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环境保护产业精选(九篇)

环境保护产业

第1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浅析环保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石油美元大棒对我国经济的围追堵截,我国环保产业依旧需要不断进步以为我国经济之发展助力,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一个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基础。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我们需要政策的鼓励,法律的规制,投入的加大。

关键词:环保;产业;经济;

总书记在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将绿水青山放在了同金山银山一样的地位之上。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正确且及时的决定。但另一方面,站在国家发展经济的角度上说,以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环保产业抑或说是环境友好产业(Industries respectueuses de l'environnement)既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又是对目前以美国石油美元体系为代表的经济霸权的应对与反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保护型发展的彻底转型。而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环保产业的类型

在我国目前为止存在着三种环保产业的类型: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企业(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首先,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基础设施(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主要包括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的核电设施,大型水电设施等等。这些设施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负责运营与管理,其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也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其次,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包括民营企业本身包含的环保组成部分,例如民营工厂的环保废水废物处理设施。还有便是一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对于环保所进行的一些努力。比如,义务植树队,义务垃圾清理队等等。最后,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指的是目前广泛流行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产品与相关配套服务的出口与进口。

二、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

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包括:生产终局控制模式,生产过程控制模式,绿色产品开发模式。其中,生产终局控制模式指的是在相关产业的生产终局进行管理以求达成环保之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厂的废水废物处理系统。对于废水废物的处理,往往处于生产的末端。此实为一种被动性的环保产业,并非主动性的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模式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体现环保理念,将环保方案贯彻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例如,小米公司最新的小米全自动工厂,在整个生产环节,从设计理念到生产落地,均体现了环保理念,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方案。绿色产品开发则是指,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去代替污染环境的产品。例如,用节能灯去逐步替代白炽灯,用以电取暖代替烧煤取暖等等。

三、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持续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这包括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经济与行业结构带动作用,成本收益带动作用。首先,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是指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本行业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上海的特斯拉汽车为例。上海市相关部门允许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全资建厂生产特斯拉汽车,作为交换条件,特斯拉汽车所需的相关配件需在中国生产或采购。这不仅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目前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加持,而且特斯拉新能源汽车所需配件的国产化,也带动国内相关新能源汽车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鲶鱼效应显著,对于我国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其次,经济与行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指相关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使得相关产业与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山东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这个中国山东的滨海小城,开启了我国核能利用的新篇章,毫无疑问对相关经济与行业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最后,成本收益带动作用是指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吸引相关环保产业从业者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我国的光伏产业,从需要国家相关相关政策帮扶,到勉强自己自足,最后到现在的出口世界,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光伏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而且反映了相关产业确实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第2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第3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及制止不正当竞争。工业产权的立法保护主要由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涵盖。虽然国际互联网络的建设发轫于军事、科研目的,但网络商务活动发展迅速,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因此网络信息环境工业产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网络信息的专利权问题

技术成果信息的网络传输和利用过程呈现十分复杂的知识产权状况。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和专利权的地域性,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网络这一端受到专利权保护,而在另一端则可能属于公有领域。即使是网络两端所在的国家属于双边、多边缔约国或在同一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巴黎公约的国内法独立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该项技术成果的专利权是否成立以及受保护的程度还要视各自国内专利立法的具体情况而定。各国家、地域的专利立法千差万别,而网络信息则瞬息万里,覆盖全球。对于权利人来说,在世界范围监测专利侵权状况、认定侵权并掌握用以充分证明侵权人实施的侵犯了权利人权利要求的侵权行为的证据,实际上很难实现,甚至不太可能。这些情况都要求各国尽量缩小专利立法差距,并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检索方式,增加了判断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公开信息源,但由于电子传输文献中的信息经过传输发生信息丢失,或者因为数据压缩与解压,以至不能按原样打印在纸上:或者网上用户擅自对网上传输的电子出版物信息予以篡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因此无法取得有关信息首次公开日的实物证据或者把电子文献内容视为该日公开的实物证据。因而,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准确性变化莫测,文献的准确公开日期亦难确定,很难经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这样会导致对电子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评价复杂化,反过来又影响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电子出版物必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判断现有技术的一部分文献源,专利信息上网,尤其是象专利说明书一类高密度蕴涵创新技术内容的文献上网,可以为极大的促进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良好的作用,但网络环境同时也为非授权利用专利技术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网络环境的公开,是比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公开、口头公开和使用公开更具广泛意义的公开形式。技术成果的实质性内容一旦上网,该技术成果的新颖性将丧失殆尽,失去获取专利的可能,使专利侵权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控制。故我们现在应该尽早研究如何拟定某些标准确定电子出版物的首次公开日期和内容,以及它们的传播范围。

2、网络信息环境的商业秘密问题

商业秘密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目前各国主要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实施保护。与前述专利权和商标权相比,商业秘密的所有人不享有绝对的专有权,他只能制止他人擅自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或者制止他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商业秘密,因此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极其有限的。某种信息欲构成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通常须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秘密性的要求,其中秘密性和保密性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与之矛盾的是,某种信息一旦广泛传播,就很难作为商业秘密受到有效保护。因此,怎样从技术上使信息网上传输的信息达到法定的秘密性要求,从而作为商业秘密依法保护,对维护商业秘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是颇有帮助的。但是,不宜将网上任何信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那样做一不符合广大公众的利益,二则有违网络的初衷。

另一方面,商业秘密所有人是否愿意通过网络传输其商业秘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所有人是否相信其商业秘密中的秘密信息经网络传输不会受到侵害。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好网上信息的保密工作,是吸引更多的商业秘密所有人将其商业秘密通过网络传输的重要前提。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环境下,其商业秘密都有被窃之虞。国际互联网络开放的信息环境给商业间谍提供了更为直接地窃取商业秘密信息的机会和可能。

网络商业秘密信息保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等,使“黑客”和商业间谍的网络信息窃取不能在技术上实现。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立法保护。我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中都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以盗窃、迫胁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在网上突破企业防火墙,非法打入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企业商业秘密,是在新技术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乃至犯罪。我国1994年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十分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我国新《刑法》增加了惩治计算机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内容。“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体现了我国对商业秘密信息保护力度的加强。

3、网络信息的商标权问题

商标是生产经营者使用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之与其他同类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专用标志。商标集中地凝聚着生产厂家的实力,体现着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信誉。成功的商标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商标标识、厂商名称和服务标记在网络空间的各种场合的各类商务活动中都可能使用,在网络商务活动中,假冒、盗用别人的注册商标或厂家名称推销兜售自己的商品,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标识或服务标记等都构成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在网络空间,域名(DomainName)与商标十分相似,用户通过域名来认识网上的企业和企业产品,根据域名访问企业主页,获取产品信息,开展商务活动。大多数企业公司的域名与其注册商标或企业名称保持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域名是企业商标在网络空间的合理延伸。因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席AlbertTramposch形象地将域名称为“电子商标”。与传统的印刷型商标签相比,由电脑信息网传输的电子商标更易于被复制、模仿或者删除,由此产生的电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问题日益凸现。

正是 由于域名的无形财产性质,有些企业或个人盗用知名公司或竞争对手的企业名称、商标名称注册为自己的域名,有些人则大量注册域名然后出售以从中牟取暴利。目前我国有上千家企业的名称或商标被境外不法者抢先注册域名,这与传统商贸环境的商标抢注行为一样,同属严重的侵权行为。企业被抢注域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可以进行反抢注申诉。

对于网络信息环境商标权的保护,已有的国际条约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注册条约》中的一些相关原则和条款同样适用或可以作为网络立法的重要参考。我国于1997年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与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为我国域名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席Al-bertTramposch透露,不久将成立一个成为ACP(administrativechallengepanels)的机构管理域名。ACP是一个基于国际法律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法律对域名注册实施管理的国际组织。这说明国际社会正在加紧努力,协调这一基础领域内错综复杂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仅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未来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充分地注意到技术因素的制约。法律是手段,不是目的。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旨在发展和完善因特网,使全球电子商务建立在稳定、可靠、高效的基础上。忽视技术的法律设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有人曾提出将域名与数码地址分开管理,以便将域名作为商标保护。但是,因特网的技术性质不允许这样做。可见,法律专家必须与技术专家合作,才可能设计新世纪的因特网全球管理体制。

第4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1资源利用模式

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

1.2发展驱动模式

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大量林地与草地被用于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出现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情况,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人员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超过了发达国家使用的限值,可能让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并间接影响作物,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家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庄家收割、日常生活的垃圾,都会影响生态环境。此外,其也存在农业土地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种植通常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虽然一个家庭有大量耕地,整体人均耕地数量却非常少,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升。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并未作进一步处理,作用于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即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垃圾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原有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垃圾的处理要求;二是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污水、家禽粪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三,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土壤质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的基础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村缺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对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2.2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各类农业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增加农业产品的输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实现绿色生产,在原有生态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其对策包括以下几点:2.2.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并减少资源的使用,不断调整整体的布局。即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指导产业的布局工作,并用环境监管辅助,用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收益,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以派专人进行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并利用生态农业的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构建多个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遵循种养结合的原则,减少碳的排放,并建设农业园区,保证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农村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包括饮用的水源、土地等。2.2.2以预防工作为主,对重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预防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治理。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游客的数量逐步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污水也随之增加,这些垃圾、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其符合排放的标准后再排放。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由此,要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利用各项资源[3]。此外,为解决化肥使用过多的问题,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种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化肥浓度,同时,也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或是低残留的农药,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出现,精确施肥量,并引入缓释、控释化肥的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且也会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用清洁生产的方式生产。如此,有利于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有机农产品。2.2.3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需充分发挥农牧业的作用与优势,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让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挂钩,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建立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生态旅游为例,相关人员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评估资源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需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传承民族文化,是主要包括:学习村寨的语言,了解其语言文化,向下传承;保护特有的建筑和设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保持建筑的原貌;传承民族特色饮食,用农家乐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传承民族的手工,并把优秀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风俗[4]。同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于重点区域,比如饮用水的水源、矿产开采区,可作为生态补偿的优先区。且监测体系建立后,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工作内容的划分,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工作违反规范,可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2.4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有明确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外,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即可以某个生态农业区域为中心,向外拓展,与周边区域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产业服务的内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发展环境与生态文化,且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农民学习环境保护的技巧,并对基层干部展开培训,以让农民、干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自觉使用健康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后废弃材料的产生。如此,可强化社会环境保护的认识,并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

第5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31

长时间以来国内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更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土地过度开垦及能源过度运用等问题都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同时严重制约了生态建设发展及生态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极为关键,生态林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很大促进作用。

1 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1.1 林业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林业方面经营管理主要是森林资源,它是有着极大规模和可以循环的经济体,经过林业信息化及机械化和科学化方面的合理提升,以便充分提升林地劳动生产率及资源运用率与产出率,从而对森林资源施以科学经营及开发,最终实现高效益及多功能可循环高效率应用,使得人们对各类生态产品及林产品需求得以满足,这时也就使得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物质保障基础。

1.2 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提供社会基础

应对森林文化基础建设合理加强,并且合理加强森林文化产业开发,这样也能有效传播生态理念,以便使得生态知识普及和弘扬,让人们懂得善待自然且热爱自然与尊重自然,形成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氛围,使得全社会人们都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建设。

1.3 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有着决定性作用

湿地及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们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发挥着决定性及主导性意义。可以说65%以上的湿地及森林都可以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能够促进物质及能量等非生物界及生物界间的良好交换,同时也维护了生态系统平衡。合理加强生态保护务必加快林业发展,从而让林业空气得以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节能减排,最终满足人们对各类生态产品的众多需求,使得人与资源和谐发展。

2 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缺乏

目前国内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人均森林蓄积量也只是世界的10%,这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非常滞后,发展中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仅是世界平均比率的26%,这和世界森林覆盖率比较则少了10%。

2.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政策不完善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并未受到国家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体制不健全,政府及国家方面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量较少,更没有相适宜的法律规章,社会上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力量缺失,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奖励制度及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保护机制,还有某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者对此类工作根本没有头绪。

2.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未落实

国内水土流失和林业资源生态建设与草原植被生态保护建设,加上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的防治策略有着良好的成就,不过据国内现阶段的国情来分析,仍需持续强化各方面工作力度,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往往树种单一,树种种植结构和搭配等都不适宜,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的生态问题效果偏低,从而不能实现所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

3 加强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重视科技发展林业

应不断发展经济及确保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发展力,可以说最为有效的处理方式则是靠科技来合理发展经济,从而改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不能以牺牲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代价,总是实行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展开科技兴林而持续提升林业建设中所含的科技含量,这是林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制度,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从而提升林业生产力。构建数字林业良好模式,采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方式,促进林业经营及管理科学有效化。并且,应持续深化林业科技制度改革,将各项先进科研成果融于生产建设中。再者就是要合理加强良种壮苗及树种结构合理调节,以便科学有效的应用木材加工及制造和技术运用,从而合理提升木材工业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3.2林业经济结构优化

林业经济发展调节能够合理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这也是实现林业不断复杂混的物质保障。第一产业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可以合理促进短时间内工业原林料及其余原林料,应速生丰产林及竹林与特种经济林良好建设。第二产业是以加大新型产品开发力度,从而提升低层次原料来加工高层次加工转型。第三产业则是应不断加强林业旅游及花卉业方面的发展,有效调节生产力布局且淘汰之后产业,改善传统型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重组以处理林业产业结构间所存在的不适宜问题。合理调节产业工业产品结构,促进精深加工技术发展,加大优势产品推出,要不断开发木材产品新的用途,从而延伸产业链和加大附加值,有效处理林产品结构之间的不合理,加强各类产品竞争力。

4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能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积极促进经济建设时应深刻认识到国内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强化生态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森林是陆地生态中的主体,不仅仅是关乎着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务必对林业工作施以高度重视,以便促进国内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第6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一、学习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

从事水产养殖者必须了解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兽药管理条例》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如《渔业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对水域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第二十条规定:“从事养殖生产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使用药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

二、掌握相关标准,制定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张贴重要的水产品质量管理文件、养殖规程等。定期对养殖工人进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和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 5361-2016)、《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等。鼓励养殖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

三、增加基础投入,配套生产设施

不断改善生产基础条件,定期清理池塘淤泥,疏通进、排水河道,确保进排水畅通。养殖场(小区)必须分别建设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排出的水进入进水口。场区内环境整洁,进、排水渠分设且无淤积,电力容量满足生产需求,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能定期改造维护、现状良好,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病害诊断等仪器设备,投饵机、增氧机、在线监控等基础养殖设备配置完备,维护良好,使用正常。

四、重视环境修复,实行健康养殖

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水源无污染源,且定期进行监测。积极应用种草投螺、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微孔管增氧底层等健康养殖技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病原则,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选用优质健康苗种、增强养殖动物抗病力为出发点,控制病害发生,减少药物使用。使用优质合格饲料,合理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条件的养殖者,在进水口设置净化池,对养殖用水进行预处理;出水口设置生态湿地,通过水生植物脱氮、除磷和吸收重金属离子,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五、选购优质苗种,规范使用投入品

建立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制度。选购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场(厂)生产的、经过检疫合格的健康无病害苗种。购买苗种时必须索要《苗种生产许可证》《苗种检疫合格证》等相关证件的复印件和购货发票(或收据),确保苗种可追溯。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配合饲料,不在饲料中添加和使用违禁添加剂、原料药和人用药品。投喂的小杂鱼、玉米、小麦等要保证新鲜、无霉变。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规定,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鱼药,不使用无许可证、无合格证、无生产批号的药品,不使用违禁药品。不随意使用药物,确需用药时,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并严格控制用量。

六、不乱排放废水,正确处置废弃物

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尽可能做到节水减排。选用安全药物清塘消毒,清塘废水经过解毒处理确保无污染隐患后再排放。捞出的水草、杂物、病死水产养殖动物,不随意丢弃或扔进河道,实行无害化深埋处理。养殖场(小区)设置垃圾收集设施,收集鱼药、饲料包装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并定期妥善处理。

七、抓好销售管理,做好各项记录

第7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摘 要 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环境因素,而生态环境下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运作也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复杂整体。本文从体育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阐述并探讨我国体育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能够为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意见与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体育产业 发展

一、体育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

我国的体育生态环境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国上古时代关于“养生”的理念,而我国传统体育当中的“养生”理念也正是指人的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因而可以说,我国的体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崇尚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崇尚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思想理念。体育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生态环境包含体育的自然环境。体育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方面的联系,主要包括人与体育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体育自然也不例外。实际上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体育行为是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关系之一,比如中国的武术就是借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理念从而形成起来的;西方的田径运动也是在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的搏斗的过程中诞生的。因而可以说,体育与生俱来就又有自然属性。关注体育的自然环境是人们对自然,对体育的回归,是人与体育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因而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关注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其次,体育生态环境还包含体育的社会环境。体育的社会环境包含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它是他们的综合。因而要实现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荣与发展首先是要保正体育与政治的和谐共处。政治环境是一些社会活动的基石,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因而良好的政治基础是保证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经济因素也是制约着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环境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而经济环境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各个国家争相申办奥运会,举办各种大型的国际性比赛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为了打响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处理好体育的社会环境因素才能够使体育产业迈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最后,体育生态环境包含体育的规范环境。规范环境也成为价值环境,主要是由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以及社会风气所形成的,包含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规范。价值环境是人类社会中所独有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形成的,是由历史积淀下来的。体育的规范环境主要是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比如我国传统的中国武术文化,其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史的传承。当前,我国的体育应该怎样保持其民族性并发扬光大,是我国体育生态环境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向

(一)完善制度规划系统

要想体育产业能够不断向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就是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照章办事,重视和加快我国体育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使体育产业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条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第二是要加大我国对生态环环境的经费投入,加大对体育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第三要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完善相应的系统结构,提高群众对于体育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

(二)依托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低碳经济”产业当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体育产业最佳的崛起方式就是依托资本市场不断的发展壮大。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并以每年20%的增速不断递增,体育产业当中的一些行业已经颇具规模,比如体育竞赛表演以及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好。这些行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活跃了人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日渐深入人心,而体育产业当中的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符合我国体育产业的需求。因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上发展壮大,一方面是资本市场不断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关联带动效能能够不断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抓住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当中的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够均衡,以体育竞赛表演以及培训市场已经颇具规模,其他类似与体育、体育用品市场也随着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的不断向上发展,而其中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与体育旅游行业将是体育产业今后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体育健身方面的热情也不断的提高,体育健身娱乐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趋势,无论是年轻人抑或是中老年人都参与到其中,这也是体育事业日益壮大并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表现,更是体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全民健身运动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全民健身娱乐也同时使我国的体育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完善。因而,体育健身休闲行业的发展将成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它不仅能够是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强大,国家富强。

参考文献:

[1] 陈尧,李智偎.基于低碳经济的体育产业绿色发展动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1+3.

第8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Abstract: In the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ites have become a sensitive topic. The thesis tries to comment o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s which are re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thesis tries to propose the framework of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type, scale and intangible factors.

关键词:产业建筑; 产业地段; 创意产业园

Key w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sites; creative industry park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242-01

1相关背景

1.1 国外产业建筑改造概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起,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导致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原有的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的闲置。工业景观已不再是西方国家国力的象征或城市的骄傲。不少的传统工业基地,颓败势不可挡,甚至成为污染和罪恶的象征。

对于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再利用,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了相关的探索,然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进行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时代大量兴建的工业厂房。改造后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产业地段的更新和改造。衰落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创意产业、公共休闲和艺术活动场所。最近30余年来,国际上,对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美国,1985年的所有建筑施工中,大约有一半属于改建和复原工程。当代美国建筑师70%的工作都涉及老建筑改造。大规模对旧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的主题。

1.2 我国产业建筑改造的实践

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早期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依然多采取铲平式开发。21世纪初,国内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已经初露端倪,随着上海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和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区在商业及影响上的巨大成功,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得到政府部门、建筑界甚至时尚界的高度重视。近年,中国开始大量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的现象,特别是旧厂房改造为文化空间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其特殊性已几近成为一种设计类型,值得我们从城市建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去思考它的现实意义。但是,让这鼓舞人心的蓝图变成现实,决非“1+1”那么简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也成为城市肌理和文脉的一个缩影。

今天,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下一轮的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大量产业类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产业建筑遗存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因此,在这一形势下,是否应该对产业建筑、产业遗址、产业地段进行保护,已经不应再成为讨论的话题。而如何保护、怎样更新才是更应该去关注的。

3研究内容与范围

产业建筑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代表,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特定的产业建筑和地段类型在更新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用途。(2)从产业建筑和地段的规模、尺度来看,更新和再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开发策略。(3)从建筑和建筑环境的认识主体来看,有政府、开发商、设计者、使用者,他们在产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4)从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相互的关系来看,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景观视觉要素,是构成历史地段可识别性的内在和灵魂,反过来说,产业建筑和地段也是工业文化特色最直接、亲切的展现舞台。在保护产业旧址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对于那些曾经是特定年代的特定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要素,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考虑使其生命力延续。

4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自1970年代以后,人们便开始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城市中各类产业空间的恢复与利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外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的尝试,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区再建计划;美国巴尔的莫内港更新等等。国内方面有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土人景观的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近年来,在理论总结与研究方面,也曾出版了许多内容广泛的研究著作,如以同济大学陆地的博士论文――《建筑的生与死》,以东南大学王建国,戎俊强的《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等。另外,出现的相关文章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其中绝大部分以介绍国内外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与经验为主,把人们关注的目光慢慢引向了旧建筑改造的新领域――产业建筑。

5尝试性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设计案例,对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保护和再利用,本文在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规划、景观、建筑、室内等全方位的思考为研究系统的。以这种研究系统约束现今单一的设计行为,从而避免对产业遗迹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在全方位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产业类建筑遗产的改造后类型、用途也做相应的研究和论证。希望对国内一拥而上的利用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园的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针对建成环境意义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思考,这其中对于认识主体和非物质形态的研究可能会对这场热潮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更积极的意义。

全文的目的即在于提出一个尝试性系列研究的框架。并将在框架下研究的结果用于反思现今的设计行为。

参考文献: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9篇: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一、招聘人数和范围

(一)招聘人数

荔湾区公开招聘第一批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90名,各街道办事处招聘岗位和人数详见《广州市荔湾区各街道办事处招聘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岗位(第一批)计划表》(附件)。

(二)招聘范围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岗位职责

街道环保员队伍主要承担本辖区内的日常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及上级环保部门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2.组织管理辖区村、社、居环保联络员队伍,落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任务。

3.在上级环保部门统筹下,督促本辖区内排污者依法履行环境法律义务,建立污染源档案,协助开展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工作。

4.对本辖区饮用水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等巡查。

5.负责本辖区环境信访投诉和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纠纷的调解处理。

6.及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协助上级环保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7.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及时上报区环境保护局。

8.负责街道办事处和区环保部门安排的其他环保工作等。

环保员作为环保监管工作的延伸,各街道应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将辖内所有村、社、居纳入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范围,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三、招聘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责任感强,热爱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

2.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服从安排,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3.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018年7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具备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知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态学、应用化学、大气科学技术、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法学专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4.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组织协调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5.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

6.具有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中级职称以上的,或在基层环保部门、镇(街)、企事业单位从事环保工作、应急管理工作 3 年以上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以下(1972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

7.身体健康,具有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四、招聘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按照招聘公告、网上报名和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政治审查、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考生总成绩由笔试和面试两次成绩合计构成,其中笔试成绩(满分100分)占40%、面试成绩(满分100 分)占60%。成绩均按照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计算。

(一)网上报名及资格初审

本次招聘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不设现场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18年1月5日9:00至1月8日17:00。

2.报名方法:

(1)考生登陆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按网上提示方法报名并填写个人信息,系统将对报名信息进行自动审核,系统提示报名成功后,信息不得更改。

(2)考生只能选取一个街道办事处进行报名,一经报名成功,如未被所报的街道办事处聘用时,在满足聘用条件的情况下,视为自愿无条件服从调剂安排。

(3)考生所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如有不符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或不予聘用。

(4)报考人数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招聘人数与报考人数(以系统报名人数为准)笔试开考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2,如果达不到开考比例,经招聘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延长报名时间,延长报名时间后仍不达开考比例的,按实际报考人数参加考试。

(二)笔试

成功报名的考生于2018年1月11日9:00至2018年1月12日17:00自行通过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打印准考证,不再另行通知。规定时间内未打印准考证而造成不能参加考试的,后果自负。

1.笔试时间:具体以准考证为准。

2.笔试地点:具体以准考证为准。

3.笔试形式: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时间为120分钟。

4.笔试内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共基础知识等。不提供或推荐任何考试参考用书。

5.笔试成绩:笔试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笔试成绩按40%计入总成绩。

6.进入资格复审的考生名单:笔试成绩高于60分(含60分)的,原则上按1:2的比例依笔试成绩由高到低顺序确定进入资格复审的考生名单。招聘职位人数与考生人数达不到1:2比例的,按实际符合条件的人数确定进入资格复审考生名单。

7.笔试成绩公布和查分申请:笔试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由考生自行登陆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网站查询笔试成绩。考生对自己的笔试成绩有疑问的,可以在考试成绩公布后,通过招聘工作咨询电话,向荔湾区环境保护局提出查分申请,每个考生只能申请查分一次。

8.进入资格复审考生名单公布:笔试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由考生自行登陆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网站查询进入资格复审考生名单。

(三)资格复审

进入资格复审的考生,必须由本人携带网上报名系统打印并由本人签名的《报名表》、相关资料的原件和1份复印件,到资格复审地点进行现场资格复审。不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复审者视为放弃面试资格,资格复审不合格的不能进入面试环节。

1.资格复审时间和地点:具体以网站公布为准。

2.确定资格复审递补考生名单:因资格复审不合格而出现的空缺,从笔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中,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进入资格复审的递补考生由荔湾区环境保护局另行通知。

3.递补考生资格复审时间和地点:具体以荔湾区环境保护局通知为准。

4.资格复审提交材料:《报名表》、身份证、户口簿、学历学位证书以及无犯罪记录证明(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符合优先聘用条件的考生,需提供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等证书。放宽年龄至45周岁的考生,需提供环境保护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在基层环保部门、镇(街)、企事业单位从事环保工作、应急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证明。以上所有材料均需提供原件和1份复印件,原件查验后退还,资格复审的复印件不予退还。

(四)面试

资格复审合格后进入面试的考生名单,将在资格复审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于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网站公布,由考生按上述规定时间自行登陆查询面试资格,按时参加面试。

1.面试时间和地点:具体以网站公布为准。

2.面试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等。

3.面试成绩:面试现场评分、统分。面试满分为100分,按60%计入总成绩。在面试结束后,现场将面试成绩告知考生。

4.进入面试环节的考生,如不按时参加面试,则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

(五)体检

1.面试结束后,从考试总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中,根据招聘岗位人数,按1:1的比例依总成绩(笔试×40%+面试×60%)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对象(如总成绩相同,则以面试成绩高低顺序确定)。

2.区环保局通知并组织体检对象统一到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实施细则(试行)》和《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通用标准》的规定执行。

3.由区环保局统一领取体检结果,并通知体检对象。考生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在得到体检结果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组织体检方提出复检申请,并在指定的医院复检,复检只能进行1次,复检费用考生自负。

4.对于体检不合格的考生,取消其聘用资格;并根据空缺名额,从报考该街道办事处、考试总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其他考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进行体检(如总成绩相同,则以面试成绩高低顺序确定)。

5.不按规定时间参加体检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资格。

(六)政治审查

1.体检合格的考生,由负责聘用的各街道办事处参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考察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粤人社发〔2010〕276号)的要求进行政治审查。

2.对于政治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考生,取消其聘用资格;并根据空缺名额,从考试总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其他考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进行体检和政治审查(如总成绩相同,则以面试成绩高低顺序确定)。如无符合条件的递补人员时,可以向区环保局申请废止该招聘名额。

(七)公示和聘用

1.政治审查合格的,确定为拟聘用人员。荔湾区环境保护局负责对拟聘用人员名单在全国事业单位招聘网(qgsydw.com)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

2.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为5年,并实行试用期(原则上试用期至少为3个月),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劳动合同。

3.拟聘用人员本人自愿放弃聘用资格的,或在接到聘用通知5个工作日内未能配合办理好相关聘用手续的视为本人自愿放弃聘用资格,各街道办事处可以向区环保局申请进行调剂,从未被聘用的、考试总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中,按照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如总成绩相同,则以面试成绩高低顺序确定)。调剂递补的考生由各街道办事处安排体检和政审。如无符合条件的递补人员时,废止该招聘名额。

五、工资待遇

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工资待遇按广州市统一设立的行政执法辅助人员薪酬标准,每人60000元/年(含单位及个人的五险一金、特殊岗位津贴和技术资质补贴等)。

六、其他事项

(一)报名前需认真阅读本公告,符合报考条件的方可报考。凡不按规定条件报名的,一经发现,即取消报考资格。

(二)准考证和身份证是考生参加笔试、面试、体检、政治审查等环节的重要证件,请妥善保管。考生参加笔试、面试、体检时,必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证件不齐者,不得参加。

(三)通讯设备和摄影器材等影响考试公正的物品不能带入考场。

(四)本公告由广州市荔湾区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招聘工作咨询电话:020-81708271;联系人:赵小姐。

招聘工作监督电话:020-81954320;联系人:谈先生。

受理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原标题:广州市荔湾区公开招聘街道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