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城市客运管理全文(5篇)

城市客运管理

第1篇: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信息化教学;教学方式

近些年,我国很多高校纷纷开展思政教学的改革,设计了大量的思政精品课程,并在全国教育系统内推广,有些学者探索了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的重构,有效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功能。多个学校开设校级思政课程的改革试点项目,在知网上搜索课程思政的关键词,出现的论文大多数都是思政育人课程体系的研究及育人机制研究,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他专业的教学课程中的探索及实践。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概况及德育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与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车站设备运用、客运服务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工作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行业票务岗位群人员的票务能力和票务技能,在课程学习时,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及终端设备的相关知识,掌握车票和现金的安全管理流程、票务设备日常操作和故障故障处理方法;使用票务设备处理乘客票务事务的方法。文化铸铁魂,以优秀校友事迹、优秀地铁人的优秀文化,培养尊重乘客、遵章守纪、勇于奉献的城市轨道交通职业道德;以票务工作的违章违法案例,敲响警钟,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和法律精神;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按照标准化作业考核标准进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标准化作业意识、心理素质、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严格遵守轨道交通企业的工作制度,严格按操作程序来操作票务设备,培养安全生产团队协作的思想意识,以及爱护设备、诚实、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在课堂上,大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1]。

三、新时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的探索研究

(一)推动改革日益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要想加强德育,就要先自育。在当前的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之下,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中,教师要以自身作示范,做好引领,有正确的政治信仰、严谨的哲学态度、高尚道德情操及更高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现状及学习环境做好分析,切实提升自身教学专业能力、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2]。在学校开设城轨交通运营管理岗位专业课程前,教师可以到一些地铁公司去学习,了解公司车站、车务中心、票务中心运营管理岗位工作状况,并到其他的城轨学校去调研,学习教学技能。学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并且在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学校可邀请地铁行业中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毕业后的校友来学校开展授课、开设讲座,分享自己在实践学习工作中的体会,并且将其制作成实践案例。在课堂上,有效融入当前思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轨道交通工作的热爱和对未来工作的憧憬、向往[3]。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变革

我国网民规模近10亿,给国内的教育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教师使用手机可以增强其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突破了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变化,使信息化、系统化、学术化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这也是当前知识和价值的载体和支撑,是目前教学创新模式的实际化展现。科学合理地利用手机开展教学改革,是未来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结合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发展特征,使用智慧职教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例如,在平台上传地铁的票务运作短视频,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票务工作课程学习的预告,激发学生热爱轨道交通事业,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进行课程任务“认识车票”内容教学时,在课前,教师利用职教云平台上传课前学习资源,包含本次课的教学案例、PPT、微视频、学习指南,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完成课前学习测试任务,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前任务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中学习到车票种类时,教师播放车票发展历程及车票制作相关纪录片、智慧城轨介绍,学生通过学习我国车票发展历史进程微课,热爱中国制造,感受中国制造中流露出来的工匠精神,进而一丝不苟、耐心地学习,精益求精地钻研知识点。在课后,学生在平台上进行知识测验,完成课后作业,开展学生总结、教师与学生互评活动。教师也可以与一线地铁站务员开展视频连线,引入本次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享在票务作业时的经验、形成的经典案例。还可利用互联网+立体化教材,学生通过使用手机扫描方式来学习知识点,加强理解,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教师组织知识点的测试作业,实践活动交流。课堂上提问时,通过使用手机摇一摇的方式来选择,这样就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也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教师与学生的信任感得以提升,在小组讨论之后,还可以提交报告单,并且分享心得,开展小组之间的组员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这样才可以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另外,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合作思想意识。

(三)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与实践无缝衔接,建立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火车站、地铁站参观实习,参与顶岗实习,开设实践课程学习,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发展。并且利用寒暑假或者法定节假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将学生的志愿者服务与专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将育人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运维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活动中展现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思想理念。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省级、市级、校级的专业技能大赛,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技能比赛,提高了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精神。学校与外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训基地,逐步深化学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多方合作机制,大力助推校企教学融合,开展社会上的地铁职业资格鉴定,如地铁司机岗位、调度员岗位、高级电工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对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除了使用第一课堂的教学渠道之外,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方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模拟驾驶,建立创客小组,如开设CAD制图的学习小组,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四、结语

本文以轨道交通课程教学为例,讲述在当前国内的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之下,将思政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也大力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入企业,掌握基础的实践工作能力,以便积累更多的学习工作经验,为后期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成娟.大思政视域下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机电技术,2020(1):109-113.

[2]刘康莲.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J].云南化工,2020(11):178-180.

第2篇: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

城市客运作为一个城市必不可少并且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一部分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系统内部主要是由管理者、运营者和出行者三个要素组成,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城市客运本身具有很强的非排他险和竞争性。光这两个性质就极有可能让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管理方面出现一定的混乱状况。为了避免这个状况的发生,避免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便,那就要在客运交通的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多下功夫。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客运交通以及其管理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1.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1公众参与率有待提高

上面有提到,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主要由三要素组成,分别是:管理者、运营者和出行者。从客观方面来说出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出行者即公众,也就是城市客运交通当中的主要载体和消费者。但是,在对系统的规章制度进行的研究当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公众的参与度不达标。当然,这也并非说没有参与或者参与人数很低,但是却也充分的表明了公众参与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就长远来看,公众参与率极有可能导致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可方面产生一定的障碍,并且不利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管理者去听取来自于群众的声音。短期看貌似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城市客运交通设施进一步的发展却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1.2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纵观全局,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不能只是单单的注重建设设备和体系,还要注重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建设。在这一方面,就得依靠相关部门做好一定的配合工作。何出此言呢?这是因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可以归结为公共系统,而公众系统的发展和维护当中并不仅仅只是需要公众们的自觉性和参与率,还需要制度和法律法规对系统进行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引用一句话: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同理,系统同样需要有制度约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混乱瘫痪的情况。话虽如此,在对全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查找的时候,发现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有待完善,有着缺少统一性标准、单一程度化较明显等缺点。这个漏洞对于全国的城市客运系统来说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混乱,甚至有可能成为人们出行的一大障碍。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早已被写入党章,但是科学的制度建设却一直没被大家所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当中,可以适当的进行科学制度建设,也许会有效的促进城市客运交通更好的发展。

2.对于如何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

2.1建立有一定标准的城市公交亏损的补贴机制

2.1.1依我之见,若想完善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系统,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服务系统建立一定标准的城市公交亏损的目标补贴机制,并下达公交公司,让其按目标实施补贴机制。对于企业服务、公共服务、运营服务要有明显的区分,不能一概而论。补贴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路线的提供方面补贴资金,尽可能的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等等。2.1.2除了前面说到的目标补贴机制,城市客运交通还可以选择适当的调整巴士票价。其实,公众并不知道,其实月票的价格不过是成本的三分之一,最多二分之一,这对于客运交通的发展长期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的。所以,可以有选择、适当的调整月票的价格,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给予辅助,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增砖添瓦。

2.2增强公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参与率

出行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息息相关,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建设对于大众来说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调查得知,在系统当中公众的参与率不达标,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实,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公众对于国家的许多系统方面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还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开展一些活动进行科学的普及,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提高大众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关注度,并且理性的听取和分析大众的要求,不断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更好的为大众的出行服务,为祖国的不断建设出一份力!

2.3不可忽略的政府扶持力度

一切计划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双手做支撑。在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工作中,政府的扶持力度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同时,政府的扶持对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也起着保障的作用。由此观之,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当中我们切不可忽略政府的扶持力度,而是要进行适当性的扩大扶持力度,以便更好的完善和推进系统的建设。

2.4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科学编制以及法制建设的加强

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当中,除了需要政府进一步的加大扶持力度,在公共交通规划方面也要进行科学的编制。在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的制定当中试着选择通过科学编制去解决,去实施。在这其中,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如果想要确保土地的使用能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那就更加需要科学编制,而不是简单的去定制目标。在交通之间的接口处,还有对于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方面也要做足功夫,切忌纸上谈兵,一切还需付诸行动。简单来说,一个明确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其的发展也就不言而喻了。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不断的上升当中,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大。为了满足大众不断增加的出行需求,在城市交通系统方面政府就要加大关注力度和扶持力度,以求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处于健康的铁轨上,一步一步,抵达目的地。我想,这对于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对于大众的需求保障经济效益的实现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形海斌.对当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26-27.

第3篇: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

在高校开设公共管理类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师生间的互动性较差,学生的思维逐渐懒惰,课程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逐渐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利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动作教学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引导学生自觉性选择学习,使其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而这也是对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逐步构建起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深刻领悟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简述参与式教学的理论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教学及研讨手段,其最早诞生于英国。“参与式”这一概念最早是一种国际项目执行方法,其自身具有有效开发参与项目执行主体积极性的特征。在对一个国际救援课题展开研究后发现,使被救援者真正参与到救援项目当中去,才能获得良好的救援效果。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参与式”也随之发展并逐渐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当中来,而后有逐渐形成体系发展成本文中的“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就是以合作、主动参与及协同配合的教学形式,参与式教学是将学生当作教学的核心和主体,采用形式多元、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意愿,提升教师及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信息交流的机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活跃性、互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消化所学知识内容,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学以致用。参与式教学法其核心的理论依据第一点为心理学当中的内外激励理论。内在激励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从内心感受到愉悦、有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外在的激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在内外激励的同时作用下,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等都会获得极大提升。参与式教学法其核心的理论依据第二点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指出当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在该目标没有实现之前就会产生一种期望,这表明最终目标的设定就会激发人本身产生一种动力,而这个动力的大小就与目标价值与期望值相乘后的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设定目标的达成,人通常会在预选案及认知能力有限性两者作用下,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行动。依据上述理论,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来拓展眼界和知识面,更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自身独立思维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师生对参与式教学思想认识有偏倚由于师生对参与式教学思想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参与式教学仅涉及课堂参与,但实际还包括课前和课后环节,导致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始终达不到理想效果,也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忽略了课前导学和课后巩固环节。

(二)教师缺乏管理实践,情景模拟脱离现实由于高校公共管理类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仅凭借单一的理论知识,不足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所需[1]。另外,由于教师缺乏管理实践,教学情境模拟脱离现实,而学生在这种失真的教学场景里学习,教学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考评方式并没有体现参与价值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考评方式并没有随之变化,仍然以教师为考评主体,缺少学生互评环节,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考评结果的主要标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可见这种考评方式并没有体现参与价值。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空泛、实践操作少而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中将师生共同置于主体地位,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以往学生机械性学习理论知识的消极状态。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鼓励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在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肯定和鼓励,学生不再担心因回答问题错误而遭到批评,让学生更敢于发表个人看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信心。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在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授课活动时,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互动与交流,也能在与学生互动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加强应变能力[2]。由此可见,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需要不仅要拓展知识面,还要不断夯实自身知识储备。

(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由于公共管理类课程始终存在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通过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能够让学生跳脱出思维定式,在扮演不同角色中更全面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四、如何实现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高效运用

(一)课前精心选取案例在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精心选取教学案例。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充分借鉴该专业教材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与在媒体报道中所收集的重大事件材料有机融合,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实地调查研究,再将案例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以适应教学所需。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时代性,对案例的改编要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反映当代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前沿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由于公共管理类学科具有应用性和时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所需,应利用参与式教学法营造互动式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讨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应通过互动式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广泛运用案例、辩论赛、角色扮演、读书会、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

(三)参与式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督促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参与式实践教学方式,在不同时期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例如,在大一学期安排学生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全方位认知和学习,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二学期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安排实地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参与基层组织运作和管理的机会;大三学期应安排电子政务实习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担任一定职务,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参与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也能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学生考核的配套改革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应摒弃传统考核方式,避免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日常表现、实践参与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着重考核学生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要根据参与式教学法的要求,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配套改革,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全面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

(五)丰富的课外活动对于公共管理类课程而言,对学生的培养途径不仅在于课堂和实践教学,还应包括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再结合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与认知。与此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也能督促学生围绕社会公共问题展开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经验。另外,学校应定期邀请基层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开展座谈会,向学生传授公共管理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时代热点话题,也有助于学生吸收与时俱进的公共管理新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更有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能拉近师生间距离,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联系。由此可见,为了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有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重视课前选取案例这一环节,营造互动式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参与式实践教学,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诸培新,石晓平,曲福田.完善参与式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4,(5).

第4篇: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第5篇:城市客运管理范文

关键词:快速流程;妇科;围术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12月医院妇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围术期实施快速流程护理模式。患者年龄19~69岁;疾病类型:宫颈癌14例、子宫肌瘤98例、卵巢癌10例、子宫脱垂45例、卵巢囊肿13例、宫外孕2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4.35±10.32)min全组患者均为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同时选取2017年1~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年龄20~69岁;疾病类型:宫颈癌16例、子宫肌瘤99例、卵巢癌8例、子宫脱垂47例、卵巢囊肿12例、宫外孕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5.24±11.15)min;全组患者均为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两组患者均无合并有严重糖尿病、心肺脑肾并发症或任何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在患者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实施妇科围术期快速流程护理模式,是指在妇科患者围术期应用快速流程护理模式,围绕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而实施一系列基于有循证依据的围术期综合管理措施,以期减轻手术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具体流程方案如下。

1.2.1术前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主动接待患者,介绍科室,进行初级评估。之后安排主治医生进行会诊,责任护士参与会诊,在充分评估后,由责任护士制定快速流程护理方案;主治医生确定后,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所采取的麻醉、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过程,让患者了解可能对性激素、性功能的影响。(1)心理护理,部分妇科手术会需要切除掉部分或全部器官,导致女性心理压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患者术后生活品质[5]。女性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对术后各方面的康复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妇科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担心部分器官的切除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手术成功也会担心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部分女性患者在术后甚至对生活产生绝望感。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有效减少术前焦虑,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体验,加速术后康复[6]。(2)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的质疑,认为传统的抗生素用量会造成菌群失调,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在此次快速流程方案中无需严格的肠道准备,术前1日可正常进食,术前6~8h禁食,术前4~6h禁饮。采取术前1日下午口服清洗肠液、晚上2:00后饮用12.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800mL、术前2~3h再饮400mL的肠道准备方法,采取此方法既能环节术前口渴、饥饿,还可以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发生率。(3)不常规留置胃管,有调查显示,术前留置胃管会增加患者的恐惧不安心理,在此次快速流程方案中不常规留置胃管,既减轻了患者留置胃管的痛苦体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依从性,更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

1.2.2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不能仅流于形式,必须确保患者参与到自身的术后康复流程方案中。(1)术后注意保暖,在术后早期注意保暖,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降低代谢[7]。护理人员在接回患者前,将室温调至24℃~26℃,保持湿度为50%~60%,有必要则加用保温毯,控制温度在41℃。输液、输血时,使用加温仪,确保液体和血制品温度保持在37℃。对患者进行任何操作时,尽可能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减少体温散失。(2)术后疼痛管理方案,常规术后镇痛是在患者发生疼痛后立即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而镇痛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效,患者还可能会发生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药物不良反应。此次流程快速模式强调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在术中经静脉途径放置镇痛泵,于术后安全有效持续泵入镇痛剂,确保病房安静舒适,促进患者心情愉悦、良好休息,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体力恢复,增强康复信心。(3)术后早期进食,传统方案认为应在患者肛门排气之后才能开始术后进食,从全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而术后早期进食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应激,提高患者免疫力。快速流程组患者在术后6~24h进食流质或软质饮食,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4)早期活动,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减弱肺部功能,从而诱发静脉淤血甚至血栓形成。因此,在镇痛泵镇痛下,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活动的意义,增强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信心。对于中小手术患者,鼓励患者在术后3~4h在床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例如伸缩下肢等,并于术后6h翻身,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对于体质较差的患者,可推后开始床上活动,选择合适的活动量。患者可于术后1d下床活动。(5)拔管方案,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在术前不留置引流管,研究发现,术后留置引流管并没有降低术后并发症,反而可能会增加引流管相关并发症风险。对于留置管道,应尽可能早拔管,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早下床活动,还可能促进相应功能恢复,减少感染风险。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表,采用双人双录入法将数据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2.32±1.24)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7.54±0.87)h;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1.62±2.46)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3.54±1.36)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有肠梗阻2例(1%)、切口感染1例(0.5%)、下肢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有肠梗阻13例(6.5%)、切口感染11例(5.5%)、下肢静脉血栓2例(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62±1.04)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6.18±1.26)d,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的不断发展,快速流程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主要的内容包括围术期实行一系列有循证依据的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对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1]。快速流程护理模式提倡不常规进食、无需严格肠道准备、不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早期拔管方案及安全有效连续的疼痛管理方案。临床妇科手术常涉及女性患者的隐私,部分妇科手术会需要切除掉部分或全部器官,导致女性心理压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患者术后生活品质。其次,手术会使患者产生疼痛,而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因此,选择高效安全的护理模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手术舒适度,改善住院环境等,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妇科围术期应用快速流程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4],均表明快速流程护理模式应用于妇科围术期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综上所述,快速流程护理模式是一种高效、安全、可行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妇科围术期,既丰富了临床妇科快速康复的内涵,又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卡,胡艳杰,汪晓东,等.医护一体模式下实施快速流程方案对护理工作环境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