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精选(九篇)

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

第1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学生体育竞赛的水平和效益,使竞赛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由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单项分会主办。

第三条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条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协办。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或顺延举行。

第五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每年可主办一至二次全国性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

第六条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可根据情况每年举办二至三个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七条在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当年,凡已列入运动会比赛的项目,不再安排该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二章竞赛项目和竞赛的申办

第八条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所设项目应按基础性强、普及面广并具有一定传统的原则选择确定,每届运动会所设项目不宜过多。

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可设置6—8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

全国中学生综合运动会一般可设5—7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另外,可选设1一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武术等。

第九条凡承办全国大、中学生综合性运动会的单位和地区,应当提出运动会设项方案,报主办单位审定后正式列入该项比赛的竞赛规程。

第十条具备以下条件的盛自治区、直辖市均可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或全国中学生运动会:1、承办地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2、运动会承办城市及学校,必须有较好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符合比赛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其它条件;3、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保证运动会顺利进行;4、承办单位必须遵循主办单位制定的各项规定,保证完成运动会筹备、召开、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

第十一条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应当在上一届运动会举办前,向主办单位递交申请承办报告,并需附下列文件:1、当地人民政府批复意见书;2、承办工作实施意向书;3、经费预算及经费保证。

第十二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主办年度单项比赛,应当上报年度竞赛计划,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供以下材料:1、承办单位名称;2、比赛名称;3、比赛日期、地点;4、参赛队数;5、竞赛规程;6、经费条件。

第十三条凡有条件承办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大专院校,在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均可向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单项分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分会审核后,在比赛前一年的11月底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举行。

申请承办全国中学生单项比赛,应经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批准。

第三章竞赛组织

第十四条承办单位应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筹备委员会或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筹备工作,并制定竞赛规程,报主办单位审定。

第十五条竞赛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竞赛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参赛单位、竞赛日期和地点、运动队及运动员的参赛条件、竞赛办法、录取名次、奖励办法、资格审查、体育道德风尚奖评比、裁判员、经费条件等。

第十六条承办单位应在比赛开始前向主办单位报送组织委员会成立方案,经主办单位批准,正式成立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全面负责比赛期间的领导及善后工作,处理重大或紧急事项,保证比赛公正、有序地顺利进行。在全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递交书面总结。

第十七条竞赛筹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下设各机构工作职责如下:1、办公室:根据比赛安排,排定活动日程表,拟定、印刷有关文件和材料,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协助有关机构组织各种会议,组织实施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的评选工作。

2、竞赛机构:执行竞赛规程,确保比赛符合各该项目的竞赛规则并按竞赛规程的规定进行。负责比赛轮次和日程的编排;接受参赛队报名,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保证比赛场地、器材、设施的正常使用;安排赛前的训练,组织安排裁判员学习和实习,以及赛前的技术会议;编辑竞赛秩序册,定时发送竞赛公报。

3、接待机构:负责参赛队、裁判员以及参加赛会工作人员的迎送、食宿、市内交通等生活安排;负责返程交通票的订购。

4、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依照竞赛规程有关规定,负责审查参赛运动队、运动员的资格;听取受理意见和材料,并作出处理决定;负责处理赛会和比赛期间的一切违纪事件。

5、财务机构:根据竞赛规模制订经费预算及开支原则;提出经费筹集方案,负责经费筹集和资金管理;合理支付各种费用;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提交结算报告。

6、宣传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扩大影响;负责与新闻单位的联系,组织必要的新闻会;编印宣传手册;配合集资部门做好广告宣传和广告设置。7、安全机构:负责赛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赛场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维持赛场观众秩序。组织委员会机构除下设以上机构外,要加设体育道德风尚评选等与竞赛活动有关的其他机构。

第十八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可设主席团。

第四章竞赛管理

第十九条参加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取得学籍的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并符合参赛项目竞赛规程中有关“运动员条件”的各项规定。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者,除取消运动员参赛资格或比赛成绩外,主办单位有权进一步追究派出单位或直接有关人员的责任,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对学生运动员应建立统一的档案登记,并实行统一的计算机储存管理。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校每年对招收的运动员要进行统计,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申报。凡比赛前一年度未申报的运动员一律不得参加本年度比赛。凡当年招收的学生不得参加当年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二十一条比赛报名办法必须按所参加比赛的竞赛规程中有关报名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原则上不收取报名费,如确需收取报名费的,必须报请比赛主办单位批准。

第二十三条参赛队应按竞赛规程所规定的人数和日期报到,同时交验学生身份证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比赛场地、器材、设施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和标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大型比赛应有必要的摄录像设备。

比赛一般应安排在学校的场地或体育馆进行。

第二十五条运动队应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学校食宿。宿舍、餐厅及周围环境应清洁、卫生,能提供保证运动员赛后的热淋浴条件。必须有食品卫生检验制度,保证运动员营养的需要,杜绝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

裁判员、运动员应分离住宿和就餐。

第二十六条赛会期间任何人员不允许将家属、亲友及无关人员带住赛会。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其参赛或工作资格。

第二十七条运动队成员、裁判员、大会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大会制定的制度和纪律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承办单位应确保比赛驻地、赛场的安全。参加比赛的各队必须按要求办理全队人员比赛期间阶段性人身保险,否则不得参加比赛。

第二十九条比赛尝馆内一律禁止吸烟。

第五章裁判员的选派和管理

第三十条在比赛中担任副裁判长以上的裁判员由主办单位选聘。其他裁判员按竞赛规程中有关规定选聘。

第三十一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所有裁判员均由主办单位选聘。

第三十二条凡由主办单位选派的裁判员差旅费由赛区负担。裁判员在比赛期间所有的食宿费、裁判员酬金均由赛区负担。

第三十三条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分会主办的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裁判员的选聘方案及主要裁判人员名单,要在比赛前一个月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备案。

第三十四条裁判员在执行裁判工作时要认真执行裁判员守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介入裁判工作以外的事情。对违反此规定者将视其情节给予警告、停止工作等相应处理。

第三十五条如无特殊安排,裁判员到赛区参加工作,应自备裁判服装和裁判工作用品,裁判员临场工作时必须佩带级别标志。

第三十六条每次竞赛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裁判长负责组织全体裁判员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连同填好的裁判员工作报告表送交主办单位。

第六章资格审查、竞赛纪律及申诉

第三十七条为端正赛风,对比赛中出现的运动队、裁判员、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及其他违纪行为,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应及时调查核实,并依据竞赛规程、竞赛规则、资格审查办法的规定,分别情况作出警告、停赛、通报或取消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资格的处理决定。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八条参赛各队均有举报和申诉权。举报和申诉时要注重证据,要出据经团(队)领导核准签字后的书面材料及一定数额的举报、申诉费,否则不予受理。

第三十九条对参赛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检测和处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体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竞赛财务管理及经费支配

第四十条举办学生体育竞赛应贯彻勤俭办赛的方针。比赛预算要符合比赛基本需要,并有可靠的资金或财源保证。

第四十一条凡与比赛有关的一切经费来源要独立设帐,由专人管理,并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和监督、审计制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比赛主办单位有权决定对其所主办的比赛进行财务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四十三条以赞助单位产品名称、标志命名的比赛,必须征得主办单位的同意,否则不得冠名。

第四十四条凡承办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单位、地区以及承办规模较大的全国大、中学生体育单项比赛的单位,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名义所征集的赞助款,广告、售销体育的费用等行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应按总收入5%的比例上缴大、中学生体育协会。

第2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随着我国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深入,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政府对各类体育竞赛的资金投入已不能适应于体育竞赛市场的需要。因此,政府对社会各方力量来承接比赛及竞赛承办单位自筹经费给予大力的支持。企业的赞助、体育竞赛转播权的销售、开发广告资源、体育的提成、社会捐赠及向社会的集资等等都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主要筹措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在体育竞赛转播权的研究论述中明确指出竞赛转播权的收益是体育竞赛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我国竞赛转播权市场并不成熟,体育竞赛的主要资金并不是竞赛转播权的收益。在国内,竞赛运作方式主要为企业的赞助和广告竞赛资金及资源的收入。另外,体育的提成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基金等等也是获得竞赛资金的重要渠道。而对于一些成熟度低的弱项竞赛,其投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赞助方式一般是由政府进行购买,对当前阶段的体育发展和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个竞赛运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育竞赛的设施。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述中,认为城市居民自豪感上升、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及所在城市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增强是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竞赛场馆建设社会化、体育竞赛场馆运营、管理社会化、体育竞赛器材及相关竞赛软硬件来源社会化等方面都是体育竞赛设施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化”问题曾在陈元欣等其研究论述中提出。只不过他把“社会化”用“民营化”来代替的,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投融资是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公私合作或由民间资本来投资的方式对场馆设施进行兴建,可以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得以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民间机构,且能使场馆设施后期的运营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也要对场馆设施运营及管理方面进行社会化,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探究。政府可制定出多种场馆运营优惠政策,以便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经营。体育竞赛组织者、管理者、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经纪人、志愿者等等都属于体育竞赛人才。体育社团、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来源。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熟悉竞赛的流程,具有体育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商业营销知识和技能是对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者的要求;体育竞赛的重要支撑是运动员,现在也正逐步对运动员的培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俱乐部、协会、普通高校、体育运动学校等都是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来源;裁判员是体育比赛的执法者,其来源是社会的各行各业,裁判员的要求是具有精湛的裁判专业知识,而且职业道德操守良好,这样竞赛才能保证顺利运行;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是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其要求具有法律、体育、营销等专业知识,社会上各中介组织是其来源;体育竞赛志愿者,一般是由志愿者组织或体育竞赛组委会从社会上招募并受其管理,自愿为竞赛服务的一类人。其来源是社会各阶层。体育竞赛特别是大型体育竞赛的成功举办需要利用社会上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

使体育竞赛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体育竞赛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对体育竞赛进行规范化管理,其基本的实施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随着体育竞赛的发展,当前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其要求是政企分离和管办分开,与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对其要求是政企不分和管办结合。为了使体育市场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社会总产值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将体育竞赛的界定权、举办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分离,交由政府及各相关的部门进行执行,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允许其相互交易。通过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大力扶植,并加强对体育中介市场的重点培育,且由政府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力量在体育竞赛的参与性,对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虽然在相关的政府文件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要加大对投融资的支持力度,改进税收优惠政策,以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个体兴办体育竞赛,但是,由于一些细则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该项规定的实施没得到预想的结果。譬如,作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基金等等政策。正所谓“家有家规,行有行规”,只有加强了行业本身的监管力度,使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了,才能让体育竞赛市场以良性的状态进行运作,使其更加市场化和社会化。体育竞赛市场规范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完善的体育市场的治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对体育竞赛的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并以一些相关的政策作为指导,使体育竞赛市场的治理机制得以完善。为实现体育竞赛市场内部平等竞争,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行业内部的规定、规章及制度得以完善,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这也是使竞赛参与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和竞赛能够顺利举行的客观要求。举办体育竞赛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共效益,二是为了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参与主体对竞赛的多元化需求。竞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①政府。政府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来促进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城市的发展,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覆盖率等方面;②体育社团。社会体育团体主要指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为代表的相关社会体育组织,由于其承载着推广所属体育运动项目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蓖要责任,在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参与和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具有启动社会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流向的重要媒介作用;③俱乐部。职业俱乐部主要是通过体育竞赛市场运作扩大资金的来源,激活体育竞赛市场,促进体育竞赛水平的稳步提升,以获取利润最大化;④媒体。媒体通过购买体育竞赛的转播权,转播体育竞赛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⑤运动员。运动员主要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提高社会地位;⑥观众。观众则是通过观赏体育竞赛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保障竞赛参与各方的权益,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在外部加强立法和引导,在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障体育竞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于蕴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第3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运动竞赛;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38-02

一、引言

运动竞赛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比赛的总称,它是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项目(或某些身体运动)为内容。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近些年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的导向下,普通高校校园运动竞赛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竞赛项目上,引进了一些游戏和娱乐性项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在校园得到传承,这些引进和特色传承项目充分调动了学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素质教育的深入,时代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滞后等因素影响,其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学校师生的体育需求,很难实质上推动素质教育。笔者以地方高校咸宁学院为例,对其目前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析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为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地方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书籍,以及地方高校开展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相关活动资料,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问卷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运动竞赛目的、运动竞赛频率、运动竞赛项目等,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0份,回收率97%。

3.访谈法。面访了咸宁学院运动竞赛主管领导与运动场地器材管理中心管理和工作人员,针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利用以及维护,目前我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等一些问题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访谈及调查问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现状。①组织现状。据调查所知,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主要包括:由体育委员会和工会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校级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等;由团委会组织各个协会举办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各项联赛以及各个院系之间的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由各院系团委会组织的班级体育联赛、各院系间的友谊赛以及师生对抗赛等。在上述比赛中,每年一次的全校运动会(2010年以前称田径运动会)以及定期举行的院系间的体育运动联赛,相对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而言,校方比较重视且投入较大,规模和竞赛规范性方面都是其他形式的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难以达到的。据调查显示(表1),有73.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竞赛,22.5%的学生基本上没参加过,4.3%的学生不了解,原因主要有:没兴趣、怕成绩不如人、我根本不知道有比赛以及组织不规范等,这说明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宣传有待规范和加强。

表1 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情况统计一览表

②项目设置现状。据调查显示: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人群以男生为主,占68.2%,女生仅占31.8%。其中从参与项目的人群分布看,篮球占40.4%,田径占17.8%,网球占11.8%,排球、足球、健美操依次排列(表2)。篮球以其攻守转换变化快,彼此对抗激烈,技巧性要求高等特点吸引较多学生的参与,且男生占主要;田径运动会每年一次,规模影响大,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网球作为校园新兴项目,受学生喜爱。由此反映了学校校园运动竞赛在项目设置上有所弊端,适合女生参加的项目太少,且有些偏向于竞技性,这就只有占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的体育尖子能够参加,无形中把绝大多数的学生拒之在赛场以外。这样就不能使“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充分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因此,应对学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设置进行更新和积极引进新兴项目,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表2 校园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统计一览表

③可利用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咸宁学院的体育场地包括3个标准田径场,1个综合训练馆,3个室内运动场地和近百片的室外球场,场地配备相对齐全,其中以篮球场为最多。通过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有85.5%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10%的学生认为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有4.5%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原因主要两点:其一是中心校区西区运动场地的建成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其二是学校室内运动场馆的建设不健全,场地利用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严重,遇到下雨天学生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运动。这也是目前咸宁学院运动场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种运动需求的主要原因。

表3 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硬件设施满意程度统计一览表

④管理机制。咸宁学院目前在对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不少改善,但在竞赛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工作上还是有些缺乏。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竞赛监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竞赛问题,例如运动竞赛出现的打架斗殴、运动员代表罢赛和请“外援”等诸多情况。目前现有的管理机制只有奖励政策和一些纸质上的处罚规定,而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和硬性的管理方案。这不仅使比赛的公平、公正性难以保证,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和身体方面受到伤害,更加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等理论。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改革思路。①打破旧观念,开创新体系。咸宁学院2010年全校运动会就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它在我校首次尝试将趣味运动、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搬上了运动会上,这样不仅吸引了大量喜欢运动的学生参与,而且平时不怎么爱动的女生和老师也参与到其中。因此,我们应将这一成功尝试推广到其他的大型运动比赛场,如在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间跳啦啦操和健美操等,也可以在篮球比赛中增加“定点投篮”“运球障碍跑”和“远距离投篮”等拓展项目。总之,我们在逐渐施行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注重健身、淡化竞技,增添融健身、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园体育运动竞赛体系。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认知度。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咸宁学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就要加强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宣传力度,利用校广播台、校报、海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工具对其进行准确的而及时的报道和宣传。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办法及操作流程应形成文字性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加大宣传。这样才能保证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健康、稳定、有序地进行。③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为了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笔者认为可以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这一整体,化分为部分,使学生更加能够充分快速地被吸收到这个整体中。例如:将一年一次的校级运动会和各种大型校园体育竞赛化整体为部分,把有些竞赛内容划分到每个院(系),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来,不参加竞技性的项目,就参加大众娱乐型的;不参加个人项目,就参加集体项目;不参加比赛,可以参与后勤保障和啦啦队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是不参加比赛,也感受到了赛场氛围,真正实现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解决了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参与人数不多、性别差异大等各种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不一味读死书,学会劳逸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里体育运动竞赛,让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中。④完善校园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针对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的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强化监督管理体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进行认真、仔细、严格的审查,对于“打架斗殴”“冒名顶替”的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后从严从重处理,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公平、公正性;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充分明确各个竞赛组织机构部门的职能,对于那些设立了却不做事的部门人员应在总结会上进行点名批评,对于那些而造成重大事故的部门人员应追究其相应责任,确保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四、结论

1.咸宁学院开展的校园运动竞赛的项目类型较少,并没有其他一些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的管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让参加校园运动竞赛的学生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3.几年来咸宁学院运动竞赛在竞赛项目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项目走进了校园,开展贴近生活的集体性项目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尹章豹,张鹏.咸宁学院校园体育运动竞赛开展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93-95.

[2]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10-113.

[3]李悦悦,王建.普通高校校内运动竞赛现状及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8,(7):88-89.

[4]余富光.学校运动竞赛改革的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2.

第4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篮球竞赛;组织管理

前言

篮球竞赛是篮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篮球运动内容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篮球运动中最具魅力的活动。篮球运动的价值往往就是在竞赛中得以最充分地表现与实现。到了今天,随着篮球运动逐渐深入人心。各个阶层、企业公司以及学校等,陆续举办各种篮球竞赛,因为篮球竞赛的规律呈现出攻守对抗的凶悍性和技艺化,比赛进行地激烈精彩使人兴奋,所以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在学校以篮球竞赛的形式举办各项各类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团结、锻炼学生的全面素质,并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气氛,也成为了一种其他各校效仿的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形式。在此看来,篮球竞赛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形成的篮球校园文化正逐渐被受重视。因此,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的好坏,是成功举办篮球竞赛活动的至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论举办哪种形式的篮球竞赛,也不论其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它都有一定的时限性,并且涉及其他相关方面。因次,篮球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项网络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横向的协调融合和纵向的连贯流畅,是篮球竞赛活动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

1.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1.1 组织竞赛。竞赛组织工作是体育赛事举办阶段的全部工作的核心与主线,它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保证比赛能够按照预定的竞赛日程正常进行,确保运动员的比赛和裁判员等工作的顺利完成。该工作主要包括比赛成绩统计和公布工作、评奖和颁奖工作。

1.1.1 比赛的组织。比赛的组织工作是整个竞赛工作中的核心环节,最核心工作就是比赛,其他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比赛而进行的。以本次“迎新杯”为例,具体的比赛组织工作包括报名、编排、比赛等工作。每一项赛事的竞赛规程是比赛的“秩序表”,它规定者每一项赛事的资格、赛程、奖励、处罚等基本原则,是每一项比赛的执法与判罚的标注与依据。所以,制定好的竞赛规程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谨的工作。

1.1.2 成绩统计、成绩公布工作。成绩统计、公布是组织竞赛工作的重要环节,以“迎新杯”为例,主要工作包括成绩统计工作、成绩传输、查询及公布工作。

1.1.3 评奖、颁奖工作。评奖、颁奖工作是将竞赛工作推向高潮的重要礼仪活动。以“迎新杯”为例,评奖、颁奖工作包括制定颁奖工作实施方案和颁奖仪式程序、规则;奖品及颁奖辅助用品的种类与数量;设计制作颁奖时播放的背景音乐;设计奖杯、奖章、证书及其他奖品;制定有关颁奖设备和颁奖工作要求;布置颁奖环境;制定颁奖嘉宾邀请方案等。

1.1.4 要求。组织篮球竞赛应该遵循竞赛的客观规律,提供竞赛的良好环境,保证竞赛的整体质量和创造竞赛的综合效益。以“迎新杯”为例,组织此次竞赛要考虑季节、气候、持续时间等因素,避免不可抗拒因素的干扰,并考虑竞赛的规模、方式、方法和相关的其他活动;保证竞赛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器材齐备完整;完成竞赛的任务、达成目标,组建好一支有素养、有效率的工作队伍,保证竞赛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有一套严密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得竞赛能够公平、公正和公开地进行;以组织篮球竞赛来推动和引导该项运动更有效地开展,团结学校、推动校园文化气氛的提升。

1.2 管理竞赛。竞赛过程的管理是有目的的组织、指挥、控制和调节竞赛工作的过程,可以分为赛前、赛间、赛后管理三个阶段

1.2.1 赛前管理。赛前工作是制定组织竞赛计划和实施计划为比赛做准备的过程。就“迎新杯”为例,它包括申办、筹备工作。申办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分团委、学生会拟定申办计划、向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呈批并是否同意赛事申办申请与对申办机构进行调查考核、组织机构递交申请报告。筹备工作包括建立竞赛组织机构、确定组织方案、制定竞赛指南、拟定工作计划、宣传、后勤保障。

1.2.2 赛间管理。赛间工作是竞赛组织管理的中心工作,从比赛开幕到闭幕结束,所有工作都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为使比赛顺利正常进行而努力。以“迎新杯”为例,包括比赛活动的管理和非比赛活动的管理。

根据竞赛日程编排,安排裁判员、记录台工作人员和场地工作人员,使得每一场比赛都要按时按序进行,不因工作人员的疏忽或器材设施的故障而使比赛信息不能正确及时反映和使比赛延误、停顿、脱节。另外,加强裁判队伍的领导,使得裁判的公正、公平和敬业态度呈现在整个竞赛过程之中,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在竞赛期间,需要各个工作部门的配合合作,其有效有序的进行对整个竞赛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开幕式与闭幕式的管理要明确紧凑,场面气氛要热烈;对赛事的成绩及时传输公布,对场地器材设施及时检查保养;对赛场有效地控制与管理,保护好运动员与观众;编制和印发奖状。另外,竞赛期间各种情况复杂多变,还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相互协调管理,使得比赛更好地运转。

1.2.3 赛后管理。赛后管理是整个竞赛组织管理的收尾工作。以“迎新杯”为例,其具体工作包括有编制和印发比赛成绩表,对比赛技术资料进行处理与归档,检查场地器材设施是否齐全完善并归还,最后进行工作总结大会。

2.“迎新杯”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此次“迎新杯”存在一定的难点,以下问题在竞赛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 组织的竞赛时间安排不合适。此次“迎新杯”篮球竞赛的时间为2012年12月份正式举行,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来看,这个时间段广州的天气是开始转冷,并且竞赛的场地是室外篮球场,是不适合开展篮球运动。球员在比赛开始前热身,却因为天气的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热身活动未能有效地进行,在比赛过程中将不仅没有激情澎湃的场面出现,而且也会有一定的机率出现伤病的状况。另外在该时间段,2012级的学生正处于复习期末考试阶段,2011级的学生准备并开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组织与管理的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

2.2 宣传效果不佳。在整个研究生部的宣传工作中,只通过粘贴竞赛规程表,并没有通过学生干部等方式积极地去宣传、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此次竞赛活动,甚至导致某些队伍未能及时报名而失去参赛资格。还有,在比赛期间,观看比赛的观众甚少。

2.3 裁判队伍领导不足。此次“迎新杯”的裁判队伍主要由2011级与2012级篮球方向的学生组成。在比赛日期临近前,没有组织好裁判队伍进行一定的培训,甚至导致裁判员身穿牛仔裤、脚穿休闲鞋担任裁判工作。比赛期间没有裁判长履行临场监督,如出现判罚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教育。

2.4 闭幕式无安排。在整个竞赛过程的最后阶段,由于某些原因,并无闭幕式与评奖颁奖仪式的举行。这将导致破坏组织管理团队的良好形象,不能够肯定此次竞赛的意义与工作人员的价值及成就。并使得在比赛过程中,积极参与比赛与工作人员不能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可、被重视。对于推动校园文化气氛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建议对策

3.1 提前筹备与完善竞赛计划工作。在暑假期间拟定好各项工作计划,比如申办计划、竞赛工作安排表等,开展竞赛工作筹备大会,说明常在竞赛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保证每一项工作都有工作人员的担任与落实,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清楚自己的任务与职责,以及比赛严格按照规章规程按时进行。

3.2 裁判队伍教育与培训。组织者对裁判员队伍进行筛选及教育培训,针对在场上出现各种状况,观看视频与现场模拟实践,提高裁判队伍的认知程度与实践能力。并制定竞赛的规则来管理比赛,建立良好的比赛的秩序。

3.3 积极宣传工作。通过申请挂横幅、QQ群等方式宣传,使得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竞赛,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或参加竞赛或观看运动员参与比赛当中,一来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一来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气氛。(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24-430

第5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会计;建议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随着技能竞赛的蓬勃开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赛事组织设计、资源配置和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系统的研究,建构一套合理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外的研究对我国开展技能竞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能完全照搬。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建设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完善,在宏观及微观视角下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仍然需要不断补充。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通过大量收集文献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汇总、比较研究,系统掌握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确定了职业技能竞赛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总结、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希望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高技能型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对行政教育部门的建议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问题在于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设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建议将技能大赛制度内化到行政教育部门当中,实现技能大赛由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周期性工作转变。同时需要制定相应具体的行政实施细则,否则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力度必然会逐级减少,最终声势浩大的技能大赛落实到职业院校里就仅存空洞的口号。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信息公开原则、普惠性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础性制度体系。

(一)提升职业技能竞赛的高度。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也公布了一些要求各地区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的文件,也有“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样一句教育界“流行语”,但职业教育的技能竞赛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上级行政教育部门可以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各个职业院校的一次“高考”来看待,制定相应详尽的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甚至问责制度,相信各职业院校自然就会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教学的最终考场,为了备战这场“高考”,开展各类的校内竞赛,围绕大赛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二)成立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竞赛提供保障,并且要把相关制度予以严格落实,因为在所有环节当中,制度的执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常态的工作需要一个常设机构进行组织管理,行政教育部门应成立常设机构,例如:技能竞赛科。建议省、市、区各级行政教育部门都分别设立这类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指挥组织实施区域内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配有专职的、带编制的教育行政人员来直接组织管理竞赛工作。不建议大赛的举办采用由行政教育部门主要牵头,由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组成组织委员会的共同管理形式,以确保各类竞赛的专业性,避免竞赛出现商业行为及各种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常设机构的日常工作包括直接组织、具体安排各学科的技能竞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并负责对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深入的研究,编制完善科学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编制常年的、周期性的技能竞赛计划等,使职业技能竞赛在制度下有序开展。

(三)成立职业技能中心。建议成立省或市职业技能中心,功能为职业技能的培训、检测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中心应直接受控于行政教育部门的职业技能竞赛常设机构,是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之一,日常工作包括:各学科各种技能的测试及证书的颁发,统筹安排本辖区各职业院校间的各类技能竞赛,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所有的测试及竞赛都在本中心进行。性质为行政教育机构,并且不与商业机构合作,避免了商业运作模式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问题。职业技能中心不依附某间学校或某个企业而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运作场所,有各学科技能测试的设备仪器,为此行政教育部门必须有所投入,构建各类固定资产,配备各类专家及公职人员。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传票翻打、点钞、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等,为此,技能中心就必须配备计算器、传票、点钞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电脑、会计软件等相应的设备工具。技能中心应制定职业技能测试制度,制度适用于各职业院校。制度应规定各职业院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到技能中心进行各学科的各类技能测试,测试成绩可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合格以上等级者颁发各级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求职、晋升的依据,并作为学校颁发毕业证的条件之一。这种技能测试制度的好处还在于,由于存在着技能中心的第三方评价,在这种公平公正的评价下,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可以作为上级教育部门评价、监督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依据,并配以相应的奖罚措施;也可以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颁发各种奖金、晋升的依据之一。不仅能促使各职业院校自觉围绕技能测试开展日常教学,为了提高毕业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促使教师为了学生能通过技能测试全力授课,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技能中心的技能竞赛;学生也会为了拿到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更加自觉地学习,能有效地抑制学生通过搞关系等方式通过考试和教师对考试把关不严等现象,学校的办学风气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测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竞赛目的。

(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教育部提出了要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序列,这是大赛举办者的行动纲领,必须层层落实。职业技能中心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举办本辖区的技能竞赛。设置省、市级别职业技能中心的,市级技能中心隶属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市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竞赛具有行政性质,各职业院校必须无条件参加,为此学校应把这类的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任务。为了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技能中心每年要举办一次全省级别的大规模的技能竞赛,为了让学校有多一次的参赛资格,省级比赛可设计为与市级技能竞赛不关联,各院校在市级比赛的基础上可重新派选手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有资格代表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若只设置省级别技能中心的,就由省级技能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省各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竞赛及全国总决赛的选拔赛。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学校要以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项目为载体,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竞赛覆盖学校的每个专业。由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技能中心的各类技能测试,这些测试就是学生的一次个人竞赛,学生的测试成绩,可以作为选拔选手组队参加校内团体竞赛或省市级赛的依据。若选拔选手时需要重新测试学生时,可依靠职业技能中心,职业技能中心应提供最新的测试平台,例如提供会计专业网上在线测试,这样可以解决学校教师选拔选手困难的问题。

(五)竞赛项目细化制度。许多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都是综合性的竞赛,颁发综合性奖项。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为例,由“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部分组成,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又穿插了出纳、成本、总账和主管四个不同岗位的专项技能PK赛,奖项是这些项目的综合奖项,包括一二三等奖,没有设置单个项目的奖项。这样会令到没有获奖,但单项技能突出的选手得不到鼓励,也打击了没有获奖的参赛学校的积极性,不利于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为此建议职业技能竞赛应细化竞赛项目,例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竞赛”,可细化为各专项技能竞赛,也即可以分为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总奖项下相应设置各专项技能奖项。为了准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技能中心也应常年举办与大赛内容相关的各学科细化的竞赛项目。例如会计类的竞赛,应设立上述的点钞技能竞赛、翻打传票技能竞赛、账务手工处理技能竞赛、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竞赛等竞赛项目,以便更好地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选拔赛对接。并且技能中心作为各职业院校的上级行政主管单位,可颁布技能竞赛规则,规定各职业院校必须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的学校可获得奖状和奖励。这些奖项也是教育部门对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进行考核、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六)制定培训制度。建议职业技能中心编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首先要加强中心内管理人员以及各学科各类技能培训导师的学习,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会、典型介绍、专题调查研究、现场参观等形式,组织他们学习最新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深入地进行竞赛理论的探讨,研究国外技能竞赛发展水平成熟国家的先进竞赛制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技能中心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并通过组织各职业院校教师到技能中心参加各类培训班,把技能中心学习到的最新技能和理论传递到学校,最终传递给学生,能很好地帮助广大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七)赛出综合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始终倡导与追求的目标。以会计专业为例,我国目前正需要大批的具有应用型、会计职业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会计人员。但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就是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较低,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的现象,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不仅能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更需要职业道德强、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沟通、有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会计人员。目前的各级技能比赛,比专业技术多,比综合素质少。为此建议竞赛项目设置综合能力面试环节。形式可分为个人面试和团体面试,个人面试侧重个人能力,团体面试侧重团体合作能力。通过交谈,竞赛选手的内在潜力和能量可以表现出来;通过回答各类问题,可以知道竞赛选手拥有多大的综合能力。面试评测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3.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八)时间安排。职业技能竞赛的时间安排不妥当,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出现一系列的备赛问题。竞赛时间应该顺应学校的教学规律,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下,建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省赛在每年的11月中旬。因为根据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落实职业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也就是大三的第二学期为顶岗实习时间,并且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让学生比其他学校早一步找到实习单位,把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的时间提前到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上述的竞赛时间安排,可以让大三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参加省赛,能避免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赛前集训时,出现学生宁愿顶岗实习也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职业技能竞赛需全程全员参与,制度的落实不是有多少学生参与国赛、省市赛,最重要的环节是有多少学生能参与校内技能竞赛的训练及竞赛,这是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虽然本课题组建议成立职业技能中心,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技能测试,但技能中心的竞赛毕竟是校际之间的比赛,学校精英与精英之间的竞赛,只有校赛才是全员参与的竞赛,因此必须建立全程全员参与、科学、健全的校级竞赛制度。

(一)思想上真正认识技能竞赛的本质。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技能竞赛,但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提供知名度,为此而开展一些相应的临时性活动,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挑选参赛学生,选人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没有达到人人参与。并且一些相关的制度措施都是临时性质的,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举办技能竞赛的意义,没有把技能竞赛升华到应有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是必须把技能竞赛作为日常的工作来抓,建立长效机制。校级技能竞赛制度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内技能竞赛活动经常性、全面性的开展,且项目设置要实现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全参与。这些都取决于学校对职业技能竞赛本质的认识程度,学校认识的深浅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能直接影响全员的参与程度,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对学生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把获奖作为目标,否则,校内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宗旨。

(二)制定长效的技能竞赛工作制度。只有保证各项技能竞赛都能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要把技能竞赛写进每年总体工作计划,要求各专业必须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例如:技能竞赛月、各类协会的技能竞赛活动等,并且这些活动不应每一学年只举办一次,建议上下学期均应举办。可根据教学进度来举办不同项目的技能竞赛。例如会计专业,当修完了《基础会计》课程,就可以举办基础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竞赛;当修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应举办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等。技能竞赛要求学校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制定细化的竞赛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做到大赛有方案、落实有措施、安全有保障。在竞赛项目上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以本学期课程为主,充分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选择学生基本素质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和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做到部署周密、安排细致、宣传广泛、发动积极,各环节要衔接紧密、确保竞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体现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营造“人人讲技能、人人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技能竞赛组织管理体制。为保证各项技能大赛都能按制度办事,关键是学校层面要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或岗位,配备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技能竞赛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竞赛管理办法、奖励办法、经费管理办法、选才和训练细则等。建议职业各院校成立技能竞赛科室,专门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为了突显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科室成员必须为专职成员,只有专职人员才有时间、精力,去严密地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技能竞赛,处理竞赛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地研究技能竞赛,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不赞成有些院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兼任主任的技能竞赛委员会,去负责领导、组织学生技能竞赛,并且这种竞赛委员会成员是由教务科、学生科、团委、实训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的。这种机制模式,非专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非本职工作,非本职工作往往没有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这种兼任机制也表明,这些院校表面上很重视技能竞赛,实际上技能竞赛的工作只作为兼任工作被对待,没有被真正重视。技能竞赛科是专门具体组织管理技能竞赛的部门,每学年通过举办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搭建校级技能竞赛平台,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技能竞赛的开展,不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技能竞赛科负责日常技能竞赛管理工作,如转发省或国家的竞赛规程,组织、申报、审批竞赛经费;组织各部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本校技能竞赛,制定本校竞赛方案、确定竞赛规模和时间,组织技能竞赛命题、评审;做好参赛时的后勤保障,负责与竞赛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调配学校的资源;协调人事部门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认定等工作。

(四)修订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无缝对接,才能使技能竞赛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级技能竞赛的建设目标,为此关键要着重修订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为了突显技能竞赛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可规定会计班的学生每学年都必须参加会计技能竞赛。为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技能竞赛活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载明《各级各类别技能竞赛活动获奖学生学分奖励的办法》,规定学生参加院级(含院级)以上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系统、协会、学会主办的各类会计竞赛(不含各类表彰)获得奖励证书的,获奖的学生不单单获得学校颁发相应的奖金,同时可获得学分上的奖励。

第6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对常规教学的意义,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融合的有效路径,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http://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常规教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73-03

作者简介:葛新旗(1981—),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立项课题“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280,主持人:葛新旗);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专项课题“高职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研究—以会计技能竞赛为例”(项目编号:2013b17,主持人:葛新旗)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创新职业教育工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全面开展在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和提升院校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常规教学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作为职教教学的风向标,设计的比赛项目是根据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下的典型任务模拟而成,充分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对技能竞赛项目的分析和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同时,通过经常性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二)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强调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和学科的职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各个竞赛项目都是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和相关内容设置竞赛内容、规则,以仿真的工作环境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项目为例,赛项设置手工项目和电算化项目两个环节,两者均是以全国会计职业资格(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考试内容和会计职业操作规范为设计原则,以网中网财务软件和用友软件作为两个项目的竞赛平台,在手工环节还涉及点钞、传票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分析等单人单岗位项目。该竞赛考查的都是当前企业、行业、产业最需要的技能。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职业需求、岗位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课程定位。技能竞赛的比赛结果能反映出课程或者专业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可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三)改变原有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技能大赛有利于实现赛考结合、考证结合,有利于真实考察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一是因为无论省赛还是国赛,在比赛期间都增加了院校间、学校和企业间、行业间的交流环节,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沟通,共同开发适合校情的考试系统;二是技能竞赛的项目是按照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在仿真环境中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和职业岗位评价标准基本一致,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来考核高职学生;三是由于技能大赛承办方多为企业或行业,行业规定的一些考证要求可以在校内大赛或者期末考核时融入进来,实现赛证融合。

(四)提高教学师资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竞技水平的考核,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关注职业发展的理论和科技发展前沿,关注职业领域的最新变化,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技能大赛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借助大赛这一平台,可获得先进的岗位技能知识,或者通过观摩部级、省级大赛提高技能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比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改良实训环境

职业技能大赛多是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承办,技能大赛成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很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纷纷利用大赛寻找合作机会,或是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或是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把实训基地建设、技能比赛开展与技能水平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实现相互补充和支持。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一)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要真正发挥对高职教学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运作和管理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方面,需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将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常规化、周期化、系统化。首先,鼓励建立校级竞赛——县市省级竞赛——部级竞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将职业技能竞赛尽可能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教师。其次,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可以由省级或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技能竞赛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区域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配备专门的行政人员组织、监督竞赛工作,或者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筹划安排。对各高校负责管理竞赛的人员、指导教师等进行培训,提高高校负责竞赛管理的人员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竞赛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各类技能竞赛结束后,由各高职院校负责将竞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上报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结合各高校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逐步反馈到省级或部级教育部门,以利于下一年度的竞赛方案重新设计或调整。最后,政府对参与竞赛的企业、行业也要有明确的奖励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赛,投入资金、技术、场地和人员到学校的技能竞赛中来,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到竞赛的项目设计、竞赛内容更新及竞赛结果的评价中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方案设计、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方面,应努力争取行业、企业对大赛的资金、技术、人力支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到院校选拔赛的指导和裁判工作中,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规范的操作规程等带入到内部选拔赛环节。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培训班等,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模式都可以继续深入。

行业和企业方面,参与竞赛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知名度和社会声誉,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其次,可提供企业奖学金,对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或者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奖励。再次,利用企业技术优势和生产实践经验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项目化教学和技能竞赛的相关教材,可以推荐企业有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的技术能手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接纳高职院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参与技能大赛的承办,提供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参与技能竞赛的命题、方案设计、考核及评价中来。

(二)引入技能竞赛项目到日常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技能竞赛项目是按照行业标准,切合企业实际设计而成的,集成了行业最新的执业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各个项目都是在仿真环境下展开的,对高职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技能大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都是按照行业、企业严格的工作流程设计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标准都可以这些为内容依据来选用。学校应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3至5门精品课程和1至2种项目化教材。其次,技能大赛应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院校、系部、班级营造层层参与,以赛促教促学,人人争先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常规教学,结合学科特点从基础课程入手,将大赛内容中涉及基础课程和技能部分分解出来,在基础课程或某项目的学习环节涉及课程大赛方案,逐步引入到专业课程、核心课程。竞赛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对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鼓励其担任助教,负责该课程的上传下达。竞赛的评价方可以由任课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及竞赛的优秀选手共同担任,竞赛内容由企业技术能手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能力要求和省市级大赛的考核要求共同设计开发,共同制定标准,结合竞赛结果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跟进。最后,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教师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合作,共同分析分解企业项目,融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为一体,将企业项目分解转换为若干教学项目,围绕子项目组织教学,并就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力进行测试和奖惩,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将技能竞赛与考证培训、课程考核等融合,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突出特征是职业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除了显性的课程成绩和隐形的职业实操能力外还应有第三方的职业鉴定证书。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是分开的。鉴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而成,我们完全可用职业竞赛的成绩作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评判标准,让竞赛者通过技能大赛既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又取得了大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赛证融合。同时,结合课程教学中的技能竞赛和课程期末成绩共同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实现赛考融合,完善了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促学促教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的民间组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每年的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来说,设置的竞赛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果能利用学生社团、协会的民间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技能竞赛,既能丰富社团活动,也能形成以赛促学、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科技活动的平台。

http://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9-24.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3]辛文琦.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力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10):48-50.

[4]陈慧敏.融“赛教学”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4):10-13.

[5]张显国,司首婧.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96-197.

第7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常规教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73-03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创新职业教育工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全面开展在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和提升院校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常规教学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作为职教教学的风向标,设计的比赛项目是根据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下的典型任务模拟而成,充分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对技能竞赛项目的分析和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同时,通过经常性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二)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强调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和学科的职业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各个竞赛项目都是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和相关内容设置竞赛内容、规则,以仿真的工作环境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项目为例,赛项设置手工项目和电算化项目两个环节,两者均是以全国会计职业资格(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考试内容和会计职业操作规范为设计原则,以网中网财务软件和用友软件作为两个项目的竞赛平台,在手工环节还涉及点钞、传票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分析等单人单岗位项目。该竞赛考查的都是当前企业、行业、产业最需要的技能。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职业需求、岗位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课程定位。技能竞赛的比赛结果能反映出课程或者专业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可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三)改变原有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技能大赛有利于实现赛考结合、考证结合,有利于真实考察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一是因为无论省赛还是国赛,在比赛期间都增加了院校间、学校和企业间、行业间的交流环节,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沟通,共同开发适合校情的考试系统;二是技能竞赛的项目是按照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在仿真环境中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和职业岗位评价标准基本一致,可以借鉴技能竞赛的评价原则和标准来考核高职学生;三是由于技能大赛承办方多为企业或行业,行业规定的一些考证要求可以在校内大赛或者期末考核时融入进来,实现赛证融合。

(四)提高教学师资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竞技水平的考核,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关注职业发展的理论和科技发展前沿,关注职业领域的最新变化,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技能大赛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借助大赛这一平台,可获得先进的岗位技能知识,或者通过观摩部级、省级大赛提高技能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比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改良实训环境

职业技能大赛多是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承办,技能大赛成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很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纷纷利用大赛寻找合作机会,或是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或是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把实训基地建设、技能比赛开展与技能水平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实现相互补充和支持。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一)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建立完善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职业技能竞赛要真正发挥对高职教学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运作和管理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方面,需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将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常规化、周期化、系统化。首先,鼓励建立校级竞赛――县市省级竞赛――部级竞赛分层分级的竞赛机制,将职业技能竞赛尽可能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教师。其次,大赛的举办方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可以由省级或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技能竞赛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区域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配备专门的行政人员组织、监督竞赛工作,或者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筹划安排。对各高校负责管理竞赛的人员、指导教师等进行培训,提高高校负责竞赛管理的人员管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竞赛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各类技能竞赛结束后,由各高职院校负责将竞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上报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结合各高校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逐步反馈到省级或部级教育部门,以利于下一年度的竞赛方案重新设计或调整。最后,政府对参与竞赛的企业、行业也要有明确的奖励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赛,投入资金、技术、场地和人员到学校的技能竞赛中来,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到竞赛的项目设计、竞赛内容更新及竞赛结果的评价中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方案设计、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方面,应努力争取行业、企业对大赛的资金、技术、人力支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到院校选拔赛的指导和裁判工作中,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规范的操作规程等带入到内部选拔赛环节。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培训班等,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模式都可以继续深入。

行业和企业方面,参与竞赛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知名度和社会声誉,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其次,可提供企业奖学金,对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或者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奖励。再次,利用企业技术优势和生产实践经验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项目化教学和技能竞赛的相关教材,可以推荐企业有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的技术能手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接纳高职院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参与技能大赛的承办,提供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参与技能竞赛的命题、方案设计、考核及评价中来。

(二)引入技能竞赛项目到日常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技能竞赛项目是按照行业标准,切合企业实际设计而成的,集成了行业最新的执业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各个项目都是在仿真环境下展开的,对高职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技能大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都是按照行业、企业严格的工作流程设计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标准都可以这些为内容依据来选用。学校应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3至5门精品课程和1至2种项目化教材。其次,技能大赛应建立长效的竞争机制,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院校、系部、班级营造层层参与,以赛促教促学,人人争先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常规教学,结合学科特点从基础课程入手,将大赛内容中涉及基础课程和技能部分分解出来,在基础课程或某项目的学习环节涉及课程大赛方案,逐步引入到专业课程、核心课程。竞赛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对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鼓励其担任助教,负责该课程的上传下达。竞赛的评价方可以由任课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及竞赛的优秀选手共同担任,竞赛内容由企业技术能手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能力要求和省市级大赛的考核要求共同设计开发,共同制定标准,结合竞赛结果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跟进。最后,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教师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合作,共同分析分解企业项目,融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为一体,将企业项目分解转换为若干教学项目,围绕子项目组织教学,并就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力进行测试和奖惩,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将技能竞赛与考证培训、课程考核等融合,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突出特征是职业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除了显性的课程成绩和隐形的职业实操能力外还应有第三方的职业鉴定证书。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是分开的。鉴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而成,我们完全可用职业竞赛的成绩作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评判标准,让竞赛者通过技能大赛既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又取得了大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赛证融合。同时,结合课程教学中的技能竞赛和课程期末成绩共同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实现赛考融合,完善了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促学促教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的民间组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每年的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来说,设置的竞赛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果能利用学生社团、协会的民间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技能竞赛,既能丰富社团活动,也能形成以赛促学、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科技活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9-24.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3]辛文琦.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力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10):48-50.

[4]陈慧敏.融“赛教学”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4):10-13.

第8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

二、承办单位

待定

三、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21年3月-12月。

全国总决赛时间、地点待定。

四、竞赛项目 本次教育竞赛活动充分贯彻“体教融合”理念,突出创新意识,对参赛选手的航空科普知识、飞行器设计制作能力、无人机编程、操控技巧进行全面考评,设立下列六类竞赛项目:

(一)无人机航空科普知识竞赛

考验选手对无人机航空科普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整个活动的基础科目。

(二)无人机竞速赛

考验参赛选手的无人机操控技能,以及敏锐观察力、反应力、手脑协调和赛场决策力等综合能力。

(三)无人机足球赛

参赛团队合理地利用规则,进行战术策划、执行和无人机对抗,考验参赛选手对无人机的操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无人机任务赛

是跨学科、跨行业的融合创新竞赛项目,考验参赛选手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各类常见的军事、生产和生活相关主题任务。

(五)无人机自主飞行编程赛

参赛选手通过编程,控制无人机自主飞行完成任务,考验青少年对程序基本结构和控制方法的掌握,锻炼青少年的专注力和编程思维。

(六)无人机创意设计赛

在飞行器设计制图、动手制作、调试飞行的活动过程中,考验参赛选手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五、组织与竞赛办法 (一)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创新教育竞赛活动组织组委会(简称“组委会”),下设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创新教育竞赛活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全国总决赛工作。

(二)竞赛分组

设小学组和中学组。详细分组规定请见竞赛规则(另行)。参赛选手须为在校学生(含当年毕业生),组别按学年度划分。

竞赛活动采用网络报名的方式,由基层活动组织单位的辅导员统一或指导本队参赛选手在航管中心官方平台报名。

(三)费用

 本次活动不收取报名费用,器材等费用自理。

(四)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

1. 2021年3月至7月举办各地活动和选拔赛。选拔赛由当地的活动组织单位组织实施。选拔赛规则可参照全国总决赛规则执行。

2. 当地选拔赛结束后10日内,将本地参与学校、青少年数量、组织活动次数等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汇总报组委会办公室。

3. 全国总决赛将于2021年8月至12月择期举办,组织形式、时间、地点等见补充通知。

(五)全国总决赛报名

1. 由地区活动组织单位负责选派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

2. 全国总决赛参赛选手的名额分配根据组委会的以下工作业绩确定:培训无人机科技体育辅导员人数、开展活动学校数、参加活动单位决赛(选拔赛)人数、参与普及活动学生人数等。

3. 全国总决赛报名采用网络报名方式。每名选手除航空科普知识竞赛以外,限报2个竞赛项目(具体报名办法详见补充通知)。

(六)竞赛器材 竞赛用无人机、电池等器材,必须符合比赛规则规定的各项目技术要求。为保证飞行器的空中飞行安全,赛前组委会将组织专家组将对参赛器材进行审核,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六、名次录取与奖励 (一)竞赛组别的参赛队不足3个、团体项目参赛单位不足4个、个人项目不足6人时,按项目和组别合并参赛;合并后仍不足则列为表演展示项目。竞赛项目分预赛和决赛的,参赛队(人)数少于9队(人)时,不进行预赛,直接进入决赛。 (二)根据竞赛成绩,按各项目中组别参赛人数(团体项目按参赛组数)的20%颁发一等奖证书、20%颁发二等奖证书、25%颁发三等奖证书;各项目各组别前三名颁发奖牌。各地选拔赛的奖励办法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三)组委会办公室根据各地竞赛活动的组织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辅导员。

(四)各地选拔赛的奖励办法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七、仲裁和裁判

全国总决赛仲裁委员会、裁判委员会人员由主办单位按有关规定选派。

八、其他

第9篇: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风建设;积极引导作用

一、关于学科竞赛促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1)学科竞赛促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竞赛一般结合现实,难度较大,竞赛时间较长,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这对参赛者受挫力、忍耐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人组队的参赛形式更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且学科竞赛一般采用半开放形式,参赛者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而善于综合利用资源也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动员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有助于其被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其未来的发展。

(2)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组织纪律性,催生优良学风。组织纪律性是学生行为状态的集中表现之一,学习纪律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强有力保证。学科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明的组织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的逻辑性。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要用科学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来处理学习与竞赛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通过竞赛,代表优良学风的获奖队伍在竞赛过程中、在获奖表彰中获得了全校乃至各种社会媒体的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学生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也同样会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强有力的气氛所感染,以竞赛活动的发散性效应宣染良好的学习氛围。

(3)学科竞赛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学科竞赛提供大多数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辅导学科竞赛了解受教育者的素质以及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方式进行改进。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有现实意义或前瞻意义的赛题,教师通过另一视角了解了本学科发展需求和趋势,对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具有参考意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建立学科竞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实践,本身就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舞台的教学改革过程。学科竞赛可以提供一块试验田:在竞赛组织过程中融入前期改革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等,从竞赛过程反馈应用情况,最后根据竞赛成绩评定成效。

二、学科竞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提高非师范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情况良好,其中师范生的参与情况较非师范生更为积极。作为省级师范院校,我校对非师范生的培养也应不甘示弱,鼓励非师范生参与学科竞赛正是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各级师范院校中非师范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提高非师范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率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提高非师范生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往往有不受重视之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对学科竞赛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非师范生技能水平,才能为非师范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坚实保障。最后,开展更多地适宜非师范生的学科竞赛,让非师范生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2)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缺乏有效组织的竞赛汇集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正常的教学活动,容易造成泛竞赛化的现象,因此,有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运行管理机制。但目前过分考虑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忽略选手本身素质等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

(3)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持久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保障。开展学科竞赛要从质量和规模两方面着手,要以选择性开展具有辐射力强、受益面广的大型学科竞赛活动为主,辅之各类小型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科竞赛科学、有序地进行。将学科竞赛活动分为校级和校级以上两个层次,校级学科竞赛为学校主管部门主办相关学院承办的各类竞赛活动,承办学院需成立学科竞赛委员会,主管竞赛组织与培训。委员会成员需研究方向广泛从而能为学院所有承办的竞赛活动提供相应咨询。校级以上主要指学校组织参加省、市、部级的学科竞赛活动,相应得学校也应该成立学科竞赛组织小组和技术小组等以供学生咨询。

(4)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是持久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制度保障。学科竞赛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核心是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管理制度应明确学科竞赛的组织职能,保障学科竞赛的物质条件。其次制度应对参赛学生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激励学生按照竞赛规则要求,积极主动完成竞赛任务,必须采取有力的激励措施。如我校的评优评奖条例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等对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及学分认定。另外,制度应激励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保证学科竞赛的质量与效果。调查可知目前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不显著,原因之一是部分教师看重自我科研成果而不注重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另外也与参赛人数过多和指导老师人数有限的不协调有关。因此,对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教师,要从政策上加以激励,如我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中,对竞赛指导老师的指导成果列入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另外也可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08):37-38

[2]杨碧瑜,左军.关于构建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01):199-200

[3]韦玮.试析学科竞赛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5,27(03):86-88

作者简介:

赵伊伊(1991~),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研究方向: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