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精选(九篇)

如何宣传校园文化

第1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在当今的现实社会里,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不断地充实着这个世界,商家们为了广告上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人熟悉,便把广告放在人员集中的地方和显眼的位置,希望能充分展现广告的宣传效应。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每一个人都经过了广告的“洗礼”,随着广告效应的增加,商家们可谓动足了心思,当他们寻找新的广告宣传对象时,便把目光指向了学校。

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殿堂,其中校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通过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师生们带来全新的氛围,每个校园的校园文化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被学校的师生普遍认可,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是相对固定的,也是充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是对师生们的一种人文熏陶,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加剧,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倾向于商业化。广告进入学校并不一定全是弊端,就像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它当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为校园的角落增添一些活力,还有很多公益广告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比如号召学生“爱护环境,从文明校园开始”等宣传语。

公益广告表现一种社会风气,能让校园里的学生增加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提高奉献意识,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多鼓励一些非营利性的公益广告进入校园,但任何事都必须讲究“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会适得其反。现在高校里商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去学校的超市买点东西,最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商家给超市提供的大幅宣传广告,像蒙牛、伊利、可口可乐等,如果想去学校的橱窗里看看新闻或学校公告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字样。有的商家甚至在校园里开设一些宣传站点,利用贫困学生勤工俭学来给商家做一些产品销售或推荐,既给学生提供了帮助,又给商家做了宣传,真算是一石二鸟。当学生去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看到食堂的墙上或水泥柱子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商业广告的踪影,而那些在校园里发的传单就更不用提了。

看了上述的举证,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广告已经遍布校园了?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商家们在搞广告设计时就已经充分看到了其中的内涵,校园毕竟是一个庄重而又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就算是广告宣传也必须与校园文化不相冲突,不能过于直接,而要通过含蓄表达或者旁敲侧击,让师生们心领神会其中的“含义”。学校每年举办一些大型的年度文艺演出或者慈善捐款,聪明的商家会跟学校合作,打出“赞助商:xxx”或“xxx商提供独家赞助”等,既让自己的品牌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赞赏,提高企业形象,又能行善举做资助,何乐而不为。

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地进入校园,也让原本宁静的校园带上浓重的商业味道。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商家在校园里随意散发一些非法小广告,给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和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有的广告甚至带有一定的商业欺骗性,容易引发各类纠纷、治安和刑事案件。

广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无法避免,万事皆在人为,学校应该在校园的监督管理上更加严格,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首先,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广大学生和校内经营单位领导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教育;其次,校方在对企业商的广告筛选上要有严格的质量把关,让一些污染校园的广告在校园里没有立足之地;再次,组织专项整治小分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清理,让可恶的“牛皮癣”广告在校园里没有生存的时间和空间,让校园的商业化广告符合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商业广告在校园泛滥;最后,在一些显眼的位置放上警示语,让学生们不要盲目相信小广告上的内容,有效遏制校园的非法广告给学生们带来的错误引导。

商业广告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潜在冲击,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还原学校应有的学术氛围,让商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主体的有益补充,真正起到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校园是一方净土,这里应该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充满学习氛围和人文气息,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学校环境里,能够留下社会的最后一丝宁静,让那些求知的学生们,不再受到社会上商业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校园的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高校宣传首先要解决“宣传什么”,即宣传内容问题。看看国内各高校的做法,大都将宣传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新闻宣传和招生宣传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和影响力提升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是宣传工作的全部,更不是根本。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精神及理念”的培育和弘扬,其他方面的宣传工作都应在它的统领之下。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是薪火相传的精神理想和文化灵魂,是充溢在大学躯体里的精、气、神。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由此反观今日之大学,在繁荣发展的景象背后,却有一个尴尬的“悖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似乎已与大学精神及其理念渐行渐远了。大学精神所包涵的学术自由精神,不仅会影响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前途与未来。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然而反观今天的大学,很多学者的学术成果丢弃了自身自由独立的身份证,成为了国家政策方针的注释文本。这种趋势表明,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在了社会时代步伐之后。大学精神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有差异,但原则必须是崇高、远大而非短视和过分功利化的。大学永远不能偏离其自身的“高”、“精”、“博”、“新”特色和独善其身的气质风范。唯其如此,大学才能让政府依依不舍,让社会趋之若鹜,让大众仰慕追随。

二、高校宣传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师生思想认知的正确引导

师生员工思想认识的正确引导是高校宣传工作有效性在政治方面的体现。这种体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上。同其他战线的宣传工作一样,高校宣传首先应该做好政治宣传,保证党的声音畅通无阻。但党的声音的顺利传达并不能等同于党的意志的贯彻执行,因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师生员工对于党的新论断、新政策、新主张往往有着比社会上更多的思考,所以难免产生一些议论,其中自然有真知灼见,也有模糊认识。在这一时刻,高校的宣传部门就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输导的方法去关心人、尊重人、说服人、引导人,帮助师生员工解决思想认识间题,将他们的思想迅速统一到中央的主张上,最终把党的意志变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表现在对各种矛盾的缓和和化解上。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广大师生对于各种变革十分敏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就业方式以及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各种社会矛盾往往在高校首先反映出来。高校的宣传部门应该能够缓和和化解各种矛盾,保证学校稳定,将广大师生的注意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到学校发展上来;再次表现在广大师生思想觉悟的普遍提高上。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说到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不高的表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方向,所以,要提高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要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离开人这个主体,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最终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根本。

第3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 舆论宣传阵地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3-01

随着高校建设与发展,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中的校园媒体――校报、校园网、广播电台、电视台已各自初具规模,如何解决校园媒体间的内耗,更好地优化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使四种校园媒体的功能总和大于各个功能之和,“整合”成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1 高校舆论宣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阵地”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党管宣传,党管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缺乏保障;二是舆论宣传阵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舆论宣传媒体归属不同部门,宣传队伍没有共有共建,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不同宣传阵地各自独立运行,新闻资源没有整合,宣传信息缺少互通,致使出现同一宣传信息,表述各一,内容五花八门,或者不同舆论宣传阵地的宣传内容高度雷同,忽视了本身传播特点和效果。

2 整合理念及原则

目前,多数高校在舆论宣传阵地建设中大都仅限于简简单单的“拼合”、深层“整合”匮乏,缺乏“整合”理念。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ll Kovach)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Tom Rosenstiel)认为:“今天是一个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舆论宣传阵地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多元联动、互补、互促的协作关系。[1]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整合,必须要强调一些不可忽视的前提,坚持如下原则:

首先,坚持阵地地位原则。要强化高校舆论宣传阵地育人作用,牢固树立一个意识,即阵地意识;明确一个目的,即通过整合达到校园媒体设备互用、技术互助、信息互容、人力互通、功能互补。[2]

其次,坚持创新与发展原则。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整合还要着眼于传统阵地与新兴阵地融合与发展,在提高传统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还要抢占新阵地,尽可能地开发新兴阵地的应用功能。

第三,坚持服务于育人原则。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整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全校舆论宣传资源使用效率,以利于各媒体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做得更优,强势做得更强,打造出一批媒体特色鲜明、育人作用突出的品牌栏目,切实增强舆论宣传的育人功效。

3 整合管理模式,建立大宣传工作格局

整合管理模式、建立大宣传工作格局。即成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高校舆论宣传工作中心,负责校内舆论宣传阵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载体,除图书馆外,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报告会、宣传栏、电子屏、标语墙、校史馆等全部划归党委宣传部门管理。

这种整合的好处在于:一是集传播介质、功能、队伍、内容、时限、途径6类“整合”于一体,[3]能彻底改变以往党委、行政部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导致的散、弱、无力的管理局面。二是能实现宣传队伍的共有共建,宣传信息的共享共用,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提高舆论宣传的工作质量,增加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影响力、感召力。三是能积极应对日趋突出的校园媒体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形成舆论宣传的合力和强大攻势。如对校园重大事件,可以先由校园广播采集一手素材,再由校园电视播放声像信息;同时,由校报配合开展深度讨论,校园网络在论坛形成热议,最终形成立体交叉报道格局。

4 “网络化”整合,打造高校网络化舆论宣传阵地

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目前已经过了要不要“整合”的阶段,而是到了怎样“整合”的阶段。有研究者提出,“网络化”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4]校园媒体要尝试进行“网络化”整合。这种整合,融传统舆论宣传阵地与新兴舆论宣传阵地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作为载体平台和发行平台,最终将各种舆论宣传载体通过各类不同的多媒体终端设备呈现出来。对高校来说,即是在校园网络上可把所有舆论宣传载体,包括校史馆、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创办校报电子版、校园网络广播、校园网络电视、网上校史馆、网上图书馆。网络化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可实现舆论宣传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5]提高舆论宣传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拓展传受双方的信息来源,促进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舆论宣传教育的社会化,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对于没有创办校报的高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资金办一份纸质校报,则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直接创建一份网络版的校报。

总之,整合带给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的不仅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而是在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形成校园媒体间的互补优势,有利于打造舆论宣传的强大舆论攻势和合力。“网络化”的整合则在呈现信息化校园媒体高效、便捷特点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强化了舆论宣传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丽.高校宣传中的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28.

[2]武猛.浅议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发展[J].魅力中国,2009(31):238.

[3]李丽.高校宣传中的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28.

[4]徐飞.“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J].求实,1999(11):48.

第4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媒体 媒介文化 校园媒体人

一、比较研究视域下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在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繁杂、各活动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高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活动整体运作的长远思路,将会导致“经营”混乱无序,这无疑是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品牌”策略的巨大震撼力在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上已经不容置疑。

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是学生工作的内在价值、发展理念和外在竞争力的体现,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为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全国及各省相应推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评选出的校园文化品牌虽各有特色却都体现了这样的共同点,即:“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彰显个性,体现办学特色”、“参与面广,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如同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生命力一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也很有生命力。通过对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可以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练和广泛认可,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求。

以获得浙江省优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校园文化品牌为例,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有着以下特点:

1、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校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现大学精神的。如浙江大学

“重走西迁路”,浙大人从回顾中感受百年风雨铸就的大学精神,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把西迁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营养和不竭动力。

2、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浙江传媒学院“用礼仪点亮生活,让文化涵养心灵”的“礼仪文化”、浙江理工大学的“T台文化”等都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办学特色。

3、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服务社会的特色,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农林大学开展的以规划“绿色校园、绿色农村”,传播“绿色文化”为主题的“绿色家园”活动,既有时代特色又体现了农林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普适价值观的。如温州医学院提倡关爱弱势群体的“特奥”志愿服务文化。

5、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生生长需求出发,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既锻炼他们的才智,也满足了他们成长中的需求。如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飞扬三月”女生节“倡导人口文化,引领女生成长”。

二、校园媒体及其影响力

校园媒体是高校校园内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是广播、报纸、电视、期刊、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介在高校校园内的运用。广义上的校园媒体还包括:海报、横幅、橱窗、宣传单、移动宣传车、壁报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这一新兴的通讯工具作为第五媒体开始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并因其具有即时、便携等特点迅速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喜爱。校园媒体从诞生以来一直是身处高校院墙之中的师生员工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即便是信息沟通方式多元化,社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园媒体依然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每天定时响起的校园广播、引起热议话题的校园论坛、公布校园活动的海报和横幅、内容丰富的壁报都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也丰富着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

三、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效用

1、校园媒体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组成部分。

校园媒体本身即属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即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媒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一贯坚持的精神理念、信息采编准则、编辑记者的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以及与受众的良好关系等。 校园媒介文化的党性、先进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某种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同时,校园媒介文化的变革、创新与发展趋势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向。校园媒体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媒介文化的建设,为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2、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校园媒体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马克思在阐述新闻理论时就曾说:“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的影响舆论,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 校园媒体在对校园文化品牌的深入理解、评判和反思中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使文化内涵得到认可和接受,进而培养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方向发展。

3、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宣传作用。

校园媒体是展示校园文化品牌的一个窗口,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独特内涵,向社会校园文化品牌的动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4、校园媒体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主体的素质培育创造了条件。

校园媒体的根本任务是紧密围绕学校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这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所要达到地目的是一致的。

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便于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进行生动形象地报道传播和理性分析提升,使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培育作用。

霍克海默说:“收音机和电影决不亚机和枪炮的作用。” 而且校园媒体几乎没有市场的压力,这就使校园媒体能在发挥各种媒介的先天优势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其内容的高质量和理性化,发挥师生继承和创造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达到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作用。

6、校园媒体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历史记录者。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周都有新进步,每月都有新成绩,每年都有新总结,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都通过校园媒体予以报道和记载。校园媒体始终都在忠诚地记录着校园发展的点滴,是校园文化品牌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四、新形势下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1、社会媒体多元化的形势下校园媒体的发展困境。

校园媒体网络多元化,公众舆论更加分散。短短时间内,校园除了传统媒体,有线网络、手机、3G甚至是4G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扑面而来。学生对网络和手机的使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尤其是手机上网功能的实现和微博这种即时信息渠道的使用,自媒体时代到来了,学生本身甚至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且速度更快、途径更便捷。传统的校园媒体突然间变得失去了吸引力,在高校这个相对独立的传播空间里,师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并且四通八达。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使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选择信息的行为自主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获得独立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任何媒体想轻易取得“霸权”地位,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各种教育或者文化培养已日益困难。

2、在对校园媒体的整合中主动适应运用新的媒介形式。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使得校园媒体依旧成为对广大在校师生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必须在实现现有校园媒体整合的前提下,主动适应运用新媒体。

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同媒介也有着各自的宣传侧重点和不同的宣传效果。校报是高校的机关报,因其非线性传播的特点,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和对重大事件进行评论,缺点是信息量小、出版周期长;校园广播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简短的优势,亲和力强。其缺点是受众范围有限,播出时间短,以学生为骨干组织力量,节目质量受到影响;校园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加,但是由于制作经费较高电视媒体尚未在高校内普及;校园网络因具备了随时更新、流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但建立完善的网络站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各高校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上有很大不同。其他形式的校园媒体,如海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壁报、宣传车等往往就单一事件、特定主题进行宣传,信息性强,但是由于局限于一定的宣传场所,宣传范围有限。如何更好的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就要将现有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和联动,不同的媒介确立自己的宣传侧重点,通过联动报道,使其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宣传报道立体化呈现。

当下,手机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沟通联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优势明显,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和信息,而且覆盖面广甚至可以涵盖在校的所有师生员工,这就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将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平台,建立属于自己高校的手机无线网络群,通过手机即时的进行信息传播成为高校在校园媒体建设中的必然选择。手机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优点还在于,其内容既可以是简短的活动通知,也可以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手机报,因此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在对校园文化品牌宣传中大有用武之地。

五、加强校园媒体自身建设,服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1、保障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必要的资金注入是保证校园媒体能够高效运行的首要条件。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机器设备到位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运行,同时,宣传设备的好坏与宣传效果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成正比例。可以试想,校报发行范围的大小、发行数量的多少,校园广播的线路铺设、播音系统的质量,宣传海报的精美程度,宣传橱窗的更换频率,校园网络的速度和设置的完善程度等都与投入的经费相关,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宣传的效果。购买必要的机器设备完善硬件建设,是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的物质前提。此外,每年还必须设置专项经费以用于设备的维修和系统的升级。

2、注重业务培训,提升软实力。

在校园媒体这个群体里,扮演着校园媒体人身份的除了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之外更多的则是有着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而除了专业院校和较大规模的综合类院校外,一般高校没有播音、主持、传媒甚至是新闻等专业的学生,因此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骨干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腔热血,干劲有余,专业不足。从事校园媒体管理工作的老师也不见得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这就会出现几个没有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指导一群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这些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的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进行专业进修的空间,可以“请进来”即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从事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来校为其做专业培训和讲座;也可以“送出去”即送其到多到社会媒体和其他高校媒体去交流经验,多去参加由高校或专业协会举办的业务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知名社会媒体人来校做嘉宾,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增强了校园媒体的凝聚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良、干劲充足的校园媒体人是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的软实力保障。

3、完善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校园媒体人。

高层次、高品位的媒介文化反映了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这需要通过媒体业务人员的行为标准来体现。校园媒体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和采编制度。报刊需要加强培养学生记者的写作能力、采访的语言能力;广电媒体要着力打造 “名记者”、“名主播”,使这批人成为有力的“舆论领袖”,增强和提升校园媒介文化的丰富性和影响力;校园网络的编辑记者必须提高对网络媒体特性的认识,对互动论坛要制定语言行为规范细则,还需要培养正确处理“网络冲突”等方面能力。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校园媒体人队伍,才能保证以实际行动培育和展示优秀的校园媒介文化从而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蓉.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卷第4期.

[2]丁柏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新媒体舆论阵地和思想引领的作用

今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重要讲话论述深刻、内涵丰富,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文化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坚定了主心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良好的校园舆论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具有便捷性、易获性和黏合性优势,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重构了人际交流关系。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互动交流平台不断发展,将青年学生的眼球更多地从课堂、图书馆吸引到互联网上,使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模式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构建的难度,弱化了传统思想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我们做好宣传舆论工作提供了机遇。要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管理,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师生交流的新渠道。

在当前的宣传社会化、群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大家都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一是如何有效调动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学校发展、了解学校动态、加强互动交流;二是如何引导培育师生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如何在宣传思想方面做好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第一位;四是如何加强学习、研究,守好宣传主阵地;五是如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新媒体的控制力和引导力,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六是如何让让"指尖上的对话"更和谐,能及时倾听师生呼声,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参考;七是如何发挥师生网民的监督功能,推动校务公开,改进工作作风,快速高效地为师生办好事,服好务,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各单位、各学生团体要把新媒体建设作为教育宣传的重点工作,把握好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增强新媒体传播的时度效和吸引力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重大新闻,服务教学科研,营造校园文化,倾听师生呼声,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当前学校发展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广大师生".要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讲好我们的故事,抒发师生情感,增强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娱乐资讯,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新媒体成为我院师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二是增强时度效。要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分寸,强化"首发意识",强化效果导向,始终传递正面、积极、向上的信息。三是要增强吸引力。要加强策划创新,打造特色亮点,提升人气指数,树立品牌形象。在形式上,积极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做到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在语言风格上,主动贴近群众,多用网言网语、白话实话,力求语气平易、公允,坚决避免官腔官调,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努力打造宣传和舆论工作的新格局

第6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关键词:纪念品;校园文化;传播

一、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放的现状

首先,我国高校众多,高校文化也各有各的特色,很多学校为此还设立了专门机构、部门来设计开发有关校园和一些会议纪念品。设计非常精美,品质也很好,但品种单一,样式单调,纪念品创新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新鲜感。无法达到学生消费人群的购买眼光,所以说提高纪念品的花样性、新鲜感是各高校纪念品下一步应重视的。另一方面就是校园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所用的商家或者是研究小组来销售或设计制作纪念品实物,这些经营者最好选择以学生为主,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招商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积累这方面经验。成功的校园纪念品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而且对学校知名度和形象都有很大提高。

二、校园纪念品所蕴含的校园文化

(一)所含的校园风景

学校与学校学之间有着各自的文化风景,该风景是从侧面展现的本校办学历史文化等。我们就可以把各自校园景色和对校园风景的理解融入到纪念品的开发与应用之中去,这样可以使校园形象得到更好的展示,也增加了纪念品的吸引力。

(二)所含的文化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在校生活,促进在校生的全面发展,展现了学生们活泼友善的另一面,校园纪念品应紧紧围绕这一突破点,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到纪念品的开发之中去,已达到宣传学习的目的。

(三)所含的校园特色

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前身系鞍山钢铁学院以冶金为主的工科性院校,而冶金就是纪念品的第一突破口,辽科大所在城市是玉都,设计者可结合岫玉与雕刻专业的学生合作,设计出更有特点的纪念品,提高纪念品吸引力,这可作为可作为纪念品开发的第二突破口,辽科大周围风景秀丽,校园景色优美可作为第三突破口。鞍山以钢著称,被称为钢都,因此纪念品开发可以着手从钢研究,定制各种钢制品,而且成本低廉。

三、校园纪念品与音乐的融合

很多校园纪念品被研发出来后,会有一些购买者提到纪念品没有一点花样,所有院校纪念品都长得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学校名而已,这让消费者和校方都很尴尬,所以我选择以音乐方面作为新的创新点,融合新的校园文化对纪念品进行创新,比如:1、设计者可以和艺术院系合作录制有关校园文化的视频或音频,做成纪念优盘等,一方面传播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学校形象影响。2、制作关于学校的专项音乐盒,里面可以有学校自己的各种音乐,也可以自行编写歌曲作词,最终制作出各种音乐纪念套餐。

音乐和纪念品的结合是纪念品中新的创新路线,根据现有的市场判断来看音乐方面的纪念品受欢迎程度在逐年攀升,首先,我认为这与国家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利用自己身边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和国家的大好政策设计开发出符合大众审美艺术感的优秀纪念品。音乐纪念品的尝试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纪念品开发,所谓“危险性”是指新事物在人们眼中的适应阶段,此阶段是具有冷落性,关注人群极少也很少有人认同,做好商品的广告宣传是普及音乐纪念品的关键,如果宣传的好收益颇丰,反之是非常“危险的”对此我认为音乐纪念品的开发应从实物和宣传两方面进行,如果有轰炸式的宣传更好。

四、校园纪念品的销售

(一)校园纪念品销售所存在的问题

销售形式单一, 没有销售形式的创新性。销售人员不够灵活,没有敬业精神,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产品不够深入了解。没有较好的、较为完整的宣传,导致纪念品卖了很久了还没有多少人了解呢,也影响产品的销量。客源较窄,销售范围小。纪念品种类单一且质量低下,很多做纪念品的认为一些会议纪念品,招标纪念品就是纪念品的全部。没有太好的介绍和宣传当地文化和本校文化,纪念品应是一种文化的代言人。

(二)校园纪念品销售存在问题及解决

销售是一个产品最终的目的,而如何更好销售是所有商家为之头疼的事情,针对以上所发现的问题,我们来做一下细致的研究。首先,销售模式是影响销售量的关键问题,没有好的销售模式就会让销售感到事陪功半,非常吃力,销售业绩上不去,所以解决销售形式的单一放在首位。另外,销售靠的也是人员销售能力的好坏,它直接影响的就是业绩,在校园文化纪念品中,销售人员基本上学生等,没有很好的销售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时组织者可以配备一些有关销售这一专业的学生时常探讨一下。第二,宣传也是极重要的一项手段,可以说没有宣传,想要短时间开辟市场是不可能的,做好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扩大客源,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的效果这其实又和宣传联系在了一起,扩大销售范围,不要因为是校园纪念品就只定位在了学生,还可以往教职工、家长、甚至当地市民扩展。最后,提高整体纪念品质量和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带有本校特色文化的纪念品,校园纪念品毕竟是代表学校特色文化展示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一种代名牌,所以它的质量也是学校的质量。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知识的聚集地,在纪念品上更要增加其特色性、多样性、艺术性,在销售上还要为其加强纪念品的品牌化、差异化、人性化。如何提高纪念品的竞争力,体现学校魅力,建立校园纪念品的品牌,最后开发具有我们音乐特色的纪念品,是我们下一步所要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周石,吴映雪.多方营造大学生创业良好氛围[N].中国教育报,2013-01-07.

[2]魏丽英.我国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727-728.

第7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生记者 宣传 专业化发展

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记者,一直被视为校园宣传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大学生记者对宣传工作影响的逐渐扩大,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全面定位大学生记者在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并结合独立学院南昌大学科技学院院内各大宣传窗口,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记者在宣传中形成专业化模式,以及采取更多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记者投入到校园宣传报道中来。

一、大学生记者在独立学院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记者的业务素质不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还没有最后定型,与高校中一本、二本的学生知识文化水平、专业素养较为逊色,加之在独立学院宣传工作中承担采访写作编辑的大学生记者理论知识水平不及一本、二本学生扎实。在采写报道过程中,看问题还是比较浅,很少能深入地报道某件新闻事件,也不能未雨绸缪;新闻观察视角比较局限,尚不会多学科地看待问题。约瑟夫・普利策留下一段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一个新闻业务不熟练的记者如何做好校园中的各方面的宣传工作呢?因而,独立学院校园中拥有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熟练的大学生记者非常重要,这样就能为校园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和影响[1]。

2.大学生者团人员构成情况比较复杂。在大学生记者团中不仅有来自新闻和中文专业的学生,而且有来自理工科等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们通常欠缺应有的新闻基础知识,甚至连新闻的基本要素都不清晰,容易造成在宣传过程中出现许多专业上的错误;经过几年锻炼后大学生记者由年轻变成熟,各方面的业务素质、采访写作水平都得到一定提高,但由于一年一年的大学升级因素,有些由于考虑今后走向社会发展情况而没时间顾及记者团决定退出等而产生变化;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中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对各方面的知识、专业的兴趣转移,也会造成各个大学生记者成员在宣传中的各方面的采、写、编水平的良莠不齐;大学生记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变更也会产生变化,如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临走上社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3.工作时间不够确定,制约了大学生记者在校园宣传中作用的发挥。大学生记者团中,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记者课程业务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事放在宣传工作上;大学三年级的记者课程相对一、二年级的记者较为轻松些,但是由于考研、考证等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也因此无暇顾及大学记者团的工作,有的只是短暂的空闲时间;大学四年级的记者时间方面更是相当紧张,面临即将走向社会,就业等问题,先后都会选择退出大学生记者团的工作。这样就造成大学生记者团人员在学校宣传工作方面时间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大学生记者在校园宣传中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宣传工作。

4.大学生记者参与高校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记者参与高校宣传工作中,大学生记者团人员较多,任务较少,有时几乎一个月都排不到亲自参加采访写作的机会;由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很多新闻采访设备都跟不上,做一个新闻采访,甚至十多个人同用一部设备,造成大学生记者得不到很好锻炼的机会;高校给予大学生记者奖励方面缺乏创意,不能足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学生记者们个人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也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宣传工作。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大学生记者在独立学院宣传中各方面素质的建议

1.在校园内形成“三级”宣传报道队伍,打造大学生记者专业化发展。大学生记者是校园宣传工作队伍的有机力量,是一支生力军。高校的学生记者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全面定位大学生记者所采访后稿件的严肃性。以独立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要求每个学科部党总支副书记、直属支部书记必须亲自抓宣传工作;全院每个学科部,每个单位都要明确一至两位教师专门负责宣传工作,任务是抓宣传队伍建设,审查本学科部、本单位准备投送学院新闻网站、《青锋》杂志、院报发表的稿件。同时必须建设好全院宣传报导队伍,形成宣传通讯队伍网络。具体是各个班、各个系都要有自己的信息员队伍;各个学科部、各个单位都要有自己的信息员队伍;学院新闻网站、《青锋》杂志、院报、广播站均须建立信息员队伍或大学生记者团。逐步形成班级和系、学科部单位、学院三级宣传报道队伍,组成全院宣传通讯队伍网络,打造成高素质、专业化大学生记者。

2.在学校宣传平台上所发表的稿件,将给予相应的稿费,还可以作为大学生记者在各种评选活动中加分的依据。对于在各种平台上发表的稿件,学院都发给了适量稿费。以独立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宣传平台中纸质的《青锋》、院报及学校新闻网站上发表的稿件奖给予相应的稿费,稿费金额虽然不多,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所发表的稿件,还可以作为同学们在各种评选活动中加分的依据。

3.大学生记者的优秀表现可作为在校入党的破格条件。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党委决定,对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可优先发展入党。这些做法,对调动大学生记者参与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新闻稿件的来源广泛,稿量充沛,稿件质量也得到逐年提高,为搞好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高端的设备。大学生记者在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宣传工作。首先,为大学生记者的采访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让大学生记者尽可能多地参与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大小型活动,在校园内设置学院网站、《青锋》杂志、院报、广播站等宣传平台。其次,提供大学生记者采访时所需设备。如宣传平台中的学院新闻网站、《青锋》杂志编辑部,院报编辑部都分别配有档次比较高的相机和计算机,新闻网站还配有摄像机、照片打印机、录音笔等。这些良好的设备,为提高大学生记者做好新闻报导提供了保证。最后,每学期对大学生记者的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并加以适当奖励,以肯定成绩,分析不足,从而提高大学生记者的积极性[2]。

5.积极引导大学生记者开展“一对一”、“一带二”、“老学生记者带新学生记者”等帮扶活动。对刚刚加入大学生记者行列的新生,要定期布置采访任务,在每次采访前,要指导他们先熟悉采访环境,拟好采访提纲和要准备采访时提出的问题,佩戴好采访设备如记录本、笔、相机、录音笔等。在采访中要提醒他们注意一些礼貌、提问技巧、引导回答技巧等。在采访结束后,要让他们养成及时交稿的习惯,引导他们明白新闻的时效性,在审稿后对他们的稿件一一作评价和指导。还可以通过老记者带新记者进行全程的采访,通过帮扶来加快新记者更快地熟练地掌握新闻采访中的每一步骤,以及训练大学生记者的新闻策划、采访、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提高大学生记者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招收新大学生记者时,可以请老学生记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方法让优秀的老记者和新记者结成对子。在刚入记者团的一学期内,新记者所有的采访任务都跟随老记者进行,老记者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使新记者在新闻采写的实战中加快成熟的步伐[3]。

6.加强大学生记者自身建设、提升水平,重视选拔培养社团负责人,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指导学生记者团建立章程、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品牌社团意识;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老师)可为大学生记者专门开设校园新闻的写作培训选修课。在校园内,可召集在校大学生记者加入或选报这门校园新闻写作课程。在任教过程中,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首先可根据和结合大学生记者的投稿,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记者领会新闻的要义,掌握新闻稿件的写法,并提高业务水平[4]。其次,可结合校园内一些典型的新闻报道,如各种各样的会议中,从与会者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新闻价值,如何发现新闻线索,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培养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最后,可定期邀请各大报社、广播电台资深媒体记者、新闻传播专家、学者来校内为大学生记者做专业化新闻指导。学校可定期邀请各大报社、广播电台资深媒体记者讲授实践经验,邀请新闻传播专家、学者讲解新闻学理论和党的宣传方针政策。定期给大学生记者举行各种各样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知识讲座,在校园内邀请教授新闻专业课教师为大学生记者专门开设“新闻基础理论”、“新闻理论实践”、“新闻实务与写作”、“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主题讲座,从理论上提升大学生记者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荐大学生记者前往各大媒体实习或引导大学生记者到社会上去,在实践中增强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利用城市社会媒体的有利条件,建立大学生记者与媒体的记者站;积极构建和联络在校大学生记者与其他高校大学生记者的业务交流和经验介绍[5]。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总之,提高大学生记者的专业素质,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独立学院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已迫在眉睫。因此,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熟练的大学生记者团队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明.高校新闻媒介建立学生记者队伍的实践[J].新闻界,2005,(06).

[2]刘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记者队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楼建晴,张维德,赵映振.校报学生记者团管理和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03).

第8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一、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主要载体分析

职业院校新闻传媒是以特定的传媒为依托,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橱窗、展板、板报、横幅等所有的宣传载体,从狭义上理解,则指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等传媒载体,下面从狭义上介绍几种最为主要的。

1.校内报刊。长期以来,它是职业院校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最为传统的一种媒体,它便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在沟通与统一师生思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今天仍为各职业院校重视。由于大都是半月刊或旬刊,有的还是月刊,且出版形式单一化,管理模式公式化,信息时效性较为滞后,使传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

2.校园广播。这种校园传媒形式出现最早,它具有传播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等优势。它虽然投入不多,但见效快,一般安排在中午和傍晚于学生课余时间播出。但其缺点是受到环境噪音的影响,师生得到信息量有限,未来发展空间难以扩大和提升。

3.校园网。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声图文并茂汇集了三大传统传媒的优点,开辟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一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单一阵地;二是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的不足,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尴尬局面;三是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渠道;四是为浩如烟海的知识拓展了宣传空间;五是为建立专业性的网站提供了新平台,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网、各种文化网站等专业网站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了青春。

4.团刊、系刊、学生刊物等其他媒体。这些刊物一般都与学生紧密相连,具有灵活、直接的特点,内容大到国内外大事,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心声。对于这些校园传媒,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和教育,避免鱼龙混杂,质量下降,导致夭折。

二、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宣传和舆论的导向功能。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是校园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功能。由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的转型幅度大、新的体制和思想道德体系构建未完成,造成思想的多元化,给统一思想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因此,职业院校校园传媒必须重视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人,通过宣传党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师生的注意力都凝结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对于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策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为广大师生员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心,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学校资源,开设服务专栏,增强服务育人功能。如在校园传媒上开设教学辅导、就业指导与咨询、勤工俭学、心理教育与咨询等服务栏目,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育人功能,推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形势政策和传统教育,校园传媒通过紧跟时事政治,开展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专题报道,对学生们进行爱国等政治思想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三是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如在相关校园传媒内开设“公民道德规范论坛”等栏目,提高公民素质,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校园传媒宣传的沟通功能。通过上下双向的交流沟通,除了使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领导的工作意图、学校的改革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产生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了解,提高主人翁的自豪感,促进安定和思想统一;有利于及时地反映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让广大师生员工平衡心理,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在困难中看到希望;有利于学校领导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向广大师生员工介绍将如何开展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师生员工借讲坛之机,开展百家争鸣,推进各种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三、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现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导向、服务育人和沟通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须配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视和领导。各职业院校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要性,重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要牢牢把握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定期检查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工作状况, 要继续加大对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校园媒体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第9篇:如何宣传校园文化范文

学生记者承载的任务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学校作为汇聚着几亿人和各种科学、文化设施与资源的要地,理应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大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包括,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得以全面提高。创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文明程度高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具有导向性,它能从现实的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向一个更加和谐的秩序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有效反馈,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凝聚出和谐校园的精神,是高校新闻工作者身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生记者工作的宗旨是“提高新闻素养,增强学校活力;立足时代主流,积极宣传学校;贴近校园生活,反映同学心声;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完善自我。”

学生记者的桥梁作用

1、学生记者的双重身份

我国大学生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大学改革在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加强,形成了互相合作、互相牵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同时我国高校在外延意义上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大学校园里的诸多矛盾,反映在大学生身上的迷茫困惑便首当其冲。对学生记者来说,有更深层的矛盾,记者生活中包含了酸甜苦辣,新闻工作与专业学习在时间上产生了冲突,而求职时社会倾向于选择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并不认可。

学生的工作主要是采访与写作,他们富有热情、充满活力,但由于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特殊,特别是对于非新闻专业的他们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一种挑战。首先采访写作新闻稿,与其他文体有很大区别,其次由于校报是学校对内对外的主要宣传阵地,是方向标,学校网站亦是以新闻思政为主,要求稿件必须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如何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如何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向一个学生记者转变,是学生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老师及前辈的指引下,学生记者的变化是巨大的,立足点转变为所在媒体的立场、公众的角度,思想得到提升;理智代替了情感,偏激化为冷静,冲动变为智慧,能够揣着一颗公正的心去看待事物。学生记者的存在,初步实现了发展、拓宽校园宣传渠道的目标,对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立足校园,关注校园热点,反映校园生活,用手中的笔,道出众学子的心声;用心中的激情和责任,记录下学校的脉动与心跳,展示了学校的风采,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角色转变中完成自我协调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记者的生活培养了他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学生记者是骄傲的,言谈之间无不流露出留恋与热爱,在校园里不停奔波的学生记者,身上透出的是职业般的执着和敬业。

“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是一部分学生记者的宗旨。他们不仅仅把自己定位在采写大学生生活题材稿件的一名校园记者,而是有更高的抱负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新闻领域做出属于自己的成就。寒、暑假开始到社会上采写新闻,切身感受一名真正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豪感。他们去报道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带着勇气去揭露社会上一些黑暗面。迈出了第一步后,他们经常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来回奔波。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记者走出校门。“风物长宜放眼望”,许多学生记者已经如愿以偿地凭靠这个跻身一些社会知名媒体。对更多的人而言,学生记者的经历也让自己在求职或工作中比别人多了一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