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精选(九篇)

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

第1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学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55-01

一、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校园

贯彻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环境,促进校园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心中时刻装着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促进校园和谐。公平公正是校园和谐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2.建立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首先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把“以情感人”和“以章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法制、文明、规范、和谐的校园。其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让师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与合作,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发展。

3.打造环境优美的校园

首先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培养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

4.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开展生态文明的学科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其次 开展生态文明专题研究。在教师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课题研究,动员师生广泛参与。再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如文明行为规范、团结合作精神、文明礼仪习惯、集体荣誉观念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文明意识。

5.塑造学校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为许多学校提供一个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共识,共同践行,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

二、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供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要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把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为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从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生态文明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3.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4.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道德决定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5.培养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覃元理,刘经纬. 论新时期高等学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6-7.

第2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论文摘 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从本质上看,实施绿色教育有三个要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即课程体系、育人者、环境。要实施大学绿色教育,首先得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合理设置、合理开发、合理构建。 

 

一、构建绿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以促进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基点,以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为内涵,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应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拓宽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广泛开设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扩展,加强文理渗透,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直达知识边缘,还有利于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促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第二,在公共文化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处理好文理平衡关系。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因文、理分科而致的偏科现象,有侧重地进行文科或理科文化课程的增补,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此外,绿色教育强调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进行深层和全面的思考,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人,而且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而这种价值观正是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拓展文化课程设置的范围,安排介绍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的课程,如《环境理论》,《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拓宽课程的覆盖面,如包括时事类、科普类、文学艺术类、道德修养类等,并以各种形式开设系列精品知识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四,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安排上,应考虑在学生中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安排各种考察活动,如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提出合理化解决对策;成立各种绿色行动组织,如成立“绿色科技”小组,开展绿色科技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建设绿色的育人者队伍 

 

绿色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育人者队伍范围应该包括在大学校园内工作的一切职工以及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办事人员。具体划分成4类:专职师资队伍、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人员队伍、在校园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在绿色教育中,由于各部分人员育人的角度、育人的功能不同,因此,建设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绿色教育能否得到广泛和深入开展,教师是关键。绿色教育既有知识综合性、前沿性的一面,又有教育途径及方式多样性、灵活性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综合渗透能力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与绿色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本学科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时展脉搏,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乐观、豁达人生态度,以为人师表。其次,学校要加大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办各种师资培训班、研讨班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对绿色教育的认识水平及业务实践能力。最后,优化教学管理,建立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现绿色教学。随着绿色教育师资培训的不断增强并逐步走向规范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绿色教育师资考核制度。 

2.加强机关和后勤管理者队伍建设 

机关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在教育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绿色教育中,他们也应和专业教师一样,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树立绿色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以及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态度和精神率先垂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管理与服务成为学生“主课堂”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队伍(即机关)还是后勤服务者队伍,都应以实施绿色教育为出发点和宗旨,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3.加强对校内服务业及临时工勤等人员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总要与校内各种服务业如商店、餐饮等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其工作态度、言行等学生耳濡目染,对实施绿色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尽管这部分人员不属于校内职工,但还是要对他们制定统一的校园文明服务规范,建章立制加以约束。由于校内临时工勤人员如楼道清洁工、绿化保洁员等,尽管在工作上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毕竟在学生的视野之内,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忽视,也需制定相应的工作文明规范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规范。总之,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工勤人员,只要是在校园内,都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那些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在校内从业。此外,对在校内流动的外来人员,可以通过“校园内文明规范”,对他们在校内停留期间的言行加以要求和约束。 

三、构建绿色的“生态校园”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学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出教育主体的精神氛围。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绿色的育人者,还要同时构建符合良好生态要求的大学校园,即绿色“生态校园”,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1.校园的物质生态 

所谓物质生态,是指校园内一切可见的人工环境有机存在的状态。它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产物,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空间上划分,物质生态还可以分为:内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办公的条件,如仪器、设备、设施等配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先进的要求等;学生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具体条件,既包括如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空气洁净度、噪音等级等各项指标;楼道、大厅等处设置的橱窗、宣传板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述各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自然生态,主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状况;校内公用设施配备状况;校园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校园自然环境管理的手段;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环境与人的互动影响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趋势。只有这些因素有机综合,并呈良性状态,才能构成绿色的校园物质生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论是内自然环境,还是外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2.校园的人文生态 

人文生态是建立在物质生态基础之上的,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精神状态等。校园的人文生态可以具体分为:(1)管理生态,即以“绿色教育”为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信仰,以“科学的组织、合理的制度”为载体,以“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工具,以“恰当的人文关怀”为语言,全面实现影响管理生态的各大因素的有机融合,并使之处于良性状态。良好的管理生态,既能满足人的要求,又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一致,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规范的秩序,并使人人都能够全身心地去工作、去学习,个个都能主动关心学校发展,自觉参与学校管理。(2)社会生态,即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民主与和谐、充满爱与关怀、彼此尊重与友好、彼此理解与信任的。营造绿色的社会生态,要求领导层首先要以身作则,树正自己的形象,处理好与师生的关系。全面加强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驱恶扬善、辨别真伪,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群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文化生态,构成校园文化生态的要素很多,如在校园物质生态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学术生态中的学术氛围、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精神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等等。培养人的健康品格、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增强人的文化底蕴,是绿色的校园文化生态的价值所在,也是绿色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4)学术生态,由学术的权威性及地位、学术自由与民主状况、学术资源配置、科研力量及规模、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术创新的程度、学术评价及激励机制等诸多因素有机综合而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精神乐园,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5)信息生态,包含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和校园内部联系的信息生态两部分。简言之,与外界联系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大学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与外界相通、互动的状况。它不仅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而且具有时间的同步性,既能广纳外界的教育资源,也能远播本校的精神文化。校园内部的信息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交流信息的内容健康与否以及价值等。它反映的是学校管理上的主民与规范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庆年.21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态[j].江苏高教,2000,(5):23-26. 

第3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 校园;生态文明;构建;内容;原则;理念;措施

一、关于生态文明校园的内容

发展校园生态文明是建设当今校园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是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精神层面的建设,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主要方针,以建设学校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旨。强调校园师生文明意识和自律,强调校园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存共融。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中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文化,采取有利于美化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和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的教育。

生态文明校园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植物群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生态植物方面考虑多样性的绿化植物,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校园不仅要实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也要注重到品种的多样性。在大学校园的绿色环境往往是对自然植物的重新组合。在校园生态化既为大学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为珍稀植物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园。

2、绿化建设是发展校园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在一个规划合格的生态校园内,除了巧妙地利用校园的地形、道路、各类建筑等设施相互影响和衬托来表达校内生态之外,更应该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来强调植物色彩的魅力,丰富植物群落配置。绿化校园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师生在工作学习中热情,给生活带来了活力也陶冶了情操。而且绿化的校园环境,为英语角、实验园、阅读休息室、书画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这些文化的兴趣。校园绿树、鲜花,伴随着学生晨读、早操、锻炼等活动,起到令人心旷神怡的作用,让人感到轻松和快乐。

3、生态文明校园,应先考虑其生态效应,其次是景观特色

校园绿化应该经过专业分析,选取可以发挥良性循环作用的物种,能够强力地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生物学方面的作用,来达到对校园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隔音效果,校园环境进行相互平衡的目的,从而为学校全体师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

4、创建生态教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校园内花坛、景观的精致设计,在校园内种植大量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不仅为教师和学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集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校园环境,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了解自然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见识,也为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二、关于生态文明校园的研究意义

1、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物质水平的增长而大大提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意识也日益强烈。在国外,尤其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方式或方法,来扩大和巩固生态文明政策并付诸实际行动,其中包括环境教育。因此在当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不断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宣传,号召大家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引导人们共同参与环保活动中。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为人们渴望摆脱经济贫困现状以及受到传统习惯的深度影响,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公民缺乏环保意识和知识,环保技能水平较低,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参与较少,且参与形式单一,仍然多以政府动员为主,以此被动地接受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对于国内部分高校,环境保护水平较低且远远不能够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通过对校园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生态环境教育的概念传播和推广到社会,为社会构建良性环保意识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当然,作为传播先进观念的高等教育基地,提倡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责无旁贷的,应当率先垂范。

2、生态文明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校园环境对这些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的影响,社会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与此同时人类文明也在不断提升,对学校校园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学校各个物种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生物生态因素之间也紧密相关, 这种关系对学生来说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将这些知识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推广,让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集体、物种之间的关系。完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建设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氛围,也为学生教材提供了真实的素材与科学理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以感官去感受环境由此来进行思考,这样在生态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但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在生态观念下发展经济。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以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内涵,是构建高层次创新型大学的重要举措。

3、生态文明校园是构建文明校园传播的需要

对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要作出竞争评选,时刻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创建校园文化竞赛,并用它作为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于文明校园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各省级相关的指标和衡量标准,在文明校园构建中都牵涉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建立一个文明的校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相互合作,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对学校环境资源和相关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关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原则

1、以反映实用性为构建原则

在构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白,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注重实用性创建,生态能源设施在购买设备、改造校园建筑过程中,切勿走过场、作秀,不搞形式主义。每个设备都应该发挥其作用,方便工作人员和学生使用,操作方便、易学,实用性强,这样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2、以以人为本为教育原则

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主要是校园工作人员、老师和学为参与者,只有他们的参与才会使得生态文明工作的正常开展。应“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来让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了解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学校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对设施成本进行核算,以生态设施构建达到节省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促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使得学校成员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工作中,共享学校发展带来成果。

3、以可持续发展为实践原则

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暂几天可以完成的,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首先,创建常设工作机构的职能,应该由相关部门来负责。其次,对学校生态相关的设施和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必须有相关后勤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并长期维护。第三,必须加强评价机制,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及时的效果进行评估,这样不断完善创建后续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如何培育生态文明校园理念

1、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学课程

将校园生态文明与课程紧密结合,例如可以将生态文明穿插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中,添加章节,或开设生态文明周、公开课,将生态文明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讲解。生态文明课程的重点是在实践方面,以实践方面的成绩来通过考核决定优劣。在学校多开展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与相关的学术讲座,讲解相关的环保措施并推广成功的实施经验。提倡同学们多参加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关于生态文明主题的公共服务活动,从校内扩展到学校周边,增强环保知识以实际行动促进生态文明的扩散。

2、树立以保护生态文明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校园生态文明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拥护中央对于高校的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为推动力,走可持续发展观的道路。以人为本就是在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工作中要以学校人员和学生为重点,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和根本利益为出发,在创建学校相关的规则、措施等指定中都要首先考虑到主体——学生和工作人员的需求。科学发展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动力,将生态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发展改造建设事业中,既可以促进其良性运转,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原则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考虑创建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创建和管理的关系,考虑全校师生员工的实际能力、奖励和惩罚的关系以及降低设备能耗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坚持一个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创建生态文明应注意学校内部的科研、教学、学生生活和相关工作的协调,促进学校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3、实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教育机制

在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有一个领导机构,起到协调作用,还必须有能够承担日常工作的执行机构,以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情况下,协调各方的领导机构,是建立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部门后勤管理作为具体实施,承担特定任务。再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教育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进行定期的生态文明、环保、节约教育,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通过学校通讯媒介和奖惩制度等活动对生态文明进行实践,引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加入到创建活动中来,推动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这也是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可以把此内容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加入到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意识中,加入到教材中。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倡议自带筷子、杜绝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手帕、随手关灯等;在学校开展现场听证会,定制相关保护校园生态方案,教师和学生开展“节约能源”的体验活动,这样让大家参与校园文化生态文明工作中。

4、优化遵循校园生态文明的外部环境

大学不是孤立存在的,校园工作在进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带来的影响,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帮助,积极支持大学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充分认识创建生态文明大学校园的作用,相关大型企业也应当意识到社会责任存在,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学校园以支持,促进生态文明保护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各种媒体应加大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对其进行宣传,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优势所在。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应加大对生态文明校园的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并开展相关的评估、认证,例如对学校能源审计、绿化校园活动进行评比,鼓励更多大学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总而言之,学校生态环境进行优化迫在眉睫,我们要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这个优化文明建设工作来,使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良好发展。

五、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长远性措施

1、融入校园建筑

在每所高校构建校园建设时,设计的最初要结合高校所在的地区区域文化、地域环境,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校园建筑,同时在创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各种建筑功能,达到绿化环境的作用,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结合环境,使整体具有美感,建筑景观与生态绿色和谐一体。

2、适应校史和当地环境资源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规划、巧妙的设计、严格的施工,而且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本校特色和自身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当地的环境资源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除了保留一般的绿色植物外,也应该尊重历史发展和保留的学校文化,充分考虑到学校生物资源的位置、历史和文化的特点。校园绿化树木和花卉应以当地为主,辅以引进名贵花卉,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因为本土花卉适应当地栖息,种植成活率高,生长繁茂。同时,以满足各种各样的本地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的作用。且在绿化校园生态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原生植物,以减少外来观赏植物,保护野生植物。许多当地特有的野生的植物芳香四溢,环境怡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仅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也反映了学校当地的特征,在环境植物方面只要正确配置,就可以保持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

3、实行污水过滤式循环处理

校园清洁的过滤器对污水进行处理,这样产生的污水不会污染环境,在校园内得到回收、利用。高校为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 提高废水的利用效率,做到节约用水,以减少环境污染,建成相关的污水处理站,并运行实施。另外还要做到科学用水,例如,在净化水源时,脱水后的污泥可用于校园内的植物施肥,减少采购植物化肥所用开支,此类举措是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能做到既节能、减排,而且还可以节省学校建设方面的开支,在校园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开发太阳能新能源

太阳能是种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当前,我国对于太阳能热能的利用范围仍局限于热水器领域,经过推广运用,各高校刚刚开始将太阳能作为环保、清洁的能源利用,预计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将会安装相关设备进行使用。

5、利用沼气燃料,变废为宝

校园相关后勤工作建立沼气池,对粪便、垃圾通过沼气池进行处理,以此转废为宝,与学生食堂厨房相连通,锅炉可以使用到沼气能源,这样节约电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另外分解出来的沼液是种有机肥,可以喷灌到植物草地和生态园区,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购买肥料的开支,又将校园粪便、垃圾进行了二次利用,促进了校园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生态文明是寄予在人、自然、社会三者共同完成的任务,人们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赋予了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责任的重新认识。以一个新的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来强调校园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以及谐发展关系,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不能忽视人类主观意识的树立。在不断加深对其研究和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注入新的血液,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明。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思想,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发展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节约型低碳环保等措施作出一番探讨。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文化建设标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文化价值观,以此来促进高校人才的各项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冬梅.地方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刍议—以广东省肇庆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06(2).

[2] 如何取信于民?“垃圾围城”考验政府行政.载新华网,2010.03.01.

[3] 苏婷.生态校园呼之欲出节能措施不断涌现[R].中国教育报,2007.1.3.2.

[4] 池如龙.生态校园建设与社区环境保护行动[EB/OL].上海市环境学校网站, 2007-01-05.

[5] 张连伟,金鸣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

[6] 董杜斌,张霞妃,朱军等.高校教育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教高职研究,2009(2).

[7] 彭巧霞.基于和谐校园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和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8] 杜志淳.当前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9]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1.

[10]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11] 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

[12]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纵横,2011.1.

[13] 彭书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中州学刊,2008.4.

[14] 张忠迪.论生态型大学形成的标志[J].江苏高教.2008(4).

[15] 陈敬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学[J].光明日报.2007.3.21.

[16] 赵章元.生态文明六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0.

第4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一、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深入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为目标,加快校园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主动发挥教育部门的优势,实施小手拉大手活动,因校制宜地走出校园,让师生树立“低碳、节能、环保、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发展意识,不断改善校园育人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为全县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要求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各校(园)是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教育主体,负责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垃圾分类、有序投放和再生利用的良好习惯,形成校园师生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再利用。各校(园)要注重生活垃圾源头管控,倡导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认真学习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利用多种媒介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以班带校,全面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处置,创新再利用。

3.各校(园)要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常态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教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來,并逐步培养一代人良好的文明习惯。

二、活动内容

(一)开展校园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活动

以生态文明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为抓手,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小学科学、生命•生态•安全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鼓励各学校在地方教材、劳动技能等课程中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利用学校板报、专栏、广播、微信、QQ、腾讯智慧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手段多途径大力宣传,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家庭、带动社会,充分发挥学校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发挥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的社会影响。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和宣传海报,举办文艺表演等主题活动进入社区和村社进行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利用课堂加大教育力度,为社会培养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人。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利用培训、技能培训、家校联系会等时间节点对当地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常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普及培训工作,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进程。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活动,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利用节能宣传周、环境日、法制宣传月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村(社)开展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等宣传活动;利用“文明劝导员”“环保小卫士”等多种文明志愿服务队,在街道、社区和村庄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开展低碳节能、资源再利用等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是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为着力推进县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学习的惠民工程。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的根本在于人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是传播文明的阵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不仅要自觉地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而且还要承担起带动社会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各学校要克服消极思想和厌倦情绪,提高危机意思。通过组织动员、学习宣传等措施,引导学校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理论工作“进学校”,通过学校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宣传,助推教育系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教育局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组织开展和监督指导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育管理股,杨晓冬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日常工作。

各校(园)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细化方案,增添措施,明确职责,认真扎实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和推广工作。

(三)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与常态化管理

把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工作和“实施生态文明,绿化全县校园”行动计划,创建园林式校园、节约型校园、卫生学校、研学基地及标准化学生食堂、标准化学生公寓等活动有机结合,既解决突出问题,又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生活垃圾分类进课堂、进学校、进学生头脑的课堂教育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文明宣传,进行义务劳动、文明劝导等活动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与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把加强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低碳节能、文明消费,增强节约、环保意识,摒弃乱丢垃圾等陋习。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培养有环境意识的新人,通过“小手拉大手”和示范带动,促进全社会形成爱环境、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风气。

第5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利用办学特色优势,健全民主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了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

第6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一、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框架

1.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立足校园地理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人的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义务教育特定的环境中,由该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里进行全部活动形式共同创作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在教育生态理念下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包括了校园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各自学校折射出的特殊性。

2.建设框架

从教育生态理念分析,校园文化以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学校文化精神引导的物质文化构建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团结和谐的师生集体构建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校的内外和谐和共同发展,是实施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品位独特的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生态型校园文化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特质来引领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对校园内的所有设施都精雕细琢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一所学校如果广场精致优美,教学大楼清新整洁,操场生机勃勃,校园设置的石凳、雕塑富有情趣,一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让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给人以美的感受。可以说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直观体现在对校园景点的设置上。因此要在教学场所、生活场所等体现倾情关爱的烙印,凸显自身个性特点,不断激发学校物质建设的审美张力。

2.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

生态型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需要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必须通过创设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最大化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和倾力相容,在学校内营造科学规范、立足民生的制度文化,让学校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在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处理好“教育为本、管理为辅”的关系、学校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关系、尊重师生和严格管理的关系。为此要大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师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构建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是为了管理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要通过制度体系,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通过人文化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构建人文的制度体系,在校园内营造和谐、规范、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教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3.融入地方的校本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受到校内外文化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有机融入地域文化底蕴和立足校本实际,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质。这也是生态型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即每一所学校因地域位置和校本情况而形成多元的学校生态文化。诸如加强“校地合作”开展的文明督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同台表演的文化节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教育活动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在校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形成许多独具魅力的精神文化活动。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需要不断增加文化内涵的凝聚。笔者所在学校——海州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对地方文化的融入、吸收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快速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有效规避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

三、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策略

生态型校园作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海州实验小学立足教育均衡、注重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更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型校园,根据学校的特质,传承地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根性生态校园文化。

1.以草根性为内核,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反映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天然基因。海州实验小学强调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立足于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草根文化为内核,努力打造特色生态校园文化。对于海州实验小学来说,构建草根文化,实施草根教育,就要彰显草根文化的光辉,要求教育教学活动扎根于每一位学生、扎根于每一位老师、扎根于每一课堂、扎根于每一项活动,努力“让每一棵草长出属于自己的叶子”。

环境文化的草根性是指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型态。物质环境的草根性要求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强调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彰显个性。海州实验小学通过校内秋实园、蔷薇园、砚池阁、一峰楼的建设和具有乡土气息的命名进一步恢复学校历史记忆,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之根;通过传承地方文化,将“海州五大宫调”“古城风筝”和农耕文化引入校园,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通过感恩教育,小制作、小发现和小发明的社团活动,以及“希望”雕塑建设和书香苑、国旗广场命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融入现代文明和彰显时代精神,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育人的功能。

2.注重人文关爱,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得益于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而规范有序的管理又源于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爱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在校园内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有效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海州实验小学立足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以“有爱就有希望”为校训,注重构建科学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实现让每位教师以充满爱的姿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开展的校园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可以实现让德育活动寓教于乐。海州实验小学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我和小树共成长”“我节俭、我节约”“关注,爱我中华”等每月一主题的队会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每年举办诸如石曼卿读书节、风筝节、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3.立足校本实际,实现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生态型校园建设必将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海州实验小学以建设“校园、家园、乐园”为目标,充分利用位于海州朐阳门广场西侧,北临海州古城、东西南三面山环抱的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于一体的设计理念,建成希望广场、国旗广场、运动场和农耕文化实践园四个校园主体建筑。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思路有序推进,既注重古城文化风格,又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显性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建构。海州实验小学在核心价值“爱”的引领下,紧扣校魂“实”,以“仁爱求实”为校风、“敬业求实”为教风、“勤奋求实”为学风,在《 希望在这里飞腾 》的校歌中注重凝练校魂,努力将“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扎根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校”之路。实践证明,该校文化理念体系的确立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广泛认同,在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以深层渗透,使学校在生态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7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内涵来说,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上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发源地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价值取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1.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力求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的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加强生态教育建设,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具体要求教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形成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3.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规章制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起着保障和规范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还需要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一方面,要以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制订和完善学校规划,在学校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并且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把校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学角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等制度。总之,完善的制度具有规范、约束、激励和惩罚以及保障的功能,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个体行为养成的关键。在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选择,除了成立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学生社团和协会,还要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纪念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生态环境保护学术科技节,观看环保电影和主题书画比赛展览等,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和行为。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的舆论宣传作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宣传校园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

第8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我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努力创设文化氛围

我校在环境建设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让校园成为立体教科书”,创设了树木繁荫、四季飘香、优美清新又富有现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制作了各种与之相适应的警策、激励的标牌,利用了板报、广播等途径弘扬学生中的闪光点,不断给学生树立自己身边的典型。学生在不断地受到教育和启迪,真正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要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我校对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校长严格把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校还十分重视提高师德水平,重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因为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学校怎样育人?育什么人?所育之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自身素质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因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要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文明班级等系列创文明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或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1.抓好系列主题活动。

我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系列活动。如以“校园拒绝,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大型签名活动、庆国庆普通话演讲比赛主题活动、争做合格公民系列活动、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学雷锋,文明行"主题教育月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组织清明演讲比赛、六・一文艺汇演、元旦校园小歌手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充分利用班团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必要内容之一,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保护能力。

4.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我校十分重视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等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帮教,对有偷摸、打斗、欺骗、抢劫财物等恶劣行为的学生加强帮教与监督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少年在校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断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我校建立健全了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纪律的管理;健全了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学生常规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完善了卫生管理制度等,从严治校,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除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外,还通过成立学生会、建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等形式,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校还明令禁止学生进入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防御、抵制灰色文化的侵扰。对进入这些场所的学生,学校要进行批评教育,凡屡教不改者,要予以严厉处罚或纪律处分。同时,对管理不善、制止不力的班主任要给予通报批评。

第9篇: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范文

成立德育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德育教育骨干与行业专家组成德育教育教学委员会,专门研究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心理辅导,为学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在考试工作中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定期总结表彰学生中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确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一、重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工厂建基地、围绕“双师”树团队,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校企深度交融、基地建设领先、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职学校,具体体现:(1)产业引领,改革模式。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过程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高度对接。(2)对接场景,建设基地。重点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场景与生产场景对接,不断提升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3)引用“5S”管理模式。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企业“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校园文化中来管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还是宿舍,均能时刻体验“5S”理念的存在。(4)校企共建,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培训中心、共建学校,使教学对接于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探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共招、共建、共管的办学机制。(5)就业导向,重德强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1)加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开发和建设。构建稳定的网络使用、维护流程,建立网络服务调查与调整机制,提升学校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网络服务行政办公、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校园信息互通等功能。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2)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密切关注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网上的沟通与交流。(3)建立与区内对口支援兄弟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交流的机制,充分发挥共享教学资源库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