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有机合成技巧精选(九篇)

有机合成技巧

第1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是分析散打武术对抗中,“力”与“巧”的巧妙结合,根据散打武术的特点,分析出结合“力”与“巧”武术技巧的必要性。“力”表示力量,“巧”表示技巧。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帮助相关运动员提升散打技巧的作用。

关键词 散打 武术 技巧

在散打武术中,几乎所有的格斗技巧都离不开“力”和“巧”。只有蛮力没有技巧并不能够有效的将力量施加于对手身上,只有技巧没有力量则任何攻势都不会对对手造成任何威胁,所以,“力”和“巧”是相互依存、共存的关系,不能够单独而立。

一、“力”和“巧”在散打中的作用

所有武术当中,都离不开力量,任何武术都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高度的力量[1]。力量在散打中可以理解为身体素质。“力大胜三分”在散打武术当中非常适用,散打武术中的“力”不是指单一的力量素质,而是要求运动员具备技术和力量素质的综合素质,如果仅仅是力量型的运动员,则只能被称为初学者,其并没有散打所需的格斗技巧,一般初学者的散打对抗只表现为拼打、硬碰硬,这样的散打并无技巧可言,力量便是胜负的局定性因素。这也说明了力量在散打中的重要性,力量是任何技术施展的有效保障。

在散打武术对抗中,所有散打动作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散打对抗中摔法的变化非常多,其需要运动员在瞬间发现对手的动作,并抓住机会利用各种适当的技巧将对手摔倒。散打武术当中摔法具备无把可抓、快摔、结合拳腿的特点,这就体现出“巧”的重要性,无论对手用何种的方式攻击自己,都需要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位置借助对手的动作将对手摔倒,这也就是常说的“四两拨千斤”。

二、散打武术中“力”和“巧”的巧妙结合

在散打武术中,运动员需要将“力”和“巧”巧妙的结合,掌握巧妙的位置、距离、时间和动作技巧[2]。仅仅是掌握“力”或者“巧”,根本不能够满足散打实战之中的效果和战斗力,只有将技术和力量相结合应用,才能够有效的体现格斗中的“力”的力量和“巧”的技术,如此才能够赢得比赛。优秀的散打武术运动员,必须要将“巧”和“力”巧妙结合,注重两者共同发展。

借力打力是散打武术当中的一种有效摔法,主要是借助对手出招时的空当,使对手失去重心,然后稍加用力,便能够有效的将对手摔倒[3]。例如对手用直拳攻击,则可以抓住对手直拳攻击的空当,瞬间转移重心,抓住对手的手腕,侧身,将对手向后方摔倒。掀是摔法中让对手失去支撑力的作战技巧,普遍情况下是接到腿法的一刹那,利用旋、拉、掀等技巧使对手失去重心的支撑,进而摔倒的技巧。防守反击是武术技巧中比较常用且常用的一种进攻方式,往往是引诱对手进攻,然后抓住机会反击对手。特别是在进攻技术简单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对手得手。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尽量使用连招,让对手抓不住或把握不了反击时机,然后自己需要抓住时机脱离或搂抱,不能让对手有反击机会。“巧”在格斗技巧中主要表现为抓住对手空当或抓住出击机会压制对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能够发现并利用对手的弱点,在实战之中,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分析对手,运用正确的战术获胜。这不仅仅需要运动员有冷静、反应快速的头脑,还需要能够灵活的对不同类型的对手采用有效的进攻战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敌人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战斗技巧。例如,进攻比较凶猛的敌人,其拳脚攻击性高,进攻积极、节奏快,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这类对手不能够硬拼,在对抗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直接与其纠缠,灵活的躲避对手的攻击,保持自己的体力,消耗对手的体力;和喜欢防守的对手进行对抗时,进攻的时候需要注重进攻技巧,一定要保障进攻时能够一定程度的躲避对手的防守反击,也可以使用一些假动作,来引诱对手进攻,导致其暴露“要害处”,进而创造反击机会,在反击的时候,需要采用多方位、多角度、上下齐攻、声东击西的攻击方式,在进攻之后需要保持有效的防守姿势。

再例如,在练习接腿摔时,不能够硬接接腿摔,需要运用巧妙的技巧化解力,在接腿的时候可以侧身,从手顺腿的方式去化解掉退的招式。总之,就是将对手的腿和自己的手没有直接发生碰撞便为成功。在接腿之后,立刻侧身,将脚伸向对手的支撑脚的脚后跟,然后降低重心并尽可能的向前移,利用对手的力推动对手,这样对手便会直接失去重心而倒地。除此之外,对于放手的对手利用腿法的进攻较为有效,尽可能的降低重心比能够及时的移动重心,这样便能够保持自身的重心一直保持平稳的状态。对于腿法的进攻,韩国跆拳道的腿法尤为凶猛、灵活。但是拼比腿脚功夫很难胜出,但是在我国散打与韩国跆拳道对抗中,我国散打运动员掌握技巧,利用接腿摔成功的制服了韩国跆拳道运动员的腿法功夫。

三、总结

(一)运动员应当注重“力”和“巧”共同发展的联系,以供发挥出散打武术中的“力”与“巧”威力;(二)散打武术在对抗中,需要结合“力”和“巧”,利用各种力量为基础的巧妙技术击败对手,提升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技巧运用能力;(三)散打武术对抗中,单纯的“力”或者“巧”不能够实现真正灵活的作战技巧,需要两者相结合才能够体现散打的实战效果。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有效地在对抗当中压制、击败对手,不败于擂台之上。

参考文献:

[1] 王镛晋.浅谈武术散打主动强攻战术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4.18(27):34-35.

第2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金秋十月,丹**飘香。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次银行员工业务技巧比赛。首先,我代表组委会,对大赛的举办表现热烈的庆祝!向参加本次比赛的全部选手、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表现亲切的问候!

本次比赛是银行近年来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全行100多位银行员工将参加5个项目

的比赛。这次比赛是全面检验我行员工各项业务技巧程度的一个平台,是择优提拔技巧高手,备战今后全市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业务技巧比赛的一次练兵,也是深入贯彻规范化服务工作请求,全面进步员工业务技巧程度及综合技巧的一项重要举动。借此机会,我就本次银行员工业务技巧比赛提三点请求: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我行高度器重此次活动,预先在5月20日就下发了比赛通知。总行成立了技巧比赛组委会,制定了业务技巧比赛规矩;财会信息部、办公室和人事部做了许多过细的筹备工作;各支行精心组织,层层发动,积极开展各项练兵活动,为参加比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组委会多次就比赛组织及筹备情况进行安排,确保了比赛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在比赛正式开端后,必定要持续加强对照赛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裁判人员要一丝不苟,秉公办事,公平评判。会务人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努力搞好后勤服务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二、要赛出程度,赛出作风,创造业务技巧佳绩

参加今天比赛的选手都是通过各区域提拔产生的佼佼者,你们在业务工作之余,克服许多艰苦,刻苦练习,精心筹备,为参加比赛付出了很多精力。盼望大家在比赛中能放下思想累赘,以饱满的比赛热情和最佳的竞技状态全身心肠投入比赛,施展实力,赛出程度。要恪守比赛规矩,遵守赛场纪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赛出作风,对照赛中产生问题的处理如有不批准见,各领队要做好本队选手的说服发动和转化工作,同时加强与组委会的沟通和谐,确保妥当处理化解涌现的问题。要施展团队合作精力,处处体现农村合作银行的精力风貌,为全行员工建立榜样,实现比赛成绩和精力文明双丰收。

三、要弘扬先进,营造气氛,进步全员业务技巧

这次业务技巧比赛是近年来我行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技巧比赛活动,是一次技巧展现的盛会,既是对多年来我行技巧人才造就成果的检验,也是技巧人才脱颖而出的一次大好机会。盼望通过比赛,能以业务技巧能手为榜样,激发更多的职工自觉学习技巧、苦练技巧;通过比赛,找出差距,切磋技艺,共同进步;通过比赛,增进技巧人才造就质量的进步,提升我行的市场竞争力。总行也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巧人才造就、成长和应用的勉励机制**策措施,积极营造浓重的学习惯氛,带动进步全员业务技巧程度,为我行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最后,预祝本次业务技巧比赛取得美满成功!祝贺各位参赛选手取得优良成绩!

第3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沟通技巧;民航旅客服务;社会角色;服务场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5-02

一、课程现状

有效沟通是民航服务过程中满足旅客需求的重要条件。目前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以沟通技巧讲解、模拟演示、讨论为主,模拟演示会尽量结合民航旅客服务的场景进行。整个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沟通技巧的一般讲解,但是未能解释对于沟通技巧的运用时机和运用原则。

二、创新设计指导思想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航空专业更是院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专业与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航空专业人才。“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是航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与合作航空企业的调研分析,提出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场景分析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沟通技巧课程改革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沟通能力是服务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的教学,很难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能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对于沟通场景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沟通方法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行为被界定在了心理分析范围之内,“沟通”就被限定在了技巧之上,对于如何正确选择适当的技巧几乎没有涉及。

1.以社会角色分析来重建沟通技巧

民航旅客服务之所以有着独特的服务场景,正是要营造出一个独有的社会角色,并通过这个社会角色对所有接受服务的人进行个人行为干预。坐飞机和坐火车的不同之处是被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原因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不同。首先飞行过程中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是最高的,乘客的个人行为对于安全性的影响非常大。其次飞机的密闭空间内容纳的人数也是最大的,个人在密集群体中,个人行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也最大。登机之前的服务也是明显不同于其他类似服务的,这种看似烦琐的登机服务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检查,更多的是为了引导乘客进行角色领悟,是为了保证在后面的乘机过程中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在这样密集的群体中与个体进行沟通所使用的技巧,就不能仅仅是基于心理学分析来进行判断了。沟通技巧本身强调的是方法,但是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是需要有理论支持的。基于社会角色的理论更适合群体场景,这也是为什么航空公司的服务标准细致入微的原因,标准化服务的目的不是忽视个体的差异,而是要明确“民航乘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与众不同。

2.结合岗位技能手册详解沟通技巧

理解“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很重要。这个社会角色属于一种表现性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在群体社会中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作用。所有乘客都默认“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一些行为标准,在群体环境中无形地构成了一种道德压力,对旅客自我约束个体行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维持这个社会角色的公平性就是服务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

“民航旅客”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旅客。重点旅客自然就是那些不能遵守行为规范的人,第一次乘机的旅客肯定需要特殊关照,侧重点在于引导他们学习“民航旅客”角色的行为规范。过度频繁乘机的旅客同样也会成为重点旅客,由于他们过于熟悉反而开始关注一些漏洞和服务上的瑕疵,对于他们就要严格执行服务标准并适度警告。

民航旅客服务对于危机处理是格外重视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集合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不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案,再好的沟通技巧面对愤怒的群体也是没有用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中对于集合行为的分析,将愤怒的人群进行分化并快速区分开,针对不同的少数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才是正确的方法。

理解了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性,对于“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就清晰了。“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结合点就是,将沟通技巧的理论分析融入到对于民航服务手册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民航服务手册中的各种标准和技巧。

四、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1.场景教学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情境以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中与民航旅客服务的结合点也很少。在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式后,新的教学情境也必然要出现改变。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在讲解服务手册和社会角色理论时,就在实训模拟场地进行,结合场地环境和服务场景对服务手册进行讲解,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进行分析讲解。分析后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基于角色模拟的理论学习和服务手册学习。准备好模拟之后就开始进行服务场景模拟,几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模拟,每次模拟结束后在现场立即进行评估和总结。

现有“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技巧”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具体的沟通技巧进行服务模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模拟部分都是以实现指定沟通技巧为前提的模拟,也就是为了结果而进行的虚假模拟。这种模拟在实际中发生的几率非常低,而且并没有解决如何选择沟通技巧的问题。

民航旅客的服务场景可以分为机上和地面两大类,地面服务场景又分为登机、达到和中转三类,机上服务场景可以分为登机就座、广播演示、送餐、应急等场景。

地面服务中的登机场景是航空旅客汇集在一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体验民航旅客角色的开始,这个场景的服务要充分体现出民航旅客角色的特殊性,做足心理暗示,充分灌输行为规范的重要性。遭遇延误等意外情况时,要格外注意民航旅客群体的集合行为,由于群体正在汇集中,还未成为紧密的群体。一旦出现集合行为的某些特征,第一要务就是区分群体、化整为零,避免集合行为的出现。

地面服务中的转机服务是群体发生集合行为的危险时期,这时的旅客经过一段飞行时间,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群体,一旦遭遇意外,集合行为会突然爆发出来。这个时刻要求地面服务人员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要在接待转机旅客的第一时间充分观察群体构成,并特殊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旅客。这个服务场景模拟时要突出意外情况的模拟,尤其是对如何区分群体,将旅客化整为零,并将重点旅客集中在一起重点安抚。

地面服务中的到达服务是整个民航旅客服务的最后阶段,也是民航旅客这个社会角色的最后体验,完整的服务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民航旅客角色的塑造力度。

2.手册教学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以服务场景模拟为主,以社会角色体验为辅助。模拟过程完全是参照民航旅客服务手册进行,模拟结果是开放的,不设置任何目标。

每次模拟结束后教师对模拟过程进行详细的解读,所有参与模拟的学生一起对模拟过程中的沟通细节进行解读,通过事后分析进一步理解服务手册用沟通技巧的选择和运用。

第4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技巧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毕业生就业竞争愈显激烈,“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有的毕业生苦苦求职屡屡碰壁?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却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2007届毕业生最新调查显示,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薄弱、求职技巧缺乏、对用人单位与工作岗位缺乏了解等三个问题是求职面临的最大障碍,其中31.66%的被调查者认为,求职技巧是继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后影响求职成功的第二大因素。

调查表明,毕业生熟练掌握求职技巧会使求职活动更有效、更有益,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本文将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开展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为参考依据,结合笔者的就业工作经验,针对工科院校毕业生特点,探讨了对工科院校毕业生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毕业生开展求职技巧训练的重要性

求职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受到金融危机的制约和影响,“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在求职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非常必要,这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就业调查显示,有52%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技巧在求职应聘中起到先决作用,而受调查的毕业生也认为求职技巧是次要的,有40%的毕业生认为求职技巧起到关键作用。这一反差说明,大部分毕业生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轻视了就业技巧运用。另一方面,学校对就业指导不太重视,主要的原因就是工科的学生好就业。就业指导相应的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大都只是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等。由此可见,工科院校对学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势在必行,并且必须成为一门系统的课程,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

1.求职技巧的训练和指导

(1)端正求职心态。毕业生求职心态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做到理性客观地评价自我和社会环境,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心态对自己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2)乐观向上。如果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进取欲望,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3)直面面对。直面面对是一位成功者的基本素质,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收获,哪怕是拿钱买教训,吃亏长见识也是值得的。

(4)不卑不亢。

2.采集招聘信息

良好的就业信息素养应该包括敏锐的就业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技巧以及较强的就业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这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据就业调查显示,互联网招聘信息、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各类招聘会、报纸杂志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占80%以上。面对求职信息流量大、更新快、种类多、范围广的特点,高等院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获取、整理、分析、利用就业信息的能力,以赢得就业竞争中的先机。

3.撰写求职文书

(1)必须安排专职职业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毕业生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保证推荐表填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2)针对工科院校学生写作能力、表述能力相对较差的弱点,开设公文写作、写作技巧、英文简历制作等相关的课程或讲座,提高毕业生写作水平。(3)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倡导毕业生“诚信就业、诚信工作、诚信做人”。

4.求职面试的应对

(1)面试前准备。首先,应充分了解、分析用人单位和应聘岗位的情况,问问自己能否胜任应聘岗位的要求,做到知己知彼,以便面试时有针对性地推销自己。其次,根据面试的一般内容,分析面试时可能提到的问题,精心备好答案,以免面试时仓促应对,出现失误。第三,形象准备。良好的形象能给招聘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求职者的形象要自然、得体、整洁、大方,既符合个人气质,又符合招聘岗位、面试环境要求。

(2)面试中的表现技巧。首先,求职者要做到文明有礼、态度诚恳、沉着自信。文明的举止,周到的礼节,体现了应聘者的学识、修养、气质,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诚恳的态度是求职者与考官进行智慧、情感、心理沟通的良好基础。沉着自信有助于求职者面试时的正常发挥,也会坚定考官对求职者的信心。其次,要做到注意倾听、仔细观察、机智应变。这既是对考官的尊敬,更是推销自己的重要手段。第三,扬长避短,显示潜能。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求职者要根据应聘岗位的要求,充分显示自己的潜能,消除求职的不利因素。

5.合理运用面试技巧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面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录用决定,在面试过程中,毕业生如果掌握面试的技巧,将大大提高就业成功率。(1)面试心理调节技巧。(2)面试礼仪技巧。(3)面试语言技巧。

二、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以来,一直把大学生求职技巧的训练和指导作为毕业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新晨

1.邀请成功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言传身教。邀请成功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言传身教,让他们讲述他们曾经的面试经验和技巧,这种方式对学生掌握招聘技巧特别有启发性,学生非常乐意接受。

2.聘请资深经理人剖析求职与面试技巧。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主考官,更容易换位思考,知道用人单位要的是什么,自己缺少的又是哪些,通过经理人对面试常见问题的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

3.开展校内模拟招聘会。通过这种形式,消除面试前的紧张和恐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

参考文献:

[1]浦建民.高校毕业生就业技巧探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第5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杂技;舞蹈;融合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37-02

在我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也有着它们浑然一体的模糊时代,因为各种艺术的概念与实际的差别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各种艺术混杂之时,人们将诗、乐、舞按其质的不同将其分隔开来。如“将‘言志’给予诗,将‘宣情’给予舞。”而与舞蹈最不易分清界限的除了“乐”之外那就属“杂技”了。舞蹈曾经与杂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不分彼此地融为一体。中国汉代广为流传的“百戏”便是歌舞与杂技融合的一种形式。杂技与舞蹈同为人体文化中的姊妹艺术,她们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当代,杂技艺术在创作和表演上,大胆吸收引入舞蹈艺术的元素,使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有机地融合,增加了杂技剧目的厚重感和艺术张力,扩充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含量,提升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品位;同样,舞蹈也在不断借鉴、吸收杂技的高难度技巧以及神秘的道具、机关设计,来进一步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魅力。舞蹈中的杂技化倾向,是当今各门类艺术互相整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顺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

一 、舞蹈与杂技的融合创造出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式样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我国近带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歌舞之兴,其使于巫乎”,舞字可能就是由“巫”字演变而来的,这说明早在原始时期就诞生了的舞蹈。由于社会的演变,西周时期出现了六代乐舞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C》、《大武》。这说明“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杂技同样也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史书记载:“其杂技盖起于秦,有龙形舞、绳技,竿上惊险动作等”。至汉代,杂技、武术、音乐、舞蹈称为“百戏”。说明在古代这些艺术种类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杂技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同属于肢体语言的表达,就像“姊妹”一样,有着内在的、相互依存联系。所以杂技借助舞蹈创作者的审美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理念,巧妙地使杂技更加艺术化、健全化;而舞蹈同样也在借鉴杂技高难度动作以及神秘莫测的机关设计理念,使舞蹈的创作与表现也迈上更高的层次。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这二者的良性结合给人们带来了辉煌的视觉盛宴。

杂技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但是对于其他艺术登上大雅之堂来说,相对较晚。传统的杂技项目包括:“软骨柔术”、“绳技”、“足上特技”、“叠椅倒立”等。它始于民间的地摊儿,走过大街小巷,后来走上舞台,终于以它独有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上树立起了一面旗帜。我们现在看到的杂技大多都是和舞蹈意识相结合后的产物。当舞蹈艺术在寻找简单的时候,杂技却往另一方向发展着,登上大雅之堂的杂技更注重精致、完美的艺术包装,追求有意境的场面、玄机重重的道具、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舞台背景。而我们在分析一部舞蹈作品时,可以去掉它的背景、音乐、服饰不去考虑,只保留它的“肢体语言。”但是,杂技却恰恰相反,它的巧妙合理的包装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杂’以‘技’当头,‘舞’以‘艺’为先。”舞蹈创作者会利用人体、空间和作品背景完成自己的一部作品,杂技则看中了舞蹈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所以竭力吸取和运用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吴正丹、魏葆华表演的舞蹈《肩上芭蕾》,它是一种舞蹈艺术融入了杂技动作使它给人们一惊心动魄又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又例如杂技版的《天鹅湖》,用中国杂技和魔术绝活将西方经典芭蕾进行大胆颠覆,被人们誉为“杂技与芭蕾的革命”。两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从作品可以看出,除了杂技本身的技巧达到了制高点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意境”与“神韵”,且符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给人以全方位、立体的美的感受。

二 、舞蹈、杂技的相互借鉴

在前面提到了舞蹈与杂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现代的舞蹈和杂技的相互借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舞蹈与杂技的成功借鉴

舞蹈与杂技都是人体艺术,表现手段的相同使它们关系密切、如同姊妹,从而也为今天它们的相互借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极大的融合性。以“纯技艺”表演为材料的杂技艺术似乎意识到了自身的枯燥与单调,便在借鉴其他艺术中寻找出路。由于与舞蹈是“近亲”关系,便顺理成章地进行借鉴、吸纳。借鉴舞蹈,“不仅给杂技提供了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而且给人体技艺注入了情感和意境的因素。”通过借鉴与融合,杂技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得以很快提高。现在的杂技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投掷”、“柔术”、“顶碗”、“钻筒”、“飞人”等“纯技艺”的展示,而是融入了舞蹈上的情感、意境等因素,使杂技不在单一,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例如:“吊绳表演”不再是一味的技艺表现,而是设计了男女情人别离的场面,在歌声的衬托下男女双双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技艺给人们带来深远的意境和无限的遐想;“肩上芭蕾”到杂技版的“天鹅湖”更是杂技借鉴舞蹈后的新创意,将芭蕾从地面上升到空中,让人在惊叹中感受“惊”与“险”的无限魅力。

前面提到舞蹈在技巧中的两大倾向,使舞蹈与杂技有着相同的共性。在某些节目中也常出现技艺性较强的舞蹈剧目,如:黄豆豆的《醉鼓》,借鉴了杂技中道具的使用以及高难度动作,使舞蹈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舞蹈是一门与杂技性质不同的艺术,虽然同样是以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但是杂技演员则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其最高目的是使人关注自己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并不着意表现人的情感。”而舞蹈艺术则是运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传递思想、宏扬精神。”

(二)借鉴中失败的原因

1.对舞蹈本体特征缺乏认识

舞蹈是运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意,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风貌的艺术。舞蹈的这一特征清楚地表明了它与杂技这一种也用人体动作为手段的艺术的本质区别。不同类的艺术,由于工具和手段的不同,节奏的展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快慢、大小、强弱形成的律动来表现的。一个舞蹈作品可以不讲究姿态造型,可以没有高难度的技巧,但是不可以没有律动,不能缺乏体现一定的情感、思想和意志的、展现一定风格特征的律动。

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什么高难度技巧的,但依然能为广大群众所欢迎、所喜爱。例如“芭蕾舞《天鹅之死》、中国当代民族舞《长调》、《女儿河》、《雀之灵》以及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等等。这类舞蹈不是以高难度技巧来炫技,而是以表到情感、意境,以舞姿优美见长的。要让一个舞蹈演员达到绝佳的舞蹈身段及优美的舞姿舞步,同样也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技巧难度越来越高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在人类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舞蹈与杂技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后来两者分开形成两种艺术,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今又出现了舞蹈的杂技化与杂技的舞蹈化倾向,或者有时候人们把舞蹈与杂技干脆合在一起表演,再现了所谓“杂技舞蹈”或“舞蹈杂技”,这是一种新的“百戏”。在这种趋势下舞蹈中出现某些技巧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杂技化表演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在舞蹈中技术技巧并不是单纯地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不破坏作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舞蹈中出现的杂技化技巧炫耀以及暂时游离于内容之外的技巧炫耀也是可以的,因为它也是舞蹈审美功能的一种,尽管从总体上说,它不是舞蹈最本质的功能。

2.对技巧的盲目崇拜

现在的舞蹈不仅存在青睐技巧的状况,而且还盲目崇拜技巧的现象。为了显示高难度,不管在舞蹈中合不合适,都大量运用这些技巧,使舞蹈脱离了本意。为了技巧而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对较高难度动作的盲目的崇拜、攀比是舞蹈与杂技相互借鉴中本末倒置的手法。

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说,我们应当看到,艺术形式不仅仅只是为表现内容服务,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技巧也不仅只是为内容服务,它本身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这种审美价值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与技巧的难度有关,即某个技巧动作难度越高,演员完成得越干净利索、轻松稳当,它的观赏性就越强,其审美价值也就越高。当然,运用这些技巧时有一个前提,即它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能有机地融入整个的舞蹈作品动作中去。确实,如果把形式技巧仅仅作为表现内容的手段,它本身甚至连存在的必要性都没有,就像戏曲中的“变脸“、”喷火“一样,没有这些技巧不但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甚至还会使剧情更集中、更精炼、更完整。然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舞蹈、戏曲中的这些技巧全部除掉,舞蹈还成其为舞蹈、戏曲还成其为戏曲吗?

舞蹈要发展、要创新,杂技亦同。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的思考,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从而导致舞蹈不是舞蹈,杂技不是杂技。要充分认识到舞蹈与杂技的区别与联系, 在提高舞蹈、杂技技能的基础上合理地互相借鉴与融合,才能使舞蹈与杂技可以在各自的发展上有质的飞越,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聂传学.中国古代杂技发展概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汪加千.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黄越.图说芭蕾[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第6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巧实力;实力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44-02

1企业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关系

企业的硬实力是企业外在的、有形的、物质的力量,主要包括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可以说是企业的“外功”。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内在的、无形的、精神的力量,主要包括品牌、文化、管理等,可以说是企业的“内功”,表现为经营谋略、创新能力、领导才干艺术、员工士气、企业文化凝聚力、抗风险能力、用人之道、管理水平等。

硬实力与软实力在企业竞争中犹如飞鸟的两翼,要使企业这只鸟在市场竞争中破风前行,两翼缺一不可。但有了两翼并不能保证飞行会成功到达目的地。巧实力起着飞鸟大脑的作用,用以判断航向、确定航线、平衡双翼、处理应急等,这就是巧实力所发挥的作用。

“巧实力”,英文“Smart Power”,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美国外交策略,直译为“聪明的力量”,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引申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种更聪明、更巧妙的战略战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由小到大,有些企业或者奔波于生死之间,或者做大做强了硬实力,但都忽视软实力的建设,更少谈巧实力的应用。有些企业有了一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但不懂得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这些实力从静态到动态,从分割到联动,使它们发挥出最有力的作用。

正如阿基米得所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本文研究巧实力,旨在分析如何应用巧实力,灵活巧妙地组合运用五大实力要素,促进企业实力五大实力要素的提升改进,探讨企业如何在合适时机、合适场合、针对合适任务,实施“软硬兼施”,“双轮驱动”,利用非凡的经营智慧和创新的竞争策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打造成为不败企业,胜算企业,长寿企业。

2企业实力的五大要素

企业实力构成要素一般有五个,分别是理念文化、生产科技、营销策略、管理体系和资源人力。

理念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企业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战略策划、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活力、品牌内涵、团队精神、行为规范等多方面。

生产科技是指企业的制造能力,包括厂房、设备、场地等硬件,以及工艺设计、专利技术、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物流仓储等条件。

营销策略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企业的市场策划、销售体系、销售团队、经销关系、市场网点、渠道通路,以及发展诸如媒体、协会、政府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

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总称,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治理结构或组织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战略规划、经营服务模式、制度规定、内部信息流通、融资、流程、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考核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完善等。

资源人力。资金、客户、员工、原料是企业资源人力的主体。资金包括运营资金以及获取资金的能力、资金周转灵活便利。生产原料和客户取决于企业所在地区和市场状况。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包括受教育培训、工艺技能、团队合作等。

企业战略就是在正确认识五大实力构成因素的基础上,灵活巧妙地加以运用。首先,就是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各个实力构成要素中,确定那些超越对手的、独一无二的关键要素加以强化延伸。其次,确保各种企业实力构成因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促成企业可持续增长。再次,企业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变化差异,巧妙灵活依据企业实力进行策划,将各种实力构成因素按照强弱比例、先后顺序进行有机组合运用。这就是企业之间巧实力的博弈。很多企业尽管在品牌、技术、管理、文化、资金等方面没有全面很强的实力,但它在某些领域一定很强,如果它能在这些领域通过创新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是巧胜。

3巧实力策略措施

31理念文化

巧实力在理念文化中的应用,要求企业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及创新进取的实力,要求企业在宽广胸怀和广阔视野的前提下保持创新的思维。《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也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营销工作常常提到“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敢于变化、善于变化”。以变应变,在变化过程中顺应时势、适应变化、调整策略,把握动态平衡和前进节奏,必能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创新思维应该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产品、管理、销售等各方面。

企业还要有“合作共赢”的巧实力思维,改变单打独斗的方式,实施联盟合作,关注同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甚至是竞争对手,将竞争策略转化为合作或者竞合策略,运用硬实力、软实力两种力量“软硬兼施”。例如“抱团取暖”,借力而行,有些企业往往没品牌、没实力,有些企业没资金、没人才,但在一起有发展前景很好的合作业务模式,大家抱团起来就可以共享市场、共享产品、共享技术、共享人才。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如何结合软硬件进行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和改革,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定标准就是定未来,企业要千方百计依托优势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来检视今天的标准规则,建立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评价体系。设法自创价值评判标准可使新兴企业摆脱羁绊,可使外贸企业规避技术壁垒,可使大型企业夺取市场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则可以从产品中提炼独特的销售主张,成为市场营销宣传推广的妙计绝招。

32生产科技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全面领先,十全十美。企业需要发现和培育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超越对手、独一无二的技术要素,重点加以延伸和强化。

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时期,企业要学会应用“做减法”、“简单主义”。例如产品组合和开发策略,就是在确保产品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将非核心功能去掉,开发出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随着市场竞争的演变,以降低产品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往往是企业不可避免的策略。这时,产品线可以按照金字塔式的策略,形成高、中、低端的产品或品牌,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通过技术创新加速淘汰旧产品再逐渐降价,而高端产品又通过技术、设计的不断创新实现高利润,不断推出精品,创造新价值。但是不管价格高还是低,性价比都要很高,这样产品才能有生命力,市场份额才能不断发展。

33营销策略

企业要在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基础上,梳理产品的价值主张,更加明确产品的核心价值和自己的品牌。

要避免和传统巨头竞争,利用互联网来打造品牌,实现无店铺销售。例如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把握,将销售渠道创新,改变陈旧、单一的传统渠道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建立了网络直销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扩大销售渠道,用网络营销、电视购物、电话购物、团购等新兴渠道来赢得消费者。网络渠道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选择和实体结合,在B2B和B2C之上发展O2O等电子商务模式。

巧实力在营销策略方面有多种具体应用,例如通过客户服务创造价值,快速满足客户要求;坚持市场导向,有效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拓展新市场,实施蓝海战略;避免恶性竞争,走差异化道路等。

34管理体系

当前,市场环境变数极大,如果没有强大而灵活的管理和执行力,企业将难以生存发展。管理者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既要保持公司的规范制度顺利实施,还要保持一定的变通和灵活性,这样企业才能充满活力。企业不但要以变应变、能变善变,还要先变快变,这就是应用巧实力。

此外,无论国有大型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都需要重视危机管理。危机是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企业表面和潜在问题。经营向好时,企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危机氛围,也能激发活力,催生意想不到的巧实力。在处理危机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不但没生出巧来,反而弄巧成拙。企业应用巧实力就是要在纷繁复杂中分清主次矛盾、先后顺序,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

35资源人力

全球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品牌、人才、渠道。企业高层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开启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链,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可以或者寻求廉价优质资产,借机抄底并购,扩大市场版图;或者利用海外经销商的销售渠道,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同时销售外商和自有两个品牌,获取合作方的渠道与客户资源,使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速。除欧美市场外,很多经济没有下滑的新兴市场都有很好的机会。

博采众人的智慧、善借众人的才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流企业管心,二流企业管人,三流企业管事。管事则僵硬,管人则强硬,唯有管心,和而不同,才能迸发巧实力。企业的巧实力表现在员工身上,就是为员工创造快乐,人获得成长的快乐,就能持续迸发价值冲动和创新热情。员工巧实力重点在于激发和学习,创新型企业就是要采取一系列激励制度激发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进程。

4总结

企业巧实力的应用,就是通过认清周围的环境变化,根据自己硬实力、软实力,抓住有利时机,激活硬软实力,发挥硬软实力,获取最佳效果。软硬实力可以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硬实力因为软化而更具有活力,软实力因为硬化而发挥作用。企业要增强提升以上五大实力,就要善于将软硬实力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交融、互相转化。企业的软硬实力发挥“双轮驱动”的效应,则是完美演绎巧实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正红巧实力,竞争环境下的聪明策略[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第7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在编写简历时,要强调工作目标和重点,语言要简短,多用动词,并且要避免可能会使你被淘汰的不相关信息。要知道当你获准参加面试,简历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是:个人简历制作的十大技巧。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个人简历制作技巧:简历技巧1、勿使用下划线下划线与字迹相连容易造成误会。如,F被看作E。所以,使用横线时,注意横线与邻近行的字要拉开距离。

简历技巧2、使用白纸彩色纸张会降低电脑对字迹的分辨率,所以最好用白纸;请用电脑排版、激光打印、白色的A-4纸。

简历技巧3、不用手写体和斜体多数电脑对手写体和斜体的分辨率很低。如果雇方用电脑处理求职材料,手写体和斜体会为你带来不利影响。

简历技巧4、用圆括号括起电话号码的区号为正规起见,请用圆括号括起电话号码的区号,使阅读者便于区分电话号码。

简历技巧5、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址单独排列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址分行排列便于识别;两者并列应该间隔多个空格。

简历技巧6、引用关键词,体现招聘要求引用应聘职位所需的主要技能和经验关键词,使该信突出重点。招聘办公室人员,雇主会要求你熟悉字处理系统,招工程师,需要你懂绘图和设计软件。总之,广告会对不同的职位有相应的具体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如果你符合要求,那么引用这些关键词在你的盖信中描述你的优点。如果广告未提出具体要求,你更要在该信中把你的优势具体反映出来。

简历技巧7、切勿折叠也许对方使用扫描仪把应聘者的履历扫描到计算机中,所以你的履历材料最好不要有太多的褶皱,以免造成扫描困难。

简历技巧8、勿用订书器,扫描时,用订书器装订的材料不易拆开,故少用为好。

简历技巧9、避免使用图表有些计算机对图表不予识别,所以盖信中避免使用图表以免信息丢失。

简历技巧10、慎用竖线多余的竖线往往被计算机识别为字母;l”,所以要慎用

个人简历制作七大步骤:一、确定求职方向。

这是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要寄希望于雇主会从你流水账般的罗列中为你配最适合的工作,你必须明确地告诉雇主:你想找什么工作和你最适合干什么工作。

二、确定从事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这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你的简历就会因缺乏重点而平淡无味,失去吸引力。

三、列出所有与己相关的特长与技能。

简历和工作申请表的差别就在于:工作申请表的重点是“工作”,而简历的重点是“你”。诚实、精练、有选择地列出自己的技能。

四、想一想有哪些成绩能体现自己的能力。

闭上眼睛,好好想想,每个人都会有几桩得意之举,只要对求职有帮助,小事也能体现成绩。

五、描述这些成绩。

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描述这些成绩(不要流于对事件或工作本身的描述),重点是描述你自己干了些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等。

六、逆着时间顺序。

列出所有相关工作经历包括有偿的和无偿的,全职的和兼职的,不要漏了在职时间、职务以及公司名址。

七、列出所有相关的学历和培训情况,包括时间及所获学位或证书。

第8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 声 关系

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传递人的情感、塑造音乐生活形象的艺术,从古到今,对于歌唱中情与声的探讨,一直都没有间断。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若要做到“唱声”与“唱情”二者更好地相融合,应当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

一、情声关系辩证

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情”(即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表达)和“声”(声音技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以重新建立歌唱之间的“自然”关系。

歌唱者无“情”的演唱,即使在其它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如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音准、清晰的语言等等,演唱仍会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无法打动听众而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我国清代音乐家徐大椿在论述歌唱艺术时,把“情”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他在《乐府传声》乐情篇中对此作了深刻的描写: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相背。不但不会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情”也为所有歌唱家所重视,如意大利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在《心的歌唱》一书写道:“应该记住,首先最主要的是,谁能够紧密地忠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当他创作某种特定歌唱或咏叹调所具有的情绪以及他所感受的不同情感的变化,谁肯定将是一个第一流的解释者”。我们完全可能这样认为传“情”,即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乃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艺术中的一切技巧因素,包括声音技巧,都是服务于传“情”这个目的。

但是,歌唱者是否很好地传情是有条件的,它受制于技巧因素,特别是声音技巧的优劣。当歌唱者不具备一定的声音技巧条件,即使他对音乐有良好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并有表达的愿望,也难以把这种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有“情”并不等于就能传情。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可谓不深,可谓有“情”,但是由他自己表演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由于技巧上的原因而力不从心,大大逊色于间接理解作品的演奏、演唱家。有情和传情,这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从有情达到传情彼岸的桥梁,就是歌唱艺术中的各种技巧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其别重要的就是声音技巧。

有“情”只是作为一个歌唱家所必需的条件,但没有能力准确地再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传情则是能否成为一个好歌唱演员的关键。

歌唱艺术中的声音技巧因素是如此重要,它决定了歌唱者能否很好地传“情”而为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所重视。就笔者所接触到的有关歌唱艺术的论著,均以最大的篇幅来阐述发声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用于解决和提高发声技巧的时间,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发声技巧虽然只作为传“情”的手段存在而从属于“情”,但是,没有手段目的就难于实现,也就无所谓目的了。凯萨利也把歌唱中的声音技巧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写道:“即使有高度的智慧与想象,没有艺术的技巧就不能有真正的艺术。因为智慧与想象永远不能弥补技巧的缺陷。只有坚实的技巧才能使歌手控制表现的方法,只有当一个声音的形状和模型是准确的时候,一个歌手才能把为了满足内容所需要的表情和感情的声音色彩注入到它里面去。”

有“声”而无“情”则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有“情”不得传。“情不根本,声附于情,情赖声传”,这就是歌唱艺术中情与声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中的情与声

作为歌唱艺术,情与声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开。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开各自独立存在的。事实上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对待。在不同时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绝大多数声乐教学法著作几乎无例外地都从技巧性的声音训练作为声乐学习的开始,并贯彻始终。我国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在论述学唱步骤时指出:“初学(曲)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发乱规格”(见《曲律》)。实际上歌唱者未掌握一定的声音技巧前,即使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与表达的愿望,将会由于技巧上的障碍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成好情感的表达。因此,声音学习与其它艺术的学习相似。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歌者艺术表现上的要求必须等到发声技巧臻于完善才进行。只是在学习的基础阶段侧重于以单纯的发声技巧训练。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同时也让他们演唱一些比较简单易唱的歌曲。歌曲演唱的目的,着重于使发声技巧训练中的内容在歌曲演唱中得到体现和巩固。对于歌曲内容的表达不作过分的要求,学生只要做到力所能及有所表示就可以了。事实上,艺术表现上过高的要求将导致学生兼顾不及而与愿望相背。

三、教学中的以情带声

就一般而言,声乐教学总是先从技巧性的发声训练开始的,结合声音训练的需要,辅之以相应的歌曲。而且,比较常见的情况的内容,在歌曲演唱时完成得较差或做不到,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完成。换言之,情的表达是建立在声音技巧基础上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情也可以反过来带动声音技巧。如某个在发声训练中未能发好的音,由于感情上的原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发得很好。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事例如:当一个人突然受到高度惊恐时,可以发出频率非常高的“啊”音,这个音的高度往往是歌唱者在发声“方法”时所难达到的。可以断定,当他发出这样一个“高音”时,完全没有想到发声方法或某部分发声机体该如何动作,而是出于当时惊恐感情的需要,下意识的自动调节的结果。当人们与情侣喃喃低语时,声音又自动地调节得轻柔委婉,同样也没有考虑到用某种发声方法来控制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自动”调节发声机能的现象,如在单纯发声技巧训练时未能得到满意解决的某个技巧性困难,却在演唱某首歌曲时“意外”地得到克服。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在单纯技巧性发声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些发声机体的操纵上,忽视歌唱发声的整体协调性而导致局部机体不正常的紧张。在这种发声机体缺乏总的协调的情况下发声,显然是难于得到满意的声音效果的。而当未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一再重复练习仍未能获得满意的声音时,学生会感到沮丧而情绪低落,随着情绪低落,发声机体的积极性更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的练唱,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另一种情况与此相类似,即学生为了唱出教师所要求的声音,而过分地用力,这在一个未经训练的歌者身上常常表现为不协调的某部分肌肉的紧张,发出的声音多为僵而紧的不自然声音。在歌曲演唱时,歌曲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特别是一些有着良好乐感的学生)的感情,产生了演唱的积极愿望(就不再拘泥于发声“方法”的运用),这种感情上的激动和强烈的演唱愿望,可以诱使发声机体在总的协调状况下趋向积极和兴奋,使原来单纯发声练习时的局部机体紧张得到歌唱所需要的松弛或缓解,从而收到在单纯发声练习时所未能得到的效果。

声乐教育家、理论家诺里爱曼?加尔西亚曾这样说过:“如果歌唱没有感情,甚至也不可能使歌唱技巧得以完善。”传统声乐学派认为“用感情歌唱可以使你的声音得到发展”。我们有理由可以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歌唱者良好的感情因素可以带动声音技巧,可以使得在单纯技巧性发声训练时尚未能克服的技巧性难点,在有“情”的演唱歌曲中得到解决。

第9篇:有机合成技巧范文

关键词:考工记;工巧;材美;设计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99-01

一、认识《考工记》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思想观念及工艺设计水平。

纵观《考工记》,全文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记载的范围很广,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容器、乐器、玉器、建筑、制造、冶炼等项目。

二、《考工记》“工巧”、“材美”设计思想

《考工记》的“工巧”、“材美”设计思想来源于“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造物观点,而在《考工记》诸多设计思想中此观点是最具代表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美学观点,此观点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这是一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系统工艺思想,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工艺造物理论。它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要素思想体系,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髓的扼要表述。这种工艺思想的提出,不仅成为当时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设计思想。

三、“材美”与“工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是其设计思想的灵魂。这四条原则不仅使用于设计制作优质工艺美术产品,而且对一般物品的工艺制作、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美学法则。事实上,我国数千年的工艺美术传统,正是完全体现了这些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材料美,是指那些给人以美感的不同质地、纹理、色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在加工的过程中体现一个“巧”字。因此,材质的美与加工的巧,是辩证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材美因工巧而显得更美,工巧因材美而显得更桥。

中国传统造物观强调“工有巧”,现代工业产品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同样也应当注重工艺和方法,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生产出新的具有优良功能和美观的产品。工业产品的审美价值必须建立在功能与美观统一的前提下,以现代工业手段为基础,去探索美的形态。

中国传统造物观强调“材有美”,材料是构成工艺设计的物质基础,而工艺设计从选择材料到最后制作完成的过程,就是对自然材料的筛选、加工和表现的过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综观中国历代工艺品发展史,巧工器物的设计史,都是和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同步的。现代工业设计也应当注重构成产品设计的自然物质材料的美,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同样受到材料发展的影响。亦如在建筑领域一样,新的材料和制造技术同样成为工艺造型发展的有利保证。

中国传统造物观中的“材有美”,“工有巧”对设计师的启示很大。设计师需要手脑并用,设计师的动手技能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工业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将各种材料处理成不同的产品造型,因而材料成型的训练必不可少。由于各种材料如木材、金属、塑料等的加工成型方法各不相同,设计师必须熟悉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机械成型手段,掌握一定的手工成型手段,以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材料美、技术美、机械美、功能美等新的审美感受能力。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让消费者使用方便、舒适,设计师还必须掌握消费心理学,为了使产品造型符合和赶超现代设计新潮,设计师更须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透视学等。

中国传统造物观的许多精华,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借鉴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它毕竟是在封建时代美学和哲学条件下产生的,同时反映的也只是手工艺生产时代的工艺观,所以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因而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分析和扬弃,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考工记》“材美”与“工巧”设计思想是我国古代工艺设计史上十分重要的设计思想之一,对于设计一直影响至今。也正因为材料的美与加工的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所以,就成为工匠及现代设计师恪守的原则,并且千百年来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工艺设计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