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教师如何创设学生思维的环境

(一)创新思维首先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现代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把现代意识如创新意识、正确的观念、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有锐意开拓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汲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和教育动态信息,才能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二)创新思维在于教师要编写新颖的教案。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编排出新颖有创意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教案。有创新的教案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的表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规划然后分组进行研讨其可行性,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这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我始终利用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地图进行教学,并将现代地理教学中的多种意识、多个观念、多种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创新思维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艺术。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性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丢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习的革命》),教师应讲究课堂教学艺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点燃这把希望之火。

(四)创新思维离不开有创新的课堂问题设计。

创新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的一些有创新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利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起到了搭桥引路的作用,还起到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我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我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假如把南亚的喜马拉雅山脉搬走,那么南亚的气候会有什么变化?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善于探究。

(二)教会学生如何提问。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应是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教会学生的不再是那些枯燥无味的概念、原理,而是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的本领和方法。

(三)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永恒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就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其主动性得以体现,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摒弃,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想有创新必须在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的基础上你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任何毫无科学依据的创新也只能是空想,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并不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就发现了,这么简单。试想假如牛顿对物理知识一片空白,目不识丁,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个苹果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呢?所以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把已经成形的优秀的科学知识体系领悟透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小学科学课程系统编制了学生的科学小实验与创新培养的案例,例如,教学《雷雨》时,要引导学生在昏暗的屋子里用废旧电池正负极短路连接产生火花,通过让学生大声模拟雷声,来体验雷电的感觉。教学《大气压力》时,对 “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进行改革,弥补实验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第一,用塑料薄板代替硬纸片,用塑料茶杯代替玻璃杯,在杯底钻一小孔,用透明胶布封好,在做实验时,把胶布揭开,由于水和空气接触,硬纸片就会掉落。第二,用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上作为胶垫密封,这样装满水倒立后,无论怎样用力向下甩塑料薄板都不掉落。

对于前人的经验要善继承,更要善创新,并把它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有拥有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性,才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讨论、研究、争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这样课堂上,学生把老师当成同学或者朋友,教师完全退到和学生一起探究的位置,教师视具体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展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使用电池、导线、铁钉、曲别针,让学生做电磁铁吸铁钉、曲别针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变化规律。并设计利用磁铁有磁性的知识来创编“钢珠掉到树洞”磁铁吸钢球的实验活动。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多提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孩子对知识对未知的探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我们的中学课堂常问为什么同样重要。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认真思考过了,才会有疑问。试问如果学生关于某个知识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去提问题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我们问学生答。而是更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自学,反思。在预习,自学,反思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或者就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多角度认识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渐渐的学会提问。当然所提问题我们要让他们尽量做到观念新,见解广,有一定高度与众不同。让问题充分表现自身特点,体现竞争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争取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质疑中发现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鱼缸里放冷开水养鱼可以吗?下雨前打雷是怎么回事?云彩是怎么形成雨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4、构建创新性课堂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鼓励提问学会讨论学会创造

【中图分类号】B8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84-02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通过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1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由于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1.2针对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如一课学生可能会问: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目的性强,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1.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真正的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 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

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

2.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

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缎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5--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2.3讨论方法的要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2.4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3 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3.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3.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周旋在数字、符号、定律之间,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演算、验证,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厌倦,学习热情会减退。基于此,数学教学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愉悦,超越自我,超越现实,使他们深深地喜欢上数学。

1 营造宽松氛围,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应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问,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树立创新的信心。

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分类》这一知识时,准备了四种实物:香蕉、苹果、黄瓜、西红柿,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想法来分类。很多学生都将香蕉和苹果分为一类,黄瓜和西红柿分为一类,我微笑着说:“你们为什么这么分呀?”学生们纷纷说道:“因为香蕉和苹果是水果,而黄瓜和西红柿是蔬菜。”我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呢?大胆尝试一下,好吗?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独特的创意。这一来,课堂气氛既宽松又活泼,激起了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将苹果和西红柿分为一类,因为苹果和西红柿都是圆的;黄瓜和香蕉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长的。”我随机补充道:“你是按形状来分的,对吧?”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可以根据颜色来分,因为苹果和西红柿是红色,可以分为一类,香蕉和黄瓜是绿的,可以分为一类。”“哦,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标准不同,分法也不同。好了,小精灵们,我们接着学习分类的有关知识吧!整堂课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学生们创新的信心十足,教学效果特别好。

2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巧妙设疑,投其所好,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我在教学“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时,利用学生们喜欢看《西游记》这一特点,根据主题图编了这样一个故事:王母娘娘准备举行蟠桃盛会,便派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蟠桃。七仙女到园中一看,蟠桃全部被孙悟空吃完了,一个也没有了。由此,引出问题:七仙女一共摘了多少个蟠桃?由加法算式0+0+0+0+0+0+0=0得出乘法算式0×7=0,7×0=0。随后,我随机提问:“你们能仿照这个故事情景,编出0和其他数相乘的故事吗?”学生们一听说要编故事,可积极了,创新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编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我把这一个个故事的结论及时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整堂课中学生们都在情景的创设中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的想象,真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向交流,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人们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式心理。思维定式会严重地妨碍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式,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性思维形式。

曾听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问学生:“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有学生认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有学生则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因为在体育比赛中记分时有2:0或3:0等。”接着,其他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4 解放双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技能的桥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意识;创新思维;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了学生为中心。怎样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对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体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对课堂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也是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课堂

高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得到释放。其次,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因为民主、平等而放纵了学生,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式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有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进度,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分层次教学,关注差异性

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构建高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有效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指可以把教学内容、问题没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人。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没定一个目标.在完成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加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整个学生群体,更加关注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以学生为中心。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也是构建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措施。具体的作法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最好以十人以下四人以上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合理地搭配,以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小组中要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讲解员、问题员等,总之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对于组长可以教师任命,同学选举或者轮流负责。要求学生对每次的合作学习进行记录,组织安排好每次合作学习的程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自己,培养创新精神。在构建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的作用、组织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新知,获得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引导下的新课程评价有如下特点:

1.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5.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样,创新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展示和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主阵地。宏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又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才是真正地变革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彻底把学生从沉重、封闭、压抑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尽情地挖掘和表现自身创造性的潜能。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锻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究性课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

探究性课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探究性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紧张、压抑、不和谐的教学氛围,限制人的思路,禁锢人的思维。只有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与设想、疑问与答案。切不可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强制纳入既定轨道。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活动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即使回答错误,也应肯定其中合理成分,表扬其大胆提出见解的精神。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只有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营造创新氛围,只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

供可能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创新环境的营造及教师的积极努力只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因而只有使学生变被动力为主动,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并主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让学生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培养创新人才是祖国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而,能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迅速增加,科技日新月异,个人若不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学生深刻意识到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关系自身的前途、祖国的命运,才能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化为自身的要求,真正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转变。

三、培养多种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问题,追求答案多样性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解题策略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做题的过程即是探索与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把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摆脱别人的影响,不苟同于传统或一般的答案与方式。同时培养创新思维还必须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排除这种由于过去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固定刻板、僵化的心理状态。

四、重视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 创新思维 教学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提出来的。"无论从教育、科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观点来看,这些方面(数学应用、模型和建模)都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下面我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三、利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以问题作为根本,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善于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问题情景的创设,主要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数学中的一部分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另一部分来源于数学本身,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设置问题情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索,来挖掘潜藏在问题情景中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东西。此外,创新源自于想象,创造也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之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操作试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周围空间里的黑板、门窗、文具、桌椅等,与几何中的点线面体联系在一起,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将之概括抽象到数学中的各种图形和符号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去制作几何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同时也享受了成功制作模型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勇气。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什么学生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不会打瞌睡,不会感觉到无聊,没兴趣?我认为在上那些课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他们的大脑不仅参与其中,他们的身体也充分进行了活动,所以他们觉得“好玩”,从而学有所得。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下面聆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设计探究性问题,开展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最佳机会。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中,探究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会全等。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白纸、剪刀、量角器、刻度尺等相关工具,让学生分组后通过自己动手剪、裁、量,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当学生提出了新点子、新想法时,老师要适当、及时地进行表扬和引导,给学生以信心。

2.巧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一题多法,注重联想,开拓思维。在数学的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主要是指运用联想、转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观察题目角度的不同,解题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解题过程的局部要求,选择不同转化依据和转化途径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它能够不受现有知识或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往往会出现思路转移,思路跃进的新局面。教师并不是要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做、顽强自信的求实品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功能。一题多解,既符合素质教育摆脱“题海”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得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深刻理解概念,克服循规蹈矩,善于多向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2.2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突出公式、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思考,直接去感受问题,面对困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弄清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这样使学生能自觉地、执著地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猜想是数学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创新性的一部分,它不但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智力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教学中要多问为什么,不断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才会得到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勤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不断发现问题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对长方形进行两等分面积的分割,学生往往是作过对角线交点与长或宽相平行的直线,以及与两对角线重合的直线。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只有这4条直线吗?如果还有,有几条?它们有什么共性?”这时学生通过探讨就会发现无数条直线可将长方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分,它们都过对角线的交点。随之教师可深入提问:“除了直线,曲线行不行,行有几条?”学生在随后的研究中会发现曲线行且有无数条,都过对角线的交点。教师接着提问:“将长方形平均分割成4等分呢?6等分呢?8等分呢?2n等分呢(n大于等于1且为整数)?”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进行:

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几何。

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因而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引导观察,激励创新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促进、参与的过程,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和活动形式。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并以此作为“诱发点”,启发创新思维。

二、交流互动,激活创新

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首先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学生在求异探究、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代教学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三、勇于质疑,发展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这就要求课堂上学生主动发问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

课堂教学中应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不反对猜测。爱提问题是儿童的本性和权利,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课堂是要给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氛围。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进而形成解疑的能力。

四、积极探究,乐于创新

学生的数学素质是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探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时间、空间。当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时,教学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它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