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第1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杨柳青》是一首在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啊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均为六小节,其中结尾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积累,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学习是在好奇、好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属于小学音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音乐学习已由初步的了解、认识升华到更进一步的探知音乐领域的调式和曲式、尝试合唱、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具的演奏等。对此,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他们打开学习音乐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江苏 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难点

1.准确运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表现歌曲。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乐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同学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一起来听!

教师范唱歌曲《杨柳青》,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师: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一样吗?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民歌,因为地域的不同,运用的又是各地的方言,所以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教师“送礼物”,引起学生的好奇,紧接着教师的范唱更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1.初听,了解歌曲的内容。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节拍、节奏。

师:《杨柳青》表现扬州人民下田耕地劳作的场景,那歌曲应该是几拍子呢?歌曲的节奏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吧!

① 解决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x.. x x x ”。

② 对加衬词末尾的节奏“x x x 0 ”做处理,在此处加拍手动作。

3.对照歌谱,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师生、生生合作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有哪些乐理知识是你不懂的,哪个乐句是你认为比较难唱的,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小声跟唱歌曲。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反复的聆听中,把歌曲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拍号以及八分休止符等乐理知识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有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始终以听为主,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再到理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1.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在读歌词中发现了什么?(歌曲的衬词很多)

师:你觉得衬词有意义吗?能去掉吗?衬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歌曲是民歌,有地域特点,衬词可以烘托气氛,抒感,要轻唱。

2.有声音位置地、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歌词。

4.学生跟琴轻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轻声演唱歌曲,音高位置不变,力度弱一些,音量小一些,能做到吗?

5.师生、生生接龙接唱,学生齐唱歌曲。

6. 讨论并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歌曲演唱得更好。

7.师生一起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学速稍快

声音:明亮轻快

8.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轻快跳跃,衬词要轻,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歌词、师生接龙、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歌词衬词多的特点及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失时机的评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和同学合作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的。音乐学习充满快乐、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学生有学下去的愿望!

四、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民歌的地域特点

师:你们真是乖乖龙地咚!“乖乖龙地咚”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来学一学。

师:扬州话说起来比较轻柔,细声细语,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吴侬软语”, 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要读成平舌音。

1.指导学生读歌曲的衬词。

虐 七 麦 石 水 嗬 产 步 哥

2.学生与教师接龙读歌词,感受扬州方言的特点。

3.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4.学生自己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后能用方言演唱歌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课设计,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真正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形成品性的殿堂。

在整个歌曲教学环节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送学生礼物为开端,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教师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再以有节奏地,有声音位置和有情绪地读歌词,一遍一遍地反复实践,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

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演唱《杨柳青》,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辨教师的范唱,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更多的是自信、轻松地学习音乐。

最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能掌握的内容。

赵云丽 陕西省宝鸡实验小学

【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整堂课,教师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围绕“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介绍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赏结合、实践探索、合作表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从教学准备―导入―展开―拓展―总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内容、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江苏民歌的地域与方言的特点,让学生在高效的音乐实践中,比较、理解、掌握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旋律特点、节奏特征等,把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落实在揭示音乐要素上,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了民歌的地域特色,喜欢民歌,爱唱民歌。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参与为手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二、落实“四基”,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熟悉旋律才能顺畅达到唱会旋律、唱会歌曲。本节课,执教者在歌曲学习环节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内容、节拍、情绪、风格特点、难点乐句等,而这些又是教师精心设计,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帮中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教会方法

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最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教会学生两种技能技巧:1.读歌词的技巧。有声音位置、音高不变、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为培养学生歌唱的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基础。2.轻声演唱方法,“轻声演唱”运用较小的音量,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集中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以上两种技巧的渗透,教师一直在示范,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眼睛看、耳朵听”的双重作用下及时掌握。

四、教师主导,促进发展

第2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音乐综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技巧课程。这门课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这种集体授课形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缺乏针对性、个体性不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艺术品位,就需要选择更精致、优秀、典雅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的艺术体裁作为教学的窗口。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是一种小型的综合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它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形式结构和表现风格,非常讲究艺术品位,有专业性和室内乐的特点。其中钢琴伴奏也很重要,歌词多选用诗歌,是一种把诗歌和音乐融合起来的声乐曲,多以抒情见长,是声乐领域中一种布局精致、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魅力无穷的艺术瑰宝。在它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以及大批的优秀作品,因此选取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学唱、理解,对于我们在培养学生声乐演唱技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品位、完善人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课的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收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有的甚至就没有学习过音乐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唱歌具有随意性,不识谱、不重视音乐的理解与修养等特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随便唱唱流行歌就行了,对音乐的演唱与教学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对于歌唱的理念停留在能唱出来就行的肤浅认识,对于演唱的技术要求不掌握、不重视;以为歌唱全靠天生的好条件、好嗓子,没有技术的支撑,歌唱的音域很窄,低音下不去,高音上不来,唱歌全凭嗓子撑、挤,以至于嗓子经常发炎、沙哑、充血,有的甚至声带小结,声带病变。这样给学生的歌唱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演唱的声乐曲目显得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修养较差,如果一碰到难度较大的歌曲,她们不仅不能胜任演唱,甚至不容易理解、欣赏、品味不同节奏型、不同艺术风格特色的艺术作品,出现排斥、反感的现象,不利于扩大艺术视野,品味多元化的艺术风格,限制了学生的音乐鉴别力和音乐想象力,不利于提高音乐审美、音乐欣赏的能力,不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修养,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综合课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学生对怎么唱歌,唱什么样的歌,歌唱的特点都是知之甚少,对歌曲演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似乎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只能解决那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材上要格外用心,选材既要能够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又要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歌曲由于篇幅短小,格调高雅,歌词多选用诗歌,并且形式结构、表现风格,非常讲究艺术品位,有专业性和室内乐的特点。选择艺术歌曲教学利于对学生的演唱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因此,艺术歌曲的选择标准,以及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在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二、关于艺术歌曲的选择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综合”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了解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独立正确的处理、演唱、表演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掌握歌唱发声的特点,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它与音乐专业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比,从教学目标、学生的来源、声音条件、艺术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像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学前教育“音乐综合”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能够演唱一些优秀的经典歌曲,以便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因此,选择的艺术歌曲应考虑以下几条准则:

首先,以规整的节奏作为选取标准。因为规整的节奏方正、容易记忆,便于学生寻找音乐的规律性。同时规整的节奏,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乐理时的枯燥、无趣,提高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兴趣,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感。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幼儿歌曲也多以规整的节奏出现,符合幼儿歌曲的特点,这种工整的节奏既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律动,又能更好地解决以后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

其次,以抒情化的旋律作为选取标准。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抒情化的旋律个性鲜明、主题明确、情感细腻,抒情化的旋律多优美、抒情,好听又深入人心,对音乐美感以及对人的情感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旋律中音乐音程的大小关系可以解决声音中的技术难题,如大跳时喉头的稳定、腔体的稳定、气息的支撑等技术难点。同时抒情化的旋律,使学生更亲近音乐、感受音乐、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审美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最后,以多元风格特征为选择标准。应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作曲家作品。不同的作曲家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所倡导的艺术理念都不尽相同,所使用的音乐语言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艺术修养。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给幼儿选取歌曲时有更多元的选择思路,避免了在教学选曲上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

三、关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课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大多从音乐综合的角度来构建,乐理、试唱、歌曲等几个板块。综合课虽然体现了全和齐,但这样显得全而不深,多而不专,造成学生看似知识全面实际浮于表面;从教学形式上看,乐理知识的传授以习唱歌曲为主;就学生的感受而言,大多认为《音乐综合》课只是来唱唱歌,唱什么无所谓,怎么唱无所谓,唱成什么样也无所谓,把唱歌视为喊歌、说歌,没有艺术的水准和规格。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的层次不齐,在艺术歌曲的教唱中,唱法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长期以来声乐课堂教学率低,学生水平倒退,坏嗓等现象。

由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不足,艺术的品味不够高雅,在教学选曲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尤其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形成固定的模式,对音乐领域的感知不够开放和多元,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应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以艺术歌曲的教学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业务能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提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音乐综合课程应该把“音乐综合”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准确,音乐综合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音乐综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就应当引领学习者去探索、发现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具体的分析与实践去领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习者不但可以了解音乐的知识与理论,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艺术的鉴赏力。将艺术歌曲教学引入学前专业音乐综合课的教学中,使学生从多样的音乐艺术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这样学生在走上实践岗位之后,就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全面地选择音乐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或者根据需要将音乐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因此对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做以适当的调整就显得非常重要。

改变教师教唱、学生学唱的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听录音自己学唱,自己视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唱研究。对那些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事先的提醒,对新曲目在演唱上新的要领和要求、技术和音乐表现上的难点、重点做出清晰的讲解与指导。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有点困难,但坚持之后学生的收获会比教师的教唱的效果好很多。学生通过听录音,会听到许多杰出的歌唱家的演唱,学生会更直接,会有意识的去模仿美好的声音。模仿是学习唱歌很重要的方法,无形中对歌唱技术的学习做了最直接的阐述。通过示范与模仿让学生不仅知道练什么,还知道怎样练,练习得怎么样,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对学生的乐理、视唱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更好的促进,也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味追求大音量、喊高音的声音理念对学生学习歌唱有非常大的损害。不仅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声音审美理念,还很难解决学生学习歌唱的技术难关:喉头不易稳定,气息搭不上,有力使不上,一味的靠喉咙的挤压,声音显得苍白,不集中,没有穿透力,缺乏弹性,音域狭窄,使声音很难做到统一、圆润。学生很难演唱跳动大、音域宽的歌曲,更难谈音色的变化。因此教学生唱艺术歌曲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的追求高音和大音量,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为歌唱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3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 原生态歌曲 原生态唱法 声乐教学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实施,曾被大众冷落的民间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了民众视野,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亮点”,并被受众冠以“原生态”的时尚新名称,将国人恋旧趋新的传统习惯推向了极致。

作为一名从事声乐教学的普通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从自我视解出发,对“原生态歌曲”和“原生态唱法”的含意给予阐释、界定。“原生态歌曲”与“原生态唱法”“是在一定的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术语中,原本并没有这类术语,因此当前对原生态民歌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两种的观点:一种是着重于从整体特征的角度进行界定,即将原生态民歌等同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数的业内行家均持此看法,比如说,田青认为它是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金兆钧指出,原生态民歌的本意是指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在更精确地定义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始生存状态的民族民间音乐。黄允箴分析道:“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依、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求相应的传统民间歌曲。”俞人豪则提出原生态音乐是指大致形成于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民间音乐。付晓玲将它定义为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另外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从原生态民歌起源与创作、传播的特点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原生态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唱形式。比如说,乔建中将原生态民歌直接定义为“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李松也认为“原生性民歌是非创作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的,靠的是人民生活中的口口相传”。但是,我们目前对原生态民歌内涵的界说,跟过去传统民歌的概念相比,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的环境因素,就如同乔建中所指出的原生态民歌的人文含量大于传统民歌,它不仅包括民族语言与地区方言、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特殊的歌唱方法与地域民族风格。同时,他还特意指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进一步强调二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56个民族,而各民族的民歌与歌唱艺术,都有各自的风格、韵味及独特的演唱技巧。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曾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民间歌手与戏曲、曲艺演员,比如说唐代的胡人音乐。而在近现代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民族声乐歌唱家和戏曲、曲艺、新歌剧演员与演艺大师,像著名的常香玉、才旦卓玛等等。因此,各种流派、各种歌唱技法与欧美的美声、通俗并列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昌盛局面。

传统正规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欣赏习惯与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点,以及各族各地的演唱家的用嗓方法,来划分民族唱法的嗓音分类与声型特点,并根据其与西方声乐的类似与不同点,建立民族唱法规范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采用请民间歌手或民族声乐演唱大师作示范教学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这是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后因受“”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度中断。欧美的现代文化和流行(通俗)音乐喧宾夺主,轻视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现象在新生代中较为普遍,除中央和一些正规的地方音乐院校外,大部分新建的综合大学及地方音乐院校,只教美声或流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课形同虚设。新世纪以来,这种偏颇的现象虽有所改变,但传统正规的中国音乐与民族声乐教学尚未恢复到国家和老一辈音乐教育家所期望的理想程度。一些在以欧洲为中心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对中国音乐一知半解或只知皮毛,对民族声乐教学更是不通不懂,难以很好地承担教学任务,而学生们追求时尚要学民歌新秀阿宝,要学花儿王朱促录,要学民族声乐演唱(郭兰英、才旦卓玛、王宏伟、宋祖英、等),要学“呼麦”,要学“原生态唱法”……给教学者出了许多新的难题,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学结老一辈声乐教学大师教授民族唱法的经验,并向老歌手和新涌现出来的当红民歌手学习他们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教育传承方法。

第4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唱歌教学;教学方法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地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对小学低段学生唱歌教学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歌曲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从歌词入手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歌词比较长,内容较为丰富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抒情性,用词比较考究,文学性较强。这样的歌曲,通常可以先从歌词入手,带领学生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来学习旋律和歌曲,就能够帮助学生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词曲结合上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歌曲《小青蛙你唱吧》。

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向学生这样介绍歌词:“这是一首关于小青蛙的歌曲,同学们知道小青蛙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吗?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它会不会叫啊?它是怎么叫的?它还有什么本领?我们要不要爱护它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整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自然地串起来了,并且在学习歌词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着重强调那些需要引起学生注意和掌握的词汇,像“炎热的”、“绿色的”、“可爱的”、“花丛”等等。

相反,有些分节歌内容比较简单,同样一段旋律有几段韵脚整齐、内容相近的歌词,这样的歌曲通常只要让学生先熟练掌握第一段歌词,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歌词韵律与歌曲旋律节奏之间的关系,再把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教给学生,学生们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甚至能够自学自唱。

二、节奏导入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内容紧凑,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可以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歌曲节奏,再按节奏学习歌词,最后加上旋律,进而学会完整地演唱歌曲。例如:

小红马

经过反复练习,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学会有节奏地、富有韵律感地朗读歌词,然后在学习旋律和演唱全曲。

三、旋律先行

有些歌曲旋律朴素、流畅、简单,词曲结合自然,易于上口,可以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即先教旋律,由旋律再到歌词,一步一步自然地学习、掌握歌曲。例如:

老爷爷赶鹅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于科达伊教学法所引用的柯尔文手势,利用视觉手段,运用手势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来帮助学生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赋予抽象的音高概念以一定的形象特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更简便易行地唱准音高。

四、分句教唱法

分句教唱是典型的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传统,被古今中外的歌唱教学活动长期运用,自有其道理。它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地分解教唱,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歌曲的乐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呼吸、换气、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观察、倾听和模仿,易记易学。在进行新歌教学时,如遇到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采用分句教唱法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克服障碍,顺利地学好新歌。但是由于整首歌曲被分解开来,容易影响歌曲的整体性和思想感情的完整表达,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学唱时一句句地跟唱,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弱起小节的歌曲,分句教唱对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认为,对于由完全小节开始,乐句结构划分清楚,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歌曲,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较为适合采用分句教唱法。

五、整体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是相对于分句教唱法而言的。它是指老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或播放歌曲,学生从头至尾、一遍一遍地反复听、跟唱。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初入小学的学生,识字不多,识谱有困难,但他们的听觉较灵敏,也善于模仿。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因为是整首歌曲的跟唱,学生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这一句唱完了,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但由于是整首歌曲的跟唱,而不是像分句教唱法那样一句一句地学唱,歌曲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就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学生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

我们认为,一些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集中、音乐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的歌曲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采用整体教唱法能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比较完整的记忆,这就有利于增强和发展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视谱教唱法

视谱演唱无疑是学唱歌曲的最高境界,它不仅可以使人完全主动地去学唱歌曲,并且可以使演唱更加准确、细腻、富于个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认谱;(2)识字。因此,在低年段运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必须慎重,必须采用学生能接受的、形象化的、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采用视谱教唱新歌的方法可以选择那些旋律线平稳、节奏单纯、乐句短小的儿童歌曲。

以上是歌唱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所要教的一首新歌,面对所要教的孩子,深入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内容等特点,了解孩子在语言、节奏、音准、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再结合教师自身的爱好、经验、能力与特长,去选择、运用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教学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唱歌教学活动的组织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需要因曲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第5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声乐教学;审美;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17-02

一、对原生态唱法的认识

“原生态”是自然科学类别中常见的一词,后来把它运用到声乐艺术中形容无任何装饰,在自然状态下唱出的作品形式。原生态唱法,顾名思义,在民间产生,流传于牧羊汉子、船夫、田间劳作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歌曲始于人们的口口传唱,在传唱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曲调逐渐完善,歌词越发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从2006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正式把原生态唱法单独分成一组。原生态唱法就走进千家万户的视野,红遍大江南北。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民间音乐的各种类型,如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民间戏曲演唱形式、民间山歌、小调、号子等等。总的来说,是最接近民族,突出民族风格、民族文化而没有过多修饰的一种唱法。

原生态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原汁原味、自然朴实的民族特征、生活方式。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用当代被业界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唱法――美声唱法,用它来演绎各个民族的地方歌曲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效果。毫无疑问,那将破坏歌曲自然韵味的美感,失去对民族背景文化的诠释,最终不是我们想听到的作品。

二、藏族民歌的特点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主要聚居在高原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人民创作出不少藏族民歌,可谓是丰富多彩、风格突出、形式多样、脍炙人口。经过民间艺人的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精炼,积累到了独特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方言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族特色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特点。按照地区分可分为四类。

(一)东部地区以弦子为主。在藏族众多的歌舞分类中,弦子是传播最广的歌舞形式之一, 弦子歌舞是一种融合诗歌、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因为以弦乐器为主要伴奏而被称之为“弦子”。

弦子唱词大多是民间艺人自编,以四句组成的分节歌,歌词一句六个字,曲调婉转动听,题材来源于藏区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赞美词,一般为赞美雪域景色,美好的自然风光唱词。二是欢迎词。藏区地势险要,一旦有机会与朋友聚会都特别珍惜聚会的时光,他们会唱藏歌欢迎远方朋友的到来。三是爱情词。通过歌舞来表达对心爱的人喜爱之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刺激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弦子音乐婉转悠长,演唱需要对声音有一定的控制力,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平稳进行。在拖腔上,伴奏经常用大二度、大三度的装饰音,歌唱者则不需要唱出装饰音。弦子以抒情婉转为特点,因此要求歌者演唱时利用滑音增强一种连绵起伏的意境。

(二)南部地区以“果谐”为主。是一种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的形式,牧区采用这种形式较多,由于表演场地不受限,藏族群众无论年轻或年长都可以参加。这就发展成为最具有藏族群众性的表演形式,也给以后的歌舞形式奠定了基础。在演唱风格方面,以激情豪放为主。其曲调短小、简单。旋律上音域跨度不大,基本为五度到八度。果谐最有特色的是快歌和慢歌之间加几句旁白朗诵,使歌曲幽默风趣。唱此风格作品,声音要铿锵有力、重音突出,情绪饱满,表现出藏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

(三)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地区),以“堆谐”为主。最早在阿里地区盛行,随后传到日喀则地区。其音乐富有个性,形象r明,地方色彩浓郁,再加上藏族的“扎姆捏”(和汉族的三弦相似)乐器伴奏,更丰富了它的艺术特点。绝大多数堆谐只需一个快板和一个慢板加上舞蹈动作,便是一首相对完整的曲目了。常常在曲目开始是最高音域的展示,给人强烈震撼。曲式结构最常见的以四句构成,再反复最后两句,构成完整的乐段。其旋律起伏不大,歌唱者需保持平稳的音调。随着舒缓的音调,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北部地区以山歌为主。山歌也称为“鲁”,是牧民为放牧唱的歌曲,歌词形象生动,曲调悦耳动听,不仅在牧区广为流唱,也传到藏区城镇,深受藏族人民喜爱。“鲁”有一大特点,它所唱的内容没有诉说男女爱情的,一般在宴会、过年、过节的时候演唱。“鲁”的音调悠长,旋律起伏较大。其对演唱者演唱技巧要求轿高,旋律上下跳度、不能太大,音色明亮,声音位置靠前,真假声能够轻松转换。歌者能够自由地抒发出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藏族民歌的传承价值

(一)体现音乐文化多样性。藏族民歌是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着藏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思想和聪明的智慧。世人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来形容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民歌在藏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举行传统的节日如昂拉毛兰、春节、正月十五、六月插箭节等等,藏区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手拉手唱起来跳起来庆祝节日。宴会上藏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分为独唱、对唱、轮唱。内容以赞歌、庆祝、祝福为主,有时也会加入幽默风趣的对歌。

近年来,音乐市场上的流行音乐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流行音乐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主要提供人们消遣娱乐,不能突显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藏族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民族传统和当地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当地民族风俗气息,因此,藏族民歌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吸取藏族文化营养,有很强实用性。《翻身农奴把歌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旦卓玛演唱的作品,歌曲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创作的,表现了在的带领下,和平解放以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广大人民希望尽快废除封建农奴制和对今后社会改革的美好愿望。这首作品让世人开始了解藏族歌曲的风格,经传唱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逐渐地奠定了藏族歌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随后一大批作曲、作词家来到藏区采风,收集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藏族民歌,经整理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藏族民歌的题材来源于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当地风俗等几个方面。尤其是老一辈的歌者用民歌来记录生活或祭祀,再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教授给晚辈,这里就体现出藏族民歌实用性的特点。

(三)展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最早的藏族民歌产生于早期人类社会的劳作过程中,它的精神诉求和当时的年代相呼应,反映出那时的人文理想和社会风貌,突显出鲜明的文化艺术价值。藏族民歌展现了藏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开展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人们互动交流的工具,藏族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折射出民众生活,反映出特定年代下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审美价值。

四、教学实践中藏族民歌的应用

笔者在民族地区高校任教,从事声乐教学工作。教学的对象就有藏族学生,并热衷于演唱本民族的歌曲。在声乐教学课堂上如何把藏族民歌融入到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为创办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走红和近年间各大电视媒体大量宣传原生民歌。如电视节目《歌从黄河来》、《藏歌会》、《中国民歌大》等等显示出对原生民歌的重视。渐渐地涌现出一些高校专门把原生民歌引入到声乐课堂。例如: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招收各个民族唱原生民歌的学生,系里专门聘请了广西民间唱原生民歌的艺人教学生唱民歌。贵州大学成立了侗族班,老师教授学生演唱侗族大歌。这些机构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必将对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面对授课对象有唱藏族民歌的需求,声乐教师应该充分去了解藏族民歌,并收集整理藏歌资料,把藏歌特色融入到自己教学的声乐课堂中去,提升学生演唱藏族民歌的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大胆提炼原生态唱法的演唱技巧,把实施可行的方法引入到声乐教学中,首先,去发现生于藏区且是藏族人、会说藏语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声音和传统的音乐审美要求不太符合,气息运用混乱,但是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对藏歌热爱的情怀是其他人不能相比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特点,对其因材施教和进行独特的方法训练,想必学生们会在唱藏歌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其次,在训练藏歌的发声技巧上,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思想,立足于藏族民歌的背景,去推动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藏族民歌受当地艺术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多数藏歌音域跨度大,尤其曲头以散板的高音演唱为特色。教唱这类民歌,多用真声演唱,真声与生活中语言相近,更接近自然,有种亲切的感觉。一般采用软起首,气息均匀控制,气息悠长、舒缓。声音具有弹性,随着旋律的变化,调整声音的力度大小。

再次,把原生态唱法特点运用到当代的藏歌创作之中。如今,大量的藏歌题材作品涌现出来,如何保证藏歌的原汁原味、语音腔调的纯正,是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探究思考的问题。扎根于文化土壤,原生态唱法如果能够完全融合在藏族歌曲创作之中,想必会受到更多的观众喜爱,藏族民歌的生命力也更加旺盛。高校声乐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然演唱藏歌,不矫揉造作、生硬死板,做到字字动情,演唱动人,唱出本民族的美好生活状态。

总之,把原生态唱法引入到高校声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藏族原生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利用不同方式把更多的藏族原生民歌优点运用到声乐课堂中,把握藏歌风格,提炼藏歌精髓,传承藏歌文化,体现出如今社会形势下所需要的民族性和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孙音.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D].东北师范大学.

[2]王莉娜.当代文化视域下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嬗变[J].黄河之声,2016(12).

[3]常留柱.民歌及其演唱技巧[J].音乐艺术,1983,(3):43-49.

第6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互补”中的“互”指彼此:互相、互助、互利、互生;“补”: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互补”一词是指补足或补充;互相补充,原指两个突变型同时感染E.Colik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增殖,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一)教学团队的合理构建,是本土民歌传承人的培养的首要前提《民歌演唱》课程中原生民歌教学,因其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理论可依,没有现成的师资,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如何有效地培养民歌传承人,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本土原生民歌唱腔特点及行腔韵味,保留民歌风格,构建一个可以“互补”的教学团队以达到知识结构互为支撑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一对一”的教学,首先解决教学中的基础技术问题,其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对专家组审核有异议的问题应协同特色教师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并督促解决,其是民歌传承人培养的主要力量;特色教师以展示、交流、讲座等形式进行阶段性讲座、表演或教学,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示范、点评,补充专业教师对原生民歌演唱了解不足的弱项;客座教授站在更高层面关注整体教学的进程,对教学效果加以评判、审核,以保证教学不偏离培养初衷。(二)学科相互渗透、课程交叉互补是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的关键学科的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理论与技能课程之间、课程教学内容之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一是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合理开设,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渗透。利用课程间可以交叉的教学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中应用,用实践检验课堂,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构建充分体现培养注重本土化演唱特色、使学生全面熟悉、掌握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人才建设需求,课程设置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本土传统艺术理论与技能的课程开设,强调特色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此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锻炼的平台,使人才培养更趋于科学、合理。

二、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民歌演唱》课程因加入原生民歌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贯以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思路,声乐教师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的介入,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立体的平台,对那种不顾歌曲风格、特色的需要,生搬硬套固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做法起到有效的遏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生民歌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中不失其“原生”的风采。原生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田野采风,多方听取民间艺人和特色教师的演唱,对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有了初步的了解。广西本土原生民歌多用较为直白的声线来演唱,唱腔如娓娓道来的诉说,没有更多的修饰和遮掩,随歌者的歌唱条件和心情而定。无论是真声、假声或真假声混合的演唱,都很少甚至不用我们一贯以来所强调的共鸣。如广西桂南的山歌多用以本嗓为主的真声演唱,具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壮族民歌、南部壮族地区的靖西、德保、天等、田东、田阳,其二声部山歌中的高声部也具有音域宽、旋律性强、音程跳进大、装饰音多的特点,也是用真声演唱;流传于广西龙州和宁明一带的壮族霞秀山歌演唱则多以真假声混合演唱,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人们听觉上求新、求异的多元审美需求。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借鉴和运用传统唱法中气息的训练方法,训练歌者达到气息下沉、喉头放松的目的;而对声音的“直喊”、“不统一”、“打架”则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些在传统唱法中听起来“发直”、“散”、“挤”、“捏”、“不统一”、“打架”的声音有时恰恰是原生唱法特色所在,才真正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原生民歌风格特色及演唱韵味。课题组特色教师、平果嘹歌的传承人、广西平果县文化馆的农正甫老师认为在演唱原生民歌时对气息的保持控制和传统唱法教学是相同的,有准备的气息控制和喉头放松是歌唱的前提,只是在声音的“位置统一和共鸣加强”处理上不需要像“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尤其在演唱平果嘹歌,不主张共鸣及泛音的介入,演唱时倾向使用纯真声,即便是高音,也不主张用共鸣,延长音不需要泛音,依靠气息的支持形成发直、高亢的声线,这样才能突出平果嘹歌的演唱特色。

三、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争鸣

观点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采用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很有必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民族民间艺术直接传入高等艺术院校,摆脱以往民间艺术只能在原发地自然传承的地域限制,拓展传承空间;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艺术在大学流传会使当地民众重新认识自己的艺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消除本土文化“落后”的自卑心理,建立一种文化自信,进而形成一种保护本土艺术的自觉意识。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认为:“音乐学院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玛这样的人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到了音乐学院就改掉了原本的演唱特色,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加入原生民歌的教学内容,使人们更加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艺术、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观点二: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采用“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如同“杀鸡用牛刀”。认为原生民歌的演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可以由某个地方文化部门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来完成,在高校中演唱“原生民歌”是一件“掉价”的事,采用“互补性”的教学方式,更是浪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被誉为扛起“原生态唱法”大旗的代表性人物山西歌手阿宝认为,“原生态只是一种风格而不是一种唱法,不要把艺术等同于技术,也不需要用量化的标准,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其并不看好原生民歌进入高校,也不认为自己是原生唱法,他说:“我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是把别人唱得好的‘偷’过来再加入我的处理,所以我顶多也只能算是民间唱法。”

第7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下面是带来的初中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一: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中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他们既不同于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又不同于沉着、从容的高中生。他们在拥有自己思想的同时,又拥有自己的行事特点,给这样的学生群体上唱歌课,我们更应该深入地了解来自这一阶段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以高度的工作热情为动力,以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手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让这一处于特殊时期的学生更好地爱唱歌,唱好歌。

一、解决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的歌唱困难

初中时期,由于生理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声音也进入了变声期,音色由清亮、纯真而变得低沉、沙哑,这种现象在男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就导致学生都不愿意张口唱,羞于唱。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要责怪学生,因为这是人生理、心理发生的转折期。

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在唱歌课时,教师应多弹奏多范唱,让学生少唱多听并思考歌曲的内在,坚持要轻声歌唱,这样能够避免用嗓过度,尤其是那些平时有挤、压、卡现象的学生,轻声歌唱更为重要。由于变声期,声带经常充血、水肿,假如还用挤、压、卡的方法歌唱,必然给声带带来很大的负担,会严重影响学生声带的正常发育。同时,我们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要注意音域的处理,因为很多的歌曲音域过于宽,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声带负担过重,出现破音甚至喊叫的行为。歌曲音域的正确选择,既可以让学生的喉部得到休息,也让学生在学唱的时候知道应该怎样去歌唱。因此,在歌曲选材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接近教材目标的歌曲,歌曲速度适中,旋律起伏不是很大,较舒展的来歌唱,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正确的歌唱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歌唱的自信。

二、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导致歌唱困难

由于学生处于这一特殊阶段,心理的变化也会对歌唱的顺利进行设置许多心理障碍。如不能放声唱、不能完整唱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应避免歌曲音域过宽、过大的的歌曲,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音域的歌曲,以免学生在学习歌曲中导致的声带负担过重,出现破音甚至叫喊的现象。因此,在选材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接近教材目标的歌曲,歌曲速度适中,旋律起伏不大,较舒展性的来唱。另外个性成就感的产生。使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人”了。开始模仿成年人的姿态、服饰、发式,甚至更加极端等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在选择歌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多选一些爱国、热爱生活、宣传团结友爱、亲情方面的歌曲,不选那种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思想的歌曲,坚决不选对学生的情感有影响的歌曲。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好关,对于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时浓时淡,时好时坏,我们要善于诱导而不能加以斥责,怪罪学生。对于学生道德意志逐步发展,理想信念逐步形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总是处于冲动、摇摆不定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天想当个科学家,明天看场武打片,就想当大侠等。这些都反映了初中时代学生起伏不定的心理特征。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选择一些内容比较温和、抒情、柔美等相关题材的歌曲。

三、解决学生特殊年龄段不能声情并茂导致的歌唱困难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情况,我们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整的、有情感的歌唱。

1.一部分学生音色好,领悟歌曲的内涵能力强,能歌善舞。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上课时多多领用他们带动其他学生歌唱,并多引导用正确方法演唱歌曲尽量让他们充分深入到歌曲中来,(下转第36页)

(上接第42页)教他们如何用声音来表达歌曲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搞文艺活动时,可安排他们来编排歌舞节目。

2.一部分学生音色还可以,理解能力也不错,但是不怎么喜欢唱歌和表演,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来表演,应让他们与大家一起集体歌唱,让他们在歌唱中找到快乐,并逐步把其他们吸引到歌唱表演中。

3.一部分的学生音色一般,有时跑调,但很喜欢表现自己。

这样的学生让他们和同学们小声跟唱,听听想想,用同学们的歌声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等唱熟了再大声唱。

4.有的同学不喜欢唱,但是有文学细胞并且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洞察力都很强。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说一说,谈一谈他对该歌曲的理解,讲一讲该歌曲所提倡宣传的思想及我们学唱这些歌曲,对于人们有什么意义等。让这些同学加入到积极学唱歌曲的群体中来。

5.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对唱歌不感兴趣,不愿参加文艺活动,特别不愿老师叫起来回答提问,情愿做个听众。

对于这些同学学唱的时候,一定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够把他们逐步吸引到歌唱中来,达到更好的歌唱效果。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那就不是普遍的现象了。我们在上唱歌课时,要事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仔细的分析区分出来,充分利用前四种情况的同学进行教学唱歌课的整个过程,密切注意第五种情况的同学,让其自觉遵守纪律,将唱歌课较为完整的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总之,让学生科学的发声,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情感的歌唱,让学生完整的歌唱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才能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歌唱,只有对学生实行因时因人的制宜,我们的歌唱才会越来越精彩。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二:初中音乐课与综合性、多元化的艺术课相比,音乐课应该更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运用音乐的手段和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核心教育目标。

在此,结合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1、以音乐为主线,合理组织、整合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主题式的,如“世代相传的民歌”、“欧洲民间歌舞音乐”等,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划分为音乐人文、欣赏、歌唱、创作活动、音乐常识等几大版块;同时,每学期的单元主题都相互对应承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本课音乐人文的主题,把听、唱、表演、知识等各版块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情绪流畅,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注意各学期教材平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音乐人文的导入、过渡与小结,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也为新课做好铺垫,并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2、抓住音乐的基本元素,把音乐的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教学版块

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听之外,加入节奏模仿、声势律动或歌唱;在歌唱环节中强调听觉先导、动觉切入;用欣赏浏览的方式引出音乐人文或回顾小结---实践证明,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都能明显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旋律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学习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多的是语言交流,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把握适当的机会,使用音乐的语言进行特殊的交流,使学习和互动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节奏模仿、歌唱接龙,不需要唠唠叨叨的说教与谈话,让学生跟着教师拍击的节奏,进行即兴模仿;教师唱上一句、学生接唱下一句;或者学生相互接龙;这些亲切而随性的方式,能够鼓励和带动学生更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三:合唱是指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组织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能保证每周至少2次的教学时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算你的音乐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学成,需要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刻苦学习。

第一,要有计划。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说有点象样可以参加一些比赛。那么这几年的教学得有目标和重点。首先要注意声音的统一训练并伴随气息的训练,再慢慢的给予和声听觉训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音准训练和歌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

第二,要有耐心,恒心。对学生的声音要有敏感,敏锐的听觉,发现不好的声音要立即纠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确。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自己的声音不正确,他们就不正确。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练习要细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

第三,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声部听觉才会敏锐,才能训练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多看指挥家的处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我在进行《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合唱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和节奏以及它的强弱规律。然后要求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情绪,在演绎的同时要表达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接着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一的声音来达到合唱的最佳效果。

第8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一、教学案例

(一)藏语激趣,藏歌引入

上课伊始,我用藏语“扎西德勒”向同学们问好。顿时,“扎西德勒”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师生相互学藏语。如:谢谢——突及其,很棒——巴扎嘿……此时,我扮导游在《青藏高原》高亢的歌声中,带领学生走进,去看看的美景。咦!同学们,我们站在了山峰之巅,来眺望的美景吧!我们来个“山谷回声”游戏好吗?不过请同学们当我的回声。

方法如下:①师生互动:老师分别带唱高、低声部,并以身体动作赋予其“呼喊”的音乐形象,学生进行模唱的同时赋予其“回声”的音乐形象及效果;②师生合作: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同时进行“互呼应”;③生生合作:两部分学生做“呼应状”,进行高低声部合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寻找“头声”,用正确的发声、吐字唱好每个字。

(二)踏歌起舞,感受节奏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站——日喀则。日喀则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此时,《青藏高原》的音乐响起)看他们跳着舞欢迎我们来了。能模仿吗?学生学跳:①拍一拍,学生随音乐的旋律,用手拍击节奏,感受■的节奏型;②动一动,跟着音乐做脚部动作:■;③编一编,以基本脚步为固定动作,让学生创编上肢动作;④演一演,师生随乐尽情舞蹈。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藏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为学习新歌奠定了基础。

(三)聆听学唱,逆向训练

聆听作品感受学习,在听赏歌曲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发现歌曲中是否有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地方轻轻地唱一唱,有熟悉的节奏拍一拍。

学生对歌曲往往是先入为主,特别是歌曲的第一声部学生易掌握。所以,我设计先学第二声部。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吐字、发声。要求学生听琴轻唱第二声部旋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习第一声部时,教师以引导学生听范唱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接着教师伴奏第一声部学生轻唱第二声部,然后教师伴奏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这样对学生进行干扰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纵横聆听能力,也为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

当感觉两个声部的学生掌握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再让学生把两个声部合起来轻唱。教师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声音统一和谐的问题,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体验、音量大小演唱,使学生形成自然贯通的歌唱状态。此时,学生的歌声从心里流出,奏出了一曲立体交响诗。

二、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趣”为主线,设计了“藏语激趣,藏歌引入”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藏语,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入手,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孩子们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听、看”中感受到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地理环境。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模仿回声、师生互助、生生合作”等有趣的方式,轻松解决合唱中部位难点,为唱歌教学做铺垫。

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也指出“以音乐为本”。本课教学围绕了教学的目标,展开了“跳”这一环节,在设计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在体验中感受藏族歌曲的风格。在歌曲教学部分,安排学生听歌曲,特别是听两声部合唱时的效果。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合唱声音和谐统一。聆听的次数由教师掌握,每次聆听目的要非常明确,难度要依次提升,真正能为学唱服务。

【点评】

第9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兴趣;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师幼互动

幼儿唱歌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的音乐表现力。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有时会出现幼儿不乐意参与唱歌活动,或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唱歌音不准,或是缺乏感染力。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对许卓娅老师关于《歌唱教学的模式指导》课程讲座的学习,我重新审视我的唱歌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在此,我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内容的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歌唱教学的模式指导》这一课程的学习,我突然发现,孩子的歌原来也可以那么有趣、那般动听。这让我突然醒悟: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歌,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唱歌,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怎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像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优美的、诙谐的、欢快的……其实,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儿歌唱,让幼儿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代的教育应具有现代的气息,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一出现,如《小苹果》、《老鼠爱大米》、《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对歌词或一些旋律进行适当的改编,幼儿在学的过程就会学得更加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如:符点音、顿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时的感情,在此时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老师应有的放矢地为孩子们选择歌曲,因为孩子们是社会的人,也是“与时俱进”的人。

二、范唱要以清唱为主

教师要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使幼儿与教师一起唱歌。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功能已发展到今天广义的人格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而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随时有可能要带着幼儿边游戏边唱歌,边表演边唱歌,边打击乐器边唱歌,这些都需要教师离开伴奏,自由、自如地演唱。

三、幼儿唱歌时的伴奏

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大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时便可考虑和弦伴奏的运用,以加强层次感,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但是,这些伴奏要根据幼儿掌握歌曲的熟练程度来设计伴奏。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如独唱和齐唱,音量的大小应有明显的对比。再次是伴奏的运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四、唱歌时幼儿声音的\用

怎样用美好的声音唱歌是《歌唱教学的模式指导》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意识到共鸣与位置的重要性,同时发音和吐字也会影响到歌唱的效果。歌唱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幼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要让幼儿用自然声音唱歌,就是在平时说话发声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歌唱。幼儿很喜欢唱歌,但由于缺乏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缺点,纠正这些缺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音乐活动发声练习。因为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幼儿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但以往由于我习惯于老方法、老习惯,总是反复使用单调的几种练声曲,是发声练习枯燥、无趣。经过《指南》的学习,我认识到,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趣味的发声练习,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培养幼儿的练声兴趣,幼儿才能用自然、自如的声音来唱歌。通过学习,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感受----哼唱----填词----唱谱----自信地演唱,这种方法符合感受、理解、表现的规律。能使孩子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有用的音乐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感性需要,取得了良好地效果。这样以唱词激趣,以唱谱提高,不失为一条唱歌教学的好路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同时强调“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将民族音乐融合到幼儿一日生活及其他领域教育中。在我园的青海民族特色礼仪课题活动中,就将具有我省民族特色的、容易理解的作品,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使活动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民族音乐的海洋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