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唱歌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唱歌教学反思

第1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相对较为复杂的歌曲,要想在一节课内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有一定难度,在细节上不能抠得太多,应该从整体上感受歌曲。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一这首歌曲的歌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表达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曲调生动流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但由于歌曲的高潮部分音域的关系,导致在五(3)班上课的时候,学生很难掌握高音的演唱,所以我让学生充分体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把这种情绪带进歌曲演唱中去,并指导学生唱好本课的最高音,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唱好难点,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在五(2)班中见出现,反而是出现了音准等问题,尤其是“那里住着台湾的小哥哥”重复句的不同,学生始终 不能掌握,我只能通过反复哼唱旋律让学生掌握。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二《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相对较为复杂的歌曲,要想在一节课内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有一定难度,在细节上不能抠得太多,应该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难点的解决上,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将歌曲的主要部分用线条表示出来,通过画旋律线,使学生熟悉了音调。解决了歌曲的主要部分之后,歌曲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在感情和力度上稍作提示,学生就唱得相当不错了。 浓浓的爱国情贯穿始终,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寓教于乐(“乐”)。 整节课体现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两个基本原则,学生不但得到了审美熏陶,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需改进的地方:

1、唱歌教学应加入朗读歌词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

2、手语学习环节压缩成一段,可以保证准时下课。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三通过自己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形成了一节有自己鲜明风格的音乐课。我对自己的这节音乐课反思如下:

一、音乐课的教学要体现音乐性。音乐性的表现要以音乐为主,在我的教学中说的过多,要求学生的过多。教师要引领学生投入音乐,在音乐中体会歌曲的内涵,情感,并且以学生多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为好。

二、音乐课的导入要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经验为基础。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一横老师的九一八演讲,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祖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来进行教学。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要为了音乐学习而导入音乐。

三、音乐课中要培养学生听唱的能力。摆脱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通过多听范唱,反复听,逐步培养学生听旋律模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这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听一乐句,学生模唱一乐句。

第2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记忆 培养 歌唱失误

音乐记忆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接触,除了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学生想象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力,寓思想教育于欣赏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记忆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

音乐记忆具有记忆音乐的音响性、记忆过程的时间性和记忆方式的连续性的特点。音乐是门时间艺术,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记忆中奖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经过大脑“刻盘”存储,记录在大脑中,当音乐需要再现时能够重新“读盘”、“播放”。这些特点构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用具体的音乐要素来说明就是三种能力:1、曲调感——既区别旋律的曲调感特点的能力.它表示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2.音乐表象——既能随意地反映音高的情绪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表现为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实现听觉与反声之间的迁移和转移。3.节奏感——既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力,表现在音符之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音乐的记忆能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音乐记忆被运用于歌唱实践中,便形成了歌唱记忆。歌唱记忆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是对所感知过的音乐进行记忆的事实过程。其间有感知过的发声技能技巧、思考过的歌曲思想内容、体验过的音乐情感等,在事隔很久以后,仍能被再现出来.并且还可能作为经验参与到后来的音乐实践中去。歌唱的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认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更清晰的印象而往往需要进行反复记忆的过程,就是回忆与认知的过程。总之.音乐记忆在歌唱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者通过音乐记忆获得演唱知识,并将其保持下去,转化成歌唱记忆.使之变成自己的演唱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演唱。

二、培养音乐记忆,有助子完成艺术的歌唱

歌唱是通过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要想更好的完成这一艺术创造过程,音乐记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忆目的明确,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当演唱者对一首作品进行记忆之前,必须搞清楚记忆的任务和要领,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完成记忆。

比如在背唱一首歌曲时.只是按乐谱上所标出的歌词、旋律、演唱记号、力度符号等各种要求从头到尾地把它背下来。但是,如果有效的使用音乐记忆的原理.在背谱前,先按乐谱要求视唱几遍,产生一个整体的音响印象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加强对歌曲内部细节的记忆。这样就将感性记忆上升为理性记忆,使音乐记忆具有了逻辑性。比如说歌曲如果采用了再现曲式.就可根据呈示部分对再现部分进行记忆。又比如在掌握了曲式结构后,根据歌曲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记忆。作曲家在写作中常采用重复、展开、变奏、模进等手法,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完成对歌曲的艺术记忆。

三、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减少歌唱失误

失误在歌唱中经常出现,如忘记旋律、唱错歌词和与伴奏不同步等。此类失误表面看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但实际上是唱前未重视音乐记忆造成的。被记的材料数量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采用记忆法中的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可能会使失误的机率大大减少。整体记忆法是对全部歌曲的完整、反复、多次性记忆:而部分记忆法则是指分段记忆,即每次记一个部分.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一部分,最后达到全背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对于过长的歌曲适宜用部分记忆法去记.这样,在整个歌唱中能较详细地把握歌曲内容.使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这是因为歌曲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过多的采用部分记忆法会使整体的音乐材料被人为地分割,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造成前后演唱不流畅,甚至使音乐次序发生颠倒;而过多的采用整体记忆.会造成抓不住重点、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不仅要花费很多无效记忆时间,而且会使易失误的毛病得不到解决,所以也是不可取的。把两种记忆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的优点,会使音乐记忆在歌唱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首歌曲的记忆采取先整体视唱几遍.对整首作品有了清晰印象后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分段落(乐段、乐句)进行背唱,同时对困难的片段或个别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背记.最后再将部分合成全曲进行背唱.对全曲再进行多次反复背唱。音乐记忆训练的目的是使歌唱者减少演唱失误.不因记忆问题而影响水平的发挥,最终提高歌唱艺术水平。

四,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3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歌唱的意识 歌唱的动作 声乐教学

在笔者的学前声乐教学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那就是在老师提出一些声音观念及动作的要求时,学生听的十分明白,但往往在下面的演唱过程中却不负责任地脱口唱出质量不高的歌声。唱出后也知道没达到老师的要求,然后再重唱,这样学习下去,往往成绩提高较慢。笔者认为学生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是他们的歌唱意识被动的走在了歌唱动作之后,从而,影响了歌唱的效果。所以,笔者向学生们提出“歌唱的意识应走在歌唱的动作之前”的要求。

那什么是歌唱的意识呢?首先说一下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在了解了意识这个相对的大概念之后,歌唱的意识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在歌唱过程中,头脑对于相关内容的反映。它包括歌唱的感觉、感受,歌唱的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和对自我歌唱的反馈和觉察。

那什么是歌唱的动作呢?就是为使歌声完美顺利的完成而进行的,改变原始的身体状态而进行的行动。它包括的方面还是较复杂的。大概有如下几方面:呼吸肌的动作(腹肌、膈肌、胸肋的肌肉、背部的肌肉、后腰肌肉等);咬字器官的动作(唇、齿、舌、喉、牙等);发生器官的动作(喉、声带、软腭等),这些器官协调起来,互相配合来共同完成歌唱时的要求,从而达到唱出美妙的歌声。我们这里所指的动作是指为歌声服务的动作,歌唱的表演动作除外。

歌唱意识一定要走在歌唱动作之前。我们知道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好的歌声是需要好的歌唱意识支配的。设想如果一个人精力不集中,大脑处于休眠状态,没有积极的思考、想象,对未来将要发出的声音没有预判,那么他作出的歌唱动作也不会是高质量的,而是被动的走在歌唱意识之后。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和练习声乐的人们一句,必须积极提高你的意识状态,发挥你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从而调动你的意识来支配你的歌唱动作,发出高级的歌声。当你发出一个比较满意的声音之后再去想象更高级的声音,使自己歌唱意识再上一个层次,从而再去支配你的歌唱动作,这样往复进行下去,歌声会变得更美。

如何使歌唱意识走在歌唱动作之前呢?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也就是说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并具备清醒的头脑。在美国作家杰罗母·汉涅斯所著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谈到:“成功的歌剧事业所要求的东西远远超过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这要求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顽强的决心,和有自我否定的极大能量。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一般地说歌剧演员不必要非常聪明,而我由于为本书进行采访工作,不得不承认那些建立了持久的成功业绩的歌手们是十分聪明智慧的。”由此可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声音观念对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是多么的关键和重要。正确的声音观念从何处来?它的形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第一:提高模仿力。很多教师是很反对模仿的,其实模仿是声音观念、歌唱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如:绝大多数男学生在没有听到过罩盖起来的声音前是不可能想象出来它是什么样的,就如一个天生盲人不可能想象绿色是什么样的一样。声音必须在人的想象中有所记忆,然后才能再现它。第二:要培养一对训练有素的耳朵。学生必须具有灵敏而且悟性很高的头脑,才能通过自己体内的发声器官去体验、去实践,但思想上他必须服从老师的鉴定来指导自己,学生必须能监视自己的内部感觉,用灵敏的耳朵来辨别声音,使记忆中的声音得到再现。第三:必须运用想象。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所以正确歌唱意识的建立,想象从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其次,要使歌唱的意识走在歌唱动作之前还要正确掌握歌唱动作的要领,做到歌唱动作的准确到位。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比较大的。第一:要做到一些歌唱动作的辅助练习。如:1、气息练习(狗喘气的练习;急吸缓呼练习;腰背及横膈肌的练习,也就是通过仰卧起坐、后挺身的动作的练习等等)。2、发声器官的练习(下巴放松练习,打开喉咙练习等等)。第二: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才能为好的歌声提供一个保障。第三:练习歌唱的动作要持之以恒,树立正确的动作目标后,要一直努力下去,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相信会说明一定问题。

再次,要做到歌唱意识领先于歌唱动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歌唱的练习过程中养成意识领先的习惯。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声音的现状,保持一个十分清醒的头脑,让头脑支配你的歌唱动作。可能有的歌者天生就有很好的歌唱状态,当歌唱状态出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歌唱者练唱时的意识是否正确,即声音的观念、清醒大脑发出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发出声音之前就走出了正确的意识,这是十分关键的。

总之,学习声乐的朋友们要善于运用头脑,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让你的歌唱意识走在歌唱动作之前,状态积极的来歌唱吧!

注: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成果(编号:HGJXHB2111247)。

参考文献:

[1][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第4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引言

“校园歌曲”这个名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台湾传入大陆,之后便被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全国许多音乐报刊纷纷开辟“校园歌曲”专栏,国内还出现了以刊发中小学、大中专学生演唱的校园歌曲新作品为主的《校园歌声》杂志。1993年文化部少儿司、国家教委基教司、中央电视台、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少儿艺委会还联合发起了“校园歌曲首次征集评奖活动”,获奖入选的30首歌曲如《装扮蓝色的地球》(陈镒康词,侯小声曲)、《国旗颂》(佟文西词,龚耀年曲)、《唱不完的欢乐歌》(肖树文词,韩贵森曲)、《老师最理解我》(李严词,傅馨曲)等至今仍在全国许多学校传唱。

近年来,为了适应跨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孩子唱自己的歌,让青少年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各种类型的校园歌曲征集活动不断开展,“校园歌曲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了推动校园歌曲创作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需要用相关的文艺理论来加以总结,笔者作为专门从事“校园歌曲”编辑出版的音乐工作者,常常不能不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什么是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别的歌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在创作上有哪些特有的技法和要求……

下面,我想就上述一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与读者朋友、老师们、同学们共同切磋,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泛关注。

校园歌曲的界说

什么是校园歌曲?这是创作者、演唱者、欣赏者、编辑出版者以及教学者等应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词典书刊,关于对“校园歌曲”的解释大约有以下几点:

1、《中外著名歌曲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解释是“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青年学生对社会上矫揉造作的流行歌曲很不满。一些音乐素养较好的大学生,自己写词谱曲,歌词大部分是描述青年人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曲调一般较简朴,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由于这类歌曲是从学校流传到社会上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校园歌曲”。

2、《音乐知识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则直接解释道:“校园歌曲就是指台湾青年学生们自己创作、编写、演唱和伴奏的歌曲。”同时还说明“这个名称由台湾杂志社1978年4月首先创用,以后也称‘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以及‘创作歌谣’等”。

3、《亲情真情――关于当前少儿歌曲创作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95年第六期)一文认为“校园歌曲一般指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

以上这些解释的优点是:①前两种能帮助人们了解“校园歌曲”这个名称产生的背景以及此类歌曲的一般特点。②第三种指明了校园歌曲的对象是大、中、小学生,并强调要“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但由于我们所指的“校园歌曲”已远远超出了“台湾”“青年学生”“70年代创作”等范围,因而前两种解释显得特别“狭义”。而这些解释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界说)。逻辑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叫概念的内涵,以判断形式出现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叫“定义”(或界说)。上述各种解释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校园歌曲”这个概念的内涵,因此它的外延也让人产生了一些疑问:

第一,如果以“学生创作、从学校唱到社会,人们都如此称之”作为定义概念来给“校园歌曲”下定义,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那就是其他专业、业余词曲作者创作的,如1993年“中国校园歌曲”征评入选的作品(如《校园的风》、《上学歌》等)就不能称之为“校园歌曲”了,因为作者不是学生,也不是从学校唱到社会上去的,而且如果这个“定义”成立的话,还会误解为凡校园里的人写的和唱的歌曲就是“校园歌曲”了。

第二,如果以“表现了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曲调简朴”来下定义,似乎可以让人认为这类歌曲就是“校园歌曲”了,但这里仍有一个逻辑问题,因为青年人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校园青年外,还有农村青年、部队青年,以及工厂机关青年等,显然“校园歌曲”不可能表现所有“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如果真如此,那么表现少儿学生“生活、思想感情”的歌曲岂不统统不算“校园歌曲”了吗!显然仅仅以某个年龄段歌曲的特点来界说校园歌曲也是不准确的。

第三,如果“校园歌曲就是指台湾青年学生7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的那些歌曲”,那么这种时间、地域、群体的限制会使“校园歌曲”这个词语的涵盖变得非常的狭小,这与中国校园歌曲创作演唱的实际情况相距太远。事实上我国校园歌曲创作演唱等实践活动并非只存在于台湾,也并非70年代才开始,只不过以往没有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罢了。早在20世纪初叶,我国从“学堂乐歌”起就开始了“校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活动,从沈心工的《体操――兵操》(1902年)到李淑同的《春游》,从聂耳的《毕业歌》到贺绿汀的《清流》,从周郁辉、寄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到乔羽、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这些地地道道的学校歌曲如果按上述狭义的解释就不算“校园歌曲”了。而对我国“学校歌曲”与“校园歌曲”两个名称实际已互相通用的情况,需要对“校园歌曲”有一个广义的解释。

第四,以“适合大、中、小学生演唱”作“校园歌曲”的内涵,较前面几种解释有了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不妥之处。因为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军营歌曲、乡村歌曲、工矿歌曲,通俗歌曲也都适合学生演唱,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游击队歌》就曾做过小学和初中的音乐教材,而前者是乡村题材的四川民歌,后者则为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适合学生,也适合工人、农民、士兵等演唱。《祝你平安》、《爱的奉献》、《弯弯的月亮》等也非常适合大中学生演唱,但它们则是优秀通俗歌曲。因此以是否适合学生演唱,作为下定义的依据也不理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歌曲呢?

我认为要界说“校园歌曲”这个概念,应该重温一下逻辑学的一些知识,即:“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一类对象撇开其非特有的属性,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特有属性为一类对象所共有,反映着一类对象的本质。”(引自《中学语文教师手册》逻辑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校园歌曲”有很多属性,但为“校园歌曲”所共有的,反映着这一类对象的本质的不是“校园里的人写的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思想情感”等等,而“校园歌曲”的特有属性应该是:反映校园生活,主要表现校园里的学生(或老师)的生活 思想感情并与教育密切联系,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词曲等)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为什么这些才是校园歌曲的属性呢?理由如下:

(一)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毫无疑问,歌曲艺术也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歌曲所直接描写、歌唱的生活现象――题材也就具有多样性。校园歌曲所主要反映的生活显然不可能是军营生活、乡村生活、企业生活等,而是学校范围里的生活。

(二)校园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对象――学生是一个包含了儿童、少年、青年的群体,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其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均有明显的不同。“校园歌曲”在具体的创作中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词语言表达,旋律的音调,节奏、音域、调式、调性等)也就必须与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如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创作的歌曲《上学歌》,表现了刚入学的孩子好学上进、愉快舒心的思想情感。歌词通俗明白、曲调简洁明快、音域一个八度内、五声宫调式,特别上口,每当孩子们唱着“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时,就会着迷和动情。但是中学的少年儿童们却对这首歌不屑一顾,让他们唱会被认为是贬低和不尊重,同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含义深刻,音域达十二度,曲调婉转动听,是一首特别受大中学生欢迎的优秀的抒情性校园歌曲,若拿去教低年级小学生唱,他们难以理解,也唱不下来。

其他成人歌曲,虽然也要考虑各自的特点,但就歌曲要适应不同年龄段特征的要求来说均没有象“校园歌曲”那样强烈。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工人歌曲各种年龄层次的工人都能唱。一首《我是一个兵》的军营歌曲,新老战士都爱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农村题材的抒情歌曲更为农民群众所喜爱。而校园歌曲却难以做到让幼儿学生、儿童学生、少年学生、青年学生都能接受。所以说“歌曲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要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也就成了校园歌曲的另一个“特有属性”。近年来全国许多“校园歌曲征集评比”活动均要求在作品上注明适合哪一个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是考虑到了“校园歌曲”的这个“特有属性”。

另外,由于教师与校园、与教育、与学生密不可分,我认为把“教师歌曲”划分到“校园歌曲”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当然也可能有别的划分法)。

以上分析得知了“校园歌曲”这个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根据逻辑学界说(下定义)的方法,于是可以给“校园歌曲”下这样的定义:

校园歌曲就是指反映校园生活,主要表现学校学生(或教师)的生活思想感情并与教育密切联系,其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的歌曲作品。这是歌曲体裁的一种。

第5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就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师生很难配合好,使师生双方都有许多烦恼。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见的表现是:①自负心理。有部分自认为声音条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经验的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认为教师教不了他,而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某某教师才能教得了他。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很正确,而对教师的教学横加评论。上课时不但不按教师要求练,下课后自己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很大一部分。②学习中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打心底认为某某老师行,认为我只有跟他学声乐,那么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认为自己的嗓音只适合唱某种唱法,而不适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师和厌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则采取抵阻行为。③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声音条件差,基础也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上声乐课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现象。

一 教师要有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很乐意学习声乐的必要条件。很多学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较强的老师为师,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汲取新的养分,久而久之,无论从演唱上或者是声乐理念上都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愿意做他的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声乐教育界屡见不鲜。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信一点“教学相长”,必须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使自己的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好地示范具有相当难度的艺术歌曲和声曲,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积累丰富的声乐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艺术青春,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专业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

二 教师必须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有责任心和崇高的师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特别是对条件差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不嫌弃他们,及时表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并力求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对那些很自负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使他们从对立面转向过来,相信自己的老师。但另一点,要想使学生信任,作为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更要有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 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对歌唱感兴趣。

高师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最初不怎么喜欢本专业,而是文化成绩很差,最终选择这一职业。那么其中大多数是临“考”磨刀,上了几节声乐课,唱一两首歌曲对付高考,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入校前对声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正规学习声乐,就会发现原来的发声方法有很多问题和毛病。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以至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则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作品,现在愈显力不从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对声乐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有的怀疑自己的老师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老师教,甚至有的学生想换老师。这一阶段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几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有步骤加以引导,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不自然的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①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现在则不如以前的错误思想。其实大多数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学习之前,本能地认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声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基础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打基础,再逐步强化,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错误思想先予以解决,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②多欣赏、多观摩各种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成多样的声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扩展视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举办各种独唱音乐会,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就近观摩,不仅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③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乐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笔者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期或者几个月唱二至三首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歌曲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但学生接触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学生周而复始一地唱几首歌,会产生很大的厌烦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情绪,就要多让学生接触各类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

第二,激发歌唱欲望,寻找歌唱中的乐趣。

很多学生对声乐有一定兴趣,但并不主动去接触歌曲,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歌唱中找乐趣。一般说来,乐趣有三大特点,即专一性、自发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声乐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接触歌曲,去演唱歌曲,认为歌曲演唱是一种享受。那么就会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乐趣后,方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传授的声乐技能技巧,认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声乐学习。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兴趣的结合便使乐趣变为志趣,是兴趣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牢固,心理状态较好,对学声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了歌唱的志趣,学生就会一如既往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最终达到一个较理想的歌唱水平。

第6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放在音乐中进行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可放在音乐中进行,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用音乐的旋律与学生展开对话,让他们轻松愉悦地完成练习。如在课前几分钟,笔者会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进教室,坐下来后听音乐打节拍,稳定他们的情绪;听上行或下行的音阶时起立或坐下,与老师唱《师生问好歌》或《师生再见歌》;在规范学生唱歌姿势时,笔者采用《铁匠波尔卡》中部分节奏较强的乐句作为伴奏音乐,随着音乐念起儿歌“小脚跟,找朋友,左手右手快回家,小肚子藏起来,抬头挺胸打开门”;在唱游活动结束时,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笔者组织音乐游戏《小动物找家》,当学生听到最后一句“小动物找到家了”,他们就会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性,又体现了动作的音乐性,音乐课的常规也逐步形成了,学生听到不同的音乐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建立了良好的音乐课常规,就能达到师生感情融洽的目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能始终保持积极性与趣味性。

从教师的示范中体现

如在教学唱歌曲《小海军》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录音,然后讲解歌曲里的一些音乐知识点。附点音符的加入可让歌曲变得活泼快乐,休止符的加入可模拟大炮的轰炸声,歌曲里的小海军应给人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说完,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来试着唱一唱,很多学生都会去喊唱。于是笔者就进行示范,用自然、活泼的声音进行演唱,与他们的喊唱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自己进行判定,歌曲《小海军》是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并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如在教学唱歌曲《摇篮曲》时,一开始笔者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自己唱一唱。于是,学生们就大声并坚定有力地唱了起来,笔者开玩笑地说:“这么大声,还让不让宝宝睡觉了?”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笔者进行了示范,学生还轻轻地打起了拍子伴奏。在笔者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学生知道了像这类“摇篮曲”性质的歌曲需用自然、轻柔和连贯的声音去演唱。

可以说,教师正确的示范,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养成了他们良好的歌唱习惯,对音乐作品也会做出正确的理解。在音乐课上,有了规范的动作和明确的要求后,学生就知道怎么去歌唱和表演,他们的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课堂的教学秩序也就能抓好了。

在音乐教学反思中摸索

如在教学唱歌曲《小小雨点》时,笔者先组织学生欣赏,说说歌曲的情绪;再复听,根据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进行创编动作。结果发现,学生的动作和歌曲内容是风马牛不相及。学生在做律动时乱哄哄的,还和前后左右的小伙伴讲话。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安静地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并做好律动呢?

为此,在进行另外一个班的教学活动时,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先是和学生具体分析了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些小雨点落下和小苗儿发芽的动作,让他们边听音乐边看示范边自己做律动,明显动作好看了,与歌曲内容也相符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安静地随音乐做律动了。在学生学会歌曲演唱之后,笔者再让他们边唱边舞,一切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最后,笔者让学生加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沙球,来模仿下雨的声音为歌曲伴奏(这是先前的一个班所没有的环节),学生学得可开心了。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秩序井然。所以,在课堂上所发生的各种“意外”,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

音乐教学反思是一种意识,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把音乐教学反思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才能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课的常规也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来。

结束语

第7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歌唱思维方法;分析研究

声乐艺术有着无限丰富的创造天地,作为音乐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不仅以单声部的旋律作用于人的审美听感,还在于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适于歌唱的语言,把歌曲中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或者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揭示出来。歌唱思维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声乐艺术的表演形态,从而全面把握声乐艺术的本质与规律,同时它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因此,在声乐作品的学习演唱中,除了要解决基本的歌唱问题,还必须深刻了解和掌握歌唱思维的基本方法,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及建构美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1声乐艺术的内涵

艺术学与哲学并不是历史长河中两条孤立的支流,两者相辅相成,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漫长历程,在新时代具有跨学科研究的价值。在声乐教学或声乐表演中,人们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它与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哲学是艺术的思维基础,艺术是哲学的高级表现形态,而音乐是形而上的具有哲学深度的艺术。宏观与微观是哲学层面上的两个概念,在声乐艺术中同样可以用哲学概念来进行阐释。例如,在声乐启蒙时,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学声乐,其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和良好的乐感,这也就是宏观上的把握。而声乐学习入门后就存在着微观的问题,如老师要给学生划定声部,明确声部后,学生就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诠释作品。另外,在歌曲演唱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局限于掌握歌唱技巧及简单的音乐情绪表达上,还应融合艺术审美和思想情感,做到声情并茂。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故而“声”也是歌唱的基础,“情”则是建立在“声”的基础之上的。[1]为此,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必须坚持长期严格、系统、正规的专业声乐技巧的训练,同时培养自己感受、鉴别美好声音的思维能力,做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由于声乐演唱是一个非常周密的思维过程,演唱者的思维态度、思维能力、思维形态的差异,直接影响演唱者技能与水平的发挥及最终效果。声乐演唱学习的成功不能单纯地依靠技艺训练,还要进行系统的歌唱思维的培养。从学科归属来看,声乐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哲学下的研究领域。思维意识是正确歌唱的灵魂,声乐技能技巧是靠思维意识来控制发声器官的,意识指导的正确与否完全是通过声音效果和演唱效果进行判断和检验的。因此,歌唱艺术中要注意形成有利于学习的思维意识能动性,提高声乐艺术水平。

2歌唱思维方法

2.1用心倾听

听觉是打开歌唱思维的第一步,是基本的认识形式,也是歌唱中必备的音乐基础。它不仅包括音高、音准、声音共振等音乐常识性问题,还主要体现在声乐教学方面。良好的听觉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对其在歌唱中声音的塑造及技巧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其对音乐的情感把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声乐的学习离不开勤奋、悟性,同时它也是无形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倾听是接受言语信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听,包括文字语言、肢体语言等途径所带来的交流方式,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教”与“学”的桥梁。声乐艺术的教学特点是口传心授,教师通过启发、讲解、示范等手段,用一种通俗、准确的语言表述,形象的肢体动作和到位的示范演唱来完成教学内容。

2.2强化记忆

声乐中的记忆其实是指对声音感觉的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直观反映。将上课时每一遍的演唱效果进行对比,课下凭记忆进行练习,根据正确的感觉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辨别,靠记忆不断修正声音,从而巩固正确的歌唱状态。[2]声乐的学习始终伴随着记忆的过程,高校声乐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中会先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指导,在潜意识里形成意象。这往往需要学生牢记正确的声音概念,与自己感觉的所谓的“正确的声音”进行区别与联系。同时,歌唱也是生理机能的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具体可以体现在腰力的运用、喉头的稳定性、呼吸的流畅性及腔体的共鸣上。它作为物质运动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色彩、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往复回旋,也自然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被赋予了时间的记忆。因此,在诸多声乐作品中,歌曲的歌词旋律、曲调结构、主题动机都是需要靠创作者反复记忆来完成的。

2.3勤于思考

思考是认知一切事物的基石,声乐技巧的掌握及歌唱机能的形成需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与磨合,当然也少不了不断思考。在具体的声乐演唱中,要想树立整体与部分的二维关系,既要思考在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又要思考自己在实际表演中的歌唱状态。这也是歌唱的内外因关系。声乐学习的过程始终是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不断反复提高其声乐演唱能力的。歌唱系统主要由气息、发声、共鸣和咬字四个方面组成,对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不能用片面的眼光来看待,而应树立整体观并进行思考。此外,声乐学习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应将新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结合,不仅要有全局观念,还要能解决个体实质性问题。只有通过这种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4富有想象力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伴随着演唱者的个人修养、演唱水平及文化内涵等。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歌唱艺术的真实情感再现。声乐具有诗化的艺术特质,尤其在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刘半农的《听雨》表现出的意象具有浓烈的诗化艺术美,并且歌词高度凝练,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不仅是看到的客观事物,带有古典诗词的雅韵风格。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一部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需要技术及谱面上的东西,更需要发挥歌曲创作的想象空间,赋予歌唱灵魂,使歌唱富有意蕴、画面感。诚然,想象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表演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要想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就要将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与特定的作品环境和背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演唱者的自我认知、体验与声乐作品的景象、人物、情感变化相融合。同时,还要通过演唱者自身的表演,如形体展示、表情、眼神和动作变化等,结合优美的旋律来感染观众,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声乐审美效果。在立足于歌曲节奏、音调、语速、旋律、力度等歌唱因素基础上,抒发人类美好的思想情感。

2.5加强审美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再现”,并认为艺术是用感性的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具有美学功能特征,歌唱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是对歌唱形态、内涵美的认识和追求。有了这种追求,才会选择、比较,形成良好、恰当的歌唱方法和习惯,大脑才会发出正确歌唱行为的指令去实现良好的歌唱。[3]因此,在声乐审美过程中,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分析自身音质与音量的特性,追求一种美好的音色。这是声乐艺术中的美学原则,更是歌唱思维方法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对声乐作品中每一段落和每一乐句进行加工处理,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艺术形象趋于完美。综上所述,倾听、记忆、思考、想象、审美是构成歌唱思维的基本要素。当然还不止这些,这仅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经历的总结与感悟。声乐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探索。目前,我国声乐的普及率非常高,作为高校研究生,应在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启发引导的同时,在声乐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对歌唱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使歌唱发声的原理、演唱时的情感以及各种比较抽象的概念都逐渐变得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借此将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加强意识的能动支配能力,尽快树立正确的现代歌唱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哲学与声乐的思维方式[J].北方音乐,2012(2).

[2]王新惠.论声乐学习中艺术思维意识的培养[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2(12).

第8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为叶佳修词曲兼演唱。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乡间的小路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乡间的小路教学反思范文1《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是著名音乐人叶佳修的代表词曲作品之一,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课开始,我播放一首由叶佳修创作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同学们对这首歌曲都很熟悉,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我演唱,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简单介绍作者,并带着轻松悠扬的情绪演唱《乡间的小路》,让学生思考:1)、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2)、在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3)、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4)、整首歌曲中你最喜欢哪句?我提出问题,通过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歌曲轻松、愉快、温馨的情绪,同时加深了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歌曲的演唱难度并不大,我主要采用了跟唱法,对于歌曲中的不易唱准的旋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大家解决,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虽简单但效果明显,学生很快掌握了旋律。中段的演唱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主要问题是气息的问题,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讨论哪种好,并总结为什么在这儿换气的原因,指导学生控制气息演唱。歌曲学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形式,分组展示,这使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大家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

在拓展部分,我安排欣赏其他一些校园民谣,了解校园民谣的风格,使学生对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社会背景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就整节课来说,学生非常喜欢这类歌曲,学唱的热情很高,在学唱过程中,单一的跟唱还是显得有些枯燥,我想再上这节课时,在演唱的形式上,可以再变化下,更丰富点,或者分组合作学习,这样学唱的效果是不是更好。

乡间的小路教学反思范文2《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原作为叶佳修词曲兼演唱。当时“乡居岁月”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一大主题,叶佳修是这一主题的领军人物。他以简约的曲调和歌词,歌咏乡间自然小景。在他的歌中涌动着欢快和童真。他的嗓音,清澈透亮,全无做作,一派天真率性,如若童声明晰清纯。《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本节课我以欣赏为主,在听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旋律,再针对学生唱不准的地方进行单独教授,因为校园民谣朗朗上口的缘故,所以学生学习得很快,只是休止处的气息控制的不是很好,还有B部分的音会唱不准,这样难点、重点便浮出水面,解决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乡间的小路教学反思范文3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突出学生本位。

情感就是艺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很显然,它需要情感的投入,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很明白,要唱好一首歌,要表演一个人物角色,必须要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上音乐课也是一样,我们作为学生的策划指导者,要想他们投入,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先要付出更多呢,以前上音乐课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结果学生就表现得很散,不集中,通过这一节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二、加强与学生合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学生条件好,唱歌自然好听,也有些学生舞蹈动作做得很好,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所以,我在课堂上常常轮流安排一些学生表演,这就很容易去发现他的优点,既锻炼了他本人,也乐趣于他人,形成对比,帮助他人乐于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不断注入音乐新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歌唱 表演 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而且还应加强对学生们的歌唱与表演、形体的有机结合的教育,使学生们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境界。要想达到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平时严格要求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表演艺术中有更大的作为,使他们逐渐地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然而那种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发声技巧或具有一副好嗓子,就什么都有了的想法,是不足取的。因而,表演艺术是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歌唱是音响艺术,但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制造出来的,是作曲家们善于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旋律。可以说,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善的歌唱艺术,在艺术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反过来讲,脱离了歌唱的艺术表演,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声乐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性和生动的表达,只知唱,而不知或不善唱情,同样不可能完成艺术的创造任务。“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恶不分。悲喜无别,即便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悖,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故作为一位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仅精通发声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位相当出色的音乐家,并有运用声音来表达歌曲的能力。因此,声乐艺术如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其表情力量,那么歌唱就失去了灵魂的光芒。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需要训练、培养,而歌唱中的情感运用和表现也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只有训练有素的演唱者,登台时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歌曲内容的内在美,使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高超艺术境界。而那种认为可以以声带情,或是只要有了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依词曲就能唱出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歌唱的方法是不实际而片面的。歌唱演员的舞台动作和表演的协调,是声乐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歌唱者利用嗓音、控制和使用表演构成了统一的舞台形象,以取得声情并茂、拟形传神、慑服人心的艺术效果。所以用训练有素的歌喉,出色地表达歌曲的音乐词汇,调动自身表现自如的机体,有力地辅以表演动作,是声乐演员肩负的双重任务。就一般歌唱演员来说,表演训练与歌唱训练相比,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像重视歌唱那样来重视表演的训练。这就造成了舞台动作的表演规律的缺乏,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深刻而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更缺乏自觉的追求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古今中外一切卓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具有高超与独特的表演技巧以及渊博的知识,因为艺术表演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中人类各种感情的集中、提炼、美化、再现和升华。从事这项工作的歌唱者和教师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比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音乐史、艺术史、文学史、美学、政治、表演理论、语言学、音韵学等。总之,歌唱者应具备或超过常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和文学修养,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貌,使其在歌唱时掌握好以往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并反映其实质。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之所以能在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中取得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就是与她掌握了非凡的歌唱技巧、表演技巧以及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分不开的。由此可知,对歌曲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越能获得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就越能增强歌唱的表现力。然而演唱这优美的歌声和内蕴的激情又必将有外在的形态动作美,使歌声伴随演唱者的丰富内涵及舞姿,更深刻、更突出、更鲜明地增强声乐的表现力。由此可见,声乐表演艺术是声乐语言、舞蹈动作相互关联、相互扶助的血肉关系。

所谓内在实质是人的内心、思想、心境、理想、道德、性格及对外界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情感反应成理性上的分析、判断。所谓外在是指这种思想情感对内心活动的表达,即通过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内在是外在的源泉,内在是外在的依据,外在是歌唱者恳切的流露与表达。否则他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舞台上就会出现做作,没有真正的感染力,只能符合生活中的特殊需要,不符合艺术的表现需要。对于上述情况,只有教师平时严格要求,时时注意,才能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审美境界。从内心理解、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歌唱与表演艺术的能力,使艺术在时空感方面得到声情并茂的构思、布局和变化,并设计其蓝图,使台上的表演与台下的观、听众融为一体。

脸和眼是人之心境和窗户,这是众所周知的,每个学习音乐艺术的人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它。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厌、恶等,都是用这两部分来表现的。表现得越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愈是让人赞叹。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地去训练、去引导。然而学生在平时更要重视对社会的观察、分析、研究、体验,去丰富生活,这样才能使其表演的歌曲内容不干枯、造作、虚假而浮浅,把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创造得丰润充实,生动自然,深切。常有“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①“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动人要先动情,所以作为一个歌唱者首先要有饱满的歌唱热情,即“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绪。也就是说,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是从歌曲的局部分析和理解中入手的,如果只注意一些发声技巧问题,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歌曲中去,这就很难表达歌曲的感情了。

总之,歌唱中的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声乐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勤勤恳恳地去训练、培养我们的学生,尽量使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此我们应恳切地说:“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责任、法则和规律,也同样是职业道德。”如不了解这一点,而只是在声乐教学中一味强调发声技巧、节拍、节奏、吐词、咬字等,就像只教其磨刀,而不管其砍柴一样顾此失彼,以致我们的教学走向无法完美、难尽人意的地步。因而,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教学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