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

第1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歌唱教学;即兴伴奏;重要性

在当前音乐课教学中,不少教师为省事,直接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进行歌唱教学;还有的教师有琴不用,忽视钢琴(电子琴)伴奏的功能与作用,实在让人感到惋惜。钢琴伴奏技术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歌唱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而且也增加了歌唱艺术的表现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发展的需要,钢琴即兴伴奏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树立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依赖和服从”。 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 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产生;感召权威源自于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教师权威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体身后强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支撑, 也取决于教师个体内部所蕴涵的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超凡的人格感召等。教师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师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教师在教唱、范唱、歌曲欣赏、练声、视唱新谱等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钢琴即兴伴奏,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威望。师生之间以钢琴即兴伴奏为纽带相处更融洽,更和谐,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展现个性化教学风格

个性化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是课堂教学方式、手段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折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发展中完善的。教师钢琴即兴伴奏会因不同学生演唱而采用不同的调式、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钢琴即兴伴奏既体现了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又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示。

3.沟通师生情感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现实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在情感充分交流基础上的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歌唱伴奏能及时有效地传达教师的情感,同时也包括个人情感。丰富多样的即兴伴奏能够深化主题,推动音乐稳步前行,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真正“交流”起来。

二、增加歌曲演唱的完美度

1.前奏、间奏、尾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首成功的歌曲即兴伴奏,能够加深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有了前奏的引导、间奏的过渡和尾声奏的结束,才能准确完整地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因此,它们是歌曲伴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2.调动学生的情绪,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没有伴奏的歌唱,学生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钢琴即兴伴奏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细丝能时时牵住学生的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歌曲所需要的特定环境中,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三、陶冶情操,激发兴趣

不管是听歌还是唱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快乐,就要设计好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利用即兴伴奏把音乐作品的魅力挖出来,利用丰富多变的即兴伴奏呈现给大家,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意境。

学生在即兴创编过程中,教师的即兴伴奏不可小视。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创编表演能力的培养。

四、音乐课“活”起来

第2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一、钢琴伴奏能提高音乐老师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借助钢琴即兴演奏进行自唱自弹,能帮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不仅能让课堂教学环境安静,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述的情感。音乐老师要想通过歌声激发课堂氛围与学习兴趣,必须从钢琴、音乐、作曲技巧等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巩固专业知识的目的,这样也是提高老师综合素养发的过程。

老师在即兴伴奏中,会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控制伴奏音色、力度与速度,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辅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进入音乐世界,更好地感受音乐美,这也是音乐美育的价值。如:在《闪烁的小星》中,它是一首大众熟悉的曲子,可通过分解和弦的方式进行伴奏,让旋律更具有歌唱性。在演唱期间,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情感;在反复演唱同一首歌曲时,还可以借助灵活多变的方式,改变伴奏,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音乐世界,以此提高审美能力。

二、钢琴伴奏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钢琴即兴伴奏也就是现场发挥,将即兴伴奏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即:老师的伴奏水平越好,教学方式越恰当,课堂教学效果越好。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即兴伴奏能力不高,将注意力放在演奏与看谱上,势必会影响课堂氛围,最后影响学生的配合能力与教学质量。从小学音乐老师的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与风格,提升演唱水平,即兴演奏发挥着重大功能。

例如:在少数民族歌曲《娃哈哈》中,它具有典型的舞曲特征,可以通过左手伴奏、交替使用音型等特征展现新疆舞曲特点。随着前奏的开启,学生对新疆舞曲就能有形象、深入的理解。甚至还有学生跃跃欲试,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由想象、抒感,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三、钢琴伴奏有助于提高节奏感与创造力

小学生的年级小,知识有限,缺少歌唱技巧,难以真正理解歌曲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以及如何表达歌曲意境与感情。将钢琴即兴演奏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让歌曲的表现力、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借助适当的力度、速度阐述歌曲。在良好的情绪带动下,进入音乐世界,这样才能达到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在学习《勤快人与懒惰人》时,音乐老师借助钢琴中的高音体现勤快人的形象,在悦耳、清脆、短促的调音中,深刻地体现了音乐人形象,学生仿佛也看到了他们利索、勤奋的场景,同时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然后,再借助钢琴低音区伴奏,通过加重伴奏力度、减小速度等方式,体现懒惰人的慵懒与拖拉形象,这样学生就能有深刻的印象。怎样做好钢琴伴奏一直是老师必须思索的问题。

首先,老师要对歌曲结构、题材、旋律、内容有全面的分析,以感受歌曲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充分运用歌曲、舞蹈等形式来完成教学,在钢琴伴奏和歌声融为一体的同时,要求老师具备良好的创造力。同时,音乐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伴奏水平,以及即兴演奏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情,更好地展现歌曲特点。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技巧、基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即兴演奏能力。

其次,结合音乐情绪选择伴奏形式。伴奏织体属于和声声部的组织方式,有半分解、全分解与柱状、弦式之分,并且每种都不通的使用范围与表现特征。作品教学中,不同的触键方式、伴奏形式用于不同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可以选用弦伴奏、柱式伴奏。

四、钢琴伴奏能烘托课堂,提高歌曲表现力

钢琴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不仅能配合唱者,提高听觉效果,同时还能帮助演唱人员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钢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演唱。另外,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式,掌握歌曲风格、旋律、结构特点,以提高理解力。

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很多歌曲作家已经拟定前面部分,只需老师选用某种旋律进行演奏,部分老师只喊一声:预备――唱,就让学生歌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意识模糊,很难掌握歌唱技巧与歌曲速度,出现速度不一、演唱不整齐等问题。若老师能弹好前奏,在学生演唱前,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情绪,在心理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能很好地掌握演唱情感、力度与速度。如:在教学《摇篮曲》时,在歌唱前半部分的音型与声部上使用交替的主和弦,然后再模仿摆动,为学生营造出摇篮摇动、的感受与安详意境,从而让歌曲更加安宁、亲切、自然。听了这段前奏表演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该歌曲优美、舒缓、平静等音乐形象。在音乐的带动下进入状态,让歌唱变得更加完整、美满。

第3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天性;唱歌教学;歌曲感情;演唱方法 ;歌曲情绪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0-01

小学生音乐教学是小学生们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享受音乐之美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对音乐的整体意识和欣赏方法,会对他们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唱歌教学效果,是本文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基础上,参考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案例,提出了如下几种方法,希望可以对小学音乐唱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明确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新规定,在新的要求下,教师要明确教学唱歌的重要性。唱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知识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唱歌技巧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们发现音乐之美,建立对音乐世界的憧憬和喜爱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开展唱歌教学之前,要找准唱歌教学的定位,明确其重要作用,这样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们开始不断学习唱歌的基本知识。

二、关注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

小学阶段,学生们的知识阅历非常少,对一些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目的、演唱方法等可能理解的不准确、不到位,学生们对音乐曲目的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关注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让学生们将不同的唱歌曲目体会写出来,纠正学生们一些不准确的体会感受,引导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唱歌的技巧和曲目的音乐艺术韵味及魅力。

三、探索唱歌教学的规律,提高唱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好情境导入

小学生在上课时往往注意力分散,教师如果不能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吸引过来,他们学习歌唱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唱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情境导入,让学生们的兴趣点随着教师的引导步步进入唱歌教学的情境中。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儿童节目插曲、背景音乐或者音乐律动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开始上课时就能静下心来,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才会更有效进行歌唱学习,并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唱歌教学的双赢。

(二)歌曲教学

1.做好唱歌示范。学生们在教师优美的歌声感染下,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同时模仿教师的唱歌方法,在唱歌过程中,还可以同教师进行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们对自己的依赖,采用声情并茂的歌唱示范教学,直接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激发出来,为歌曲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情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例如,第一遍可以要求学生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让学生配以肢体动作感受音乐节奏;第三遍可以让学生轻声跟唱,然后结合第一遍,抓住歌曲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以确立表现歌曲的内容、情绪及速度。在这一聆听环节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3.巧妙处理难点。如歌曲《依马呀吉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的难点比较多,如果这些难点不能解决,就不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所以,笔者结合学生喜欢音乐律动这一点,设计了快乐的律动,将枯燥的节奏练习渗透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难点,为学生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4.学会表达歌曲的情感。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唱歌的经验和技巧,同时生活感悟及经历有限,演唱歌曲时往往不能打动人。这时,教师生动地导入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声情并茂,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和神态来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被激发,心灵被陶冶的气氛中。

(三)完整的结课

音乐唱歌教学的环节比较多,教师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唱歌技巧的情况下,对学生们的唱歌能力进行初步检验,直到学生们的唱歌能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之后,教师方可以准备结束课程,结课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完整性。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达能力的关键课程。因此要重视歌唱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小学生的音乐天性。要想方设法,研究更合适的音乐教育方法,给孩子们一片纯净的、唯美的音乐天空,让他们在充分艺术色彩的音乐世界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于巧.把耳朵叫醒小学唱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探微[J].儿童音乐,2015(9).

第4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一、初中音乐教材歌曲部分的分析

2012年版新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而成。全国共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16套音乐教材。综观这些新的教材,歌曲部分在整个教材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材中歌曲的体裁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思想性融入艺术性之中,贴近生活。歌曲所呈现的文化背景,即人物、历史事件与风俗习惯, 风土人情及文化差异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并提高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其音乐感。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歌曲部分的构成与内容,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七至九年级)为例做简单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12册,简、线各6册)共有演唱曲目四十余首、欣赏曲目百余首,演奏曲目近十首、自主选唱(随心唱响)曲目十余首。从歌曲的类型和题材来看,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以校园生活题材和爱国主义题材和民族风格为主;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增加了外国歌曲的数量;八年级上册在歌曲类型方面有所变化,出现了外国歌剧咏叹调、声乐套曲和通俗歌曲等体裁;八年级下册的歌曲以中国古典歌曲、合唱曲目为主;九年级上册选用了多首京剧音乐唱段、加大了通俗歌曲的数量;九年级下册增加了黄梅戏、评剧、豫剧和越剧等曲种的唱段,也选用了多首不同风格的外国流行歌曲。

从以上分析来看,教科书中所选的曲目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作品,所选的作品仍然侧重于美育、人文因素,体现了音乐教育重要的宗旨。编排方式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从选编歌曲的训练体系看,所选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这些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高度统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词曲的鲜明特色,呈现出很高的审美品格;在读谱训练、歌唱技能的训练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能使学生领略歌曲美妙多彩的同时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无疑这些经典的歌曲能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歌曲学习带来良好的影响,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歌曲美、旋律美和节奏美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歌曲作品选择恰当与否决定唱歌教学的成功与否。那么,在歌曲曲目的选定方面如何考虑呢?

一是必须遵从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唱歌教学的导航灯,只有研读透,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唱歌教学的困惑。

二是应该尊重教材文本。2012年版新教材丰富的内容给唱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从课程目标出发,与音乐教材亲密接触,走进音乐教材的世界,真正打开教材文本构成的本体世界,才能领略教材歌曲音乐构成的绚丽风光,才有可能上好唱歌课――引导学生在教材文本构成的歌曲海洋里领略音乐的美、实现歌唱教学的真正目标。

三是唱歌教学歌曲学习的目标。歌曲对体现唱歌教学的核心价值起到了关键作用。教材的歌曲内容虽丰富多彩,但音乐老师要有“歌曲意识”,在突出歌曲作品的特点、找准歌曲学习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要素、整体目标呈现等几个方面重点考虑,注重情感态度、歌唱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歌唱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初中唱歌教学的起点

在唱歌教学中,教学的起点往往决定了师生唱歌的方向和质量―唱什么、怎么唱、从唱歌中学到什么。

在以往的一些初中音乐唱歌课中,教学的起点往往由教师掌控,学生在教师的调度下,以“情景”进入唱歌教学,或以“歌词分析”进入唱歌教学,或以“认识作者”进入唱歌教学……看上去虽然紧扣歌曲的主题,让学生在进入教学后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接触歌曲,但在看似直接的掩盖下,掩盖的却是初中唱歌教学“低年级化”倾向,即多见老师一遍又一遍教唱歌曲,讨论歌词的构成框架、指出需要注意的歌词和节奏,然后反复地纠正声音。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有很多不当之处:一是停留在孤立的歌曲学习上。这种教学的关注点仍然是声音与歌词大意;二是唱歌教学环节与教学整体的割裂。这种割裂不仅是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更是歌唱学习内在线索的错位;三是低起点。这种唱歌教学看上去显得流畅,但缺失了真正的歌唱学习的价值体现,学生思维在较低的层面徘徊,教学的发展性不足。

那么,初中唱歌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起点?

一是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感受体验的获得。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决定了唱歌教学内容应该以歌曲为主,致力于学生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已具备了歌曲体验的初步知识,即使有些不熟悉的歌曲,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强调学生对歌曲体验感受的关注,对音乐的理解自然会发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寻找所学歌曲的审美要素和表现要素,融会贯通。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5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第6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1.打好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求声音自然圆润、连贯流畅、声区统一,吐字清晰,能较完整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意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范唱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并能运用这些所掌握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去指导幼儿正确、规范和科学的发声与歌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

2.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必须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用科学规范、轻松愉悦的教学方法达到启迪、开发幼儿智力。幼儿唱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声带短而薄,娇嫩而脆弱,呼吸量小而浅。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选择幼儿歌曲,并符合幼儿歌唱的音域要求。三至六岁幼儿的歌唱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有时在五度、六度,如歌曲《我是》为五度音域,歌曲《打电话》为八度音域等;幼儿歌唱的音量一般是在p(弱)、mp(中弱)和mf(中强)。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歌曲教学要发声科学,演唱规范,声音亲切,不追求大音量,切记大喊大叫,教会幼儿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歌唱。

3.提高对幼儿歌曲的分析能力。要想把幼儿歌曲教好或唱好,必须对幼儿歌曲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对幼儿歌曲进行艺术表现上地处理。一是明确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使幼儿在音乐艺术美地感受中体验快乐、接受教育;二是掌握作品的情绪类型和艺术特点,如有的音乐雄壮有力,有的是欢快活泼,有的是安静亲切,有的是悠扬婉转等;三是要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词曲特点、体裁形式、曲式结构以及演唱形式等艺术表现上的特点等。通过对幼儿歌曲分析能力的提高,把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4.幼儿歌曲教学与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相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声乐、器乐、舞蹈等的综合体。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教唱儿歌,还要在歌唱中带领幼儿边歌边舞、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在幼儿歌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编,即用讲故事、做游戏、演唱、舞蹈、演奏等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内容。例如指导幼儿学唱《两只小象》时,可以用手扮演“两只小象”随着音乐边唱边玩手指游戏,模仿小象的行走姿态以及模仿小象鼻子的晃动和互勾,表示握手友好等。这样,以声乐为主线,把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孩子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带来地快乐,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又能吸引幼儿地注意,而且还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对幼儿歌曲伴奏技能地掌握和运用

1.掌握选配和弦的技巧。幼儿歌曲配上和弦伴奏后,音响效果由单声部变为多声部,听觉效果则由平面感变为立体感。于是,音乐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为幼儿歌曲选配和弦的方法:(1)为幼儿歌曲伴奏选配和弦前一定要分析和明确歌曲旋律的调式调性、结构、节奏、节拍等;(2)要根据歌曲旋律音选配和弦;(3)处理好和弦音与和弦外音;(4)安排和弦的连接;(5)处理好和声功能地进行;(6)处理好歌曲的终止式等。

2.掌握常用的伴奏音型。伴奏音型,亦称伴奏织体,是即兴编配时和声进行的具体形式。幼儿歌曲的伴奏音型通常分为三大类:(1)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我是》;(2)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摇啊摇》;(3)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朝鲜童谣《小白船》;有的幼儿歌曲采用综合式伴奏音型,既两种以上的伴奏音型。另外,常见的幼儿舞蹈性歌曲包括:踢踏舞、弦子舞(藏族),新疆舞、蒙古舞、腰鼓舞、秧歌舞(汉族)和圆舞曲都有相对固定的伴奏音型。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歌曲的音乐风格、基本情感、节奏特点和幼儿演唱水平,选择恰当的伴奏音型,以更好地塑造幼儿歌曲的音乐形象,曾强教学效果。

3.掌握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幼儿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歌曲整体地形象塑造。(1)前奏,在歌曲中又称引子,起着预示歌曲情绪及提示歌曲的音高、节奏和速度,引导歌唱者进入歌曲所特定的意境之中,做好充分的歌唱准备作用。一般有三种方法:①用伴奏音型作前奏。以提示歌曲的演唱情绪,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用了两小节主和弦的伴奏音型来作为歌曲的前奏,提示与强调了歌曲欢快跳跃的动感形象;②以歌曲的最后乐句作前奏。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如《数鸭子》就是将最后一个乐句高八度作为歌曲的前奏。形象鲜明,衔接自然;③以歌曲具有代表性的乐句提炼而成或按歌曲基本情绪从新创作而成作为前奏。(2)间奏,又称过门,是歌曲中乐段间或乐句间的连接部分,起到承上启下、补充乐意的作用。编配间奏常用的方法是重复歌曲前面乐句的一部分,重复时可用扩充、压缩等手法进行处理。(3)尾奏,又称尾声,是对歌曲的补充和完善,起着加强歌曲结束感的作用。编配尾奏的方法常采用歌曲前奏的内容或重复结束句作尾奏,也可用音阶、琶音、和弦和歌曲所用的节奏型或按歌曲基本情绪创作的新音调作为尾奏等。

4.掌握歌曲配弹的步骤。为一首儿歌配上伴奏,能烘托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为歌曲配弹的基本步骤有如下几点:(1)分析歌曲的内容。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和表现要求,决定伴奏的基本情绪。(2)分析歌曲的体裁。幼儿歌曲的体裁丰富多样,如有进行曲、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等,据此决定伴奏的特点及织体样式。(3)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明确幼儿歌曲是大调式、小调式?还是民族调式?(4)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是几段体?乐句、乐段如何划分?(5)和弦的选择和伴奏织体的设计。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有时只需一种伴奏音型,有时需要多种伴奏音型结合来表现。(6)安排好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7)识别歌曲的调号,并在建盘上找到所在位置。同时,教师还有一定的移调技术。这样,一首即兴配奏的幼儿歌曲才算在头脑中编配完毕。紧接着将它们在琴上弹奏、修改和完善。

三、强化对幼儿歌曲自弹自唱的综合实践

1.重视弹唱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幼儿歌曲自弹自唱是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术,在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自弹自唱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技术、歌曲伴奏的和声编配技能和声乐演唱技巧,这是幼儿歌曲弹唱的前提条件。幼儿歌曲弹唱结合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示范曲。附左手伴奏及伴奏音型,标有和弦级数,起到示范作用。(2)配弹曲。配弹曲只标有和弦级数。使学生对和弦连接、和声进行、伴奏音型能够熟练掌握。(3)自配曲。只给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伴奏知识对歌曲进行编配,起到对该内容及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和深化的作用。示范曲、配弹曲和自配曲都要附有歌词,在弹奏过程中必须始终与歌唱相结合,既一边弹一边唱。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歌唱、音乐理论知识与钢琴弹奏的综合性训练。

2.重视自弹自唱的协调性训练。协调是指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而最终达到统一和共识的过程。歌曲自弹自唱的关键是训练学生歌唱与钢琴即兴伴奏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注重钢琴伴奏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两者的同步配合。所以,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只弹不唱时比较流畅或者只唱不弹时也比较流畅,但在弹唱结合时就会顾此失彼、手忙口乱,缺乏完整性。这就要求在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中做到“四到”,既眼到、心到(脑到)、手到、口到。练习中可分两步走:既先唱熟后弹熟,然后弹唱结合,或者先弹熟后唱熟,然后弹唱结合。在自弹的练习过程中也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编配(即分析幼儿歌曲内容、体裁、结构、调式、标出和弦级数、和弦连接、和声进行、音型选择等);第二步是弹奏和修改。另外,还可以进行我弹你唱或我唱他弹的方式进行配合练习,学习临场状况地应变和处理,共同提高自弹自唱的协调性。因此,只有把歌唱与钢琴伴奏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着琴声与歌声之间的默契,自弹自唱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重视自弹自唱音量的均衡性训练。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既要注意弹唱的协调性,又要注意伴奏与歌唱之间音量的均衡性。自弹自唱既要注意手上的“弹”,又要顾及嘴上的“唱”,同时还要注意“弹”与“唱”在音量上的均衡。很多学生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弹”的音量很大,而“唱”的音量很小。要想解决好弹唱的均衡性问题,首先要分清弹唱的“主”和“辅”的关系。如果把弹唱比作红花与绿叶,则“唱”是红花,始终是关注焦点、展示的主体。而“弹”如同绿叶,在它的映衬下红花才能更加耀眼、炫目。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弹”与“唱”的分工和地位,在弹唱配合中要以“唱”为主,弹为“辅”;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合理控制弹唱的力度。钢琴为歌唱伴奏时达到默契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两手之间的配合,更在于琴声与歌声之间的密切配合,对力度的合理控制是歌唱与伴奏之间均衡的表现。这就需要自弹自唱时既要听自己的弹奏,更要聆听演唱时的声音。

第7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范唱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比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更能诱发学生的共鸣,因而也是引导和发展小学生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范唱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歌唱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是除了讲解外,还需要运用教师的歌唱“言传身教”。可以这么说,音乐教师的范唱为小学生与歌曲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小学生学习一首歌曲的基础。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二、范唱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偏差

尽管范唱是小学歌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范唱尺度把握和范唱方式选择上的偏差,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1.教师在范唱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新歌学唱前,需要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感知。网络时代的到来,音像资料的充斥,使音乐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多数教师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器完成新歌范唱这一教学环节。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多数音像资料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很细腻地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因而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范唱。演唱是歌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富有感情的范唱,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如果让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仅仅面对冰冷的机器,而不是与教师在进行心与心地交流,就很难激发了他们的学唱热情。

2.纯“模唱式”范唱教学,导致学生盲目模仿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有些教师将范唱变成了单纯的“模唱”教学,一听出学生发声不对就马上范唱正确的发声,然后要求学生以此跟唱,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使学生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盲目模唱。这必然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模仿教师的音色、音量,从而忽视了正确歌唱发声方法的建立。因为学生只是纯粹的模仿并无真正的理解,一旦离开这位被模仿的教师就无从唱起了。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教师的纯“模唱式”范唱会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逐渐失去对声音的主动判断能力,这也偏离了《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有效实施范唱教学

教师的范唱应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范唱教学要把握适度原则,应充分掌握范唱的火候和方式,防止小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或者录音资料的声音,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学习和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上来。

1.范唱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运用范唱教学法时要防止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声音,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掌握上来。要教会学生对待范唱不在于模仿其音色、音量,而是在于抓住正确的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启发学生准确地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有时比嗓子还重要,听觉会帮助我们完成发声技能技巧上的各项要求,指挥发声器官的运动,辨别歌唱发声中正误。所以教师在范唱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引导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声音的特质去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在学习中要将模仿和独创结合起来,保持自己声音的个性特征。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九册《堆雪人》这首歌曲,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大量休止符的呼吸唤气方法;二是要学会运用活泼的语调,欢快地演唱。要想快速、准确地掌握住这两个要点,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呼吸换气方法,体会到教师是通过提起笑肌,打开软腭等方法来体现语气的活泼欢快,从而较快地学会演唱《堆雪人》这首歌曲。而靠单纯模唱式教学或者模仿录音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2.注重范唱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防止学生依赖简单模仿,教师的范唱还应注重表现方式的新颖、灵活,力求多样化。

如在新歌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整体范唱方式将一首歌曲完整地演唱给学生听。它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作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按歌曲要求表达的感情、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动听、声情并茂的范唱,力求做到情深、字清、味足,使学生对新歌的情感、节奏、力度诸方面获得一个完整、鲜明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唱的欲望,为尽快掌握新歌奠定基础。

而对于歌曲中比较难的乐句或乐段,教师则宜采用局部范唱方式将重点或难点乐句、乐段进行范唱。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分为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部分节奏规整,旋律优美,简单易学,而副歌则是二声部合唱,相对较难,笔者在教唱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两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两个声部的学生合作,分别范唱。即与高声部合唱时,范唱低声部;与低声部合唱时,范唱高声部。这样两个声部的学生通过聆听教师不同声部的范唱,在合唱时就能更好地模仿、合作。

3.在范唱中做到以情动人

第8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用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然而,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的唱。虽然在老师问“喜欢不喜欢唱这首歌”时,孩子们能条件反射似的给予回答:“喜欢”,但表情仍默然,东张西望,在老师的言语提醒下虽有所表示,但这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师教我学、师说我听”的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式。重新审视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1.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了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地选择歌曲。笔者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2.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笔者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用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3.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唱歌。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如,创编歌词,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4.唱歌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在教唱活动中,有时一次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记不清歌词,更不用说什么表情、感情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歌曲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在歌唱活动结束时,如果孩子没有记住歌词,那么经常性的播放这首歌曲,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学会歌曲。其实同伴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一首歌教下来只有几个孩子会唱了,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已有大部分孩子都会唱了。因为孩子们在玩耍、游戏中会互相模仿、学习,就是“儿童教儿童”,它是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随时可教、随处可唱,有时比老师教的更有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第9篇: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歌曲语言;歌唱教学与训练;语言修养

歌唱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好的歌唱,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完善统一来传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没有正确的歌唱语言,就没有正确的歌唱存在,伟大的卡鲁索和帕瓦罗蒂代表的意大利声乐学派,证实了这样的原则。因此,作为将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我们应该相当重视歌唱中的语言问题。

一、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歌唱是来源于语言的艺术,也可以说歌唱是语言的延续,歌唱渗透语言,语言融解音乐。准确清晰的语言不但能够刻画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完整表达思想与情感,而且会使歌唱更富有感染力。就如世界著名声乐大师伍德所说:“良好的歌唱就是良好的讲话。”试想我们在演唱歌曲时,如果语言含糊不清,听众无法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纵然有优美的音色和高超的发声技巧,也会因音乐语言的问题影响到歌唱的整体。

如何才能完美地表现歌唱语言,首先在理论上必须了解你所演唱语言的准确性。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中国的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还是其它国家的语言,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在歌唱艺术中,语言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必须重视研究歌唱艺术语言的发音规律,掌握在歌唱中发声时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因此,在歌唱教学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二、语言在歌唱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一)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形象的教学语言以指导教学

歌唱教学中的学术语言主要有: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声音的高位置等。世界男高音歌唱家米西・兰培尔蒂指出:“唱歌并没有秘诀,从来也没有人会得到特殊的呼吸诀窍,每一个身体正常的人都有良好的‘呼吸’。如果你观察婴儿那种便易、自然的呼吸,你会觉得那是最好的范例。注意婴儿那种深而满的呼吸,把这种呼吸给予腹部肌肉加以辅助,就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用气技巧是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

歌唱的呼吸应该是便易、自然深而饱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些正确呼吸方法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或示范性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呼吸的便易、自然我们可以从学生耸肩、挤胸等动作上进行示范而不要灌输单纯的理论;“呼吸的深而满”在教学中常描述为“气息下沉”“气聚丹田”,但做示范或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学生就事半功倍了。例如:让学生作“狗喘气”的深呼吸或是作“吹气球”“吹蜡烛”练习等等

声带的震动产生了声音,其基音是很微弱的,只有利用声学的共鸣原理,使基音在人体各共鸣腔获得共振,从而扩大和美化以获得歌唱所需要的优美音色。在教学中共鸣的准备练习是“打开”与“关闭”。具体讲:“打开”主要包括口腔和咽腔适度张开两种。这个过程教师应运用示范性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体会“打哈欠”的感觉。“关闭”在歌唱方法中也称“掩盖唱法”,而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把口闭上,这里有很多学生会很容易理解错误,这个环节的训练应以示范性的肢体语言教学为主。声音的高位置是指某个共鸣部位的具置和一种正确的声音感觉。同样,在词意上“高位置”也具有抽象性,教师在歌唱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并要求学生多去思考领悟。

总之,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歌唱教学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对于诸多词语的使用,应深入体会歌唱的感觉,认真推敲这些用于感觉词语描绘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形象性,要尽量减少使用抽象语言。

(二)要重视语音训练使学生语言准确规范

长期以来,我国的歌唱教学循规蹈矩、沿袭相传,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时至今日,很多歌唱教师相沿成习,把语音训练与歌唱训练孑然分开,甚至、出版专著,提出歌唱与语音相互对立的观点。很多歌唱家认为嗓音(歌唱)是一股气流由肺输出,经过气管,冲击声带时期开合振动而产生歌唱的嗓音。

实际上,歌唱嗓音是由气流冲破唇、齿、牙、腭的不同阻碍的语音形式,变成不同的元音和辅音,这就是歌唱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歌唱的发声方法和学问不再声带上,而在语音里。声带产生基音,再加以共鸣,这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只有在准确纯正的语音上加以共鸣,才是真正的歌唱。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语音训练,做到歌唱中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正腔圆。

(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及读字发音训练

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居多声乐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去做专门的语言及读字的发音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为什么强调学生必须学习语言与字的发音呢?因为错误的读字会导致错误的发声,甚至可能摧残自己的嗓音和歌喉,而正确的读字和说话(包括朗诵),都能诱导出正确的歌声,使歌声干净明亮、轻松自如,会增加听觉美感效应。

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说话和朗读是一种状态,歌唱和发声时又是另一种状态。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进行说话和朗读训练,也就是进行歌词朗读训练,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把歌词从小声到中声,再到大声进行朗读,当把歌词读响了、读亮了,甚至读出泛音以后,再练唱。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朗读教学法的训练效果极佳。因此,歌唱教师应认真去揣摩朗诵训练法并积极的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三、歌唱教师应具备的语言修养

歌唱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一领域,都只有运用适应教育对象心灵的最佳语言,才能更好的启迪学生勤奋学习,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励学生探索真理攀登艺术高峰等。于是,这就对歌唱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提出了要求。俗话说:“言为心声”,正印证了“语言是心灵和思想的外在表现”。歌唱教师要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促成自己的语言闪光,在授课时才会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其次是知识技能修养。这就要求歌唱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歌唱教学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技巧,而且还应拓展至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掌握,包括学科外的舞台表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歌唱教学和训练中运筹帷幄,事半功倍。再次是语言技能修养。歌唱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指导学生训练中,不但要求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而且语调变化和节奏处理要自如、合理,使自己的语言流畅、严谨、生动、形象。

总之,语言就是一门艺术,它对于歌唱教学与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的今天,作为歌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歌唱教学的语言艺术修养,从而提高歌唱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音乐人才,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语言学》《讲话与歌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