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1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重视综合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注重综合性练习。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注意变式练习。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注意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第2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管理亦要依靠学生。作为辅导员,一方面,在生活中要多深入到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的衣食冷暖,使学生信任自己,出现问题才能够第一时间和老师交流。另一方面,要培养班级和寝室的心理宣传员,定期开展座谈,了解班级和寝室同学的生活学习情况,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及早解决,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更多关心,经常谈话合理开导,如果自身不能解决,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带至心理咨询中心。我在做辅导员工作的两年间,经历了六名心理问题的学生,但通过心理咨询员和班级干部的及时反馈,做到了及时交流发现问题,并立即反馈给校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学生家长,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其中三名病情较为严重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办理了休学手续,而另三名通过谈话、时时关心等方式,现在已经基本摆脱心理困扰,正常在校生活学习。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低年级时严格管理,高年级时多做感情交流,从而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有感恩之心,家中亲人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学,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学校对学习好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奖励制度,是对学生在校生活的一种补贴和鼓励,要了解学校的苦心,对得起自己的辛苦所得,不要铺张浪费;学生贫困认证过程中,助学金的获得,是班级同学的推选,老师的推荐,学院学校的帮助,才使得大多数贫困学生度过难关;一些学生入学时,否定自己的专业,否定自己的学校,没有认识到是学校学院的接纳才使得这些学生得以跨入大学校门。以上的这些,要讲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他走过的路是通过多少人的帮助和扶持才得以成就,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年都有着不同的心态转变,每一年都会有更新的择偶标准,如果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不良事故。所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恋爱前明确目标,并且要自重自爱,共同进步,才能为未来组成家庭奠定良好基础,避免为了搭伙而产生不当的恋爱关系,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服务心态。学生干部也是从学生中来,更多的要服务于同学,不能官位主义,要妥善处理同学关系。学生干部遇到工作阻力时,要耐心帮助分析问题原因,在每一次解决班级矛盾的同时培养学生干部工作的信心,从而成为老师的得力帮手,建立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第3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以一定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步引向抽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离开了具体的感性材料,是无法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所以教师就应该尽量使学生接触各处感性材料,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概括、综合,逐步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并向逻辑思维方面发展。低年级学生抽象能力差,但好奇心强,他们对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理解,对具体形像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鲜动人的事物却比较敏感,容易接受,特别是对能演示的活动数据更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静态的画片制成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重现到课堂上,也演示,也叙述,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先用8颗水果糖,分别给了4个学生,第一个学生分了四颗,第二个学生分了三颗,第三个学生分了一颗,接着我又拿了8颗水果糖,分别分给了另外四个学生,每个学生分了2颗,问学生:第一种分法,每个学生分到的糖颗数相等吗?学生答:不相等。又问学生:第二种分法,每个学生分到的糖颗数相等吗?学生答:相等,第二种分法分到糖颗数相等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就是等分。得出结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也叫等份除法。列式:8÷4=2(颗)。在此基础上,我又拿出8颗糖分给学生,给第一个学生分了2颗,给第二个学生分了2颗,给第三个学生分了2颗,给第四学生分了2颗,问学生:第五个学生还能不能分到糖?学生答:不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答:因为8里面只有4个2。所以每个人分2颗,只能分给4个学生。得出结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也包含除法。算式8÷4=2(颗)。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具,采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接收了新的知识,学生不但学得高兴,而且很愿意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根据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过度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向抽象逻辑发展从中启发,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意识,发展想象力,是小学数学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我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没有什么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例,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制作的长方形,量出长,宽和一周的长度,接着指定两个学生分别报出所制作的长和宽,我很快准确地说出它们各的周长,问学生:我计算出的周长和你们算出的是否一样。学生给予满意的回答,然后顺着学生思路,紧接着向他们提出问题。于是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长方形周长浓厚的兴趣,紧接着抓住这个机会,及时导入新课《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后,拿出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教具,要求学生算出它的周长,一学生回答:8+8+6+6=28厘米,另一学生回答8×2+6×2=28厘米,又有几个学生也做了正确的回答,最后我在同学们经过自己思维的基础上,利用启发式。终于使学生的答案归纳到(8+6)×2=28(厘米),这样学生积极劳动从一般认识上升到高度认识,由具体一般性思维,通过引导上升到逻辑抽象思维进而发展到创造性思维,在教师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使每个同学都能讲清这种算式带有普遍概括的理由,这样使抽象的、枯燥的数字通过积极思维与实践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概括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推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的公式。又如:在教学中对10以内数字的加减。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示范,教学中摸索规律,找出理解运算的巧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编了这样的顺口算法:一位数相加要满十,看着大数想凑数,大数是9就想1,大数是8就想2,大数是7就想3,大数是6就想4,分解小数看剩数,剩几加几和是几,例如7+9=?大数是9要想凑1得10,7借9一个,剩6个,看成10加6得16等。使学生由一般记忆潜移默化上升到理性记忆,将学生思维通过这个顺口溜开发出来,在别的运算法则中找出或创造出学数学掌握运算规律的“捷径”来,象“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接力算等,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也不同形式地加以开展,引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也不同形式地加以开展,引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兴趣。

三、 注重口语表达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低年级学生往往语言不完整、不准确、语言无序、思维杂乱,这就需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25-8,教师让学生拿出25根小棒(2捆加5根),5减去8不够减怎么办?启发学生打开1捆(10根)合并起来得17。学生操作后,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很好展示了学生操作思维的过程。

第4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推理思维能力;概括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在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后慢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高年级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会运用掌握初步的定义,独立进行逻辑论证。笔者认为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教师隐身,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处处都要讲解得很清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学会“装不懂”,以此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释放。

二、适当“追问”,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追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是老师在学生前期问题回答或解题的基础上所做的追加提问。精致的“追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慢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更要关注是怎么获得的。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习“找规律”:

师:同学们,数学是好玩的。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玩猜颜色的游戏怎么样?老师袋子里有一些小旗,现在请猜一猜第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追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要猜对小旗的颜色比较困难,怎么到了后面就变得很容易了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深入思考,有的紧眉思索,有的会心微笑,有的低声交流。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通过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推理思维的能力。

三、善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课前都会利用一个问题或者是一幅图画导入新课,会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回答。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环境,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其实学生可能自己心里明白,而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用恰当、灵巧的方法进行点拨和引导,开其心智,通其心窍。做一位倾听者,做到点到为止,不包办,不做满,适时放手,其中思维导图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后,学生容易将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杂糅在一起,认为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简便运算,而忽视了简便运算中的数字特点和算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和区分,明确并不是所有用四则运算计算的题目都有简便算法,而所有的简便运算都可以用四则运算来解决。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份“导学”图的简要结构,让学习小组展开合作(3~5分钟),由学生自主构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接着又利用了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合作成果。最后,教师只对学生的不足及不当之处做出适当的引导与修正。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头脑中繁杂、易忘、零散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可视化、网络化、逻辑化、系统化,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链接成一个

整体。

四、巧妙“留白”,留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空间

小学中低年级,很多学生在教师所规定的题型里机械地操练,这种练习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很少涉及学生的思维。在新授阶段,通过机械操练的方式能够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进入不同的教学阶段(如复习阶段),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应当有思维深度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创新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

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思维框定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思维狭隘,磨灭学生的闪光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简单,缺乏想象和创新灵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发挥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才能得到激发和呵护。要给孩子们留下一点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份精彩。

学生的思维是一朵美丽的花朵,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上适应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进行适当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重视运用教、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发展学生思维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要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充分运用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画画、量量、摆摆、比比,并说说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分学具,由分后没有剩余到分后有剩余,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既初步建立了“余数”概念,又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着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中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数量关系逆思考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思考能力;通过对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应用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题中条件之间建立多种不同联系的能力和从问题出发推向多种不同的条件组合的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题型、概念、术语理解有困难,教学时采取实物直观、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这样,既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应用题:胜利小学617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多少人?我从本班学生的组成入手,组织以下活动:先请男生站起来,再请女生站起来,之后请大家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全班学生人数是由男生和女生两部分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活动中的三个相关数量,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低年级儿童学习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解”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则以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题多变”:①学校栽杨树8棵,栽松树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②学校要栽12棵树,其中杨树8棵,其余是松树,松树多少棵?③学校要栽一些树,已经栽了8棵,还剩4棵没栽,学校要栽多少棵树?④学校要栽12棵树,已经栽完4棵,再栽多少棵才能全部栽完?

通过这样的题型,多种变换,逐步引深地辨析,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深化,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归类对比练习,引导学生从大量不同形式的同类题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属性进而形成规律,再从规律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在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已把基础知识都学到手,变式题也基本掌握的情况下,为了使“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在每节课的最后,可增设一个“发展”的环节。拿出带有发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从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知识,发现新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8的乘法口诀时,在“发展”的环节中,给学生9×1,9×2,9×3,9×4,9×5,9×6,9×7,9×8,9×9几道题,学生在已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很快就得出了9的乘法口决,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6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语言 培养

语言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与大脑思维的桥梁。[1]语言是人们交往,联络的重要工具。儿童的语言不仅可以用来评估儿童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而且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培养数学语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1.听老师说,树立榜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在低年级学生上课时,首先要培养他们听清老师的话,从而由“会听”转化为“会说”。教师是孩子们的偶像,其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学会倾听,给学生做好榜样。[2]为了培养学生会听,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时候,要做到不打断学生的话,为学生树立倾听的榜样,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2.听同学说,互相促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表扬那些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学生,可以这样说:“你回答得真好,有没有小朋友也会像他一样说呢?”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模仿被表扬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他的发言。

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课堂小结这个环节,要求他们说复杂的数学语句不太现实。于是在课堂上,我这样要求学生:“在今天这节课中,你觉得谁的表现最好?他表现好在哪里?”学生对于这样的要求自然会感到很新鲜,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同学的优点,被表扬的学生信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以后肯定会再接再厉。没被表扬的学生肯定也会把他们的优点记在心里,并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三、提升学生说的能力

1.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3]它的逻辑性强的特点,使得在对学生语言训练的规范化的过程中,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看图列式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观察图意,说出两个条件是什么,而相应要求的又是什么。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纠正学生的语言,使其达到规范,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为学生以后学习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打下基础。

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单位名称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在教学生数数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单位名称的运用。学生在语文课上接触得不是很多,死记硬背也很困难。于是在教学1的时候,我这样说:“一个小朋友”,“一双手”,“一只小鸟”。学生也会效仿着举例,如“一张桌子”,“一支粉笔”,“一把尺”等。学生不仅把抽象的“1”通过语言训练过渡到了具体的“1”,而且巩固了单位名称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要求学生把话说得完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不够连贯,往往说不上一句完整的话。针对这个特点,我在课堂中很重视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比如在教学比多少的时候,往往是这样引入的,先出示3只梨,后出示4只苹果,然后比较大小。学生都这样说:“苹果比梨多。”对于这节课的语言训练,我是这样要求的:“苹果比梨多,多一只。”在反复操练了几次后,大部分的学生能把整个句子说全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说话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又让学生有了句子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简单应用题打下基础。

3.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低年级的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比较欠缺,比如在教学加法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说话引入的,要求学生通过一幅图,说出它的两个条件,然后进行提问。一般来说,学生们都会这样说:“原来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鸟,现在有5只鸟。”我会这样提示他们:“你能把结果是几藏在心里,考一考别的小朋友吗?”领悟的学生会把“现在有5只鸟”转化为“现在有几只鸟呢?”,通过说条件,提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接着,学生们就根据他提出的问题,列算式,说结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而且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片为主,这有利于加强语言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好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强.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0.4.

第7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习惯;培养;倾听;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聚焦倾听,让思维与表达共舞

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倾听才会学习。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贪玩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往往不会倾听,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1.指导倾听方法,促成倾听习惯

2.锤炼课堂语言,激发倾听热情

3.加强倾听训练,提高倾听能力

4.作出倾听榜样,传达倾听态度

5.巧设评价机制,强化倾听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呈现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的提问、巧妙的设计,充满智慧、激情的评价,那么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倾听的契机,逐步形成倾听的习惯。

二、问题意识,让质疑与创新同行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问”。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引导学生“会问”。“好奇是引导思维探究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兴趣”又来自于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让问题止于自己,使之绽放出创新的美丽花朵。

三、数学阅读,让思维与文本对话

解决问题的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面对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感到很困难。此外,文字、图画、对话、表格等多样化的问题呈现方式,加大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懂内容;第二遍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标出关键词;第三遍读后准确答题。

四、动手操作,让探索与发现碰撞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学生亲身感受了,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估算验算,让高效与质量并重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确定性,它是开放的,如何根据条件来选取主要信息进行估计,这是一种能力。我觉得,在低年级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近似估算法;(2)联系实际估算法;(3)数位估算法。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坚持在计算前、检查中估算,将会尝到估算的好处,从而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细节中,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借助习惯的“东风”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彩兰.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甘肃教育,2010(3).

第8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孩子对书中的图画、色彩蛮有兴趣,很喜欢动手去翻翻看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书中知识并灵活运用是一个艰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要利用书中的知识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索发现,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隐含的数学规律,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笛Щ疃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4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图文问题 解决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我国小学数学一贯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新教材把“应用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在课本中。尤其是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基于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识字量不足的客观因素,解决问题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图文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因此要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把“图文结合问题”等同于“传统应用题”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时,低年级学生在解决“图文问题”时,也存在客观障碍:其一,阅历浅薄,缺少实际生活经验;其二,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题意。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如何改变现状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一、图文呈现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材,一改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情况,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不止是简单的插画,还包含重要的数学信息,如果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看起图来就相当吃力。在“图文结合问题”的初始教学阶段,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不能从图片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不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题目意思,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数学学科对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后应有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图文结合问题”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勤于归纳数学学习中的常见字词句,加强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低年级学生归纳出这些字、词、句,加强学生对这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识字量,帮助学生慢慢克服因不识字而在读题、解题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真审视图文情境。在低段数学学习中,“图文结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较简单,教师要求学生在题目中圈出重要条件,给关键字词做上记号,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变得更直观明了。

二、图文建立联系,建立直观模型,理清数量关系。

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能弄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图文结合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列出算式,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这样列算式的道理,道理说清楚了,数量关系也就明白了。在低段数学中,学生的思维偏向直观形象,数量关系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只有结合具体情境,建立直观模型,才易于理解。比如,教师告诉学生“一部分数+另外一部分数=总数”,学生听了会感到茫然不解,而如果教师换一个方式,红苹果的数量+青苹果的数量=这两种苹果的总数量,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数学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清数量关系。

三、图文构建关系,类比问题转化,提升数学思维。

低段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转变不灵活,受习惯思维主导,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思维定势。因此,在“图文结合问题”解决中渗透问题转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年级阶段,学习过重要的数学符号:大括号“”和问号“ ”。一个问题中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由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量。然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往一个方向思考。比如,学生知道“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总人数”,却不理解“总人数-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或者“总人数-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利用图文构建关系,实现问题的转化,变换问号的位置,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就能对比出三个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解决这三幅图的思维过程,理解三个数量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并总结出一般规律:知道两部分数量,求总数就用加法;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量,就用总数减去已知的这部分数量,等于未知的一部分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