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第1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 管理 污染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25-01

一、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需求就成为了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任意堆放或处理不当,都会严重污染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及景观等。所以探讨适宜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对策就成了当前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极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问题之一。

二、我国城市垃圾基本情况分析

1、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其构成

从近十几年来的城市发展来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呈大幅度增加趋势。据有关数据表明,199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6766.8万吨,2000年为11818.9万吨,到2002年增至1365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20%,少数城市的垃圾增长率已经超过15%,预计到2017年将会达到5亿吨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生活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和居民燃料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

2、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由于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的状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污染大气。城市生活垃圾中有50%-60%的易腐性有机物,它们能在短短的数小时之内自行降解,并散发出硫化氢、氨、苯、丙酮等多种令人厌恶的臭味,这在集中堆放垃圾的垃圾处置场周围更为明显。

(2)侵占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有很多城市垃圾都堆放在城市郊区,这样就有大量的农田被侵占;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不仅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还导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3)污染水w。垃圾中除易腐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水和自身携带的水分外,有时还接纳一些外来水(主要有降水和径流水),这些水分总量若超过垃圾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就会渗流出来形成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若流入周围的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必然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垃圾爆炸事故频繁发生。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厌氧环境而使垃圾产生的沼气量增加,从而不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都重视起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问题,还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并将此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使得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总的来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明显不足,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垃圾产生量增长的速度。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认识。许多人都认为城市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情,应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由政府支付相应的成本。

2、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我国主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归口部门是建设部,各个城市由市政府领导下的城建环卫部门主管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等工作,垃圾清运处理过程的管理、运行、监督基本是由一家完成,这就出现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情况,出现管理混乱。

3、垃圾混合收集。从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情况看,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仍在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其突出表现为将有机垃圾与其他垃圾一同收集,造成垃圾含水率偏高而发热量较低的特点。针对这种垃圾如果我们采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那么就会显著增加渗滤液产量,提高二次污染的控制成本;如果我们采用焚烧方法处理,须加助燃剂才能满足处理的最低要求,从而大大增加了运行费用。此外,垃圾中还含有塑料、橡胶类组分,若采用焚烧技术处理,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

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管理对策

1、改革环卫体制、促进垃圾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环境卫生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和执行单位,政企合一,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因此,城市中行政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的力度,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的效益。可以采取招标方式组建公司或企业,对城市垃圾的收运、回收及卫生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政府补贴和适当向单位、个人收取垃圾处置费的经济政策以解决垃圾处置设施的运转费。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的范围,从而保证为垃圾处置提供一个固定的资金渠道。

2、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是指产生生活垃圾的主体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来负担部分垃圾处理成本的制度,是一种保护城市环境的经济强制手段。在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部分城市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垃圾处理费。但是产生垃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且在收费制度的起步阶段,主体的收费意识并不强,会出现抵制的情况,所以仅靠一个部门采取直接收取的方式效率并不高,因此要统筹多个部门,采取捆绑扣除、工商注册登记税务代扣、专门部门收取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城市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还可增强人们的“环境消费”意识。

3、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督监测

对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要严格的审批与管理,同时还要认真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督监测垃圾处理场废水、废气等各类环保处理设施以及渗滤液、地下水、无组织排放废气等;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测方法及手段进行完善,使监测体系更健全。

4、提高公民环境卫生意识

要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应该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敏.《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年09期.

第2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由此城市规划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思路。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是作为其中的一项最基本依据,其不仅是确保开发经营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同时还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然而,随着国家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推动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此,相应的也给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城市规划管理涌现出更多的新问题。本文简述了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总称。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3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3.1 管理机构不统一

全国各设市城市在当前尽管都有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然而因其归属部门各不相同,例如,有的与建委平行,有的却从属于建委;有的进行直属分局设置,有的却是非直属分局设置,这样就致使城市规划在行政级别、人员编制以及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等上,差别较大。对于规划主管部门的名称,更是各式各样,例如,规划局、规划国土局、城乡规划管理局、规划建设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局等,这样就致使外商找不到规划主管部门这一现象常有发生。此外,城市的规划、国土、建设三者难以协调这是其关键所在,既包括体制不顺的因素,也包括利益界定不清的因素。

3.2 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当前,在我国多数城市,其城市规划决策,领导者通常才是决策者,书记、市(县)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才拥有决策权,二城市规划决策就是通过这些少数人闭门造车出来的结果。而规划师和公众仅仅只是执行和贯彻决策的人。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城市规划上,其自由裁量权过大,规划主管部门不仅是规划管理者,还是规划编制单位的上级和规划的决策方。这种决策主体的错位,加上没有公众的监督,就很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从而致使城市规划决策与城市规划目标不相符,最终使城市脱离良性的发展轨道。

3.3 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

在我国多数城市,对于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提高,其更注重前者。主要表现在:在工业用地方面,其比例偏高,在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方面,其比例却偏低;对于马路和广场过分追求大;在城市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的用地比例太高,而支路用地却严重不足,城市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就是因为路网结构不合理所造成。

4 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4.1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详细体系

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根据各省市的建设要求统筹编制好总体规划目标和可操作计划,建立起市、县、镇一条线的总体规划。具体可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六大类。全面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确定城乡边界,避免出现边界重复或不重合情况的发生。

4.2 加强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守法意识

首先,由政府开办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对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对贯彻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在城市规划等决策和处理违法建设问题时能严格依法办事,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规划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在自身的利益受到不法开发商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4.3 将权利集中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划编制权和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在市一级的权威部门,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只有市一级规划局才能授权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审批权和限额面积之内的建筑工程规划审批权,以及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章法,按章执法,秉公办事。

4.4 建立规划委员会,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应当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决策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委员会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应是城市规划的决策机构。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4.5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市民参与的程度还处于低层次上。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监督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利于公众参与的机制是前提,同时还要将官员、专家与公众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建立起来。要将公众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将开放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一个互动的城市规划体系建立起来,对于城市规划,相应管理部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方式加强与社会上的各个团体之间的合作,通过规划展览、市民咨询的方式,来征求市民的意见,并在方案修改中要将合理的意见体现出来。

第3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一)政府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政府现在仍然处于占有社会资源的有利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其拥有的权力来占有社会资源,并使其达到占有的最大化。在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结构使得政府可以主导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且在这个供给过程中实现自己权力的巩固,从而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由此看来,即便是在社区当中,政府还是担当着强力的主导者角色。社区治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权力的约束,政府实际上成为社区治理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二)社区居委会

在我们国家,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是通过社区中的所有居民选举产生的,这是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实现自我治理的组织机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我国社区中,社区居委会更多的参与到上级政府部门工作中。由此陷入每天忙于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各种任务,而不是更多的参与自治,这实际上也正是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

目前在我们国家,城市社区中已经出现很多较为成熟的物业管理公司,而这些物业管理公司也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治理的工作中。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治理各个主体之间的活力,有效的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这顺应当前政府鼓励发展的社区治理多元化趋势。

以上任何一个社区治理主体在单独进行治理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追求的社区治理效果。其中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分激发市场经济下的治理活力,而社区居委会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正逐渐沦为上级政府部门的附庸。而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监管,在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达到社区治理善治的目的,只能彼此之间克服各自的缺陷,互为补充,实现协同治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社区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一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街道办和居委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部署。当前居委会更多的是承接街道办事处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就使得居委会无法更好的去完成自治工作。居委会对街道办的工作任务应接不暇,其对于自身社区的治理就无法更好的处理,这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社区中,成熟的社会团体比较少,大部分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使有较为成熟的社会团体,发展状况也不理想。不仅如此,在社区中的社会团体独立性不足,有较多的社会团体是由政府部门或居委会建立的,缺乏相应的活力,不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模糊

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划分,横向和纵向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的模糊,直接导致社区内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彼此扯皮,无法实现合作共治,实际上增加了治理的成本,也降低了治理的效率。

(三)缺乏科学的社区治理目标

在我国以前的社区工作中,侧重点是社区的发展,忽视了社区中精神文明建设,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不足,同时还缺乏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这使得社区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社区集体活动较少,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不高,对社区治理工作不了解,这样就无法较好的完成社区内部的治理工作。最终结果就是无法实现社区更好的发展。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探讨

(一)构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就是指在协同治理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培育,加强社会层面的参与沟通,通过社会参与平台的构建,让多方治理主体彼此协同治理,达到善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各个治理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的协同互动,再次把协同治理机制落实到社区治理中。

最终需要实现的就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构建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指:在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管理中,上级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结合到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中,主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同时做好专业管理的互动。由此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有机结合。

(三)明确社区组织管理的职能,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其管理职能,由此才能更好的实现社区组织管理的目的,达到社区组织管理的效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主要目标是构建有活力的、健康的和谐社区,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有科学的规划,能够根据社区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自身社区制定社区发展规划。除此之外,社区居委会应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社区居民能够在社区中享受到集体的福利。

第4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 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完善建议 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产业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探讨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末端环节的局限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形势及管理对策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以及管理策略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出路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建议 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对象与合理方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 GAUTAM S P,BUNDELA P pos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of jabalpur City [J]. Glob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4(1):43~46.

[21] 韦保仁,王俊.苏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的生命周期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93~97.

[22] 李雯婧,孙娜,张令戈.大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6):55~57.

[23] Hong J L, Li X Z.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our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cenarios in China[J].Waste Management,2010,30:2362~2369.

第5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道路规划;设计要点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如何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话题,也是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合理和有序发展,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的经历去进行交通管理体系和规划设计研究,并实现了管理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利用与协调一致发展,从而为交通道路管理提示提出了一套综合、系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一、城市道路概述

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私家车辆的不断出现,也使得城市机动车辆数量不断上升,这就给原本已经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道路带来了新的压力,大大的超乎了交通道路设计规划标准。另外,在中小城市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受到资金限制使得对于道路网的布置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加之受到私家车辆的提升而出现了新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出现使得道路工程变得更加拥堵,甚至是形成了出行难、交通事故多的城市发展特点。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做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这也是实现交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概念

所谓的城市道路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长度、宽度以及施工标准经过人工修筑、施工而形成的可以为行人、车辆通行提供方便的带状构筑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密集促使了交通运输能力和作用的提升,也是的我国逐步迈入了小汽车家庭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和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2、城市道路规划现状

在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其中大多数的道路规划都是以城市用地布置为主要的基础,以城市道路和交通流量的适用范围为前提来进行分。在通常情况下,在应用的过程中到道路的走向和道路的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对于人口发展规律、城市交通流量要求以及车辆流动轨迹都提出了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概述流程,更是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定标准和工作模式。就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析,其中我国的交通道路规划还相当于西方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规划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尽管如此,但是由于我国车辆较多而引起的城市发展问题较为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三、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

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第6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3S技术在城市管理、规划工作中发展迅速,在信息的采集和、城市动态监测、城市的规划管理、模拟分析及预测以及现状的评价分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1.1信息采集与

城市环境信息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局部的和整体的,还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术用于城市综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观和微观、动态和静态的综合信息,从而实时可实现综合、系统的城市环境信息采集。遥感(RS)是一种非接触式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快捷、实时、动态地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RS技术给地形图等基本资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绿地等城市各种专题信息的提取与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经济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和GPS的相结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经济的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方便了规划方案的信息、网上公布、意见征集和动态查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参与模式,变单方参与为多方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

1.2动态监测

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监测。城市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变化的城市而言,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尤为必要。其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监测模型,并对信息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变化的动态监测。我们可以依靠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选定的监测模型,可对多源城市信息进行处理,从中找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

1.3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其综合管理的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于要立案的项目,我们可以借助于GIS数据库信息系统向提供相应的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依据。在项目审批阶段,我们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让审批人员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应具体情况,以利于进一步的施工工作。总之,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方法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具体的应用如利用GIS平台上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信息建库3个环节衔接的电子报批系统。同时形成“一书两证”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1.4模拟分析与预测

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更进一步实现。城市发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具体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管理中3S技术成为了城市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GIS数据库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结合专业软件能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开展交通环境容量影响评价。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对道路的勘测设计,利用该系统可以迅速实现对路线所经过地区相应的地形、地貌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库一体(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可以进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现和环境模拟,更新和改变了传统的规划和分析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和分析的一大进步。

1.5现状评价与分析

城市的发展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对于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S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工程建设、城市环境维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S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城市的大量信息储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针对具体问题,只要选定主要的因子,通过模拟和模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就能够大致了解到问题的基本状况,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2结论

第7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对策分析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概述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到2010年我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超过了78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达到了7个,城市化水平接近50%。城市的快速兴起和不断集中的人口规模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大量的交通事故伤亡人数都在预示着城市交通状况的潜在隐患。据一份2000-2010年关于城市交通伤亡人数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该期间的交通事故数量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死亡受伤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升高。

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原因,一类是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方面主要包括的因素有:交通参与者的失误,车辆机械故障,道路状况不佳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是有相关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和交通环境的缺失而引起的;间接原因方面主要包括的因素有:车辆缺乏基本的检查维护和保养,道路及其辅助设施缺乏养护,交通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不够以及车辆安全行驶制度落实不力等。

二、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特性分析

整体上来说,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车、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和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和非机动车,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相关设施。下面着重分析驾驶员、机动车和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方面,驾驶员在车辆行驶中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交通信息,其对于信息处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交通的安全状况,其可靠性取决于其技术熟练程度、个性与感受交通信息的特性以及在动态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具体的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和检测,即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反应特性和性格倾向。驾驶员的性格特征与其在道路上的驾驶特征和表现密切相关,外向型驾驶员和内向型驾驶员其在行车过程中的特征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应变能力等都对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起着重要影响。影响驾驶员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注意力、内在素质涵养、情绪、成熟性、性别年龄、刺激信息量及强度以及交通环境状态。另外驾驶员的视野与其自身的运动速度相关,运动速度越快注视点就会前移,视野也随之变低。

机动车的交通特性方面,机动车的性能和特征在道路交通安全中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地说有下列属性和参数影响着机动车的交通特性,即车辆尺寸、动力性能、制动性能。机动车的尺寸与道路参数设计、驾驶员的操作和交通工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机动车的动力性能通常包括其最高车速、单位时间的加速度和爬坡能力等属性,机动车的加速度是车辆速度变化量与单位时间段的比值,其对于车辆的灵活性和驾驭能力以及及时地躲闪各种可能引起交通事故的路况有着重要影响;机动车的制动性能是指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变化速度且能够保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它可以分为停车制动和驻车制动两个方面,是机动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其衡量指标一般采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方向稳定性来进行衡量。

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方面,城市道路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是交通的基础和支撑物,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衡量,即道路的平面线形、行车视距、路面和横断面的构成等。城市道路的直线长度由于多种交叉口和城市瓶颈口的交接等因素其直线长度设计不应该太短,城市道路的圆曲线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机动车的离心力,其半径设计可以采用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等三种形式。另外道路的纵断面线形和纵坡的设计应该注重竖曲线的设计,为了保证驾驶员视距和减轻离心力作用而专门设计的纵坡折现称为竖曲线。

三、加强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和对策分析

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概述,在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城市道路施工多年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对我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大量案例的综合分析,从其导致的几个基本原因和影响因素即从技术原因、管理原因和教育原因等三个方面提出全面加强和应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加强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对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分析其应该加强和重视道路框架设计及其附属配套设施、道路交通运输工具及其附属设备及相关的设备维修养护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具体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中,首要的问题是分析和识别系统方案所隐藏的危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并就不确定性提出应急预案,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有针对性有系列地提出控制消除危险因素和潜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工程技术方案和具体应对措施对策。将城市道路交通中的各种对象采取合理的隔离措施和系统解决办法,以和谐城市和宜居城市为基本理念将交通、旅游、休闲、生活、商业等各种因素最优化地融入到设计方案之中,从而更体现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性化因素。

第二,加强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的法制管理方面的对策。法制管理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规则化制约意义,科学严格的交通安全规程可以告诉每一个城市交通的参与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通法规行政条例的贯彻实施需要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依靠这种强化管理可以及时地发现管理中的缺陷和隐患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重车轻人有违以人为本理念的地方特别突出,另外一些交通安全立法方面的缺失也使得相关的管理中缺乏法律的依据和凭证,比如对于车辆驾驶人的身心素质检查尚未得到法律层面的确认。

第三,加强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的教育培训方面的对策。城市道路中参与者人的交通意识和态度以及技能方法对于确保交通安全预防相关交通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城市道路交通中人的交通意识和交通素质技能,培训的内容包括交通法制、安全知识、交通安全技能和交通安全态度,交通安全培训要充分利用社会、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有重点多层次有计划地全面展开。

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GIS系统和相关评价体系

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得到成熟的应用和推广,在各行各业提供着强大的空间地理信息分析功能。GIS系统一般由下面几个模块和子系统构成,即空间数据获取和处理子系统,数据存储和数据库关系系统子模块,数据转换系统子模块,数据查询系统子模块,数据输出系统子模块,这几大模块的配合和协同工作赋予了GIS系统对于空间数据信息的强大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GIS系统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GIS系统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管理分析功能,二是为车辆驾驶员提供了路径选择以及事故信息分析的统计管理功能,建立在GIS技术上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可以通过GPS系统、路况监视摄像头和其他监控终端实现对于道路动态信息的实时获取。当有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GIS可以帮助相关事故分析管理者可视化地客观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地点和过程,并精确地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定位,然后帮助分析者分析和估计此次交通事故的影响范围,同时对于事故中的相关信息诸如碰撞时间、正面碰撞或侧面碰撞、严重程度以及车辆行车车道情况进行自动化存储和分析。因此通过GIS系统同时辅之以机动车辆自身配载的电子通信设备以及交通信号灯等设施可以对进入或处于危险状态的车辆和行人发出预警和通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和指导一个城市改善交通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这个领域一般采用道路安全当量事故指标层次分析法来进行相关的测量和评估,通过这种方法为城市每条道路建立一个危险度表,从而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据测提供一个基本依据。这个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对城市道路交通中各项事故指标和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勾画出城市交通安全事故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并进而对每条道路每隔一定的长度计算出其危险程度系数表,从而为分析交通事故的规律特征准备数据以便在必要的方位设置相关的警示标语和提示语。建立健全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清晰明确地廓清城市交通道路安全的交通设施建设状况、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状况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二是对道路条件、控制管理设施以及道路环境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并建立其相关的动态评价指标,三是对于各评价指标要根据分层级的基本思想对于其权重和重要性程度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来区别和划分出每条道路的交通安全等级。

五、总结

随着和谐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城市道路交通的和谐和安全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总体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构成和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比较多,并且有些因素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和消除的,但是新的道路交通管理安全技术和方法也赋予了加强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和管理水平必要的技术手段。本文重点对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管满泉.从道路因素分析交通拥堵的成因和对策[J].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09(03)

[2] 王文涛,张启义.对城市交通安全畅通问题的几点思考[J]. 交通标准化. 2008(01)

[3] 贵阳将建环城高速公路缓解城区交通拥堵[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9(08)

第8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给水 排水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操作对象。经过了4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他几个组成部分。

二、城市给水系统GIS管理与设计

以GIS为基础的给水管网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了数据库、现状分析、管网模型、GIS、优化调度等模块。应用GIS功能的给水网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实现管网信息更新、模型管理与实测数据统一,这可以有效的避免工作重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以GIS平台为基础的给水管网系统模块中,GIS提供管网图形信息,管网现状分析对GIS基础数据进行矫正。管网模型是对管网系统进行水力分析,从GIS获取基础数据。SCADA系统用于把管网、水厂、泵站等实测数据传送到数据库,改扩建模型对新建或扩建管网的分析和水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分析都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来进行。优化设计是在现状分析和GIS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分析,而分析的结构和GIS系统的基础数据则可以用于CAD进行施工图设计。优化调度则利用数据库的基础资料、当日当时的现状资料、GIS的图形资料、SCADA的实测资料、水量预测的供水资料进行全范围调度,并发送调度指令。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给水网错综复杂,为了满足我国城市不断增加的供水需求,应用GIS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损失,同时给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

三、城市排水管网的GIS应用

城市排水管网的隐藏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因而排水管线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排水管网系统是一个动态可维护的系统。GIS可满足专业管线管理部门对管线的空间定位、属性查询和空间分析,能够建立四维矢量拓扑关系,尤其是网络分析功能,这为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管理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最优路径、事故决策、网络特殊中断处理等网络分析功能,更是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排水管网系统设计中,排水泵站地理位置分布、管线空间布置和主干管的埋设都大大降低了系统工程的造价。而城市建立各工业区及生活小区污水排放、污染源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将水质模型与各种规划模型扩展到GIS分析模块后,可以建立使用的决策支持系统,以用来优化选择城市或区域的污水厂的数量及其位置分布。

四、城市给水排水管网应急预警系统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各种类型的故障都会破坏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的功能。因此,为了保证城市供水排水的可靠性,就要求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出事故点的位置,及时调度阀门,使维修时间最短、停水区域最小、关闭的阀门最少,这就是阀门的应急预警问题。

由于工程图纸量非常大,常常难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管网的拓扑结构信息,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应用GIS管网应急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实际工作中,管网某处发生爆炸,首先接到用户的反映,工作人员根据用户说明的地址,在管网地图和属性数据库中查找相关资料,以确定发生爆炸的管段编号、直径、管材、埋设日期和准确的埋管位置。然后运行阀门调度程序,可轻松得出阀门优化调度的合适方案。这些工作做好之后,把相关信息和资料交给施工抢修工作人员,实现快速准确的开展现场抢修工作。

五、水质污染状况和趋势分析

根据水体上检测断面的检测数据,对整个区域的水体污染指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区域水体质量现状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可以反映出区域水体受污染的程度、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该水体中工业污染源所占的比例,为环保局决策人员提供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比如叠加分析功能,可以提取行政区域内水体分布图、水体污染程度图。而通过缓冲区分析,对图上要素进行包含或邻近分析,可以显示出水体污染源的影响范围。通过路径分析,可以得知废水排放的去向。

美国某个洲开发了一个以GIS为基础的在线水体污染分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水污染事故对取水口的影响,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首先,管理部门可以快速并且准确的确定污染源及其排放位置,确定影响的范围并且及时采取减缓措施。然后,检测出污染源所排放水体中微生物的特性,应用GIS分析功能分析出污水处理效果,以采取最有效的污水处理方式,减少污水对附近水体中微生物的影响。另外,还要对水体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月、季或年度比较,以图表展示出来,直观的显示出历史变化趋势,这有利用管理部门总结出各区域的污染发展态势。

六、GIS应用在城市给水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中普遍存在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有效信息和现实性不强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中应用GIS技术,是必然的选择。应用GIS技术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的自动化管理、优化城市管线布局、减少资金的浪费。系统中有视图模块、查询模块、空间分析模块、信息输出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事故处理和分析模块等等,应用GIS技术的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具有如下实际意义:

可以从数据库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的确定所需要的管网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方便管理人员定性、定量的了解给水排水管网的运行情况。

可以迅速的做出最优的事故处理方案,准确的指示出应该关闭的阀门和检修的检查井,方便工作中的抢修与维护。

可以很好的显示出管网的状况和相关位置,使管网的隐蔽性变得可见,实现地下管网的可视化管理。

七、GIS在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中应用的展望

在当前,GIS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给水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未来的GIS技术发展将使得在给水排水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将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理论和专家系统与GIS集成,将GIS扩张至多维分析,3S(RS、GIS、GPS)集成等等,都会应运而生。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善,GIS将在城市给水排水领域的应用广泛的集成GIS技术、GPS技术、多媒体技术、CAD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1.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自从1963年被提出后,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而不断发展。其为人们处理各种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提供了精确可靠的技术支撑手段。GIS技术的正确预测以及辅助管理和决策给城市规划设计带来更巨大的改变,基于GIS技术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渐地往更深入技术发展。基于GIS技术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在目前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性。本文先讨论GIS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点研究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提出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GIS技术,以旨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准确的技术措施。

2.GIS应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城市规划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但反映城市规划、现状、变迁的各种数据若不经有效的处理技术手段,将会呈现出大量而好无规律的形式,由于传统方式的不实际且技术的落后,若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但造成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分析的难度可想而知,再说那怕把数据整理出来也缺乏现势性和直观性。相反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方便快捷的把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对数据实现及时更新,准确地反映人们所处的城市环境的现状和变迁。而且,利用GIS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准确地定位而直观的描述,对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

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GIS主要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广泛应用。GIS真正应用于规划设计分析方面还较少,相当大部分的应用也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如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利用GIS技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还仅仅是画图,还未根本用到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以辅助规划决策。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思考,GIS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许多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如视域分析、最佳路径、坡向分析和坡度、自动配准等。可想而知,GIS技术不仅仅是数据库而且还是功能强大的工具箱,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的强大功能,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GI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得到发展,其可行性尤为突出。其可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设计数据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规划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城镇规划到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G1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需求。如在规划管理部门,GIS技术主要提供空间数据库功能,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查询显示功能;而在设计部门,GIS技术配合规划专业分析模块,可为用户提供空间分析功能;而笔者通过使用GIS,生成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辅助规划方案的制定,同时配合利用相关软件,完成某生态旅游区的用地合理决策分析。

3.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依据,而城市规划设计更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信息基础上。GIS的应用使规划师可以更方便地按需要选择有关诸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现状信息。GIS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依据,可以在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相互影响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当前GIS的应用不再仅局限于辅助绘制规划图纸,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给规划师提供全新的视野和手段,渗透入城市规划设计各个阶段和各类专项规划中。具体的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的以下工作中去。

3.1 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完成的,将得到的各类数据分层输入GIS数据库中,为各类空间信息提供统计、分类计算,从而形成各种图表,同时绘制出相关的专题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以及遥感图像、地面摄影照片等资源,可以形成虚拟的真实空间,帮助规划师身临其境的了解现状。

3.2 用地规划和辅助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规划,包括对城市用地进行等级区划、适宜性评价以及用地分类等。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坡度等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指导城市规划用地的发展布局。

GIS可方便快捷地用于辅助规划设计中,例如对于生成城市公路网络、设计城市市政管线以及规划用地地块等。对于生成公路网络的具体做法是把用地功能区划图和地形图叠加显示,然后在新的专题层上制定各公路的中心线,形成路网数据层,再利用加旋功能按指定规划红线宽度自动生成道路红线。基于GIS的公路网络生成可以自动计算和统计道路长度、面积等。至于城市市政管线设计的操作方法与公路网络设计相同,基于GIS的管线设计优于利用各种管线净距作为bueffr半径,满足了技术标准,同时利用地形坡度以及管道长度自动量算,实现快速计算管径和管网平差。

3.3 公共设施的选址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充分应用于大型超市的选址、旅游景点的设计、垃圾场的选址等公共设施的选址。在大型超市的选址中,只要利用GIS的路网底图、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数据以及房产状况数据,进行分级与邻近分析和统计,然后根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快捷精确地选择超市的开设地点。对于旅游景点的设计则需要根据旅游区的基础地形图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等,同时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视域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叠加分析功能,制做出旅游适宜区分布图,从中挑出合适的地块进行最佳的用地布局,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旅游景点的具置。以上几种公共设施的选址,都是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实证,发挥了GIS工具箱的作用。

3.4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规划之一,既涉及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出的效果又要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要体现城市的风貌。这就可充分利用基于CIS对城市绿地现状进行监测,同时利用C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对城市的建筑分布图、地形图、交通分布图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绿地的分布状况以便于将绿地规划设计成更好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3.5 城市竖向规划设计

在GIS中利用地形生成的TIN模型,并配合利用三维分析功能可以快速精确地进行土方平衡计算,同时为规划师作出详细的地形分析。现以利用GIS技术在竖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3.5.1 地形分析

基于GIS的竖向规划设计,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山地地区地形的分析,能指导规划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帮助规划师对各种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利用GIS绘制的“地形分析网”,并结合更直观的三维透视图进行地形分析。基于GIS的地形分析图为规划师提供一个整体直观的印象,有效地助于竖向规划的设计。

3.5.2 坡度坡向分析

地面的坡度可利用GIS绘制“坡度分析图”进行分析,坡度分析图是表达地形结构的手段;也可利用CIS绘制“坡向分析图”进行竖向规划设计,坡向分析图将地面坡度的朝向用不同的色调表示,可将坡度的朝向分为平坦、东、西、南、北等多种等级。由于坡向影响到建筑的通风、采光等,因此坡向和竖向规划设计等密切相关。

4.影响GIS成功应用的因素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并没有被真正充分应用,要使GIS技术能充分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就必须首先要分析影响其应用的因素:

(1)GIS的用户界面缺乏友好性,且分析功能缺乏通俗性。导致普通人不易掌握运用,同时GIS建设投资巨大见效时间长,需要实时维护不断更新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其功效。

(2)网络模式问题。目前,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多采用前后台的工作模式,通常由“前台办公运行系统”和“后台数据支撑系统”组成。而要成功实现前后台工作模式,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模式。但迄今为止,我国城市规划部门采用的网络模式一般为局域网,在GIS技术应用领域内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过程调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