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景区研学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和专业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旅游从业者也已经在不经意间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道德文明修养和内涵,这也意味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已经是必然趋势。此外,我国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众多旅游资源,这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先天优势。

一、思政课程融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旅游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之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再加上,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离不开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意味着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旅游知识,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政治思想水平,从而促使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内涵,为有效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贡献一份力量。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有效融合思政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很好地进行传播与渗透,进而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体验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此外,还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的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旅游业在选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这也直接体现了思政课程融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融合,使研学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门且前景一片大好。如果将研学旅游全面推广,高校能大批量地培养高品德具有爱国情怀的研学旅游方面的人才,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能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在我国类型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中,红色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景区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而形成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或标志性建筑等。而红色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游客参观革命遗迹,并向游客传授相关的革命历史知识,其主要意义就是为了向现代人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以此来感染和激发现代人的爱国情怀,让现代人能够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质。目前,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纷纷进行了创新,互动式游览、趣味答题等新形式吸引了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在江西,井冈山推出红色拓展活动,游客们住土营房、吃红米饭,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湖南打造了全国首家红色情境体验式培训基地平江石牛寨红色拓展学院;山东揭牌了全国第一个红色运动基地。各地推出的实景演出《井冈山》《延安保卫战》,“红色动漫”《雷锋的故事》《西柏坡》《红军长征的故事》,“红色文化启蒙教育电视系列动画片”《红游记》,大型抗战舞台剧《樱桃红了》等,都深受游客喜爱。因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思政课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的景区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在体验式研学活动中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并了解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国共产党艰苦的斗争历程,所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感知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和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职业意识。

(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探索黑色旅游资源研学活动黑色旅游不同于红色旅游的革命意义,开展黑色旅游活动的景区主要指带有一些悲剧性质或者是恐怖性质的灾难事件遗迹或者是遗址,黑色旅游就是以这些类型的地方为主题开展的旅游体验活动。黑色旅游是近年来欧美旅游学界所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我国黑色旅游产业的兴起是源于四川汶川大地震遗址的开放,不过由于我国对黑色旅游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研究成果与理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从黑色旅游资源的内容来说,包含有自然类遗址和人文类遗址两种,其中自然类遗址包括地震、泥石流、龙卷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形成的场所,而人文类资源涉及战争遗址、古代陵墓或者是刑事监狱和西安的兵马俑等。有些黑色旅游资源也会与红色旅游资源相重叠,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场所。黑色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反思战争和灾难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人们通过反思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思想。所以,通过开展黑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们展示恐怖主义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以此来促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

(三)提升思政职业修养,提高各学科思政融合学习效率除了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景区研学活动以外,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各学科的有效渗透与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职业修养。例如,教师在《中国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中讲解“旅游资源形成与演变”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播放有关讲述历史名胜古迹演变历程的纪录片或者专题片,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从而将这些旅游资源的演变规律和时代价值渗透给学生,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运用思政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去观察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旅游景观审美》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审美态度,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赞叹我国壮美河山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比如以万里长城为例,教师要在学生感叹其壮观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古国的伟大。

(四)加强文化传承精神,有效提炼景区研学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我国众多的旅游文化资源景区中,除了拥有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遗址以外,在各别的旅游景区中还蕴含着深厚且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中可以发现,以往大多数游客都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当下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也意味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承精神是实现思政课程与景区研学融合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旅游研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中形成自主探究与提炼文化内涵的职业修养,还要加强对学生文化传承精神的渗透与培养,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与可贵。

(五)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模拟景区导游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的有效融合,除了进行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渗透以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景区研学实践活动来实现。例如,在模拟景区研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景区导游的实践活动,模拟导游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模拟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职业缺陷,进而能够根据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此外,在模拟导游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信念的有效渗透与培养,以此来促使学生感受导游这项职业的魅力所在以及一名优秀的导游所应该必备的职业修养,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染与激励,进而完善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思政课程有效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的建议

思政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中的融合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旅游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并巧妙地将涉及各学科知识的思政课程内容渗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景区研学活动中,从而有效助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从思政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的实践融合过程中可以发现,要想实现思政课程在景区研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教师的教学引导工作是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落实思政课程融合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各大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有关思政课程的相关培训与研习活动,进而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专业修养,促使教师能够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实践教学时,能够有效挖掘景区研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思想元素,以此确保二者的有效融合。此外,各大旅游专业院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景区研学活动内容,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旅游职业岗位,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景区研学思政融合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修养,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融合的景区研学活动中对旅游业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

四、结语

第2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行政法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D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8-0058-01

作者简介:于瑶(1995-),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杨阳(1978-),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法律规范,但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是我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行政法教学中充斥着大量需要记忆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但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这些行政法理论知识和法条内容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学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只依靠多媒体、模拟法庭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达到行政法的教学的目的。

二、革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的加快,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实践目标,行政法学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行政法学目前普遍地应用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的方方面面,这就要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视野不再拘泥于学校,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社会的实际工作生活中。鼓励学生阅读实际案例,模拟办案场景,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是提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是培养法治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概述

(一)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营造一个法律行为情境,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让学生把课堂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法律职业技能。

(二)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三元交互决定论”。即在社会生活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考虑环境、人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人的内心想法与环境表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当作是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学说,正确看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在特定的案件模拟环境中学习,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

(三)情景模拟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行政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理论知识和课堂情景模拟演练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把学生所学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模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的案件,并且与基本法律理论相关。由教师安排符合教学进度、学生水平的案例,进行分组后由学生课后自行组织排练,在课堂直接进行现场模拟情景演练。这种形式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方法,课堂不再以教师授课为主,不仅使学生可以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还调动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了解办理行政案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四)情景模拟教学的流程

在课堂上,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再从旁加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组,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自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设计案件流程。總之,从案例选择、方案设计、课堂互动成以及果总结,时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在结束时进行总结,指出创新亮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加以鼓励。情景模拟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3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第4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48-05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根据岗位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一、“工学结合”模式在服务产业

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现状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服务产业教学现状

多年来,大多数承担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模式时都采用校内理论学习、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三段结合形式。目前,这种三段结合形式已经演化为理实一体化学习、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当然,职业院校因学制不同而实施过程也有一定差异,中职和高中后高职大都采用“2+1”模式,五年制高职则采用“4+1”模式,即2年或4年时间在学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时之所以采用“X+1”模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便于学校教学安排,无论是教室配置,还是教师授课都能按学年度统筹安排;二是便于企业岗位工作安排和提高效益,实习生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完全可以从不熟悉到熟悉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熟练工,同时,在用工荒时期,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远低于正式员工,性价比高,起到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作用;三是便于学生成长,学生因实习时间长而固定,容易获得一线工作经验,有利于其毕业后就业。

在“X+1”的工学结合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形成两种人才培养方式:一是“订单式”,有时也称“冠名班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岗位用工需求,直接与职业院校签订用工订单,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选中的订单班级也直接冠以企业的名称。在校企联手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向学校提供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信息,并与学校组成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学生不仅要在该企业顶岗实习,而且毕业后也在该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往往取决于企业用工情况,即当该行业出现用工紧张时,企业则愿意采取“订单式”。二是“协议式”,即校企双方通过签订松散式合作协议,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这种方式比较普遍,对于学校来说,实习点比较分散;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生多少不影响企业用工;对于学生来说,实习结束后不一定留用。

(二)传统工学结合背景下服务产业人才培养的弊端

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对于制造业规模化的人才培养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在服务产业领域内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效果不太明显,而且违背了该产业的人才培养规律。制造业用工特点是大规模的工厂车间化,劳动对象是无生命、无意识的物,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按照工厂车间化构建场景化实训基地,或将教学场地直接搬到工厂内进行,但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服务业沿袭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则存在一些弊端。

弊端之一:忽略了服务业岗位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长期以来,以旅游管理专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教学模式一般和制造业一样,往往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然而,实际上服务业职业教育和制造业职业教育有着根本不同的特性,制造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象是物,而服务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模仿性的职业对象,而不是真实的职业对象。当理实一体化教学结束后,学生顶岗实习很长一阶段无法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酒店反馈信息最多的是“学生服务的主动性不高”,“服务呆板,不灵活”,而学生反映最多的则是“我一直都站着,客人有需要都会叫我”,“我有点无所适从”等。[1]其实学生在实习中涉及的动手操作技能是完全合格的,甚至要比饭店正式员工更加专业,所缺乏的就是情感服务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虽然也经过了学校的仿真实训等技能训练,但由于缺少真正的服务客体,学生不可能找到真实服务的感觉,顶岗实习当然就不能适应服务业的工作现场了。因此,忽视服务业人才培养规律,忽视情感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传统工学结合模式在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弊端。

弊端之二:无法做到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服务业大部分岗位的生产和销售是一体化的,学生在生产服务的过程中也就直接将服务产品卖给了工作对象——客户,但由于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结束后不能马上胜任企业实习岗位,缺乏实际的对客经验,容易影响企业的经营形象和效益。因此,只有当服务行业劳动力短缺时,学生才会受到“青睐”;当服务行业劳动力剩余时,校企合作也会立刻发生危机和动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认为解决上述弊端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加强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情感服务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情感服务能力在一种独特的“实景化”教学模式下才能实现。

二、实景化教学模式探索和实施

(一)培养学生情感服务能力是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动因

情感服务是现代服务业提供给消费者的独特产品,这与其他类型产业的产品有着本质区别,情感服务能力也应该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

有人列举了七种客人最反感的服务行为:表情冷漠、应付顾客、冷淡顾客、傲慢待客、支使顾客、机械待客以及墨守成规对待客人等。[2]这些机械呆板、例行公事式的服务行为归结起来就是情感服务能力的外在负面表现,它们足以使一个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说得严重些,可以使一个企业衰落最终倒闭。因此,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情感服务能力,让顾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当前行业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为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撑的职业院校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设定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提高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以及模拟实训来实现,但情感服务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待客实景服务中才能习得。笔者所在学校几年前探索了实景化教学模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最早,取得的效果也最好。

(二)实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实景化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从校内学习到服务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间,增加一个对客服务的过渡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真实职业体验的机会以提升情感服务能力,确保学生实习后能立即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这个过渡性教学环节就是实景化教学,而且这个过渡性教学环节往往只能在学校自有或自较大的实体中进行才有好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由原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全面演化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景化教学+企业顶岗实习”(见图1)。

如果说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行模拟服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实景化教学则在真实的对客服务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新跨越(见图2)。

2.实景化实训教学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开展实景化教学基地建设。服务产业的特性决定了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把车间搬入学校,因此,服务业类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必须有意识地将校内部分仿真的实训场所改变成学校拥有自的经营实体,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学校拥有自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的经营实体。近几年,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就对原有的教学酒店进行了改造升级,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实景化教学环境;注册成立财务咨询公司,将财务咨询公司与财经类实训基地捆绑在一起;与苏州文化国旅合作,成立由学校导游专业师生自主经营的文化国旅营业部。这些实体性的实景化教学基地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而是将如何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根本性目标。

第二步:开展实景化教学。学生在完成理实一体化学习后,分批进入学校的实体内进行一阶段职业体验,以此感受在真实环境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开展对客服务。当然,实景化教学环节的中心还是体现在教学上,即教师转换为职业经理角色并根据事前编制的《实景化教学方案》《实景化教学手册》等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对客服务,学生则按照要求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如果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实景化教学一般安排在四年级某个阶段,时间相对长些;如果是中职学生,一般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时间相对短些。为了将学生情感服务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师一般会把情感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作为考核重点,从四方面给每位学生评价打分:一是学生本人记录的《实景化教学手册》,即要求学生将自己每天的学习内容、主动为客人服务的做法和体会等如实记载;二是专业指导教师给每个学生写的服务评语;三是酒店有关部门给学生写的鉴定意见;四是客人的反馈意见。

第三步:因材施教与综合提升。实景化教学结束后,学生回到课堂后,不同课程的教师会诊学生《实景化教学手册》记录内容,根据在实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体纠偏和集中训练,并对每个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实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3.实景化教学的成效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构建并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后,基本实现预期的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效果之一: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零距离对接。通过实景化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情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服务理念和意识也明显得到增强。经过实景化学习的学生在定岗实习一开始就能完全适应岗位,主动为客人服务,如当客人在寻找包厢时,学生从原来的视而不见变为主动上前提供引导;当看到旅游团队中有游客购物较多时,能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实景化教学使学生的社会阅历变得丰富,更加注重仪容仪表,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很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出较高的实习报酬和学校合作,并不仅仅是看中实习生能够给他们节约成本,更是看中了高素质的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更高的利润。

效果之二:实景化教学带动学生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学校自2009年提出并开展实景化教学实践以来,学生技能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升得很快,尤其是全面性推进实景化教学后带来了学校各个专业的平衡发展。学生技能得到整体提升,主要反映在各级技能大赛上。2009、2010年学校在各级技能大赛排名积分主要依靠旅游类,总成绩不是很理想;2011年获得省赛金牌17枚、国赛金牌5枚,总积分全省第三,其中国赛金牌占苏州总数的一半,而且各个专业开始出现均衡发展态势;2012年获得省赛金牌24枚、国赛金牌7枚,总积分全省第二,尤其是各个专业已经完全呈现均衡局面,只要参赛就能获得奖牌。

效果之三:实景化教学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可能,从源头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教师在校属实体中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了解企业、实践岗位的过程。他们担任企业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并能自觉地观察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程度,制订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由他们推进的课程改革完全能够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效果之四:实景化教学加速了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为就业、创业打下了深厚基础。在实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职业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就是真实的企业管理经营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让学生得到快速成长,进而增强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学生在校内实体不同岗位进行职业体验学习、见习过程中,对企业的整个运行模式非常熟悉,一旦他们拥有一笔启动资金,可能就会创办出一个新的企业,由此,他们的创业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开展实景化教学的反思

学校之所有选择在自建实体或自占绝对优势的实体中开展实景化教学,主要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社会性企业根本目标是现实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接受实习生是因为低端劳动力短缺,用实习生可以一举两得:一是缓解用工压力,二是可以降低成本。校属实体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教学需要设定根本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即校属实体主要任务是承担学生见习活动、辅以追求经济利润,再以获取的经济利润反哺教育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水,这是任何合作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的。在当前倡导产教结合,五年制高职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办实体或与企业合作举办拥有自的经营体尤为重要。[3]

三、推进实景化教学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一)对职业院校成立实景化教学实体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

1.职业院校创办实体性的实景化教学基地应该得到政府许可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开展了勤工俭学,举办了校办工厂。历经改革开放30年后,几乎所有的校办工厂都政策性地转制了。最近国家出台了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不得用预算内资金举办企业。这是好事,尤其对基础教育而言,更体现出国家的责任。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院校本身就与企业生产直接关联,其功能和职责具有交叉性——训练一流的职业人。但又由于企业的根本目标和职业院校的根本目标没有交集,在国家没有相关强制性法规出台情况下,通过没有交集的校企合作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会成为泡影。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各类教育校办工厂是为了弥补教育投入不足,那么今天由职业院校尤其是服务业类职业院校创办实体的根本性目的则是为了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前店后场”“产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举办企业关系到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职业院校的实景化教学基地在营运时应该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苏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曾于2007年正式行文支持地方服务业类职业院校举办企业,并给予工商、税务、资金、土地等相关优惠。但时间已经过了5年,这样好的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还是体制性问题,地方文件和上位法规、文件不相符,部门不肯执行。

3.主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应该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上面提到开展实景化教学的两个重要平台就是自建的实体以及与企业合作。当国家政策规定不允许自建实体时,学校必须选择企业进行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问题是国家目前仍然没有对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效益,不可能义务性与学校合作。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导游专业实体旅行社是学校与苏州文化国旅合作的,除第一年因相互人情关系合作方没有收取费用,此后每年都要收取2万元左右的挂靠费。如果国家能给予学校合作企业适当税收优惠的话,企业也就不收或少收这笔费用了。因此,国家应该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宽松的贷款政策和财税方面的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4]

(二)法律保障,确保校企合作过程中实景化教学顺利实施

实际上,“工学结合”实景化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还是校企合作,而合作双方的行为规则和利益诉求却又各不相同。职业院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提供的是教育公共产品,其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提供的是商品和服务,是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它们能否进行合作,取决于是否具有确保它们实现共赢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而法律保障尤为重要。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成果,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一系列的法规明确了企业应承担实践教学义务,要求企业必须配备实践训练师等专职人员。美国也是积极倡导社区学院与当地企业“合作教育”,并制定一系列法规,推动校企合作。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更没有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在法律缺失的情况下,校企双方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目前,在国家立法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做出规定的只有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只是概括性、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没有强制性责任规定,其效力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5]

当然,国家也看到了这个校企合作的法律层面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已经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这标志着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立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已经行动起来,不少地区启动了地方立法程序,有的地方如宁波开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姻”。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在制定校企合作法规时,必须广泛吸收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正确处理校企合作关系中多重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以及相互关系,明确校企合作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校企合作中的经费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作为职业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各自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不承担法律义务所应负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利.对“服务意识”下实景教学模式的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

[2]李晴.论旅游业中的情感化服务[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26]..

第5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公共关系学专业简介 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较强的创新能力;拥有广泛的人文和社会学知识;较好的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和广告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组织对公关人才的需求。学生要求掌握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现代传播沟通理论和方法,理解现代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具备调研、策划和创意能力,掌握各种宣传技巧和沟通艺术。

公共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公关人才是中国21世纪的稀缺人才之一,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多不完善,不发达之处,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中国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

随着21世纪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公共关系工作普遍受到重视,越来越显示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公共关系职业也日益为人们所青睐。国家人事部预测,未来几年内,公共关系将在我国形成新一轮热潮,高层次素质的专业的公共关系人才将会成为新世纪的抢手人才。

在中国公共关系这个行业兴起刚刚的不久,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极为的少,很少又具备实践跟能力都相当齐全的一些的人才,但是在国外这个专业有很强的发展背景,特别是在美国,就是在美国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人才也是急需的,美国留学读公共关系专业,是不错的选择,一个企业发展到最后往往转向文化价值的构建,公共关系的作用也更加的明显,随着我国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是量巨大的。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公共关系人才。因此,公共关系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公共关系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良好的组织内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4.掌握策划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与企业形象、品牌、广告等相关的活动的策划能力;

5.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企业形象与产品营销能力;

6.掌握危机处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7.掌握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与风险意识;

8.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与技能;

第6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第7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30 岁意味着什么?是人生中最自信、最狂傲的年龄,是总自以为了不起而在“过来人”眼中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于是,瓶颈由此而生。如何突破30 岁的职涯瓶颈?中华英才网职场讲坛特邀嘉宾景素奇先生就此作答,也许能让你茅塞顿开,寻找到突破之路。

职场讲坛特邀嘉宾简介:景素奇先生,中华英才网职场讲坛特邀嘉宾。北京腾驹达猎头公司董事长、首席顾问,国际人力资本网总裁,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点评专家,中央电视台“最佳年度雇主” 专家评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客座教授,《中外管理》“景素奇”专栏作者。

30 岁经理人,职涯为何蹉跎?

图腾:我今年33 岁,男,学历专科(本科在读,年底毕业)。职业发展线路: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区域销售经理客户经理(外企)。我现在在一家外企做客户经理,负责一个区域的行业大客户开拓。我该如何来发展和规划自己的职业?

景素奇:继续在营销服务领域努力拼搏,拿到本科学士学位后,可考虑在职拿一硕士学位,不过上学前最好咨询一下,什么学位好拿,同样的硕士学位,其难度有巨大的差别,当然选择成本低的,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收获很小。

易非:我32 岁,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事。我所负责的工作是为企业引进快销品的物流项目并经营和管理。1997 年我就开始在销售战线上工作,工作扎实。2004 年我与两个海归职业经理人一起合伙工作。2007 年,我们分开各自求职工作。我现在的困惑是:我该如何规划我的职业生涯?我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成就我的事业?是继续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请老师详解!谢谢!

景素奇: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要成就的事业是什么? 如果想创业,你现在的年龄不晚也不早,但无论是创业还是继续在职场做事,都要选准点位,集中精力,专做一事。若要继续工作,请读一下我写的《30 岁经理人为何职涯蹉跎》等相关文章;要创业,请看一下我写的《成功经理人创业的12 大障碍》等有关创业类文章,无论如何,职业需要职业心态,创业需要创业心态。

achao:我曾看过景老师的这篇文章,心灵很受震撼, 因为我也是行将30 岁的人,而立之年,我什么也没有立住,可依旧雄心万丈。我想说,景老师在文章的结尾拿于连比喻我们这些人,人们觉得心理不舒服。不知道景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景素奇: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翁,有超强的上进心,应该鼓励,这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目前所处的时代和当时于连所处的时代非常相似。相似的历史环境产生相似的心理活动,当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于连所处的时代拥有更多的知识、信息与科技手段,文明化程度更高, 人因此更加浮躁,更容易秀自己,而没有稳定的职业心态, 忍耐不住诱惑和寂寞,所以,当青春期过后,留下的是一片荒漠,悲凉收场。新时期的于连比比皆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但无论如何表现,最终都不能突破我文中所说的五种瓶颈,只能是悲剧收场。

郎科:我已步入职场八年,前四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当时深得一位总经理栽培,成为集团内最年轻的部级主管,但从内心来讲,我一直想突破自我,于是在2004 年转换职业,离开第一家公司,从生产管理课长转型到人力资源主管,现在在苏州台企管理部已经工作三年,但始终没有遇见在行政及HR 领域较为专业的主管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我很期望能在行政及HR 领域取得突破,请问就我目前的状况如何来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

景素奇: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你很有上进心,要想遇到精专的行政和HR 人士,请加入知名企业,如果不能,请多听一些这些知名大企业的HRD 或专业的HR 细分领域的总监的演讲和课程,多横向交流,多看行业领域里的高端杂志。

而立之年要不要转行?

李薏:由于初入职场时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因此蹉跎了近8 年的岁月。我先后在两个比较大的企业从事行政工作,前一份文员工作做了2 年时间,后一份是经理助理工作,做了近6 年。面对30 岁,心里很怕,因为如果继续从事行政工作年龄又偏大。我想转行做会计,又不知道是否可行,是否来得及。我个人比较喜欢和数字打交道。

景素奇:继续从事行政工作是第一选择,因为你毕竟有8 年的时间成本,如果能续一下学历,读一下MBA,可以继续提升,当然,也可以参加一些市场上关于行政管理的讲座培训,以便于提升专业知识,行政管理是企业里面的重要管理支柱,向上可以做到常务总裁或CEO。

困惑的人:我快30 岁了,当了一个最底层的经理人,但我又发现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我该继续坚持下去还是重新去找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景素奇:请问一下你的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或问一下你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或者了解比你年长的且成功的人,他们会告诉你答案,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请看你30 岁以前你做什么最成功,就去做什么。要么重新学习,整合你的职业能力。

lsd: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去迎接30 岁后的职场生涯?

景素奇:30 岁以前做好了,30 岁以后会日渐好起来,30 岁以前没有做好,30 岁以后也没有关系,正常的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只要踏下心来干三年,都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高手。我想对你说的是用勤奋和智慧的金线,织好生命里的每一天。

过客:请问景素奇先生,您在30 岁之前是怎么样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景素奇:踏踏实实做事,迈上了职场第一台阶,人生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仅有规划是不行的,既要忠于职守,又要期盼舞台,在踏踏实实做事中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先就好业,才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职业。

你好:我马上就30 岁了,从最基层的销售员到现在的营销经理,可干到现在我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迷茫啦,到底怎么办好呢?

景素奇:你的迷茫是从职场的第一阶梯( 做事) 向第二阶梯( 做人) 迈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说明你的第一阶梯走得还不是十分稳固,从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迈步过程大概需要三年左右。职场中80% 的人一生当中都没有迈上第一阶梯,而您迈上了第一阶梯,祝贺您,预祝您向第二阶梯迈步成功。

中华英才网“职场讲坛”

“职场讲坛”(consult.省略)是中华英才网于2006 年底全新推出的一档强势在线栏目。它通过邀请专家就职场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在线解答,为求职者提供一个“ 随时发疑问,即时解其惑”的交流平台。“职场讲坛”自推出以来,已成功举办90 余期,先后邀请了伍婷、肖勇、郭策、洪向阳、白玲等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安静、江洪明、崔照江等名企HR, 孙虹钢等著名职场专家以及中华英才网的部分高管与求职者和职场人士进行了在线交流,为求职者解答了上千个职场难题,成为广大求职者和职场人士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职场讲坛”每周二、周四下午3 点开播,每期直播一个小时。敬请关注!

“职场讲坛”2008 年1 月份部分活动预告:

第8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于参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优秀旅游城市市长专题研究班学习情况的汇报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9月7日—18日,我在北京参加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优秀旅游城市市长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研究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班概况 这次研究班是全国市长培训“十五”规划中的第1个专题研究班,由中组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参加对象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长或副市长。本期研究班共有78名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参加。其中,我省有宜昌、十堰、襄樊3个城市的副市长、市长助理参加。 本期研究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学习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培训,第二阶段是实地考察。 集中培训阶段,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文物局、大连市旅游局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者,分别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旅游业发展形势与战略、城市竞争与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等专题对学员进行了系统讲解;各地学员书面交流了当地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经验,并就专家讲解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和讨论。 实地考察阶段,有关部门向学员们作了关于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以及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推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经验介绍,并组织学员赴福建武夷山风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 学习期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专程看望了全体学员,并和大家进行了座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旅游局常务副局长孙钢、中组部干教局副局长张家声以及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有关司室、城市旅游协会、市长培训中心负责人出席了研究班的开学典礼,并分别作了讲话。 二、外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经验 第一,搞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提高认识。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的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具有极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从这次各地交流的经验看,只谈保护,不谈利用,就会使“遗产”变“遗物”,制约旅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只谈利用,不谈保护,就会损害风景名胜资源,使“遗产”成“遗憾”,最终也必将丧失风景名胜利用的基础。因此,搞好保护与利用,认识到位是前提。据云南丽江、福建武夷山等地介绍,正是由于他们在实践中既不盲从于保护论,又不盲从于开发论,而是着力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牢固树立了“利用必须服从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利用”的认识观,才使他们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迈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行列,也从而使当地的风景名胜资源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财富。 第二,搞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规划指导。规划具有保护与利用的控制、协调作用,具有前瞻性、统一性、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搞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各地为加强本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体现在规划编制方面则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安徽黄山、广西桂林等地为促进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邀请中科院、北京大学、建设部等单位专家历时三年多时间编制了总体规划;山东淄博、江苏无锡等地对于编制《总体规划》和《景区详规》的风景名胜管理机构实行政策优惠、经济补助;河北秦皇岛、安徽马鞍山、山东忻州等地明确要求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上要以规划为准绳,做到总规、详规和项目规划一个都不能少。并在实践中坚持规划的过程性管理,严格按照“评估分析—编制审查—公示反馈—实施监督—定期修订”的过程进行,确保规划能够与时俱进,实现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功能。据浙江诸暨、湖南岳阳、江西井冈山等地介绍,由于注重了科学规划与规划控制,近年来当地风景名胜区中新建的各种建筑在建筑风格、选址、体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风景名胜区固有风格做到了水融,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当地风景名胜,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内容,取得了明显效果。 第三,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必须严格管理。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矛盾关系,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综合各地交流的经验,他们普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法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坚持“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严禁污染和败笔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对环境保护设施与批准的建设项目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二是严格标准化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制订绿色旅游产品质量标准、绿色旅游服务标准和绿色旅游管理标准,确保旅游开发、经营消费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大限度降低对资源的破坏程度;三是实施目标管理。坚持每年把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列入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奖惩,硬帐硬结,以增强保护效果。 第四,搞好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必须完善投入机制。同所有行业一样,没有投入支持,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就无从谈起。为妥善解决好投入制约问题,各地一方面积极出题目,做好对上资金争取工作,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改善景区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的投入机制。浙江诸暨市在风景区的门票收益中,将保护资金单列,建立了保护资金的制度化来源;湖南岳阳在规划控制前提下,尝试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明确资源有偿使用收益中用于保护的资金不少于40%,确立了依赖风景名胜资源获利的资源补偿金制度,使风景名胜区在良好的资金保障下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形成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第五,搞好风景名胜的保护和利用,必须理顺体制。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协调、管理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为推动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地方都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大胆实施改革。四川峨嵋山市赋予峨嵋山管委会享有县级政府职能,对峨嵋山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权负责。同时明确景区内的公安、工商、林业、文化等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在行政上由管委会领导,并把景区内的黄湾乡也委托管委会代管;浙江省诸暨市成立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对原属文化、宗教、林业、水利等部门管理的风景名胜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大胆剥离风景旅游管理局的管理与经营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做到景区管理部门专司管理,经营部门一心经营,有效地促使了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的协调,适应了风景名胜区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搞好我市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我市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截止2002年,全市共有各级风景名胜区11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4家,市县级6家,当年实现门票收入1406万元,占到全市旅游门票收入的46.9%。从总体上看,整个保护与利用工作情况较好,但出现的一些苗头也不容忽视: 一是规划编制滞后,盲目开发建设时有发生。目前,全市11家风景名胜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风景名胜区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还没有1家编制过详细规划和项目规划。在已经编制的总体规划之中,部分还是多年以前编制以后再未修编过的规划,规划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受这些因素影响,个别地方已将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建在了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内,出现了破坏性建设的苗头。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利用与保护水平低下。从目前情况看,全市11家风景名胜区,除隆中属于管委会自身管理外,其他景区分别属于县、乡政府及文化、建设、宗教、林业、水利、民政等部门。这种各自为阵的管理体制,表现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规划难实施、建设难进行、促销难统一;在资源保护上存在着资金难筹措,标准难规范,法规难执行;在日常管理上存在着认识难统一,工作难开展,协调难到位,形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局面,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难以满足保护与利用需要。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市绝大部分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及内部环境都很复杂,对我市风景名胜事业的保护与利用造成了严重损害。如古隆中不仅被毗邻的襄樊学院直接损害了其“清静幽雅、田园淡泊”的特色风格,而且其核心区内还有开山炸石的水泥厂、石灰厂等企业直接对其山体进行开掘;谷城薤山名胜区核心区内至今仍有许多农户散居,每年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保康县黄磷、磷肥等化工厂产生的废气不仅直接污染荆山生态风景核心区,而且产生的污水还严重污染到下游的南河风景名胜区,等等。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光短浅。看不到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可以在任何地方兴建,而风景名胜一旦被毁坏就不能再生的独特属性,为获取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对一些损害风景名胜的事情听之任之;二是畏难情绪。担心从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既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精力,又要引起短期内的税费减少、职工下岗、社会稳定等现实问题,弄得不好,会引火烧身,思想上求稳怕乱,不敢去解决;三是盲目冲动。主观上有搞好开发建设的良好愿望和工作积极性,但是由于不懂得保护与利用的客观规律,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或是受认识局限,对资源品质缺乏准确判断,开发项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好心办成坏事,效果适得其反。此外,还有部门利益驱动、工作重视不够等原因。这些,都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管理,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与利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搞好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重大意义,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引导全市上下充分认识风景名胜资源不像一般的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或其他资源那样损失了可以拿回来,或能被其他资源所代替的这种独特属性,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和利用观,从而增强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自觉性。同时,对掌握着风景名胜区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步骤、有目的地轮番开展教育培训。要将有关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工作规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促使他们学习掌握科学规律,增强科学决策、科学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意识。 风景名胜区的行业主管部门——园林局要充分发挥对风景名胜区归口管理的职能,建立和完善《景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景区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景区城建监察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各级风景名胜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限期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适时完成重大旅游项目设计规划。要坚持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纳入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规划实施为依据,定时间、定科室、定人员开展检查督办,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坚决刹住盲目冲动、不按科学规律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风气,把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促使全社会提高对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意识,增强工作效果。 第二,理顺管理体制,对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于当前我市风景名胜区在行政上隶属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日常管理上政出多门、各自为阵,导致在工作实践中政令不畅、相互制肘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各风景名胜区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大胆进行探索。当前,可以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理顺:其一,成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借鉴四川峨眉山市的经验,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相应赋予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分别享有县级、乡镇政府管理权限的职能,全面负责本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工作。明确风景名胜区内的林业、公安、文物、规划、环保等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在行政上接受风景区管委会的管理。通过集中统一管理,解决好现有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存在的“有利都管、无利都不管”的现象。其二,成立风景区管理及旅游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1名常委和副市长任副主任,下设若干个专班。专班由四大家领导牵头,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旅游、园林、林业、文化、宗教、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具体负责环保、规划、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协调管理,确保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决策“一个口子”对外,“一个专班”落实,减少制肘、扯皮、违规等现象发生。其三,按照“减少环节,便于协调,提高效率”的原则,调整市领导职责分工。即将风景区管委会、文物、宗教、旅游等工作联系紧密,业务性质接近的部门集中划归一个市领导分管,确保在保护与利用上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统一步调,提高效率。 第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消化历史包袱。鉴于历史遗留问题已对风景名胜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实际现状,各地对于风景名胜核心区内的企业、农户等,要下决心进行搬迁。对因财力、稳定等原因短期难以关闭和搬迁的,也要制定搬迁规划,列出停产关闭工作进度,限期解决。可以尝试采取三种办法: 第一,政府出资。一方面,要求各地把解决风景名胜区历史遗留问题同发展小城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拓宽投入渠道。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风景名胜保护转移补偿基金,每年从风景名胜区旅游门票收入和税收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消化历史包袱。 其二,政府出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决打破思想樊篱,把除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以外的所有资源和项目全部推向市场,大胆探索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的新路子。对于资源收益,明确要求用于消化历史包袱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做到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使其与政府专项保护资金形成风景名胜保护与利用的稳定收入来源。 其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依托风景名胜资源,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鼓励、支持风景名胜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牢固树立风景就是商品,景点就是企业的观念,一切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大力实行产业转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配套服务。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潜移默化中把景区内部及其周边企业从开山炸石、生产水泥等“破坏性”行业中置换出来,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 二OO三年九月二十日

第9篇:政法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政府;旅游管理;角色地位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为一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除经济利益外还能带动文化交流,彰显地方独有的特色。目前旅游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政府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稍显模糊,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通过切实行动为旅游管理带来发展与改进。

一、我国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管理部门混乱。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众多问题。不同于其国家有专门的旅游部门管理旅游业,我国不同旅游景点被划分到不同部门,例如,园林类旅游景点属于建设部门管辖,而林业类旅游资源却属于政府林业部门管理,这样的分配制度基本将我国的旅游业分配到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地结合,在管理上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导致旅游内部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各部门在管理自己的旅游业时往往注重于自身的利益,因此实施的相关政策也只是有利于自身,并未全面考虑其他部门。旅游业在这样的管理下变得极为松散,各旅游景点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无法达到效益最大化。

(二)忽视旅游管理过程。我国旅游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为了向上级表现自己的业绩往往仅仅注重旅游结果,忽视了旅游管理的过程,在遇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往往只解决表面上的困惑,没有对问题进行深究,难以找到问题根源,很多不良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死灰复燃。在旅游管理中,对一些可预见的问题没有采取应对措施,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管理部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账面上可观的数字,对旅游管理的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很多隐患,影响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三)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政府部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部门在为了进一步扩大效益,便开始全面开发旅游业,原先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数十年前,很多旅游景点旁边的村庄都充斥这浓厚的风土人情与地方文化。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这些村庄都被强行拆除,充满地方特色的小村庄变成了充满商业气息的店铺,原先朴实的村民变成势力的店铺老板。很多旅游景点由于客流量较大,人员复杂,因此当地的环境污染严重,到处可见随手丢弃的垃圾,尤其是难以被分解的白色污染。政府部门对旅游业发展好坏的评判标准仅仅只是客流量的多少以及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

二、政府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全方位的,包括各公共设施。旅游地的公共设施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因此必须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为旅游景点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游客中确立良好的声誉,以此带来更多的客流量。当地一些特色产品也能通过旅游业进行推广。很多旅游景点的水果、特色食品、纪念品等都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收益,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包装,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利用产品营销策略,将当地旅游业及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各地旅游业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一些旅游业仅仅在开放之初能吸引一定的游客,之后就逐渐冷清。相反一些旅游景点却客流不断,其中不乏很多回头客,处旅游景点自身吸引力外,适当的竞争策略必不可少。竞争策略的制定是能为当地旅游景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三、政府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角色扮演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法律,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旅游景点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在旅游管理中很多人都试图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一些非法操作,从中谋取私利。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有法可依,对于非法操作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与惩戒。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对各种污染环境行为的惩戒程度明确指出,最大程度保障环境不被破坏。

(二)避免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垄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存在多方面的漏洞,不利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于旅游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因此对旅游业的整合具有相当的难度。交由旅游人专项负责人管理容易出现利用公共财产巩固个人利益的情况。政府部门需要避免对旅游业的垄断,却又不能对其不闻不问,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作为监督部门,对旅游业各个项目进行主导,并结合市场制定战略。旅游专项负责人对旅游业进行负责,管理日常运作,通过政府部门与旅游专项负责人的配合进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与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明确政府服务意识。政府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民,因此政府在旅游业中扮演了服务者的角色。传统旅游业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为了追求业绩上的进步忽视了旅游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发展规律。新式旅游管理中,政府部门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一些人性化的景点设计,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最好的服务。

四、结语

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在旅游管理中准确的角色定位有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利用最科学的管理方式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