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1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序地表述。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果能清晰、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一、看图找规律

首先训练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教学内容的需要,正确应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教学上册“1-5的认识”出示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图例。教师问学生:你们看图中画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小狗、小鸡、鲜花、南瓜等等,学生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可以问:“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有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对于他们提出的观察顺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种是从外部到内部或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观察;第二种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进行观察;第三种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观察;第四种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观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方法进行复述。在学生学会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求规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看”的本领,要有条理地“看”,从“看”中找到规律,从“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以倒着“看”或顺着“看”,让数学思维在“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看”后,发现数学问题的例子很多,学生通过看的训练,能较好地把握形象特征,迅速地作出反应,从而培养他们对形象的直感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养成聆听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较准确地复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进位加”56+37这一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经过学生的尝试后,老师可以加以小结:个位上6加7等于13,把3写在个位上,向十位进1,十位上5加3等于8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9,把9写在十位上。所以56+37等于93。随后指名问:“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能重复一遍吗?”指名重复后,再让学生相互讲,集体讲。接着再出一题:46+24=?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通过复述老师的话,并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思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该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对此类算术题的回答越来越准确,思维的条理性不断发展。

其次,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不仅要听清楚老师的话,还要听清楚同学的发言。让学生一个一个讲,再让他们把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复述,进而对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认识,让思维互相碰撞。

三、说话完整有条理

“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在口头数学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方面都获得交流能力。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它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进行“说话”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考虑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

四、操作条理清楚

首先让学生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和步骤,正确地进行操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完成一个从感知到认识的认识过程。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几幅搭配好的数字或图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搭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搭配的。

在照样子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脑筋找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找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低年级数学中有许多做一做、摆一摆,教师要善于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做,在有条理地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2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 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其次,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课件创设情境: 画面1:电影院门口《小鬼当家》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天的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小鬼当家》。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了七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 “快到7时”和“刚过7时”可以说成“大约7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小明前 边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几人站队?”这道思考题时。一上课,我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做声。学生摸不着头脑,觉得很奇怪,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赶忙说:“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帮小明算出这道难题吗?”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算题,学生感到很亲密。于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给老师出注意,想办法,互相讨论起来,发表各自的想法。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至此知识的学习和师生间的友爱之情相互交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

四、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 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8加几”时,我让学生先边摆边说想法。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的过程。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我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我更是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

如教“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我没有停留练习,紧接着说:“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谁想起来是最最棒的。”于是,学生们都又开始积极地思考。一会儿,有个同学说:“我从十里取出四给五就变成了九……九减九等于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话说得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鼓励道:“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麽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按捺不住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用九减五等于四,再用十减四等于六。”“先用十减四,再用五减五,十减四等于六。”……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五、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说明图意,研究算法,哪组的算法多,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聆听。过后进行激烈的争论,一方要说服另一方,可谓唇枪舌箭。最终达成协议出现了多种算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我还让学生自己画图编一道应用题,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答。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开放性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

第3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有序思维;培养;兴趣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杂乱无序,主要表现在:对于要解答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答案”;回答问题时,颠三倒四,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结结巴巴说不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我认为上述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学前教育良莠不齐,大大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表现在学生对于一道数学题的思考差距太大,快的太快,慢的太慢,使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完成思维活动。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农村小学地处偏僻山区,掌握的各种信息单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在课堂中学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

(3)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农村小学生掌握的词汇较少,且平时交谈大多用的是方言,在课堂中不但羞于表达,而且表达得不准确、不完整,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展示,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完全靠模仿与兴趣,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教师只要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一点,积极开导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课堂氛围就显得民主、和谐,学生在思想上变得轻松,也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咱们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陈青青和陈苗苗,今天早上两个人闹别扭了。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给她们俩一人一个信封,青青打开一看,一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苗苗打开一看,厚厚的十张1角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这下青青不高兴了,撅起了小嘴(呈现青青撅嘴的图片,引得大家会心一笑)。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她们都开心呢?以这样一个生活中的矛盾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既使学生思维的源泉被打开,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应该是学生的表率,要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还没有形成,往往根据经验习惯,用生活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引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例如:在教学中计算28+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4=12,再算20+12=3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8+2=30,再算30+2=32。”“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算个位上的8+4=12,满十进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2加进位的1得3,在十位上写3,所以28+4=32。”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说理表达,不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这样通过探究、发现再到表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建构开放练习,综合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地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发散思维;培养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那么,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工厂接到生产1000台机器的任务,前5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先求每天的工作效率:1000×25%÷5,然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式为1000÷(1000×25%÷5)=20(天)。

第二种解法:因为工作效率不变,若设一共要用x天。列方程为:1000÷x=1000×25%÷5,解这个方程得x=20。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把这项任务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可列算式:1÷(1×25%÷5)=20(天)”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受到第一种解法的启发想到新的解题方法。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解法4:5×(1÷25%)=20(天)

解法5:设一共要用X天,1÷X=25%÷5X=20?

解法6:5÷25%=20(天)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第5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与品质;有效培养;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良好思维品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培养目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而且必须从小开始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呢?

一、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小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科学论定,既符合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又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小数课程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而且没有相对严格的推理论证,然而它始终离不开思维的判断与推理,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温床和平台。再者,小学生的年龄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形式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时代正是有效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黄金期前奏。还有,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互为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与简缩。但就普遍而言,假如不曾有过逻辑思维的良好训练,就想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说,如何针对小学生现状,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问题。当然,小学数学除了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适当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积极培养。比如在解答“从左向右数小明排在第4个,从右向左数小明排在第6个,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时,经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小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解法:4+6-1,4-1+6,3+1+5,4+(6-1)等。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发散了,其思维的灵活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关于现代教育艺术的代表性论述,当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著名“艺术论”,他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教学”确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基本技能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来就应当是目标一致和同步进行的。这种说法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就是学生们在学习进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综合推理等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为思维方法和形式的综合运用提供一定的具体性内容。有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对学习思维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努力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明确各年级担负的培养任务,并将其贯穿于各自的数学教学之中。比如说,小学生在进行“大小、长短和多少的认识”的学习中,就有着初步比较的思维能力训练;小学生在运用“10以内数进行加减计算”的学习中,也有着初步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而他们在“数的组成”的学习中,则包含着初步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二是复习旧知、教学新知和组织练习时,都要把培养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除了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说出“所以然”。三是穿插在概念、法则、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都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培养。如在教学“锐角、钝角”等图形概念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其相应的实物,引导他们能够找出这些实物的边和角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这样的图形,再对图形特征作一般性地概括。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又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努力贯穿于习题训练之中

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说,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同学习计算方式和掌握解题方式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训练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解题练习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对于执教者来说,设计好练习题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当然,教材中的每一课内容都安排了适当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某种限制性因素,教材中的训练习题并非都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全部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对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因时因势地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适当的调整。不过,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对数学练习题进行有效设计之时,既要始终遵照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又要强调注重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诸如教师为了能够了解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且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概念运用与判断能力,完全有必要精心设计出有关判断正误或者选择之类的数学练习题,以此来积极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第6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是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与途径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绪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思维的变化,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个人在心情状况良好时,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学习上,思维都比较开阔,且十分灵敏。而在心情不佳的状态下,操作上也变得迟缓。所以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奠定基础,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活动中去。如,在学习“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角?而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提出对角的不同看法时,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角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与认识角,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让学生获得新知识。

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换角度

在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抽象知识与年龄的限制,往往很难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展思维

发散性思维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广阔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与多变的能力。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狭窄性,思维狭窄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只能够掌握片面的知识,看不到知识中的内在联系,一知识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就不知所云了。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延伸解题思路。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同时还要保证课堂内容要具有层次与坡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探索解题的思路,扩展思维。

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转化思想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及时转化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联想性思维。所谓的联想性思维,主要是学生由此及彼、从表面联想到内在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性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宽度与深度,促进学生知识层面的变化,丰富知识结构,并进行充分的延伸与扩展。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学生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采用转化思维的方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并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迁移与深化,这样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联想思维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最基础的,因此就要求教师不断总结与创新教学方法,寻找出能够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第7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状;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2017级(大一)和2016级(大二)23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19~21岁。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网络在线问卷调查,根据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设计问卷,共19个问题,包括单选题及开放性题目,内容涵盖“参加病例讨论、见习实习、学术活动的频次”“课堂病例讨论过程中是否会有与学习无关行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建议”等问题及批判性、系统性、辩证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问题。问卷发放过程中笔者多次提醒相关学生认真答题,共发放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包括大一学生116份,占50.43%;大二学生114份,占48.57%,有效回收率为99.57%。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每个问题各选项的构成比,绘制饼图,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结果

2.1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水平现状及问题

(1)低年级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的认知情况在“是否听说过临床思维”问题的回答上,69.9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且主要是从学校得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临床思维能力的学生占3.91%,了解的学生占27.83%,不了解的学生占68.26%,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二。另外,在态度方面的回答上,认为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临床思维的学生占85.65%。由此可见,医学生对提高临床思维的渴望度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临床思维,相关理论知识匮乏,急需学校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低年级医学生参加相应活动的积极性及自律性。在有关“课堂病例讨论过程中是否会进行与学习无关行为”问题的回答上,表示“会”进行无关行为的医学生占24.35%,表示“不会”的仅占“21.3%”,部分学生在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无约束性反映其对临床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2)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我评估批判性思维能力、循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是衡量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3]。调查结果显示,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大多数医学生寻求真相的能力较强,当面对有争议、复杂的临床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寻找事实真相,并能够积极的吸收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部分低年级学生在系统或循证思维能力上有所欠缺,30.43%的学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薄弱,还有33.48%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循证医学。大多数学生反映现阶段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病例讨论,参加课外见习实习、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些都是导致当前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但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足是导致其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2.2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不足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是导致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认为本科一、二年级阶段主要是学习知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到见习和实习也不为迟,但事实表明,很多见习实习生开始忙于考研、就业等问题,他们虽然完成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真正面对临床问题时,却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一部分学生甚至片面的认为当今医疗技术发展迅速,仅依靠现有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足以进行疾病的诊治,忽视了循证医学等基本方法的应用。低年级学生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缺乏自主培养与提高的意识,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仅浪费了大一大二的宝贵时间,也失去了临床思维培养的良好环境与有利条件[2]。(2)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对临床思维培养的忽视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压迫式的教学方法阻止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一方面使学生缺乏横向与纵向的知识联系,当对疾病进行判断时,不能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思维不活跃。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灵活结合各器官的生理病理特点,缺乏整体概念。例如,对于由失血造成的低血压患者,医学生往往会忽视由血管收缩引起的灌注量不足,而只关注血压降低的表面现象[5]。另外,目前大多数低年级授课教师不注重临床思维流程方面的引导,学生不了解规范化的病例分析思路,最终导致临床工作时的束手无策。

3如何提高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造成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认识不够、重视度不高。其次,医学教育模式、教师教学方式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其培养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提高低年级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院校应主要加强以下工作。

3.1加强临床思维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非仅仅局限于见习、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6]。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后天积极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医学院校应一直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人才培养宗旨,同时加大对低年级“早”的建设力度,可以从学生刚入学开始,通过开展“临床医学院医学生学业发展论坛”、师生座谈会、优秀学生学习经验报告会等对其进行临床思维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尽早认识到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并在课程中提前引入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临床决策的基本思路。

3.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知晓临床思维的前提下,提高思维能力首先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临床专业知识繁杂、概念多、术语多的特点往往会令其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通过采取“学习—实践—学习”三步走的三明治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常见的消化管疾病,后通过列举实例、提出问题等方法引出章节学习目标,在授课结束时再组织分组讨论与汇报,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编顺口溜等幽默、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加强学风建设,实施“大学生训练营”,有助于树立起良好的学风、校风。

3.3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临床

医学院校应打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侧重书本仅有知识的界限,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规划,引导低年级学生接触临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7]。可以开设以疾病为主线、问题为基础的低年级PBL系列选修课程,大胆实施器官与系统结合的新型授课模式,通过课程创新性改革引导学生贴近临床。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部级临床虚拟实验实训中心,并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医学实验实训项目和临床医学虚拟实验项目,引导学生线上模拟、线下实训,反复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可推荐学生使用丁香园、用药助手、全科医生等医学学习平台,通过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利用医学软件引导学生接触临床。

第8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感;教学目标

数感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数学成绩,而长期忽略了培养学生数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学的现阶段,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从追求学生的数学分数,转变为追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素养。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其思维方式等还不成熟,相比较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数感,所以,教师的教学培养更加重要。数感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通过教师教学不仅能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数学素养。现阶段的教学属于素质教育,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列为首要教学目标。

一、低年级学生在识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诱发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跟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学生学习获得,而数感却属于一种感觉,是教师传授不来的,是一种认知,一种感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会,教师只能起一定的指导、培养作用,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主体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采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接触数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识数的过程中,诱发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识数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数感。把数学中数的概念及其实际含义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识数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唤醒学生潜在的数学意识,将数学和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真正意义。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就是100以内的加法及减法,学生要想学好这一知识点,首先要对100以内的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到数的含义,还需要带领学生从抽象的理解中回归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对数字的应用,这样学生就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让学生去寻找发现,学生会逐渐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会发现班级号码是数的应用,家里的门牌号也是对数的应用,街上汽车的车牌号也是对数的应用,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还是对数的应用……学生便会理解数不仅仅是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序号等。这样丰富了学生对数的深层理解认识,学生既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能够学会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就是在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识数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机会

1.让学生学会复述题意,培养学生对题意的“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读一遍题目,便立即进入了教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数学知识还不牢固,理解数学题目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讲完数学题目立即进入讲解,很多学生还没有彻底明白题目的意图。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而不能彻底掌握数学知识,也不能对数学题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要让学生复述题目,学生在复述题目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数学题目,这样学生能够将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讲解一道数学题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来回答从这道数学题目中获取了哪些数学知识。让学生进行题目的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分享交流自己掌握的数学解题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孤独的学习,而是学会发言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使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数感。

综上所述,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本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方面,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

第9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课标中规定,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渗透在各大板块的学习中。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呈现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内容。因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去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这个问题也是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感觉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更为不易,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一年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开始起步。下面就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依据生活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教材主体图创设的情景是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应要求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能正确找出数学信息。

例: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24加法3+1=4教学时,让学生在桌上先摆出3个红圆片,再摆1个蓝圆片,然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信息?(生答:3个红圆片,1个蓝圆片)教师再让学生把两种圆片合在一起,――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让学生体会到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中,要重视“说”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说完整的话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因此,一年级的孩子,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完整的句子将自己在情境中发现的数学信息表达出来,并能依据信息所隐含的简单数量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例: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26,减法4-1=3的教学,思维训练应分两个层面:1.用完整的句子叙述摆圆片的过程:桌上有4个圆片,拿走一个,剩下多少个? 2.实物――抽象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语言叙述算式,再把算式写下来4-1=3,从具体生活情景中抽象出算式,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数形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但要求刚入学的孩子抽象地分析数量关系是不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只能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分析数量关系可借助图形来分析。

例:有4个红气球,又买来2个蓝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