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框架式学习法精选(九篇)

框架式学习法

第1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学田生;转化;策略;框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35-4

物理学作为一门探讨物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抽象和深奥。面对抽象的概念、众多的定理、定律、公式,学生常常会产生望而生畏之感。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系统地将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构建起物理知识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广大物理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框架式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下面就框架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的认识。

1构建框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框架”(frame)一词,是闵斯基(Minsky,1975)研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所提出的概念和新创的词语。依闵斯基的看法“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记忆结构就是“框架”。教学心理理论认为,各种学科的知识都是由一定的概念、原理、规则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当个别概念、原理同其他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根据一定的关系或规律组成一个系统时。就形成了某种知识体系。学生在掌握概念或原理时,只有将这一概念或原理纳入一定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个概念或原理才会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统领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布鲁纳在其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中也认为,当代知识增长迅速,学生学习时间和占有知识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使他们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易于把握其基本内容并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双向交流。它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2物理框架式教学的实施要点

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学科知识体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基本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正如现在兴起的高层建筑的修建模式,叫“框架式”结构,其特点是先将整个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水泥浇筑,然后再填充墙体,将每一层进行大块分割,最后根据需要将每一大块进行局部分割,成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空间,其优点是由于整个建筑是一个整体,结构坚固,抗震性能好,装修时便于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布置个性化的小空间。如果教学中的设计犹如现代房子那样构想,我们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的框架、轮廓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那么框架设计形成的教学程序应是一种教师操作简易、调控自如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思维开阔、思想放飞的课堂;是一种时空开放、情感互动的活动情境。只要先给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框架,他们便可在现有的大框架之内尽情发挥自己所能,制成知识网络主体相同而又有特色和个性的网络结构图,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总之,物理知识技能框架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是一个给学生留有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空间的知识技能框架。那么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是什么呢?

物理框架式教学通常是以某一章或某一章的某几节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叫一个教学单元。而物理教学内容一般由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定律)、方法等组成,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实施要点是:按照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以“点”――“线”――“面”――“体”的方式归纳、概括、整合成一个知识网络图:本单元知识体系的要点(关键部分)有哪些?――“点”:各部分之间的有着怎样的关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线”;各部分有哪些现象、概念、规律、公式?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各概念的物理意义(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些规律和公式是如何得来的?如何使用?――“面”;概念之间、概念与规律之间以及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本单元引入了哪些物理方法?有哪些类型的试题?如何解答?……――“体”。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学生可建立起一个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立体网状结构,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到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高速、高效、整体掌握知识的目的,起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作用,对学困生来说,这些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提升了学习知识的层次。

3框架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3.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准备教学媒体、提出教学要求

为了形成一个基本结构化了的知识网络框架,教师要对本知识体系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为全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学习本单元知识所需的媒体材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站或图书资料,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

3.2学生预习,构建学生个人的框架式知识结构图,教师做好监控和指导

让学生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基本要求,辅之以线条、箭头等符号,点成线,线成面,面成网,从而尝试着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形成自己的一个大致的框架结构网络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结构上掌握知识,还可以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策略和方法上有更广泛的了解,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宏观的把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框架中的各个要素逐项自学并整合,做好监控和个别指导工作,鼓励他们敢于扩展框架要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能够随时对学生的提问答疑解惑。

3.3小组之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这种课前自学与课上学习的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化解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将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跟本小组内其

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直到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构建出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教师提前安排小组长注意给予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重点照顾学困生的意见、建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4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形成班级基本统一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由组长负责将本小组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跟其他小组间进行组间交流对比,通过组间的进一步提问和分析,借助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班级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在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巩固掌握重点知识。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处理教材,做到概念准确、提纲挈领,不被某一细节所纠缠,突出线条性和学科知识结构的框架性。当然,教师的这些引导工作都应该是补充性的。提示性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实完善他们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3.5学生扩展性学习、深化理解,补充完善框架内容

受到课堂交流中其他同学对知识框架认识、讨论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对知识结构框架图加以修改,补充完善框架内容,就像一棵知识树,让它长得根繁、枝壮、叶茂,如果说前面所做的工作是让其“根繁、枝壮”,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其“叶茂”了。

3.6学生巩固练习、应用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强化认知结构

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抓好“开头”、还要安排好“过渡”、“照应”和“结尾”,使整体知识体系严谨,井然有序,首尾衔接,浑然一体;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3.7学生内化反思、熟练掌握

学生对框架知识结构网络的掌握和应用,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及结果做以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困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教师的教学成效也是显著的。最后,通过学生本人的修正、完善框架式结构,形成有个性的自己的知识框架图,达到耳熟能详。要善于不断分析归纳,不断完善自己拥有的知识体系,要敢于创新这个知识体系,主动探索,以达到对学科知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发现。

4框架式教学的特点

4.1框架式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对所学知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框架式教学兼有现行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帮助学困生认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重要性。经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使自身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该模式的功能上看,其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要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该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知识体系或者说知识框架的相对固定,而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相对灵活。

4.2框架式教学法建立起了知识系统的框架体系,减小了学困生学习知识的困难

它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科学地解决单元知识的整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就像用绳子串成的的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而没有了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这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的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针对情景建构一种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又可通过具体步骤的操作帮助学生内化整个知识系统的框架体系。框架式教学法不过分追求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更加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转化,可做到“立足单元看章节”、“回到章节看单元”,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研究表明,专家倾向于依据概念体系,按一定的层级高度来组织知识,而新手则依据表面的特征,以零散的孤立的方式储存知识,而框架教学就是促使学生向专家型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有些细节部分留给课后自己填充、补缺,以便丰富、充实“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对学困生来说,锻炼了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笔记整理、逻辑推理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求知和探索的内驱力也加强了,不必再时时刻刻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

4.3框架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了学困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这种教学法是以主要内容为基础,突出内在联系和思维方法,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另外,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来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基本内容。也符合学生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过程。教师在框架式设计下的课堂教学,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调控自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关爱学困生,同时对于学困生来说,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让个性得到张扬,获得成就感。

4.4框架式教学法要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由于知识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效果和成绩往往要到过程的后期才能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架式结构教学法所建立的知识系统和建立知识系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切忌生搬硬套、整齐划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防止只重形式不抓本质。只求统一不讲个性的作法,做到个性中求共性,共性中见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本化和现代化。

5框架式教学中形成的框架图示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软件工程 框架类课程 整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11-03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是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旨在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大批量不仅有创新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个类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一、框架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卓越的软件设计工程师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计算机普及和开源编程的全面应用,在程序设计的实际操作当中,许多地方都使用框架,这是软件设计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然而,现在的高校虽然开设了较多的框架类课程,但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没有统一规划,不是存在一些知识点的空白,就是在几门课程中间有重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而且在这些课程的开头,都会介绍框架在程序设计中的好处,很明显这是一个重复的内容。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

框架类课程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原理也是抽象的,要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然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环境、课时不够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实践往往很少,导致理论讲授和实践应用脱节。

(二)教学内容重复

在各种框架中,它们也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在许多个框架里出现也正常,这体现了它们的重要性。可作为教学的课程,反复地讲解,就会使学生感到毫无新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但是现在的教学多数是以一门课程为单位来进行的,每门课程都只考虑本课程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其他课程,这就很容易使教学内容重复。

(三)教学案例之间缺少关联性

在框架类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会讲解几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梳理一下这个课程中的知识点。但在多门课程中就没有这样的梳理,即学了几个框架,每一个框架都理解,可把这几个框架融合起来就不会了。

二、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首批改革试点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其研究与实践涉及进度、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是开展最优化生产活动的过程。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软件设计师,是要用软件的方法去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程序设计。

现在框架是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基础,而且在高等院校教学的实践中从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框架类的课程是一直存在的。框架可以解释成程序设计的原理或者程序设计的基础,也可以解释成程序设计的思想或者程序设计的方法。程序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程序设计的语言也是种类繁多,但在这些程序设计中,总有一些共性,对这些共性进行整理,就可以变成一种“框架”,可以在开发中反复地使用。但是框架的共同点如果在多门课程当中都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觉内容重复。这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中做一个宏观把握,给这些框架类课程做一下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使整个教学的内容为各门课程的并集,但是他们相互交叉的地方,只在一门课当中讲解。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在框架类课程教学中,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框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应用和优势,但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也避免不了会有重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所删减,找到侧重点。在这些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不能够孤立的,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把这个专业方向上的多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地再分配,认真地思考这个专业方向需要包括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放在哪门课程里来讲解,平均地分配每门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并且对每门课程的难度和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来进行合理地设计。在每一门课程当中可以设计一个较小的案例,案例应把该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全部包括进来。比如设计一个“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基于MVC的WEB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STRUTS2框架来进行实现;在ORM框架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添加HEBERNATE框架,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使学生非常简单直接的感受到所使用框架的优点。当然在其他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接着使用“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来讲解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把学习重心放到课程中知识点的理解上面。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

要想有效地提升教学成果,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现在大学学习主要是靠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告诉学生如何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这就涉及教学的方法问题。这些框架类课程,主要是讲述框架的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讲解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或者对比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应用和对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程序设计中框架的好处。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利就有弊的,框架也不例外。在讲解框架类课程的同时教师也要明确的给学生指出在使用框架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框架的两面性,才能让他们在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判断用框架解决当前的问题是否适合。比如在基于MVC的WEB开发中,框架的使用的确能够使程序代码明确分层,并且降低程序模块间的耦合性,还能使代码的健壮性和程序的可维护性得到提高,但这也增加了整个代码的难度,同时还降低了直观性。因此在应用中,框架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的,不能盲目地使用。一旦学生在学完一个框架之后,找不到这个框架的缺点,就表示学得还不够明白。

(三)教学案例的整合

框架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包含的科目较多,比重也较大,所以在整合框架类课程的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框架类课程一下子都给整合进来。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把原来的JAVA语言当作基础,以此来整合基于JAVA语言的三大框架的教学方法。在这三个框架中都有用JAVA语言实现框架的实例。在JAVA语言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讲解框架的起源――重用技术,怎样设计代码,可以使代码的重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里就得提到程序设计中的规范和规则,还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存在,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为了使规则更好地得到实现,就必须使用框架。在基于MVC的WEB开发当中,就是规则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在STRUTS2当中,要想使用该框架,就必须要遵守STRUTS2的规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个案例贯穿其中,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图书管理系统。在ORM框架原理与应用当中主要改进原来的数据处理方式,在原来的图书管理系统当中需要大量的SQL语句进行数据处理,当任何一个地方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都需要修改SQL语句甚至程序代码,使用HEBERNATE,这一切仅仅动态地修改一下配置文件就可以了,可以通过本课程对原来的图书管理系统做一个改进。在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当中,可以使用控制反转IoC机制实现对象的动态管理,进一步降低系统代码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健壮性。在该课程当中可以进一步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改进,把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合进来,使图书管理系统更接近于实际应用。

三、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软件开发技术JAVAEE方向的学生数量是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中最多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的方法,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的学生已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他们能把多个框架融会贯通,并且在项目实际的开发中,能根据项目的特点来选择框架,且能够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们的反馈,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而他们对这个教学方法也表示接受和欢迎。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通过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知识点理解等都有明显的提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对比

注:1.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的选择范围为:非常满意(3分)、满意(2分)、一般(1分)和不满意(0分)四个选项。2.20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实际有效返回人数为56人,2013届为63人,2014届为85人,表中显示为平均值,人员的选择是随机的,涵盖各个层次的学生。3.2014届毕业生为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首届毕业生。4.表中显示的为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我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其中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只是我院的改革探索之一,在以后的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中,可以把框架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推广给其他的专业方向,以此来提升我院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隋秀凛,周美兰.“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51-52.

[2]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3] 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8-31.

[4]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9-60.

[5] 秦喜文,董小刚,李慧玲.线性代数与实验教学整合研究[J].大学教育,2012(5):76.

[6] 唐光义,张宏国,于波.软件工程专业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4(10):31.

第3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欧盟;欧洲资格框架;意义

作者简介:李建忠(1959-),男,天津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9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55-04

2007年10月2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中教育、青年和文化理事会就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草案建议达成政治同意,欧洲理事会认为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旨在用一种共同语言描述资格,因而可增加资格透明度、增进可比性和促进在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里获得的各种资格的承认。2007年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简称EQF)。欧盟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委员扬・菲格尔(Ján Figel)指出,欧洲资格框架将作为各成员国资格制度间的转换设计,这将有助于全欧的雇主和教育机构比较和更好地了解个人呈现的资格证书。欧洲资格框架制度的核心是它的八级参照水平,覆盖了从基础到最高级水平资格的范围。欧盟委员会建议各国应到2010年把它们本国的国家资格制度同欧洲资格框架联系起来。到2012年,在欧盟范围内颁发的每个新的资格证书上都应注明相应的欧洲资格框架参照水平。欧洲资格框架带来的对流动和终身学习的益处会使每个欧盟公民都能看得见和摸得着。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是欧盟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一、政策背景

在以迅速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和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欧洲,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不断更新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提高欧盟的竞争力和社会聚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国的教育机构和当局缺乏交流与合作,个体公民很难在欧洲劳动力市场流动,很难追求真正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很难通过在各国不同教育机构的学习取得完整的资格。为此,2000年欧洲理事会里斯本会议强调,增加资格透明度和促进终身学习应成为欧盟教育的两个政策重点,以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和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的需要。2002年欧洲理事会巴塞罗那会议要求引进工具保证资格的透明度,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到2010年成为世界教育质量的参照系。2002年欧洲理事会《关于促进终身学习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建立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桥梁。根据博洛尼亚高等教育进程取得的相关经验,欧盟决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采取类似行动,实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以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2004年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发表《关于实施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联合中期报告,2004年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关于加强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的结论》,这些文件都进一步强调要开发欧洲资格框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2005年5月,欧洲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会议,会议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间互补的重要性。欧盟《2005-2008就业纲要》强调通过明确资格定义和增加资格的透明度,有效承认和认证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保证弹性化学习路径,增加学生和学员流动的机会。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欧洲理事会布鲁塞尔会议强调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的重要性。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政策取向大大推进了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进程,可以说,欧洲资格框架对实现欧盟增长和就业的目标至关重要。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资格框架成为比较各国教育和培训资格的转换设计和中立参照点,加强有关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增强互信。

二、欧盟资格透明度和互认的历程

欧洲的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欧洲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欧盟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以增加资格透明度,支持资格转换,重视学习结果。提高资格的透明度是将这种多样性转变为一种资产的必要前提条件。欧盟将资格的透明度定义为资格的价值被识别的程度,以及它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领域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可被比较的程度。可是,欧盟各国教育及培训系统和机构的运行相互隔绝,导致系统间和机构间极大分散化,对学习和工作流动造成诸多障碍。增加资格透明度是学习结果承认和资格承认的必要前提条件。

1985年7月16日欧洲理事会出台368号决议,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可比性制度。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欧洲理事会对19个行业的219种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公布在《欧盟政报》上。但这项工作属于资源密集型,费财耗力,且缺乏可持续性。因而,在欧洲理事会一级开展的工作对国家和行业一级的利益攸关方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该项工作后来被停止实施。现在的欧洲资格框架重视增加资格的透明度,运用分散化方法,各国间的合作考虑到了欧洲各种教育和职业资格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盟采取了建立核心资格框架的措施。在1999年博洛尼亚会议和2003年柏林会议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2005年5月欧盟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会议上就实施核心资格框架达成一致,这包含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三级学位资格的描述,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引进学分制,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还承诺到2010年制定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互补性的重要性。

2004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2241号决议,决定实施“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对公民个体在其他国家获得的资格和能力及相关的承认做了具体规定。所有的“欧洲之路”证书文件,特别是“欧洲之路”文凭附件和“欧洲之路”证书附件都将明确地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某一等级水平。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ECTS)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10多年,正在酝酿的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ECVET)不久也将正式运行。这两个学分转换系统都对拟跨机构和跨境转换资格或资格单位的个体国民提供了直接支持。

2004年欧洲理事会决议,规定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为加强认证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鼓励各成员国和社会合伙人更为系统地实施认证的方法和制度。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欧洲资格框架将会促进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

在资格互认领域,自1975年以来欧洲理事会了许多有关法定准入职业资格互认的决议。1996年欧洲理事会26号决议,规定对道路托运操作员和道路运输操作员资格在各成员国间互认。2005年9月7日欧洲理事会36号决议,规定在资格准入职业领域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36号决议调整、合并和简化了1975年至1999年间欧盟的关于职业资格相互承认的15个决议。36号决议规定在医生、护士、助产士、牙医、兽医、药剂师、建筑师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领域实行统一的训练标准,各国间自动承认。对于其他资格准入职业,则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例如,在某一成员国有资格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应有资质在另一个成员国执业。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有800多种准入职业。欧洲资格框架和2005年36号决议的区别在于欧洲资格框架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的,对各国不具法律约束力,而36号决议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广泛征求意见

2005年7月至12月间,欧盟委员会公布“957号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在全欧范围内向各国当局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征求意见活动。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32个国家(含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自由区和入盟候选国家)、欧洲一级和国家一级社会合伙人组织(雇主和工会)、各行业协会及教育培训机构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意见,13个参加“博洛尼亚进程”但没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国家也通过“博洛尼亚后续行动工作组”转交了他们的意见。作为欧洲资格框架磋商活动的一部分,2005年9月22-23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和欧盟委员会在格拉斯哥举行“跨境学习”研讨会,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进行研讨,会议强力支持建立和实施欧洲资格框架。在汇集了各方的意见后,2006年2月27-28日,欧盟委员会和匈牙利教育部在布达佩斯联合举行了欧洲资格框架的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拟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提交的欧洲资格框架草案。

四、八级资格水平描述

八级资格水平是欧洲资格框架的核心。每一级资格水平均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是对与该级资格水平相关的学习结果的界定。在欧洲资格框架背景中,知识是指理论的或事实性知识;技能是指认知技能(含运用逻辑的、直觉的和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技能(含动手灵敏性和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运用);对能力的描述是就责任和自治而言。资格水平从低到高,共分八级。

在第一级水平,具有基本的普通知识,具有执行简单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在结构性背景中在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或学习。

在第二级水平,具备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具有使用相关信息所需的基本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运用简单的规则和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日常问题;能在监督下工作或学习,且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在第三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了解原理、过程和一般概念;具有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选择和运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来解决问题;对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负有责任感,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第四级水平,具有广阔背景中的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和理论知识;具有在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提出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通常可预测的但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工作或学习环境里行使自我管理,能监督他人的日常工作,对工作或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改进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第五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全面的、专业的、事实性的理论知识,具有这些知识边界的意识;具有开发抽象性问题创造性解决方案所需的全面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工作或学习活动环境执行管理和监督。

在第六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高级知识,包括能深度知晓有关理论和原理;具有解决在某一工作或学习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能展示掌握的程度和创新意识;能管理复杂的技术或专业活动或项目,负起在不可预测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作出决策的责任,能负起管理个体和团队专业发展的责任。

在第七级水平,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其中有些是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前沿知识,能深刻意识到某一领域的和不同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问题;具有研究或创新所需的专业化问题解决技能,能开发新知识和方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应对和改变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和需要新战略的工作或学习环境,能负起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而作出贡献的和评价战略执行情况的责任。

在第八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最前沿的和各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具有解决研究或创新活动重大问题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现有知识或专业实践所需的最先进的、最专业的技能、技术和方法;能展示学术权威性、创新能力、自治能力和专业品质及在工作或学习前沿领域开发新思想或新方法的持续责任感。

五、资格框架实施的共同原则和程序

为保证资格框架的顺利实施,欧盟“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在质量保障、认证、指导和关键能力方面加强合作。

(一)质量保障原则。实施欧洲资格框架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质量保障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保障应是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办学机构、有关课程计划和办学机构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定期评估;执行质量保障的外部监测团体或机构应对有关办学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质量保障应包括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维度,同时重视产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和标准;实施方案应包括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必要的资源保障;统一的评价方法,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有反馈机制和改进的措施;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质量保障措施的协调,保证定期开展检查、标准的一致性、各国和行业间的协同和系统分析;质量保障应是不同教育和培训水平和系统的一个合作过程,要注重各成员国内和整个共同体所有有关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在欧盟一级的质量保障标准应成为各国评价的参照点;倡导伙伴学习,取长补短。

(二)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问题。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建立有关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这使个人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学习而取得资格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的欧洲共同原则的决定》,要求各国加强经验交流,增进各教育系统间的可比性,提高总体质量和可信性。欧洲共同原则包括:1.个人权利。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原则上应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利。2.利益攸关方的义务。利益攸关方应依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能力,建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利益攸关方应向个人提供指导、咨询和有关认证的程序和方式方面的信息。3.信心和信任。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程序和标准应公正和透明,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予以保证。4.可信性和合法性。保证相关利益攸关方的均衡参与,避免任何利益冲突。实施评价的人的专业能力应予保证。

(三)关键能力问题。关键能力在欧洲资格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欧盟认定了以下8种关键能力:1.母语交流能力;2.外语交流能力;3.数学、科学和技术能力;4.信息技术能力;5.学会学习的能力;6.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7.创业能力;8.文化表现能力。这其中的部分关键能力如学会学习的能力、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现能力已整合进共同参照水平和欧洲资格框架表述中,成为资格内涵的重要因素。其他关键能力将写入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里。

六、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作用

欧洲资格框架被视为是个“元框架”(meta-framework),它可使国家和行业的资格框架同其他的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欧洲资格框架可促进资格的转换和承认,并能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参与终身学习的利益攸关方的互信,是减少跨国工作学习障碍,更好地利用个体现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为学习结果和能力水平设立共同参照点(common reference points),简化教育和培训举办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可涵盖国家和行业一级现存的各种各类资格证书,能区分不同等级水平的资格证书。2.将作为一种转换设计(translation device),对学习结果进行定位和比较,这不仅在欧洲层面,而且在国家、地区和行业一级都是极为重要的。3.将作为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的共同参照。4.将为行业资格开发提供参照,实施共同参照水平和资格水平描述可使利益攸关方加强各种资格间的相互衔接、协同和联系。5.将成为在欧洲、国家和行业一级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动力,将支持2002年制定的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后续行动计划和共同目标的实施。欧洲资格框架与决策者及国家和行业一级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直接相关性,通过实施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欧洲之路证书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共同工具和手段也会与个体国民具有相关性。这表明欧洲资格框架是个多目标、多功能框架。

但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具有下列具体的功能:1.不会替代现有的国家一级和行业一级资格证书框架。它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不应被理解为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总和”或“代表性平均”。2.不会对某一资格证书和学习路径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这是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任务,有关国家当局和教育机构将继续行使管理和认证资格证书的职责。3.不会包含定义新资格的过程或向潜在用户表述各种资格证书,这也是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的任务。4.不会对具体资格直接进行与其它资格的或法定的工资标准的等值界定或比较。

七、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将对促进欧洲融合、建设欧洲人力资源强区和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青年事务的欧盟委员扬・菲格尔在谈到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时说:“当欧洲人民从一个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遇到障碍。当他们从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转到另一部分,例如从职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时候,他们有时也遇到障碍。欧洲资格框架将使欧洲各国间的不同资格更易识别,进而促进和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流动。欧盟鼓励各成员国开发国家资格框架,使人们已取得的学习更为容易地获得学分,这将会促进终身学习。”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减少各国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促进各国间工作和学习的流动,加快欧洲文化、社会和教育融合的进程。2.将大大推进欧洲终身学习的进程,进一步推动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等共同工具的实施,构建学习型社会。3.增进各国间互信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深度发展。4.促进各国间和教育系统间的资格的转换和使用,提高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格证书的性质、内容和相关性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8.7.2005, SEC(2005) 957.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mplementing the Community Lisbon Programme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5.9.2006, COM(2006) 479 final, 2006/0163 (COD).

第4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句子构造框架;限时作文;写作成绩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 builde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riting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105 time-limited compositions show that sentence builder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rit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sentence builder; time-limited composition; writing performance

0 研究背景

句子构造框架(sentence builder)指的是为整个句子提供框架的词汇短语,学习者可根据所需表达的思想内容填入形式可变化的短语和从句(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如“that reminds me of x”和“the __er x, the __er y”。从定义可以看出句子构造框架是词汇学习的范畴,而不是语法范畴。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言使用中的形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次选择一个连续的词语搭配序列来表达意义而不是句法驱动的逐词填空。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将语块(chunks)引入语言和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认为语言的学习基本单位是语块而不是句子。语块就是句法和词汇两极之间存在的大量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语言结构,这包括句子构造框架。句子构造框架被看成是语块的一种形式,而加强语块教学的研究是近些年来英语词汇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趋势。这种语言现象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所以以句子构造框架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单位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语言研究者所重视。

随着研究的深入,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都清楚句子构造框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但英语课堂教学却没有给予其应有地位。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原因有两个:1)对句子构造成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虽然知道这种由多个单词构成的语言单位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传统的语言观认为“句法第一,词汇第二”, 词汇与句法是二元对立的,词汇仅是用来填充一定语法结构的材料。这导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句子构造框架对学习者的语言识别、学习和认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2)缺乏有效地教授的方法和手段。在传统语言观的指导下,句法和词汇的教学往往割裂开来。对于句子构造框架的讲解,要么放到句子中作为长句难句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要么拎出来看成单词的一种搭配形式,要求学生就像背诵单词一样去学习,只重视音形义,不重视它在一定语境中的具体使用。这导致学生掌握的句子构造框架不多,无法举一反三,利用已学的句子构造框架生成更多的结构;更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该语言结构为表达服务。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客观描述二语写作者句子构造框架习得与产出的一般真实情况及特征,来探讨学习者在这一语言结构使用中具体情况,探讨句子构造框架教学的必要性。

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安庆师范学院105名大学英语学生。笔者组织了一次45分钟限时作文测试来考察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作文题目为专业英语四级考试的真题,由两位担任过多次专业四级作文阅卷的老师进行评分,取其平均分作为成绩。本研究首先提取句子框架结构,然后运用 spss 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涉及“语块数量”和“作文得分”2 个变量。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从105篇作文中提取出句子框架结构13个,然后在所有作文中搜索这13个语块,得出每个学生使用这些语块的频数,进而把每个学生使用语块的数量与其作文成绩导入 spss 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 spss 对句子框架结构使用数量和写作成绩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537**(**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根据统计学概念,相关系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 0.537 表明正相关,即句子框架结构与写作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作文成绩高的学生往往较多的使用句子框架结构。这一结论可以得出如下解释: 第一,句子构造框架结构作为语块的一种,具有心理现实性,可以从大脑中整体提取,只需填入相应的

语即可;第二,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是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命题作文,使用句子框架结构能减轻学生临时构建语句的压力,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注意其它信息的处理,从关注短语、句干到更多关注语篇结构、段落关系、段落内句子间的层次关系等宏观结构,进而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

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本族语者依据“习语原则”建构写作文本。句子构造框架作为语块的一种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写作者组织语言,还有利于文章的语篇构建,从而降低文本输出时的认知负荷,节约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构思。因此,在规定时间内建构命题作文时,掌握越丰富的句子构造框架结构,优势越明显。

3 对教学的启示

写作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过程。写作不仅涉及有关文章体裁、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信息,还依靠短语、固定表达等语言材料。语言材料除了按照语法规则一一组词成句,更多则是从大脑中提取已储存的“范例”即语块。而这种语言使用中的形式选择过程其实是记忆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把单个信息组成更大信息。心理学上将这一过程称为“组块”(chunking),其结果就是语块。记忆的组块效应则指的是将已有信息组块,储存在大脑中以便于日后检索和提取。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研究就表明语块对语言描述和学习至关重要。句子构造框架是半固定的语言结构,是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优势的语言现象,也被看成是记忆的单位。学习者掌握大量的句子构造框架,能够扩大其可选词汇的空间,提高其选词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又接近本族语者的表达习惯。由于句子框架结构具有语境匹配性、真实性、地道性等特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地运用,有利于语言形式更加符合特定语境,减少母语负迁移以及内迁移对外语写作的影响提高文字的生动性、流利性和写作效率。 鉴于句子框架结构使用的数量与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块,尤其是句子框架结构的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句子框架结构,提高语言产出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从而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教师将句子框架结构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英文写作能力作为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句子框架结构的掌握不仅能提高写作者语言的流利性、地道性,还能大大提高写作者书面语的输出能力。以语块为纽带的语块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基本规律,是语言教学的理想模式,必将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本研究揭示了句子框架结构对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施句子框架结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altenberg, b. & granger, s.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22/2, 2001.

[2]bybee, j.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p. robinson & n. ellis (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2008:216-236.

[3]nattinger, j. r. & jeanette s decarrico.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缪海燕,孙蓝.非词汇化高频动词搭配的组块效应: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7]王立非,张大凤.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8]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9,3:24.

[9]于秀莲.语块教学法与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验研究[j].外语界,2008(3): 54-61.

第5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王海东在《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0期中撰文,分析了欧洲国家和地区资格框架建设的政策背景、主要进展、各国框架的共同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初步影响,并总结了欧洲资格框架建设经验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资格框架的借鉴意义。

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以下简称EQF),在推动欧洲各国资格框架创建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被称为元框架或母框架。它是一个跨国的区域性框架,建立目的不是为了具体用于某国实施,而是指导、推动各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建设,并在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比较的桥梁纽带。

到2015年2月,欧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NQF达到42个。总体进展情况如下:1.34个国家建立的是完全框架,即包括所有资格类型及其不同水平;4个国家引进的是局部框架,包含部分资格类型和水平,或者是采取分开实施的形式。2.29个资格框架已经被政府正式采用。3.32个国家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是8个等级的框架,27个国家提供了本国框架与欧盟框架的对照报告;24个NQF对应博洛尼亚框架协议提供了本国证书,15个则加入了欧盟框架参照。4.9个国家在其本国证书、文凭和欧洲护照文件(Europass)上注明了其对应的EQF资格等级。从上述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EQF是欧洲各国资格框架开发和实施的主要推动力量,反映了各国对EQF的认同感正与日俱增。

欧洲各国的资格框架主要具有如下8个共同特征:1.大多数国家(38国中的34个)选择的是完全框架,涵盖所有类型和水平的资格(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普通教育)。2.多数欧洲国家的资格框架,都属于松散型框架。3.人们广泛认为NQF是实施终身学习政策的重要支撑。4.大多数国家引进8个水平等级的框架。5.所有国家都强调NQF是沟通和公开性的工具。6.尽管在资格框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群体都参与其中,但NQF主要解决的还是教育和培训领域的需求,以及一小部分来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7.所有国家都引进了基于学习成果的水平描述,参考EQF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三个维度上的标准界定。8.不同国家中NQF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也是千差万别的。从欧洲情况来看,国家资格框架建设已在如下8个方面产生了初步影响:1.学习成果原则的认可和运用;2.利益相关者的参与;3.促进机构改革;4.架设机构和子系统之间的桥梁;5.开发和更新资格体系;6.对私立和非正规领域开放;7.认可各类资格;8.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总结出欧洲国家和地区资格框架的建O进展情况和经验对于我国资格框架探索的借鉴意义:1.有助于准确把握国际终身教育变革趋势,深入了解资格框架建设的背景、要素、阶段和重点任务,获知资格框架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估测资格框架建设将带来哪些效应和影响。2.EQF及各国资格框架中的立法文件、资格水平等级界定等诸多文本,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参照模板。3.重视学习成果、重视政策法规制定、注重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注重质量保障等。

第6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 “双证书”制度;资格框架;学分积累;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6-0069-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将其作为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的抓手,进一步打通各级各类教育间的隔阂,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建设(2014-2020年)》提出,要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目前,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缺乏具体、明确的衔接思路和方案。通过对欧洲“双证书”互认实践的梳理,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建设“双证书”互认制度提供借鉴,从而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奠定基础。

一、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的发展历程

“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表征学历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国家资格框架的核心要件。其中,学历证书是指个人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所接受的某一层次教育的证明,是受教育者综合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反映[1],其表征个人经历的专业学习过程及其所获得的经验;职业资格证书表明个人的工作和培训历程,以及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工作或职业经验,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从总体上说,学历证书应是一种学分累积证书,资格证书也应是一种学分累积证书,一定量的学历证书的学分能够兑换成一定量的资格证书的学分,一定量的资格证书的学分同样能够兑换成一定量的学历证书的学分[2]。“双证书”互认,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互相认可,即指各级各类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与培训机构授予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部分或全部进行转换,为学习者实现教育的纵向或横向流动提供支持。“双证书”互认本质上是将两种资格证书彼此包含的学习成果等值并以此为标准的互相认可,而学习成果通常用学分表示。建设“双证书”互认制度的关键在于明确互认的标准、互认的内容,并且保证互认的质量。

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双证书”互认的实现: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确立了双证书的等值性以及不同类型证书所处等级,为“双证书”互认提供参考标准;在国家资格框架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资格框架,推进区域内各国资格证书的互认;在确定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使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证书可以依据代表学习成果的学分实现互认;建立认证质量标准,保证互认的证书具有高质量。

(一)通过国家资格框架规定“双证书”的等值性以及互认的参考标准

在实现“双证书”互认的历程中,欧洲国家首先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确定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其表征相同的内容即学习成果,规定了两种证书的等级及不同种类和等级证书间的关系,为两者实现互认提供了参考标准。各国根据自身教育体系的结构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

资格框架(Qualification Framework,QF),是根据学习成果层次进行等级划分,实现资格证书发展和分类的工具。资格框架规定国家(地区)各级各类人才质量规格,反映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状况,是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3]。国家资格框架是特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基本规范及其制度体系,其规范着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层和有序流动[4],是国家为了提高资格证书的质量、可获得性、证书间的联系,提升劳动力市场对资格证书的认可而建立的综合框架。欧洲各国的国家资格框架基于两个原则设计:第一,学习成果作为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详细界定学习者在一系列学习之后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做事情的能力;第二,欧洲国家建立的是全面的资格框架,包含了资格证书的所有等级和种类,为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不同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以及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5]。

欧洲各国中,英国、爱尔兰、法国较早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英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规范局部资格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之后,其资格框架在变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建立和实施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s)、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s)、国家资格框架(NQF)、资格与学分框架(QCF)。爱尔兰于2003年开始基于学习成果的国家资格框架架构工作。2012年11月,爱尔兰资格和质量保障法案中规定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爱尔兰质量和资格署(Quality and Qualifications Ireland),其是原有的四个资格授予和质量保障职责部门责任的合并,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覆盖了所有资格系统和等级,在资格框架中,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可以进行测量,并且与其他资格的成就相联系。2002年,法国职业资格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CNCP)和国家职业资格注册局(National Register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RNCP)号召建立法国国家资格框架,法国以非正式、非正规学习系统做支撑,建立了最初的资格框架。不过,法国的国家资格框架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其限定于职业或专业导向的资格证书,并没有将普通教育中的资格证书包含在内[6]。到2015年,欧洲已经有38个国家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资格框架的建构,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八级框架,冰岛和挪威采用七级框架,斯洛文尼亚则是十级框架。

(二)建立欧洲资格框架,推动欧洲区域内各级各类资格证书的互认

各国通过国家资格框架理清本国各级各类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后,为提高欧洲地区教育系统的透明度和学习者的流动性,使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欧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欧洲国际竞争力,欧洲理事会提出在欧洲范围内使用一种共同语言描述资格。2007年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启动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QF),2008年4月被欧洲理事会和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正式采用。欧盟委员会建议成员国到 2010 年把本国的国家资格制度同欧洲资格框架联系起来,到 2012 年, 在欧盟范围内颁发的每个新的资格证书上都应注明相应的欧洲资格框架参照水平。

EQF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格框架,作为一个转化工具,其致力于实现不同国家、不同资格制度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认可,从而实现转换和衔接。EQF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使用学习成果对资格进行界定;第二,为获取资格证书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包括对非正式、非正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EQF的核心是八级参照等级, 覆盖了从基础(一级)到最高级水平(八级)资格的范围,每个等级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成果,即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举例来讲,第一等级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上,具备基本的一般性知识;技能上,具备实施简单任务的一般技能;能力上,在直接监督下可以在结构化背景中工作或学习[7]。作为各成员国资格制度转换的参考框架,EQF展现出不同国家的资格框架是如何实现比较的。

(三)探索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为“双证书”互认提供有效途径

欧洲国家为实现“双证书”互认,除了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确定互认的参考标准外,还积极探索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使其成为“双证书”互认的有效工具。基于提高资格证书流动性的需求,欧洲各国采用了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制度(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CVET)。

为提供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工具,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ECTS系统,其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以达到学习项目要求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能力需要的学习量为基础。ECTS以可以量化的值,即学习负荷和学习成绩来表征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学习成果描述的是学习者成功完成学习过程之后,应该知晓、理解并且会用的知识和内容,其与各国和欧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等级描述相符。学习负荷表述的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活动(如讲座、讨论、项目、实践工作、自学和考试)需要的时间。要获得 60个ECTS学分,意味着要完成一学年全日制正规学习的所有任务并获得相应学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学分需要20~30个学时,学生一学年的学习负荷约 1500~1800 小时[8]。ECTS学分以学生获得预期学习成绩所需要的学习负荷为基础,其学分分配是一个分配学分到资格、学位课程或单一的教育组成部分(如课程单元、学位论文、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工作实习)的过程。每年对每个教育组成部分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根据估计的工作量达到的情况,将60个ECTS学分进行分配[9]。

ECTS被广泛应用于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也被应用于其他终身学习项目中,尽管它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在促进教学计划的制订、学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果的评价、证书与课程的认证以及学生的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CTS在不触及各国教育系统“ 民族性”的前提下,加强彼此之间的可比性和融合度,增强了学生的国际流动性。

ECVET是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学分累积和转换的技术框架,通过使学习者获得学分,使这些学分在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其他国家得到认证,ECVET为各种证书之间的互认提供了支持。ECVET是基于五个技术要素得以运行:学习成果单元(Units of Learning Outcomes)、理解备忘录(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学习协议(Learning Agreement)和学习成绩记录本(a Transcript of Record)以及ECVET点(ECVET points)。在ECVET中用学习成果来表示资格,学习成果是对学习者知道、理解和能够完成的学习过程的陈述,它的获得有多种途径,通常使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专业术语对学习成果进行界定,而学习成果被分到学习单元中;学习单元是资格的组成部分,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可以评价和验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理解备忘录是一个建立学分转换/转移框架的主管机构之间的协议,通过说明参与的主管机构之间对地位和程序的相互接受,使ECVET伙伴关系正式化;学习协议是指一个个性化的文件,其列出了特定流动时期的条件,并指出学习者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和需要学习的与ECVET点相关的学习单元;学习记录本是学习者学习成绩/成就的记录,其包含的信息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的评估、学习单元和授予的ECVET点,其也规定了对学习者学分进行评估、验证和确认的学习者身份和主管机构的身份[10]。

ECVET用知识、技能和能力来描述学习成果,对通过正规、非正规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部分或全部认证,为实现学习成果累积和转换提供了便利。通过学习协议为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机构提供了合作的平台,为不同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学习成果转换提供了桥梁,也为实现不同地区资格证书流动或不同资格证书间的互认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的经验

(一)统一资格证书等级,确立“双证书”互认参考标准

欧洲各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共同特点是,建立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国家资格框架,其涵盖从义务教育后到博士学位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格证书,确立了资格证书的等级和对应标准,为不同资格证书的对接和学习结果的等值互认提供了统一的参考和对比框架。资格证书等级的明确使通过不同教育和培训系统获得的不同类型的证书实现互认成为可能,因为其强调的是资格证书的内容(即证书代表的学习成果)而非资格证书的授予机构,提高了整个资格系统的透明度,进而为学习者的流动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撑[11]。

国家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行也使欧洲的雇主和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人呈现的资格证书表征出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样既增加了资格证书的透明度、可比性,又可以促进国家内部以及不同国家间各种证书的相互承认,促进欧洲各国教育和培训系统中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融通和衔接。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对资格证书蕴含的学习成果进行累积和转换

在全球人才流动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各国既是国际人才的输入国,也是输出国,流动人才的职业资格鉴定需要不同国家参照资格框架进行,欧洲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表征资格证书中蕴含的学习成果,为证书的认证和转换提供了支持。一方面,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使证书流通成为可能,通过统一的学分计算方法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在不同学校和培训机构得到认可和比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确保资格证书的学分、课程等得到累积,通过学习协议、学生成绩记录单来记录学习者资格证书学习进展,累积的学分可以作为学习者获得学历证书或资格证书的依据。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互认的资格证书具有相同的高质量

资格与学分透明的前提必然是教育与培训质量的透明,如果要实现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质量水平的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格证书互认,各水平、各类型教育机构之间必须承认学习成果的价值,保证资格证书的高质量。

欧洲通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证书的质量,例如,ECTS建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ECVET也建立了质量保证框架,两者通过质量标准、评价方式、监控体系、测量工具的一致来保证实现互认的资格证书中学习成果的高质量。

三、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双证书”互认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进程缓慢,“双证书”互认制度构建面临诸多瓶颈,如缺乏互认的参考标准、缺乏量化工具、认证的质量管理不严等。如何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国家资格框架中,借助学分累积和转换实现二者互认,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议题。欧洲国家的“双证书”互认可以给我国一些启示。

(一)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明确互认的参考标准,是“双证书”互认的前提条件

国家资格框架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表征个人的学习成果,体现出个人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两者具有等值性。国家资格框架通过界定国家资格标准的等级及其对应的学习成果,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对应的层次,使双方具有可比性。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资格框架,影响了教育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未能满足学习者的终身发展需求。根据欧洲国家的经验,我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国家资格框架的目的,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是为了整合和协调国家教育中资格证书体系的子系统,并提高资格证书的透明度、可获得性和质量。第二,国家资格框架需要覆盖各级各类资格,规定每一等级包含的资格类型,并且对获得资格需要达到的要求做出明确的描述,用学分表征资格证书包涵的学习成果,这样,无论是处于哪一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并可根据学习难度、学习量、学习内容等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将学习结果在国家资格框架中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认证。第三,国家资格框架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发展,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行业协会和企业在国家资格框架发展中都具有话语权。

(二)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以学分作为学习成果量化的依据,是“双证书”互认的基础

欧洲国家的学分累积和转换系统为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的累积和流通提供了支撑。学分制度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在学历证书和执业证书上的学习投入和成果进行评估,确定学习者所处的起点,避免重复学习。

我国可以借助学分制,使双证书互认中学习者已获得的学习成果有量化的记录依据。首先,对学分包含学习成果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明确描述获得学分的多样化途径以及学分认证方式。其次,学分的获得基于学习者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习成果,对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获得的资格证书进行学分认证。最后,相同的学分不仅可以在不同的培训机构和颁证机构间转移,还可以用于获得不同的资格,避免重复学习,同时,为学习者更换学习地点、学习机构等提供便利。

(三)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双证书”互认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双证书”互认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依靠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和培训遵循共同的标准、使用共同的测量工具和监督体系,提高两类资格证书的透明度,以此来保障质量。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对资格证书的认证和颁发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对其资质进行定期评估,确定这些机构的权威性;第二,证书的认证必须由专业的考评人员严格依据认证标准进行,考评人员的资质也需要进行考察;第三,建立独立的督查组织,对资格考评工作进行监督,全面提高证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参 考 文 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2.

[2]杨黎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条件下各级各类课程衔接与转换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50-51.

[3]肖凤翔,黄晓玲.国家资格框架发展的世界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4(16):79-83.

[4]肖凤翔.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5):3.

[5]Cedefop.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Developments in Europe-Anniversary Edition[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Cedefop Information Series,2015.

[6]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UIL). 2015 Global Inventory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QualificationsFrameworks[EB/OL].(2015-11-11)[2015-12-13].http://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2213-0?src=email&freq=weekly.

[7]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QF)[EB/OL].(2015-01-21)[2015-12-13].http://voced.edu.au/content/ngv%3A614.

[8]安东尼.约翰.维克斯,宋颉. 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一个转换与累积体系[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33-35.

[9]European Union. ECTS Users’Guide[EB/OL].(2015-11-23)[2015-12-13].http://ec.europa.eu/education/ects/users-guide/docs/ects-users-guide_en.pdf.

[10]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Get to Know ECVET Better Questions and Answers[EB/OL].(2010-04-21)/[2015-12-13].http://ecvet-team.eu/en/ecvet-and-lll-essential-documents.

[11]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NQF Level Descrip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EB/OL].(2013- 11-04)[2015-12-13].http://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6117.

Abstract “Dual-certificate”means diplomas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which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Dual-certificate”system emphasizes mutual recognition of diplomas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The practice of“dual-certificate”mutual recognition system in European countries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which includes the assurance of the equivalence of“dual-certificate”and the reference standards for mutual recogni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uropean framework to promote mutual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at all levels within the European area, and the exploration of credits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The practice of European countries accumulate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hich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qualification level for mutual recognition reference standard; depending on credit system to accumulate and transform learning outcomes contained in qualific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o ensure the same high quality of mutual recognition qualifications.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spires us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clear mutual recognition standards through setting up the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secondly, use credit system as a tool for mutual recognition,and regard credit as the proof of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reserv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thirdly, enhance the qualification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第7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课件设计策略;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60-03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多媒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其科学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给地理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目前不少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资源不加筛选,或者难以割舍,将其全都作为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时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充分的梳理,因此只是一些素材的叠加,使内容的条理不够清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地理课件中还存在缺乏交互的现象,如课件包含多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无法从当前页面跳转到下一个单元的学习,也无法从当前页面跳转到前一个单元的学习,只能一页一页去翻。课件缺少了这样的灵活性,容易造成课堂程序混乱,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地理课件中教学内容条理不够清楚、缺乏灵活交互功能这两个主要问题,建议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呈现完整的教学框架

教学理论认为,整体内容的教学比零散内容的教学效果明显。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就承担了展示教学内容整体框架的任务。王松泉教授在《板书学》中形象地把板书称为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每堂课的“眼睛”。那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如何呈现教学框架呢?

1.运用超链接呈现教学框架

运用超链接呈现教学框架主要指教师将整节课的知识点提炼后设计在一页课件上,然后对各知识点设计超链,其主要形式有提纲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如有教师在教学“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内容时,设计如图1所示的提纲式电子板书。在这一课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运用提纲式板书按先后顺序,用超链接的方式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解。每讲完一个教学内容,课件回到主板书页面,出现下一个教学内容。最后再利用这个完整的提纲式电子板书完成课堂内容总结。通过提纲式电子板书逐步完成,学生能清晰地感受“解密Australia”的整个过程。由于提纲式电子板书的设计比较简单,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被地理教师广泛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将整节课的板书呈现在一页课件中,避免因翻页而造成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

2.按照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

线性模式教学流程也能逐步呈现教学框架,很好地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这一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并不常见,但教学效果却非常明显。这里以图2所示的“巴西”一课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为例。

线性模式呈现教学框架的形式,像滚雪球一样,将各知识点按照一种结构展现出来,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构成一个整体,而且与教学内容同步完整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构建知识框架。

线性呈现整体教学框架的另一种方式是运用教学模板呈现教学框架。一般的地理多媒体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来完成的。在PowerPoint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板来构建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的“台湾”一课教学框架课件设计。教师预先设计“台湾”一课的教学框架,将其分为五部分内容。然后在幻灯片模板中设计五种模板,模板即为左侧的教学内容。五种模板文字相同,不同的是颜色。如在教学时介绍到台湾地形这部分内容时,左侧一栏的“多山的地形”即显示红色。这堂课中左侧内容框架一直存在,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教学的进度和这一节要掌握的教学要点。

由此可见,线性模式教学框架清晰明了、易于操作,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因链接复杂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混乱的现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下同样能展现整体教学内容框架,达到揭示内容、体现重点、引导思路、体现过程的目的。一堂地理课具体可以通过哪种形式来呈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进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二、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

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中包括教学需求、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实施的学习结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他们的学习应是灵活多样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应从演示型转化为模块式,让课件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为学生灵活地展开学习创造条件。

这是一堂模块式的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制作者将“洋流”这节教学流程设计为导航式。(见图4)点击导航,可以按需要浏览各教学流程,其中包括引入、分布、规律、成因、意义、小结、课堂练习七个部分。就课堂练习环节来看,设计了10道练习,利用PPT的触发器功能,学生可以任意选题号,在点击题号的同时,题号自动按下并显示题目,当再次点击题号,则题号弹起并隐藏题目。此外界面上还可以点击答案来检验是否正确,并附有相应的解释。如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是很明确的话,可以通过导航回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触发器的使用,不仅实现了良好的交互,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学习;而且可以将l0个题目做在一张幻灯片上,使屏幕整洁干净、容量大。

由于教学可能有突况,需要及时调节教学内容,这种模块式的地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入另一个教学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地理教师通过呈现完整的教学框架、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能够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吕同富.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与制作[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7]刘振华,宋友,钟聪华.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1.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性与操作性都很强,其中设计是前提,操作是实现设计的过程.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对课程的结构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把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素养的培养融入在思维中,使知识、思维、可实现的思维成为课程的主线,并把该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中.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教改指导方针的“接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及其它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根据我省教改成果《网页设计与制作》立体化教材和我校特点,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践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框架式教学模式,对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按任务进行框架设计、框架支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具体工作,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其设计与实践能力.

2.框架式教学模式

2.1框架式教学概述

“框架”在这里有两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网站的总体结构及网页区域中的框架技术.首先,网站都是由相关网页通过“关系”构成,“站点”则是放置各网页及各相关元素的地方;对网站总体结构与站点的结构进行设计是网站制作的前提.其次,网页框架技术是常用的布局网页工具之一,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利用框架进行网页布局,使用该技术实现多个页面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网页中呈现.因此,网页总体结构与框架技术是网页设计与制作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二种含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中的“概念框架”.建构主义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对其学习所进行的有效干预)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所描述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使学习者建构、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但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这种支持帮助是逐渐减少的,教师要将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最终能够独立学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是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过程一般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

2.2《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框架式教学模式

框架式教学模式的任务首先是从抽象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实际进行“任务”整体“框架”设计;然后对各任务框架进行支点设计,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总体框架分三个部分: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站的体系结构,清楚WWW客户机和WWW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初步明白课程所要进行的工作特质.这样,学生能够从整体、抽象的角度去思考网站框架结构.其次,按从抽象到具体逐步细化的思维方式,先确立网站建设的总任务,如设计一个“新疆之旅”专题网站,接着构思总任务下各子任务及相关内容.最后,进入网站建设步骤流程:第一步,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第二步,准备素材.第三步,制作网页并形成网站.第四步,网站,第五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在总体框架中,第三部分至关重要,其中第一步“网站规划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网站的总体结构(网站框架),而网站的总体结构是网站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后面的站点建设等知识点与任务能够进行的前提,也就是从任务框架到支点设计的过程.“新疆之旅”网站结构如图1所示.当网站总体结构确定后,即可按步进行搜集、设计、制作各栏目素材、制作网页并形成网站等工作,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有序地进行.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三条主线.

(1)课堂教学主线.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描述以实例演示的方式从头到尾带领学生学习感受范例网站“新疆之旅”从无到有步步搭建的全过程:从“新疆之旅”网站主题的确立,网站总体结构的设计;到站点结构设计,各种素材的准备;然后是网页效果图,网页模板设计,不同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最后则是网站的与维护工作.这就是完成教学过程的“搭脚手架”与“进入情境”环节工作.由于是课堂授课,老师可以更系统地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实验教学主线.配合课堂教学主线,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作品,即确立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学生可以独立探索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不超4人,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个性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教学过程可以安排一至二次“作品公开展示评价”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这过程是完成教学过程“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与“效果评价”环节的工作.

(3)网络自主学习主线.学生可以通过如下所介绍的ICT“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或其它教学系统,按照各自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如浏览学习资料、工具操作技能学习、师生或生生互动、作品上传与下载等,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表明,本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发,分析各项需求,提出总体设计任务,细化任务设计,构建网站总体框架与各网页结构.从抽象到具体,再从个体到整体;从整体思维到具体设计与制作技能,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ICT课程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给力的教学环境.ICT(信息通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ICT应用于教学不但作为储存、检索、表达的工具,而且支持人们认知学习、研究探索和协作交流.它打破学校、课堂、实验室的地域范围,使学生与社会及世界相连通.学习者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和思考,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个别反馈;学习者通过网上交谈、电子邮件、小组讨论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在ICT教学系统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和教材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是这种教学组织结构中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要建设基于ICT的教学平台,关键是构建好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和应用软件.

课程平台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主教材、电子教案与视频、实验系统”等多位一体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以“问题与任务”的解决为主线,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平台建设注重交互性与灵活性,师生可以通过“答疑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师生都是平台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平台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课程平台适合“移动”的学习过程.老师把任务所需素材等资源上传在平台“教学材料”的“课程任务”与“教学资源”等栏目中,让学生按需下载利用;学生把每次完成的操作结果保存在“站点”并上传平台“课程作业”栏目保存,可随时、随地下载使用.

三、结束语

第9篇:框架式学习法范文

3月开始,土木工程专业开始了为期五天的毕业实习。

这次实习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贯通整个本科四年所有专业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点第一次完完整整的串联起来,第一次让我们最真实的体会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深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次实习过程中,建筑、结构、施工的老师还有现场技术负责人在全程中给予指导,带领我们从实际工程中去认识书本知识的现实存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经验。

专题推荐:

实习报告范文大全

这次实习期一共五天:结构和施工四天,建筑一天。

实习的工程项目有:XXXX办公楼、XXXXXXXX枢纽、XXXX学院新校区、XX大学XX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和学院综合楼、XX大学建筑馆

结 构

一、结构选型

本次实习工程项目多为多层结构。对于多层结构而言,在XX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既能满足受力需要,功能需要而且相对而言经济性好,因此结构形式多选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目前结构选型中常用的形式,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机结合。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者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XX地区主要的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因此建筑物是需要考虑抗震要求的。在这次实习中,所有的建筑平面都并不规整,不满足平面布置的要求。但是结构设计者shixibaogao8.cn通过灵活的设缝和柱网的布置,将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平面,从而使各个单独的分体系满足了抗震要求。

在抗震地区设缝应为防震缝,平面形状复杂时,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的要求是: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均匀且少变化,使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均匀。由于本次参观的工程项目都属于多层建筑,因此在竖向布置上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多。

三、基础设计

任何建筑物都建在地层上,因此,建筑物的全部荷载都由它下面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设计等级、建筑布置和上部结构类型,充分考虑建筑场地和地基岩土条件,结合施工条件以及工期、造价等各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

本次实习中各工程采用的基础形式,既有柱下独立基础(浅基础)又有桩基础(深基础)。以XX市XX办公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处于XX江畔,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位较高,并根据综合评价,采用承台桩基础最为适宜。XXXXXXXX枢纽的一幢配套用房也采用了桩基础的形式。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的桩直接与地基梁连在一起,取消了承台,二者类似柱与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

四、柱网的布置

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柱网的布置对整个建筑结构的功能和力学性能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优良的柱网布置能够方便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柱网布置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

3、柱网布置要使结构受力合理。

4、方便施工。

五、承重框架的布置

柱网确定后,用梁把柱连起来,即形成框架结构。梁柱刚接构成双向梁柱抗测体系。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故应在房屋纵横向均应布置框架梁。因此,实际的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但为计算简便起见,可把实际框架分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即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

横向框架--由建筑物短方向的梁柱组成。

纵向框架--由建筑物长方向的梁柱构成。

两向框架分别承受各自方向的水平荷载。对于楼面竖向荷载,可由横向框架承受,也可由纵向框架承受或纵、横向共同承受。根据楼面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可将框架的承重体系分为三种:

(1)横向框架承重体系: 横向框架跨数往往较少,有利于增加横向房屋抗侧移刚度;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建筑的通风采光。

(2)纵向框架承重体系:适用于大空间房屋,净空高度较大,房屋布置灵活。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体系: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能较好。

施 工

大三暑期学校已经安排了我们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在那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机械设备,人员组织,施工方法,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进行学习。而本次施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毕业设计当中的施工设计,因此,我们的实习重点是放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的。

一、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配套投产,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投产先后顺序,都要服从施工组织总设计的规划和安排。安排各单位工程开竣工期限,满足配套投产;

②确定重点,保证进度;

③建设总进度一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

④重视施工准备,有预见地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工程开工的前头;

⑤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法,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⑥充分利用正式工程,节省暂设工程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