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城市经济研究全文(5篇)

城市经济研究

第1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1.1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指运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公园的建设基础在于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生态修护率、游客感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构建多行业、多元化的绿色循环服务体系,其中既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如酒店、购物广场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产品。

1.2城市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领域逐渐从第一产业放宽至第二、三产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将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到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环境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设置循环经济试点来宣传和推动循环经济的运用,如深圳市园博园管理处(太阳能光伏发电展示系统)、普者黑旅游区、富苑置地(深圳)有限公司富苑酒店(酒店循环经济综合改造)等。纵观发达国家,基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城市公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在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行业30年的发展中,景观资本和环境经济价值利用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领域。因此,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研究理论,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在资本来源上,政府和建园单位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入,积极与其它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境外企业合作,实行以政府资金为辅,外来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知度;在产业扩展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产业,发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建设仍存在资金短缺、生态意识不强、现代景观技术和创新技术含量低、经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各城市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结合自身条件,实现真正“以园养园”的城市公园建设仍任重道远。

2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2.1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园林植物园(原桂林市黑山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由黑山苗圃改建而来,位于桂林市环城西路旁,紧邻桂林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40hm2,曾是全国重要的绿化苗生产基地。伴随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黑山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环境和市民需求。另外,黑山苗圃主要进行苗木经营,产业链单一,土地资源管理粗放,使园区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顺应新时期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立可循环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质量绿地的综合型植物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2.2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植物园、专类园以及各类植物科研基地均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植物培育以及标本展示等为侧重点,极少考虑其景观性。桂林园林植物园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从“苗圃”的形式转型为“植物公园”,导入植物文化教育、科普、观赏、休闲、商业等功能,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景观环境建设、社会需求和商业广场建设整合开发,打造一个以南方常用园林植物为主题,集科普、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2.2.1生态景观修复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地势平缓,园内南溪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园,由于南溪河上游工厂向河内长期排放污染物,导致河水富养化现象严重,岸边景观环境效益差,使南溪河成为一条“臭水沟”。因此,首先要对河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改善环境污染。其次,利用植物护岸的功能,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野芋、鸢尾等喜水性植物,既可以稳固堤岸,又可以美化岸边环境。园内的山体占地5.33hm2,珍稀濒危植物众多,以保护植物物种为主。原苗圃地则改造为木兰茶花园、棕榈园、杜鹃园、梅园、榕树园、桂花园等植物专类园,并增加盆景园、欧洲花园、日本园等特色景观园,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充分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亭廊等构筑物,构建层次丰富、四季可赏的景观空间。错落有致的乔、灌、草搭配不仅让游客欣赏美丽的植物景观,认识植物种类,感知植物文化,也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园林植物的用途、应用特性等。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以及寓教于乐的人文体验场所。

2.2.2商业开发模式城市公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活力,没有活力的公园,很难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园林,也不可能持续获得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园林植物园的规划过程中,将6.4hm2的园区土地作为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园林植物园的商业区,与第三企业合作开发为商业广场,成功打造桂林市第2个CBD商务中心,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改善桂林城市的商业格局,提升城市的视觉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联达商业广场位于桂林园林植物园东北角,涵盖了精品百货、超市、手机城、美食城、影城以及1001乐园等多个内容区域,既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环境,也拉动了入口最密集城市西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植物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资本,获得相应的商业广场的部分固定资产,商业广场的商铺租金(隶属植物园方部分)为植物园提供日常生态环境养护和人工管理资金,以及在郊区再建苗木基地的资金,扩大了植物园的产业经营范围,使园区从原来简单的苗木生产、功能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转型为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2.3社会服务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益性得到了桂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返回土地出让金政策,相关经费用于植物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桂林园林植物园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旅游景区及市民休闲活动区;商业广场也成为桂林的副商业中心,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丰富了市民户外活动,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随着植物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园林植物园成为真正的“市民公园”。由于桂林园林植物园的自决经营能力,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园区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广场的成功运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有效需求。

2.3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发展策略

桂林园林植物园围绕政府、园区、企业、社会4个层面,形成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混合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植物园方和合作企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最终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政府、企业、植物园、社会群体的互利共赢。

2.3.1坚持政府主导职能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起引导、监督、审核和协调作用,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内在机制。并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解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桂林市公园管理条例》,确定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园性质和总体规划方向,监督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行为。

2.3.2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管理功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社会服务体系,其中植物园、合作企业的内部经营以及植物园和第三企业间的合作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植物园和第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植物园方加强园区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性,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员工只注重金钱和福利,疏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植物园在关注资本运营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维护,追求园林技艺的提升和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景观环境。

2.3.3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现代高端科技技术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植物园利用原黑山苗圃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植物保护、研究基地,研发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做出贡献。另外,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园区在经营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技术理论,如植物培育技术的气雾培育、全自动化科学试验基地等新型技术作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二次利用产业链,形成扩大再生产经济,以园区经营产业促进园区生态发展,为植物园的第二次产业升级做准备。

2.3.4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公园要实现真正的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园林企业、合作企业和社会群众的共同推动。因此,社会群众既是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植物园在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的同时,推出绿色产品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以社会群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植物园的循环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园区内设立了游客服务站、监督机构和网络服务平台,接收群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关注游客的心理感知度,以保证获得更好景观价值和服务价值。

3结语

第2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摘要】针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采用论证分析的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城市园林绿化应体现以人为本,不同的地域及环境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城市个性及前瞻性等设计理念。该设计理念及施工方法对未来城市园林绿化及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与施工;设计理念

引言

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传统城市建设观念的认识和转变,推动了我国当代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的长远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以偶经取得很大成就,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目的

1.1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就是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以及模拟自然的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空气也越来越新鲜。要搞好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让这些园林植被可以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继续生长、并且合理利用。

1.2提高生物多样性

城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对提高生物的多样性非常有利。

1.3促进城市文明

人们居住在城市中,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够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可以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净化空气,也可以继承并弘扬我国的园林文化,使人们的行为道德以及艺术审美都得到提高。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在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人们对美的追求,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景观设计就是为人设计的,所以不能忽略人们的感受。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缺少对人的关怀。假设有一个广场,设计的非常美丽,也有许多的休息设施,但是休息设施都暴露在阳光下,历经风吹日晒,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当然就没有人愿意停留在这里。

2.2规划建设过于模式化,缺乏个性

园林景观的设计讲求的就是个性化,要把每个地区的历史以及文化底蕴都表现出来,但是现在的园林设计大多数都受西方的园林设计影响,盲目模仿,把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色以及风格都丢弃了,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而且,有的还会直接照搬已有的园林设计成功范例,很多时候都不考虑实际情况,例如气候、地貌等因素,就兀自的下了决定。忽略其具有的历史内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将真正的内涵展现出来,缺少个性。

2.3城市园林建设的前瞻性意识普遍不高

从目前来看,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导致有许多城市没有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忽略它的地位以及影响,对其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功能的认知非常的少。盲目的追求景观,追求气派,不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忽略绿地的实用性与生态效益。所以,许多的城市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只是为追求利益,没有对绿化产生足够的重视,忽略的城市的长远发展。

2.4设计与施工脱节

目前有一些园林行业管理不规范,施工以及监理都不到位,又有许多的设计师不喜欢下工地,与施工人员之间缺乏沟通。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对于施工中的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就不能够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导致实际与设计偏离,缺少美观以及内涵。

3相关的建议以及措施

3.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空间。比例以及色彩等美学方面的问题,要对人们的需求了解清楚,对人们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其认知与使用空间规律。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为人们创造出非常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3.2做好园林绿化工程后阶段的养护工作

在园林绿化工程竣工之后,不能立即就交出工程,因为会关系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问题,在合同中,大多数的规定都是要对花草树木进行养护管理后才能够上交工程。[3]在刚刚竣工的时候,花草树木的成活率是未知的,所以要精心的进行养护。如果养护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例如没有及时浇水导致树木死亡;树木支架不牢固,树木发生倾斜,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后期的养护作业,每个细节都要尽心处理,不能找任何理由,拒绝执行后期的养护工作。

3.3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所以,应该充分发掘城市的植被特色以及环境潜力,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历史、艺术氛围和绿色环境的美好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每个城市园林建设都要具有个性。在进行城市园林绿色景观设计时,理清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地带性植被,在景观资源中融入特有的历史文化、信仰、宗教以及民俗风情,使园林景观更加的有吸引力,更加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

3.4提高绿化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城市园林建设施工中,施工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他们技术好,才可以建设出高质量的园林景观工程。在技术含量高的工程中,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非常好的施工人员来进行施工。[1]园林绿化工程的专业施工人员比较缺少,所以就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技能,为园林绿化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创造出豆腐渣工程。在施工人员遇到困难时,负责人应该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一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质量,进而使我国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出符合人们要求,顺应城市发展方向的市政绿化工程。

3.5设计应考虑其生态理论

①应注意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在进行城市园林绿色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生态平衡,城市的绿地以及自然生态系统要和城市功能协调好,观察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将自然融入其中。[2]②选择本地野生或者栽培的建群种。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要追求个性,创建自己的特色,而最具特色的载体就是乡土树种。运用乡土树种能够让城市园林绿化更加的安全可靠且低成本。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发掘每种植物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搭配,切实增添园林的色彩及其个性特色。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不断的完善,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质量”。让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确保每个绿化项目都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对于景观设计要让其发挥出真正的景观价值,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光阴.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

[2]金京.试论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1).

[3]任媛.浅析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00227.

作者:孙晓光 单位:阜新市园林处

第二篇:城市居住小区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摘要:优秀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愿望。现代园林景观是传统园林景观与人性化景观设计的产物,促进了人性化园林景观在小区中的发展与应用。多元化的景观设计须加强地方性与多层次设计原则的应用,突出用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观来丰富小区内的人性化园林景观。居住小区舒适的环境还应使其成为人们享受人文、艺术、科技、历史、自然等资源的场所。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社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导致城市污染日益严重。小区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优秀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能满足当今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愿望。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区景观设计时要把自然风光融入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

一、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演变

传统古典园林景观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结晶,是中国优秀人文景观的象征。我国古典园林可以划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利用自然的地理位置,设计者最擅长用写意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经历和富有创造力的主观想象。因此,传统园林便充满了文人所特有的浪漫飘逸和质朴无华的气质。它在形式上和实用上有别于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主张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达到“诗情画意”的审美效果[1]49。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无论是官员官邸还是寺庙都是为人的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才有了今天设计上的成就并取得了宝贵的设计经验。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通过借鉴西方的建筑经验而来。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在建造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系统化设计和人性化的科学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休闲区、交通道路、智能化设施和绿化设施等人性化设计为服务宗旨。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小区建设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虽代表了如今快节奏的时代特征,但存在形式单一,缺少人情味以及造型呆板的缺点,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手法背道而驰。现代园林景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为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新的设计形式,如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借助山水、构筑物、植物围合、雕塑小品、喷泉等元素,增添居住小区的园林意境,为小区园林景观增添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缤纷多彩的色调。小区园林景观中的各类植物,不仅有绿化环境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净化空气、愉悦心情的作用。现代园林景观是传统园林景观与人性化景观设计之间的纽带,共同促进了人性化园林景观在小区中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逐渐偏西化,许多小区景观设计忽略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背景。很多高档小区在建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盲目追求奢华之美,以材料是否昂贵及形式是否西化来衡量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这种景观设计缺少实用功能,增加了维护成本,过分追求装饰和形式美,就会违背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现在,许多小区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少多元化设计精神,没有发掘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当地民间优秀艺术元素的丢弃。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景观的艺术形式不仅与风土人情有继承关系,还与社会文化和社会综合发展趋势相联系,所以它是动态的。很多小区在细节设计上缺少优化这一环节,例如宅旁空间狭小,休闲、娱乐、健身等场所没有起到串联全区的纽带作用。

二、城市居住小区人性化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现在,居住小区已经发展为追求“人文生态”“绿色小区”并重的家园模式。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设计专业人员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小区中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在规划和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居住小区在解决基本住房问题的基础上,开始逐渐重视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居住小区设计中结合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理论,力求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一)系统性的信息化设计与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

传统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只能满足简单的功能需求。而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要求承载更多的信息,对疏导空间、扩展余地和弹性发展场所的设计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互动性较强的景观。现代信息化景观设计可以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虚拟景观设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景观工程的仿真演示,有利于对资料收集、景观分区、建筑材料等进行评价,这对于建构大型居住小区景观、优化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优良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人们在风景优美,设计雅致的小区中感到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人们从中找到自我精神的追求,居住小区的功能得以实现。整个园林环境设计必须贯彻实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加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是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转化而来的,一般泛指一个设计是否具有创意,为人们带来了哪些好的功能。这是最基本的设计体现。现代景观设计则提倡“人和景观相结合,并使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36。在这个前提下,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有助于园林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具有人性化的居住小区空间。

(二)生态环保与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理念,正是现代小区设计的新方向,设计师和有关研究者把这些理念作为设计的方法论。“生态设计又叫绿色设计,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是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主张以生态学的方式来思考景观设计”[3]84。这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且非常注重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更好的生态理论机制。因此,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以生态设计理念来协调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使人工造景不会破坏小区的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小区景观设计实践水平。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营造人的休闲活动空间以及构建简单的户外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通过恰当的表现手法维护小区中原有的生态格局,确保人为活动在自然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三)多元化与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设施都应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发掘小区的潜能与特色进行设计。小区中园林景观设计在摆脱传统景观设计束缚的同时,还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地域等元素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多元化景观设计元素来增添小区空间营造手法,塑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例如,无锡惠山泥人张、唐山皮影戏等都可以作为当地的景观设计元素,体现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意大利米兰的孟菲斯集团的作品把多元化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本民族景观设计风格不断遭到西方景观设计风格的挑战,这对于地域景观设计来说既是考验又是机会,地域景观设计应该提倡在保留本土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别国的优秀景观设计,创造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多元化的景观设计须加强地方性与多层次的设计原则,用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观来丰富小区内的人性化园林景观。多元化的设计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所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挖掘各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本土环境特征,寻找能够体现乡土特色的景观元素构成设计机制;②在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打造出多元化、新颖的设计风格,打破陈规,提升未来居住环境。

三、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中的应用

小区空间环境的组织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各类雕塑小品、休息区、植物配置以及小区主次干道、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等。这些要素是小区合理规划总体布局的关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构思立意、创新策划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小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其能提高对小区居住空间环境氛围的渲染。

(一)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中的功能

首先,小区中的园林景观以居住、绿化休闲为主要建造模式,这是因为人们每天忙碌工作,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而现代小区园林景观可以实现都市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融洽关系,提供一个让居民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生态型的居住家园。小区中的装置系统不仅要实现功能上的合理,也要做到造型个性化、趣味化,在功能上要分工合理,自然串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所以,园林设计景观应该符合“以人为本”的功能主题风格。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强调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其主要指标,从绿化营造、灯光装饰、节点设计、交通道路等方面来实现现代小区人性化的设计需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园林式居住文化。设计者应尝试新颖的组织造型,追求色彩柔和、布局活泼、富有变化的居住建筑群体,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力求长短结合、点面结合,注重居住建筑群外部体型与绿化形式的塑造,包括外部装修、色彩搭配、材料质感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小区所要达到的功能目标。其次,表现在小区硬质设施的功能性方面。人是该区域的主体,必须以人活动的需求来配置园林景观,避免出现偏重人工造景、不重视自然朴实之美的弊端。硬质景观意指除了植物、水系之外的道路铺装以及雕塑小品等来塑造小区的居住空间,创造多层次的自然空间,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实现人际交往的基本功能需求。很多小区主次干路缺少盲道、轮椅走道、盲文等特殊服务设施。因此,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古典园林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官员在官邸的休憩、游玩,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居民休闲游玩的功能,还要满足居民的人性化功能需求。所以,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二)小区景观设计的组织构成要素

景观元素决定小区的整体风格,从主次景观轴线上可以看出整个小区的设计风格。有的居住区适合用规则式的方法来规划整体空间,有的居住区适合用自由式的景观设计思路,要“从美学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规划,不仅平面构图舒适优美,空间风格更要从景观要素的整体组成中考虑其设计思路和主题风格”[4]52,通过表现当地独特的社区文化及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乐趣。硬质材料在景观要素中的作用表达,无非是合理运用好硬质铺装与其他设计元素的链接关系。铺装材料在地面上的组织与使用,可以起到分割和完善空间的作用。该项内容主要遵循了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生态环保原则。铺装材料在环保、质地、节能、色彩和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施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区整体环境质量,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在空间组织的作用。小区景观设计追求的不仅仅是美感,质量和品位才是设计的关键。

(三)景观设计要以节约型循环经济为设计原则

小区中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涉及多领域的一项工程。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效益。狭义的经济效益指的是景观设计要节约成本,各项的景观设计要降低造价。广义的经济效益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我们要树立良好的经营模式,实现更好的开发效益。小区景观设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设计原则。现在国人买套房子确实不容易,很多人为了买房子成了房奴。有的小区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谋取利益,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景观设计工程量比较大,在引用水系方面尤为突出。小区中水景应避免死水,要充分设计好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如对其施工处理不当,既浪费地面空间,又污染空气,增加修建维护费用。

(四)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营造原则

由于小区居民生活背景不同,其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因素都会对人在空间场所中的活动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在熟悉了解居民潜在的、共同的交往活动需求和环境喜好的基础上,才能塑造出好的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可以把小区中的景观空间划分为私密、半私密、开敞、半开敞等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息与活动。居住空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场地包括中心广场、儿童游乐场、老年人活动广场等。空间营造有的倾向娱乐性质,有的倾向休闲。一切以创造出满足居民生活和交流空间需求作为设计的最终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杨光凡.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荣韬 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摘要:主要从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出发,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理想与追求。人们对个体生活空间的需求,逐渐被重视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个人心理需要取代。一直以来,人们对地形、山水情有独钟,心中都存在喜爱山水的情怀,每一代园林工程师都将地形景观设计当成是园林绿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效果,因此,做好微地形景观设计工作,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1.1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由于地形地貌千奇百怪,形状各不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地表特色,为各种地形景观的变化提供依赖基础。因此,为了能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过程中,将各种景色展示出来,设计人员可对园林中的大型草地和平坦绿地加以修饰。对于园林中小面积绿地,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对整体景观进行处理,创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加园林层次感。

1.2融入自然

自然界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景色,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景色,并加以修饰,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城市园林绿地实际情况,按照其它地形地貌域当地风俗习惯,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方式,将其与大自然有效融合。

1.3凸显园林自然景观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对岩石和山丘进行设计,都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体现。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结合已有的景观背景,有效处理微地形,以突显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同时,避免过多的人工修饰,体现大自然的真实美。

2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要点

2.1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在道路绿化带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确保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符合人们需求,设计人员应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背景下,注重植物配置的立体效果与空间构成,对周围植物加以修饰,有效处理微地形景观。例如,在道路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为了满足人们对绿色需求同时,确保车辆安全行驶,设计人员可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通过“龟背状”方式处理微地形,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感,确保符合道路排水、管沟设置和地下管线的设计需求。同时,加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减低汽车尾气、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从而实现道路绿化。

2.2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各不相同,各种各样,一般以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形式设置在道路交汇与道路两旁。街头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适当配置植物,可软化道路几何和规则的线性,突出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空间。

2.3住宅区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目前,微地形景观设计在中型住宅区和大型住宅区较为常见。在实际住宅区绿地景观设计中,适当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丰富住宅区域的景观要素,缓解居民走路疲劳感。同时,提升住宅区的绿化率,突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节约施工过程中土方运输和建设成本投入。此外,因为道路设计属于地形起伏设计,可满足道路排水需要,提升道路的方向性和流动性。

2.4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作为城市公园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关键环节,城市公园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人流量大,人们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不同。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修饰痕迹,按照公园内已有的景观特色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丰富公园景色,打造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城市园林,还可减少投资成本。例如,某城市的丁香公园,景观设计主题为“丁香仙子”,设计位置位于广场中心下沉式喷水池内,通过凸出小地形点明主题,与东南入口连接,并向广场两旁延伸,形成一个坡地微地形,然后使用硬质材料装饰坡地侧面。在广场台阶位置,采用丝带状方式对微地形草坪和台阶进行设计,以呈现出垂直立面感,形成符合主题公园的独特风格。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国家注重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主要因素。微地形景观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园林工程设计效果。施工单位应注重微地形景观设计,严格按照景观设计原则,提高施工工艺,才能创造出适合城市绿化发展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永飞.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1)

2郭云涛,陶苏娟.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6)

作者:刘蜜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第四篇:城市景观设计构成因素分析

摘要: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是了解城市自然景观环境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是要充分认识城市景观设计和了解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充分地展现城市的美,城市景观的自然、人工、社会和美学构成因素。

关键词:城市环境;景观设计;构成因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及景观的精神需求将愈来愈高,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会使人爱自己城市、自己的家乡,并获得精神财富的凝聚力,对于市民的品行及情操的陶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景观设计的好坏对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区域的影响是极为现实和深远的。

一、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目的

城市的景观设计是需要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在发展建设中能否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环境,构成景观设计的因素也能反映城市的个性和特点,为防止出现城市之间千篇一律的景观环境,提升城市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从而从各因素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

二、城市景观的构成因素

构成城市景观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类: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自然因素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或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城市中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是城市中水体的两大类,江河、湖泊及水池、喷泉等是城市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机的自然因素。水的自然景色给城市带来富有想象力的自然景观素材。在城市中,以水面自然景观效果要比一般的草坪、土地更为生动。体态多姿、变幻无常的特点更增加了水体的生动性和神秘感。它那宁静水面给人一种自然享受。自然水体景观广阔、气势磅礴,是城市景观特征的重要构成因素,水岸线在水体中是最具有魁力的场所,是城市水景欣赏的最佳景观,也是城市公共活动最佳场所、是城市景观最具有表现力的景观,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大的开阔。水体作为一种连接空间的自然景观,其意义超过了任何一种连接因素,建筑物的刚硬和水的柔和,使得刚柔并济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上海后滩公园是上海世博会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使景观成为生命的系统,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为解决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低碳模范。城市植物景观的功能主要反映在时间、空间和地方性三个方面。植物由于占据一定的体积空间,它的能力具有三维造型、所以,植物景观具有空间划分、围合划分的作用,还能使景观层次得到丰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种类组合种植、与其他植物因素配合,虚实形成对比、质感对比和大小对比,会产生不同空间效果和空间尺度。植物景观的生长要求是要具备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植物景观都有它独特的乡土品种,例如生长在北京的白皮松、生长在重庆的黄葛树等,各个城市的优秀树种适应地方性气候和土壤条件,它对地方性植物景观具有积极意义。植物是有生长季节的,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它生长的季节因素,植物景象的四季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色彩、尺度的变化,而植物的季节变化又是一种时间的记录。自然因素除了上述地形和植物之外,还有许多不确定的自然变化因素,比如刮风、下雨、阳光普照等,不能低估这些变化因素的意义,它的影响对城市景观将产生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些是稍纵即逝的自然变化因素,但是,不能忽视它们自然变化的影响力,要利用它们的变化因素创造出丰富、变化、生动的城市景观效果。

(二)人工因素

人工因素景观设计是根据人们主观意愿进行建造、加工的景观因素,它包括主要构筑物建筑物和其他人工环境因素人为建造是最大的特点。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人工因素可以导致相反的两种结果:一种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积极因素,使城市景观设计趋于和谐与完美;另一种成为城市景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产生杂乱无章、不规范大杂烩式的景观。构成最基本因素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物,也是一种最富有、最活跃时间特点的变化因素。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变化功能更为丰富多彩,得到突破性发展的是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层次的提高也随着不断变化而改变,因此,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造技术及审美要求的不同来共同提高和推动建筑业发展与创新,建筑成为记载人类进步的象征。城市环境是一个多因素、高密度的综合性环境,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城市每一幢建筑物都涉及与周边景观环境的关系。它具有创造城市景观和改变原有景观环境的功能,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努力创造一个整体的多功能的环境,把每座建筑当作一个启发性的景观设计要素,能同其他要素对话,以达到完善自身的形象。

(三)社会因素

城市环境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人们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对环境生成与演化的主观方式直接影响,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保持一致;第二种是对环境的生成、演化通过社会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因素间接的影响,使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一个好的城市环境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它不仅反映在经济生活、物质建设的繁荣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朝气蓬勃上。社会生活涉及到每个城市里的居民,对于城市里的环境居民来说既是策划者又是建设者。城市景观形态组合是由很多种不同的因素根据某些特定的规律加入人们的主观因素组合成的,并不能单一地去设计一块风景或是研究某一种形式。它是城市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景观形态的构成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地方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环境是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人工因素的不断创新是赋予城市景观时代的方法。城市是一个有形的物质大环境,从构成形态的角度看,任何物质都具有特定的形态与特征构成因素,环境景观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物质特点、优势等构成因素,合理组织城市景观,创造和谐而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面貌。

三、城市环境美学中景观设计的构成因素

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角度讲,主张点、线、面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组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环境。

(一)景观设计点的体现

点是构筑城市景观设计的最基本元素,其表现为交叉的路口的小品景观、主题雕塑、地标性建筑等,最能体现城市的细节。比如:景观中的小品,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作,一般来说体积比较小,色彩单一,对空间来说起到了点缀的作用。景观中的小品既有它的实用功能,又不乏其精神趣味。装饰性的小品有饰瓶、水缸、景观墙、壁画等;服务性的小品有洗手池、公共电话亭、座椅、垃圾桶等展示性的小品有公告栏、导游图板、车站牌、图片画廊等。景观设计的效果是靠大量的细节去体现艺术,所以景观设计中的细部处理一定要到位,往往细节更能体现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二)景观设计线的体现

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变成了线,具有承接、引导的作用,其他表现为城市的景观轴线,如连接房屋的街道、连接城区的河岸滨水带、绿化带等,景观轴线上连接着数个景观节点,使大众的审美具有完整性,不会出现点的单体印象。比如:道路在景观设计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道路能给予观赏者不同的心境,蜿蜒的道路赋予浪漫悠闲的气息,曲折的道路充满了刺激和好奇,平直的道路给人心平气和的景象。在平凡乏味的景观设计中,道路应该曲折起伏,具有节奏感使整个景观设计工程充满着趣味,良好的景观道路设计就应该平直,这样视野宽阔会使人心情舒畅。

(三)景观设计面的体现

面则体现的是区域性,主要表现为城区之间景观的联系、城市公园、大型休闲广场等形成的面,包含了散落的点和排列的线。面是最大最完整的,包含着城市的正负空间以及城市的各个立面,天际线和壮观的鸟瞰,广场、建筑、景观,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并将它们组合的美都体现出来,表达出来。比如城市公园,它结合了景观设计中的点和线,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不同类型的公园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内容。如:广州保利国际广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彼此结合,围绕一个绿色、宜居和可持续的开发战略展开。两座南北向的修长塔楼与一组低层裙房相结合,塔楼沿宽阔的中心花园广场的对角线方向遥相呼应,可持续发展和现代风格的总体思路彼此交融。

四、结语

如果城市要创造高质量的景观,而且要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面貌,必须利用美学法则使自然与人工环境完美地结合,使城市里的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使外地的游客留下好的城市印象,所以必须有一个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并使它真正地实施服务于人们。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道路也越来越宽,迫使建筑之间的密集化,这些因素都会给城市的景观设计带来新的要素和矛盾。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探寻各种环节与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制约及其影响,进一步地探寻更加灵活实用的城市景观构成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地创造出高质量的、令人们满意的城市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中保.居住区的植物选择与配置[J].现代农业.2008,(01).

[2]丰兴军.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识别[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2):148-150.

[3]何志勇.浅谈中国建筑与景观的特色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129.

[4]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布宁AB,萨瓦连斯卡娅T.城市建设艺术史[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作者:王婼瑶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第五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建设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并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应本着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设计原则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而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就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本研究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

1.1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不缺乏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但是缺乏能明确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的设计师。虽然他们有较强的景观设计专业知识,但却不能协调城市发展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也没能全面考虑园林景观的功用价值,缺乏对景观设计的长远规划思想。

1.2偏重于景观设计风格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很多景观设计师在建设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生态、经济与社会之间的效益,偏重于追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将园林景观的外在表现作为设计重心,导致园林景观缺乏应有的人文元素。1.3园林景观设计个性化特色一部分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园林绿地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设了一批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园林绿地作品。设计师在园林系统绿地布局放慢,利用像带状、块状以及混合式绿地等空间模式,建设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城市乡土风情,这样的城市园林景观具有较高质量,将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2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城市发展要求

为园林景观设计目标的规划依据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将城市建设理念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进行合理布局,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两者之间能实现协调发展。以此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和方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设计,将城市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进而使园林景观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协调好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小为主以及中小结合的建设原则,协调好绿地建设与空间绿化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进行树种的合理种植,打造出城市绿化的多层次效果。另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考虑整体环境,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对园林绿化以及自然景观的设计,尤其是加强生态小区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将眼前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考虑,需要处理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2.3生物多样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生态因素,不仅要尊重生物多样性,还要高度重视生物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此增加生态效益。另外,种植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用引进的树种作为辅助配置,为了能够建设成个性化的城市园林景观,应保证植物种植的科学性。因时制宜是园林绿化的关键,要加强春季园林绿化建设,避免因为种植季节不适宜,导致苗木成活率低而降低绿化效果。

3总结

我国现代园林城市园林景观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较晚有直接关系,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必然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要有长远的规划目标,以更高标准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系统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婷.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2兰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景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4(12)

3周婷婷.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策略优化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

作者:汪楠熹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第六篇: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摘要:从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的关系入手,分析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的特点,以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和规则。

关键词: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1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小区指的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包括居民区、办公区、学校、医院等地。城市小区与城市主干道、大型公园等易被曝光的建筑形态不同,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其景观设计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则。首先,城市小区园林景观大体上分为观赏型、点缀型和绿化型3种不同的类型。观赏型园林景观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存在着绿地封闭、游人不易接近的不足。点缀型园林景观主要设计在2个大型建筑物之间,比如楼与楼之间的绿地、小区中间的喷泉等,这种景观主要起点缀作用,但少数也可供人游玩。而绿化型则以大片绿地为主,辅以幼儿游玩器具的设计,适用于居住区。在设计某个城市小区园林景观时,要考虑到上述3种不同类型景观各自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该城市小区的园林景观类型。其次,在城市小区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原始状态和绿化面积占有率。小区的原始状态相当于小区的骨架,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会依据其原有的骨架和脉络,使小区锦上添花,而不是一味改造、大兴土木地改造小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城市小区在刚开始设计时,建筑师就要充分考虑该小区的原始地形地貌,以及该小区本来就存在的植物种类、生长情况等,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合理利用原有的有利因素,要对自然植被进行有效利用,设计出宜居又美观的城市小区。另外,随着绿色城市和生态友好型城市的发展,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绿化面积占有率,在合适的地方种植合适的绿植,以给人舒畅的心情和宜居的环境。最后,在设计城市小区园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分割。虽然绿化面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不能一味地追求绿化率,还要考虑美观的效果。这就涉及到景观空间分割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设计绿植位置和搭配形态时,要结合人们的运动状态考虑:当人们处于静止状态时,要求周围植被能够给人以宁静安全之感;而当人处于运动状态(比如在居住小区中散步)时,要实现增加绿地的开阔感,给人更多的交谈空间等功能。

2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被人们直接接触的元素,植物配置不仅可以使城市小区设置得更加美观合理,还可以达到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地域特点的作用。基于植物配置的重要性,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植物配置必须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搭配、颜色搭配和季节搭配等植物生理特性。具体的说,就是要考虑城市小区所处地理位置的土壤情况、天气状况以及小区中主要建筑的色彩和风格,选择适合在该地区生长且与该地区建筑风格合理搭配的植物进行栽种。比如说在现代简约建筑群中,应该使用较为低矮的灌木种类、花色比较素雅的开花植物进行搭配,这样会更适合小区的整体风格。再次,植物配置要考虑植物自身的颜色搭配效果。久居城市的居民可能失去了对自然变化、四季更迭的部分感知,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则要帮助人们找回这样的感知和感受。那么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则要求选择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的植物与常绿植物、落叶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园林景观富有季节变化,有更深的层次感,从而给人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季节感知。最后,植物配置还要考虑光与影的变化。光影变化不仅是摄影中的词汇,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原则。借助光影变化、声色交叠的景物或者建筑,可以使搭配的植物富有光影变化,具有深层次的美感。这里说的光影,更多的是指自然界中的光,比如说日光和月光,如竹子在月光下稀疏的倒影、梅花沐浴着月光散发的缕缕清香等,这些美好的意境都要借助光影实现,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小区时,不能不考虑植物与光影的搭配。

3结语

城市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还是要遵循古人说的“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因为这样不仅能够省时省力,还可以使园林景观依托原有的结构,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植物配置,其更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植物搭配达到最佳效果。在选择植物时,一定要选择适于在当地生长的植物,并注意搭配不同植物的种类,保持该小区的物种多样性等。

参考文献

1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2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7)

第3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信用”一词,在于光远主编的《经济大辞典》中是这样阐释的:“一般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等经济活动中。信用的汉语词义包含着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多义。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信用更多的是采取货币借贷形式存在。信用这种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它的运动过程是借债和还债的统一性,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也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它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关于“信贷”的定义为:“广义的信贷即信用,二者可以通用。狭义的信贷,专指银行信用,是银行信用业务诸如银行存款,银行贷款等业务活动的总称,包括存、取、贷、还等具体的信用业务活动,在更狭的意义上,信贷常指银行贷款,如工业信贷即工业贷款,商业信贷即商业贷款,农业信贷即农业贷款”,以及当今盛行的“个人信贷”即消费贷款。近年来以信用做保证贷款消费的循环卡,在国外非常普及。在法国持循环卡消费的已占销售额的30%,在美国和德国比例更是高达50%。仅以万事达卡为例,2000年全球持此卡交易总额高达8570亿美元,比上年激增21.5%。在我国前年交易额已达630亿美元。我国信用卡总量逾3亿张,可全国1400多万个商家中只有30万个能收卡,不到3%。调查表明,在各种抱怨声中,“信用卡没信用”不能不引起重视。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对于改善我国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点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法规为各类企业的信用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坚持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三是培育良好信用要抓好主要环节:其一,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其二,企业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其三,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管理,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强化内部矛盾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应收应付账款的严格管理,认真审查收货单位或销货单位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程度,避免和减少企业间相互拖欠。同时,要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四,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其五,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缴纳税款。涉及外贸业务的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及WTO的法律、法规。

三、做明礼诚信的企业家和经济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对于企业家和广大经济师来说,努力培养自己成为明礼诚信的人尤其重要。人与人之间办事儿需要以诚相待,以信相交。要“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说,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到做到。为此,要特别注意几个起码的原则:

1.不要轻易许诺———巧诈不如拙诚。答应帮别人办事儿,首先看自己能不能办到,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不自量力或者爱吹牛,对朋友请其帮助的事情一概承担下来,事情办成了当然好,如果办不好或只说不做,那就是不守信用,朋友就会埋怨你。作为企业家和经济师,你的信用能给予别人良好的印象。所以要常检查自己:你是否信守自己的诺言?你是否轻易地允以承诺?你是否值得他人委以重任?你是否总是忘掉别人委托之事?当别人向你打听事情时,你转达了多少次错误信息?你是否有意提供不实的材料?韩非子讲:“巧诈不如拙诚”。所以,在对待别人时,千万别轻易许诺;许了诺,便一定遵守,别人会为你的态度所打动,他们认为你是一个讲信誉的人,从而会信赖、依靠于你,你在生活中和事业上便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要一诺重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所以,企业家和经济师必须重视你自己所的说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因此必须改正自己食言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

第4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浙江省;县域经济;城市经济;转型;动力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分散”(低、小、散)的县域经济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面临转型升级路径锁定的困境,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缓、高端要素短缺、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因此,浙江县域经济亟须转型升级。2014年,浙江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跨越10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对浙江经济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经济以集约集群集聚与高端高质高效的优势无疑成为理想的经济形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

二、浙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浙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呈现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经济发展效率超越县域经济;二是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区发展;三是发达县(市)进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期。这些表明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

(一)城市经济高效发展,成为驱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性力量

随着城市化重心从小城镇向大中城市转移,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经济快速、高效发展。2012年①,11个设区市GDP达16479.67亿元,占全省的47.74%,人口仅占31.77%,而58个县(市)②GDP达18038.49亿元,占全省的52.26%,人口却占了68.23%。11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远远高于58个县(市)。而且11个设区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2.74%、56.34%,占据了半壁江山。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城市群和都市区为载体的城市经济将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2013年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市区集聚了全省17.18%的人口,却创造了33.35%的地区生产总值。

(二)都市区和城市群逐渐形成,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区发展成为新趋势

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形成增强了县(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促使县域经济从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向接受城市经济辐射为主转变,促使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目前,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和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逐渐成形,将近50%的县(市)已被纳入网络化城市体系中。杭州都市区吸纳了临安、富阳、德清、桐乡、海宁和绍兴等6个县(市);宁波都市区吸纳了余姚、慈溪、奉化、宁海和象山等5个县(市);温州都市区吸纳了瑞安、永嘉、乐清、洞头、文成、平阳和苍南7等个县(市);金华-义乌都市区吸纳了东阳、浦江、兰溪、武义和永康等5个县(市)。这意味着这些县(市)必将受到城市经济的辐射,县(市)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将成为趋势。城市经济正在一步步“吞噬”县域经济。

(三)发达县(市)进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

“四换三名”①、“退二进三”等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措施促使各种城市经济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县(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3年,绍兴县、义乌市、慈溪市、嘉善县等22个县(市)人均生产总值跨越10000美元(见表1),迎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上升。以义乌市为例,从2000—2013年,义乌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从43.5%持续增长至57.05%。发达的商贸服务业提高了义乌市服务其他县(市)的能力。此外,部分县(市)以“智慧城市”为抓手促进“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带动了信息产业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

三、分工视角下的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动力机制

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并非偶然。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其转型的动力机制。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推动浙江县域经济转型;二来可以为全国其他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的参考。

(一)概念界定

县域经济是农村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成果,本质上是农村工业化与以小城镇(建制镇)为重心的城镇化在县域空间上融合互动促使县域产业分工所产生的特征鲜明的经济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县域功能以生产为主;二是县域城市化水平不高,空间集聚度低,产业布局分散,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是县级行政区划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托,县城与中心镇往往是县域经济增长极;四是区域分工水平比较低,以部门间分工或区域产品分工为主,缺少产业链层面分工。城市经济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发展,本质上是集聚经济,是分工与集聚在地理空间上互动所产生的具有较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经济形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支撑力;二是在集聚与分工的互动中,生产性服务业从第三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导产业,城市以服务功能为主;三是城市人口以非农人口为主,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比较强;四是产业链分工水平高,城市之间分工明确、错位发展,都市圈经济是其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由上可见,从分工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一种以部门分工为主的经济形态,而城市经济是一种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经济形态。因此,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可以理解为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形态的转变,分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不是行政区划的调整②,更不是县域经济的“消灭”。

(二)动力机制分工

从县域与区域两个层面作用于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层面,分工深化提高个人或企业专业化水平,引起市场规模扩张与分工网络扩展,推动人口集聚、产业集中,提高县域空间集聚度,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带动县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转变。区域层面,分工深化使得中心城市经济能级提升,使得城际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增强了县域与中心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都市圈形成与发展,基于明确的城市等级体系与密切的城际经济联系,县域经济受城市经济辐射而转型。因此,转型的关键是利用促进分工演进的机制。基于贝克尔和墨菲(BeckerandMurphy,1992)[1],杨格(Young,1928)[2]与杨小凯(1998)[3]等人的研究,分工受到交易成本、市场范围、社会知识水平与协调成本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县域经济转型的促进机制。市场化有助于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消除市场壁垒,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扩大资源配置范围,促进区域分工。城镇化推动人口、产业等资源向城市集聚,提高空间邻近程度,加快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传播与分享,提高社会知识积累水平,降低生产活动的协调成本。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城市化提供基本动力。信息化释放空间与时间对资源配置的约束,扩展了市场空间与容量。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作用下,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

1.动力机制Ⅰ:市场规模扩张与分工网络扩展。亚当?斯密最早提出“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观点即“斯密定理”。阿林?杨格(Young,1928)充分肯定“斯密定理”,并深化了这一观点,认为“分工一般的取决于分工本身”,即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决定的一种网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化深化县域分工,推动分工网络形成与扩展;分工深化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规模。市场化从广度与深度两个层次提高分工水平。在广度层面,市场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大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范围,直接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区域分工深化;在深度层面,市场化明确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消除市场准入限制、行业垄断等各种市场壁垒,改善了经济活动所需环境。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市场化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市场规模扩张与分工网络扩展互促互进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浙江率先实施农村工业化,开始市场化取向改革。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市场化进程,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村工业化与市场化的互动开启了县域经济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浙江经济呈现出两个发展特征。一是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相应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区域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区域贸易流量大大提高,典型地表现为各类专业市场的快速崛起、扩张与国内外贸易量上升。二是在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下,县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区域市场体系,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建立自身的产业体系,这不仅推动了浙江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也固化了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进入新世纪,信息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融入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升提速市场化进程。各类专业市场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都得到极大地提升,分工网络进一步扩展,县域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目前,随着义乌小商品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

2.动力机制Ⅱ:人口集聚、产业集中与县域空间集聚度提高。县域空间集聚度的提高能深化县域层面分工,推动产业转型,进而带动县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转变。钱学锋、梁琦(2007)[4]认为分工与集聚之间的内在联系乃是通过报酬递增作为媒介而实现的。也就是企业为获得递增的报酬必然会集聚。贝克尔和墨菲(BeckerandMurphy,1992)[5]在《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一文中指出分工不仅受市场容量的限制,更受到协调分工的成本以及社会知识水平的限制。只有在不存在协调成本或者协调成本相对较低而市场又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分工才会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或者说城市化的推进加速知识积累,缩短空间距离,方便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生产活动的协调成本。综上所述,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即县域空间集聚度提高的过程就是县域层面分工深化的过程,就是县域产业转型的过程。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以建制镇为重心的城镇化向以县城与中心镇为重心的城市化演进的过程,表现为人口、产业等资源从向建制镇集聚到向县城与中心镇集聚。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则为工业化提供空间依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中,人口、资金、技术、产业等各类经济资源向县(市)地理空间集聚,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产业种类也不断增加。县域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使得需求多样化,引起中间产品需求扩张,进而深化了县域层面分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得县域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20世纪80年代,浙江以小城镇为重心的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推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专业市场的融合互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在该城镇化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经济出现“弱市强县”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90年代,浙江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中小城市为重心的城市化战略。中心城市开始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崛起。县域经济进入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期,开始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但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减弱。2006年开始,浙江率先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自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得到加强,使得县域经济受城市经济辐射效应越来越强。

3.动力机制Ⅲ: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都市圈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都市圈以集聚能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二是具有发达完善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交通通达性高、信息交流通畅;三是圈内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明确、职能互补;四是圈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与劳务自由贸易,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强。可见,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在区域空间互动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市场化消除市场壁垒,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劳务自由贸易,是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级要素与高端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信息化统筹提升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市之间空间距离,扩大了市场规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且加速了知识积累,进一步深化分工,最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熟都市圈由强大的中心城市、紧密的城际联系与清晰的城市等级体系的构成。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在空间上的融合互动,促使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与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形成。随着“七线两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化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十二五”时期,浙江四大都市区、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功能,提高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之间的产业梯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县(市)则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消费性服务业;中心城市与县(市)之间以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实现链接。这些规划都将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融合互动,最终实现中心城市拉动县域经济转型。

四、启示

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影响下,区域分工水平不断提高,县(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浙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应坚持“强县战略”与“都市圈战略”双轮驱动转型。在“强县战略”指导下,深化县域内部分工,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换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在“都市圈战略”指导下,深化区域层面分工,城市化重心从中小城镇向大城市倾向,促进高级要素、高端产业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提高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将县(市)纳入都市区发展。深化县域内部分工关键在于以城市化与信息化优化工业化,重点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动力在于县(市)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政府作用则在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针对性地实施“招商选资”,延长产业链。具体表现为:一是加快推进县(市)城市化,提高县域空间集聚度,合理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与信息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以“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提高企业、产业发展平台与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与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三是提高经济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区域甚至全球分工,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中心城市或国际转移产业,采取“补链式”招商引资,提高生产迂回度,提高中间产品生产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深化区域分工关键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重点在于明确县(市)区域地位,主动力在于新型城市化的引领作用;政府作用则在于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加深区域合作深度,努力消除区域壁垒,实现地方政府共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创新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构建区域协调机构,消除行政区划与体制机制对都市圈发展的限制;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构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城市等级体系,同时要重点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能级,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城市经济反哺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3]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环境;节能减排

1低碳经济发展的概述

低碳经济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最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其对于环境的友好姿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途径,对于城市建设尤其是环境建设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低碳经济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高技术含量。在低碳经济中,更多的技术手段被开发使用,以提升对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使用,都对整个经济生态产生影响。(2)低能源消耗。低碳经济最直接的特征就是对能源的消耗持续降低,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显著提升,同样的产出需要更少的能源成本投入,包括多种能源使用方式的综合运用,都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方面的巨大改善。(3)集约化管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整个经济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化,从产品生产逐渐过渡到研发以及服务等领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过去的大投入大产出模式已经被淘汰,相应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集约化管理为主要标准。

2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环境建设

2.1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的关系

2.1.1对低碳经济实质的理解低碳经济主要是指通过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利用相关技术和制度的持续创新,包括对各种产业进行整合和转型,以及对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等多种政策、管理和技术手段,有效降低以煤炭和石油等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实现降低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提高经济的发展层次和质量,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形态和实现途径。从城市建设的层面说,低碳经济至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可以体现城市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主要行为,满足节能环保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标;②可以满足对经济建设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以提升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走的道路[1]。2.1.2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低碳城市的价值已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认可,并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在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付出最小环境代价换取城市环境的居住适宜性,对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逐渐落实,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国内学者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主张:低碳城市更应被确认为是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市民的消费理念以及整体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确保人们生活质量有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推动降低碳排放数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生活进行方式。对低碳城市理念的认同及具体建设是创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最为具体和有力的探索实践,可以调动全民的广泛参与,具有长期的战略持续性,有利于实现共建以及共享兼顾的社会发展根本目标。

2.2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

2.2.1城市节能减排需要据相关资料统计内容显示,城市要消耗掉全球所有能源的3/4,而实际排放的温室气体要占排放总量的4/5。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这是非常严重且刻不容缓的问题,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建设需要一些切实的硬性排放指标的严格约束。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城市化建设,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要实现60%左右的规模。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不好,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产生新的能源需求,包括汽车等的更大范围普及,这些都导致了更趋严重的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而过去的工业化发展途径并不适合目前的发展态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尽可能实现节能减排,这是我国城市环境建设规划的前提和基础[2]2.2.2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1)要持续优化整个城市的整体经济投资与运营环境,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吸引具备一定高技术背景的跨国企业和机构来设立一些低碳经济性质的公司,包括投资企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采购中心等。形成集团化系统化的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对城市建设提供经济支撑。(2)要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和高端的第三产业,借助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积极接受来自国际市场服务产业派发的外包服务业务。加大在服务产业上的建设投入,从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坚强的支持,鼓励高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3)要将发展城市低碳经济与城市目前的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对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改革,引进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降低产品单位能耗,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促进支柱产业实现技术革新,对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力量,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有更大进步。2.2.3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低碳经济示范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思路,低碳经济是城市未来建设的支柱性力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为减少选择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通过尝试找到适合的出路,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示范区建设,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示范区也就是一个特区,从政策层面到操作层面,会对一些低碳产业和节能技术措施更加倾斜,推动低碳经济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8年将上海及保定这两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推行低碳城市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主要从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产品的制造及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几个领域,探索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可行机制和模式,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个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尤其是作为示范区,其参考价值非常大,对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低碳城市环境发展模式

3.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

低碳城市的发展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经济、低碳、生态、可行”将成为21世纪低碳经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低碳城市环境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低碳城市的经济发展内容和措施

3.2.1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低碳生产。为了实现低碳生产,我们需要实行可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是指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间接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低碳城市发展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低碳农业和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3.2.2低碳城市环境发展的有效措施(1)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低碳公交包含3个方面:①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公交系统;②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③加大交通科技研发。(2)高比重的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经济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可行、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3)加强城市绿化体系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植物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碳,从而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4)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

4结语

低碳经济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来说是必须要重点考虑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城市环境节能环保能力的整体提升,就没有城市健康发展的状态。低碳经济的基础就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高能耗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各方面的控制,将城市建设引入到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秋正.低碳经济视角下港口物流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3]刘一凝.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协同发展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6

[4]刘璐.城市化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J].科技与管理,2015

[5]赵丽丽.新形势下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发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