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呼吸疾病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呼吸疾病治疗方法

第1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无创呼吸机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b)-004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stable phase.Methods 100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stable phase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ni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or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ulmonary function,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2) and symptom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level of FEV1,FVC,SpO2,PaO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table period;Non-invasive ventil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咳嗽,咳痰,持续性、渐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肺功能逐渐下降,再加上免疫功能、抵抗力的下降,易反复发生急性加重发作,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态,阻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2],但临床中常规治疗往往不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56.00%),女22例(44.00%);年龄46~82岁,平均(68.3±2.4)岁;病程4~35年,平均(14.6±1.1)年。对照组中,男30例(60.00%),女20例(40.00%);年龄46~83岁,平均(61.2±3.1)岁;病程5~37年,平均(15.5±1.8)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在医师告知下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次治疗、研究方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进行本次研究。

1.2纳入标准

①根据患者病史、体征、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②排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③排除合并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以戒烟宣教为重点的教育和管理、吸入ICS/LABA或LAMA、祛痰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选用新松牌无创呼吸机,采用S/T双水平压力支持模式,吸气压力(IPAP)10~20 cmH2O,一般为(14±2)cmH2O;呼气压力(EPAP)3~6 cmH2O,一般为(4±1)cmH2O;呼吸频率为10~16次/min;氧浓度为25%~30%;指脉氧监测SPO2维持在90%以上。辅助压力先从低水平切入,再逐渐调节到患者可以耐受的最佳水平。每日使用10 h,时间分配以夜间为主,一般早上2 h、下午2 h、夜间6 h。通气过程中可给予拍背协助排痰,鼓励咳嗽、咳痰,可正常进食、饮水。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胃膨胀,可口服吗丁林、改用鼻罩;如出现面部皮肤坏死,可停用面罩2~7 d,皮肤伤口常可迅速自愈,面罩与皮肤接触处涂抹糊膏或垫塞干净敷料。两组连续治疗1年。

1.4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比较两组的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检测指标,同时检测并比较两组的SpO2、PaO2水平;②症状评分:采用呼吸困难评分(MRC)和圣乔治评分(SGRQ)进行判定,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FEV1、FVC、SpO2、PaO2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的FEV1、FVC、SpO2、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MRC、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RC、SGR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中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肺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本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或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可为分稳定期和急性期,稳定期病情较为稳定,但如不积极预防和干预,可增加急性期发作频次,加快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6]。无创呼吸机是临床中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常用辅助通气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VC、SpO2、Pa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RC、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小惠,叶彬,黄瑞珠,等.纳洛酮与无创呼吸机联合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2):172-174.

[2]王会芳,朱四民.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17(11):66-67.

[3]陈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33-135.

[4]沈贵洪,张治,许灿龙,等.纳洛酮与无创呼吸机联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827-1828.

[5]蔡明文.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474-475.

[6]钱利华.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243-2244.

[7]齐向飞,韩志强,陈荣昌,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1-153,158.

[8]谢俊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0-51,54.

[9]刘建民,Qiang Tu.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加重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2):79-80,83.

[10]孟庆华,江城,孔彬,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9):601-603.

[11]吴小玲,陈娟,陈姣,等.无创呼吸机防护垫的研制和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71-372.

[12]王晓红,高颖.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81-83.

[13]李辉,杨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病人的疗效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5, 22(3):164-167.

[14]刘婷婷,康焰,许照敏,等.高频胸壁震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有创通气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4):255-259.

第2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入治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气急等症状[1]。其生理基础是气道受阻,有效肺泡通气不足,最终导致II 型呼吸衰竭及肺心病。其病理特征为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引起气流受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有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甲基黄嘌呤类)、糖皮质激素、祛痰剂等[1]。联合运用各种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对采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与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和探讨, 为进一步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龙口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其诊断依据均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 组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茶碱缓释片、舒喘灵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 例,女17例,年龄53~82 岁,平均年龄62.5 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5.2 岁。80例患者均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并且排除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肿瘤、哮喘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在入组前15d内至研究结束前均无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患者给予噻托溴铵(18ug)吸入,1 次/d,沙美特罗替卡松(50/500ug)吸入,2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7例出现口干,可耐受;6例出现咽部不适、声音沙哑,吸药后给予5%小苏打漱口,均可缓解。

1.2.2对照组患者都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 给予单纯茶碱缓释片(0.1g)1片口服,2次/d,舒喘灵(沙丁胺醇0.1)1片口服,3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8例出现心悸不适,5例出现手抖不适,3例出现恶心,经对症处理后仍有4例不适,给予减量处理,退出观察。

1.2.3疗效评价标准 ①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 FVC)%,以上数据可以判断肺通气量的情况,是否存在气流受阻、气道阻塞的现象。②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6MWT)方法为在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的平坦地面画出一条30 m 的直线,两端各放置一把座椅,研究者坐在椅子上计时,避免干扰受试者。受试者沿着直线尽全力快速步行,直到6 min 停止,测量其步行距离。在测试中应避免受试者快速转身或者沿着环形路线行走,如受试者出现疲乏、头晕、呼吸困难等应马上停止测试。

1.3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

2结果

2.1经过3 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 FVC)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其气道阻塞呈现进行性发展。在其急性期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都是处于稳定期,可在疾病的持续进展中,由于长期气流受限、气道阻塞,肺的通气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静息下通气不足,引起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是死亡。稳定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和减少重塑气道是治疗的重点。

该研究通过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的患者,与单纯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的3 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2个部分的数据显示,联合吸入治疗组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口服药物治疗组,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基本可耐受或处理可好转,口服药物组患者中有明显不能耐受者,退出观察。联合吸入治疗组和传统口服液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①长效β2 激动剂沙美特罗吸入能够显著改善FEV1 和肺容积,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生命质量, 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②噻托溴铵选择性作用于M3 和M1 受体, 能够降低急性加重和相关的住院率, 改善症状和健康状态,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肺康复治疗的效果。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局限应用于有一定指征的患者。在FEV1% pred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应用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较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有效改善运动耐力,暂缓肺功能的下降进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刘爱华,姜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新的治疗方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2001,22(3): 159-163.

[3]王海燕,文仲光,石丽丽,等.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418-419.

[4]柳涛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 1-12.

[5]李志忠,焦洁.吸入型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与噻托溴铵吸入型治疗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7):153-156.

第3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重庆市万盛区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0800

【摘 要】目的:对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 例。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BiPAP 无创呼吸机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BiPAP 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当患者的疾病发展进展到晚期阶段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由于各种诱因而导致出现程度严重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现象,从而引发呼吸衰竭,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本次研究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5 月-2014 年5 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 例。对照组患者慢阻肺病史1-23 年,平均病史(8.4±1.1)年;呼吸衰竭发病时间1-8 个月,平均发病时间(3.2±0.5)个月;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9 例;患者年龄52-86 岁,平均年龄(65.7±1.4)岁;治疗组患者慢阻肺病史1-22年,平均病史(8.5±1.2)年;呼吸衰竭发病时间1-9 个月,平均发病时间(3.1±0.6)个月;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8 例;患者年龄53-88 岁,平均年龄(65.9±1.5)岁。两组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给予解痉、平喘、吸氧等常规治疗,具体药物种类和剂量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选择S/T 方式,备用频率水平为14-16 次/min,吸气压力水平的起始压力控制在0.784KPa 左右,逐渐增至1.372-1.960KPa 之间,按照由小至大的规律进行调整,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潮气量充足为准,呼吸压力水平控制在0.392-0.588KPa 之间,在通气状态下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之间, 具体通气治疗时间应该根据实际病情而定,每次的通气治疗时间不应该少于3 小时,每日至少进行通气治疗8 小时,通气过程中应该允许间停15min 进食、进水[2]。

1.3 观察指标

选择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情控制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无效: 咳喘等症状表现没有减轻,FEV1、动脉血气分析指数水平没有任何变化,或病情进一步恶化;有效:咳喘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FEV1、动脉血气分析指数水平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显效:咳喘等症状表现基本消失,FEV1、动脉血气分析指数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或完全正常[3]。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 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方案治疗后,12 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情达到显效控制标准,18 例有效,13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9.8%;治疗组患者经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后,16 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情达到显效控制标准,23 例有效,4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7%。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BiPAP 呼吸机主要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需要对IPAP 及EPAP 水平进行设定即可,该项治疗方法主要操作简便,患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等几大特点,同步性更加理想,具有自动漏气补偿功能,与其他通气治疗方式比较其在设计上更具人性化,可以对呼吸频率进行自主调节和控制[4]。采用鼻面罩通气方法,可以使机械通气治疗的安全和舒适进一步提高,使操作更加方便,治疗效果值得肯定,无创通气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得到明显缓解,充分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使气管插管率降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控制该病患者的临床病死率[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9 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46(13):260-261.

[2] 曹志新, 王辰. 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及指征[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25(13):136-137.

[3] 饶怀庐, 历风元, 李云华等.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11,46(12):173-174.

第4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动脉血气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随着患者的病情进入急性发作期,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症状。为了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氧供应,减少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滞留,对患者呼吸衰竭症状的改善和治疗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每组各52例患者。观察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72±5.96)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9.36±5.78)年。传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83±5.73)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38±5.76)年。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检验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中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常规疗法主要包括抗感染、支气管扩张以及肠外营养治疗,并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气分析采取患者桡动脉或股动脉血进行检验,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位置的动脉血,并通过相同的仪器进行分析。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进行治疗。首先检查仪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并使患者采取低坡半卧位,保证患者的头部略微后仰,并选择较低的枕头,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避免气流受阻。根据患者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口避面罩,并设定相应的模式开始进行治疗。通气压力应按照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首先吸气压力应选择在8-10mmHg,呼气压力最开始应选择在4-8mmHg,并随着时间逐步增加至20mmHg,呼吸频率的设定应在15次/分,氧浓度则应保持在35%以下,30%以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上述参数,在患者通气治疗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2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情况,并做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O2、PaCO2、SaO2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期间,会由于肺泡的通气量不足,出现换气功能障碍等原因,造成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1]。造成这一症状与患者小气道在呼吸过程中的阻力升高,患者在正常呼吸过程中出现动力性压缩生理改变有直接的关联,许多患者在这一时期的呼气时间变短,进而造成患者体内二氧化碳等有毒废气无法得到及时的呼出,造成患者的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越来越低,就会造成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2]。患者为了保持正常的血氧供应,会不自觉的用力呼吸,这种现象会增加呼吸肌的工作,造成呼吸机疲劳,从而加重患者的通气不足[3]。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患者往往会由于呼吸衰竭时间过长,导致患者体内血氧供应不足,进而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经常对患者采取通气吸氧治疗,随着临床上无创通气的应用,患者已经可以在无创的方式下进行通气,减少了患者在通气治疗过程中的炎症与感染。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法,能够及时的提高缓和肺泡的通气量,通过增加患者呼吸的交换率提高患者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减少患者患有高碳酸血症的几率。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所选104例患者中,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明显,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动脉学氧分压明显提高,且较传统组的治疗效果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菊英,谭俊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

第5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 本次研究特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7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性占31例, 男性占39例, 年龄范围居于42~74周岁, 平均年龄为(54.1±6.7)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存在意识模糊、消化道出血和罹患严重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20例, 治疗组50例, 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止咳、平喘等治疗, 使患者的呼吸通畅性获得有效改善。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选择合适面罩后对正压通气呼吸机的吸气压力以及频率进行调整, 将吸气压力提高至13~19 cmH2O, 呼吸频率调整为12~16次/min, 确保氧饱和度保持在91%以上, 治疗频率为1~2次/d, 每次治疗时间持续3~4 h[1]。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生命体征基本恢复稳定,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 生命体征得到一定恢复,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 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2]。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

2 结果

治疗组31例患者治疗显效, 占62%, 16例患者治疗有效, 占32%, 3例患者治疗无效, 占6%, 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9例患者治疗显效, 占45%, 6例患者治疗有效, 占30%, 5例患者治疗无效, 占25%, 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呼吸道疾病, 并发呼吸衰竭的几率较高, 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缺氧状态获得有效缓解, 从而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 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3]。

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常学.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大家健康, 2013,29(20):208-209.

第6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1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non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who accepted treatm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taken as control experiment,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 the control group(n=5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n=5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or. Then, the changes of SaO2, PaCO2, PaO2 index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sion of SaO2,PaCO2 and PaO2 of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th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the improvement of PaCO2 of (50.01±7.82) mmHg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of (47.35±7.21) mmHg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oninvasive ventilator; Respiratory failure; Clinical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之一,若合并呼吸衰竭,常提示患者病情程度非常严重,可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而临床上针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因此,该次研究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对照实验,探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作对照实验,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意书,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1]中关于COPD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合并呼吸衰竭;排除标准:①不符合COPD或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者;②患有严重的心肺基础疾病者,如心力衰竭、肺部肿瘤等;③病情严重需要立即实施气管切开者;④昏迷或意识障碍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5.2±5.1)岁;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6.2±4.9)岁;将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化痰、抗感染、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2],采用BiPAP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治疗,采用S/T呼吸模式,将氧流量设置为2~3 L/min,IPAP设置为8~20 mmHg,EPAP设置为4~8 mmHg,对患者实施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患者吸氧浓度90%通气时间2~4 h/次,3~4次/d,随病情好转可逐渐下调各项参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血氧饱和度)、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SaO2、PaCO2、Pa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Pa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COP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喘息、呼吸困难、咳痰、慢性咳嗽等[3],对于该病的发病因素,临床上尚不明确,当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疗时,随着病情进入急性加重期,则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4],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方案对患者实施治疗,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近年,随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无创呼吸机被逐渐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经面(鼻)罩的方式[5],进行通气,具有控制与自主呼吸的双重优点,对人体机能协调性具有改善的作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气道造成损伤,不需要创建人工气道[6-7],可有效减低并发症发生率,除此之外,无创呼吸机还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1 d,SaO2、PaCO2、PaO2指标水平分别为(90.05±5.55)%、(50.01±7.82)mmHg、(88.59±3.26)mmHg,明显优于治疗前(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1-10.

[2] 陈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33-135.

[3] 徐碧辉.整体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997-1000.

[4] 林建聪.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4(6):88-90.

[5] Hsu,C.-C.,Wu,J.-H.,Chiu,H.-C. et al.Evaluating the sleep qual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 after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7):870-878.

[6] 王美锦,杜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5):542, 544.

[7] 何景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14(8B):126.

第7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常合并呼吸衰竭, 严重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目前, 临床常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 以改善患者通气, 纠正机体的缺氧状况[1]。近年来, 为提高患者的疗效, 本院采用系统的护理措施对无创呼吸机救治AECOPD并呼吸衰竭进行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6月本院RICU收治的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30例, 年龄61~74岁,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资料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止咳祛痰、吸氧等常规内科对症及支持治疗, 并辅助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对照组治疗中施以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达标率、住院时间及动脉血PaO2、PaCO2、pH值等指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达标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2. 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pH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发生胃胀气11例和1例, 发生皮肤损伤分别为15例和2例,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慢性疾病, AECOPD是引起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3], 无创通气可有效提高AECOPD患者的疗效。目前, 无创呼吸机因其具有易操作、携带方便等优势深受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青睐, 但由于AECOPD并呼吸衰竭多发于老年人群, 患者往往缺乏自控能力, 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因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医护人员应积极及时与患者沟通, 以促进其早日康复。

针对此类患者, 作者认为应采取系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以提高患者的疗效:①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良好、温馨的环境, 并及时与患者交流和沟通, 因患者对呼吸机缺乏认识, 初次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常有一定的恐惧感, 因此在整个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向患者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可能产生的不适症状及配合要领, 消除其焦虑及紧张心理,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②治疗前护理 上机前应选择患者感觉良好的最小面罩和鼻罩, 仔细检查连接管, 以防漏气, 调整呼吸机参数, 辅助通气压力应从低水平开始, 而后逐渐增加, 使患者逐渐适应和耐受;③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治疗过程中应严格监测患者的呼吸幅度、呼吸肌运动、呼吸频率、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等指标, 如肺哮鸣音消失、呼吸减慢、发绀减轻, 提示治疗有效。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口唇、面色及指趾发绀和缺氧情况, 及时调节氧浓度;④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患者应经常更换, 若有黏液性痰, 应进行雾化吸入, 此外, 每日做好呼吸机的消毒, 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系统的护理方法治疗患者后护理质量达标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均有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观察组胃胀气、皮肤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 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芳, 姜超美.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早期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9):30-31.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3):8-17.

第8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时,就会加重原有疾病,诱发呼吸衰竭,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1]。近年来,随着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由于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2]。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气促,痰量增多等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6.0~84.5岁;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56.5~84.0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由专人负责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氧合情况,对呼吸机进行调整,通气模式调整为自主呼吸与定时模式,使其维持≥8 h的通气,并调节呼吸末正压,使呼气压力维持在4.0 cmH20,吸气压力维持在10 cmH20,每分钟呼吸频率维持在15~20次。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对两组患者的PH、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参数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其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质量。通气量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保留了气道的湿化、过滤功能,而维持了患者的生理性咳嗽,通过增加通气量,纠正机体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并且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过提高氧气动脉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减少了呼吸肌的耗氧量,改善了呼吸功能,还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4]。本研究中,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

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合理使用正压通气呼吸机,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对面部皮肤的压伤,也要确保面罩没有明显漏气现象。同时,治疗期间,取下呼吸机面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饮水,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还要通过调节湿化器,注意维持呼吸道的湿化状态,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总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而且患者避免了气管插管,更易于患者接受,相应地减少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万成福.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2):37—38.

[2] 米玉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重度肺性脑病临床效果评价.国际呼吸杂志,2010,30(5):270—275.

第9篇:呼吸疾病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猪呼吸道疾病;特点;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40

呼吸道疾病在猪养殖场的扩散是造成养殖场病疫的1个因素。当猪患上呼吸道疾病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红等一些症状。最常见的一些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猪的自愈能力不是特别强,就像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也会致命,而且很容易传染。在养殖场中引发疾病的病原体较多,仅靠疫苗很难控制病菌传播,需要定期投喂药物,起到预防的效果。

1 流行特点与病变特点

猪在很多时期都特别容易患病,每一个猪龄周期,发病的概率和死亡率都是不同的。在养殖场中的小猪,发病率最高,如不能有效的防止传染,就会导致大量生猪猪染病。发病率最集中的是猪龄18周的猪,这个时期的猪抵抗力过低,很容易发病。其他时期,小猪的患病的种类也大不相同的,比如说,大多数都是炎症种类的疾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肺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一些猪在发病后会在耳尖及四肢末端出现些许紫斑。

2 症状特点与发病原因

在猪感染疾病之后,会明显的感觉到猪的精神不振,没有食欲,走路没有力气,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感染急性病后猪可能会突然死亡或体温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感染慢性病的猪表面的病症不明显,但生长缓慢,食量减少,约2周的时间后会逐渐出现咳嗽等症状,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表现为持续咳嗽。

引发猪的疾病的病原体往往都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最常见的就是猪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很容易传染,也很难治愈,会伴随着很多的并发症,导致更多的病原体侵入猪的身体。养猪场出现的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附红细胞病等主要疾病,常见的有猪支原体肺炎,是指猪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一般发生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混乱的养猪场,会引发死亡。当养猪场发生低温、超时、拥挤、通风条件差、天气突变以及长期投饲单一饲料的情况时,生猪自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上升,同时病情加重。一般来说这种病造成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当流行期到来,饲养管理始终得不到提升时,也会在猪群中造成大面积感染,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2.1 临床症状

猪一般患上疾病,现象都会很明显,整天躺着不太爱动,吃饭也不积极,最主要的就是咳嗽和急喘。急性病往往是发生在新患病的猪上,其中怀孕母猪和幼龄猪较多,患病猪往往出现急性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会舌头突出,口鼻处出现沫状物,发生腹式呼吸,腹肋部快速起伏,时有痉挛性咳嗽。在刚发病的时候很难察觉,一旦猪的抵抗力下降到无法与病原体抗衡的时候,这时候现象会极为严重,体温会很快升高,变得很严重,需要及时救治。

2.2 防治方法

预防,对于目前养殖场大规模养殖的具体防护措施,只能是利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来预防发病率。要注意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就要提高生猪的免疫能力,必须通过改善饲养条件来达到。猪圈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在猪舍内长期存在、恶化,普通的消毒剂配合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即可达到目的。养猪场最好使用自己繁殖的生猪来养殖,以免外来生猪从外界带入病菌。

治疗,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猪呼吸道疾病,但具体使用哪种抗生素要根据实际病情决定。霉形体具有抗药性,长期使用单一抗霉素,后期容易失效,因此需要几种抗生素交替使用。

除上述人造环境外,外界的自然天气变化也会诱发生猪的呼吸道疾病。数据表明,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病,猪群断奶日龄不同、营养不均衡,饲养时没有做到全进全出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疾病。

3 预防措施

病猪的复发率很高,尤其呼吸道感染疾病,所以要及时的做出防护措施。预防工作是管理的重点。外来新猪入圈前要进行病菌检查和消毒,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购入的商品猪,隔离期为15d左右,混群前还要进行检疫确认健康。饲养猪群要保证提供足够的营养,并做到营养均衡,提高猪的自体免疫力。投喂的饲料应保持正常品质,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其中的霉菌可能致病或降低免疫力。猪舍要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保持良好通风,排除堆积的氨气;通风的同时要保温,以免低温引发呼吸道疾病。

虽然没有疫苗可以应对所有呼吸道疾病,但应对某类疾病的疫苗是可以作用的。i群要及时做好接种工作。能繁期和幼年期的生猪较易患病,所在猪仔1~3周龄时可以注射支原体灭活苗2mL,用来防止感染疫病,提高体内免疫力。6周龄注射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来减少断奶后出现的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疾病出现。

4 治疗措施

呼吸道感染是严重的疾病,治疗起来也特别困难。发现病情越早、治疗越早,成功治愈的几率越高。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呼吸道疾病就会从一次性损伤变为慢性病,更难有效的治疗。有些能够正常进食的小猪,治疗起来相对的容易些,这样就能在食物中添加治疗的药物,辅助治疗。但是如果小猪无法进食,只能通过注射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养猪场可以定期对猪进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针对敏感性猪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治疗猪呼吸道疾病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坚持对症治疗为主,支持疗法为辅,通过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消除病猪本身的疾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生猪的免疫力。目前在猪呼吸道疾病方面,具体的治疗药物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板蓝根注射,它能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复发,最有效的止咳专用药有喘立町等。

5 结语

现如今,养殖场的大规模养殖最容易出现疾病感染,养殖人员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有效的防治感染病,这也是对养殖人员的一大挑战。一旦猪患上疾病,治愈就相当困难,复发率特别高。如果发现有小猪患上感染疾病,一定要及时将猪隔离,集中治疗。在秋冬二季,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和预防措施。秋天补注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预防,新猪入圈前要仔细检查,对新猪的来源要谨慎。在猪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检查,保持谨慎的态度,从根源上减少猪呼吸道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兰宁恒.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综合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

[2]张爱勤.鸡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控[J].农技服务,2015(6).

[3]陈晓英.猪呼吸道疾病病理分析和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6).

[4]夏道伦.猪呼吸道疾病的药物预防与治疗[J].兽医导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