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文化差异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差异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差异原因

第1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1. 形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1.1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地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普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1.2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1.3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2.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2.2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3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那有家,没有家那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但也容易忽视个体利益,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经常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甚至付出惨重代价。

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2.4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2.5科学观的异同

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现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包括现代教育、民主政治都是西方人的成果。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尽管中国一度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有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终究未能形成科学的风气和氛围,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所有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6道德观的异同

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而西方强调个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2.7法制观念的异同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8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处,尊重别人选择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2.9待人接物的异同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第2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高校作为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理应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宣传画、板报、演讲等活动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息的存在。学校还可以举行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赛, 这样, 学生就会查阅相当多的资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诗歌朗诵赛等, 让学生在加强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赏和发展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习惯, 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第3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 源语 目的语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常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本身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有著名的“动态对等”一说,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会掩盖“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有些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三、异化和归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为翻译者所使用。通过对翻译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较,译者可以使用异化或归化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而,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

四、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经常思考究竟是按照“源语”规范直接翻译源语文本还是依照“目的语”规范再创源语文本使其更像“目的语”的文本,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事实上,创造性本质蕴藏于任何文学翻译作品中。在某种程度上,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而且与源语文本相比较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是一个与文化差异处理直接相关的术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使用,出现了许多超过原作的优秀的翻译作品。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它具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思维和习惯并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译作。二是用强行的方式使“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从中国读者的角度出发,这个翻译的句子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句型结构而言,都与他们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远。但译者使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内涵。创造性叛逆的使用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叛逆绝对不能毫无止境、不经思索的乱用。在使用创造性叛逆之前,译者首先还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其次在处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蕴的意象时,用创造性叛逆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语”概念。

总之,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译者应从价值标准、、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从而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优秀的作品。文化是文学翻译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2003,(1).

[2]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4).

第4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

第5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文章以沪深两市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竞争战略识别指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两种竞争战略进行区分;其次,利用DEA模型测算其绩效水平,判断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匹配程度;最后运用多元回归进行研究,分析探究不匹配的原因。结果显示:高达90%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其绩效水平不匹配;战略目标未实现是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未达到DEA有效的原因;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

【关键词】

竞争战略;企业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DEA;多元线性回归

1文献回顾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其中,低成本战略强调较低的成本费用,包括成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差异化战略要求实现产品或服务差别化,体现其独特性;集中化战略旨在集定的客户群、产品线或地理市场,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但是关于何种竞争战略最优,波特并没有具体说明。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探究哪种竞争战略的绩效表现最优。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1.1采用低成本战略绩效较好Dess和Davis(1984)通过对19家制造业CE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绩效明显优于实施产异化战略的企业,并且两种战略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排斥。Kumar,Subramanian和Yauger(1997)研究认为采用低成本战略医院的盈利能力最强,而同时实施两种战略医院的绩效最差。Allenetal(2006)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识别竞争策略,并且发现低成本战略与组织绩效显著相关,认为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的绩效水平更高。王铁男(2000)研究认为沃尔•马特与邯钢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低成本,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郑兵云,陈圻,李邃(2011)认为采用低成本战略企业,不仅短期绩效更好,而且其竞争优势更持久。

1.2采用差异化战略绩效表现最优KooC.M.(2004)采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对123家韩国电子商务公司的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公司普遍偏好差异化战略。刘睿智,胥朝阳(2008)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绩效,结论显示,差异化战略比低成本战略具有更强的短期获利能力,竞争优势更持续。雷辉,欧阳丽萍(2013)指出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绩效显著优于低成本战略企业,低成本战略又优于无竞争战略,并且差异化战略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

1.3同时实施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会带来更好的绩效Wright(1991)利用PIMS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实施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23%的企业投资报酬率最高。Parker、Helms(1992)对美国零售行业的4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聚类分析与方差检验,发现组合战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优于采用纯战略的企业。Spanoset.al(2004)在波特战略基础上,将竞争战略分为单一战略与混合战略。通过对希腊的制造业进行分析,发现采用混合战略相比单一战略能够带来更好的绩效表现。韵江(2003)认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并提出了SOD战略分析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得出:融合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可以形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曾凡琴,霍国庆(2006)指出在大规模生产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异质化需求的整合竞争战略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徐万里(2013)建立了整合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的理论模型,认为在当前新环境下,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实现有效整合的途径为业务外包和电子商务营销。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侧重于对竞争战略绩效的评价,关于何种战略绩效最优并没有达成共识。其实,三种基本战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是否与企业绩效相匹配。随着Griffith等人提出战略匹配概念,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匹配关系。但对于匹配的标准以及不匹配的原因等问题,鲜少有文献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竞争战略进行识别;再采用DEA方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价,初步判断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最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分析不匹配的原因,为汽车制造行业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提出建议对策。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从2011年开始在其年报中披露研发支出情况,因此,本文选取2011-2013间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ST和*ST类公司;(2)剔除数据不全、缺失和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除2011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选取在深沪上市的38家汽车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3年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由新浪财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补充。

2.2指标设定

2.2.1竞争战略识别指标设定考虑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差异化战略与低成本战略两种基本战略。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资产利用率和劳动者利用率(StevenBalsamet.al,2011),因此本文衡量低成本战略的指标设定为:(1)劳动效率(销售额/员工人数)。劳动效率反映的是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水平,劳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成本的降低,体现了低成本战略的目标。(2)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周转率衡量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比越大,企业利用固定资产的效率就越高,越有可能实施低成本战略。这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采用低成本战略的可能性越大。追求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会在各种市场活动中投资较高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同时保持高溢价能力(StevenBalsamet.al,2011)。本文选取的差异化战略识别指标包括:(1)研发支出率(研发支出/营业收入)。差异化战略要求提供差别化的产品或服务,研发环节必不可少,研发支出的高低成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特征。(2)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营业收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为了保持独特性,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积极扩大营销活动,期间费用自然相对较高。(3)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润/销售收入)。差异化战略容易建立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使得替代品无法与之竞争。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率。(4)市价账面价比(股票市场价值/账面价值)。采取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潜在成长性更好,更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造成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越大。上述四个指标值越大,表示企业实施差异化程度越高。

2.2.2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定企业要赢得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制定战略,更重要的是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就是衡量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证。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判断竞争战略的选择是否合适。因此,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绩效能否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战略转型。绩效评价要从宏观视角审视企业人、财、物等资源匹配程度。本文在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营运管理及制造行业特点外,依据数据可得性原则及实证研究要求,本文选取总资产(资本投入)和员工人数(劳动投入)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

3实证分析

3.1竞争战略识别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验证因子模型与数据的相吻合程度,指标与维度之间的合理性以及确定变量与因子之间的从属关系,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和程度。本文采用A-MOS17.0,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因子载荷的显著性以及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KMO检验值为0.704>0.5,并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00<0.05,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提取战略因子,发现提取前两个因子后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547%,解释了原有变量75%以上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通过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市价账面价比在差异化因子上的载荷为0.34<0.4(临界值),因此,删除该指标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劳动效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解释低成本因子,期间费用率、研发支出率、销售毛利率解释差异化因子。根据表1分析结果可知:模型的组合信度大于0.7,平均萃取方差高于0.5,χ2/df为4.717<5,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小于0.1,GFI、NFI、CFI也都在正常水平,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综上所述,在准确定位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本文将38家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进行竞争战略分类,最终确定实施低成本战略有12家,约占总样本的32%,26家实施差异化战略。约占总样本的68%,说明我国绝大部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产品差异化战略。

3.2战略绩效评价本文根据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评价方法,运用DEAP软件对汽车制造行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整体来看,2011年-2013年,汽车制造行业的平均绩效水平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0.896下降到2013年的0.805。2011年效率值为1的公司有6家,而2012、2013年DEA有效的公司只有3家,占样本总数的7.89%,而其余35家公司为DEA非有效,说明竞争战略与其绩效不匹配的企业占到90%以上。我们还发现,DEA有效的公司都是实施低成本战略,这些公司注重成本控制,加强营运管理,以低成本优势取胜。

3.3回归分析竞争战略选择恰当与否,会在企业经营绩效中表现出来,通过上节分析,发现汽车制造业上施工的经营绩效在持续下降,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制造业的竞争战略选择不当有关。接下来本文采用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以及探究不匹配的原因。

3.3.1变量选取本文以DEA模型测算出的效率值衡量企业绩效水平,作为因变量;选取低成本战略(LOW)、差异化战略(DIFF)为自变量,分别用低成本因子得分与差异化因子得分来代替;同时考虑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SIZE)、杠杆系数(MOL)、成长能力(GROW)。各个变量指标及计算方法见表3。3.3.2模型建立为了研究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第t年。PERFit表示i公司t年的绩效水平,LOWit表示i公司t年实施低成本战略程度,DIFFit表示i公司t年实施差异化战略程度,εit表示随机误差。

3.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性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程度如表4所示。所有变量VIF(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远低于临界值10,Tolerance(容忍度)都大于0.2,说明各变量不会存在多重共线性,确保了回归分析的可行性。企业绩效PERF与低成本战略(LOW)的相关系数为0.672,并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显著正相关。企业绩效PERF与差异化战略(LOW)的相关系数为-0.588,在0.0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二者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证实汽车制造企业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本文根据回归模型,分别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通过分析表5,模型1和模型2的F值都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多加入了低成本战略(LOW),结果表明低成本战略的系数为0.58>0.5,并在0.0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说明,低成本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模型2的R2以及Adj.R2的值为0.394和0.317,分别大于模型1中0.285和0.208,说明加入低成本战略(LOW),使得模型的拟合度更高。因此,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的效率值未达到有效的原因在于:战略目标未实现。企业需要加大低成本战略的实施,追求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内部整合,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实现高水平的绩效目标。从表6中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3的F值分别为10.855、11.587,显著性水平Sig.都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模型3与模型1相比,多加入了差异化战略(DIFF),结果显示差异化战略的系数为-0.55,并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更加说明,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所以,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企业不能完全依赖差异化战略,追求过度差异化,在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情况下,需要对企业资源与差异化战略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注重成本控制。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本文以38家汽车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3年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区分两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利用DEA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测算其绩效水平,判断竞争战略与绩效是否匹配以及不匹配的原因。结果显示:(1)32%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低成本竞争战略,68%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2)高达90%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其绩效水平不匹配。(3)低成本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战略目标未实现是实施低成本战略公司未达到DEA有效的原因。(4)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表明实施差异化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不高的原因在于战略选择不合适。

4.2建议我国汽车制造业公司应及时调整战略,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差异化战略企业在追求异质化战略优势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自有资源的承载力,注重成本控制,还应该避免无意义差异化和过度差异化;现有采用低成本战略企业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合理的规模水平下发挥报酬递增效应,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战略有效实施,提升其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GregoryC.Dess,PeterS.Davis.Porter,sgenericstrate-giesasdeterminantsofstrategicgroupmembership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4,27(9):467-488.

[2]KumarK.,SubramanianR.,YaugerC..Pureversushy-brid:performanceimplicationsofPorter,sGenericStrate-gies[J].HealthCareManagementReview,1997,22(4):47-60.

[3]RichardS.Allen,MarilynM.Helms,SamuelA.CriticaltacticsforimplementingPorter’sgenericstrategies[J].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006,27(1):43-53.

[4]王铁男.竞争优势:低成本领先战略的理性思考-沃尔•马特与邯钢保持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0(2):189-196.

[5]郑兵云,陈圻,李邃.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7):101-107.

[6]KooC.M.,KohC.E.,NamK.AnExaminationofPorter'sCompetitiveStrategiesinElectronicVirtualMarkets:AComparisonofTwoOn-LineBusiness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2004,9(1):163-180.

[7]刘睿智,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J].科研管理,2008,29(06):36-43.

[8]雷辉,欧阳丽萍.基于CFA-GRA的竞争战略绩效综合指数构建及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3,(01):29-36.

[9]WrightP.T.,KrollM.,TuH.,HelmM.GenericStrate-giesandbusiness’sperformance:anempiricalstudyofthescrewmachineproductsindustry[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1991(2):57-65.

[10]ParkerB.,HelmM.GenericStrategiesandFirmPer-formanceinaDecliningIndustry[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2,32(1):23-39.

[11]SpanosYe.,ZaralisG.,LioukasS.StrategyandIndustryEffectsonProfitability:EvidencefromGreece[J].Strate-gyManageJournal,2004,25(2):139-165.

[12]韵江.竞争战略新突破:来自低成本与差异化的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2):90-96.

[13]曾凡琴,霍国庆.‘夹在中间’悖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67-72.

[14]徐万里,吴美洁,黄俊源.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并行实施研究[J].软科学,2013,27(10):45-49.

第6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种文学体裁,无论是其形式或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英语的十四行诗和汉语的七律诗都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准确地再现诗的内涵、风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还应译出诗的文化特色。许多翻译技巧,例如增补、注释、回译、替代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众所周知,汉语语言重视意合(parataxis) 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语言中有许多无主语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语语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删减主语、宾语、关联词等来实现语言和篇章的连贯以及解决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矛盾。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译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的特征,译者按照英语“主谓宾(svo) ”结构的语言模式,增加了主语“i”、关联词“if”和谓语动词“see”;译者采用诠释的方法,将“床前明月光”译成了“abed , i see a silver 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来弥补文化差异的一种翻译技巧。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其它类似的例子如下: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身壮如牛as st rong as a horse (陈安定,1998 ,p271)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近20 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 或foreignization ,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对于赞成异化理论的译者而言,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因此,译者无需为使目的语读者看懂译文而改变原文的文化意象,相反,译者应将源语文化“移植”于目的语文化中,以让译文读者直接理解和接受源语的文化。在《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truly ,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郭建中,2000 ,p281)

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再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郭建中,2000 ,p628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源于英语的成语。

在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中,只有“神( god) ”,没有“天”。然而, 《红楼梦》是一部贯穿了中国佛教和道第5 期廖 红 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457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教思想的中国古典小说。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氛围,杨先生在翻译时根据异化的理论将“天”译作了中国人信仰中的“heaven”,而不是西方人所信仰的“god”。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adaptation 或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是归化理论的代表。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郭建中,2000 , p79) 。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因此,只追求词汇上的对等是不够的,翻译最终的目的还应是通过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郭建中,2000 , p279)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 在翻译《红楼梦》时使用了归化的理论。例如,霍克斯直接将英语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成语本身的风格,即“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他将带有佛教色彩的“天”译为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神( god) ”。在翻译台湾小说家白先勇的英语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时,译者也使用了归化的方法来处理文化差异。“lyceum”的本意是指在希腊人们观赏戏剧、歌舞或交流学术经验的地方。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为满足中国读者的习惯将其译为“兰心剧院”。“兰”源于中国文化中的“梅、兰、菊、竹”,是一个极富中国文化底蕴的词汇,远比直接将“lyceum”译为“剧院”意义深刻得多;其次,四字词组属典型的汉语特征。因此,“兰心剧院”的翻译是以目的语———汉语作为归宿的。

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为翻译者所使用。通过对翻译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较,译者可以使用异化或归化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

四、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经常思考究竟是按照源语规范直接翻译源语文本还是依照目的语规范再创源语文本使其更像目的语的文本,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事实上,创造性本质蕴藏于任何文学翻译作品中。在某种程度上,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而且与源语文本相比较是一种再创造。法国文学家、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认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埃斯卡皮,1987 , p137) 。创造性叛逆是一个与文化差异处理直接相关的术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使用,出现了许多超过原作的优秀的翻译作品。例如,诗人惠特曼认为弗雷里格拉(freiligrath) 翻译的德语版的《草叶集》远远地胜过他自己的原作。

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它具有两方面的目的:

一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思维和习惯并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译作。例如,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la cousine bette 和le pere goriot直译为汉语应是《表妹贝德》或《堂妹贝德》以及《高里奥大伯》,但是为了缩短目的语读者和原作之间的距离,翻译家傅雷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和作品独特的背景将这两部作品译为更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贝姨》和《高老头》。傅雷的翻译在中国读者中广为流传以至原作的法语标题渐渐为人们所淡忘。

二是用强行的方式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例如:在翻译t. s. 艾略特的《j ·阿尔弗雷得·普鲁弗洛克的爱情歌》中的:“should i , after tea and cakes and iceshave the st rength to force the moment to it scrisis !”(谢天振,1999 ,p150)译者为了向中国读者介绍欧化句型,将其译为:“是否我,在用过茶,糕点和冰食以后有魄力把这一刻推到紧要关头” ( 谢天振,1999 ,p150)

从中国读者的角度出发,这个翻译的句子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句型结构而言,都与他们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远。但译者使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内涵。

创造性叛逆的使用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叛逆绝对不能毫无止境、不经思索的乱用。在使用创造性叛逆之前,译者首先还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动态对等,钱钟书的“化”等;其次,在处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蕴的意象时,用创造性叛逆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语概念。

另外,译者应记住滥用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坏译”、“误译”或“错译”。

从以上所分析的,我们得出结论文化是文学翻译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的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 埃斯卡皮1 文学社会学[m]1 王美华,于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

[ 2 ] 陈安定1 英汉比较与翻译[m]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

[3 ] 郭建中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1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 4 ] 郭建中1 文化与翻译[m]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5 ] 刘宓庆1 当代翻译理论[m] 1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1

[ 6 ] 刘宓庆1 问题与翻译[m]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1

[ 7 ] 谢天振1 译介学[m]1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第7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把中国区域划分为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两大区域,对1981-2008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经研究发现,造成全国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并非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的区内差距才是全国经济差距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少数民族地区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民族地区经济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世纪末以来,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以及“兴边富民”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虽然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但由于其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区域经济差异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差距的不断加大,很多学者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三分法)魏后凯(1996)利用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三大经济地带内部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四分法)刘靖宇、张宪平(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六分法)覃成林利用泰尔指数把全国划分为六大区域,结合三大经济带与南北分异的格局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研究。此外,杨明洪、孙继琼(2006)基于七分法划分区域后,用泰尔指数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张宗益、邹畅(2006)基于八分法划分区域后,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分析我国经济差距的原因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对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还不多。为了更好的衡量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下一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提供参考,本文拟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我国的经济总体差异,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两个区域间差异以及两大区域各自内部差异及其演变进行系统的比较,讨论和分析。

二、泰尔指数方法介绍

本文依据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和分布的情形,将中国分为少数民族地区(新疆,,云南,贵州,内蒙古,广西,宁夏,青海)和非少数民族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利用这个区划方案来比较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差异情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对象。采用是1981-2008年的数据,数据取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泰尔(Theil)指数或称泰尔熵标准,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或者不平等度)的重要指标,它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泰尔(Theil)在1967年运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时提出来的,该系数满足达尔顿-庇古(Dalton-Pigou)转移支付准则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的程度越小。由于泰尔指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变化过程、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内经济差异变化的情况,以及区际经济差异和区内经济差异变化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信息。因此泰尔指数被广泛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中。本文所用的泰尔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1)

其中 是泰尔指数,测度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差异; 为第 个省市区的GDP值; 为第 个省市区的人口值; 为全国的GDP值; 为全国的人口值。由于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造成经济差距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的分解式来分析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对全国经济差距的影响。泰尔指数的分解计算式如下:

,(2)

其中 , (3)

, (4)

, ; (1代表少数民族地区,2代表非少数民族地区)

, ; (1代表少数民族地区,2代表非少数民族地区)

式中 为区际差异; 为区间差异,是各区域内部差异 的加权和; 为第 个区域GDP占全国的份额; 为第 个区域人口占全国的份额; 为第 个区域第 个省市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 为第 个区域第 个省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份额。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泰尔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在进行对数运算时如果取不同的正数作底,结果只会相差一个常数因子。在此说明一下,本文在进行对数运算时均取e为底。

三、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结果

根据理论基础中的公式(1)(2)(3)(4)计算出1981-2008年全国各省市人均GDP区域总差异的泰尔指数值及各部分的分解值,见表1。

1.全国各区域经济的总体差异

根据上表中总体区内差距( ),区间差距( )以及泰尔指数值( )画出折点图,如下图1所示。图1显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是非线性的,时增时减,但是从总体来看,主要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的过程。并且全国整体地区差距水平与区域间差距的趋势基本一致,可以说,地区间差距的持续变动是引起全国整体差距变动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根据总体差异值的变化我们大体上可以将1981-2008年这28年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90):这一阶段,泰尔指数整体上是稳步下降的,每年减幅均衡,从1981年的0.149006下降到1990年的0.106882,平均降幅为2.83%。第二阶段(1991-2002):这一阶段泰尔指数总体上是曲折上升的,区域差异扩大的幅度比较大,并且在2002年达到最大为0.169303。2000-2002年增幅最大为43.63%,这一阶段的年平均增幅为21.82%。第三个阶段(2002-2008):从图1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阶段经济总体差异逐年稳步减少,降幅为31.5%,年平均降幅为5.25%。至2008年全国区域经济差异基本上与1992,1995,1997,2000年等较低年份相同。

2.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分解

下面我们就通过泰尔指数的分解,找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1)区内与区间经济差异贡献率及变化情况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划分,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如表1和图2所示。

在1981-2008这28年间,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内经济差异,区内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因此造成全国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区内经济差异。从图2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28年区间差距的变化的一个关键点是1997,1981-1996年区间差距都维持在较小的范围内,1997年区间差距变化明显大于1996年,增幅为157%。1997年之后也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比前16年较大的范围内。

(2)区内经济差异变化

我们以上已经分析出造成全国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区内经济差异,下面我们来分析哪个区域的内部经济差异是最主要原因。

从表1和图3(如上所述, 代表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异, 代表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异, 代表整体差异)可以看出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大,走势与全国区域经济差距走势大致相同,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是造成全国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于非民族地区的区域跨度比较大,包括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少部分的西部地区,而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同时,1981-2008这28年间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差异逐渐增大,尤其是2002年之后,增幅加大。为探求中国整体经济和谐稳步的发展,就要求在不断减小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异的同时,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

四、结论

本文用泰尔指数对1981-2008年全国人均GDP测度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全国区域经济整体差距经历了减小-扩大-减小的过程。1990-2002年是曲折扩大过程。2002年至今整体上一直呈不断减小的趋势。

从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对总体经济差距贡献的变动来看,区域内部的差异是全国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力量。也就是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这与我们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

从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来看,总体差异主要是由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经济差异造成的。当务之急是在不断加速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不断减小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距。虽然近些年来非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差距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全国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民族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在逐渐增大。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不忽视民族地区内部差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07CTJ003)”;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021211030312)。

参考文献:

[1]刘靖宇,张宪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38.

[2]刘尚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北方经济.2008(8):55-58.

[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2008).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1.

[4]孙靖,黄海滨.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4):51.

[5]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经济研究.1996(11):66-73.

[6]武春光,于成学.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统计与决策.2008(18):114-116.

第8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10

1引言

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旅游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旅游差异化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品差异化产生于产品的物理特征和其他市场混合因素,并于1980年提出著名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理论,将差异化界定为企业为顾客提供的独特产品或服务,正式确立差异化战略这一概念。此后,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差异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将差异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较早出现在饭店业,邹统钎(1993)指出饭店业的竞争战略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尽量避免单一的价格竞争,努力寻求产品差异化,开展附加值的竞争。旅游差异化既可以来自于产生物理差异的“生产”和服务阶段,也可以来自于产生心理差异的营销阶段。

当前,国内在旅游差异化方面已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系统查阅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四方面评述旅游差异化研究进展,以期从中得到有益启发,促进国内旅游差异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化。

2旅游产品差异化研究

Shaw较早论及产品差异化,在他看来,产品差异化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其结果是企业创造了需求,同时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Chamberlin、Edward H以产品差异化的研究建立了垄断竞争理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之作。早期研究?J为产品差异化来源于产品固有的物理因素、非物理因素和不是产品本身固有的辅助因素。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将产品差异划分为横向差异、纵向差异和产品特征。在纵向差异中服务差异是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把生产和服务阶段的物理差异,即横纵向差异界定为旅游产品差异化,将营销阶段的心理差异,即产品特征,归入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

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实施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是摆脱单一价格竞争的有效途径。

2.1旅游产品差异化与低价竞争

在旅游产品差异化与低价竞争关系研究方面,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被广泛运用,且研究对象集中于旅行社,认为创新是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有效途径。陈青雁(2009)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以及博弈分析方法,论证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当前旅行社应选择的策略方式。杨丽(2010)主要关注了差异化中的增值服务,探究旅行社如何通过增值服务来实现其产品的差异化。关华和赵黎明(2010)针对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与差异化的Bertrand价格竞争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旅行社实现差异化的策略,即淡化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细分消费者市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2.2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

对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的探讨,陈志永(2004)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认为导致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有三:一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二是旅游产品的不可专利性;三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旅游消费群体和主观偏好尚未形成。特别地,陈志永(2011)还探究了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原因。研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给产品差异化带来了困难,而乡村旅游地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差异化经营需要面对高交易成本。

2.3旅游产品差异化个案研究

在旅游产品差异化个案研究方面,韩卢敏等(2008)、王玉英(2012)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省域、安徽休宁县县域案例地的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曾建明和肖洁(2010)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进行了探讨。更细微地,曾敏(2012)认为地域特色与情绪调动力是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两大驱动力,从一个设计师的视角,针对国内旅游纪念品的包装现状,阐述了“快乐的差异化”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综上,一方面,学者们对旅游产品价格竞争尤其是旅行社产品的低价竞争大为关注,这与旅游市场零负团费顽疾久治不愈的现状密切相关,体现了学术研究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另一方面,现有文献多是重复借用博弈论模型来说明产品差异化不足造成了低价竞争,得出需要实施产品差异化的结论,在论及产品差异化具体策略时,与前半部分脱节。此外,当前主要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定性地研究旅游产品差异化。如何确定差异化投资的临界点、保证差异化的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杨丽(2010)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她建立了差异化模型,研究了差异化程度如何影响差异化效率,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3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要求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旨在通过市场交换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经营目标。旅游产品的产品特征主要表现为品牌,广告是加强品牌宣传的重要策略。旅游差异化不限于生产和服务阶段的物理差异,还包括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是战略营销的核心内容。

饭店差异化营销应寻求差异化变量和支持因素,在实施中坚持需求导向、动态均衡、系统操作、全程管理与攻心为上。旅游景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选择与组合需要关注从景区产品差异化到选定目标市场、从目标市场到市场定位、从市场定位到营销策略的整合推广三大重要转折,以实现由景区产品向景区品牌的转变。刘晓辉(2003)在做了贵州旅游市场细分与旅游资源SWOT分析后,建议为旅游者提供多层次、差异化、档次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相应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进行差异化服务。他强调的“差异化”与无差异大量营销相对。在民族地区的旅游营销中必须把民族要素考虑进去,突破常规,差异化思维,最终达成民族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格局。

张超(2009)构建了旅游产品信息性差异化模型,进而讨论旅游市场上规模经济、游客对产品特征的敏感度、广告技术、基于资源的产品种类分别对广告强度有何影响,体现了在目的地营销过程中,通过发布、传递产品信息来实现信息性差异化,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独特差异化过程的内在机制。

高静、焦勇(2014)在竞争分析框架下探讨旅游目的地如何运用品牌个性实现差异化定位。耿松涛与薛建(2015)开展了海口与三亚旅游形象差异化研究,得出基于遮蔽理论的海口与三亚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在旅游目的地协作基础上的差异化。

众多学者对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差异化营销进行了探索,强调了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具体落实差异化营销却流于表面,对差异化营销渠道的打造关注度不够。没充分考虑旅游产品与一般商品营销的异同,对策缺乏针对性。

4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

差异化战略即企业提供被全行业认可的独特产品或者服务,实施的方法包括独特的设计或者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的功能、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等。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他的名著《差异化经营》中提出,差异化有速度和内容两大来源。

董建英和余良(2004)在分析旅游产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波特的行业结构化分析理论,阐述了旅游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的优势,强调旅游企业要选择顾客所重视的、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实施差异化,在产品、服务、人员、价格、售后服务、过程等环节努力。

波特的“夹在中间理论”认为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不能兼容。李东娟和熊胜绪(2011)提炼出经济型酒店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耦合因子,认为经济型酒店实现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种战略优化耦合。翁瑾(2008)研究传统旅游热点地区与新兴旅游热点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结论表明,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新兴旅游集聚中心的形成,这是成本领先与差异化兼容的体现。

关于遗产地差异化,钟士恩等(2015)构建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古镇实现分级、分类评价及其差异化发展路径选择的指引。姚宏和李晓英(2015)以莫高窟为例,发现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需求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并深入分析感知差异的产生原因,提出遗产地景区差异化开发需从展示分区差异化、价值挖掘差异化和产品分层差异化三方面着手。

李东娟(2015)构建了“差异化战略-顾客价值-企业经营绩效”的理论模型,并以在线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构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情感要素差异化三个方面探讨在线旅游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路径,同时格外重视控制差异化成本。该研究开发了差异化战略度量量表,是主要创新点。

5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

差异化战略作为三大通用竞争战略之一具有个体逐利性,但不能忽视战略的群体互惠增长。旅游差异化不意味着截然不同,差异与同一是联系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差异化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都只是在旅游者关注的某些价值维度的“标歧立异”,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共性仍然存在,求同存异为旅游合作创造了可能。区域旅游一体化也需要差异化来避免发展的同质化,为区域旅游注入生机与活力。

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差异化下的合作、合作背景下的差异化、差异化与合作的交融三类。崔晓明等(2010)考察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张在旅游产品差异化视角下进行区域旅游合作;蒋丽芹和张丹(2012)则尝试从苏浙皖沪的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桓占伟(2009)研究了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探讨郑汴旅游文化的不同特质、旅游文化产业的同质化困境,倡导差异化发展思路;李洪娜和赵亮(2009)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避免旅游产品同质竞争应采取的策略。杨丽(2013)将旅游产品差异化贯穿到旅游供应链的合作协调中,在研究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考虑到各旅游企业合作协调;在协调各旅游企业合作冲突中,同时考虑如何激励各旅游企业进行产品差异化,提出了基于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旅游供应链合作协调策略。

6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旅游差异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争相求新求异。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实施差异化战略以寻求竞争优势成为摆在广大旅游经营者面前的难题,使得加强旅游差异化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旅游差异化研究中,我们应始终明确旅游现象是复杂的,旅游本质是单纯的。“人诗意地栖居”这一旅游本质不应被旅游差异化所掩盖。未来旅游差异化相关研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6.1建立统一的概念体系

现今的旅游差异化研究零散地分布于产业组织、企业管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旅游差异化、旅游差异、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差异化战略等多个概念之间界定模糊,需要建立统一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来规范旅游差异化相关学术研究,对已有成果进行整合。

6.2加大?β糜尾钜旎?战略效应的研究

旅游差异化战略的原因与过程,学者们给了大量关注,而对于结果的研究较少。可定量研究旅游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从效应研究中,明确应如何正确实施差异化战略。

第9篇:文化差异原因范文

关键词:旅游英语 翻译 创造性

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成为我国朝阳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游英语翻译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语言沟通和文化传播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创造性展开论述,以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创造性必要分析

1.读者需求

中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差异,既包括文化背景,同时也包括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要以服务读者为主要原则,目的在于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要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全面的理解和阐释,这种翻译是译者在自身的理解后进行的综合整合,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效消除,促进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在内化原作的基础上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差异,达到基本的需求和满足。

2.文化差异需求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差异需求。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既有交流功能,同时又富有创造。旅游英语翻译并非单一的语言转换,换言之,是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转换,即跨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表现是文化之间的转译,这个过程中,信息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译者本身在翻译过程中重新创造的文本内容。相对原文,翻译文本属于创造性文本。

旅游英语翻译属于跨文本意味的翻译内容,原文本当中产生的文化意味与译文当中的文化意味之间也存在差异。同时,读者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形成主观性意境理解。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关照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内化以及阐释,以此消除读者与译者之间固有的文化差异性。旅游英语自身的文化属性对旅游英语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对策

1.从语言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创造性

首先,旅游英语翻译工作想要得到有效开展,需要从语言层面加以创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翻译者关照读者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并基于此进行翻译。其次,译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在文本当中倾注自身情感要素,译文文本句式、结构等都应当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充分表现,更是作者逻辑思维的表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完成阅读。译者与读者之间就会在情感活动方面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译者需要在进行文字翻译的过程中兼顾双方的情感,消除文化差异的鸿沟。

2.从读者主观意识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创造性

读者对译文形成的理解是基于个体惊经验与社会经验的结合。所谓个体经验,就是指读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知识储备。基于这种个体经验,读者在对译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性理解。社会经验这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为读者带来的一种宏观感受。读者在进行译文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社会当中的诸多方面因素,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译者需要对读者心理特征加以理解,并在读者主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工作。

3.翻译策略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创造性

受到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影响,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在文化取向以及相关层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了许多风俗礼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外国人无法认知和理解我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就不利于我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特色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在差异与得失之间平衡两者的关系,以此达到旅游英语翻译工作的最佳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基于此,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英语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水平不够,这就需要加大我国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与翻译工作,是充分发展中国旅游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裘禾敏 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辩[J].外国语,201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