;选择不太了解290人,占25.13%;选择不了解145人,占12.56%,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知晓程度一般了解或选择不太了解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多,说明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知晓程度不够,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就是说,环境破坏容易,治理难,甚至有些破坏没办法治理与恢复,存在不可逆转性,所以我们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老路。

从受访者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来看,选择行政命令298人,占25.82%;选择法律法规625人,占54.16%;选择经济补偿231人,占20.02%,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法律法规,说明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认识比较准确,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一切都要有法律依据,不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应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也与我们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致的。

从受访者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来看,选择电视、广播1041人,占90.21%;选择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900人,占77.99%;选择报刊杂志941人,占81.54%;选择社区或工作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737人,占63.86%;选择亲友、同事708人,占61.35%,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都认为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刊杂志、社区或工作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亲友、同事等渠道获得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说明在当前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环境保护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并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

(三)生态补偿认知情况分析

从受访者是否知道生态补偿这一说法来看,选择知道406人,占35.18%;选择不知道748人,占64.82%,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生态补偿这一说法是不知道的,一来是我们国家过去对生态补偿不够重视或宣传不到位,实践真正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不够,二来对生态补偿的立法欠缺,没有有效的立法与宣传,实践中又很少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所以大家对生态补偿也很陌生,生态补偿的意识不够。

从受访者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来看,选择非常了解201人,占17.42%;选择一般了解508人,占44.02%;选择不了解445人,占38.56%,由此可见,相对部分调查对象对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为不了解,还有相当部分调查对象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由于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生态补偿这一说法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可能也只是知道一点,因此大部分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甚至不了解,这也与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生态补偿这一说法是不知道基本吻合。

从受访者认为有无进行生态补偿必要性来看,选择非常有必要349人,占30.24%;选择有必要538人,占46.63%;选择没必要163人,占14.12%;选择不知道104人,占9.01%,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进行生态补偿,说明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进行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态度来看,选择非常支持467人,占40.47%;选择一般支持555人,占48.09%,选择不支持132人,占11.4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态度是支持或非常支持的,说明大家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态度或观念的变化,这也与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生态补偿的观念基本保持一致。

从受访者认为是否应该进行矿区生态补偿来看,选择非常赞成402人,占34.84%;选择赞成516人,占44.71%;选择不赞成167人,占14.47%;选择跟我没关系69人,占5.98%,由此可见,决大部分调查对象赞成或非常赞成应该进行矿区生态补偿。说明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以及矿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受访者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是否会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吗来看,选择肯定会417人,占36.14%;选择不一定542人,占46.96%;选择不会195人,占16.9%,由此可见,三分之一强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肯定会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近半调查对象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不一定会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不会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近半调查对象认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不一定会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这说明调查对象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保护和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持不确定的态度,当然这还要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情况。

从受访者认为新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怎样来看,选择还没有形成综合管理体系,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效率低下567人,占49.13%;选择已初步形成综合管理体系,机构职能设置还需改进,效率一般416人,占36.05%;选择已形成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机构职能设置合理,效率较高171人,占14.82%。由此可见,近半调查对象认为新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综合管理体系,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只有极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新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已形成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机构职能设置合理,效率较高。说明大家对新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认识是比较清楚和准确的,应该说新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但还没有完全形成综合管理体系,存在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从受访者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满意程度来看,选择非常满意95人,占8.23%;选择满意394人,占34.14%;选择不满意502人,占43.51%;选择非常不满意163人,占14.12%,由此可见,近半调查对象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是不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也占了大部分。应该说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是有不足,无论是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制定还是政策制定都存在不足,说明大家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情况认识是准确的。

从受访者认为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来看,选择工作经费不足949人,占82.24%;选择工作量大787人,占68.2%;选择企业不支持872人,占75.56%;选择不理解611人,占52.95%;选择操作难度大631人,占54.68%;选择管理难706人,占61.18%;选择后续管护问题难解决526人,占45.58%;选择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等问题769人,占66.64%,由此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困难有工作经费不足、工作量大、企业不支持、不理解、操作难度大、管理难、后续管护问题难解决、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等问题。说明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困难确实比较多,大家也意识到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困难。

从受访者对生态补偿标准应该由谁来定来看,选择政府330人,占28.6%;选择企业210人,占18.2%;选择当地群众282人,占24.44%;选择相对独立的评定或监督机构332人,占28.76%,由此可见,对生态补偿标准,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由政府和相对独立的评定或监督机构相对较多,当地群众和企业相对较少。说明大家对生态补偿标准由谁来定存在加大分歧,应该来说,生态补偿标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影响生态补偿标准的因素很多。

第3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第4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第5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47-01

湖州市于2014年5月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的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认真研究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作用、现状和现实途径,开创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荣的社会是当前湖州环保问题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实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法,进一步探究湖州公众参与环保的制约因素,提出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1 调查对象的选取

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选择是:委托湖州师院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在湖州市随机抽取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30个调查户,每户随机抽取1人(18―69岁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前往人流量较多的超市、商场、广场等地,随机拦访50位市民,邀请被调查对象填写“湖州市普通公众环保参与情况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被访问者性别比例相当,且涵盖了大部分职业,基本能代表湖州市区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与环保能力。

2 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公众的环保科普知识面有待拓展

根据调查情况,湖州市民环保知识相对贫乏,尽管多数被调查者知道植树节,但只有5.7%(以下调查数据均来自上述问卷调查)的人能说出“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虽然大部分被访者听说过环保标志,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了解环保NGO,也没听说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保护听证会;环境管理的法律在公众中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仅有17.3%的被调查者能列举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总体来看,湖州公众的环保素养还不够到位,对普通民众的环保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下大力气落实环保知识的普及。

2.2 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有待提升

调查中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您对居住的周边环境是否满意”的问题上,不满意者超过70%,进一步的问题“您对居住城市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总体评价”中,认为环境在恶化的占64.4%,认为没有大的变化的占 21%,只有不到15%的人认为周围环境在逐渐改善。但是,湖州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与其对环保的高期望值并不匹配。公众习惯倾向最强的是“随时关紧水龙”与“随手关掉不用的电器”;其次是“使用节能产品”、“在购物时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但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养成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以及“特意使用一次性餐具”、“参加植树绿化”等环保习惯,多为一些可立竿见影、对自已可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小事。

这些现象都说明,公众关注的领域和环保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公众并没有将自身的个人责任和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紧密联接,而且环境保护和奉献意识远远低于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对良好环境的诉求虽高,但可惜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环保习惯不佳。

2.3 公众的环保参与主动性有待增强

尽管人们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公众环保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都会关注国内外的环保事件,也有约80%的人选择会阻止他人破坏环境,但是,在环保公益活动、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等方面,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在所有被访者中,无一人参加过环保听证会;其次,不少民众有搭便车的等待、围观心理,在被问到“如果有的企业在您所在社区排放有害气体和废液造成污染,您会怎么做?”时,58.9%的人希望周围人解决,不希望自己插手,只有37.6%的人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与排污单位协商解决;此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型”心理,认为保护环境就应该是政府履行的职责,环境污染都是政府没有做好,而个人却没有义务更没有责任。在问题“您认为谁对环境保护负有主要责任”的选项中,68.2%的人选择了政府,还有26.9%的人选择企业,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要依靠普通民众。许多人都希望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环境,但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对环境保护行为少参与、少奉献。

2.4 环保NGO的公众影响力有待提高

就湖州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看,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调查发现,近80%的受访者完全不知道环保NGO,只有不到3%的人对其有所了解。根据目前调查情况,在湖州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只有两家:湖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和湖州市环保行业协会,前者主要偏向于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但在引导民众开展环保行动、组织民众与政府开展环保领域的对话等方面作用甚微;后者属于企业间的自发组织,但因协会负责人个人原因,导致近几年无多大作为。其它草根环保组织,包括各种志愿者组织以及前文提到的吴兴区生态文明草根艺术团等,虽然行动较为活跃,但多受制于注册合法性、工作敏感性的约束,在会员人数、规模、资金、号召力、组织能力等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尤其在主体制约能力、对环境决策影响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和建议

3.1 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

面向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科普宣传,重点加强对农村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其环保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不说教,不走过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开展活动。突出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合理公开公众关注的各类环境信息。

3.2 拓宽公众参与环保渠道

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解决好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技术规范问题。增强公众环境诉讼的可操作性,应从公益诉讼的标准、原告资格、诉前程序、诉讼时效、受案范围及审判组织、举证责任、诉讼成本分担方面,立法建立适合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而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司法资源的制度支撑。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实实在在地赋予市民环保监督权,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建设项目决策渠道,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将公众真正纳入到环境管理决策中,除了畅通公众听证会的参与渠道外,还需进一步探索环保圆桌会议制度,由“事后处理”演进到“事先预防”,让公众更有发言权。

第6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紧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的生物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别串起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十个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材中的很多环境保护内容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等等都与环境有关。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机统一。

又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时,首先,我通过展示沙尘暴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及课前搜索的资料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在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身边的空间。

二、有效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课堂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知道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后活动中观察发现。学校和周边的生活区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学生也可以以小见大,窥微知著。例如,对学校商店、垃圾筒白色污染的观察与统计,对学校植被情况及数量的调查等,从身边小事小景中推测计算大事大景,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再次,引领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引发思考,如藏羚羊的灭绝、河中的水不再能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询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通过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组织学生考查学校周边的山林,并指导学生辨认山林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又如利用寒暑假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写出了“现在村民将大量的水稻稻草在地里烧掉,而它们恰恰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样做不但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学习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3.开展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300多个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

4.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到街道、到农村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铝污染、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居民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你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四、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做到教学时有备无患。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触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

三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兴云.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3,11.

第7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新课标中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全民意识,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物理教学中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充分运用教材,在课内渗透环境教育

    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充分理解。对现有教材认真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章节是环境教育的内容。声学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噪声污染对人造成的危害,如烦躁、耳鸣、头痛、失眠、恶心等,严重时还危及生命。光学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现代歌舞厅闪烁旋转的彩灯、低能彩色激光、黑光灯、夜晚装饰城市的探照灯、各种霓虹灯、玻璃幕墙等会造成光污染。电磁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无线电发射台,人们常用的电视机、手机、电脑、微波炉、日光灯等都能带来电磁污染,会造成人头晕、睡眠不好、乏力、头疼等,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物质形态方面主要向学生介绍各种仪器、仪表上的废旧电池,乱堆乱放的废旧物品,各类垃圾以及使用后废弃的塑料纸、塑料袋等都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

    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当今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要求赋予新的认识,特别对于大城市,它已不仅仅是高楼、轿车和家用电器的人均占有率,更着眼于它的环境,即声、光、大气、固体环境污染的程度。大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劣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九年级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介绍了不同的能源,能源与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能源的现状和未来能源

    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具有环境教育的问题:①目前的能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②节能有何重要意义?③可以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它们有何优点?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搜集信息,翻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总结,使学生形成节能意识,对能源使用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提出治理的方法。

    在讲托里拆利实验时要用汞做实验,汞是有毒的物质,借此就列举日本水俣湾事件。从而使学生明确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生们上课时都非常投入,积极发言,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二、举办物理知识讲座,组织调查和参观,拓宽环保知识

    对处于世界观、自然观逐渐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如果环境教育过于偏重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消解对周围环境的美的体验。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实践活动更能激活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直接对话,使一些自然现象变得生动起来。

    学完第一章的“噪声”一节后,我们举办了“噪声——致人死亡的慢性毒药”为主题的讲座,学完比热容知识后,带领同学去省气象台参观,了解太原地区气候的变化,请科技人员介绍“热岛效应”模拟“温室效应”,通过对比热容概念的知识迁移,学生意识到这些负面效应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人口激增,森林面积锐减,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扩大,南极冰层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一片片陆地将变小。认识到人类必须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在专题教育与学科进度匹配的前提下学生达到了认识与情感并重,物理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结合,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

    三、细化研究性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上,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物理课本第一章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观察你家或学校周围的声音情况,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我们结合环境教育细化了学习目标:①对此环境,感觉如何?②和这个环境相关的个人和群体,各自所持的价值观和态度有什么差异?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③保护本地环境,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能怎么做?

    针对太原煤矿多的特点,我们细化了参观洗煤厂的目标:你参观的目的是什么?你对洗煤厂的环保有何忧患意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打算如何从自身做起?

    这样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让学生具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了解现实情况,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8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环保意识 实验教学 环保调研 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环境最有关系的基础学科,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绿色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新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为培养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师要制定好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中在学习中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

1、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

2、做一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在做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四、开展社区环保调研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1、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积极开展与环境有关的社区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展开探究、获取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企业如造纸厂、合成氨厂的生产和废水处理性况;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域中水葫芦狂长的状况;组织学生调查当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组织学生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

第9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公众 环保 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环保越来越深刻,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对全球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长期以来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的发展方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和诸多学者都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扩大环境保护的生活参与面,让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落实。笔者作为一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国家的环保措施和环保工作的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对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进行系统论述,希望社会大众对环保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理依据

环境权的观念和运动主要发端于美、日、欧等工业发达围家。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美国,自卡逊于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对美国民权条例“没有提到一个公民有权保证免受私人或公共机关散播致死毒药的危险”的感叹之后,就掀起了一场关于环境权的大辩论,当时许多美国人要求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但是根据当时的宪法和民商法理论,公民无权对作为“企业自由”的排污行为和对作为无主物的大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的使用提出权利要求。在争论中,密执安大学萨克斯教授以“公共财产论”和“公共信托论”为基础,提出了环境权的主张。萨克斯认为:“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对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通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共有利益的考虑了。而这些利益与相当的私的利益一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资格,其所有者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在古代格言‘在不妨害他人财产使用时使用自己的财产’不仅适用于现在以及所有者之间的纠纷,而且适用于诸如工厂所有者与对清洁大气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不动产业者与水产资源和维待野生生物生存地域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挖掘上地的采掘业者与维持自然舒适方而的公共利益之间的纠纷”这就是萨克斯提出“环境权”理论的主要根据。对此,萨克斯认为:“只有当我们一方面提出这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将公共权利的正当性作为与传统的私的财产利益相对等的东西来看待时,才能说这时我们才开始走上建立有效的环境法体系的真正道路”。环境权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美国社会引起厂强烈的反响。受萨克斯“环境权”理论的影响,在欧洲以及日本都于20世纪70年代展开环境权问题的讨论。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现在,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国家通过的宪法或法律中都规定了环境权。国家对环境权的承认,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使本国、本地区人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和得到保障,使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人能够过上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然而,谈到权利,就有必要明确其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上述这些国际环境文件都强调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补救的权利,并由此在环境权的概念中派生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因此,环境权是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的权利基础和法理依据。

二、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环保意识影响

人们的实践行为都是由其意识所指导的,所以大众的环保行为也是由其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的。笔者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环保重视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多;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于环保理念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更加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活环保行动中,让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

三、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生活习惯的影响

每一个公民的环保行为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因此长期行为的生活习惯对其环保行为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公民能否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等,都是检验公民环保行为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下更容易落实环保行为;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浪费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就很难落实环保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让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身环保行为的落实。

四、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教育程度的影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其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往往更加正确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因此,笔者提倡更加丰富公民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在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其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公民自身环保知识的丰富,进而促进公民更加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五、国家的政策引导也对公民参与环保起到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各项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落实,也是国家对于公民行为的引导。公民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约束自身行为,不断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促进国家环境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