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保护环境的论据精选(九篇)

保护环境的论据

第1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1.1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概念论述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上顺利开展,它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数据统计能力,要大量的对环境保护数据进行全面反映,要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功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处理,然后针对不同的环境数据规划它们不同管理部门,从而增加数据决策的灵活性。当环境数据在网上出现以后,公民在查阅时会更加方便。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使得环境保护监测关联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1.2数字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分析

数字环境保护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一般会被划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做好数字环境监测网络软件系统建设工作,第二就是建设好数字环境监测信息管理技术体系。这两项工作能否被顺利的开展对我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设数字环境监测网络软件工作中,要将为公众提供基本服务作为该项工作的核心,数字监测工作要想顺利开展这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做好数字环境监测网络软件建设工作中,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全方位建设,例如,对环境监测办公环境进行改善等等。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中自然也离不开电子身份认证技术,该项技术对工作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得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固定的电子身份,以此来区分好其他用户。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必定会存在对大量环境数据进行处理的工作,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环境保护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开展工作中对数据进行存储很重,数据保存工作是一项最为有价值的工作,所以说为了防止数据发生丢失做好备份工作不可忽视。

2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必经之路论述

2.1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化建设

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是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工作,通过对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应用,可以将处理过的数据直接传送到环境管理部门,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字环境信息工作标准化建设。为了保证数字环境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的开展力度,让数字系统走向标准化是现代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

2.2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安全性管理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将数字保护工作和不同客户需求工作结合起来,要将环境信息转变成为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参数。在这个过程中,对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是保证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快捷性,对环境数据进行让更多的人全面的了解环境变化情况,让环境变化工作逐渐走向大众化。

2.3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安全管理工作

就我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情况来看,我国对环境数据的统计多数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因此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系统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必定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所以说做好数字安全工作很重要。首先,在保证数据安全工作方面,为了防止数据的丢失,和降低数据被篡改几率的发生,要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可以使用的。与此同时,要定期的对监测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做好数据使用工作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在管理中一旦发现出现了问题,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对数据进行修复保证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不受影响。无论怎样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科学性较高的工作,所以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应用,因此选用专业人员也是数字环境监测研究的重点。

3结语

第2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吕忠梅

环境法作为国家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以及赋予公民参与环境管理权利的法律,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便是环境权①理论及立法实践。环境权是在国际社会两度引起高潮的课题,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探讨环境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拓展我国环境法的研究领域。

一、环境权的提出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

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不断、污染严重和发展中

国家贫困与人口压力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一方面致力于运用技术手段治理

污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6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组织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1966年,联大第一次辩论人类环境问题,在各成员国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大会取得共识,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共商环境保护大计,这便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由来。

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从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这些观点,为欧洲人权会议迅速接受。从七十年代初,欧洲人权会议便组织了80人的专家委员会,致力于将"人类免受环境危害的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作为新的人权原则进行国际法编纂。1971年,欧洲人权会议将个人在洁净的空气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一项主题进行了讨论,继而在1973年维也纳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了《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肯定地将环境权作为新的人权并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欧洲人权会议还为环境权的确立进行了广泛的工作,旨在引起全世界对环境权的重视,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而不是为欧洲所特有的概念。?

环境权为世界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第一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一些国家在《人类环境宣言》的影响下,开始了环境权的立法实践:如南斯拉夫、波兰、葡萄牙、智利、巴西、匈牙利等国在其宪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认了环境权;再如希腊、巴拿马、菲律宾、捷克斯洛伐克、泰国、瑞典等国则在宪法中体现了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内容。日本和美国还广泛地受理了以保护环境权为案由的案件,开始了环境权的司法实践。

二、环境权的涵义与性质

环境权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之所以如此,盖因其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致。公民在健康优美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实为公民与生俱来的应有权利②。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恶化,使公民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权利要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更使国家具备了保护这一权利的物质手段。因此,国家应及时将这一应有权利奉为法律权利。而在现代社会权利法定原则下,环境权的法律化是使环境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担当环境管理职责的法律依据。?

在关于环境权能否成立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③。?

"否定说"认为,保护环境的确需要法律依据,目前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但只要扩大传统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以及更新侵权理论,就足以弥补传统法律的缺陷,不必要再确立一具概念模糊的环境权。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至少是在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环境权的真正涵义,并在传统的以私权为中心的法律观指导下提出来的。环境权是为克服和弥补传统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和不足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权利。?

第3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4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关键词:公众 环保 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环保越来越深刻,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也使得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责任,环境保护工作对全球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长期以来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收益的发展方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和诸多学者都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扩大环境保护的生活参与面,让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落实。笔者作为一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对国家的环保措施和环保工作的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对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进行系统论述,希望社会大众对环保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理依据

环境权的观念和运动主要发端于美、日、欧等工业发达围家。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美国,自卡逊于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对美国民权条例“没有提到一个公民有权保证免受私人或公共机关散播致死毒药的危险”的感叹之后,就掀起了一场关于环境权的大辩论,当时许多美国人要求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但是根据当时的宪法和民商法理论,公民无权对作为“企业自由”的排污行为和对作为无主物的大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的使用提出权利要求。在争论中,密执安大学萨克斯教授以“公共财产论”和“公共信托论”为基础,提出了环境权的主张。萨克斯认为:“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对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通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共有利益的考虑了。而这些利益与相当的私的利益一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资格,其所有者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在古代格言‘在不妨害他人财产使用时使用自己的财产’不仅适用于现在以及所有者之间的纠纷,而且适用于诸如工厂所有者与对清洁大气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不动产业者与水产资源和维待野生生物生存地域的公共权利之间的纠纷、挖掘上地的采掘业者与维持自然舒适方而的公共利益之间的纠纷”这就是萨克斯提出“环境权”理论的主要根据。对此,萨克斯认为:“只有当我们一方面提出这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将公共权利的正当性作为与传统的私的财产利益相对等的东西来看待时,才能说这时我们才开始走上建立有效的环境法体系的真正道路”。环境权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美国社会引起厂强烈的反响。受萨克斯“环境权”理论的影响,在欧洲以及日本都于20世纪70年代展开环境权问题的讨论。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现在,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国家通过的宪法或法律中都规定了环境权。国家对环境权的承认,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使本国、本地区人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和得到保障,使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人能够过上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然而,谈到权利,就有必要明确其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上述这些国际环境文件都强调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补救的权利,并由此在环境权的概念中派生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因此,环境权是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的权利基础和法理依据。

二、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环保意识影响

人们的实践行为都是由其意识所指导的,所以大众的环保行为也是由其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的。笔者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环保重视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多;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的公众,其参与环保的行为更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于环保理念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更加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活环保行动中,让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

三、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生活习惯的影响

每一个公民的环保行为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因此长期行为的生活习惯对其环保行为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公民能否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循环利用等,都是检验公民环保行为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下更容易落实环保行为;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浪费习惯的公民通常情况就很难落实环保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让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身环保行为的落实。

四、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其教育程度的影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其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往往更加正确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因此,笔者提倡更加丰富公民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在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其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公民自身环保知识的丰富,进而促进公民更加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五、国家的政策引导也对公民参与环保起到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各项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落实,也是国家对于公民行为的引导。公民根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约束自身行为,不断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促进国家环境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0:100.

第5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编写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12-2

0 引言

验收监测报告一般包括前言、概述、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环保治理设施情况、验收监测具体内容、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结论与建议等七大部分,环评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企业项目建设一般不要求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告中可以省去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章节。环评及审批部门的批复为验收监测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贯穿始终,下面就各章节的描述进行展开与讨论。

1 概述

该部分描述的是建设项目的概况,即项目的地址、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环评编制及批复情况、项目开工竣工和试生产日期、总投资额和环保投资额、验收方案的编写,以及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情况等,是该扩建项目对原项目情况进行概述,然后过渡到现建设项目。该部分包括报告的编制依据、监测目的、评价标准和环评结论及批复等内容。

①编制依据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2002年2月1日)、《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38号)、《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第288号令,2011年10月25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管理规定》(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浙环发[2009]89号,2010年1月4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报告书及环保部门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委托书、验收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验收监测期间有关情况记录表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等。

②验收监测目的为: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考核该建设项目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情况;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是否对周围环境质量造成污染。核定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放总量;评价其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和处理效率,核实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

③评价标准参照环评结合实际进行罗列,实际监测中有测的项目其标准列出,未测的则不列。废气排放速率

与排气筒高度有关,标准未列的高度,需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附录B内插法或外推法计算,排气筒高度若低于15米,外推法之后还应再严格50%执行。

④环评结论及批复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针对环评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水、气、声、固废的环境影响结论和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等,欲想报告的篇幅加长,亦可将批复进行展开。

2 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

这部分包括公司的概括、生产工艺、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①公司概括主要对公司的历史、特点,生产规模、地址位置及周边情况、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概述,同时对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和主要设备清单进行罗列,包括环评数量和实际数量,这两者相差较大的,在验收监测之前可判断是否项目竣工阶段性环保验收监测或者项目阶段性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②生产工艺及流程图和各工艺流程说明一般可参照环评,但工艺有改进的且不产生新的污染或污染可控,应予支持和提倡,不然应重新申请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

③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一般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这些也可参照环评内容,注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废水、废气等污染源及污染物进行分析,都是哪些污染源、哪些污染物,产生多少量,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固废还应依据固废清单和处理协议进行概述。

3 环保治理设施情况

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根据处理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进行描述。

①废水处理设施一般需说明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及实际处理能力,日运行时间,处理工艺和原理(更形象的还可画出工艺流程图),处理后排放何方,是直排还是纳管,纳管的对应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执行什么标准,以便计算污染物环境排放量。

②废气处理设施一般也有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风量,处理工艺及流程图,还有很一个重要的参数排气筒高度,这个关系到排放速率的标准值,一般排气筒高度应大于15米,氰化氢还应大于25米。

4 验收监测具体内容

这部分是验收监测报告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实施情况和工况分析、监测结果与评价,其中监测结果与评价是最重要的内容。

为更形象直观,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等均为列表形式,例如

验收监测的实施应说明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情况,有分包也应说明,现场监测时应保证工况大于75%,需现场负责人监督,范文如下

2015年10月22日至23日我公司组织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抽样监测,期间该企业正常生产,10月23日至11月4日我公司组织对废水和废气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其中非甲烷总烃项目由浙江新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分包检测,水中锡项目由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包检测。

据企业统计,监测日10月22日、10月23日分别生产线路板273m2和274m2,目标日产量为340m2,则生产负荷分别为80.3%和80.6%,均大于75%,生产工况符合验收监测的要求。

监测结果一般列表形式列出,同时列有排放口的排放限值,评价内容则为文字形式,具体每个项目、每个方法,务必详尽、清晰,以废水为例:

项目标准排放口出水监测结果中,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石油类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氨氮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间接排放限值。

5 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有编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企业,然后根据应急预案文本进行简单概述,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备案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演练。

6 结论与建议

最后就是收宫了,就是全篇内容进行概括和结论,并提出建议意见。结论包括水环境保护结论、气环境保护结论、声环境保护结论、固体废物核查结论和总量控制结论。

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根据环评和批复,结合实际,把以上内容都编写好,基本也可以交出作为主管部门现场验收的依据了。

参 考 文 献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

第6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工;环境保护;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28-02

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概况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具有很强的科普性、教育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化工类、制药类和轻工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高校通过该教材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化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观念。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章节较多,内容丰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安全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再与时俱进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保和化工生产正反方面的案例,该课程的内容就比较全面、充实。然而该课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学时比较少,一般安排2或3学分进行教学。因此,“内容多,课时少,周期短”就成为该课程的典型教学特点。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四、《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8.有机结合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物,屏幕是不能完全取代黑板的,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演示化工工艺流程、机理推导和公式演算方面更为明细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教师个人特色及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岳元,保宇.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黎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

第7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等在边际成本定价的基础上发展的自然资源定价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边际机会成本是从经济角度对资源利用加以抽象和度量,包括了生产者收获自然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因自然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自然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考虑了代际公平性,是一个比较好的资源定价方法。该理论能够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提供直接的理论与方法基础,有助于解决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过程中缺失成本的确认、计量问题,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利用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对传统的资源环境管理改革的突破和新探索。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理论上使用者为消耗的单位森林环境资源支付的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OpportunityCost,简称MOC),由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ProductionCost,简称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UserCost,简称MUC)、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ExternalCost,简称MEC)组成[2]。

2研究区概况

福建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7月3日,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5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该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和光泽三县(市)境内,北部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地处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全区南北长达52km,东西宽22km,总面积5652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870hm2,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留地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自然保护区,其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各方面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和国内保护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自然条件

武夷山保护区地质类型属于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其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属于邵武—河源深断裂,呈现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地貌特征。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保护区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保护区内山峰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8.5~18℃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1486~2150mm之间,降水主要在3~6月份,全年无霜期253~272d。全区平均海拔1200m,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主峰黄岗山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海拔2158m,是冬季减弱北方冷空气、夏季截留东南海洋季风的天然屏障,使得武夷山保护区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区内山高坡陡、峡谷纵深,自黄岗山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发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2.2社会经济状况

武夷山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9272hm2、缓冲区12395hm2、实验区14860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8%、22%和26.2%。武夷山保护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中集体林占60%,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和桂林村的六墩自然村,共32个居民点;2010年区内有居民住户589户,人数2453人,周边还涉及4个县市、6个乡镇、13个村(场)的10694名群众。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发展社区经济也是保护区工作的重心之一,建立保护区30多年来,实验区内的6596hm2毛竹林划定为固定的生产小区,占总面积的11.7%。现实验区内有毛竹林6133hm2(其中集体林5733hm2),社区内群众年采伐毛竹60~80万根,每根原竹纯利20元以上,产值1000多万元。除了毛竹收入,区内群众的另一经济支柱是红茶收入,因为保护区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据统计,2010年红茶产量超200t,产值2000多万元,区内桐木、坳头两村仅红茶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多元。另外,社区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业以及保护区森林管护工作。村民投入到生态旅游中,通过经营旅店、参与和销售旅游商品等获得收入;近10%的区内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使村民每年人均增收700多元,使社区的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现桐木村和坳头村是闽北的明星村,大坡村是建阳市的小康榜样村。区内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虽然过去三十年来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获得了不断改善,但也应看到,森林环境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村民对森林环境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村民对一些保护区措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支持,比如保护区内林木资源的禁伐社区群众就反映强烈,因为其生活用材、制茶用材、生产毛竹用架桥材等难以得到。为给该区域森林环境资源合理定价,设计科学的森林环境服务市场机制服务,真正实现“谁受益,谁付费;谁破坏,谁付费”,从而促进森林环境保护、改善保护区内居民经济生活水平,不失为改进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2.3森林环境资源分布

武夷山保护区有林地面积53870hm2,其中约有2.9万hm2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高达96.3%,林木蓄积量达5217508m3。典型的森林类型为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其中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于海拔1100m以下;针叶林以马尾松林、黄山松林为主要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800m之间;针阔叶混交林介于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在武夷山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广,多分布于海拔500~1700m之间[3]。为简化计算,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数据,本研究将各类森林环境资源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几乎发挥了所有类型的森林环境服务功能,它为武夷山风景区的九曲溪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的环境服务,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水土保持服务,是闽江的主要水源地和集水区。它还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服务,保持了区内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4]。保护区内有28种植物属珍稀濒危、渐危物种,南方红豆杉、水松等20种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脊椎动物484种,已查明的昆虫5000多种,其中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57种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有101种鸟类属国际候鸟保护网保护对象[5-6]。因此,本研究选取武夷山保护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3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根据边际机会成本的理论,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设计具体定价模型,对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边际环境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进行具体的测算。

3.1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者成本测算根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资料,在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基础上,按森林蓄积平均增长率推算得到1998~2011年武夷山保护区总蓄积的数据,结果见表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直接生产成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间接生产成本、资本费。根据武夷山保护区提供的成本数据,本研究选取14年鉴武夷山保护区的平均生产成本,将其平均分摊到每年的新增蓄积上,具体生产成本数据见表3。

3.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测算根据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建立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定价模型,计算单位蓄积的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所带来的某项森林环境资源服务的损失量。

(1)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土壤提供了水源涵养的重要服务。保护区内溪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桐木溪、黄柏溪、大安溪、新历溪、西坑庙溪、芙蓉溪、米罗湾溪等,所汇入的河流建溪、富屯溪与沙溪是闽江的三大之流。如对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则会直接影响水源的涵养量,造成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根据1993至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含占地拆迁补偿、工程造价、维护费用等)为2.17元t-1,按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单位库容造价Ck为2.89元•m-3[7-8];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武夷山保护区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降水量有一定差异,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44~54mm,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100mm[9]。本研究依据他人研究资料,选取武夷山平均海拔1240m处,以年平均降水量P2678.78mm•a-1、平均林分蒸散量E2025.64mm、地表平均径流量C21.88mm作为计算数据[15],对应面积A的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通过公式得到单位蓄积森林年调节水量价值E1(元/am3)为:E1=10CkA(P-E-C)/M=154.56。

(2)水质变化的损失依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采取的网格法得到2007年全国大中城市的居民用水价格平均值为2.09元•t-1[1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201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1,按照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水的净化费用K为2.06元•t-1;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涵养水量计算方式同E1;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水质变化损失E2(元/am3)计算公式为:E2=10KA(P-E-C)/M=42.78。

(3)土壤流失的损失在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侵蚀控制服务,一方面通过减少径流量减缓对土壤的冲击力,另一方面通过改良土壤与固结土壤增强其抗蚀性和抗冲性,可以防止风力和水力对土壤的侵蚀。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土壤流失将会淤积水库,影响下游水库的库容,造成清淤成本。

(4)养分流失的损失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造成的养分流失损失主要是指保存在土壤中的N、P、K营养元素随着土壤流失带来的损失,可以将流失土壤中的N、P、K的数量换算为化肥的价值得到。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X2-X1)为200t/(hm2•a),武夷山保护区林地土壤养分平均百分比含量见表4[12]。福建省常用的N肥为尿素,P肥为过磷酸钙,K肥为氯化钾。根据化肥产品说明中获知尿素含氮量R1为46.67%,过磷酸钙化肥含磷量R2为15.27%,氯化钾化肥含钾量R3为52.35%。根据中国农资网()2012年福建省春季平均价格,2012年尿素化肥市场价格C1为2150元/t,过磷酸钙化肥市场价格C2为680元/t,氯化钾化肥市场价格C3为3120元/t。

(5)碳损失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储存碳,其储存量比大气中的多近60%,如果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势必增加大气中的碳积累,影响全球气候,带来损失[13]。对武夷山保护区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碳损失可通过碳税法来计算。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碳税率CT为150美元/t,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换算为人民币后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3074,碳税率换算成人民币为945.71元/t;森林的平均林分净生产力Bn为8.99t/(hm2•a)[14];依据李金昌在《生态价值论》中提出的森林土壤碳贮量占森林总贮碳量的13%的结论,单位面积森林土壤年固碳量Ft为总量的0.13倍。

(6)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氧气减少、负离子减少、吸收污染物减少、噪音增大、滞尘能力降低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对他人影响带来的损失可以归结为居住质量下降,对其损失的计量采用意愿调查法(CVM)得到,其值计为E6。考虑到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影响范围主要为武夷山保护区周边县市,所以问卷调查以周边县市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考虑到对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能较真实反映受访者所享受的森林环境资源带来的居住质量改善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CVM调查获取该服务价值,然后将其平均分摊到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上,该单位蓄积的环境资源采伐利用会带来与该服务价值等量的损失,即得到E6[15-17]。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具体的工作:问卷设计、问卷的预调查与设计改进、调查的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结果与讨论

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价格构成中边际环境成本为587.67元/(a•m3),约占83%,边际生产成本只是占较小部分。该结果有效反映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重要环境服务作用的特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损失。本研究所计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为平均价格,所以成熟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将远高于这个平均数,将其与武夷山地区实际林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较,现行武夷山地区林木的市场价格偏低,不能弥补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不利于森林环境资源的保护。采用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开展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将会有利于森林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为森林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知,前文所提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相比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计算方法,本研究提出的计算模型具有自身的优势: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的计算是基于其发挥的全部生态功能全部被利用,而计算为其服务总价值,事实上并不可能全部被利用,本研究考虑了这一点,如对释放氧气的服务计算,考虑氧气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并非稀缺物质,所以本研究不单独计量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释放氧气减少的损失,而是将其放在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上,开展其支付意愿的调查,所得结果更契合实际。传统的定价结果数值偏大,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森林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视,但在具体资源利用、赔偿、投资等实践工作中指导意义不强,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与模型是对终端损失的计量,虽然这种计量还不够精确,有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但毕竟思路符合现实要求,测算基本可行,对现实的森林环境资源配置与利用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有利于刺激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者一方面提高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注意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环境成本,从而保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8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 网络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探讨 大数据与云计算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协同保护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的研究 网络社会下个人信息泄露所引发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思考 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 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移动互联网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依法治国背景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及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个人信息如何保护 关于政府信息中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分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探究 浅论新形势下个人所得税改革效应 网络中个人信息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2-20.

[2]Alavi M,Leidner D E.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3]刘莉,王翠萍,刘雁.“数据―信息―情报”三角转化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2):28-31.

[4]Shannon C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79-429,623-656.

[5]刘莉.“数据―信息―情报”转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姚朝兵.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的制度构建――欧盟及美国立法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3):20.

[7]Philip Russom.big data analytics[EB/OL].,2015-12-20.

[8]王嘉.大数据视角下竞争情报价值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9]百度百科.信息时效性[EB/OL].,2015-12-20.

[12]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行业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EB/OL].,2015-12-20.

[13]彭惠梅,甘守义.网络环境中消费者隐私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66-69.

第9篇:保护环境的论据范文

 

一、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的必然性

 

1.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是拓宽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途径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但是,客观地讲,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并且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一些环境问题己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一是环境污染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中,大气污染十分突出1998年对全国322个城市的环境监测表明,72%以上城市市区空气质量处于三类或者超过三类标准状态,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另有资料表明,我国酸雨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此外,水体污染情况也相当严重,七大水系和太湖、巢撒滇池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超过60%,地下水污染面积己达50%二是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一方面,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占国土面积的3%,平均每年新増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损失耕地100万亩另一方面,森林草原过度消耗,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全国退化碱化、沙化“三化”草地己占草地总面积的1/3,而且每年仍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増,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仍未得到禁止,由此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恶化再加上一些盗猎者对野生动物的恣意猎杀,对珍贵植物的过度采集,使生物物种资源受到威胁,全国己有15%~2(%的动、植物种类面临灭顶之灾三是资源衰竭与浪费问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乱采乱挖现象严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用发挥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完善政策法规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2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质决定的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环境问题的解决也要靠人自己所以,环境保护是一项事关人类自身的事业,是公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公众自己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的正确选择。

 

3.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与进步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限,仅仅依靠国家保护不足以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环境问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发扬民主、加强监督、群策群力,搞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因而是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

 

4.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论是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是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和地位来看,在西方一些国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己经成为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60年代,美国就成立了26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到70年代,己经増加到48个。1991年的资料表明,在10个美国人中,有8个自称是环境保护分子。可以说,公众参与程度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环境保护事业发达程度和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的途径不多,方式也比较单一,同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S距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巨大潜力,尽快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的构成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我国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宪法依据《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促进机制的目的,就在于把宪法和法律作出的规定落到实处。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促进机制,就是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权利义务及其实现方式的法律规定的总和。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立法,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提高公众对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増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对环境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意识,健全各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保证这些法律制度得到贯彻实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个机制主要应该由4个部分构成:

 

1.知情机制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制度、规范,定期有关环境方面的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让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和获取环境信息情况,由此作出判断和决策公众有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既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的前提条件,又是公众享有参与权和民主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基础环节。建立知情机制,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及时和适当地获得公共机构所持有的关于环境的资料,并给公众了解影响环境状况决策的各种信息的机会,増加影响环境状况的决策的“透明度”;为公众提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参观考察、见证检测、学习资料或者知识培训以及获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机会,让公众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和信息来决定或者选择自己的生活由于环境保护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极强,因此,为了使公众理解和了解环境方面的知识,必须定期公布并使公众了解一些重要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排污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等等现在欧盟己经开始实施“统一产品政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新产品生产与消费链中传递环境信息政策,明确新产品系统对环境负担的责任,増加公众了解的机会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2表达机制就是要通过让公众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増加对环境状况的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实现对环境事务的参与。表达机制是公众言论权、监督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体现建立表达机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公众意见收集反馈系统可以是公众主动反映,也可以是有关环境管理机构或者环境保护组织经常性地向公众征询意见,还可以是公众通过新闻舆论发表意见极端的情况还包括上访、集会、游行、示威抗议等等最有效的方式是环境管理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公众参加环境影响评价的听证会或者审议会,并主动听取公众对环境状况的评价,疏通公众对环境状况的反映渠道等。

 

3.监督机制就是要明确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权利和义务,并使这种权利能够得到实现其主要目的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公众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之下,确保公民的环境监督权它主要包括公众在鉴定和争取公共环境利益方面享有平等的自由和影响力,公众对政府和企业作出的对环境状况构成现实的或者潜在影响的政策和决策具有质询、异议的权利,以及公众对破坏环境者的检举和揭发权利。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公众参与了解情况、表达意见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4.诉讼机制就是指对造成了环境损害的,公众有权提起诉讼,要求责任人采取停止侵害、补救赔偿损失等措施,并对责任人予以行政、民事、刑事制裁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环境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最终的、极端的措施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强调,起诉资格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也就是说,提起环境民事诉讼的必须是那些人身或财产权益直接受到他人民事不法行为侵害的人这显然对环境民事侵害的受害人十分不利因为他们所遭受的环境侵害大多是“间接的”和“无形的”。为此,我国宜借鉴西方国家法律关于放宽起诉资格要件的规定,将环境民事诉讼的起诉资格要件扩大到“与本案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有效地保护环境民事侵害的受害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目的。

 

上述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因而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运行系统其动力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来自依法治国的历史潮流。

 

三、对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既要完善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又要大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种环境保护群众组织,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具体来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虽然有所规定,但还比较抽象、零散,缺乏系统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首先,要依法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和环境自卫权公民的环境权是指公民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同时又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它是实现公民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生命健康权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环境自卫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武器。其次,要通过立法,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方式正如实体法必须有程序法相配套一样,要落实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体权利,也必须在程序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比如通过综合性的环境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检举权、申诉权、诉讼权、辩护权等权利同时,在其他有关的法律,如社会团体组织法结社法游行示威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中,也应规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原则、内容根据各国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途径、方式和程序的法律制度,主要应该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权自愿成立环境保护社会团体或者非政府环境保护群众组织,并通过这类组织参与环境管理,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环境保护群众组织有权依法就环境资源问题或者其他环境事务进行信访等活动;对单位和个人的各种违法行政行为,公众有权进行监督、检举,有权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参加刑事诉讼;公民有权旁听立法机关讨论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会议、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有关环境问题的案件,参加各级政府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举行的有关行政执法公开听证会等等此外,公众有权对有关影响环境质量和环境权益的重要计龙丨政策、立法区域开发和建设项目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参加有关环境保护及环境执法检查,等等。再次,要制定信息公开制度,确认公民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公民有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这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为保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可能性,应该在环境法律法规中规定公民有按法定程序获取信息的权利。当然,要实现这项权利,其前提是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反之,公民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就很难落实。

 

2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律制度要落实公民的环境诉讼权,不仅要放宽公民进行环境诉讼的主体资格,而且要在法律上对环境保护群众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明确,并参照国际上的一般做法,在我国各单项环境法中设立专门的条款,规定公民诉讼的权利,使公民提起环境诉讼有具体的依据。同时,在这些单项法律中还必须规定比较完备的相关条款,使关于公民诉讼的法律规定更严密,以便于公民进行环境诉讼。比如,从民事法律上讲,由于环境侵权是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行为,依据传统的民法理论和民事诉讼程序,对受害人实施救济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要证明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和侵权者的故意或者过失、确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严格判定不特定的以至多数侵权者的责任分担关系等等,是极其复杂的,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际上出现了为对受害人实施民事救济而修正传统民法理论的情况,在环境侵害民事救济领域形成了无过失责任原则、忍受限度论、因果关系的概然性理论、疫学因果关系理论、环境权学说这些,都是在完善我国环境诉讼制度中应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