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时,很多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真正做到教为学所用,育为生所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认数”这一单元时,要求孩子认真规范的书写0~10各数,对于写的好的同学在他的作业本上用印章印上“大拇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同学们的作业书写非常认真,培养了孩子认真作业的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我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说话完整等习惯。总之,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力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学习习惯,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教育家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奇的联想,形成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中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来维系,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更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游戏、竞赛、故事、动手操作等。幽默的教学风格、富于童趣的教学语言、具有鼓励性的教学评价等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切还比较陌生,还没有建立自信的基础,普遍地缺乏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并给予表扬。例如:给积极发言的学生加一颗积极发言之星,给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加一颗智慧之星,当后进生某些方面有进步给他们加进步之星等。这样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观察还处于盲目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认识0”时,我明确的要求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认真进行观察,看看每个小兔采到几个蘑菇。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掌握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如,引导儿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看部分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按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等顺序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儿童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认识=、>和<”时,我让学生先总体感知,观察情境图上有哪些小动物,然后再让他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这样学生逐渐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

第2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

2008年12月~2010年4月,我们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也参加了各种培训。数据显示,83.3%的被调查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占32.8%,兼职教师占67.2%。82%的被调查的心理教师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存在主要问题是:(1)数量不够,而且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2)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且大多数心理教师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3)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不强;(4)教师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突出,生存状况不佳;(5)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少统一、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和资格认证标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从政策层面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为教育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的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念、法规政策、培养使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本研究拟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培养、专兼职教师的配备标准和资格认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职称评聘、工作职责和待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构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框架。

本研究,在对象上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兼顾其他教师;在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三、概念的界定

1.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促进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包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问题解决为取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取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潜移默化、多方面的影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首先要培养积极健康的教师;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教师;要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首先要塑造教师积极健康的人格;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培养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首先要开发教师的心理潜能。因此,必须大力倡导“人人都有心理潜能”、“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积极心态,幸福人生”等基本理念,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来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框架。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

麦克里兰(McClelland)认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不同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能够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搞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教师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

本研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价值观的综合。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包括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否胜任的基础;另一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以及从事工作的需要动机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否胜任的内在动力。

四、研究的目标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取向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和心理素质的因素,为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在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政策框架。

五、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向

1.积极心理取向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的调查分析。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3.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划与课程设计、组织与管理。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标准和资格认证标准。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工作职责与守则、职称评聘与待遇)。

(二)初步政策建议

1.指导思想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建设目标

(1)到2020年,全国所有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济发达地区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他地区每校至少配备一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100名部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教师、300名部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1000名部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

(3)到2020年,建立健全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培养的制度和机制,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标准

(1)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和先进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800,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不低于1:1000;

(2)城市1500名以上学生的中学、10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农村2000名以上学生的中学、10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配备比例中学不低于1:1200,小学不低于1:1000。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不低于1:1500,小学不低于1:1200;其余中小学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不低于师生1:1000比例的兼职心理师。

(3)贫困地区可以以学区为单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上述标准。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

(1)负责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

(2)承担和开设本校心理健康活动课、选修课和讲座,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积极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在师生中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主持和开展本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为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

(4)指导和协助本校班主任与其他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在本职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协助校长开展提高本校全体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丰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心理资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6)指导和帮助本校各年级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可能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并尽可能为学校所在的社区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原则上,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兼任班主任、团队干部、德育干事等工作(见习期除外)。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正常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1)承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任务,上课时间平均每周不少于10课时,并提供教案。

(2)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辅导服务,服务时间平均每周不少于5小时,并做好辅导记录和个案分析。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形式),每小时计1.5课时,并提供活动方案。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标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除了部级培训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通识培训。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培训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区、县)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特点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培养工作。培训和认证办法参照其他学科的做法。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

详见师资培训专题附件1。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通识培训

各市(区、县)要通过专题讲座、校本研修等方式,组织开展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通识培训。总学时140课时。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时间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课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导活动,定期开展优秀课例、案例和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鼓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围绕中小学积极心理教育开展研究,探索积极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8.重视和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丰富教师的积极心理资本,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幸福指数。

9.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激励机制

积极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鼓励并支持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多出成果。

师资培训专题附件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标准

师资培训专题附件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问卷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国内外积极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收集全国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为课题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2.调查研究法

配合总课题研究,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在样本省市进行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问卷调查,问卷中增加积极取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调查内容。(见附件: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胜伤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讨论稿〉。

3.经验总结法

配合总课题研究,采用访谈法进行调查,总结全国先进省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征求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七、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根据总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本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任务及分工,制定调研方案,收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资料和文件。

2.调查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根据本子课题研究方案和调研方案,配合总课题研究,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在样本省市进行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问卷调查,采用访谈法进行调查,总结全国先进省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向样本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业务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领导和心理教师征求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撰写研究报告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

根据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的结果,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并起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队伍建设建议”)。

4.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撰写结题报告,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八、附件

师资培训专题附件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认证标准

第一章 认证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简称为“学校心理师”,分为四个级别:学校心理督导师、学校心理师A级、学校心理师B级和学校心理师C级。

学校心理督导师、学校心理师A级由各省统一培训认证,各省可设执行单位。

学校心理师B级和学校心理师C级,由各地市按照此标准进行培训认证。培训认证前,各地市须上报培训认证申报资料(含培训单位、认证单位、课时与师资、教学计划、监督考核等方面)。

学校心理师实行申报制,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进行申报,达不到申报条件的经过培训后可再行申报。

第一节 学校心理督导师认证标准

一、学校心理督导师工作内容

(一)可开展面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授课、个体或小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小组案例督导、成长团体、矫治性团体、支持性成长团体课、心理活动课。

(二)可从事学校心理师A级、B级和C级的课程教学。

(三)可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志愿者提供教学和咨询案例督导。

二、申报条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一)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副高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从事二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五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参加部级学分认证项目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120学时以上,或参加由中国注册督导师担纲的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120学时以上。

(三)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提交过不低于10次督导案例。

(四)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进行个人体验或小组体验累计学时数不低于50学时。

第二节 学校心理师A级认证标准

一、学校心理师A级工作内容

(一)可开展面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授课、个体或小组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支持性发展团体。

(二)可向学校心理师B级和C级提供教学及业务指导。

(三)可向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志愿者提供教学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二、申报条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一)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心理学、教育学本科学历,毕业后从事二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参加部级学分认证项目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90学时以上;或参加由中国注册督导师担纲的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90学时以上;或参加省级学分认证项目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90学时以上。

(三)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提交过不低于5次督导案例。

(四)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进行个人体验或小组体验累计学时数不低于30学时。

第三节 学校心理师B级认证标准

一、学校心理师B级工作内容

(一)可开展面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授课、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支持性发展团体。

(二)可在本地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二、申报条件(满足第1项和2、3、4项中任意一项条件)

(一)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本科学历,毕业后从事一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参加部级学分认证项目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60学时以上;或参加由中国注册督导师担纲的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60学时以上;或参加省级学分认证项目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60学时以上。

(三)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提交过不低于3次督导案例。

(四)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参加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全省认证心理督导师或学校心理师A 级担纲的专项认证培训60学时以上

第四节 学校心理师C级认证标准

一、学校心理师C级工作内容

(一)可开展面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授课、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

(二)可在本地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从事心理咨询服务。

二、申报条件(满足第1项和2、3、4中任意一项条件)

(一)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初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后从事一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参加部级学分认证项目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30学时以上;或参加由中国注册督导师担纲的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30学时以上;或参加省级学分认证项目连续培训(含督导、体验学时)30学时以上。

(三)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在以上项目或中国注册督导师处提交过不低于3次督导案例。

(四)自申报日起之前三年内,曾参加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全省认证学校心理督导师或学校心理师A 级提纲的专项认证培训30学时以上。

第二章 学校心理师培训标准

第一节 学校心理督导师培训标准

一、培训对象: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副高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从事二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五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一)心理动力学取向(精神分析)

1.课程设置: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基础理论(18学时)、精神分析史(6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12学时)、咨询的设置与框架(24学时)、主要的心理咨询技术(24学时)、案例督导(24学时)、小组体验(12学时)、个人体验(不低于5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12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中挪班中方教员、本土班教员。

(二)认知与行为取向(含催眠)

1.课程设置:认知与行为基础理论(12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12学时)、咨询设置与技术应用(36学时)、催眠(24学时)、案例督导(36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12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

(三)家庭咨询与教育取向

1.课程设置:家庭咨询的基础理论(24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24学时)、家庭咨询的设置与技术应用(36学时)、案例督导(36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12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1.课程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学时)、社会心理学(12学时)、变态心理学与诊断(12学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18学时)、心理测量(12学时)、教师成长(18学时)、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教学(含团体心理辅导24学时)、专业拓展(12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12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中挪班中方教员、本土班教员、省认证小组专家。

三、学习方式

面授,以寒暑假和节假日为主,连续二年,每年集中2次,每次根据课程设置集中5-8天。

第二节 学校心理师A级培训标准

一、培训对象: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本科学历,二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一)心理动力学取向(精神分析)

1.课程设置: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基础理论(12学时)、精神分析史(6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12学时)、咨询的设置与框架(12学时)、主要的心理咨询技术(24学时)、案例督导(12学时)、小组体验(12学时)、个人体验(不低于5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9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中挪班中方教员、本土班教员、省认证小组专家。

(二)认知与行为取向(含催眠)

1.课程设置:认知与行为基础理论(12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12学时)、咨询设置与技术应用(36学时)、催眠(18学时)、案例督导(12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9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

(三)家庭咨询与教育取向

1.课程设置:家庭咨询的基础理论(24学时)、主要流派与理论精要(24学时)、家庭咨询的设置与技术应用(24学时)、案例督导(18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9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中德班中方教员。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1.课程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学时)、变态心理学与诊断(12学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18学时)、心理测量(12学时)、教师成长(12学时)、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教学(含团体心理辅导24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9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副教授以上职称师资、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讲师。

三、学习方式

面授,以寒暑假和节假日为主,连续二年,共集中3次,每次根据课程设置集中5-6天。

第三节 学校心理师B级培训标准

一、培训对象: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本科学历,一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1.课程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学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18学时)、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教学(含团体心理辅导24学时)、教师成长与发展专题报告(6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6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全省认证的心理督导师或学校心理师A级证书获得者。

三、学习方式

面授,以寒暑假和节假日为主,二年内完成学习有效。

注:部分内容和授课时间各地市可根据情况稍做调整。

第四节 学校心理师C级培训标准

一、培训对象:中小学或大学相关专业初级以上职称;心理学、教育学专科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证书持有者。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1.课程设置:专题报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咨询(时)、教师成长与发展专题报告(6学时)、心理活动课设计与教学专题报告(含团体心理辅导15学时)。

2.学时要求:总学时数不低于30学时。

3.授课师资:中国注册督导师、全省认证的心理督导师或学校心理师A级证书获得者。

三、学习方式

面授,以寒暑假和节假日为主,一年内完成学习有效。

注:部分内容和授课时间各地市可根据情况稍做调整。

第三章 学校心理师考试认证方式

第一节 学校心理督导师考试认证方式

学校心理督导师考试认证方式为:满足课程学时的学习要求和案例督导要求。其中认证案例要求为:连续培训期间提交不少于二次被督导案例、个人体验学时数不低于5学时,培训结束前提供3000-5000字的一个长程被督导的案例或理论综述。

第二节 学校心理师A级考试认证方式

学校心理师A级考试认证方式为:满足课程学时的学习要求和案例督导要求。其中认证案例要求为:连续培训期间提交不少于二次被督导案例、个人体验学时数不低于5学时,培训结束前提供3000-5000字的一个长程被督导的案例或理论综述。

第三节 学校心理师B级考试认证方式

学校心理师B级考试认证方式为:笔试选择题+心理活动课设计。各地可以将优秀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方案提交到省考评组,由省考评组进行复试评优,优胜者给予奖励。

由全省统一命题,试卷封闭送各地市考试并批阅,省考试小组随机抽查10%作为考试质量监测,以确定某区域的认证是否被通过。

第四节 学校心理师C级考试认证方式

学校心理师C级考试认证方式为:心理活动课设计。各地可以将优秀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方案提交到省考评组,由省考评组进行复试评优,优胜者给予奖励。

由各省统一命题,试卷封闭送各地市考试并批阅,省考试小组随机抽查10%作为考试质量监测,以确定某区域的认证是否被通过。

第四章 学校心理师认证证书

学校心理师认证单位为各省教育厅。证书印有认证单位XX省教育厅(或教育厅委托单位)公章,并加盖培训认证执行单位公章。

心理督导师和学校心理师A级培训认证由各省统一执行。学校心理师B级和学校心理师C级培训认证执行单位为各省地市教育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五章 学校心理师年检制度

第一节 年检单位

学校心理师实行年检制度,心理督导师和学校心理师A级年检执行单位为各省委托的相关资质单位;学校心理师B级和学校心理师C级年检执行单位为各省各地市教育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二节 年检时间

学校心理师年检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时间为单数年份(如2011、2013、2015)的10-11月份。

第三节 年检内容

一、无重大专业伦理过失或投诉。

二、坚持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或未成年人心理维护工作(须相关单位出具证明)。

三、心理督导师和学校心理师A级年检时,向省级认证单位提交不低于3000字的专业督导案例一份,督导的案例须是不低于10次的连续咨询案例。

四、学校心理师B级和学校心理师C级年检时,向当地教育局(或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相关单位)提交不低于3000字的咨询案例一份,咨询案例须是不低于10次的连续咨询案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学校心理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的重要基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学校心理师培训与认证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职能处室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各地市要根据本地实际列出2020年前年度培训与认证规划与推进进度,并出台合理的考核办法,高效地推进这项工作。

第二节 工作保障

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心理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维护工作、科研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机会,要向学校心理师“压担子、要成果”,务必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第三节 经费保障

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心理师的培训学习与认证提供政策与经费保障,将学校心理师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

第七章 考核评估

学校心理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由各省教育厅按年度对各地市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工作不得力、考核不合格的地市通报批评。全国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城市或学校评选,对于优秀单位给予表彰。

师资培训专题附件2:

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师资培训组的子课题“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将通过开访式问卷调查、研究文献及编制《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初步设想如下:

1.开放式问卷选取课题调研省份中的心理教师(包括部分班主任),填答开放式问卷。请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答:“请您在以下空白中列出10条或10条以上您所认为的,影响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胜任力的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词条;

2.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从文献中搜集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词条;

3.问卷编制根据“开放式问卷”及“文献资料”搜集到的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词条,经过讨论与修改,编制《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再分类分层归纳出关于影响因素的陈述,根据影响因素对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程度(影响非常大、影响比较大、影响一般、影响比较小、基本没影响),进行等级评定。

示例:2011年4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已对35位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搜集到了6个因子包含80条关于影响因素的陈述,见表1。

表1 维度、陈述内容及在问卷中对应的题号

根据80项因素对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程度(影响非常大、影响比较大、影响一般、影响比较小、基本没影响),进行等级评定,初步编制出了《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讨论稿)。

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编号:_______________

尊敬的老师:

您好!欢迎您参与此项调查,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问卷。这是一项关于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问卷中的条目是一些可能对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请您根据这些因素对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定。本调查具体内容中共有80条关于影响因素的陈述,与每条陈述对应的回答有五个级别:⑤影响非常大④影响比较大③影响一般②影响比较小①基本没影响。请您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相应的数字涂黑或在相应的数字上划√标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请如实和认真地填写。

特别提醒:每题只能选择一个选项,不可多选和漏选 ,并注意不要看错行,也不要丢题。

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

2011年4月

为了便于我们的统计分析,回答问题前,请您先填写以下信息。

基本情况(请在符合你情况的数字前打“√”。如果你选其他,就把相应内容写在选项后的横线上)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年龄 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

3. 您的教龄 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 16年及以上

4. 您是专职心理教师还是兼职心理教师专职兼职

5. 您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时间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年及以上

6. 您的原始学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学历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最高学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高学历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您的职称未评职称 初级职称(小学三级、小学二级、中学三级、中学二级)

中级职称(小学一级、中学一级)高级职称(小学高级、小中高、中学高级)

第3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殖;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594-04

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婚前、校外同居、女生怀孕甚至性罪错等社会问题已日益突出[1-3],未婚先孕和不安全流产在青少年人群中已存在相当的比例[4],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已被世界广泛关注。为了解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及性传播疾病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笔者于2009年4月对广东商学院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东商学院2006级和2008级的大学生中选取3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均为未婚在校大学本科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35份,有效率为94.6%。其中男生144名,女生191名;城市学生143名,农村学生192名;一年级学生162名,三年级学生173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年龄、生源、年级、生殖健康内容、性传播疾病名称、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均为选择题。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及真实性,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保证绝对保密并希望学生配合;学生知情同意后,独立完成并避免相互讨论;问卷匿名、当场填写,填写完毕由学生自己将问卷折叠投入一个锁闭的问卷箱,以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原始资料,采取统一标准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逻辑检错;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认知情况

2.1.1 生殖健康知识 被调查的全体学生能完全正确回答生殖健康内容的59人,占17.6%,其中男、女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16.7%和18.3%,城市和农村学生正确率分别为18.9%和16.7%,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分别是16.7%和18.5%。不同性别、生源、年级学生完全正确回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的正确回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防治生殖系统各种疾病、性健康、控制性传播疾病、人生各个时期生殖保健、孕产妇保健、计划生育、婴幼儿保健。见表1。

2.1.2 性传播疾病 被调查的全体学生对问卷中所列的10种性传播疾病能回答完全正确的9人,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2.7%,男、女生回答完全正确率分别为4.2%和1.6%,城市和农村学生正确率分别为3.4%和2.1%,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正确率分别是3.1%和2.3%。不同性别、生源、年级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的回答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IV/艾滋病、梅毒、淋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滴虫性阴道炎、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乙肝。见表2。

2.1.3 艾滋病传播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能完全正确回答艾滋病传播途径的104人,占31.0%,其中男、女生回答完全正确率分别为29.2%和32.5%,城市和农村学生正确率分别为30.8%和31.3%,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正确率分别是34.0%和28.3%。不同性别、生源、年级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传播艾滋病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不洁,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共用注射针具吸毒、纹身,母婴传播,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对不会传播艾滋病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共场所接触、共事、共同进餐、拥抱握手和礼节性亲吻、共用游泳池、共同使用浴室、马桶、被褥、蚊虫叮咬。见表3。

2.2 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 在性别方面,女生通过杂志获得健康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P0.05);在生源地方面,城市学生通过父母、杂志获得健康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

2.3 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 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依次为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安全、避孕知识、生殖卫生保健、性病及预防、生殖疾病预防、妊娠和生育知识。在性别方面,只有“安全”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在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健康小册子的形式所占比例最大,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小册子、讲座、课堂授课、网络咨询、免费热线电话、宣传单、小组讨论。男生倾向于网络咨询、小组讨论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倾向健康小册子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希望采取讲座、课堂授课形式的比例均高于高年级学生。见表6。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的完全正确回答率较低,只有2.7%能完全正确回答问卷中所列的10种性传播疾病。在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普遍较高,但对“共同使用浴室、马桶和被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仍较低;女生、城市和低年级学生的知晓率高于男生、农村和高年级学生,这可能与近年来全社会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有关。虽然青少年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还应该强调不歧视艾滋病人,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去关心、理解和帮助艾滋病病人。

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父母(77.9%)、电视(74.6%)、杂志(70.4%)、互联网(70.1%)和朋友(67.8%);低年级学生倾向于父母、学校、健康教育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而高年级学生则倾向于网络。有调查显示,学生性知识来自家庭很少[5-7]。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于父母排在第1位,一方面说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现行性健康教育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与父母更为重视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有一定联系。但仍有多数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于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自己翻看书籍和上网是大学生解决生殖健康方面困惑的最主要途径。大众媒体上大量不健康的性信息、色情宣传容易误导青年人,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8]。因此,教师与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9]。

调查显示,学校一方面要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全体学生中进行生殖健康教育,从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相关制度等方面落到实处,从人员、设备和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形成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要面向未来[10],不但要重视对现存生殖健康身心问题和疾病的干预和治疗,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生殖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着重培养和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面对问题自己学会选择、扬弃和自律,并运用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在及以后所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从而达到在生命所有阶段的生殖健康的完好状态。

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性生理、性心理、安全等内容,希望学校生殖健康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健康小册子、讲座和课堂授课。提示高校应结合现今大学生相对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需求,充分发挥高校阵地的教育优势,开展生殖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如陈斌等[11]采用的专业教育模式,刘宝花等[12]采用的同伴教育模式,杨晓熙等[13]综合运用专题讲座、同伴教育、参与式互动式、发放宣传教育材料、观看录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相结合。同时,加强生殖健康的宣传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学生年龄变化和实际需求适时、适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尤其是要加强性安全知识教育,减少和避免由于生殖健康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水平。

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多以宣传教育为主进行引导,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应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大学生生殖健康服务,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参与,这样,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水平才能获得显著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2]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 113-3 115.

[3] 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教育思考.高教论坛,2004(5):24-28.

[4] 朱丽萍,董海燕,华嘉增.青少年性生殖健康现状与展望.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1):696-698.

[5] 赵云芬,黄国泽,杨文.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71-75.

[6] 陈玉凤,李培雄,陈景,等.湘西地区部分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42.

[7] 余飞颖,许国章,马瞧勤,等.大学生性知识和调查分析.疾病监测,2005,20 (12):630-634.

[8] 杨慧,黎少映,杨敏,等.高校女生生殖健康及性传播疾病知识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 :403-405.

[9] MARJORIE C. School stumble over sex education. Christ Sci Monit, 2003,165(95):13.

[10]杜建林,罗雪梅.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6-178.

[11]陈斌,王露萍.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中华男科杂志,2005,11(10):745-747.

[12]刘宝花,王培玉,吕姿之,等.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23.

第4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心理健康;小学;高年级;城市

Investigationsof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incity''''sprimaryschool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fromcity''''s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educationalworkers.MethodsInvestigationswereconductedwiththeMentalHealthTest(MHT)in1567highgradestudentsfromsomecity''''sprimaryschool.ResultsOfthem,27.76%exhibitedlowanxiouslevel,71.03%moderateand1.21%high.ConclusionHighgradestudentsofthecity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hadlowtomoderatelevelofanxiety,theirmentalhealthwasaffectedbygrade.

【KeywordsMentalhealth;primaryschool;highgrade;city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1]。部分女孩有了月经,男孩出现了遗精现象,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加上课业负担的加重,学校、社会和家庭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要求,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2]。为了解河南省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新乡、信阳、许昌、南阳等市11所小学29个班级1567名学生为探究对象。其中4年级608名(38.80%),5年级605名(38.61%),6年级354名(22.59%);男生767名(48.95%),女生800名(51.05%)。共发放问卷17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7份(94.74%)。

1.2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先生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3]为测评工具,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该测验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和冲动倾向(H)8个因子构成。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分标准摘要:全量表标准分≥65为高焦虑水平,<35分属低焦虑水平,35~65分属中等焦虑水平。标准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结果

2.1MHT调查结果1567名学生MHT总均分41.93±10.49。其中27.76%(435/1567)的学生<35分,71.03%(1113/1567)的学生为35~65分,1.21%(19/1567)的学生>65分。

2.2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表1显示摘要:4~6年级男女生平均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低焦虑水平,总体评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4年级,4年级好于5年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表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略)

注摘要:**P<0.01,*P<0.05

3讨论

MHT测评显示,河南省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有27.76%属低焦虑水平,71.03%属中等焦虑水平,1.21%达高焦虑水平。其中4~6年级男女生平均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4年级,4年级好于5年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4年级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5、6年级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总体评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经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本探究提示,在我们通常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新问题应呈上升趋向,到6年级由于面临就近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心理新问题应更多[4],但我们的探究却没有印证这一结论。有关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4年级学生,4年级学生显著好于5年级学生这样的结果,尚需进一步探究证实。但这个情况告诉我们,5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5]。

参考文献

[1]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24(1)摘要:87

[2]何淑荣.大庆地区1536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摘要:866

[3]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卫校学生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更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有关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社会同龄青年,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是医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建立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此调查研究,以期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分层随机抽取某卫校学生38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6.05%。其中男生160人,女生205人;一年级学生132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08人。

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卫校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显示,卫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见表2:表2显示,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检出率1.92%~13.33%)。有1项或1项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87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84%。

3. 年级比较: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一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除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学生,最后是三年级学生。

三、讨论

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卫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SCL—90因子分≥3检出率1.92%~12.33%的调查结果远高于上海1.46%~10.06%的报道,与我国常模比较显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另外,调查显示 ,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3.84%高于全国大学抽样调查结果20.23%,心理问题发生率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多数青少年都曾梦想着一天离开父母,自己一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但是他们离开父母到外求学,大都经历思念父母的感情体验,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依赖性更加增强。二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及专业热爱程度有关。医专学生就业面较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学生对前途甚忧,不热爱本专业,心理空虚,因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学习不能投入,耐心不够,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部分学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孤独自卑,行为退缩。

3.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辅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官永玉. 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6):1866-1867.

[2]王挺,等.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01):1009-3222.

第6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综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育部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十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品德与生活是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如何在这一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游戏中渗透

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塑性比较强,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当他们进入一个集体的时候,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如何与同伴正常交往,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去教学生。游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克服交往中的心理(紧张、害羞、畏惧)障碍和语言障碍,主动积极地参与游戏,同时渗透文明礼貌、规则、纪律等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交往的技能。比如一上第一课《拉拉手交朋友》,一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他们喜欢交朋友,爱和朋友分享快乐。但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日里享尽了父母的关爱、习惯了父母的包办,大都有一些娇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于中规中矩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对于如何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筹莫展。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组织“红黄蓝绿大行动”活动时,除了教材上提示的讲故事、踢足球、折纸、画画等,为了让刚认识的新朋友加深了解,也为了帮助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笔者组织学生玩一些需要彼此配合的游戏,如两人一足、运气球等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人际交往的快乐,深化友谊。

二、展示中渗透

展现,就是显示,就是摆出来让人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渴望被人肯定,展示活动可以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展示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学生在快乐、自信展示的时候,会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收获成长的经验。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经过两个多月的学校生活,会感到其实并不轻松,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所以,在上《学习真有趣》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展示活动,如“让我们像他们那样,也来露一手”等,让学生展示在学校学到的新知识、新本领,介绍新朋友,这一活动要扩大学生参与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展示他们的本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他们鼓励,多给他们肯定,多给他们喝彩,使每位学生都感到学习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喜爱各门学科。

三、故事中渗透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正处于叛逆期,但这一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如果此时抓住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些抽象思维,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二年级上册《我不担心》一课,就可以利用故事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求上进的心理。课一开始,就讲故事《学本领》,因为胆小害怕,什么本领都没有学会,让学生交流胆小的害处,然后让学生表演故事《咕咚来了》,讨论分析小动物害怕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害怕什么,也来找找原因。这样,整堂课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利用故事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地指导,对学生健康生活的有效引导。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很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是心理品质培养的最佳切入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巧妙利用游戏、展示、故事等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江苏省“十二五”课题,课题编号:D/2015/02/287。

作者:董海霞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参考文献:

[1]上官苗苗.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刘妍.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探究[D].渤海大学,2015.

第7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53.17%,约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医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长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已是医学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其如下特点。

1.学习上的失落感

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都可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此同时失落感也会油然而生。这种失落感常常会给一些学生带来焦虑、紧张和思想压力等心理问题,严重时会引起一些过激行为。

2.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能力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后,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历集体生活,要与来自不同地域的拥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的同学相处,而人际交往的经验、技巧与方法的缺乏,自然会使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挫败感,从而造成心理障碍。

3.学业压力

医学教育学制长,专业课多,学业繁重,有些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习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长此以往,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相继出现,甚至有学生会自暴自弃,对所学专业产生厌恶情绪。

4.情感问题

开放的大学环境,和异性的接触机会增多,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们对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有的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单一,致使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在理智与情感产生冲突时,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矫治,就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现象。

5.就业问题

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而言,就业压力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许多医学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工作,他们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6.社会环境因素

信息化时代网络生活对于医学生心理冲击很大。在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里,网络是一扇通往社会大环境的大门,但是如果稍有偏颇,虚拟情境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如有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发泄情绪和追求刺激,一旦学生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和情感宣泄方式,便会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对现实则开始采取逃避心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不思进取等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有着恶劣影响。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人的心理素质高低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首先医学院校应专门为医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设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医学生的很多专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精神病学,而且临床课中很多疾病的病因和治疗里都会涉及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依托这些专业课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1)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面掌握他们的状况,追踪评价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测试结果,还应对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动态追踪,适时更新,并进行具体而科学的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对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症状的学生能够及早发现,通过访谈和跟踪了解,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低年级医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兼有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问题;高年级医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就业咨询活动、模拟招聘会等。

(3)强化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级计划的一部分,并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落实,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注重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直接影响他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辅导员应该了解学生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帮助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4)构建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医护人员组成。学校专职及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知识、技能的训练,并定期进行业务提高培训,组织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他们的心理理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心理咨询通常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适应、情感、择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网络,可开展网络在线咨询,电话预约咨询和专栏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通过网络在线给予一些就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也可通过网络咨询开设大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集中讨论,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

(5)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实践证明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可以获得认同感,提升交往能力,宣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况,可以让医学生从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积极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曾蓉,姜辉等.低年级医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5).

[2]林志萍,余斌.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1(5).

第8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现状 问题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7

结合目前心理学的积极思潮和所推崇的积极理念,再来反思江苏建院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其实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一、江苏建院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自2004年9月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挂靠在江苏建院学生工作处,是学生工作处下属的行政机构,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又附属素质教育中心,承担素质教育课程中《心理调试与发展》课程的教授和科研。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还要完成自身相应的大学生心理普查、心理防御、心理咨询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通过查询和搜集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江苏建院带有文件编号的和记录在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档案,少之又少。除了大部分是活动通知、会议通知以外,对于有关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管理、评价、监督等政策基本上就查找不到。查找到的部分资料显示,有的是工作职责的简单规定,有的是对各二级学院工作成效评优评先的考核办法。

1.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查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档案,也几乎查找不到完整的制度文件,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效果的评价和评估。

2.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中还发现,江苏建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经费来源于学生工作处按照学生人数的比例下拨的总金额。虽然没有单列,但在学生工作处的经费开支中有这一项支出。经费使用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课时费,一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管理费用,一部分是心理活动费用。按照生均使用比来看,每个学生才能使用1.6元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学校投入使用的经费比例还是不足的。

(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1.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师参差不齐

从江苏建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材料看,主要从事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总共15人。担任《心理发展与调试》课程的教师共12人,有专职也有兼职,兼职教师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也都是来自于二级学院的专职辅导员。

2.学历不一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层次不一,有本科学历,也有研究生学历,以本科学历居多。具有本科学历的人11人,研究生学历的4人,其中在本科学历中还有后期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的4人。可以看出,从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教师的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专业不对口

在担任《心理调试与发展》课程教授的教师调查数据中显示,他们的专业参差不齐,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学专业、电视编导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环境监测专业等等,而专门从事心理专业的教师只有2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从这可以看出,教授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可想而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专业性和学术的严谨性。

4.专兼职配比不足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规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人数配比应为2000: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数比规定应2000:1,即每2000个学生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名。江苏建院在校生12000余人,应该配备6人,而实际上只有2人,明显低于教育部文件的要求。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不高,教师队伍的配备占据了绝大部分作用。教和学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如果教师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势必会影响到课程的教授,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人才质量。

(三)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

江苏建院自2009年开设《心理调适与发展》课程以来,几经变革。课程的性质和学分也是多次改变,从原先的必修课到考查课,学分从1.5个学分到1个学分。从课程改革的过程来看,学校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降低,从原来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改成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学分的比重也从原来的1.5分降低到1分。学分的整体比重也相对减少了,学生对课程学分的高低也能看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学分高的就重要,认真学,学分低的就可以不认真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分的高低反映了课程性质的重要性。

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江苏建院根据本校高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编了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主要参与编写本书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二级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参编人员中只有一名是专业心理学的人员。这本教材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使用,一直使用到现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还不够规范和完善,需要进一步科学的探讨和研究。

(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江苏建院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很多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和工作经验,但是始终缺乏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而来促进学校心理工作的有效性推进。

1.评价方法单一

学生工作处负责出台制订江苏建院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具体负责实施操作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一般采用现场材料的审核,材料是否及时上交、上交的数量是否达标、举办心理活动的次数等一些简单单一化的方法评价,既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成常态化,也没有将工作的重点内容与方法协调统一。

2.评价体系难以量化

只要是说到工作中的评价考核,难免要制订一些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细则来实施控制。评价就像一把尺子,需要量体裁衣,只有尺子准了才能裁出合体的衣服。江苏建院有些评价指标的标准太模糊,虽然很全面,但是不好执行。例如,系部领导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何为重视,怎么去测量重视的程度?除此之外,有的是以是否开设心理咨询室,更甚至的是,有的是以二级学院出现心理危机的人数和发生极端事件的次数为评价的潜规则来进行二级学院的考核。

总之,江苏建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些是难以量化的,实施起来是有难度的。

第9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 中学生 体育 健康 价值观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复杂多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基本观点理念不断更新和创建,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变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和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协调发展,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骨架已基本构建。二者构筑体育基本思想理念的平台,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容纳90%的体育人口,是体育价值理念平台的基本支柱,是体育事业最活跃的层面。教学改革已将学校体育价值转轨到健康体育思想及理念。新的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顺利实施,现逐渐构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基本因子优化组合而成的健康平台。必须研究分析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理念,只有了解学生的价值理念,认识基本规律,才能对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革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对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也不乏其人,但大都集中在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故此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理念及价值观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学校体育的改革于发展。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构筑健康思想平台及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得提高,作者针对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共同行们商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大量的文献资料。

3.2访谈法

作者依据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对郑州、新郑、开封、洛阳、南阳、商丘、周口、濮阳等地区农村中学生进行访问面谈,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取向、及追求。访问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有关教育、心理、哲学、体育等方面专家及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基本达到共同趋向。

3.3问卷调查法

3.3.1问卷制订

依据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所采用日本心理学家高木秀明加腾隆胜修订的价值观测量表及许仲槐《港奥台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的调查量表,结合访谈的实际情况自制调查量表。

3.3.2量表的修订

量表制出后由六个年级的农村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面来理解修改并提出建议,参考有关专家及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筛选出十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制成如下量表。(如表一)

3.3.3效度验

问卷由学生、优秀体育教师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制订,对其结构和内容较高的评价,故有较高的效度。

3.3.4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以(男:女)3:2的比例每个年级选五人(共30人)进行间隔三周的两次测试,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按同意度分别给予5(很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很不同意)分,采用电脑spss系统来统计分析:经方差分析得组间方差f=0 .0574〈 f0.05(1.58)=4.032 ,p>0.05 两次测试无显著差异,相关系数 r=0.8535 表明本问卷有较高的信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表一)以下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15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请依据自己理解将认为符合自己的态度挑选出来(在括号内打对号)

表一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

3.3.5问卷调查及处理:按比例分层次进行抽样调查(男女比3:2)。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1.2 %,经整理得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2.11%,其中男总252人、女总168人,初(高)210 人= 男126人+女84人 ,将所得问卷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用电脑spss系统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农民逐渐商业化、劳务人群逐渐都市化以及农村旅游业向主题公园、休闲娱乐、渡假保健等发展。近城边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升级,整个学校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大众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吸纳社会资金而向社会开放,逐渐向容经济性、开放性、社会性、大众性、健康性为一体的新型学校体育匡架体系。农村城镇化,由城市到农村,由城镇带农村,既城镇辐射照带农村发展,由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共同推动农村体育的结构升级,尤其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影响,以人为本的健康思想筑建了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的新型思想及理念平台。将调查数据整理得如下统计表(比率计算,各题项得分比率=各题项得分和/各题项最高分,男女、年级、初高各自所占比率)。依据学生得分比率80%、70%、60%、60%以下为界分为几个级别来分析论述。 由调查可知农村中学生基本形成了以身体健康为首,、以调节大脑愉悦身心促进智力发展、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心理健康和培养上进心竞争意识等思想品质健康、中华民族强盛等群体健康为基础的体育健康价值为第一级层取向,其得分率均在80%以上, 有很高的肯定态度。表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以追求体育活动实现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无拘无束及与同学交往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为第二级层价值观,其得分率均在70%以上。 以满足好玩的心理、塑造健美的身材、展示自己形象及威信为当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第三级层价值观,而应付体育考试与做体坛明星挣大钱已基本上呈否定态度,分别得分率42.76%、45.24%。依据人数比例计算应付考试项仅有12.67%的人持肯定态度。见表三 年龄性别不同的个体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态度及取向不同,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农村中学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表二(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统计得分率 %)

4.1 第一级层

第一级层价值观取向于肯定态度,得分率均在80%以上,除(1)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肯定度呈上升起势,外其它均呈下降起势(如表四)(1)强身健体-促进发育体整体呈很高的肯定态度(得分率94.24%),初高中各年级变化不太明显,但是高中94.48%明显高于初中90.38%,性别差异较小,高三男9476%明显高于女9143%。充分表明:随年级增长农村中学生的强身健体意识明显增强,对体健康价值的追求肯定态度加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植到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年龄越大对体育的认识越深刻,对体育强身健体意义的取向越明显,由于男女性别对成熟年龄的影响,导致高三女生对强盛健体意识较高一、二年级及同年级男生低。 (3)、(6)、(7)、(9)、(15)均有不同下降趋势,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健康意识明显下降。女高于男,初中尤为明显,女性成熟相对男较早的缘故,男子下降趋势,即初一高一时,农村中学生对调节大脑愉悦心身的价值认识及取向肯定度最高,随时间推移学习压力的增大,考分包袱压弱体育调解大脑、愉悦身心、进化心理及大脑的思想意识,表明农村中学生还处在硬实教育笼罩之中。(6)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得分率在86.10%,初中87.81%高于高中84.38%,整体呈下降趋势,男87.70%高于女83.69%,初中尤其明显。个体越近成熟,心理及思想越复杂,价值越多元化,(女性成熟较早)故肯定度较低。(7)增进上进心-竞争意识得分率82.38%,男女差别显著,男84.52%明显高于女79.17%,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高男最为明显,但是初一女84.29%同高三女77.86%悬殊很大,充分表明生长发育期的女子到高三年级已接近成熟年龄,其思想意识的转变及差距突出,竞争意识的性别差异较强(9)促进中华民族强盛得分率80.86%,肯定态度较高,初中84.57%整体上明显高于高中7 7.14%,初男86.51%高于女81.67%,男子从初一到高三呈下降趋势,初女86.17%高于女77. 14%,毕业年级明显较其它年级(初三75.00%高三74.29%)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农村中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较强,个体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初中生的民族精神明显高于高中,岁年龄的增长,民族精神下降,女较男弱(15)促进智力发展得分率 85.00%,初中 85.81%高于高中84.19%,男85.89%高于女83.69%, 男女从初一至高三呈下降趋势。(1)、(3 )、(6 )、(7 )、(9)、( 15)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有良好肯定态度,基本上是男子肯定态度高于女子,除(1)外均有下降趋势,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健康心理及思想的的肯定态度竟成下降趋势(随年龄的增长),

表四(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得分比率详细统计表 %)

虽说体育健康价值已构筑成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坚强骨架,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健康思想相对于男生较低,这是由男女发育特点、传统思想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制约的。但其基本骨架正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下衰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商业化、都市化等因素引导其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增宽,对体育价值的取向趋于复杂,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逐呈直接化、现实化,尤其毕业班健康意识及思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而趋于追求直接现实化。

4.2 第二级层价

(4)、(5)、(14)、(12)整体呈较好肯定的态度,得分率均在70%以上。(4 )追求体育活动的随意、自由平等得分率74.52%,高中76.19%高于初中72.86%,女76.31% 高于男73.33%,高中极为明显。说明性别差异在低年级中不显著,而在高中阶段较为明显,男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强于女,随年龄的增长肯定态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高女79.05%明显高于初女,初三男最低66.67%,高三女最高81.43%,表明年龄越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越强。同时也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自由和平等渐减,(尤其女生)越近高考对自由平等越渴求。其将体育活动作为满足自己自由、平等、生活化主要因子,以摆脱紧张乏味的文化科‘打禅静坐’式的束缚及说教。对开放、独立、自主性教育的渴求。(5)追求交往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整体得分率78.14%,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5.81% 低于初中80.48% ,男8……0.08%高于女75.24%,男初一(86.19%)最高,高三(73.33%)最低。女毕业年级最低,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二(80.00%)最高,初中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但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表明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升高,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增多,毕业年级因升学而无暇顾及交往导致肯定态度下降。由于社会及传统因素的影响,男性对交往的需求明显高于女性。故农村中学生男子对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肯定度高于女生,充分显示出其对体育交往价值的渴求,他们追求体育类似社会生活世界的互动、共享、共创的过程式的个体行为互触的、升华、提炼自己的价值。对交往式的人类社会实践教育的肯定及寄以期盼。(14)追求体育活动现实生活感得分率78.38%,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9.14%高于初中77. 62%,男79.37%高于女76.90%,男初一81.90%最高,高三76.67%最低,初一女82.14%在整个中学阶段最高。整体上男女均呈下降趋势:毕业年级最低,初一年级学生刚脱离儿童时代,对生活充满无限崇尚,必然对现实生活追求强烈,在学校体育科是其学习中的‘社会大世界’故有较高的肯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发展,知识层面的增宽,对现实生活大世界的追求转移到校外,学习和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肯定态度下降。但是整体上较高的肯定态度,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无尚追求,希望通过类似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来体验感受生活,在这一师生共同构筑的生活中展示、实现、超越、提炼、升华自我,使自己能够在将来飞速发展的复杂社会中自如生活。(12)作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整体得分率74.38%,初中81.33%远高于高中67.43%,男子75.63%高于女子72.5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差距为二十几个百分点,随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现实化,感觉到拿金牌希望很渺茫,以便减少了为国增光的趋向。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充满希望和理想,志在四方,为民族为国家着想,为国争光的肯定程度较强。由上所述及表中数字表明,农村中学生不仅健康身心奉为龙头老大,而逐渐转移到追求体育的无拘无束、随意自由平等、现实生活感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方向趋同,均给予较高的肯定态度。农村中学生追求平等,向往自由,期盼现实生活的潇洒自如,希望从书堆中摆脱,从教师的管束中飞翔,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天地和放纵自己的时机,他们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同友好的同学和睦相处,以随意、自由、平等方式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健康身心及思想,也表现出其对平等教育、交往教育及现实生活教育的追求,对传统教育的大胆挑战。他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以平等交往的生活方式来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下意识的提高己升华自己,以便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4.3第三级层

(2)、(10)、(11)得分率均在60%以上,基本上为肯定态度。(2)满足好玩的心理需要得分率67.24%,整体上看无明显变化。男68.25%高于女65.71%,男从初一到初三69.9 5%--72.38%--73.33%;从高一到高三61.43%--69.05%--72.38%增长十几个百分点。年龄越大,好玩心理需求越大,知识层面越高,所感觉肩负的担子越重,心理压力越大,越敢于直面现实。越接近毕业压力越大,好玩的心理需要越大,驱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力也高,故对体育价值趋向于玩的观念也越强。他们希望从学习束缚中解脱出来。(10)塑造健美的身材得分率69.33%,高中71.43%高于初中67.24%,女72.38%高于男67.3 3%,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73.37%、 62.86%、 64.76% ;高 68.57%、65.24 %、60.95% 出中无性别差异的现象,高中男67.62% 明显底于女77.14%,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追求升高,女子的爱美之心高于男子,高一对未来报有希望,学习压力也不太大.高三已经出现两极分化,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11)展示自己-树立形象和威信得分率65.95 %,从整体上看高中67.05% 高于初中64.86%,男67.06 %高于女64.29% , 初中男67.30%高于女61.19%. 高三女69.29% 高于男子63.33%, 女子高三最高,男子高三最低。农村中学生基本上对其持肯定态度,表明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形象和威信有明确的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自我需要加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高三出现女子高于男子的现象,主要是女性对异性的渴求较强(尤其十七、八岁的年龄)。

4.4 持否定态度的级层

(8)、(13)本调查的最低级层,得分率在50%以下,表现为否定态度,由表三可知: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率很低(应付考试12.67% 、 作体育明星挣大钱13.58%)。(8 )应付考试整体得分率42.76%,为否定态度。初中39.24%明显低于高中46.29%,这与高中生参加过中招体育加试有一定关系,男子41.03%低于女子45.36% ,整体上基本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体育加试在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念中地位较低,对体育加试持否定态度,即使毕业生也不将其作为应付考试的价值追求来取向,在他们意识领域中体育作为考试科目应相较低,心理上不接受这一现实,不希望将这一愉悦欢快的科目作为乏味的考试而丧失体育的意义及最理想的价值。(13)做体坛明星挣大钱整体得分率45.24%,持否定态度,初中46.10%整体高于高中44.38% ,男子46.51%稍高于女子43.33%,初中男子无明显变化;高中男子呈下降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很现实,也体现出农村中学生体育经济意识淡薄,不认从体育的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观念,这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直接关系,交通、信息的发展相对较缓也有一定的原因。

5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主要取向于健康价值,追求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呈较高的肯定态度;而对满足好玩的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基本肯定;应付考试、作明星挣大钱持否定态度。基本构筑了健康为主体,追求现实生活(自由、平等),获得良好人际关系为主导,满足好玩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辅的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取向理念平台。 6建议

6.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依据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追求及取向主体。

6.2抓住农村中学生对体育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及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价值的追求,发挥主导作用,8注意其对合作性、交往性、独立性、自主性、现实生活性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向往,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改革。

6.3应考虑其它体育价值观念取向科学、合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2004.11

(2)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0.5

(3)张目.青年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许仲槐.港奥台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广州体育学院

(5)李得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

(6)寅生.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4年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7)

(7)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5年10月版 8

(8)李朝栋.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学反思.教育研究.2004.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