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有机物化学知识全文(5篇)

有机物化学知识

第1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有机化学;教与学

有机化学是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如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合成、药理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鉴定、分离、提纯与合成方法等,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提供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但是从目前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来看,入校来的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课上教师普遍反映难教、课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因此,针对以上教与学的难题,笔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和大家做简单的探讨。

1教学情况分析

1.1教学对象

从对我院近三年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入校的文理生源数据统计结果得知,药学、中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各专业学生中,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理科生,而在理科生中,仅有15%左右的学生高考选物化。因此,文理生源的差异,以及有无化学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学生上课普遍反映有机化学内容抽象、难学、难懂,教师上课普遍反映一问三不知、内容无从下手、进度赶不上、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出现了教师上课“不会上”、学生考试“不会考”的现象。

1.2使用教材

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我院教师主编的医药卫生类专业适用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内容经过浓缩精简,删去了晦涩难懂的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复杂的反应等内容,并且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反应的实际应用和重要的有机物在医药中的重要用途等内容,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可以说是专门为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

1.3课时安排

对比大学本科教育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安排,本科教育有机化学一般分两个学期至少120个以上的课时,然而高职教育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加起来仅有64~80个课时,因此,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3结语

在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专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时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配合教师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做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努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曾凤铃.试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1(4):42-46.

第2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1.1教学对象

从对我院近三年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入校的文理生源数据统计结果得知,药学、中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各专业学生中,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理科生,而在理科生中,仅有15%左右的学生高考选物化。因此,文理生源的差异,以及有无化学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学生上课普遍反映有机化学内容抽象、难学、难懂,教师上课普遍反映一问三不知、内容无从下手、进度赶不上、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出现了教师上课“不会上”、学生考试“不会考”的现象。

1.2使用教材

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我院教师主编的医药卫生类专业适用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内容经过浓缩精简,删去了晦涩难懂的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复杂的反应等内容,并且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反应的实际应用和重要的有机物在医药中的重要用途等内容,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可以说是专门为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

1.3课时安排

对比大学本科教育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安排,本科教育有机化学一般分两个学期至少120个以上的课时,然而高职教育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加起来仅有64~80个课时,因此,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3结语

第3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保护;英国“长期水研究计划”

1概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建设也迎来了大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km,但铁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将整个地下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国的地下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分析,其成果对解决水文地质所面临的诸多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去英国进行水资源环境领域的考察,并对英国的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访问,还在谢菲尔德大学进行了讲学。特别可贵的是,英国政府环境部把该部编制的《长期水研究计划》赠送给我,使我们获益匪浅。由英国政府环境部编印的《长期水研究》报告,为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的长期水研究需求委员会聘请权威专家编写,此报告全面系统,共包括前言,内容介绍和任务,途径,社会和政治发展方向对水工业的影响,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外部技术因素对水质、水量的影响,内部技术变化,监测和数据检控,推荐的研究项目,研究机构及三个附录,现将有关内容摘述如下。首先,上议院科技委反复强调长期战略性研究的重要性,它可为国家资源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水的研究,英国政府和水工业界都很关心。水资源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是长期的,需求会随时代改变,包括水质标准、需求的适应性及社会标准的变化等。其重建的分布网络很大,均需很长时间去安排和管理新的建筑设施,所需费用也很高。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政府和水工业界需要有长期的战略性研究规划的必要性。应大力提倡政府、水工业界和研究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共同发挥作用。水工业界需要以最有效的方式供水,政府要设立标准,确立实施目标,监测工业达标情况,掌握人体和生态健康状况,以及含水层系统作用的科学理念,对工业政策和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真实判断。研究团体关心的是与含水层系统有关的科学问题(包括水工业界使用的仪器、设备),这些都需要用长远的眼光进行规划和实施。此外,也谈到了该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成员来自政府、水务管理局、水研究中心和广泛的科研团体等,反映了多方面的利益。关于资金预算,据粗略计算,其主要推荐项目五年内每年耗资200万英镑,其他项目五年内每年耗资100万英镑。

2环境保护研究

运用EQO/EQS(环境质量目标/环境质量标准)和物质发散极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弥散和中和机械作用,建立有害物质的预测模型;对含水层中有机物作用进行长期调查,扩展对有关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1)饮用水质与健康。识别饮用水中不易挥发的有机物;研究分散系统对化学物数量的影响;检测水处理对病原体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影响。(2)社会和经济项目。发展在水工业界应用风险性分析的方法。(3)气候变化。研究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周期和水管理变化,评价其必要性。(4)淡水。为预测地下水排泄与补给、沉淀运移及地下/地表水流对水质的影响,进行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主要研究由微量有机物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的原因、现象与影响。(5)海生环境。建立排入污物导致海生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预测模拟模型。(6)污泥海上处置。评价建立野外整体试验的实验室费用和可行性,目的是为了用新的方法评价在海上处置污水和污泥对环境的影响。(7)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使用。评价水质和其他改变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谷物类型,农药使用,杀虫剂,动物泥浆,饲料和灌溉)。(8)陆地废物处理。对泥浆用作肥料和泥浆土地处置的长期影响进行研究。(9)监测和数据修正。与有机物相关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有机物集体内联系的长期多规律研究。

3借鉴及思考

由上述推荐的主要长期研究项目可见,英国在水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而有些问题则是我们尚未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值得借鉴。最后再介绍一下英国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在英国,地下水提供了1/3的供水,在过去,地下水一直被认为是经过简单处理即可作为饮用水,如简单消毒或去除锰离子等。英国东部地区比较关心水中硝酸盐含量,因为近十年来水中硝酸盐含量一直在升高。根据国际卫生组织、欧共体标准委员会及医疗部门的意见,决定继续维持硝酸盐含量标准为100mg/L(三个月平均浓度不超过80mg/L)。目前,需要补救的水源地只有一小部分,随着硝酸盐浓度继续上升,水处理或开发新水源地的耗资很大。现有的水处理技术需经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地下水还受到微量有机物的污染,如燃料和润滑剂中碳水化合物、杀虫剂残留物、生物代谢物和废料处理池溢出物中的酚等。这类污染物浓度一般比较低,但其逐渐累积是个应被重视的问题,如氯化硅化合物被用来作为污媒清洗剂和脱脂剂,当出现在地表水中时,可挥发到大气中,但在地下水中可积累到较大浓度。还有淡水的富营养化问题,现在英国这一问题并不严重(只是给娱乐用水场和渔场带来了一些麻烦),虽已对导致富营养化的机理有较好的了解,但尚无有效的经济手段来控制和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与海外,特别是热带地区的专家共同研究解决。关于酸化问题:因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和氮,从氧化物而导致酸化,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这类酸的形成、传输和沉降过程加以研究,英国的Warrenspring实验室和自然环境研究所(NEC),也观察到酸性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酸度,主要以与酸沉降数量、气候、流动沉降和基床的接触程度有关,同时也与水体的中和酸容量有关。英国的酸性水研究组(UK\WRG)正在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度,不久将中期报告,提出监测方面的建议,以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需要和最终报告。淡水鱼是英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商业捕鱼的对象。目前在农渔部、自然环境研究所、水研究中心、水务管理局、水净化委员会和各所大学正在执行R&D计划并进行研究。现已成立农渔部水联合会渔业技术联合会,负责修正渔业研究发展的技术问题。关于饮用水与健康:我们不能松懈对饮用水中低浓度物质的监测,近来已采取更加严格的水质标准,由于水分析手段的进展,人们更加关注对水中有害化学物质和微量有机物的调查和评价,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数据说明现行的化学物和微生物标准不利于人体健康。截至1981年,人们已从英国的饮用水试验中发现了300多种不稳定的有机物质,在采用更加先进的分析化学手段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后,又有很多不稳定的和稳定的有机物质被发现。人们对水中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并研究了水处理的影响,但均未对供水的化学物质分布系统给以足够重视。这可能是一个重要领域,与旧分布系统革新和新技术引进有关。对饮用水中非有机物质的研究早于有机组成物的研究,在已知的这类知识中仍存在欠缺,例如不了解水中微量元素和非金属物质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规律,通常是根据饮用水和水质饮料来估量人体吸收量。在今后,我们将要了解其他吸收量,如做饭时水的蒸发,还要精确评价人体的有毒物质摄取量。目前,了解这些摄取过程的方法还很原始,对许多有毒物质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已对一定的化学系统进行了足够的试验,并正在建立新的测试系统,以提供更广泛的评价基础,这种评价系统将涉及很多领域。未来的研究将在环境部和卫生部联合成立的医学顾问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水中的某些成分或几种成分的混合物对人体有害,为此应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低量摄取产生的影响不易被检出,即使发现某种联系,也不能说明其起因和影响,应将所有的证据加以综合考虑。当评价某已知化学物时,应研究那些对有害化学成分非常敏感的人(如儿童老人)或摄取量较高的人的反应,现在已在几方面(如氮、酸度氯化物、石棉)进行了研究。长期摄取水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慢性疾病,尽管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水中化学物质与人或动物的关系仍不清楚,其毒性数据的解释将主要依靠基础医学的发展。综上所述,英国注意污染过程研究,提出采取污染起始值评价地下水污染的概念,因为地下水一旦污染,即很难治理。建议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①重大铁路工程项目选址(线)时,原则上应绕避重要的水源地;无法绕避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采取截流或堵水技术,封闭进水通道),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水资源环境的破坏。②铁路工程建设中的污水排放应加强管控,其主要污染物多为施工机械排放和遗留的石油、化学类产品(如废油、泥浆等),应采取从源头控制的办法,加强污染物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秉忱.节水革命势在必行[J].地下水,2012(4):1-3

[2]WangBingchen,QiuHan,XuQian.TheMechanismofGroundwaterSalinizationandItsControlintheYaobaOasis,InnerMongolia[J].

第4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订单定向;临床医学;医学化学;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计委决定,从2010年起,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作为全国唯一的民办医学本科院校长沙医学院承担了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培养任务,至今已累计培养了近500人。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是以全科医学为方向,其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照搬普通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其中,化学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但普通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化学设置分两个学期,分别是第一学期的《基础化学》和第二学期的《有机化学》,而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化学只有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医学化学》,其内容涵盖了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大部分内容。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近年来以培养全科医生为己任的长沙医学院围绕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了医学化学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并将这种改革与实践不断深化,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明确医学化学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树立正确的医学化学教育理念

医学是研究人体中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以保障人的健康[2]。而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人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归根到底都可以用化学原理来描述和解释,任何一个生命体征现象如消化、呼吸、水肿、发炎等都包含复杂的化学变化。同时化学要为医治疾病提供药物和某些手段,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配伍、合理用药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恩伯格认为“人类的形态和行为,都是由一系列的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3]。所以,化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没有化学就没有医学。国内外的医学教育都将化学教育列为重要的医学基础教育,医学生最先学的课程是化学,最先做的实验之一是化学实验。全科医生是面向社区与家庭,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要同时担负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因此,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可能比一般的临床医生要求更高。著名化学家戴安邦院士指出,化学人才的智力因素由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七种能力所组成[4]。这七种能力也恰好应该是一名优秀全科医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化学教育不仅仅是作为医学生的基础课那么简单,它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专业又有别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般本科毕业后即回所在乡镇卫生院(所)担负临床工作,即使想考研也是以后的事。所以他们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科目虽一门不少但更加紧凑也更加实用。其中化学教育就是以合二为一的形式将两学期的教学任务浓缩为一学期,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临床专业知识和更早地接触临床。这就对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明确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摆正位置,在课时等方面不能与其他课程争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化学教育应主动为其他更重要的基础和专业课“让道”,以保证学生学到更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足够的时间深入临床基地见习和实习。从医学化学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而言,它无疑处于基础性地位,但从整个医学课程的权重而言,它又是相对比较“轻”的,这一点应当明确。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摆正位置把握好尺度,也才能让医学化学在全科医学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二、坚持“实用够用好用能用”的教学原则,优化医学化学教学内容

首先要选好教材,这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用过几个版本的医学化学或医用化学,都发现或多或少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内容过于浅显,对于中学理化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感觉深度不够。有的内容过于空泛,与医学联系不是很紧密,没有突出“医用”属性,感觉实用性不强。今年,我们对2019级新生通过比较最后选用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用化学》。这本书由全国14家医学本科院校共同编写,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紧扣本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在编写上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内容适当,联系医学实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其次,精选教学内容。这本教材共分三个部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但在教学中,我们是有取舍的,重点讲解无机化学部分和有机化学部分,因分析化学与临床专业关联不大故不作讲解。在无机和有机部分,又重点是有机。无机化学部分重点讲解“溶液与胶体分散系”以及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与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原理和相关计算,重点联系人体内电解质平衡、高渗等渗低渗溶液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常用的几种等渗溶液、人体血液的几种缓冲系、各种溶液浓度的配制与换算、人体内结石的形成等生理和医学常识,给学生总的感觉是实用性强。而对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理论问题不做重点,但要求自主学习。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关联更大,对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机之于无机,在学习上应有它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性能上的主要区别,其关键在于有机物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其次,有机物尽管组成元素很少,但种类却比无机物多很多,主要原因是碳原子成键能力强和同分异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书写有机化合物不能像无机物那样写分子式而应写结构式,否则不知为何物。三是有机反应慢且副产物多,因此一般只要求写出主要产物即可。象这些在学习上的异同必须让学生明白,学生才会顺利地从无机化学过渡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在有机化学部分,从烃到含氧含氮衍生物各章节均详细讲解,无论哪个章节,均抓住三个关键词:结构、性质、应用。这个应用主要是针对生命科学而言,让学生真正明白人体的组成除了水和无机盐外,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诸如蛋白石、糖原、脂肪,还有各种酶、激素和维生素等等,正是它们在体内进行的一系列复杂而又协调的有机化学反应,才能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学化学固然离不开实验。医学化学实验的开设如何既与理论相衔接又自成体系,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从最初的借鉴到现在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编写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系列教材之一《化学实验教程》(已出版了三版)。实验项目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大板块编写,从中精选了8个实验作为农村订单定向班实验。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溶液的配制”“缓冲溶液的性质、配制和pH测定”“药用氯化钠的制备”等,有机化学实验有“阿司匹林的制备”“无水乙醇的制备”“有机分子模型的建造”“糖的化学性质”等,这些实验一是实用性强,与医药学关联大,二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都能训练到,三是综合性实验比例较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

三、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医学化学的学习主人

医学化学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原因,教师以前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法,虽不乏某些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基本是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参与,这样培养的学生势必只会死记硬背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积极探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起指导作用。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建构,教师要设置学习目标和问题,设计学习过程,提供学习资料,包括相关的化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医学关联,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问题情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理解,让化学课程成为联系医学知识的桥梁、解释医学事实和理论的工具,为后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选取有机化学章节中“立体异构”作为建构主义教学“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章节甚至其他课程。我们利用“有机分子模型的建造”实验,采用PBL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操作-结果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制作有机分子模型,摸索有机分子结构及立体异构现象[5]。有机化学的立体异构是同分异构中最重要的一类,也是学生对有机分子空间概念感到比较虚幻的内容。我们在农村订单定向班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办法,即利用kekule球棍模型先做“有机分子模型的建造”实验,老师就三大立体异构先提出问题“何为有机分子的构象异构、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这些异构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异构分别在哪些分子中存在?”要求同学们通过用模型构建、讨论甲烷、环己烷、2-丁烯、乳酸、酒石酸等分子模型回答上述问题,并自己任意构造某个有机分子。所以这样的实验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机会上台发言。老师最后做总结,并要求同学们先自学教材相关章节,再将实验和讨论情况写出实验报告。因先做了实验,待上立体异构理论课时,学生脑子里已经有了有机分子的空间影像,再讲典型构象、手性分子中的一些概念时就会感到比较轻松,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讲授和练习“次序规则”和“Z/E、R/S构型命名”,以及联系医学实际,用手性药物实例阐述对映异构与医药学的关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波,胡小建,等.以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的化学理论与实验技能训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63-65.

[2]曾明,周建波,等.浅谈化学教育在全科医学中的基础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22-123.

[3]苏宁.医用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蒋银燕.化学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第5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业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其教学思想理念、内容、管理水平以及实验操作手段都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抓本科教育,而对于本科教育除了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要求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生物科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是本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课。研究发现,各大高校有的对生物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有的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还有的是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1]。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层次浅显生物化学大实验是为生物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教学培养的对象是21世纪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些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应有助于他们从原子、分子、细胞及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内容中分析酶学特性的实验仍然是通过不同温度(0℃、25℃和100℃)研究酶的最适宜温度,通过唾液淀粉酶研究其对蔗糖和淀粉的特异性分解作用。然而,酶学性质还受当前热点问题,比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海洋酸化等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相关研究内容,因而也体现不出该实验课程的前沿特色。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联系密切,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从表型、结构、细胞、分子、生化等不同层面阐明了生命体系或过程中某一基本现象的化学原理,加强其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当今强调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验课程方法和内容陈旧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的内容基本上是由生物化学基础实验内容经取舍后分出来的一部分内容,基础实验课程内容较少。而且,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体现不出当前生物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并且,生物化学大实验内容中对基础仪器使用的实验较少,而仪器操作实验目前已成为生物化学大实验的前提,即重中之重,这些仪器技术操作的掌握也是生物学科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应把与生物化学该门课程最新成就有关的科学实验最新进展、理论和仪器技术通过实验课程很好地融入到课程中,并可实现生物化学大实验调控的反应体系介绍给学生。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目前,大部分实验教学还是由教师安排成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大纲和老师的讲授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且实验结果是完全可预知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培养方案中育人的培养目标,更与实验科学的探索本质不相吻合[2]。而当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加以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样还可以明确实验科学是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验证真理和探索真理为目标的。

二、拟解决的办法

(一)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引导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科研思维和创造力的能力,需要将对生物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安排,整个课程里面加入了生物化学课程基本实验技术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比如离心和分光光度技术操作,各种电泳和层析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含量的测定以及检测等。通过这些基础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们可以对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3]。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学生通过分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找相关的项目或者和本科生毕业设计相关的课题为实验立意;通过实验室开题报告对自己团队或者组队的实验设想和安排进行汇报,经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对实验的可行性、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给出建议和指导,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课题的准备工作和整个实验进程,并对实验结果可以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那么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整个过程使得学生对一些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增加课程特色的实验内容生物大分子中糖、核酸、蛋白质是生命体中三大重要物质组成部分,研究它们及其代谢产物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化学研究者探索的主要内容。以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为研究对象,不仅反映了当今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体现出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特色。目前有关研究酶活性质、蛋白层析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等方法研究生物体系中蛋白亚基组分变化的例子很多,经过合适的改变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内容体系。且在经过蛋白质层析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蛋白质谱鉴定技术。对于本科生而言,可以用已知蛋白,这样对于质谱鉴定结果可以更有依据。

(三)增添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我们应该注意添加一些最新兴起的和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使用技术,比如光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技术、离心机、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等。研究表明,上述这些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4]。如将分光光度技术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技术应用于酶动力学分析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叶黄素循环各组分的变化等,这些都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学生与学科高新技术的使用与联系,进而培养了学生对该领域更多的兴趣与了解。当然,在添加实验仪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中所用方法与技术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实践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发挥;既要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新领域、新热点,又要能体现出该实验课程内容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30(7):208-210.

[2]张华,李华玮.高职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牧业,2012,32(2):47-48.

[3]何弘水,尹丽,王永和,陈秀敏.本校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