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学习语言的方法精选(九篇)

学习语言的方法

第1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50-01

前言:自主学习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与其它课堂学习法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使用自主学习法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在课堂学习、文章阅读、生活等各个方面学习到语言,并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是使学生在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语言上的能力,帮助我们高中生从一个学习的机器,逐渐转变成一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

一、自主学习的简介

我们高中生在语言方面的学习有很多方法和策略,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不断研究,产生了新的学习类型――自主学习,它是基于探索性、研究性等学习方法发展而来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对自主学习进行研究,并经过不断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1]。针对自主学习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其一个确定的定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在这一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并且,由于自主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使此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给予其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就我们高中生而言,所谓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在主观上学习各个科目的知识和理论,尤其是在语言上,应当不断进行分析、研究、实践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高中生自主学习语言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语言

语言不仅是用来传承历史文化、体现人文精神的,更大的作用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高中生虽然在交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十分匮乏,最能够体现此问题的环节是在语文作文的写作上。不同学生根据同一题目写出来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时候即使内容和思想都相一致,所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这都是语言问题[2]。我们高中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就应当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高中时期,陪伴学生最多的就是书籍,学生可以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语言,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但是,要想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笔记,并对这些笔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

2.通过生活学习语言

生活是我们学生重要的学习课堂,在生活中不仅能够学到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有利于我们语言能力的提升。通过生活进行语言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我们学生更好的利用语言这门艺术,去达到良好的语言应用效果。例如,在我们学生平常上课或是放假期间,语文老师都会定期让我们写日记,其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还希望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到语言,并能够熟练应用这些语言[3]。而且,以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会通过背模版进行写作,导致所写出来文章中的条条框框过于明显,使文章缺乏生活性。因此,学生应该在生活中不断提炼语言,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除了简单的写作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演讲的方式学习语言。在编写演讲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根据其所提供的演讲题目和范围编写演讲稿,还需要谨慎使用每一个词语,使演讲语言变得十分生动,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这种在词语上的推敲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每一个词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教师示范学习语言

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语言上最主要的学习对象便是老师。语文教师又是所有教师中语言应用最为规范的,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语言也都是极为准确的,具有典雅易懂、形象生动的特征,为学生语言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学生要善于感受语文教师语言的魅力,多从教师身上W习语言。此外,这种语言自主学习方法并不是教师所传授的,是我们学生通过提高自身语言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才能够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学生不仅要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相关知识,还应当重视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并学习这些语言将其应用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综上,学生应当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重视在语言上的学习,才能够有效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能力[4]。

4.通过质疑学习语言

学生要想提升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除了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以外,还需要时刻对这些知识和内容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对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不断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语言的学习,这种质疑的自主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形下语言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知到语言的魅力。另外,这种质疑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语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

总之,语言是高中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通过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对我们学生的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语言众多学习方法中,自主学习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我们学生通过在阅读、生活、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语言,并一直采取质疑的态度研究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基于我们学生的教育对自主学习语言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高中生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英杰.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365-366.

[2]刘洛.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7,01(02):110-113+124.

第2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战凤翠.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25-126.

[2]许贻斌,申长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青春岁月,2016(17):754-755.

[3]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89-90.

第3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外语教学启示

语言学是科学研究语言的学科,外语教学是外语老师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办法的学科。二者都以语言为基础,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改进教学者的技巧,外语教学也为语言学的研究补充特定教学环境中的语言证据。特别在传统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结合之后,新兴的边缘学科例如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则成为外语教学理论更直接的源泉。笔者将就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的思考。

一、心理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

十九世纪末,语言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关注人与语言的关系;同时心理学家也逐渐把语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946年,美国学者Pronko第一次使用了psycholinguistic(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1961年以《心理语言学读本》的诞生标志着心理语言学这个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了(李绍山、李志雪,2007)。心理语言学属于认知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有三类:1.言语的生成;2.言语的理解;3.语言的习得,主要是儿童的语言习得。21世界的科技进步为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带来契机,借助新的计算机化的实验手段,人类在解密语言习得方面不断获得

新的突破。

二、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心理语言学关注个体学习语言的内在能力,而外语教学者旨在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外在学习条件,因此,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产生和理解的理论有助于外语教学研究者和语言教师了解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能够帮助外语教学者“因材施教”,为不同个体创造与其内在差异互补的外在条件。这里笔者对教学方法、学习者和对语言错误的态度三方面,就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进行讨论。

(一)关于教学方法

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围绕先天和后天的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先天遗传决定的认知论和后天决定的行为主义理论(陈志学,1995:64)。六十年代之前,在心理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家的思想。他们把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理解为刺激、反应和巩固的过程;他们认为小孩习得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受到语言的刺激,然后反应最终成为习惯的过程。在此理论的影响下,外语教学者采用直接法、听说法和视听法等将学习者置于一种尽可能自然的外语环境中,希望其能在不断的语言刺激中形成外语表达的习惯。六十年代以后,心理语言学家逐渐跳出行为主义的桎梏,特别是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启发他们去探索语言习得与先天遗传的关系。如今已形成一套体系的认知论认为语言能力是遗传的,而非靠刺激和反应来掌握的;小孩习得语言也并非模仿的,很可能是自己创造了语言。心理语言学家因此鼓励教师采取语法翻译法和认知法等让学习者先了解语法再在语法的指导下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因为这两种理论各有优缺点,所以外语教学专家一直以来都在它们中间取舍,现在有些学者认为行为主义论和认知论应该协调合作,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多地采用刺激反应的模式,而在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就要采用认知的方法。

除以上所讲之外,心理语言学还使人们认识到好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培养目标、学习要求,并且就教学环境的差异选择相应的方法(王初明,1992;陈思清,1992b;索玉柱,1997)。

(二)关于学习者

心理语言学告诉人们外语教学的成败与否不仅仅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还牵涉教师、学习者、教材等因素。就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动力和才能。有学者认为小孩之所以能够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有最好的学习动机,即必须掌握语言来与人交流;而人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再好的动机也只能是在程度上接近小孩学习母语的动机。目前语言学家基本认同的外语学习的动机包括:结为一体的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如了解目的语国家等;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如通过某项考试等。实验证明培养结为一体的学习动机更能帮助学习者成功习得外语。学习者的才能即个人差异毫无疑问是和外语学习的好坏有关联的。就每个人学习外语的能力来说,就有辨音能力、语法敏感度、归纳能力、联想记忆能力等差异存在,所以如何就这种能力差异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已成为不少心理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三)对错误的看法

语言学家研究儿童习得语言时曾假设“I buyed car”是儿童在模仿成人使用-ed形式的过度类推而造成的错误,而随后更多的数据和纠错实验的失败表明儿童可能是自己创造了语言。因此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对于儿童各个阶段语言特点的学习也许可以揭开习得语言的神秘面纱。外语教学者借鉴心理语言学的观点,不再把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单纯地归结于母语迁移所导致的错误,而是提出所有的外语学习者都会形成自己的语际语(interlanguage),一种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首先,这种语言本身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教育者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人语际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再次,实验证明大部分外语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时,语际语可能会停滞不前,从而出现僵化(fossilization)的现象。语际语僵化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例如母语的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教师的能力和信仰问题等,所以教师和语言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外语表达的特点判断他们的语际语是否僵化了;同时针对僵化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习者减缓或改变语言僵化的情况。具体的措施包括:教师应理顺输入和输出的辨证关系,注意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培养学习者对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兴趣;对教师进行阶段性培训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信仰等。

三、结语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为外语教学者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心理语言学的前沿仍为西方语言学家所占据,所以在中国这个外语学习的人口大国里,要获得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研究成果还需要国内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者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学.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5,(1):64-66.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一、研究内容

外语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解释,从而总结出某种教学规律,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关于外语教学的科学研究,不少学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产生了不少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尽管外语教学研究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合理、系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都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传统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侧重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而对于如何学以及学习主体的特点重视不够。而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与研究,对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人差异进行深层次地研究,研究对象从教学法过渡到学习者。所以,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物,而二语习得教学是研究“人”,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学好外语。

二、外语和二语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从概念来看:第一语言(L1):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是指本族语,即儿时习得的本族语言;有时指的是日常优先使用的,主要使用的语言。第二语言(L2):是在时间上晚于第一语言习得的语言。其次,在语言掌握程度上通常二语水平要低于一语。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第二语言通常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但外语不具备这样的地位和功能。因此,英语在中国是属于外语,而不是二语。Stern(1983)对外语与二语进行了的区别,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外语和二语教学。

Stern(1983)认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阅读有关文献、旅游等。Ellis(1985)认为,第二语言不一定与外语相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习得两种。区别第二语言和外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语言和外语在学习环境方面存在差异;第二,两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第三,两者在语言输入方面存在不同;第四,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程度不一样;第五,由于第二语言、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关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是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三、研究方法

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有洞察、归纳、演绎、实证研究、假设检验等。二语习得研究分为理论二语习得研究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 1965)、监察理论(Krashen 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适应理论(Giles 1982)、功能理论(Givon)、多变语言能力模式(Ellis& Widdowson 1984)等和应用二语习得研究:如何运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来改进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如何撰写教学语法、设计课堂活动和在课堂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课堂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Ellis(1986)提出二语习得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五个因素:情景因素(有意识和无意识);语言输入;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加工工程;第二语言输出。二语习得研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从众多相关学科中吸收滋养,但并非这些学科的简单结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范式(包括个案研究法、自然观察法、自我内省法)和定量研究范式(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多数是采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陈坚林教授认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在现有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从而推动现有的理论和知识向前发展。因此,它应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同时还具有一条最基本的准则,即实事求是。研究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科研结果,无论自己的研究结果究竟如何,都应如实地予以反映,决不可臆造或篡改。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外语教学研究愈来愈注重研究的生态化、研究的现场化、研究的综合化及研究的现代化。而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二语习得理论关注学习者,使研究英语的视角发生了转换;二语习得研究尊重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外语教学观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因为二语习得研究是在借鉴语言学、神经学、认知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总之,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有可能为最终揭开人类的语言和认知之谜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得出: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所以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目的应该是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各自许多不同的特点,考虑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是否适合自己学习者的条件。根据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科学地探索他们学习外语的语言过程、心理过程、教育过程,把握学习的规律,从而寻找最适合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陈坚林,《现代教学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陈坚林、胡加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5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学习语言也要有“规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法。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语法是要学习的重中之重。然而,学习者在语法习得的过程中受到母语原有语言知识影响的现象始终存在,这就是语言迁移。本文从词汇、句法方面进行母语(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发现语法习得中母语迁移具有“促进”和“干扰”两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迁移;母语;语法习得;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147-02

英语学习者如果想有效的习得英语,就要将语法作为习得的重点之一。 对于国内的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语法习得是花费时间最多,练习强度最大,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部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学界所重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都是在掌握了汉语的基础上才开始学习英语,学习者是在拥有了一定的汉语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再去接受另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英语时 ,学习者往往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使用英语。也就是说,原有的母语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系统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作“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迁移是由于不同语言间的同异而产生的。本文通过汉英词法和句法的对比,阐述母语迁移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并由此对语法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1、语言迁移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语言迁移的概念在分析理论中出现了。美国语言学家Lado通过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对比研究得出,两者的差异程度与二语习得的困难程度有关。他指出,母语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可以使促进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而有差异的地方会使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产生困难。

Eills认为,语言迁移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L1)影响第二语言(L2)习得和使用的过程。

Odlin的理论就强调了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学习中的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种影响源于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异同。

国内学者认为,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

2、母语迁移

研究表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双重的,表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的习惯和语法会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存在一定的相似部分,那么学习者就可以永恒正迁移来学习第二外语。这样不仅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和使用。 例如:I learn English.(我学英语。)

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会犯一些错误,行为心理学认为这是学习过程中母语所带来的负迁移产生的结果,即母语干扰。如,英语和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因为这两门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由于存在这样巨大的差异,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困难,并且差异越大,困难也就越大,越难以理解。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如果学习者始终按照母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运用第二语言必然会在理解和表达上出现错误。某些研究发现,在学习英语中,汉语是母语的学生出现51%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母语对新语言的干扰。

二、母语迁移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学研究表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许多共性,这些共性是能够对二语习得提高帮助。同时,他们不同之处就会是想习得受到阻碍,产生相反的效果。就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语法来说,英语语法中既有和母语相同的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方面。

1、词法方面

在词性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差别不大,都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含义及用法也基本相同。然而,对于中国的英语学者来说,涉及语义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英汉词汇进行对应比较之后划分为4类情况:

(1)词义基本对应,英语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与汉语一致。例如:antelope―羚羊,run ― 跑,big ― 大的,quickly ― 快速地,等等。

(2)词义并行,英语中一些单词理解的意义与汉语相同或相近。如“fishing in the air ― 水中捞月,a willing horse ― 老黄牛(埋头苦干的人)”

(3)词义空缺,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缺乏某些对应的词汇。由于两个国家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就会出现很多不能解释的词语。如汉语中的清明节、粽子、紫禁城、包子等,及英语中的Vampire, April Fool"s day, Halloween, Valentine"s Day等。

(4)词义冲突,是由于文化色彩浓厚的词的内涵不同而引起的。以dragon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勇敢的象征。汉语中“飞龙在天”“乘龙快婿”等词都有这种含有。而在英语中,龙总是和邪恶联系在一起的。

2、句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但在这两种语言中,基本句子结构都由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组成;句子成分的划分也具有相同之处,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比如,汉语和英语的陈述句语序基本相同,有些简单句子可以直接逐字翻译。“Tom is working.”(汤姆正在工作。)或“He works very hard.”(他工作非常努力。)

句法相同的部分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促进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英汉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从语序方面来说,多数情况下按照汉语的语序是不能表达出正确的英文。因为汉语习惯将主要表达的信息(如谓语等)放在句末,与汉语正相反,英语句子通常是将主要动作放在语后或主句中。如:“He came to see me last night.”(他昨晚来看我了。)或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我认为他不会来。)另外,英语属于有形态标志的语言,比如,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而汉语中是没有这些规则的,这样就容易使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遭到阻碍。容易产生如“He usually go to work at 8:00.”的错误。

在句式方面,英语中的时态、语态都有特定的句法结构,这些与汉语的表达有很大的区别。如:“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世界各地都讲英语。)被动句式在英语中常常被大量,而在汉语中的主动句式要比被动句使用的占更大的比例。对于连词的使用,初学者常常用“because…so…”“though…but…”来表达汉语中的汉语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连词,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的情况。

三、对语法教学的建议

1、恰当地利用汉语,促进母语知识的正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英中和汉语用法和习惯相似的部分进行灵活的转换,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的记忆语法规则。这也是正迁移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汉语。在语法教学中恰当地用汉语提示有助于学生记忆语法规则。此外,初学者总是习惯把英语先译成汉语,然后再进行理解和掌握,所以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地构建英语语法规则。

2、 对比分析加强母语与英语习得。

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中,习惯和用法相似的部分比较容易产生正迁移,与此相反,不同的部分就容易产生负迁移。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含义,同时要注重该词用法的全面性,除课文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外,适当地补充其他的常见用法和搭配,避免出现“watch a newspaper, see a book”等错误,在英语教学中,对一些固有的语法规律和句型结构需要详细的讲解,并且进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并且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些固有的句型,同时在练习中增加词汇量同时理解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3、为学习语言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情境,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使是在语法教学中也同样不能离开真实的语言情境,如果脱离实际而单纯学习语法规则,那么必然会在使用时遇到阻碍。因此,教师应多收集课外的“真实材料”,如新闻报道、广告、影视剧本等,这些地道语言能够帮助学生从语言交际方面培养语法意识,从而形成英语思维。

4、注重语法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有些教师在教授语法时只是向学生灌输语法规律,不输入文化信息,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难。毕竟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然而,一个在语法规则上正确的句子,可能会因为使用的情景不当而造成交际上的冲突。因此,在讲授语法规则的同时,介绍英语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的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的学习得到平衡发展。语法同理,有些人可以通过对 字面定义上的反复做题来巩固语法, 而有些人在通过英语对话实际交流中,飞快的掌握语法应用技巧,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每种都有相对的科学性,但是 应用到每一个不同的人,得做适当的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语法教过程中,母语迁移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正确使用正迁移是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也可以再学习的过程的寻找并发现第二语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者的真实情况多使用正迁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负迁移的使用。让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 [J].外国语, 2002,(6):1-9.

[2]、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9): 37-42.

[4]、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神海,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30-31.

第6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词块,也叫词汇组块,简单点说,也就是指词汇短语或者词汇组合,也就是事先组合好而且被频繁地使用的多个词的组合.词块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储备中,对一些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些人之所以可以用英语进行流利的表达或者交流正是因为他们不是简单地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把英语看成是有意义的词块,所以词块教学方法在英语语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英语学习的效果尤为重要.词块教学法不仅提高了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开发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的灵活和创造性,这种替代传统的教学法将会对中国的英语教学的改革发挥着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 :词块;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17-0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学技术处项目(NJSY14286)阶段成果

1 什么是词块教学?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要远比外国人学习中文要简单的多,原因是他们觉得英文只有简单的26个字母,而中国的汉字却有万数之多,更不要说把它们组成词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简单的26个英文字母只是学习英文的基础,当它们组合成单词、词组、词块甚至是句子的时候,也可以表达出你所想表达的任何想法,所以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首先以孩子学习语言为例,孩子在接受母语或者其他语言时,他们天生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他们学习语言通过输入、验证、对比、模仿、创造的过程.在他们大脑中还不具备有语法系统的情形下,还对所谓的语法没有任何概念时,他们就会根据外界对他们进行的语言输入毫不分析地产生出自己的语言,然后经过不断地调整以及验证他们自己的语言,最后通过模仿和创造,总结出语言的规则并且可以灵活地使用语言.而这些语言输入也成为了他们学习语言基础,在这些语言基础中,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词块,因而,在学习语言的早期词块的积累非常重要.很多关于与孩子学习语言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表明,孩子都有一个使用大量没有经过分析的语言词块的阶段.特别是非英语母语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首先是对一些词块的累积和使用.经过研究还发现,其他国家的孩子在学习非母语英语时,也是大量地使用各种各样的词块.因此在语言的学习中,把词块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有着与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词块这一术语首先由Becker于1976年提出,词块,也叫词汇组块,也就是指词汇短语,就是指许多的单词经过提前组合,而且这些组合会被频繁的使用,这种词块组合不仅有自己固定不变的结构还有相对稳定的意思,经过整体或稍作改动后可以作为预制组块被学习者提取和使用.词块是集语法、语义和语境于一身,因此词块教学法会是一个把知识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另外,把词块学习作为学习英语语言的第一步,这种方法不仅充分的开发了英语学习者的潜能,同时又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词块不同于习语和自由搭配.习语有它固定的结构和模式,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和使用不容许有任何的变动,因而没有创造的空间,习语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自由搭配是临时的词汇组合,它缺少预测性,掌握起来不是很容易.而词块刚好是介于习语和自由搭配二者之间的词汇组合,因此有一定的创造和使用空间.另外,从词汇到句子,词块内部可以提供语言变化的空间越来越大,这就可以将词汇使用的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可以利用的空间.传统的词汇好比砖块,词块中的词汇好比预制件.搭盖房子如同英语造句时,预制件的效果应该比砖块好的多,因为预制件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固定不变的原材料.这就是词块教学法的优势.词块教学法认为学习者和语言知识体系是由各种词块构成的语库,而不单单是语法规则加上一堆单词.因此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词汇学派提出了与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对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词块教学法.该教学法被认为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把金钥匙.

词块教学法是学习语言的认识基础,记忆在语言学习当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词汇的记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语言学习时,该语言的单词和词汇首先进入大脑形成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逐渐变成长时记忆,当我们在运用这样的长时记忆时,我们会在大脑中提取相关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用.这样经过多次地反复,长时记忆的知识最终就会被永久地保存下来.我们传统的词汇学习法违背了这一认知规律,我们只是一味地记忆单词,而忽略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脱离了词汇与语境的联系,我们割裂与分离的词汇内部之间的语意联系.最终导致在学习语言时,就如同盲人摸象,我们只是了解和记忆了某个单词,只是对某个单词有了局部的认识,却不能对他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就是传统记忆单词的语言学习的弊端和不足.

2 词块教学法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推动,语言的学习重在语言的实用性上,面对国内英语教学的传统和局限性,导致了语言学习者的效率低,实用性差.学习者记忆单词的能力强,但语言运用能力差.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法——词块教学法被当作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的替代,近年来这种教学法在语言教学领域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词块教学法强调通过词汇练习来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词汇英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原始数据.这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着重强调经常在口头语言中出现和使用的相对固定的表达,而不是生成的句子.词块教学法认为语言的感知和学习是有组织且不可分割的.该方法认为,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者,词汇在英语课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地位,至少要比传统意义上的语法地位要重要.在词块教学法的应用中,老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当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词块意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词块教学法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词块的敏感性,从而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运用词块教学法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将词块作为基本单位去学习并使用的习惯,而且这种教学法可以改变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应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并记忆单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立足于课堂,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老师要学会恰当地设置情景,并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对词块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从而创造出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对单词进行灵活的掌握以此来高效的记忆单词.同时还要求教师丢弃传统的将单词和词汇孤立开来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创建英语语言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找到了词块就找到了它所在的语境,这样就扩大了单词的语境意义,使得学生对单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块教学法不仅继承了传统教学同时还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主要体现了在语言学习中对词汇与语法的重要性重新定位,改变了多年来在英语的学习中语法第一的传统思想,使人们进一步地认识了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更有效的语言教学法.当然,在接受了语言输入后,语言学习者会有一个认知和输出的过程,教师还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便缩短学习者从认知上升到输出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在学习语言时,语言的输出就是语言的表达.换句话说就是英语口语的表达,词块掌握了,还要在实际交际中使用并达到交际的目的,将词块内化成为能运用的东西.因此口语练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语言学习者一定要开口说.通过这个阶段来不断训练词块的组合和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使用词块的机会,组织口语训练和交际活动.例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词块进行造句、翻译、角色扮演、改写或复述课文等练习,通过这样的反复运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语块的理解,而且也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学生输出的语言,教师应予以评价,通过鼓励学生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词块教学法是学以致用原则的充分体现.学生一旦掌握了词块的概念,就会具有一定的词块意识,这个注意焦点的改变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地记录学生的口语或笔答作业并与以前的作业进行比较,对学生的进步多加肯定与鼓励,就会发现,经过对词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累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的流利程度.

词块教学法与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符合.中国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语言学习方式的影响,比较擅长背诵,背熟练以后就会在另外的场合中通过改变来使用背诵过的一些句子.中国有句俗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想要告诉人们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可以不加分析地接受和吸收一些语言的输入,然后通过不断地模仿、语言的输出.学习者逐渐就会对这些输入的语言更加熟悉,然后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它的程度.这里强调的是语言在学习者的一个内部消化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充分吸收和熟悉了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才会把它们转化为语言成品.所以,把词块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首先大量地认识、记忆并背诵各种词块,然后再反复地使用、达到掌握和创造的阶段.这种以词块教学法方法为主题的教学法与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相符的,有利于中国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掌握.

语言学习的教育家Widdowson曾经指出:“把结构法作为语言分析的中心,只反映了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以牺牲了语言的运用作为代价;运用作为交际法的中心,却相对忽视“分析”.在语言的学习中,重视的作为语言分析的语法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本质——语言的交流.这是语言学习所存在的语言弊端.而词块教学法就克服了和避免了这种弊端.词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它将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通过词块教学法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把词块作为基础的形式来学习语言,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语言学习实用性,词块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和有一定效果的.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规律.词块法把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种通过观察、然后假设、最后验证的这样一个语言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在语言的学习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语法系统的阶段,成人语言学习者和儿童对语言的学习一样,都是在不断地不加分析帝地地吸收外界的语言输入,特别是大量词块的吸收,然后通过不断地纠正,直到建立了正确和使用词块规则,最终达到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的效果.具体地说,英语学习者就是一般先以词块的形式接受,然后再进行模仿、套用,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法能力后,就可以对词块结构进行加工、填补,或重新组合,直至进入创造性使用词块的阶段.我们认知一切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造,从广泛的吸收到最终的语言的输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通过词块的形式来传授语言和学习语言是符合人对物的认知规律.

过去的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规则却忽视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中的运用;而重视交际的语言教学不应太过于注重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而忽视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词块是语法、语义、语用和语境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词块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以及语意的可预测性和灵活性,而词块结构之间的离散性则成为了可以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空间.因此,在语言学习中词块教学法作用不容置疑和忽视.词块教学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它辩证地体现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地位,把人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掌握规律相符合,是一种更加科学的语言教学法.词块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目的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这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法对扭转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哑巴英语”的语言误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以词块为桥梁的词汇教学法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以及语言的创造性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是词汇教学路上的新的方向指引,将有助于使英语教学改革走出投入大、效益低的局面而进入一个崭新的语言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Nattinger,JJ.DeCarrico.LexicalPhrasesand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2〕Schimitt,N.McCarthy,M.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2sitionandpedag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3〕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5.

〔4〕刁琳琳.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35-38.

〔5〕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39-444.

第7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外语教学法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到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转变,语法教学的地位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近年来由于对语法教学的忽视,其后果逐渐显现出来,语法的重要性又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采用何种方式教授语法成为至关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语言意识培养对语法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语法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一、语法教学历史回顾

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当属语法—翻译教学法,从一千多年前诞生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这种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始终占据着外语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位置。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语法都为世界各国外语学习者所重视。然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法即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迅速地取而代之成为最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以“交际”为语言教学的核心,主张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而应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传统语言教学的重心由语法过渡到交际,最能够反映语言属性的语法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和测试中。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导方法,语法教学也一直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英语测试中也能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不管是中考和高考还是大学阶段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语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考查的重点。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我国的英语教学和考查策略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外语教材上涉及的语法内容逐渐缩减,外语测试中语法相关的考查也越来越少。教材和测试内容重点的转移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内容的改变。英语教师逐渐地把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都进行相当程度的压缩,转而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即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调查表明应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培养的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水平并不能让人满意,因此,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提出来。因此,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语法的概念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语法的定义是“关于语言的系统和结构的总和,通常包括句法和词法,有时也包括语音和语义”。[3]这个定义虽然过于笼统和抽象,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语法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语法是整个语言的骨架,支撑着整个的语言系统。语法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做规定语法。规定语法是指语法学家主观地制定出一系列规则作为语言的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好”的语言,不符合的便被认定为“坏”的语言,并且所运用的语言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这些规定也成为评判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规定语法形成于18世纪中叶,由于最初这类语法是对拉丁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的,因此,规定语法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与英语的习惯用法是格格不入的。并且规定语法一经制定就极少改动,几百年来英语语言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变化,但规定语法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形态。第二种叫做描写语法。描写语法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并且不同的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不能把由一种语言总结出来的规律应用到所有的语言中去。描写语法主张客观地和具体地描述语言的实际应用,并依据其结构和功能对其加以分析。第三种语法被称为教学语法。这类语法就是各类学校中教师着重教授,学生着重学习的语法内容。这类语法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普遍性以便于学习者进行学习,其内容主要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可的语法规则。传统的教学语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语音学、词法学和句法学。

三、语法的作用

正如在之前所叙述的关于语法—翻译教学法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差异中所看到的,对于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有三种倾向。首先是完全否定语法作用的“反语法派”,他们认为语法教学对于学习者不仅没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会妨碍他们对语言的自由运用,因此,他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第二种观点是折中派,他们一方面承认语言习得的某些方面与语法没有任何关联,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语法的作用。最后一种观点是肯定派,他们认为对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越熟练,学习者就越能掌控所学习的语言并能更好地把它作为翻译和表达的媒介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四、语言意识与语法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范?里尔指出:“语言意识可以被定义为对于人类语言能力及其在思维、认知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它包含一种人们通过语言对权力和控制能力的认识,也包含人们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微妙关系的认识。”[4]更为明确地来说,语言意识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具备关于语言的明确而详尽的知识,同时具备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自觉性。语言意识是实现更好的语言学习的桥梁和更有效率的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能够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所习得的语言知识来实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是发掘其对于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认知能力的最好途径。语言意识培养的目标包括发展学习者的如下能力:对语言的本质及其系统性的认知能力;语言实际运用技巧和能力;语言观察和分析能力,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同情境下的语言选择能力等。因此,越早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就越能够发挥其促进作用。

依据语言意识所着力培养的学习者的能力,针对语法教学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语法教学不仅应当教给学习

者语法的具体规定、形式和用法,更应当树立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即让学习者真正明白语法是什么,语法是做什么用的,而不能使他们简单地认为语法就是需要背记的条条框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能够开辟语法教学的新的途径,那么,在语法教学中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呢?

由于语法规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语法规则都一次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太可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积累来掌握所有的语法规则,因此,语法教学应当采取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传统的语法教学包括三个过程:呈现、练习和运用,即首先由教师讲解某一语法规则或结构,然后由学生反复地练习,最终现实由学生自己创造出类似的结构的目标。这样一种语法学习过程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而且使所学的语法规则成为一种僵化的知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应变能力较差。而根据语言意识培养的要求,语法应当被放置到适当的语境中去讲授和学习,学生也不再被当作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语法教学中学生语言意识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语法更加敏感,对语法学习更加积极主动。那么,语法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培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过程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下三个阶段:展示语言材料、学生参与互动和归纳总结。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数据,这包括关于语言的信息,例如词典和语法书之类的工具书;语言实例,包括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广告文稿等。第二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设计把学生分组或搭档或者是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设计的任务,包括发现语言特点、对比、分类、类比等。最后一个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把由语言数据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语法规则组织成系统的语言通过写或者说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通过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来达到教授语法的目的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语言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教学途径。尽管传统的呈现—练习—应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大量的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在语法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乐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违背了终生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不仅是在语法教学方面,在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试图应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Van Lier, L. Introducing Language Awareness. London: Penguin, 1995.

[2] Carter, R. Language Awareness an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

[3]《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一、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是由“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发展而来,借用建筑中的“脚手架”。支架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会”与“不会”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成功帮助学生走向新的知识,一步一步累积知识,向更深的方向迈进。语法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语言的内部规律。学习语法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座桥梁。同时,学习语法知识能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道路上举一反三,帮助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

二、文言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九十年代,我国教育界出现“淡化语法教学”的趋势。新世纪,语文界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大讨论,毫无疑问,人文性更深得人心,语法教学成为一切语文问题的“众矢之的”。很多人强调“语感中心说”[1],主张“淡化语法教学”,甚至是取消语法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有利于高效教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语法,将文言文中蕴含的规则展现出来,文言文教学则能更加科学化。如能使学生掌握这些规则,方便学生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知识,学会迁移,学会自己分析文本,相信学生定不会再“二怕文言文”了。与此同时,当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教师讲文言文也不再需要花大量的课时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教师点拨,教师与学生应该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去探讨这些经典文章中所蕴涵的传统精神。从而达到学习这些文言文的终极目的,也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有利于汉语语言的传承

文言文作为三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书面语,其中所蕴含的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文言文中的语言因素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汉语书面语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且其历史距今仅一百多年,现代汉语的句式大多来自古代汉语,虽然有些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了,但是其中的构词法仍在,如我们从小就学习过的“桃红”、“柳绿”等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学习文言文语法,有利于现代化语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文言文语法的同时,能够规范现代汉语的使用,并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

(三)有利于W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习文言文语法无疑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好处的。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学习文言文语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变得简单易懂,从内在规律上理顺文言文的内在规律,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素养;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也能让学生读懂古代书籍,扩大学生古代名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提高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此外,在能够读懂文言文后,对这些著作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理清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拥有语感等这些都与语文素养有关,这也是学习文言文语法最内在的意义。

三、文言文语法教学方法

正如学者范晓认为的那样,“语法教学最紧迫的问题是改进语法教学”,[3]了解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内容后,最重要的就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语法知识教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相结合的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显然它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这对到初中才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其难度不言而喻。但是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是有共通性的,因此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来学习文言文语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样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中,首先教学生分清现代汉语词性,这样在文言文中学生才能快速地辨别词性。如我们会形容上海人的生活“很小资”,“小资”就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同样在句式结构的学习上,先学习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分清主谓宾定状补,再运用到学习文言文语法中去。

(二)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建议语法知识要随文学习,因此语法教学必须随文。学生最初接触的文言文,不仅篇目少、篇幅短,而且在内容上比较简单,因此所涉及的语法内容也很少。加之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如果在初一就开始集中教学可能教学效率不高,并且在初中初始阶段,学生的很多学习习惯可能和小学是不相同的,在仅仅20周的学习里,是没有足够的学时来深入教学的。因此在日常的文言文语法教学上,笔者主张分散教学,即随文教学,在遇到语法问题,教师讲清所以然就可以了。集中教学则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小集中,是针对一学期所学的文言文中涉及的文言现象做总结概括,这个大概需要一个课时时间;二是大集中,在初二下结束前进行有三个课时的语法学习,并辅之以练习。同样,不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附录中都有语法简表,教师要利用这个教材进行大集中教学。针对所学的语法知识来归纳各种有规律。

(三)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教学

语法知识的讲解可能困难而又十分无趣,教学效果可能很低,因此教师教学需要改变方法。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机,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者。师生双方要共同改进,教师教方法,学生丰富教学的内容。课内文言文是有限的,但是我国有丰富的文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收集例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样的举一反三不只是自己造句,也可以是经典文献中的句子。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己造的句子收集起来方便学生之间点评分析。

参考文献:

[]张先亮等.教学语法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学习语言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法;小学语文教学;作用;意义

1小学语文视角下的语言的语法基础

1.1语法是语言的逻辑基础

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语法构成了全部的语言基础,任何语言要想获得被识别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法作为其语言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科学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即立足于最基本的语言习惯与语言基础,尤其是注重语言日常的基本的运用能力的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是要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只有从语言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才能真正树立语言的语法基础。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出于语言启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更加需要语法作为其基本的掌握语言知识的突破点,立足于一定的语法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言学习的习惯。换言之,不能正确运用语法学习的语文学习,则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

1.2语法是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基础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从一定范围上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小学生要想真正学好基础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必须以理解一定的汉语文化为前提。而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则是小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基础。这是因为,无论汉语怎么变换,也无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如何变化,其最根本的就是围绕语法来进行,可以说,没有语法,汉语则也将不是汉语了,也就不会具有相应的语言科学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汉语文化的讲授,尤其是教师要真正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对语法知识进行讲授。只有立足于汉语文化的基础上的语法学习,才是能够接近学生语言学习实际的学习,尤其是教师在小学课堂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化讲授,因为任何语言总是突破不了其文化范围,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基础上才能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学习。

2教师注重语法教学作用的途径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来讲授语法知识

从语言学上来说,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而正是在这个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地知晓语言的生活意义与生活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讲授语法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语法知识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言的生活作用与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学到的语法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学生把知识生活化与实践化的重要途径。当然,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做到:其一,学会在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这样做,能够在根本上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关联。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语法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种具有生活意义与生活常识的学习,学生要想在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并且运用正确的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师就要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者,这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

2.2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传授语法知识

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必须从根本上就注意其应用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必须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这就要求小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扭转自己的教学态度,就必须注意在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尤其是语法学习情况。语法的掌握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的语法学习往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语法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互用,也就是说,在交替互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如提问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更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互动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以上教学方法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更是教育教学规律所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并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其进行正常教学行为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学生语法学习的当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姚金娟,韦雪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道观及孝育方式———以苏教版为例[J].教育探索,2016,(5).

[2]龚杰克.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地”“得”[J].学周刊,LearningWeekly,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