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基本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基本护理知识

第1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影响因素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感染率比较高的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及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项重要机构,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可减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几率。[1]本文对某院临床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暴露后职业防护知识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作为本次调查单位,并以该院46名临床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46名临床护理人员,男6名,女40名,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32.1±3.0岁,文化程度主要是大专和本科,工作经验为1―20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应用自填式调查方式,当场向临床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由临床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制定的调查问卷,医院和相关部门可参考我国制定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自行设计,设计的问卷内容,应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基本信息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等内容。

1.2.2 分析指标

对临床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进行测定:知晓:临床护理人员在问卷调查中,可回答正确8道艾滋病基本知识,或者回答正确的题数6;临床护理人员在问卷调查中,可回答正确14道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或者回答正确的题数9。临床护理人员的知晓率=(知晓人数/调查人数)×100%。

1.3 数据统计

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2分问卷回答不完整,占4.3%,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5.7%(44/46)。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

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全部回答正确8道题目的有20名,占43.5%,回答正确题目超过6道以上的共43例,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93.5%,表明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程度比较高。

2.3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

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有5名未听说过艾滋病职业暴露,占10.9,可正确回答艾滋病职业暴露题目超过9道以上者共有18例,占39.1%,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总知晓率比较高。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只有8名可正确回答出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性服药的最迟期限及服药疗程,对于“使用针头后,应先套上针帽,然后置于固定坚硬的容器中”这项操作规程,只有13名,占28.3%。多数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艾滋病职业暴露后,一定会被感染。但调查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对伤口或者黏膜的处理时,具有较高的正确率。由此说明,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需要医院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该院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知晓率为93.5%,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学历、是否治疗过艾滋病患者及其感染者、对艾滋病疫情关注程度。但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为39.1%,知晓率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与工作期限和是否接受培训因素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如下:

3.1 赋值说明

对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别对其工作年限、学历和是否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等因素进行赋值。

3.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因变量为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单因素分析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对艾滋病患者或者感染者的接触程度和治疗、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是否接受艾滋病了解基本知识培训等内容。[2]分析结果表明,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与其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等因素不同。对临床护理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排除混杂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临床护理人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学历、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程度和对艾滋病患者及其感染者的治疗等。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越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越高,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程度越高,知晓率也越高。

综上所述,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比较熟练,但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需要医院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53-01

基础护理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护理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了护理人员的“硬实力”。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评判一个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士用扎实的基础护理来达到患者的满意。基础护理作为护理院校的专业特色,应该着重保证基础护理的教学质量,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临床实习作为护理学生过渡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转换阶段,对于护理学生的护理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基础护理对护理的作用,以实习护生这一角度来分析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情况,并评价实习护生在基础护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正确地方法来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本研究针对本校出去实习的2013年4-5月160名实习护生进行基础护理认知的调查问卷,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4-5月采取便利的方式,从本校出去实习的护生中随意抽取180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60份,经过统一指导后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12 0.24)岁;其中独生子女56人,非独生子女104人,学历均为专科学历。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在结合相关文献、实践经验、专家意见上自行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矫正修订。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实习护生的基本信息;(2)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10个方面的认识状况;(3)其他相关的基础护理的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后来分析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认知。

2 结果

3对策

根据上述的调查问卷,总结出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程度,找出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增强对实习护生的基础护理知识的培训

实习护士作为踏入工作岗位的首次工作,扎实的护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上升的今天,基础护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都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学校教师应该计划组织模拟的基础护理内容训练培训,做好相关记录,并通过重要项目统一考核与其它项目抽考相结合的方式对护理学生进行基础护理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作为本科目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

3.2加强实习护生的心理调节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众多的学生基本情况,带教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和帮助实习护生的某些行为,鼓励她们尽快找准实习自身价值的突破口,拓宽实习护生的思路,将讨厌、烦躁、不满等情绪转化为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热爱,培养她们良好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

3.3护士长应对基础护理工作以身作则

护士长应该注重自身榜样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实习护生来说,应当充分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护士长严格把控基础护理质量,完善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指导实习护生怎样才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护士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第3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

第4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护理学基础》渗透职业防护优秀率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医院这样的工作环境,经常会暴露在各种职业危害之中。护士工作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美国医护人员中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导致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的人数达数百人。所以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非常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护理能力。本文针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

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

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

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

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卫生学校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技能。护理专业的知识学习,关键在于实践,实践可以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知识记忆,通过模拟训练活动,对护理专业案例进行分析以及规范操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技能。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所占的比例为54.0%,26.0%,P

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明显,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防护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对《护理学基础》教师的职业防护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防护意识,是提高职业防护教育质量的一种途径。还可以通过临床见习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亲身体会护士的工作,真正的实现职业防护知识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提高卫生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卫生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善,引进一些先进的、安全的医疗器材,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教学工具,通过针对护理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以后从事护理工作以后,对自己的护理行为、护理意识、护理习惯等进行约束,通过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将职业防护渗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静芬,黄秋杏.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60.

[2]郑凤莉.浅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08):879-880.

第5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第6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结论 全科护理意识对于提升卫生院的综合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护理工作中,并逐步扩大到社区卫生室等下级医疗机构,从而带动辖区内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卫生院;综合护理;全科护理;基层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72-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近年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因而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针对基本社会保障进行改革,医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改中,对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了划分,以满足各部分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院属于基层医疗机构,也是地区的医疗中心,其承担了辖区内的保健、预防等医疗服务,凸显了医院自身的服务性。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性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其护理开始转向全科护理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疗全科护理相关文献资料、卫生部关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文件、本院综合护理工作资料等作为研究资料,分项整理、记录、统计并分析。

1.2研究方法

针对卫生院工作的综合护理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基层医院的主要服务目标和服务要求,分析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

1.2.1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的特征

卫生院承担辖区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等。卫生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基层群众,院内设置基础科室,推行全科医疗,可应对常见病的诊疗,同时卫生院也履行协助转诊的义务,帮助抢救危重患者。卫生院护理工作属于综合护理,由于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因而护理人员要负责多种疾病的护理,工作十分庞杂,不仅需要按医嘱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还要登记电子病例,实施护理管理,做好交接班记录等[1]。

1.2.2全科医疗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随着医改的深化,对卫生院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始推行全科医疗。作为卫生院护理人员,其应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因而综合护理工作也要向全科护理转型,要求护理具备全科护理意识,提升卫生院护理工作质量[2]。

2结果

从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分析来看,其综合性特征较为突出,而随着全科医疗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突出综合性,还要凸显服务性,同时护理质量也要求提升,应基于全科医疗,在此发展趋势下,推广全科护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卫生院全科护理模式,真正使卫生院医疗水平提高。由此可知,全科护理意识可有效推动卫生院综合护理发展,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综合护理工作中。

3讨论

作为卫生院,应加快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工作,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本院总结了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的相关对策,如下所示:

3.1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塑造全科护理意识

基层卫生院要做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工作,因而要求护理数量掌握这些疾病的护理方法,具备较高的护理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全科医疗的要求。卫生院可通过培训和专题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学习)内容为:全科医疗知识、全科护理服务要求、各科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先进技能资料(图片、视频、纸质材料等)等[4]。培训(学习)后,院内要对护理人员统一考核,保证其学习效果良好,并树立起全科护理意识。

同时,院内还要进行业务讲座,针对具体的全科护理工作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巩固全科护理意识。除统一培训以外,院内鼓励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自学,追求更好的专业水平。

3.2改善护理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服务性

全科护理强调了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护理人员应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关注患者的精神需求,提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重视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护理服务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作为护理人员,要强化其思辨能力、观察能力,院内应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辅导,使护理人员更善于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4]。护理人员也要提升自身修养,可由护士长组织进行礼貌用语、仪表、风度学习,

培养护理人员乐观的服务态度及自我调节的方法。

3.3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健教宣传,提升护理工作的教育性

对于卫生院来说,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在

护理工作中重视健康教育,也是医疗服务进步和提升的表现。在全科护理意识中也注重护理服务本身带来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可有效弥补卫生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缺陷,因而推行健康教育宣传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向服务对象传播科学的保健健身知识,如低盐饮食、禁烟、锻炼、血压控制、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注意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从而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护理人员有意识的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本身就是全科护理意识的体现。作为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责任感,使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向基层群众传达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和基础保健意识。

综上所述,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改善了护理管理环境,提升了护理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全科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袁莉.全科护理工作发展现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7(4):77.

[2]王萍.全科护理模式之我见[J].护理研究,2012,9(2):103.

第7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近年来,我校提出“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教学理念[1]。在此指导下,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了针对护理学专业的护理应用解剖学。

护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也从以前单一的传授解剖学基础知识向人文素质教育、解剖基础知识、护理应用解剖操作技术、和实验考核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的网络多次曝光医学生玩尸照,虐尸照等事件[2],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充分暴露部分医学生伦理道德的丧失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部分医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乱刻乱画,不尊重标本,甚至拍照相互炫耀等事件时有发生。另一个极端是,个别护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标本、尸体有恐惧、厌恶等心理,不愿接触、观察和解剖标本。解剖学作为护生首次接触的医学课程[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对护生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意思。第一次实验课非常重要,第一,不要马上让学生接触到尸体,而是让学生首先参观一下生命科学馆,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然后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骨骼标本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接受,最后达到接触尸体,解剖尸体的目的。第二,要给学生讲解老一辈解剖人获得标本、建立试验室的艰辛和志愿者为我们的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故事。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激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每次在尸体上操作都要先对尸体鞠躬,从对尸体的尊重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对前人的感恩。从而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

二、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

据统计,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有关,护理操作技术中,100%与解剖学有关[4],因此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发现,部分护生具有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解剖学基础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学习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穿刺术、引流术等护理应用解剖的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首先对于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道理,先把基础打牢才是关键[5]。在实验课上,要把解剖学基本知识、重难点、以及结构特点等贯穿于教师的示教过程;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标本,模型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形象记忆解剖学结构;然后,采取分组讨论,两两相互提问的形式,加深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答疑;最后,每次课都要留出时间进行课堂总结,重难点提问以强化学习效果。

三、贴近护士职业,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特色

护理应用解剖学是解剖学通向护理专业课的桥梁课程,在解剖学实验课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护理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6]。针对我校护生“面向基层,必须,够用”的培养特点[7],在护理实验教学中,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实用性,有效筛选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对基层医院常见的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如注射术、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所需要掌握的体表标志、表浅动静脉,内脏插管术需要掌握的相关脏器的位置、体表投影、狭窄、弯曲等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进行标本识别和实际操作。对非常见操作技术如神经损伤护理等涉及的神经走行、分支进行压缩或删减。同时,充分利用一些常用的活体教学的体表标志,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同学之间进行触摸、观察和辨认。此外,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标本上进行护理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标本考核的改革

第8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契约论”作为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用来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出现了问题,症结不在于这一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而在于这一理论的阐释者从一开始就由于利益及立场的影响对这一理论作了偏斜的理解。“社会契约论”理论本身无论从其目的、内容还是通过分析其相对性属性都决定其是一种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科学理论,而不仅仅是为发达国家唱知识产权保护高调服务的,其同样也能够对目前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作出合理的解释。 论文关键词: 社会契约论 目的 内容 相对性 还原 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2009年9月公布了题为《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的整合》的长篇报告,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报告针对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知识产权制度应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为基本立场,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系列问题作了广泛而翔实的报告。如何看待这一报告?不同的人反响不一样。一些人大声叫好,认为讲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一些人嗤之以鼻,认为无非是一帮学者讨好发展中国家之举。 本文仅就报告第一章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展开分析,还其“庐山真面目”,论证这一理论并非是仅仅为发达国家唱知识产权保护高调服务的,其同样也能够对目前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的意义 第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冲击,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这种变化的趋势,就必须把握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因为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有利于我们透过知识产权保护的种种现象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 第二,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基本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促成对话。对基本原理持有不同理解的人可以通过“有益的对话”来克服现有理论的不足,进而对具体的制度建设发挥作用。 下面笔者将结合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来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型,知识经济就是这个重大转型变化的一个基本方面,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这种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可见,知识或者说知识产品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那么什么是知识产品?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但都只是从浅层意义上去揭示知识产品的含义,而没有揭示出知识产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个性。在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这份报告中则谈到了这一点,并指出了知识产品的三大属性:1.知识产品的无竞争性。这是指知识产品使用者的使用不会发生冲突,知识产品被某人使用的同时并不排除其他人的占有和使用。2.知识产品的非消耗性。即指知识产品不会通过使用而被消耗掉,某一个人的使用也不会导致另一个人使用量的减少,也不会影响另一个人的使用。3.知识产品的易逝性。具体是指虽然精神产品作为知识是无形的,但知识的应用结果则是有形的,一旦“物化”,即其应用生产了产品,则被仿制以及相应原理的泄密也在所难免。由此得知,知识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 报告指出,正是由于知识产品的这三大属性使得“知识或知识产品天生难以阻止他人使用和复制它”,呈现出“生产成本高、复制成本低”的状态,进而导致“市场失灵”,知识产品的生产缺乏“财务动机”。再往前看的话,如果这种动机长期缺乏,必将使公共利益受损,因为如果花费了相当代价得出的成果很容易被复制,研发人员从事研究开发的热情也就会因此而降到冰点,没有很多人再愿意投入资源搞发明创造了。这在经济学上就叫做“外部经济效应”。 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这种“市场失灵”问题,于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应运而生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的垄断权利进而对付不向其创造付费而使用的揩油者,这样就弥补了公共产品这一市场失灵效应的恶果,从而使发明者创造者的热情充分发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 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分析 报告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的分析是分别就专利权和著作权展开的 。但是我在下面的分析中可能比较侧重于专利权的分析。 (一) 西方发达国家眼里的“社会契约理论” 报告首先就明确了专利权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看法的实质可综合如下:认为思想是发明人的财产,但是单纯的占有思想,对于发明人来说是不够的,他应当能利用思想。然而思想不是物,如果将其公开,可能被各种人加以利用。为了使发明人能够一个人利用它,发明人应当得到禁止别人利用其思想的权利。所以,按照契约理论,专利是以国家面貌出现的社会同发明人之间签订的一项特殊的契约。这项契约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发明人来讲,公开技术获得垄断权可以补偿发明创造活动中支出的劳动和费用,还可以获得更大利益。社会得到的利益表现为增加了新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科学与技术,并成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专利权期限结束后,发明变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公众可以自由使用。反之,如果社会对这些技术不加以保护,这些技术的发明人就会被迫保守发明的秘密,社会获得新知识就会受到阻碍,科学研究就得不到最新情报而不得不重复大量的初级水平的劳动,甚至有些发明被发明人带进坟墓。社会却什么也得不到。 结合社会学原理分析可以发现,从短期来看,如果专利保护力度过弱,公众获得专利就较为容易,因而社会公共利益也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相反,如果专利保护力度过强,专利权人的利益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从社会契约理论出发,公共利益和专利权人的利益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应该是专利权保护的最佳程度,在这一点时,两者的利益都能得到相对较大的实现。 而从长期来看,如果专利权保护力度过弱,专利权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而与此同时,由于专利创造“原动力”的缺乏,社会利益也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相反,如果专利保护力度过强,而社会利益还是得不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专利权人的利益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但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就不会再继续增长的。因为在专利保护力度过强的时候,社会公众获取专利技术的成本过高,导致他们不会积极的去追求,而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是传播中的财产权,“无传播即无财产权”,这样也影响了专利权人利益的实现。那么只有在这一点处才是专利权保护的最佳程度。 (二 )西方发达国家眼里的“社会契约论”弊端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两种情况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也就是说是一种应然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而实际上我们的契约理论如同报告所说,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下的,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并不存在。这一系列假设条件主要有: 1、专利保护机制的最佳程度的明确存在。而现实情况是不能准确地给专利保护机制的最佳程度下定义。专利保护期限和专利保护范围是专利保护强度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如何适当的规定专利保护期限和专利保护范围是一件相当难以操作的事情。正如报告所说:“专利保护范围过大容易阻碍其他研究人员在专利品的全面领域继续进行革新。相反专利保护范围过小则会鼓励其他人‘围绕着’该专利进行研究,对他人进行相关研究的限制较小。” 瓦特发明蒸汽机后,当时对其专利的保护范围就过大。瓦特在申请专利的说明书中所提到的许多原理涉及面很广,而且其中有些原理从来就没有实际使用过,这种情况引起了很多竞争的工程师的不满,因为许多被瓦特认为仿造并因此诉之法庭的工程师并不是通常的仿造人,他们实际上在研究和利用相关技术方面都走在了瓦特的前面,机器比瓦特的还复杂且相当成功,但仍被判败诉并因此而破产。这还是在几百年前的情况,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还牵扯到伦理道德的问题,而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也是一样的问题。可以说,现今确定知识产权的最佳保护程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除此之外,报告中还提到,专利保护机制的最佳程度(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还会因产品和领域的不同而大小不同,而且与需求、市场结构、研发成本以及革新进程的性质相关联。因而实践中专利保护的最佳程度实在不可能制定的那么精确。在加上对这些因素主观把握可能出现的误差,最佳程度的精确确定就更不可能了。 2、“私营部门潜在的革新能力一俟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专利保护就会得到释放。”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正如报告中所说:“对具有充足研究能力的国家来说,情况可能如此。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地的革新 制度(至少像发达国家一样的革新制度)是薄弱的。”各国经济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差异可能是专利保护的激励功能大打折扣。 3、社会契约理论是以知识产权制度零成本或低成本为代价的。其实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相当高的社会成本。报告中提到: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行使机制都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在发展中国家,人才资源和财政资源匮乏,法律体系也不完善,有效运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机会成本是不低的。因而必须将这些成本与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利益进行权衡。其实这里就是涉及到产权界定明晰的费用问题。依照经济学观点,如果界定产权而产生的费用高于因产权界定明晰而带来的收益,产权界定就显得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反之的话,界定产权也是合适的。 通过以上分析,“社会契约”理论一系列假设条件的不存在使得这一理论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报告中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 首先在一般意义层面上,这一理论容易导致过度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公共利益受损。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由于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不易确定,进而增加了法律的不确定性,这就将阻塞对已有发明创造的进一步完善,其结果是妨碍科技进步,而不是促进科技进步。美国现在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做出一系列重要判决,对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限制(如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禁止反悔原则),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但是由于美国担心一旦采取更高的授权标准,世界各国纷纷效法,其结果不利于美国企业在世界各国更方便地获得专利保护。因而美国在其国内和国际上采取截为不同的两种手段:在国内审慎调整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努力克服专利制度弊端,这与美国在国际上一味鼓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鲜明对比。(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司长尹新天在《知识产权》杂志 2009年第四、五期上发表的《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其实,在这份报告中,拉克。莱西格的评论也谈到这一点了。 其次从国际层面上来说,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那由于这种理论是建立在“私营部门潜在的革新能力一俟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专利保护就会得到释放。”这个假设条件之下的。而现实情况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这些国家大多为农业国和主要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因而这一理论的适用使得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三) “社会契约论”的“真实面目” 可见,所谓的“社会契约”理论似乎并不完美,存在很多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因而亟待修正,很多学者采取的办法是进行重新构建的办法,因此出现了很多理论,比如激励理论、利益平衡理论等等,在这里笔者想做的是仅仅对社会契约这一理论本身进行考察,因为这一理论的不完美并非是由于理论本身的原因导致的,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由于由于利益和立场的限制在运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带来的。 首先从社会契约的目的角度来解释。谈到契约,大所数人想到的就是平等的人之间自主地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但是谈到社会契约,不能做这么简单的理解,无论是对揭示政府起源问题的社会契约,还是对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的社会契约。在分析有关契约的一切问题之前,搞清楚订立契约的目的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有关契约的一切规则的设置都是围绕实现契约所欲实现的目的而进行的。比如说为什么认为契约就是平等的人之间自主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因为这种契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处在平等地位的当事人各自的合法利益,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转。而对于运用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契约,其目的则是为了从整体上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进步。 这一点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得知,“综观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创设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创新;二是促进新技术、新知识传播和利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其实这两点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一个是对权利的保护,一个是对权利的限制,但是仔细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这两者最终都是在围绕维护和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利益这个中心的。可以说,维护和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利益,才是国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出发点和真正的目的。正因为维护和实现国家的利益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所以在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时,各国总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具体规范安排。 这一点反映在我国还有其重要意义。正如尹司长所提到:我国幅员 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不均匀性。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是广大西部地区却要落后得多,一些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亚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央采取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要在各方面给西部地区以政策上的倾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不平衡性在知识产权政策上也要有所区别。 其次可以社会契约的内容角度来解释。作为阐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的社会契约的内容并不仅仅就是通过赋予知识产权人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进而使智利成果得到公开这样一种关系,而是知识产权人因创设智利成果而生的获得报酬请求权和社会要求利益分享权的之间的一种对价,因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其创造的智力成果是以社会为其提供的公共资源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的话,在设置知识产权制度时,不应单方面的对强调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而应更加侧重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种平衡。 最后可从社会契约的相对性角度来解释,这里意思是说作为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包括具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问题只应约束各国本身。既然作为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的社会契约就是指作为社会代表的国家同发明人之间经过博弈签订的一项特殊的契约。那自然可以得出,在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那么作为存在差异的相对社会代表的各个国家其同发明人之间签订的契约的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发达国家不应将它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是违背社会契约相对性原理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应盲目的去适应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出的要求,而必须以本国国情作为立法前提。 四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这一理论的解释可能会受到不同利益取向的影响。西方学者将社会契约理论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本原理就是跟他们的利益及立场紧密相关的,他们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处理就是简单的赋予他们所需要的内涵,但是作为这一理论本身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立的,无论从其目的、内容还是通过分析其相对性属性都决定其是一种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科学理论,而不仅仅是为发达国家唱知识产权保护高调服务的,其同样也能够对目前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书目 1、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2009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费安玲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2009年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4、刘文化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2001年版,中国城市出版社

第9篇:基本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小组;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作用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糖尿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专科护士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水平,我院设置了糖尿病护理小组,专门进行培训,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愿报名的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90名,男40名,女50名,年龄在21-35岁,本科学历40名,专科50名,取得护师资格的一共有30名,护士资格的60名,这些护理人员都在自己的本专业护理工作中工作了2年以上,进取心较强。

1.2 研究方法

我院专门设置了糖尿病护理小组进行专门定时的培训。(1)小组由内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四人,分别来自内分泌科、妇科等其他科室的护士长,临床护理经验5年以上。90名组员也都是来自非糖尿病专科的人员。(2)组长和副组长的培训是经过了两次省级统一培训,对其进行考核,已经掌握了糖尿病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优秀。(3)对90名护理人员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一个阶段主要是定期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方法教授给这些护理人员。第二个阶段就是专门开展实践知识,由糖尿病临床医生进行讲课,将怎么开展护理、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实践知识教授给90名护理人员。(4)进行考核,评估培训的结果。所以,在进行培训前先对90名护理人员进行一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测评,培训之后再进一次测评,测评包括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考察、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症状、治疗方法、鉴定标准、并发症等内容,还有就是对糖尿病进行护理的一些知识。(5)测评结束之后,对试卷进行统分。

1.3统计方法

使用的是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卡方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熟悉程度分析

经过培训和测评之后,发现培训之后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熟悉程度明显高于培训之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培训前后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基本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分析

经过培训,90名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的基本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对空腹血糖正常值的测量方法和怎样处理低血糖等基本情况都熟练掌握。具体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对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让他们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能够起到很好地辅助作用。由于非糖尿病专科医院中专门的糖尿病护理人员缺乏,其他专科护理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所以,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对护理人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训,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来提高他们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樟荣,张立.多学科协作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介绍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糖尿病中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