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第1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中国会计实务 公允价值 应用建议

1、中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现状

公允价值已经是中国目前主要的计量方式。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不同程度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金融工具》等七项具体准则要求全面或基本全面地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允价值执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中国上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聘请外部独立董事,但实际中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的监控作用被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很多公司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当局往往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就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公允价值会计很容易被用来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2.2、取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数据比较困难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操作简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就是寻找市场参照价格,而这种价格也是存在的。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从活跃市场获取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确定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还不完善,没有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不活跃,各方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很多需要公允价值的事项无法找到最直接的市场价格来计量。当无法从活跃的市场上取得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这时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计量,这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好估值技术,而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折现率通常过多地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或专业团队的职业判断。

2.3、缺乏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明确要求或允许对某些会计要素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项准则提供了计量公允价值的具体指南,但是这两个具体主要是从资产 减值和金融工具这两个事项的特点出发去考虑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对其他交易和事项只存在参考意义。按照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首选依据是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其次是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最后才是使用估值技术测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3、完善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畅通公允价值的获取渠道

首先应尽快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努力培育各类市场,积极完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报价机制和交易体制,使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能够从市场上直接获取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是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和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建立统一完备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进一步优化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最后应在关注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理论,在建立系统的公允价值会计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重点研究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指南、披露框架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有效地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

3.2、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与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加快建立完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把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责任人落到实处。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强化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甄别会计信息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应该加强会计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使每位从业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3、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和企业的引导和监管

很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盈余管理的预期的风险收益远远大于风险成本。因此在政府层面应当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使操纵被揭露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可能的收益,如建立民事赔偿机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对粉饰报表的企业及其高管人员从重处罚,并对协同粉饰报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重罚,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使造假者无利可图,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中国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过于刚性化,三年连续亏损作为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依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而滥用公允价值。为了配合新准则的实施,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在现行法规中,应对如何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如何追究披露虚假信息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责任人之间如何划分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4、结束语

公允价值目前己成为企业准则体系中的主要计量模式。中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作为衡量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扩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第2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应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这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还存在利润操作问题。显然,此时若大规模的运用公允价值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这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应在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同时,革新经济体制,为公允价值的使用营造有利氛围。

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操作性方面,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人才和技术都具有严格要求。与之相对应的,企业的管理成本也相对更高。同时,对评估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会计实务中运用公允价值涉及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但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都无法满足公允价值工作的要求。

其次,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会计业务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一直难以兼顾。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有许多资产无法获得公允市价,也很少关注未来现金的折现率与流量,导致判断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对现值而言,具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导致其可靠性难以保障。

再次,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时常被计入当期的损益情况中,因此,传统的收益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比如,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公允值若发生变动,就会产生相关的损失或者利益。目前,在公允值的确认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都是的结果都具有预估性,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在会计实务中将公允价值变成获取利润的工具。与此同时,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同主体的利益都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如何避免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作的手段,成为会计行业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优化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措施

1.防范操纵利润

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会计人员的选择权加大,可以判断的事项也逐渐增加。这就致使会计从业人员的机会增大。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深入思考,如何防止、限制操纵利润。具体而言,首先,制定会计信息生产规则时,应当考虑会计信息使用中的弱势群体利益。此外,还要增强会计准则的合理性。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在考核过程中应当将未实现收益与实现收益分开考核,这可以有效防止企业通过不法手段使用公允价值。与此同时,相关机关还应当及时公布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信息。其次,目前,由于违规成本较低,因此,一些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时存在操作利润的问题。所以,证券监管机构应当及时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会计人员要严厉惩处。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应变能力较差、专业素质较低,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确定公允价值时,要按照相关的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计量。但通常情况下,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金额等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势必增加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导致其优势难以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在公允价值的披露、确认、计量方面存在极大的主观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势必受到影响。

3.选择性的使用公允价值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要主要,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公允价值应当通过合理途径,并尽可能减少评估人员的主观性。比如,在一些企业合并过程中,取得的资产也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入账。一些金融资产和房地产都能够依据公允价值计量,但生物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则不可以。对于可以使用公允价值的项目。例如,金融资产,就要尽量依据要求应用,且逐步扩展计量范围。主要包括房地产、有价证券、汽车等存在比较成熟交易市场的资产计量。以及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速效租赁资产等会计要素计量。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资源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备和充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还受到许多制约。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增强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积极消除与国际会计信息的差异。与此同时,也应当切实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增强中国特色。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c此同时,计量技术也进一步提升,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理念逐渐普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也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兆金.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J].财会统计,2009(01):74-78.

[2]王红梅,刘学.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中国人寿为案例的分析 [J].长春大学学报,2008(11):20-22.

[3]黄羽佳,张永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08):125-127.

[4]贾云义,陈凤玲.浅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7(24):63-64.

第3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实务 应用

在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谨慎性原则可以测量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投资者的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的资金流转中,收入支出等等流动信息都是瞬息万变的,这些都需要会计通过会计核算来保证企业的预算投资等等,采用谨慎性原则是必要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保护企业规避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同时谨慎性原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的会计体系之下它与我国制度还有着难以跨过的矛盾,这也是经常被企业钻漏洞实施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指的是在会计核算之中,尽可能预算出企业风险可能会导致发生的损失、负债等等;而尽少进行资产、收益的费用预估。此原则是在保守主义的风格下衍化而来,都是为了将企业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使得出的结论在最低期望值下存在,对风险作出充分反映和准备。谨慎性原则通过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事前谨慎性。事前谨慎性是指在固定资产或消耗品中,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持续低估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二是事后谨慎性。盈余当期消息的性质和盈余反映速度有直接关系,但是反映亏损负债比反应盈利收入要快。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在建立报表时做的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事情谨慎性只应用了在企业消耗资产寿命开始时的阶段,事后谨慎性应用了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信息,它们其实会造成不同利益团体的不同成本和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实际应用

会计在编写企业报表时,会在很多科目上运用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

固定资产折旧在真实资金上的反映是按会计周期逐渐减少的,而会计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便需要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加速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曾制定的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此之外为了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做账上的一项具体运用则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定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企业对于此科目多用自身习惯与经验来采取坏账计提核算,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灵活确定此科目的计提金额,以达到预防坏账风险的目的。

(三)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发生的交易,其结果需要由未来是否发生交易或事项来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因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或有事项发生的机率从而确定会计核算里的信息披露与资金计入,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四)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计价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的存货,主要方法有先进先出、加权平均、后进先出和个别计价法。但是先进先出法如果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就会导致本期核算的存货成本低于本期真实的市场价格,造成虚假利润。因此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参考谨慎性原则,应该在特殊情况选用针对性的方法。

三、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一)对于谨慎性原则的把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它与做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在价值与目的上却常常有矛盾的地方,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常常在编制报表时发生错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采取应收应付制度记录财务状况,然而应用谨慎性原则下这样的记录有可能会导致虚收现象,这是谨慎不足的表现。而有的企业会计因过度遵守谨慎性原则,采取保守主义,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或者坏账计提的做账中压低资产收益,过度抬高负债,造成信息误导的局面。

(二)影响会计人员进行谨慎性原则来判断的因素

谨慎性原则还避免不了主观臆测性的影响。在经济市场风险之下,市场风向不停变化,人们无法通过计算精准的确定其变化规律。除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之外,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个人经验和判断。因此职业会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谨慎性原则,减小账面与实际金额的差异大小。

(三)与所得税征收目的的冲突

所得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并且作为中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它还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所得税只对利润征收,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多计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的倾向。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负债和费用等等。因此谨慎性原则和缴纳所得税在目的、金额、性质上无法调和。

四、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对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把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之一又存在不可忽视的漏洞。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现会计制度的规范完整化,我们可以采取必要对策在其核算中加以控制,尽量将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约束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让其优点发挥出最大作用。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我们将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对各项原则的使用顺序进行安排

决定一项会计核算的结果是费时费力的,其中会运用到多种方法以及原则。当两项原则冲突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使用顺序是较为稳妥正确的方法。例如在进行企业经济风险评估时,便可将谨慎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以所有可能存在的亏损与风险作为重点项目核算。但是在核实检测企业资金财产时,便优先遵循客观性原则,保证企业资金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这样方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高质量。

(二)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

如今的经济环境飞速发展,会计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之中,会计人员在常规学校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经常会随着体系发展而失效,因此提议会计从业人员经常接触会计的理论更新,培养自己的终生学习习惯;达到在会计岗位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灵活运用会计原则,熟练正确的解决企业业务流程的目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才能在符合当下经济市场的情况下运用好谨慎性原则。

(三)会计系统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加强

如今的监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在谨慎性原则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与个人会通过漏洞牟取私利,所以规范会计管理体统十分必要。监督与管理相辅相成,若在监督体系下尽可能完善规范,也从另一方面约束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漏洞。反之两者若合作造假,也是难以防范的一条经济犯罪链。建议更加透明化会计监督与审计,除了加强两者的规范和严格性,也可以加大对两者的惩罚制度,相关执行机构定期对企业的审计报告进行监管;若发现了造假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只有在一整个完善运行的会计制度之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合适的功效,亦不会被有心之徒拿去作为违法乱纪的工具。

五、结束语

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否正确适合,这个时机与技巧影响着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性。谨慎性原则自身的漏洞与现代经济市场的不合适是无法调和的关系,会计人员可以在从业时积极吸取相关经验,使谨慎性原则的不足能缩减到最小。如今经济市场下的谨慎性原则是一条并不能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准确计算的原则之一,那么它的运用就需要会计人员强大的专业素质和准确的把握度,保证其在企业资产核算中不偏离实际资金过多,又能规避大量风险。这对如今的会计从业人员是一项对经验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反映出了如今经济市场和会计体系的不完整。如何将谨慎性原则合理的在会计实务中运用,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需要掌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静萌.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财经界,2014,(35):198-198

[2]冯群英.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31-32

[3]王焱.谨慎性原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2014,(7):376-376

第4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指的是在会计核算之中,尽可能预算出企业风险可能会导致发生的损失、负债等等;而尽少进行资产、收益的费用预估。此原则是在保守主义的风格下衍化而来,都是为了将企业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使得出的结论在最低期望值下存在,对风险作出充分反映和准备。谨慎性原则通过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事前谨慎性。事前谨慎性是指在固定资产或消耗品中,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持续低估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二是事后谨慎性。盈余当期消息的性质和盈余反映速度有直接关系,但是反映亏损负债比反应盈利收入要快。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在建立报表时做的会计确认是否和当期消息有关。事情谨慎性只应用了在企业消耗资产寿命开始时的阶段,事后谨慎性应用了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信息,它们其实会造成不同利益团体的不同成本和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实际应用

会计在编写企业报表时,会在很多科目上运用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

固定资产折旧在真实资金上的反映是按会计周期逐渐减少的,而会计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便需要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加速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曾制定的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此之外为了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二)坏账准备的计提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做账上的一项具体运用则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定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企业对于此科目多用自身习惯与经验来采取坏账计提核算,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灵活确定此科目的计提金额,以达到预防坏账风险的目的。

(三)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发生的交易,其结果需要由未来是否发生交易或事项来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因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或有事项发生的机率从而确定会计核算里的信息披露与资金计入,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四)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计价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的存货,主要方法有先进先出、加权平均、后进先出和个别计价法。但是先进先出法如果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就会导致本期核算的存货成本低于本期真实的市场价格,造成虚假利润。因此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参考谨慎性原则,应该在特殊情况选用针对性的方法。

三、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一)对于谨慎性原则的把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它与做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在价值与目的上却常常有矛盾的地方,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常常在编制报表时发生错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采取应收应付制度记录财务状况,然而应用谨慎性原则下这样的记录有可能会导致虚收现象,这是谨慎不足的表现。而有的企业会计因过度遵守谨慎性原则,采取保守主义,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或者坏账计提的做账中压低资产收益,过度抬高负债,造成信息误导的局面。

(二)影响会计人员进行谨慎性原则来判断的因素

谨慎性原则还避免不了主观臆测性的影响。在经济市场风险之下,市场风向不停变化,人们无法通过计算精准的确定其变化规律。除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之外,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到个人经验和判断。因此职业会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谨慎性原则,减小账面与实际金额的差异大小。

(三)与所得税征收目的的冲突

所得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并且作为中国第二大主体税种,它还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所得税只对利润征收,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多计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的倾向。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负债和费用等等。因此谨慎性原则和缴纳所得税在目的、金额、性质上无法调和。

四、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对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把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之一又存在不可忽视的漏洞。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现会计制度的规范完整化,我们可以采取必要对策在其核算中加以控制,尽量将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约束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让其优点发挥出最大作用。如何在会计实务中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我们将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对各项原则的使用顺序进行安排

决定一项会计核算的结果是费时费力的,其中会运用到多种方法以及原则。当两项原则冲突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使用顺序是较为稳妥正确的方法。例如在进行企业经济风险评估时,便可将谨慎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以所有可能存在的亏损与风险作为重点项目核算。但是在核实检测企业资金财产时,便优先遵循客观性原则,保证企业资金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这样方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高质量。

(二)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

如今的经济环境飞速发展,会计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之中,会计人员在常规学校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经常会随着体系发展而失效,因此提议会计从业人员经常接触会计的理论更新,培养自己的终生学习习惯;达到在会计岗位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灵活运用会计原则,熟练正确的解决企业业务流程的目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填充自己的知识,才能在符合当下经济市场的情况下运用好谨慎性原则。

(三)会计系统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加强

如今的监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因此在谨慎性原则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与个人会通过漏洞牟取私利,所以规范会计管理体统十分必要。监督与管理相辅相成,若在监督体系下尽可能完善规范,也从另一方面约束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漏洞。反之两者若合作造假,也是难以防范的一条经济犯罪链。建议更加透明化会计监督与审计,除了加强两者的规范和严格性,也可以加大对两者的惩罚制度,相关执行机构定期对企业的审计报告进行监管;若发现了造假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只有在一整个完善运行的会计制度之下,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合适的功效,亦不会被有心之徒拿去作为违法乱纪的工具。

第5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房地产 会计实务 应用

1. 公允价值含义与适用范围

1.1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环境下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所给的定义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的交易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是进行交易的双方在充分考虑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达成的理智的共识,达成这种共识的市场交易金额就是公允价值。

1.2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范围

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主要运用在金融工具、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及非货币资产的交换等几个方面,准则中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能够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规定。

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根据是否存在可观察的市价分为市价法与现值估价两种方法。

2.1市价法

市价法主要用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可观察市价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市价法的运用强调,某一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应与发挥同等效用替代品的市价相等。这要求比较被计量的资产、负债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类的资产或负债,最理想的情况是对照资产、负债的物与被计量的对象完全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对照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并不完全一致,这时要适当进行调整。

2.2现值估价技术

当合同约定现金流存在,计算时可运用传统现值法,也就是只使用单一的和风险成正比关系的利率,传统现值法基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程度能够通过单一的利率反映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选取一个合适的利率,这就需要对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同市场中具有可观察利率与现金流量特征相似的参照对象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来确定公允价值。当合同约定现金流不存在时,可通过期望现金流量法确认。该方法首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进行考虑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进而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折现利率与现值。

3.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3.1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应用公允价值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时,应当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地区应当具有较为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中获得同类的或者是类似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科学估计。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应用是禁止出现过多假设条件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市场都适合使用公允价值,因此,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和使用。

3.2公允价值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2.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确定。根据同类资产的市价确定的为第一个层次,该层次的资产市场活跃,资产的市价就是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为第二个层次,该资产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但相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第三个层次的资产既不存在同类市场也不存在类似市场,该类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根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采用合适的折现率计算出的现值进行评估确定。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不同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在确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严格根据以上的三个层次确认计量。

3.2.2公允价值计量对房地产装修费用的影响

装修费用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获得更高的房地产使用效能,往往要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扩建、改建或者室内装璜的方式提高房地产的使用效能。当用于改扩建或者装修的支出符合确认的条件时,应将这部分费用资本化。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某一房地产项目进行再开发,并且将来仍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再开发期间不进行折旧或者摊销计提。由此,应在“投资性房地产”总科目下加入“在建”子科目,并根据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可采用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两种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的差异性较大,同时不同的计量模式也会对房地产装修费用的处理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选择成本模式计量装修费的,按照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后续计量,并按期(通常按月计)计提折旧,对于出现减值迹象的,根据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装修费用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扣除,应当以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价值和原先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

3.2.3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中的应用

在会计处理方面,企业如果将自用房地产转换成投资性房地产时,就会遇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非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前通常是按实际的成本计量,转换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后,就会发生转换之前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转换时公允价值不吻合的情况。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若转换当日发生资产亏损,即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之差,则将价值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之中,当投资性房地产出现升值,对冲或者转让时冲销两者间的差额。由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自用房地产按时,实际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核算不会发生资产价值变动,也就不存在变动损益的核算。但为保持投资性房地产资产价值原貌,应将该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或摊销)、减值准备等内容,分类转入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转换资产,应按照资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房地产转换后的账面价值,房地产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当房地产处置或者报废后,再将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转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中。

结束语: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与实务发展尚不成熟,在房地产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还不广泛。要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需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应用体系,同时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调整公允机制计量模式,使公允价值计量在房地产项目的具体应用更加的方便可行。

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了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特殊行业,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良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良性发展的经济基础,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的决策者根据本行业的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我们就提前向那个方向进行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规划和发展大方向与目前本行业的实际市场需要相吻合,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企业的资产进行运作的过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将企业的资产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进定向流通,在流通的过程中,通过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或者为客户生产高质量的零件和产品来实现企业利润。企业财务管理再将企业创造的理论按照当时的实际市场和本企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合理再分配,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在导向企业发展方向上的循环过程。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突出重点,就拿企业的转型发展来讲,例如一个企业要从生产型的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进行过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企业的财务分配适当的向研发的方向进行倾斜,通过加大对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职工开发出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

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将目前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整理总结并呈递给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根据财务部门作出的报表规划和决策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财务管理再依照企业决策者的计划作出具体的财务分配,最后才是企业的各个部门按照财务规划进行产品研发或者生产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具体生产研发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各个部门要将本部门的生产和制造情况换算成经济价值呈报给企业财务部门,企业财务部门通过将实际的利润与预期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本项目的投资力度。

员工收入是每一位企业职工比较关注的问题,良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调到员工积极性,让每个员工感觉愿意为企业发展出力最好的助推剂。在现实工作中,我国经常发现有的员工抱怨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差距太大,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的是由于员工没有认清自己的实际工作效率,过高的高估自己的付出而导致,但是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有的员工付出很多但回报不足,有的员工的回报远远大于付出的现象。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因为财务管理可以深入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详细了解单个职工的工作情况,尽可能地将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那些滥竽充数的职工端正工作态度,让兢兢业业为企业发展进行实干的员工更加努力,最终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会计理论的相关概念

会计理论是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会计理论概念的阐述有很大的分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对会计理论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点,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其实际财务状况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通过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理论进行实践,推动我国的会计理论在不断的趋于完善,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共同组成了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由多个与财务管理有关的理论共同组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总结出来的。这些具体的会计理论都是通过企业财务管理者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其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会计的应用理论是在会计基础理论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应用性理论,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有效延伸,会计应用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不断完善的。不同的应用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我们在企业日常的财会管理实践中必须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客观条件,灵活选择最适合企业本阶段财务管理的会计应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

三、会计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基础会计理论和应用会计理论共同组成了我们所说的会计理论。我们将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有机的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效率,让会计理论真正的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下面就对会计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逐一讲解。

(一)帮助财务管理进行财务汇总

前面提到,企业在日常运行中,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必须将部门生产效益折算成经济

价值上报给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财务资金进行合理的再分配,而会计理论的作用就是知道财务管理人员将各部门上报上来的账目进行有机的汇总、核算。在财务管理人员对账目进行汇总和核算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会计理论,可以说会计理论是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应用理论,会计理论就像一条准绳一样规范着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例如,众所周知,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和奖金都是各个部门根据单个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做成账务在分呈给企业的财务部门的,相对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尤其是那些集团企业,员工成千上万,部门也比较多,财务部门需要将各个部门报上来的工资奖金进行统一的核算,这就需要会计理论提供指导,通过会计理论的指导,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账目变得条理化,既保证了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又使得财务账目一目了然,方便上级财务部门的核查,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预算,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有效提高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作用,会计理论的另一个实际应用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资本的运作和分配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生产资本的分配是否真的符合实际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依据会计理论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让企业管理者明白当前企业财务的实际状况,并将财务实际状况与行业财务运行进行对比,俗话说有多少钱,办多少钱的事情,通过会计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可以为决策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依据,决策者根据目前财务的实际状况进行长远规划,实现企业财务的可持续运转,避免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有效保障企业的日常运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通过灵活应用会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工作,有效的保障了企业的日常运转,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进行预算和计划,这样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就会胸有成竹,有章可循,既有效避免了企业资金的过分浪费,又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7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教学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提出概念”至“解释概念”再至“举例说明”教学相比,任务驱动教学则以“任务”为核心,通过“提出任务”至“分析任务”再到“完成任务”与“总结回顾”各环节来完成教学。[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然后将课堂知识蕴藏于教学任务中,学生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对完成任务的方案进行研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有利于教学效率提升,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重要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应用

为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施。

(一)任务设计

以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银行对账业务”课程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形成一套模拟账,将其作为总教学任务,然后将教学任务分解为系统化子任务,每项子任务中均涵盖学生所需掌握操作技能。每次教学开始,教师均提出相应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每次教学学习目标。[3]如“银行对账业务”,其为总账系统出纳管理中组成部分,同时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中考点,其教学目标为学会“银行对账”操作基本步骤和相关理论。教师应要求学生于课前通过手工完成银行对账,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编制;上课时,要求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操作下对银行对账业务进行处理,明确具体任务与学习目标。

(二)教??引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任务分析与引导工作。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可在课前对电算化各个操作技能进行演示并录制成视频资源,对应课程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操作提供指导。如在“银行对账业务”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对“银行对账初始化”及“银行对账”等知识点视频进行录制;上课过程中对银行对账概念与操作步骤框架进行讲述,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然后通过教师现场操作演示或观看视频资源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任务实施过程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实施过程为其中中心环节,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具有决定作用。通过引导环节,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发展。[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视频资源的利用完成“银行对账初始化”与“输入或导入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对账”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电算化操作工作任务,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自行尝试解决,也可采取合作学习形式进行解决。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度进行观察,提醒学生对会计准则加以注意,通过细节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针对学生个别问题,教师可采取个别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普遍问题,教师可擦去集体辅导方式。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主要在于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软件操作能力。

(四)教学反馈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环节属于检验收获环节。为更全面地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评价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对学生在课堂中操作技能过程与结果加以评价外,还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与协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对“银行对账业务”进行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情况,实施“银行对账”理论测试,测试学生对该部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需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操作技能完成情况,可通过教学评价表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核对。会计电算化在操作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课堂操作评价表应针对整堂课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学生银行对账初始化操作结果正确与否,学生输入或导入银行对账单操作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学生银行对账操作结果正确与否和学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正确与否等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学评价表总结学习收获,实现知识自我建构,同时可对学生语言表达与归纳总结能力进行培养,达到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效果方面评价。

(五)拓展提高

第8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

研究发现,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不确定性,即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正常运行,对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方法等设定假设前提,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一个是外在的不确定性,即企业本身不可避免的竞争风险,如由于技术进步,将导致固定资产面临提前报废等问题。为了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会计实务中应注意运用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关于谨慎性原则有多个版本的讲解,《企业会计准则》提出“要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且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其核心内容主要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不虚增利润、不夸大资产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当会计确认时,尽可能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负债充分予以确认。当会计计量时,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不高估企业的资产、利润等的数额,不低估企业的负债、费用等的数额,如或有事项的确认;会计报告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不仅反映已发生的信息,还要反映可能会发生的信息,如或有负债的披露。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主要应用

在我国,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为了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要求多计提折旧,后期则少计提折旧。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固定资产在初期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前期多计提折旧符合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当该项固定资产趋于老化或报废时,固定资产的折旧损耗早已全部收回。这正符合谨慎性原则,对于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由于技术更新换代过快,就更需要选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形成的资产等八项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其账面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当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市价大跌、可收回金额大幅降低、陈旧过时、终止使用等迹象时,证明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变少,如果仍然用原来的账面价值进行反映,将会导致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因此,当按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较高者确定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资产清查的账务处理

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企业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进行清查,在清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先报经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审批,要求在期末前查明原因,属于定额损耗的,从管理费用中核销;属于过失造成损失的,通过过失人获得赔偿;属于非常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等。经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果期末结账前尚未得到批准的,先在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中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并且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相应的披露。如果结账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出现了不一致,就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这种处理正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四)或有事项的处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一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它们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而产生或有事项。如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环境污染整治等。或有事项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本身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企业是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只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事态的进展,或有资产能够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则应当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或有负债能够或者是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应当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负债。这是典型的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三、应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需要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扬长补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一)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标准

作为理论依据的标准都应该具有一个明确的范围,让会计人员可以进行实务操作。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体系来看,有些标准就不够明确,给会计核算带来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为对减值的判断标准没有明确的交待,会计人员便可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是自己的想法确定是全额计提减值还是部分计提减值。这样就会人为的增加资产、夸大利润。

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价值。应将原则中的相关条款、内容给予具体化、细化,提供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真实性。

(二)会计实务中的主观臆动性

作为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这些工作大部分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进行确认和计量,那么在会计核算时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如确定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就会有不同的确定结果,这样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客观性、真实性。

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我们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也可以要求会计人员自行进行后续教育。总之,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吸收到新的知识再客观地解决问题。

(三)与其他原则相矛盾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有时候会与其他原则发生矛盾,最终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如权责发生制要求凡不属于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可是谨慎性原则要求对于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却又没有实际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这将会导致高估负债、费用。

为了保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清楚地获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运用会计核算原则时,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协调不同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可靠性,又要保持应有的谨慎。

(四)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又叫审慎原则、保守主义,在会计核算时保持应有的谨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过分谨慎的话,可能会人为地高估负债或低估资产,从而形成秘密准备。如利用加速折旧法低估资产,或有意无意高估养老准备金等。这是谨慎性原则明令禁止的。

针对这种情况,应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也就是找到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出谨慎性原则的优势,把它的劣势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费用。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原则中的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卢化梅.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理论依据[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11).

第9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新固定资产准则;固定资产实务;会计职业判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1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18-0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到目前已经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了。在新会计准则在日常会计工作的实际应用中,笔者体会到新准则核算指导思路更加注重原则上的判断,不是硬性规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给了财务人员很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尤其比较突出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 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资产结构特点是短期投入金额较大,建设期较短,运营期比较稳定且时间较长,资产中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在90%以上,后续的流动资产增减以日常维护费用为主,人工成本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来看占成本比例较低,一般是2%左右,折旧费是日常生产成本的主要成本,生产成本中以折旧为代表的固定成本占绝大多数,变动成本相对小。因此,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管理是新能源发电企业的主要工作,尤其是维修费用对利润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如果是在原有的固定资产新增加的固定资产,除必须符合上述两条要求外,还必须同时满足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 新固定资产准则分析

新的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打破了以前按金额2 000元区分的界限,新能源发电企业中一般把整个风力发电机中的发动机、齿轮箱等主要设备统一在一个风力发电机名下,不单独把其中功能系统如发动机的发电系统、齿轮箱的变速系统、远程通讯控制系统等单独定义为固定资产。由于风力发电设备一般可以连续使用超过15年,日常对风力发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简单的技术改造的支出费用是资本化,还是一次性费用化计入当期维修费,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一次性计入费用,每个会计人员都有独立判断空间,有很大的讨论余地。如发现某个设备日常使用有危险性,为了保护人员安全,在该设备上安装了防护设备,该笔费用是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呢?还有为了使某个设备运行更稳定、更易于操作,增加了一些保护监控的部件,这个事项是简单作为新增固定资产或简单作为固定资产的零部件维修费用化呢?据笔者了解,目前,企业一般的会计处理是把该事项按新增固定资产或增加固定资产原值进行会计处理,这其实是延续了以前对固定资产确认按金额判断的老的思路,即以金额大小以及占原有固定资产金额比例,作为修理费属于原值增加或计入成本的判断标准。但笔者认为,类似这种事项按照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定义,应该计入修理维护费。虽然这几项业务基本符合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条件,但笔者认为,不符合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个条件的不能资本化。因为新购入的设备和改造只是对原有固定资产的生产稳定性的加强和改善,新设备和改造并没有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金额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在增加该设备后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增加。

新固定资产准则指南对日常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这样规定的:“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其中,第四条就是指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由于新增加的部件或改造只能是保证现有的新能源发电设备运行正常,虽然投入的价值有的时候比较巨大,远远超过万元,但笔者认为,只能费用化,不能资本化。除非新增加的部件和改造使该设备有质的飞跃,生产效率和水平有本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投入的金额资本化,符合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原则。笔者认为,这里的经济利益是增量经济利益的概念。为什么说是增量经济利益的概念呢?假设我们只有一台发电机,额定1天可以生产1kWh电力,为了保证该设备正常发电,有可能累计几年下来支出的费用远大于这台发电机的原购入金额,但只要该设备还是只能1天生产1kWh电力,以前所有的支出只能费用化,不能资本化确认固定资产。这就有违会计固定资产准则的基本原理,以技改或新购资产的名义美化当期利润情况,给新能源企业以后年度的利润增加了成本,粉饰了当期利润,给企业所有者以及管理层提供了失真的财务信息,低估了新能源行业日常修理费的实际金额,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在实际业务中,如何区分技改和维修确实是困扰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确实值得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