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精选(九篇)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第1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一、从海口卫生事业现状粉制订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和必需性

建省以来,由于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市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海口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是卫生资源得到明显加吸和充实,特别是基础设施投人成倍增长;二是医疗机构人员燎合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三是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耍幼儿死亡率等重要健康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家水平。海口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卫生技术人员62(X)余人,病床4680余张,无论是平均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还是病床数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可谓十分丰富。应该说,作为特区省会城市,海口已经扭转建省前缺医少药,看病困难—特别是疑难重症需要出岛求治的落后局面,已经可以浦足广大市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海口卫生事业发展卓有成效。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海口市卫生资源与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是郊区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偏低,缺医少药的状况尚未完全改观,农村卫生院条件较差,人民群众对于看病就医收费昂贵的呼声很高;一方面,是个体诊所、药店或集体所属医疗机构设点过多,审批过滥,特别是存在多头审批,只批不管的现象,个体或集体开业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乱收费,乱用药,乱作广告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是大医院过于集中,医疗资源供过于求,有相当数童的人员、设备、病床闲置,存在明显的卫生资源浪费。而且,伴随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海口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疾病谱变化也十分突出,借如伤寒、痢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地方病发率已大大下降;件如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病等慢性病、“富贵病”已经肤升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问题;臂如像车祸、中毒、意外事故所致的急性伤害性疾病略有上升。所有这些,都给医疗卫生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另外,由于大特区省会城市的区位特点,海口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为普通百姓提供基本、低价、有效的卫生服务,还要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人士(譬如境内外投资者、国外游客)对高标准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满足特殊人群(像残疾儿童、高龄老人康复保健)的特殊医疗要求。例如,对中风后康复、糖尿病、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老年病,其诊断治疗都很明确,毋须复杂的诊断设备和医疗技术,病人也不一定要长期住院,对它们最为关键最为有效的细心照料、经常随访、随时监护,是心理支持、生活指导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打成一片,并非一定要高水平、大规模的医院才能承担。实际上,通过加强社区服务,转变医疗作风就能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深化海口市医疗卫生改革,扭转医疗机构布局和功能设置不尽合理的状况。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来看,政府只能提供有限的医疗资源,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以卫生费用的巨额消耗和快速增长换取低水平的健康效益。如果我们不愿改革,不思进取,一心期待政府成倍加大投人,增设大量医疗机构来解决目前海口卫生资源与医疗保健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无疑于指望天上掉下大t馅饼一样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唯一可行而且最为有效的作法当属正确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海口市现有卫生资像进行宏观调控和合理配置,协调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争取以最小的投人,最低成本的建设,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t到最需要的领城和人群中去。

二、抓“小”放“大”,调位为主,加强薄弱环节

如前所述,海口市目前总体医疗资源并非厦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区医疗资源还存在供过于求的状况。制订和实施区城卫生规划,关键在于强化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将其最终落实到“四个提高”—即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区域内医疗预防保健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根据海口医疗卫生机构现状,笔者认为在制定区城卫生规划时应主要着眼于抓“小”放“大”,以调整为主,加强薄弱环节等方面。所谓抓“小”,是指抓紧抓好小型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审批设!,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尤其是要大力扭转过去个体诊所多头审批,只批不管甚至无证行医的局面。对个体开业的诊所、药店一要严格控制数量,提高审批标准。在审批时应注重专业能力,杜绝说情后门,像深圳市采取的统一出题、统一考核、统一发证,如考核不过关一律不予批准的经验就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特别是在时下假文凭满天飞,假军医遍地有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开业资格审批。二要加强检查,认真执法,强化监管。目前我市医疗管理执法队伍人员较少,力且薄弱,手段落后,客观上造成了对社会办医监督不严,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建议在现有医政、药检行政部门基础上抽调素质高、作风好、业务精的专业人员组建医药监管执法大队,对海口医药市场实行统一检查,统一考评,统一执法,对那些乱开药、乱广告、乱收费以及出含假冒伪劣药品者一经查出坚决予以重罚,吊销营业执照,以保证广大居民享受高质里的卫生服务。所谓放“大”,是指放开大中型国有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单位经营管理自,以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要鼓励各级医疗单位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精兵简政,创造平等竞争机会,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特区省会城市,也可尝试在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股份制”办医试点,鼓励引进外资,特别是放开特需医疗服务,实行特殊服务项目特别收费,以缓解政府补偿机制不健全,经济补贴不足的状况。

所谓调整为主,是指详细摸清医疗单位、医疗资源布局状况,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目前,海口市医疗市场已呈“供方市场”饱和状态,她需要的不是投巨资再建新医院,而是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扭转医院之间“饥饱不匀”,资源浪费的局面。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省、市政府统筹计划,统筹安排,两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动大手术,下大决心打破原来计划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现行卫生服务体系。必要时要像青岛市那样实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医疗机构“关停转并”,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所有框架下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谓加强薄弱环节,是将卫生资源配置和投放重点放在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紧急医疗救助和特殊人群保健(如妇女、儿童、高龄老人)上,并根据疾病谱变化特点加大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区医疗服务的投人。可鼓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参与老年病院、精神卫生保健咨询中心和残疾儿童矫治康复医院等目前海口尚未兴建而社会需求又比较突出的特殊医疗服务项目建设,卫生行政部门主要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允许投资者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合法经营。应在海口市设立由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自愿捐赠相结合的“危急医疗救助基金”(或称特殊医疗基金),以解决社会急救和特困人群的医疗费用,保证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和必需的医疗服务。

三、实施海口区域卫生规划的几点建议

l、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属地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审批和设置医疗机构,凡在海口市属区域内新建或重组改造的医疗机构一律需经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审批,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避免盲目设置,重复建设。应将投资主体权与审批设置权分开,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审批设置权应该是政府的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代行)。海口市区域规划一经审定,就应严格执行,具备行政约束效力,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乱开口子审批设置新的医疗机构。

2、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凡海口市已有的大型医疗设备任何医院一律不许重复购买。为了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可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对全市医院实行设备资源共享,检查收人由开单单位与设备拥有单位按比例分成。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扶持和鼓励社会机构或个人投资、承包社区医疗服务站,理顺社区卫生服务价格,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按照基本卫生服务质量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将效果好、成本低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人医疗保险范围允许报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加强监管和指导。

4、加大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投人,向广大市民提供卫生保健知识指导,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生活方式,纠正不良习惯,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实践证明,这是投人少,效果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降低老年病、怪性病发病率的最佳措施。

第2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 均衡性 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7-0029-03

A Study on the balance of alloc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in downtown of Nanjing

YANG Lu, XU Huai-fu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school,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balance of allocation for main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in downtown of Nanji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Methods:The balance of alloc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was analyze in 6 areas of Nanjing in 2009 by means of Lorenz curve and Gini coefficient. Results:Gini coefficient of the number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beds, doctors, registered nurses and pharmacists by loc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as 0.07,0.25,0.20,0.25,0.19,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Gini coefficient was 0.42,0.58,0.54,0.58,0.5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allocation for the main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population in downtown has arrived at a perfect status, but it is not quite reasonable by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the balance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balance; Lorenz curve; Gini coefficient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是医改的难点所在。政府加大医药卫生投入对缓解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医药卫生投入增加的幅度有限,因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这成为研究和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法来评价2009年南京市主要医疗卫生资源在6个城区内配置的均衡性,为提高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的行政区县划分为3大区域:城区、郊区和县(溧水县、高淳县),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将南京市的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这6个城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0南京卫生年鉴》的南京市各区县有关数据与指标统计。以南京市的6个城区为研究单位,数据指标包括2009年各城区的人口数、土地面积、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医生数、注册护士数、药师数。

1.3 研究方法

将上述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分别按照累计人口或地理面积百分比绘制出各种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相应的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是20世纪初美国经济统计学家洛伦兹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提出的收入分配公式绘制成的描述收入和财富分配性质的曲线。洛伦兹曲线离对角线越远,表示收入分配公平性越差。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Gini=A/(A+B)

式中A+B为45°对角线与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为洛伦兹曲线与45°对角线(绝对平等线)围成的面积,计算时用“直角三角形面积-B”表示;B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面积,计算时用该面积分割成的若干梯形面积的总和代替[1]。

卫生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与均衡性之间的关系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1之间,0.2以下表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为相对合理的正常状态; 0.4为警戒线,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不均衡,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属于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2]。

2 实证分析与结果

2.1 南京市城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

表1和表2显示了2009年南京市6城区主要医疗卫生资源分别按人口配置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平均数量。

2.2 洛伦兹曲线的绘制

2.2.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均衡性分析

将各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量从小到大排序,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为横坐标,医疗卫生资源量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出2009年南京市6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1),并计算得相应的基尼系数(表3)。

2.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均衡性分析

将各区平均每平方公里配置的医疗卫生资源量从小到大排序,以地理面积累计百分比为横坐标,医疗卫生资源量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出医疗卫生资源按地理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2),并计算得出相应的基尼系数(表4)。

2.3 分析结果

表3显示,医疗卫生机构数、药师数在区域人口配置方面基尼系数在0.2以下,其均衡状态为最佳;床位数、医生数、注册护士数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处于比较平均的均衡状态。

表4显示,医疗卫生机构数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介于0.4~0.5之间,表示地理配置差距较大,处于不均衡状态;其他医疗卫生资源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5,其中床位数、注册护士数的基尼系数接近0.6,已经接近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所有医疗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都比较大,说明地理分布高度不均衡,从图2可看出,每种医疗卫生资源的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都有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床位数和注册护士数的洛伦兹曲线的偏差最大,均衡性最低。通过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地理面积最小而经济水平最高的鼓楼区和白下区。以上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可能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相关,鼓楼区和白下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较多,其他几个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较少。

按人口配置与按地理面积配置相比,各城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数相差不大,分布比较均衡,人口分布的均衡性明显优于地理分布的均衡性。这与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以每千人口拥有资源数量为标准进行分配,较少考虑地理因素对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有关。

3.2 建议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均衡配置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能够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因此,在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政府应同时考虑人口分布均衡性和地理分布均衡性,统一规划各城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加强政府财政的导向作用,对各城区均衡投入。

不论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均衡性还是地理均衡性的分析,均显示医疗卫生机构配置的均衡性相对最优,医生数和药师配置均衡性次之,床位和注册护士配置均衡性最差,因此在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应更多考虑床位和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饶卫振.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新思考[J]. 统计与决策, 2007, 23(7): 28-29.

[2] 张晓燕, 梁倩君.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综合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10, 13(2): 69-71.

[3] 罗娟, 汪泓, 崔开昌. 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09, 26(5): 466-469.

[4] 王悦, 刘莉云. 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7(3): 29-32.

第3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公共物品 医疗改革 供给 管理

1.引言

贵阳市的医疗改革进行了将近20年,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包括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医生数量和床位数在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医疗技术装备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更是事关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但是,目前贵阳市在医疗供给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的供需不均衡;医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等问题。此外,政务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一定问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1]。为此,我们需要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为提升政府在医疗服务供给的能力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自身的职能,为群众带来实惠,让民众满意。

2.基本概念和理论

2.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具体来说,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一是非竞争性,它是指一些人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影响其它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一些人从产品中获得好处不会影响其它人从中获得好处,受益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的,比如国防。二是非排它性,该特征是指产品或服务不能只被一些人获得,一些人获得不能排除其他人的享用,如消除空气污染可以使得所有人获得好处,不能排除里边一部分人不可以享受该项“福利”。

2.2医疗卫生服务

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包括该国内所有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和过程。目前,医疗卫生服务的定义有多种,本文将医疗卫生服务定义为:“医疗卫生的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各个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医药器械的总称。”

2.3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的时候。市场失灵也常常被用于描述市场的作用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情况。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从竞争缺点、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公共物品、收入分配、失业膨胀和有效物品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3.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3.1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回顾

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历程紧紧依托国家制定的医疗改革的方针政策,实现了与国家医疗改革的同步。1981年,贵阳市政府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经实施了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鼓励医院增收节支,极大的促进了医院改善经营状况的积极性,到1988年贵阳市医院的收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得到遏制。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贵阳市卫生部门积极响应此次会议精神,传达和落实了国家提出的医疗改革中的相关政策。2003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响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号召,把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上来。2006年制定了《贵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内容为总则、参保登记和缴费申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贵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该办法自2007年9月30日起施行。

目前贵阳市医疗卫生取得巨大成就,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有518人,其中注册全科医生116人。2012年,我市开始在17个基础医疗机构全面推开全科医生改革试点工作,成立试点机构全科医生团队28个。截止到2012年底,贵阳市有卫生机构2922个,其中医院178个,卫生院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站)10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05个,村卫生室14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机构床位30385张;卫生技术人员30383人,执业(助理)医师11820人,注册护士13079人,药师1428人,技师1674人。

4.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4.1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

在传统体制下贵阳市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上由政府全权负责,这会导致行业垄断性出现,产品和服务按计划分配,底层人民群众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病人大量聚集到大型公立医院。医保人群长期被少数医院垄断,而医保垄断的结果,必然导致参保城镇居民舍近求远就医,而基层由于缺乏相应的卫生条件和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2]。

4.2医疗卫生服务受众范围的非全民性

一方面,贵阳市的卫生人员供给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与工勤技能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约10%),服务范围过大,服务成本较高,卫生医疗的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贵阳市虽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群体目标进行了细分,并且不同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针对政策,但医疗卫生资源还是不能均衡。另一方面卫生经费投入失衡。政府由于需要大量投入其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卫生医疗的经费投入就显得略微不足,难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造成医疗卫生服务受众范围的非全民性。

4.3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看病贵问题依旧

从贵阳市医疗卫生的发展趋势看,医疗费用支出仍然居高不下。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焦点问题。既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又损害了病人享受医疗服务和保障的权利。贵阳市医疗费用问题,一方面是超标准的看病收费,一方面是过度提供盈利项目。由于政府方面的严重限制,医院不可能有更多的盈利项目,政府职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提供高质量服务来获得利益,以补贴那些因为政府严格控制价格的项目。这些问题导致了看病贵,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医疗患者出于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会不断减少了对医疗卫生服务和产品的花费,使得一部分人群享受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

5.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与建议

5.1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

贵阳市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卫生资源过剩与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共存。这就需要做到:一,充分整合医院、企业等单位的资源。把原有的防护站变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增加社区卫生机构的数量,增加社区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二,转变工作理念,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三,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贵阳市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努力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内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5.2进一步完善基金筹集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新农合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宣传,使得更多的人员参加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队伍中。在农合的资金筹措方面,要积极拓展多种渠道,通过多途径为医疗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控制好医疗服务方面的费用开支,避免浪费。同时完善医疗报销制度,使每笔费用都有据可查;简化医疗手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完善费用的补偿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多医疗服务。

5.3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贵阳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解决好贵阳市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建设高层次的卫生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方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要提高医德医风。把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融入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针对贵阳市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督促和鼓励学习,从而提高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注释:

[1]任博.浅议医疗服务品供给多样化——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10).

[2]戴翼,代明.医疗卫生产品供给行为缺陷与改善对策——“看病难看病贵”问题[J].

参考文献:

[1]顾昕.新医改重中之重——走向全民医保[J].中国卫生,2007(8).

[2]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4.

[3]李艾宁.关于现存公费医疗改革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科学,2010(3):117.

[4]杨欣波.中国卫生总费用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杨宜勇,刘永涛.我国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

第4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农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民盟永安市委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永安及**市部分县(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在掌握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加强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广泛听取了相关主管部门、卫生界人士及部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现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成因及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

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 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

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2、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7、加强医卫人员能力建设,提升医疗队伍人才素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措施,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省卫生厅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各项任务,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支农力度,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并且对每个骨干均要下发一本下乡服务考核记录手册,以便督促、考核。规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前必须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接受不少于一年的进修培训。对此类相关规定,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使其不流于形式。

第5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村级卫生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

中图分类号:D4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97-04

2002 年10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础的农村卫生机构也被纳入了这一制度框架下。随着形势的发展,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设,管理模式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农民群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所以,唯有与时俱进,推进村级卫生机构改革,加强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设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健康服务。

村级卫生机构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就诊单位。农民把村卫生机构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就诊单位,有村卫生机构区别于其他卫生机构的自身优势,“距离近”、“价格便宜”是农民把村卫生机构作为就诊单位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村卫生机构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就诊单位,所占比例最高,占60.34%,其次为乡镇卫生院,占23.19%,私人开的医院和门诊部所占比例分别为9.38%和1.49%。一类地区(平原地区)71.68%的农村居民经常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二类(丘陵地区)和三类地区(山区)则分别为64.8%和60.51%,占这类地区人数的绝大部分。四类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有点例外,这类地区的居民中有49.57% 选择乡镇卫生院作为经常就诊地点,而经常在村卫生室就诊的人数仅占34.36%,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

1.我国农村村级卫生机构及农村居民卫生健康状况

1.1 我国农村村级卫生机构的状况

1.1.1 村级卫生机构覆盖率需要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集体生产组织的解体,保留村级卫生机构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已成了问题,由于村级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规模有限,卫生服务收费不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大多数村级卫生机构由县乡共管转变成个体承包经营。从1985~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来看,设置卫生机构的村数占全国总村数的比重为88%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处城镇边缘的农村居民可以就近从城镇医疗机构方便地得到医疗保健服务,这些地区村卫生室的职能被其他机构所替代,但更多的则是因为许多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缺医少药,医疗保健人才短缺,没有条件设立村卫生机构。

1.1.2 乡村医生数量不能满足农民基本的医疗需求

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06年,我国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量由1 293 094人下降到957 479人,虽然同期乡村医生人数从1985年的643 022人增加到2006年的906 340人,但是由于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人数的减少,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却从1985年的1.55人减少2006年的1.11人。以2006年为例,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人数仅为1.53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1.1.3 乡村医生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不高

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薄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

以2005年为例,我国共有864 168名乡村医生,从村级卫生机构医生的职业素质来看,约有1.04万人获得执业或助理医师资格,仅为总人数的1.2%。从文化程度来看,844 168名乡村医生中,58.8%具有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7%,可见农村卫生资源中技术人力资源的匮乏。由于乡村卫生机构中医生业务素质不高,多数患者直接到县(市)医院就诊,使患者及亲属不得不增加更多的经济负担。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更是匮乏,缺少本地区本民族医疗骨干,同时面临着派不进、考不取、送不仅、引进难和稳不住的困难局面。

1.2 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状况

1.2.1 不同区域间农民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在中国现行财政制度下,政府在财政资源分配中往往倾向于行政费用优先,其次考虑基础设施投资,然后才顾及社会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和基本健康服务领域长期投资不足的现状,便是这种偏好的一个结果。此外,由财政分权体制决定,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越低,政府就会对基本社会服务的财政支持越少。由于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欠发达地区村级卫生机构拥有的资源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应而言,欠发达地区人们享受到的医疗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以甘肃省2004年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基本情况为例,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甘肃省妇幼卫生年报暨监测资料汇编(2004年)及全国妇幼卫生年报暨监测资料汇编(2004年)。

1.2.2 农民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提高

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是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93年调查地区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合计为128.2‰,其中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24.4‰、138.1‰、122.0‰、127.1‰。1998年农民两周发病率为137.1‰,2003年上升到139.5‰,净增超过10‰。1998年到2003年,一类农村(平原地区)和二类农村(丘陵地区)农民两周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分别由132.5‰和133.0‰下降到128.0‰和132.6‰。而三类农村(山区)和四类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两周患病率的上升幅度显著,分别由153.8‰和114.7‰上升到160.1‰和123.6‰。

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1998年到2003年间,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稍微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按人数计算由103.6‰上升到104.7‰,按例数计算由118.4‰上升到120.5‰,按男性计算由106.3‰上升到106.4‰,按女性计算由131.1‰上升到135.3‰。

按照不同年龄段来分析,15~44岁年龄段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是45以上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上升,而65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慢性患病率上升更为明显,由355.1‰上升到391.7‰,上升幅度达36.6‰。

1998年到2003年,一类地区农村和二类地区农村农民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幅度分别为47.1‰和43.6‰。

2. 村级卫生机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的困境

2.1 从村级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看,仍以收益性为目的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2006年业务收入占村级卫生机构总收入的92.6%,平均每个村级卫生机构的年均纯收入(扣除了人员工资)为3 230元。其中,乡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机构的收入接近7 000元,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而村办的卫生机构收入也高于平均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下,村卫生机构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的基层卫生机构。但是,在农村集体经济解体以后,相当多的村办卫生机构已经承包给乡村医生,而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水平地区的村委会既无动力也无渠道筹措村办卫生室营运需要的资金,村办卫生机构在逐利性方面同私人诊所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可以看出,盈利依然是目前公办村卫生机构的主要经营目标。虽然许多地区对村卫生机构的设备更新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资助,对其执行公共卫生职能的人员工资也给予了部分补贴,但是,如果村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没有基本的收入保障和有效的制度约束短期内很难转变村卫生机构逐利性的经营动机。

2.2 村级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数量和业务质量不能满足自身的职能定位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2006年我国农村平均每村乡村从业人员不到2人,实际上许多地区村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仅仅是日常疾病的简单诊治,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其他业务。而2002年国务院转发的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中指出“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要积极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但是村卫生机构有限的技术力量根本不能保证全面开办这些业务。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身的局限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医疗制度,目的是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这就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缺陷。大病统筹的制度目标固然有其吸引之处,但是它却忽视了传统的“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这就让人们容易陷入忽视日常保健和小病防治,而重视大病诊治的恶性循环中。医疗保健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来自于人们对健康的需要,而科学保健和合理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另外,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医疗保健服务属于非渴求商品,不是万不得已人们不会主动去求医问诊。近年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忽视了日常的身体保健和健康投资,也不懂得科学饮食,这是近年来许多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3.重建村级卫生机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的职能

村级卫生机构是我国农村卫生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农村三级医疗保健体系的基础,在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村级卫生机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村级卫生机构若想在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须克服现阶段的矛盾和困境,结合村级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农村地区医疗保健需求的特点,重构村级卫生机构的地位和职能。一是仍以日常疾病诊治为中心,向社区居民提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快速诊治和必要的义务护理服务。日常疾病诊治和医疗救助是村卫生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它为农村居民提供最便捷最廉价的医疗服务。二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中心和健康教育为中心,动员公办卫生机构的力量,向农村居民经常定期开展群众性的医疗保健知识普及教育,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诱因,同乡镇卫生院重点做好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将大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尽量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及心理干预服务,提供必要的家庭保健指导。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下,重建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议

随着原有农村预防保健体系的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巨变,加上农村健康服务领域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与规范的监管机制,农村居民健康制度转换的成本更大,农村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更低。因此,重建村级公共卫生机构并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应是目前农村健康扶贫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与迫切要求。

4.1 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和地位,逐步扩大服务项目

一要明确村卫生室在业务范围上同乡镇卫生院的区别与联系,确保常见病多发病的快速诊治;二要动员各种力量,将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村级卫生机构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框架下,共同完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三要在条件具备的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将村卫生机构转化成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给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4.2 加强对农村村级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

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支持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发挥农村村级卫生机构作用的根本保障。重视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投资,为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优化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适当将中央财政资金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由地方或者中央财政为村医务室配备家庭医疗保健和医务护理需要的基本设备。进一步探索提高村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待遇的途径和方式。结合不同所有制类型村卫生室的经营范围和职责权限,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形式,解除村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4.3 挖掘农村医疗保健资源,积极培养急需的农村基层医疗保健人才

一要鼓励中西医结合,减少农村居民的疾病负担;二要加大对医学专科学校的支持,通过减免学费、设立特别奖学金等形式鼓励针对农村地区定向培养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并鼓励他们向全科医生方向发展;三要鼓励城镇地区的医疗机构定点支援农村,完善城镇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基层服务轮换制度;四要积极引导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服务西部;五要设立专项基金,为农村医务工作者定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技能。

4.4加大村级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投资于村卫生员的教育和培训,是重建村级公共卫生机构的必然要求,提高现有村卫生员的技能并培育医术更高的后备力量,是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村开展的乡村医生培训项目,虽然解决了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支队伍知识结构陈旧和专业水平偏低而难以胜任农村社区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的状况。因此,要在继续加强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在岗培训的同时,要设立村卫生员更新培育计划,要考虑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优惠问题,还要考虑分期分批从行政村选拔卫生后备人才的教育培训计划。对于国家扶贫重点县,可考虑动用部分扶贫资金并结合世行贷款以及各类卫生保健项目扶持卫生员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对民族地区而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发展壮大并提高现有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采取积极步骤吸引外地卫生技术人员到民族地区工作;要积极落实对口支援政策,保证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 王靖元,王琳琳,徐文彦.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基本原则[J].卫生经济研究,2005,(03):17-18.

[4] 毛正中,蒋家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4-15.

[5] 张永辉,王征兵,赵晓锋.我国农村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的障碍因素和政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06), 13-17.

[6] 杨敬宇,王军.村级公共卫生机构与基本健康保障[J].中国卫生经济,2006,(05):16-20

[7] 王靖元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基本原则[J]. 中国卫生经济,2006,(05).

[8] 华艳君,陈娥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评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03).

第6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融资租赁 医疗领域 效用

一、融资租赁在中国医疗领域应用的现状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这一新颖的设备融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国内比较活跃的医疗融资租赁领域的公司主要有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年来,这些租赁公司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设备租赁经验。

伴随着近几年国内医疗市场的飞速发展,这些公司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医院和医疗设备制造商中间。例如,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其股东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借助股东在商品流通领域、资本市场多年丰富的经验,其与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医科达公司、科医人公司等国际国内高科技医疗设备生产厂商均开展了业务合作。远东国际租赁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地与1000多个医疗机构进行了融资租赁项目的合作,涉及上万件/套医疗设备,融资金额已超过70亿元人民币。其租赁设备从最先进的核医疗设备到常用的影像诊断设备,从价值上千万的高端医疗设备到不足百万的常用设备,接受过融资租赁服务的医院达24个省、市、自治区。

从全球范围看,租赁方式已比较广泛地用于医疗设备的购置,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在美国,医疗设备租赁是受医务界高度重视的筹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医疗设备更新的比例曾高达80%。在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程度有限,还远不能满足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融资租赁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效用分析

1、缓解区域资源配置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按照医疗行业的监管思路,各地政府对医院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因此,对于非营利性医院,其财政拨款都是通过当地财政支出的。但是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各地经济状况和医疗行业的发展情况不一,各地对自己所辖的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也不一样。以表示政府对卫生系统投入的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疾病的防治、防疫和监控,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经费支出,主要有:国有医院、专门医院、疗养院、保健院的经费拨款或补助,各种防治、防疫所(站)、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的经费拨款,重大社会卫生活动的经费拨款)为例,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在其整体支出中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见

2、改善资源分配“马太效应”的问题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中国的医疗行业中,这种现象正在上演。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同时,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曾在2007年出台的报告显示,中国卫生总费用多数流向大医院。1990-2005年,城市医院所占卫生费用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从32.76%上升到50.09%,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占卫生费用比重均有明显下降。这里所说的大医院,是地市级以上城市里的大医院,属于医院中的高端医院。

事实上,中小型的医院与大医院相比,其便民性更加明显,其分流大医院患者的功能十分突出,其面向广大百姓提供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的功能更强,更需要公共财政的倾斜与扶持。但目前的情况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中小型医院获得资金、支持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也间接造成了高端医院在获得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市场化的冲动,加剧了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追求的矛盾,从而使百姓进一步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怪圈。

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因为其属性,对中小型的医院提供融资的兴趣不大,而一味追求给大医院提供大额贷款,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马太效应”。而融资租赁对于医院的审核,与医院本身绝对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其重视的是医院历年的经营情况稳定,相对的财务状况良好和信用记录,医院通过审核后都能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能满足各层次医院的需要。

3、协助医疗机构改善经营状况

(1)进一步提升资金周转速度。公立医院由于其公益性质,其现金流有着天然的缺陷,而其应收账款的构成也由原来纯粹对个人现金收款、只有个别欠费的情况转变成一类群体固定应收款的现状,而且,由于各地医保局的程序和效率的不同,存在不同的付款周期,目前平均周期为三个月,而某些地区甚至出现长期医保欠费现象,这就使医院应该回收的资金不能按时收回,融资租赁由于其分期还租的形式,对医院不会产生时点性的大额资金压力。对医院现金流的改善大有帮助,可以帮助医院进一步提升其资金的周转速度。

(2)进一步提升医院市场行为能力。由于医院处于行业下游,其日常经营所需的物资数量较大,而药品、设备市场的竞争又尤为激烈,这种状况为医院带来了超然的市场地位,这一点在占据市场主导力量的公立医院中得到了更显著的表现。凭借这一市场地位,医院往往通过延长应付账款的周期来挤占供应商的款项,作为医院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医院已经将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从上游供应商取得的流动资金也已经不可能继续增长了,医院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的金额和付款周期已基本没有空间。而融资租赁这种方式的采用,可以使医院一次性获得大量资金,从而通过一次性大额偿付欠款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折扣空间。而滚动使用融资租赁,等于使医院获得额外的流动资金。这使得医院在市场上的对价能力进一步加强,并且直接反映到收支结余当中。

4、协助医疗机构改善财务状况

(1)融资租赁可以充分发挥融资杠杆作用。医院不必先筹集资金后上项目,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可提前拥有所需设备,尽快取得经济效益,使得医院在同样的支付能力下同时占有、使用更多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从而扩大服务量,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医院可以借助设备投入后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来缓解基础工程和配套固定资产实际投放成本负担,这已经成为国内很多院长的共识,并越来越多地为医院决策者所采用。在目前医疗制度改革形势下,给医疗机构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新途径开拓了广阔思路。

(2)盘活医院的固定资产。由于医院群体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固定资产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但是由于医疗行业监管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都不能用于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筹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医院总资产报酬率、固定资

产收益率低的情况。融资租赁这一方式,可以在不违反监管条例的情况下将“沉睡”的固定资产用于融资,直接改善了医院的财务状况。

(3)使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融资租赁为医院带来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以租赁方式采购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增加了医院当期收入和资产总量,保证医院可以加速设备的更新,使得医务人员在不断追踪医学科学的前沿成果方面拥有最佳的物质手段,进而保持医院声誉,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医院知名度,强化医院的梯队建设,实现医院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同时,融资租赁可以在不影响医院现有银行授信额度、或者医院可以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告罄的情况下,以灵活、便捷的方式获得资金融通,而对医院进一步获得银行授信提供了支持。

(4)融资租赁可提供的交易结构非常灵活。融资租赁作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同银行贷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在:融资租赁审批程序简单、快捷,资金成本更低,还款方式更具灵活性,可有效解决医院资金短贷长用的矛盾,保证财务预算的稳定,减少资金成本支出。租赁与自筹资金购买相比的好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机会一瞬即逝,如果等待资金积累到所需要的数目再购进设备,就会延误使用,错过良机。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使用设备,医院一边创造利润,一边付租金,早进设备,早投产,早得益。

(5)融资租赁可以提供给医院的服务内涵更加丰富。融资租赁可以为医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租赁业务方面如直接租赁、回租、转租赁、委托租赁等融资性租赁业务和经营性租赁等。通过多种渠道,可以有效地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由于融资租赁对医院的审核是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的,因此,更容易积累在医疗行业的专业知识,比之银行完全依靠财务数据进行审核的方式有进一步的深化,更有利于医院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z],200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s],2004

[3]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全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8[R]2008

[4]张辉:中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简史[J],租赁动态与信息,2003(6)

[5]陈娜: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发展对我国医疗设备租赁的启示[J],中国药业,2008(20)

[6]刘波、冯泽永:中外医院筹资方式比较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7]杨蔚: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2006(11)

[8]李辰:净现值法在医疗设备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绿色财会,2009(7)

[9]李曙光、尹爱田、刘永超、刘增法、徐立柱:美国医院的外部融资及其途径[J],卫生经济研究,2005(4)

第7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财政投入,卫生事业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4亿。2010年卫生机构总数达到936927,其中医院2091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170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卫生人员数达到820750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78.68万张,其中医院338.74万张;卫生总费用19921.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01%,人均卫生费用1478元,新生儿死亡率降至8.3%。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

1978 年卫生总费用 110.21 亿元。2010 年卫生总费用19921.35 亿元。三十年间,卫生总费用增长 180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 1978 年的 3.0%增加到 2010 年的 5.1%,而与此相对国内生产总值才增长 91 倍,通过对比能够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持续快速增长。

2、 卫生事业发展的区域性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这使不同地区间、城乡间卫生资源的分配有不均衡的状况存在。

首先,地区之间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在医疗机构数、具有资格的执业医师数、医院病床数等指标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收费方面,各地人次均医药费用也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同时,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也都优于农村。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1990 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25.7 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19.0 元,城镇是农村的 1.4 倍。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856.4 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287.5 元,城镇是农村的 3.0 倍,差距逐步增大。

表 1 2010 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

地区 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 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 门诊费用 住院费用

药费 检查治疗费 药费 检查治疗费 地区/全国 地区/全国

全国 81.2 48.6 2619.8 2035.8 1 1

北京 210.0 64.0 5555.7 5921.8 2 2.5

上海 136.1 46.4 4638.6 3662.9 1.5 1.9

广东 68.7 41.1 2769.8 2956.4 0.9 1.2

山东 79.5 55.2 2515.4 1945.3 1 0.9

湖南 82.6 61.1 2382.3 1614.1 1.1 0.9

甘肃 41.4 29.6 1552.9 1124.0 0.6 0.6

23.4 15 602.9 602.9 0.3 0.5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二、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比较

1、卫生经费的筹措和支出比较

2008 年统计的 193 个国家,我国卫生总费用占 GDP 比重为 5.01%,世界排名 149 位;人均卫生费用排名为 125 位,中国和各国人均卫生费用相比,得出美国、德国、日本是分别是中国的40、30、22 倍。和美国相比,亚洲国家的人均卫生费用都相对要低,但新加坡仍是中国的将近10倍,这点我国应该注意,应该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日本、英国高达 81%,法国 76%,中国只有近48%。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10.3%,低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 2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数据对比

国家 卫生总费用占GDP% 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 社会医保支出占政府卫生支出% 人均卫生费用(美元) 人均政府卫生支出(美元)

2000 2008 2000 2008 2000 2008 2000 2008 2000 2008

英国 7 8.7 14.3 15.1 0 0 1767 3771 1400 3116

法国 10.1 11.2 15.5 16 94.3 93.1 2184 4966 1734 3768

美国 13.4 15.2 17.1 18.7 33.5 27.8 4703 7164 2032 3426

德国 10.3 10.5 18.2 18 87.3 90.8 2366 4720 1888 3523

日本 7.7 8.3 16 17.9 80.9 81.5 2827 3190 2298 2568

新加坡 2.8 3.3 6.2 7.8 4.8 13.2 648 1404 291 479

中国 4.6 4.3 11.1 10.3 57.2 66.3 44 146 17 69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2、 卫生人力资源比较

日本、新加坡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其居民健康水平并不低,决定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除了和医师数量有关,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效率也是重要因素。我国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护比例不合理。医护比例日本最高 1:4.5,美国为 1:3.6,而中国仅为 1:0.7。

3、 居民健康水平比较

2009 年,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 74 岁(61),日本居民的期望寿命84 岁,孕产妇死亡率38/10 万(60 );新生儿死亡率11‰。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在世界上的排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在现有的费用水平下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说明我国卫生投入效率较高。

三、财政投入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

政府财政投入对卫生事业的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对卫生事业的相关指标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论证政府财政投入究竟对卫生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以上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总结和我国卫生事业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选取以下指标数据来进行相关性分析。

年份 政府卫生支出 卫生总费用 卫生机构数 卫生人员数 病床数

2003 1116.94 6584.10 806243 6216971 316.40

2004 1293.58 7590.29 849140 6332739 326.84

2005 1552.53 8659.91 882206 6447246 336.75

2006 1778.86 9843.34 918097 6681184 351.18

2007 2581.58 11573.97 912263 6964389 370.11

2008 3593.94 14535.40 891480 7251803 403.87

2009 4685.60 17204.81 916571 7781448 441.66

2010 5688.64 19921.35 936927 8207502 478.68

资料来源:卫生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数据通过使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得出

政府卫生支出 卫生总费用 卫生机构数 卫生人员数 病床数

政府卫生支出 1

卫生总费用 0.9892 1

卫生机构数 -0.2839 -0.3602 1

卫生人员数 0.8114 0.7417 0.2895 1

病床数 0.9938 0.9797 -0.2052 0.858 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卫生支出对卫生总费用、卫生人员、病床数都存在显著相关性,政府卫生支出的增加,卫生总费、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也都有显著地增加,人民的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因此财政投入增加对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影响。

四、财政投入增加对卫生事业的影响

1、财政投入会带动卫生总费用的增加

随着财政支出中医疗所占比重的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是同时财政投入的增加会带动卫生总费用的持续增加。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高科技医疗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其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增加,因此在财政投入使医疗费用的增加更好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水平。另一方面,在可配置资源的有限性的影响下,我们也要对医疗费用水平进行控制,不能使其无限制的增长,要使其增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速度。

2、财政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卫生事业的公平性

医疗卫生产品,属于公共物品,因此,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这就需要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助于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其发展逐步回归公益性。通过财政投入,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差距。使地方政府能够在中央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制定符合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此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卫生事业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2011

第8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 人力资源 现状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3]王思民,俞颂华,刘志勇.影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2:29-31

第9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遵化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状况进行分析,基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 配置 公平 效率卫生人力资源

目前,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调查了遵化市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共1275家医疗机构,调查包括年门急诊人次数、年住院手术人数、年健康检查人次数、年出院人次数、年开放床日数等内容。同时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笔者系统地查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归纳的方法发现其中具有共性的经验,服务于本次研究的设计及后续分析;而调查数据则采用EPI data软件录入、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状况

市级医疗机构。调查显示,遵化市市级4家医疗机构2003年的年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年开放床日数、年出院者用床数与2002年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003年病床周转次数最高,达到94.28。2001年至2006年的年门急诊人次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6年比2001年增加近20万人次。年住院手术人数、年健康检查人数在2003年略有回落,2006年分别达到8656人和10337人次。2006年年实际占用床日数、年出院者用床日数反而低于2005年,降低了9674日、10564日。

卫生院。遵化市44家卫生院医疗情况:2004年年门急诊人次高于各年,达到557611人次;年健康检查人次数、年手术人数呈现逐年上涨趋势,2006年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2.5倍和3.2倍; 2001-2006年实际开放床位数、实际开放床日数、实际占用床日数和出院者用床日数呈现依次增长趋势,其中实际占用床日数和出院者占用床日数的各年增长幅度均较大。

村卫生室服务情况。村卫生室在提高一定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孕产妇的健康管理、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计划免疫工作、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等。2006年遵化市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如下:年平均诊疗人次数达1371260人次,平均出诊人次数为685570人次; 年内平均接生人数仅为1470人;孕产妇平均管理建卡人数为21080;年内平均计免实建卡人数为15700,其中7岁以下儿童实行系统管理平均人数为38500。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调查发现,按照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划分,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Table1显示,相当于县级的市级医院医生人均每日负担诊疗人次为3.1,卫生院为3.0人次,村卫生室为6.8人次。

村卫生室的门急诊服务效率是三级医疗服务网中最高的,比市级医疗机构和卫生院各高出一倍。如果我们假定县级医疗机构医生承担的住院服务工作量与村卫生室医生的工作量相当,可以直接得出县级卫生服务机构医生的门诊效率低于村卫生室医生效率的结论。拥有大量高职称优秀卫生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县级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却低于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作为三级医疗服务网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三级医疗服务网的枢纽。然而,遵化市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效率不但低于市级医院而且低于村卫生室,分别为市级医院和村卫生室的96.77%和44.12%。三级医疗服务网门诊效率应引起遵化市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因为乡镇卫生院作为整个三级医疗服务网的枢纽,事关三级医疗服务网建设的成败。要解决此问题,首要的是寻找到卫生院门诊服务效率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地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其门诊服务效率。

由于我国卫生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村卫生室提供住院服务,因此在分析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效率时,仅分析市级医院和卫生院。从表1可以看出,市级医院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床日为1.1,而乡镇卫生院仅为0.6,二者相差将近一倍。卫生院的住院服务效率显著低于市级医疗机构。根据现场调查及访谈中获得的信息,由于该市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卫生院的基本设施虽然距县级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落后。同时卫生院又占据地利优势,相比县市级医疗机构,其就诊时间上更便捷。这是因为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往往比不上县级医疗机构人员,同时在价格上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并不足以形成明显优势,加之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从而导致了住院患者流向了技术优势明显的县级医疗机构。

从整体服务效率来看,不论是门诊服务还是住院服务,乡镇卫生院都处于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弱势状态。如果说其服务效率低于县市级医疗机构主要是由于其技术处于劣势,那么其服务效率低于村级卫生机构则就不是该原因所能够解释的了。村级医疗机构能够拥有众多患者,不仅有相对卫生院的地利优势,还有其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对患者的尊重、价格更低廉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欠款等原因。如果乡镇卫生院要恢复其三级医疗服务网枢纽与中心地位,必须提高服务效率。因此,乡镇卫生院应该及时分析村卫生室和县级医疗机构吸引患者的原因,借鉴其长处,回归自身的应有位置。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由于卫生服务提供主要是由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因此在分析卫生服务配置公平性的时候,笔者仅对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展开分析,不再对管理人员等非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分析。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有许多切入点,比如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城乡人均距离最近医疗点距离及时间、城乡人均就诊交通费等。这些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但其核心指标仍然是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遵化市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来衡量遵化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

遵化市城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4人,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仅有4.2人,城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倍多。如果再考虑到人口密度问题,不难发现,在人员高度集中的城镇和人口相对比较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必然存在更明显的差距。

结论

三级医疗服务网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不合理。按照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划分,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生人均每日负担诊疗人次分别为3.1、3.0和6.8,三级医疗服务网门诊效率呈“V”字型。村卫生室的门急诊服务效率是三级医疗服务网中最高的,分别比市级医疗机构和卫生院高出一倍多。然而,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效率不但低于市级医院而且低于村卫生室,分别为市级医院和村卫生室的96.77%和44.12%。此外,市级医院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床日为1.1,而乡镇卫生院仅为0.6,二者相差将近一倍。就综合服务效率而言,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服务,乡镇卫生院都处于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弱势状态。现场调查发现,村级医疗机构能够拥有这么多的患者,不仅有相对卫生院的地利优势,还有其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对患者的尊重、价格更低廉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欠款等原因。如果乡镇卫生院要恢复其三级医疗服务网枢纽与中心地位,应该及时分析村卫生室和县级医疗机构吸引患者的原因,借鉴其长处,提高服务效率回归自身的应有位置。

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遵化市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其城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4人,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仅有4.2人,城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倍多。因此遵化市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来吸引卫生工作人员到农村工作,同时在城乡现有卫生人力资源之间进行二次调整,把一定数量的城镇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农村,从而逐步实现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2.遵化市统计局.遵化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