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唱歌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唱歌活动总结

第1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1、策划工作

“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而且包含较浓厚的英语文化。为能赛出水平,并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主题的确立和比赛形式的确定均由大学英语系领导层决定。

(1) 主题确定

本届“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的主题紧扣第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跟党走”的主旋律,从初赛至总决赛,大学英语系确立了“holding hands with the world, sing out an english tune of the youths”(与世界牵手,用英语之声唱响青春时代)的主题,号召同学们透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符合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这一基本点的方针。

(2)策划流程

为使有才华的学生获得充分的机会展现自我,本届比赛的初赛面向全院各年级的学生接受报名,使涉及面达到最广;半决赛采取英语歌曲现场演唱的方式,重在选拔英语口语水平较高以及拥有才艺表现技能的学生;在半决赛后,本届比赛协办方“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敬老院合作举行义演会,响应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号召,走向世界,关注社会;拉票会借助微博平台,以扩大本届比赛的影响力,促进更多同学透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总决赛则全面考虑,选拔英语综合运用水平较高,才艺表现技能出色的选手。本届比赛运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和力量,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2、宣传工作

“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的宣传由“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组织部、宣传部和系刊部负责,以各种形式展开工作。

(1)本学期初,活动的通知在大学英语系系刊刊登;

(2)设计、张贴比赛初赛、总决赛海报

(3)印制、派发比赛宣传单

(4)举行现场拉票会

(5)在总决赛前夕,宣传部借助学会官方微博,发起选手“最佳人气奖”的投票

3、组织工作

“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由大学英语系领导层策划指导,大学英语系教师及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成员组织。

(1) 初赛 (xx年10月8日至10月13日)

面向全院各年级的学生,接受短信、现场报名。初赛阶段,超过100名学生报名,涉及面广。已报名的各个单位围绕主题,进行1分钟的清唱展示,主要经第2届“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获奖者选拔出20个单位进入半决赛。初赛现场各岗位的“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工作人员尽己所能,完成职责,使涉及面较广的初赛在风雨中亦能如期顺利地举行。

(2) 半决赛(xx年10月14日至10月20日)

半决赛形式为3分钟的英语歌曲现场演唱。在本环节,由各系文娱部部长、艺术团团长等5位评委根据英语歌曲演唱的评分标准,匿名给分,最终评选出10名总决赛选手。

(3) 义演会(xx年11月5日早上9:30至10:00)

10名总决赛选手,自主创作了“爱的进行曲”、“大宝小宝”、“歌舞青春”3个形式多样、温暖、诙谐的节目,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敬老院进行义演。义演当天,“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的37名成员亦参与其中,不仅完成了当天的组织工作,并且共同慰问了社会中亟需年轻一代尊重、关怀的老人家,响应学院第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跟党走”的号召。

(4)拉票会(xx年11月7日中午11:50至12:40)

拉票会当天,10名总决赛选手于商业街中心拉票现场展示才艺进行拉票。同时,协办方“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于官方微博发起为期3天的人气奖拉票活动。

(5) 总决赛(xx年11月10日晚上7:30至9:30)

总决赛形式为现场英语歌曲演唱和清唱pk。评委由大学英语系外籍教师、各系合唱队指导老师以及第一届“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冠军谭晓筠同学组成,由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为本届比赛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决。主持人由第16届“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得主罗楚琦、xx年中华小姐比赛18强及第4届“南国杯”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得主王卓琪、第2届“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冠军及第4届“南国杯”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得主周倩仪,充分体现了本届比赛的英语专业性。

为深化本届比赛的主题,“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成员组织拍摄并剪辑了选手从初赛、半决赛、义演会、拉票会至总决赛的视频,于第一轮演唱完毕时播放,旨在进一步呼唤关注本届比赛的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践行“与世界牵手,用英语之声唱响青春时代”的主题理念。此外,总决赛当晚邀请了“岳池杯”全国曲艺大赛的银奖得主莫倩文莅临现场,表演着名粤曲“荔枝颂”,意在实际行动中展现我们“与世界牵手”,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决心。

总决赛的现场组织工作由“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负责落实完成,当晚组织秩序较为井然,获得外界颇佳的评价。总决赛具体工作安排详见总决赛具体策划。

4、赞助工作

本届比赛与中国妇女旅行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获得资金赞助XX元,确保了本届比赛的顺利举行。

5、活动后期工作

为做好活动备案工作,我们对总决赛现场进行了录像。总决赛后,我们还在大学英语系宣传栏以及学院网页上了获奖的报道。

6、活动创新性

插入义演会新颖的活动形式,紧扣学院第5届校园文化节“跟党走”的主旋律和“魅力新声”英语歌唱比赛“与世界牵手,用英语之声唱响青春时代”的主题,在行动中走出学校走向世界,关注社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在英语歌声中体现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7、活动影响力

(1)本届比赛涉及面广,超过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得到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2)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敬老院的义演会获得院方的认可和支持,受欢迎程度甚高。

(3)本届比赛借助微博平台发起“最佳人气奖”投票,并且进行了现场的拉票会,其中,超过3000人关注“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微博参与投票,超过XX人亲临现场投给自己喜爱的选手一票,影响广泛。

(4)总决赛当晚邀请粤曲特长爱好者莫倩文表演荔枝颂,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理念。

当然,本次比赛还是有其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总决赛当晚的灯光问题。第一,整个总决赛未能体现灯光效果的基调;第二,主持人部分的灯光处理方法不成熟;第三,过分配合选手的灯光要求,变化过多,未能照顾评委和观众的眼球需求。回想整个比赛筹划过程,部长、会长以及主席团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一个通过讨论后的整体认可方案,导致总决赛当晚的灯光处理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影相总决赛当晚的整体效果。展望下学期,我们将迎来第二届英语戏剧大赛,届时,亦将是一个机会更是一次挑战,望全体南国ceo大学英语学会成员发扬长处,汲取教训,举办一场更加有组织、有水平、吸引观众眼球的比赛。

第2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摘 要: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是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这种“填鸭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厌烦、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是艺术,尽管有规定的音乐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但音乐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时空,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自由创新。

关键词:音乐教学 舞蹈 写作

《教师用书》提出“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课的综合性”。具体阐述到“音乐课的综合性是: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而不是与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综合;是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我认为,音乐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在课堂上,我遵循《教师用书》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综合教学法,优化教学效果。我的音乐综合教学法是综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体表现在:朗读、唱歌、乐器、舞蹈、写作融为一体,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而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也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这样有效整合不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又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以下是我在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现撰成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唱歌的教学

我校的学生狂热地热爱音乐,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我在唱歌教学中,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总结出学习唱歌的方法―《学习歌》

学习歌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诵歌词,感情要丰富。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你我他,学习本领大。

例如在学习初中第十五册课本中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第一步是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指导学生集体朗诵《学习歌》,这个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一目了然。

第二步是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个环节分为四小步:(1)学习题目(2)聆听全曲(3)介绍创作背景(4)学习作者简介和音乐小知识。

第三步是诵歌词,感情要丰富。朗诵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个环节目的是学生通过朗诵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词意境,同时掌握朗诵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第四步是唱歌词,音准声好听。这环节分五小步:(1)随音响学唱(2)随教师示范唱学唱(3)随钢琴伴奏演唱(4)学习唱谱(5)分析曲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先学会唱歌,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全音符、附点音符这些难点节奏都很快掌握。这个环节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是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第五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这环节分五小步:(1)师示范跳(2)朗诵教授法,分解学习动作。(3)复习难点手语动作(4)师生载歌载舞(5)学生表演。这环节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相互联系,营造了 美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载歌载舞的能力。第六步你我他,学习本领大。这环节分两小步:(1)鼓励学生自由表演(2)以词的形式总结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轻捧腮霞飞,柔抚泪始干。爱心千千万万颗,诉衷肠,不孤单。欢乐同期待,风雨共追求。天涯知己若比邻,心祝愿,福平安。

这个环节,把音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相互联系,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深刻地理解了歌曲主题。课后同学们说:“我喜欢写诗词,感谢老师给了我文学创作的机会,让我学到不少知识。”综观本节课是恰当地运用了综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用书》中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我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唱歌、跳舞及写作结合起来,总结出欣赏六步曲。

看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听 听歌曲,思考小问题。

说 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唱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写 写总结,尝试搞创作。

例如在中国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欣赏教学中,第一步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进行导入,目的是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做好准备。

第二步教师板书 欣赏六步曲:看、听、说、唱、跳、写。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欣赏歌曲的方法。

第三步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环节系统学习歌曲的调式、节拍、速度、情感基调、词曲作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歌曲的音乐知识。

第四步听歌曲,思考小问题。首先欣赏全曲,接着教师提问:(1)歌曲《十送红军》创作的历史背景(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哪几种?(3)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4)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曲调特征。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顺利地进行到第五步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首先教师讲解(1):《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学习的歌曲是音乐家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基础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热烈地讨论后,总结回答出(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男低音、混声齐唱、女声齐唱、女低音、男高音、男声齐唱”。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引发的情感体验很深刻,回答出(3):“《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是留恋、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师生共同总结出(4):“本曲曲调特征是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即一个主体(A),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这两个环节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第六步唱歌词,音准声好听。学生先细心聆听范唱再学唱。这环节音乐欣赏与演唱相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验歌曲情感,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企盼,同时提高学生地演唱能力。

第七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师生根据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编配舞蹈动作。学生跳舞时动作不到位,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我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勇敢大胆地跳,他们学得努力、投入。

第八步写总结,尝试搞创作。师生共同以诗歌形式总结歌曲主题。

十送红军

送红军难舍难分,

想红军鸿雁传信。

嘱红军早传捷报,

爱红军情深似海。

这环节唱歌与写作联系,目的是使歌曲主题思想深刻化,精炼化。同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这环节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写了各种各样的诗歌表达主题思想,虽然文笔稚嫩,我仍然收集且装订成诗册。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

综观本节欣赏综合课,不仅采用欣赏法,还综合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入手,采用看、听、说、唱、跳、写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理解音乐的内容,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有力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第3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樊:我是参与了一些全国性的民歌展演(比赛)活动,因此可以谈一点个人的想法和体会,但不可能由我来总结。这次在绵阳搞这样的一个“民歌盛典”,包括几场展演、一场论坛,倒可以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活动。因为参加这次演出的单位与歌手都是十年当中涌现出来的,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也大多是十年中参与过这方面工作的,对情况比较了解。民歌展演活动最初搞起来,我想可能与“集成后”的思考有关,集成工作主要是纸质的文献,而音乐本身则首先是音响,虽然各部音乐集成收入了那么多的曲目,但大家听不到,真正好的东西都还保留在民间,于是开始想搞一个民歌的展演活动。活动的名称最早也不叫“原生态”,出现这个词以后,开始我也是赞同的,但是不久我就发现这个词用于舞台上的民歌演唱有一点问题,即“原生态”民歌一旦搬上舞台,其生态改变了,也就不再是“原生态”的了。民歌手在日常的歌唱跟上了台的演唱是不一样的:第一、原来唱民歌是歌手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上了舞台就成了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了;第二、唱民歌原来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到了台上,就主要是唱给观众听的了;第三、在民歌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改动,这种改动最多的是加了伴奏,有的加得好,有的加得不好,其中有的伴奏乐队的音量大大超过演唱者本身,风格也不尽一致等等,这是由于舞台化造成的影响。后来我也曾提出建议改用“原生性”,或者叫做“原生民歌”。因为民歌本身是原生的,由于生态改变了,环境改变了,就不要叫“原生态”。但是约定俗成的力量是很大的,现在“原生态”的叫法已经深入人心,我想只要理解了它的本意,也不必苛求名称。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称为“原生态”民歌,一种是歌手在原生环境中所唱的民歌;另一种是通过录像播放出来的在原生环境中所唱的民歌。展演活动时可以适当放宽对民歌概念的外延,依据舞台表演的需要可以稍有改变,但如果改变到创作的成分多于原来民歌的成分,我想就不能列入民歌的范畴,而应该放到创作的范畴。把民歌与具有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混为一谈,会模糊民歌与非民歌的界线,最终将会是民歌的消失。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民歌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民歌是一种活态流变的艺术,从总体来说,它们本身就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但这种发展是民歌手自己的、渐变式发展,他们在长时期的歌唱过程中,对民歌的音乐与风格极其熟悉,根据新的表现需要和艺术创造的冲动,常会或多或少地予以改变(发展),在得到群众认可后又进一步广泛流传。这种发展与专业音乐家吸取民歌素材而创作的方式属于不同的发展形式,二者不要混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强调原生民歌的传承,主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种源。但是各地在组织民歌展演活动时,却常常要求“发展”,这里有组织者的观念问题,他们认为原生民歌太原始了,艺术性不够高,就请人去加工,有些加工得都不像原来的民歌了。譬如,原本一首很朴实、很有表现力的单旋律民歌,非要加上以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声等等,而且还要算作是“原生态”民歌,这就是个问题。其实,许多民歌本身就已非常完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我们的第一任务是好好学习,学懂它、掌握它,而不要去做“画蛇添足”的事情。想要发展,首先要继承。从这次活动的情况来看,多数是原生的,但是也有不少是经过加工的,甚至是创作的,看来各地的组织者中有人对这个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

张:十年来,从展演(比赛)活动的组织上、歌手的演唱上,有没有发展变化?

樊:从组织上来看,各地都比较重视了,因为展演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使原来地域性的民歌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这大大激发了当地老百姓对自己音乐文化的自豪感,也促进了民歌的传播与传承。许多地方的组织工作做得很好,譬如贵州,他们对侗族大歌、苗族反排情歌等曲目的推出,大都比较成熟。原生民歌的展演活动要求尽量不去改编音乐本身,因此他们往往只在舞台化上(如表演、服装等)下功夫。而有的地方组织节目的人就不太清楚,所以拿出来的曲目就往往不太符合展演活动的要求。我参加过几次民歌比赛,有些根本不是民歌的曲目他们也拿来,所以组织者很重要。二是推出了一大批歌手,成为各地青年们效法的榜样。其中屡获大奖的歌手,有不少被专业团体要去了,成为了专业歌手,转成专业演员的歌手在专业团体中,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受到了不同唱法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能不能保持他们原来的歌唱风格,是一个问题。就像少数民族歌手进了音乐院校一样,如果学校的教师能够特别尽心而能因材施教的话,他可能会保持原来的风格。如果教师的办法就是按我的学,我是教美声的,你就改成美声,有一些就唱坏了,美声的没有学会,原来的也唱不了了。现在民族地区的音乐院校招收了不少民歌手进校学习,这是大好事,但如何进行教学,如何使学员在原有风格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是当前最需要关注、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其实,我们老一辈的声乐教育家们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教了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不少学生,获得很大成功。这方面的经验(包括观念与方法),应当认真总结,予以推广。

张:在音乐院校中,“原生态”唱法经常被说成是“不科学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樊: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不少优秀的歌手,他们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声乐训练,但其演唱的方法也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因而也是科学的。不要形成民族唱法和民间唱法的对立,在我看来,中国民族唱法的根在民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唱法,应该向民间优秀的唱法学习,把他们的经验认真地总结起来,充实到民族唱法中去。中国的民族声乐,可以而且应该走更为宽阔的路子。训练的方法,既可以以美声打基础,进一步做好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也可以按中国传统唱法的路子训练。中国的戏曲、曲艺,都有一整套训练演员的办法,许多优秀的戏曲、曲艺演唱家(比如骆玉笙等等),唱了那么多年,又唱得那么好,难道不科学?肯定有一套好的东西,需要好好研究和总结。诚然,做这个研究工作的难度很大,但总要有人先开始做。希望有志于此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和声学医学家们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比赛,有人认为,“原生态”民歌是各具风格和特点的,怎么可以比呢?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樊:我认为民歌比赛实际上是民歌演唱比赛,不是这个民族的民歌跟那个民族的民歌比,而是比歌手的演唱水平,比对于风格的把握,这个是可以比的。民歌上了台,它的标准有所变化,成了艺术品,艺术的感染力是可以比的。所以我一直讲是“民歌演唱比赛”。

张:有些歌手,年纪比较大了,不太适应舞台,比如这次有一个佤族的老人,我在下面听说他会的东西特别多,不仅是歌,还有乐器等等,但是他上了台都不知道怎么去表现,手足无措,结果成绩不好。

樊:比赛有很多正面的效应,但也有负面效应,你所说的情况就是负面效应的一种。而负面效应中最突出的是对于歌曲的选择。有看点的、有卖点的,兴旺起来了;叙事性的、更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慢慢地淡化了。比如侗族大歌其实有很多类别,但现在我们听到的就是声音大歌中的一种,那些讲历史文化的、叙事的歌我们都听不到。学的人也不学这个,急功近利,他们只学好听的,能出名,能挣钱,这方面的负面效应很大。当然这个不能由歌手来负责。所以对于展演活动,有的民歌不适合上舞台的,主管部门应该用其他方式去推进保护传承工作。我去年到南方参加了一个县的“三月三”歌会,大失所望,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歌圩”成了政府组织的舞台“音乐会”。我觉得当地政府应该去关注民间原来的歌唱方式,用政策引导、经济投入,帮助民间的歌会组织去开展工作。原来民间的歌唱方式很多,我们组织的展演活动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展演场合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歌,现在听来听去就那几种了。

张:目前我们国家对于“非遗”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委员,您觉得除了现在的工作以外,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展开?

樊:保护“非遗”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以下两点我觉得要尽快地展开:

第4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乐学 审美 自主 创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29-0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体现了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的组合等教学思路,能将教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唱歌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音乐课标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唱歌课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基本过程为:发声练习―复习旧歌(可省略)―导言―范唱―教唱曲谱―朗读歌词―依谱唱词―艺术处理―复习巩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材及信息技术得以运用,这样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课程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倡导“乐学、审美、自主、创造”,其核心是“审美”。该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及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形式、情感意境的审美体验,对歌曲文化美的感受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力。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结构框架为:激趣―铺垫―掌握―巩固―创造―结课,具体如下: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结课。小学音乐“审美式”多元唱歌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综合运用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唱教学法等多种学科教学方法。

下面以湘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江南小曲》之《茉莉花》教学实录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无穷魅力,进而爱上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看、唱、学、编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和感受音乐,体验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并能用不同的风格演唱《茉莉花》,有一定的歌曲创编能力;(2)感受并唱好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并唱好歌曲中连音与非连音的乐句。

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江浙民间音乐《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特、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整个教学内容分三大块:1.演唱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细腻优美的风格;2.欣赏不同演唱风格、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充分感受不同的音繁硐中问酱给人们的不同艺术享受,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3.创造性地表现歌曲《茉莉花》,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魅力。

教学设想:这是一堂集唱歌、欣赏、创编、演唱于一体的音乐课。本课以演唱歌曲《茉莉花》为主题内容,用观看宋祖英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唱《茉莉花》――学习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创编演唱歌曲《茉莉花》四个情景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用不同情感饱含深情地演唱,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乐于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用婉转、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1.能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有感情地处理歌曲;2.能模仿和创编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游戏等。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师:同学们,有一首民歌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网上还把它誉为我国的“第二国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教师弹奏《茉莉花》的旋律。

3.学生回答歌曲名,哼唱歌曲。

4.板书课题:江苏民歌《茉莉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一阶段,进入歌曲情境――激趣。任何歌曲都有它的背景:有的是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背景,有的是创作背景,有的是内容的故事背景,还有的是情感、情绪的氛围背景……这些背景都可以构成歌曲教学的特定情境。这一阶段,教师以恰当的提问或导语,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教学

师:歌曲《茉莉花》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作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歌曲,我们的歌唱家宋祖英把《茉莉花》带到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再现了我们美丽而神秘的中国,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1.听赏宋祖英维也纳音乐会歌曲《茉莉花》。

点拨:创设情境,铺垫情感。教师用视频播放宋祖英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场景,引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唱好歌曲的欲望。

2.说说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

3.听赏课本《茉莉花》歌曲示范演唱。

4.说说课本歌曲童声演唱与宋祖英演唱的区别。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二阶段,审美感受歌曲――铺垫。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对歌曲进行多遍的听赏、深入的审美,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对歌曲的美感进行挖掘、品味。歌曲《茉莉花》最具魅力的是运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的风格美,富有韵味地唱出这种美,是教学的重点。在本阶段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歌曲情绪、速度的区别来触及这种美,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评、模仿等活动,深入品味这种美,为接下来的“自主学唱”“审美表现”做好了教学铺垫。

5.师生对比演唱《茉莉花》,师生互评。

6.引导学生找出“休止符”和“连音线”,解决难点乐句。

7.学生跟琴准确地演唱全曲。

8.学生跟琴唱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三阶段,尝试表现歌曲――掌握。本阶段亦可称为“歌曲学唱”,是学生在美感动力驱动下,尝试把握歌曲表现。在前一阶段,经过反复、多遍的欣赏,学生对歌曲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歌曲的学唱可以以一种更加自主的方式完成,总的来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视唱进行。本课歌曲学唱是采取学生先自己直接随琴跟唱,再根据对比教师的范唱,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纠正的方式。自主学唱的方式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术能力,使这些知识和能力在新歌学唱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得以巩固。

四、处理歌曲

1.引导学生在情绪、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力度变化演唱处理。

2.学生展示个性演唱。

3.师生互评、鼓励。

4.有感情地齐唱全曲。(注意情绪、力度的变化,用高兴、赞美的情绪和p mp mf < >等不同力度演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四阶段,审美表现歌曲――巩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是集中体现本模式最终学习效果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审美性、声情并茂的演唱,是本阶段的任务。此前,学生已对歌曲获得了足够的审美感受,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表情、音色、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把这种美的音乐形象、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完成一次富有美感的歌唱表现。这个环节容易被理解为传统模式中最后两个环节“艺术处理”和“复习巩固”的二合一,其实它与前者有本质区别。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统模式中的“艺术处理”由于缺少之前教学环节对“审美感受”的充分垫,学生对歌曲的美感体验不足,进行“艺术处理”时,就可能显得很被动,表现为情感唤起缓慢、处理歌曲的思路与方法相对匮乏等,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教”学生怎么做。而在本模式中,由于之前对歌曲有了足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表现能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学生乐于并且知道该怎么去表现,学习更加主动。其二,传统模式的“艺术处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本模式在“审美感受”和“自主学唱”阶段都进行了“审美表现”的启发。从以上课堂片段可以看出,关于如何进行“审美表现”的交流、讨论与尝试等活动,已成为前两个学习阶段的一个难以分割的部分,对“审美表现”的思考和实践贯穿了学习始终,也使得本模式呈现出鲜明的“审美性”特征。因此,本阶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表现,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前面各阶段的学习成果之上,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歌曲审美表现的完整性或多样化,是巩固、整合、拓展与升华。

五、歌曲拓展

1.“开心点歌台”。学生点歌欣赏不同地方特色的《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李虎演唱的《茉莉花》,马小倩、许岚岚演唱的《茉莉花》,伦巴《茉莉花》,阿里郎《茉莉花》。

2.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情绪、速度,学生互说听后感受。

3.学生开“演唱会”。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四组练习演唱。要求:选用“开心点歌台”中不同特色的《茉莉花》来练习演唱,再加上前面我们在情绪、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练习,看那一组的歌声最动听。

(2)学生演唱会。学生展示表演唱《茉莉花》(2―3组)。

(3)师生互评、鼓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展示――创造。此环节,教师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律动、表演等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本课中,教师以演唱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造性地用各种形式表现歌曲,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六、小结下课

1.师生互相小结所学内容。

2.教师总结:同学们,歌曲《茉莉花》让我们意犹未尽,民族歌曲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共同拍手演唱《茉莉花》)

点拨:此为歌曲教学第六阶段,进入教学尾声――完美结课。如果一堂课是一支动听的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本课中,教师先将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后,再次演唱歌曲,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第5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演唱;呼吸;技巧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s。这样1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首先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内容,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但它是完全建立在正确的呼吸方法基础之上,才能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正确呼吸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声音圆润、流畅;使歌唱的声音富于丰富的艺术表现。王晏卯是这样说的:“在唱腔与道白中,每句都按声调的体系,把字、意表达清楚,观众才能听清,这叫‘字正’”。这里的字音、字意必须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把每个字像打字机一样往外打。就是说每字、每句、每个词组都不是独立的

,总是在气息的控制下,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每一个语意的。因此,每一个单字必须有轻有重,有抑有扬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要顺畅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的性格。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跑了应表达的意思。总而言之,“字正腔圆”就是要把词音、词意有感情、有声源(气息)地表达清楚。

第6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一、歌唱的表情应是歌唱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我认为,这里首先凝聚着歌唱者平时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逐步积累素材并加以亲身体验。演唱时的表情。即是这种典型化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生动感人。我国古代《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但是,如果仅有真实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泛味、毫无美好价值的。试想一个人歌唱者满怀着的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地叫喊怎么能打动人呢?殊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这个“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鲜明深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歌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

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首先感情的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求、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之“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论述了情感与声音的主从关系。其次歌曲处理应细腻,当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俗话说“假戏真做”,喜、怒、哀、乐、忧、思、惊、恐、吓等情绪处理与转折都应自然、贴切、逼真。无“斧凿痕迹”。听完一首歌曲后,让人感到主调明晰、感情丰富、色彩鲜明、演唱新颖别致。这样才具有诱人的魅力。再则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

二、声乐技巧、手法的合理运用

声乐技巧的优劣,对于表达歌曲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技巧高超的歌唱者,他具备了创造高品格歌唱意境的雄厚基础。但是。声乐技巧的优劣并不完全等于感情表达的深刻与否。往往有这种情形:一个歌唱者。他的嗓音很响亮。技巧很高,但由于他演唱时感情投入不够。或者根本就不动情,那么。他的歌声并不能感动人。这就是说“技”不能代替“艺”。相反,有的歌手嗓音条件不佳,甚至有的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由于他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去刻画适合他的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创造出独到的艺术特色。而倍受到观众的青睐。我们学习声乐时,除了应刻苦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之外,还应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发挥其应有的美学功能。恰倒好处地去为抒发感情服务。如果毫无美学价值地滥用声乐技巧。照样不能感动人。

下面简要谈谈几种声乐技巧、手法的美学功能以及在歌唱中的运用:

(1)引人入胜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音色的明暗、音质的虚实(真假声)、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等的听觉反差对比。可体现思绪的远近、时空的变幻、情绪交替等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是歌唱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2)匠心独运的半声唱法

这种唱法是指在深入呼吸的支持下,喉头咽腔呈一“u”音管状发出一种含蓄蕴籍、若明若暗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声音形象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可以体现一种深遂的情绪。

(3)魅力无穷的高音唱法

歌曲的高音处。大都是比较重要的字句,或者是整首歌曲的高潮之处。所谓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此时,感情与旋律均发展到最高峰。听者需要一个强烈的音响刺激,以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和心里的欢慰。因此,高声区声音形象的鲜明生动与否显得特别重要。优秀的歌唱演员总是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把自己最饱满的情感和最高超的技巧都充分发挥出来。

(4)绚丽多彩的华彩唱法

有时为了表现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者表现一种超越感、浪漫感,在某些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中,须采用一种难度很大的华彩唱法。或日花腔唱法。这种唱法要求在深气息的弹动下。声带作相应的局部闭合。发出一种清脆、高亢、透彻的、带有装饰色彩的华丽的歌声。给人一种超越感。就象芭蕾舞中的足尖舞那样。当女演员足尖立起后,身体愈加舒展挺拔,有种肢体解放。超越时空,向往未来的强烈美感。这种唱法在女歌手中采用得较多。

(5)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处的艺术处理

歌曲开头的几段乐句。往往交待出歌曲的主题。或者是通过某些富于特殊情绪的乐名引出歌曲的主题。而主题又是全曲的核心,是其情感与结构发展的基本依据。它是形成整首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集中概括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该凝聚起高度的神情,调动自己最佳的发声感觉,倾注于发出声响、报出第一个字音的那一瞬间,展示出鲜明的主题音调和生动的声音形象。这便是感情倾泻的第一关。如果第一关过得很出色,就为整首歌曲感情流畅自如打下坚定的基础。

歌曲的结尾处,往往是歌曲的高潮乐句之后的尾声部份。尾声的作用是使自己的演唱有稳定与完满的交待。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与意境描写,深化歌殊的感调。所以,有经验的歌唱家总是在结尾处施展各种手法,希望能给人留下一种“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

三、努力锤炼民族语言

汉语语音有三大特质,曰声、曰韵、曰调,属单音节,一字一音。韵母组成复杂,加之声调的变化,使汉语具有音同调异以及多音字等。因此。在歌唱中要想把歌词咬吐清楚。是必须下一番功夫的。为了把一个字的语音发得准确清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语言处理方法,即把一字分成索头(声母)、字腹(韵介母)、字尾(归韵、收声)等三部分进行“反切”。清代《顾误录》中日:“由字头轻轻发音。渐转字腹,徐归字尾,其间留倾,落腔要简洁。曲到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就具体讲述了这种咬字吐词的方法。

第7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XX年3月2日,“全省阳光体育运动暨‘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推进会”的代表一行80余人,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xx副主任,省教育厅xx副厅长的带领下,由xx县教育局xx局长和xx校长的陪同,摩观了我校“大家唱、大家跳”活动。这是对我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的充分肯定,这也将成为我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让活动深入人心。

活动开展之初,我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校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途径进行大力宣传,让师生明白,学校不仅要有朗朗的书声,还要有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步,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能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从而纠正了部分师生存在的“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主业,耽误时间,难以坚持的思想偏见,并结合“课外访万家”活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做好部分家长的工作,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活动深入人心。

二、制定方案,分步实施,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

为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xx县xx镇中学“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方案》。确立了以学校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用一年的时间,达到“人人会唱十首歌,一曲xx戏,个个能跳校园集体舞,会舞流星球”的总体目标,确定以“合唱”和“校园集体舞”为主要内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政教主管、教学辅助、后勤协作,专任教师是指导者,班主任是组织者,科任教师是辅导者的工作模式,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并计工作量。整个活动分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让活动深入人心。

第二阶段培训骨干。培训期间,每天晚上,学生食堂灯火辉煌,歌声悠扬,那是我校对“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辅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大会议室里,校“合唱团”引吭高歌,校舞蹈队激情澎湃,那是我校对“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骨干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阶段推广普及。在这一阶段,实行“三包”“四定”即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包班级、专任教师包项目,定时间、定场地、定人员、定项目,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个个都参与”,达到人人能唱歌,个个能跳舞。为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努力提高“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质量,达到人人会唱、个个会跳,不断促进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使活动喜闻乐见

1、精心设计内容。

活动之初,在内容设计上,我们坚持按照“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原则,避免教育活动“成人化倾向”,让活动内容尽量遵循时代特征,贴近校园生活特色,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湖北省中小学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展演活动推荐的100首歌曲中,挑选出学生喜爱的《大海啊,故乡》等30首歌曲,并结合我县xx戏进校园的工作要求,选一些xx戏名段,作为我校“大家唱、大家跳”曲目。“流星球”是我校的传统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将其改编并与校园集体舞《踏浪》一起纳入“大家跳”活动内容。

第8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一、柬达温特色借鉴

柬达温是鄂伦春民歌的主体,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按自然生活背景分为山歌、猎歌、情歌等。柬达温的旋律古朴动听富于多样化,组词善于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法,并且标志性的使用“那依耶”、“希那耶”等无实意的衬词。柬达温表现了鄂伦春民族美妙绝伦的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狩猎生产,独特古朴的婚礼仪式,幸福安详的生活。可见,柬达温的种类、演唱形式、衬词的运用及表现手法在教学改革中可借鉴吸收,为演唱增添艺术活力。

二、丰富多彩的吕日格仁

“吕日格仁是鄂伦春族民间民歌中的歌舞音乐,意为“跳舞”、“篝火”。吕日格仁是音乐、诗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表演时一般是歌伴舞,不仅表现了民族歌唱语言艺术特色,也表现鄂伦春民族的肢体语言的魅力。吕日格仁最大的特色就是无词无曲。“无歌”不用具体的语言表达歌唱的内容,只用带有旋律性的衬词“嘿呦嘿”、“那依耶”、“加威加呼威”、等伴随变换的节奏节拍表现的思想情绪。总体看,吕日格仁是形式独特的歌唱表演艺术不仅用歌唱语言表现了鄂伦春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且将肢体语言与音乐语言有机的完美结合,表现了和谐的生活内涵。可见,吕日格仁歌舞形式极富生活性及艺术性,对于教学改革运用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唱叙贯穿的“坚珠温”

“坚珠温”是唱歌、长歌、吟唱的意思,专指唱故事、唱身世的叙事性文体。”根据作品表现内容和歌唱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分为“坚珠温”喜剧调叙和悲剧调叙事歌。”据史料可知坚珠温喜剧调叙事歌的称谓源于“乌如嫩”一词,即说唱令人高兴的故事,词义与“乌如滚沁”、“乌如滚气恩”相同。坚珠恩悲剧调叙事歌称谓“依斯克阿恩”,即唱着说悲伤的故事。既凄凄诉苦,又喃喃自叙之意。 “坚珠温”歌唱作品反映鄂伦春族较广泛的社会内容。在不同时期歌诉的内容不同,古老的时代以歌述英雄身世神话传说为题材。随着社会演变内容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歌诉人生的婚姻爱情及智慧勇敢的英雄。“坚珠温”歌唱旋律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常用传承的固定曲调,也有借用其他歌唱艺术曲调随意选曲吟唱,表现了语言的韵律美及组词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鄂伦春“坚珠温”民歌赋予内涵性及生活性的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借鉴运用,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及真实性。

四、说唱兼备的“摩苏昆”

“摩苏昆”是流行于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与“坚珠温”都属于叙事体说唱艺术,两者不同之处就是“摩苏昆”是说一段唱一段的音乐形式,内容多讲唱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难的身世。在讲唱英雄故事和身世中 “摩苏昆”又有两种称谓:一种是摩如苏昆,意为悲调、悲曲说唱;另一种是乌轮恩沁,意为喜曲调说唱。摩苏昆”说唱艺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长短不一,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唱词字数之多,常运用排比、比喻、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英雄事迹及传说。“摩苏昆”诉唱时的旋律线条虽变化较小,但连贯富于表情,加之语言流畅、幽默、押韵、精炼等特点,充分体现“摩苏昆”优美的旋律特征及幽默生动的文学语言叙事歌唱的特征。可见,摩苏昆说唱音乐特色性及艺术性,无疑都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新的艺术思路,填充教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演唱内容,增强音乐的娱乐文化和教化手段。

五、出神入化的萨满调

萨满调是鄂伦春宗教信仰的产物,随着信奉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一种歌唱艺术。在信仰祭礼仪式活动中,萨满调是为求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在宗教信奉文化背景中萨满神曲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祭祀唱诉万物神灵,祈福生产丰收、生活富足;二是歌唱祈求圣灵、跳神治病。萨满调在鄂伦春宗教活动中曲调有所不同,有主调和序调之分,这与鄂伦春不同时期萨满宗教礼仪活动的一领众唱的演唱形式及歌唱的内容有关。萨满神曲的音乐速度缓慢,表现了对神灵祈祷的诚意,节奏性较强自由多变渲染祭祀求神的气氛,节拍用规整的二拍子迎合了萨满跳神独特的动作,曲式结构短小简单、多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多次重复强化了祈求的中心主旨,旋律多变、常用下滑音、大跳音程较多富于表情色彩,乐器组合伴奏增强了萨满调式的神秘粗犷豪放风格特色。总之,在教学改革中对萨满神曲音乐特色及艺术形式的借鉴吸收,不仅增添了教学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也为音乐教学的特色性发展增强了民族民间性。

第9篇:唱歌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歌唱艺术 心理因素 培养 想象 

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英国教育家卢齐厄马南曾经讲过,歌唱就是用艺术性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歌唱艺术是一门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歌唱艺术是指歌唱当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状态、声音、歌曲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乐府传声》中写道:“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我们从声乐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里的“乐”指的就是声音,“心惨”和“心舒”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歌唱需要歌唱者的意志调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例如我们在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口、喉头、气管、后咽壁、横膈膜、两肋、小腹的动作,咬字时的舌头、口腔的动作,形体表演时手、脚、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2.歌唱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修养、想象丰富、好的柔韧的音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歌唱艺术的解释。”可见,想象是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能体会到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艺术的情绪应该用兴奋的、激动的感觉去唱,或者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的感觉,演唱就会振奋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艺术。 

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向上丰富的情绪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很多歌者在平时都会遇到身体的不适、心情差,自己的情绪很低落,带着这种低落的情绪去演唱和发声很难调动歌唱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歌唱系统的器官不能被有效的去调动。 

 

(二)不良歌唱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 

 

歌唱的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和技巧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歌唱活动完全受心理的支配。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艺术成功的前提。本人通过平时的学习把不良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歌唱的恐惧心理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2.舞台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