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模块化教学改革精选(九篇)

模块化教学改革

第1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中职;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模具制造技术

目前,中职教学模式依然是以学科为主,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考虑,他们更喜欢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急需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展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中职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

1. 改革思路。

将一个行政班级分为两个一体化模块教学班,保证适量的人数;将教学内容放在车间完成,一体化教室同时满足上课与实践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成模块教学内容,以完成项目作为学习结果的体现;教师在上岗前进行系统培训,假期即着手准备教材、教案。

2. 操作方法。

首先,将每周学习时间分成两部分,一半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另一半时间进行文化修养学习。第二,学生上课时,主要通过项目的方式来进行;第三,模块教师有自主的权利实施教学内容;第四,按照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定模块专业;第五,共完成“车工工艺、铣工工艺、电火花线切割工工艺、CAD、CAM基础”四个模块学习任务;第六,教学组织管理采用小组教学结合档案袋管理,在项目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二、一体化模块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学生一边学、一边实践是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教师灵活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式的最大变化。

1. 理实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层次,“学练结合”。由于模块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少,模块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之后,立即组织学生练习,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距离。

第二层次,“学做结合”。技能练习达到一定要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趣味性项目,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层次,“学长结合”。培养高年级部分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指导环节,由高年级学生辅助教师帮带低年级的学生,创造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条件。高年级学生既做了榜样,又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辅导压力;低年级学生不仅学习的心理压力降低,又可以得到快速的辅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项目引导,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做中学,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各个模块都形成了“项目任务”,比如普通车工模块以“哑铃”为工作任务,线切割模块以“小汽车”作为工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先讲明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由学生以自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由教师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更好。以项目引导学生,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实践证明,一体化模块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以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

3. 多元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和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并且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提出诊断性意见。评价的具体方法一般有开卷考试、小论文、实验报告、谈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和社会(企业)评等多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励学生。

4. 实际情境,提高职业素养。

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知识,一部分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考察,比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技能水平等。但隐性的部分难于考察,比如说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等。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学生处于课堂、实训车间之间,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理论学习、技能实践、组织任务和团队合作等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充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立即纠正,对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及操守等隐形知识也可以由一些细节进行考察。

三、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反思

1.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素,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教师在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后,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改变已形成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多实践。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是一体化模块教学的显著特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教学资源分配的转变。

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世界中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二是专门为了学习的目的而增加的资源。在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中,学校将一个大的行政班分成若干个小的教学班,这必然会增加课时。而且一体化模块课程的属性是理论课与实训课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分配。另外,建设一个标准的“一体化”课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回报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投入也都需要谨慎地论证。

4. 实习指导教师的转变。

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如何为这些教师定好位,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素质等,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2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论文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模块;模块化教学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加强专业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及“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出发,以工学理念为指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对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进行了全面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重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并在2008级学生中进行了改革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基于本位的教育观

    遵循高职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思想,深入电力企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能力需求等信息;对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将传统的大专业分解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变电站三个专业方向。

    二、树立基于职业的专业观——依据行业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专业目标

    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属于行业性、岗位性极强而人才需求又比较稳定的专业,可偏重于专、深、精的行业工种模式”,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采用依据工作岗位定专业目标的原则。通过专业调研和电力企业专家座谈,了解电力企业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状况,针对电力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将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电气运行工、兼顾岗位为检修调试工、拓展岗位为电气安装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对接。

    三、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重组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工种项目模块化”对岗施教的教学体系。

    1.课程结构的重组构建——三段纵向延伸版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本专业属于具备共同专业基础知识的群集工种专业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构建三段纵向延伸版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段:根据高职学历教育的需要学习必需的公共知识和公共技能,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与高等教育相符的文化素质。

    第二段:根据高职学生应接受继续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设置工种群所需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夯实“三电”(电工、电子技术、电机学)、“二图”(电气制图、CAD)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这些也是高职不同于职业培训的区别所在。

    第三段:职业技术课。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原则,根据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将传统“大而全”的课程模式转变成“专而精”的工种目标教学模式。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1)依据专业目标确定工种“大模块”。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涵盖的工种群设计工种“大模块”。每一个工种“大模块”对应本专业一个工种的一个技术等级。工种“大模块”的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如适用于变电站的“变电运行中级工”、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的“电气值班员中级工”、适用于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中级工”等等。

    (2)根据工种“大模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设置“项目模块”。“项目模块”由一组针对工种“大模块”所含职责的“项目模块”组成。“项目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可以灵活组合。如“电气运行”课程先将内容解构成对应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变电站三个专业方向的“电气运行”、“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和“变电运行”,并分别对应电气值班员、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变电值班员三个工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如变电运行项目模块内容的调整是根据专业方向删除了发电机运行部分,只选择了与变电值班员岗位工作相关的内容。

    (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法设计课程。以“电气运行”课程为例,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以电气设备分类为线索,注重设备知识的完整性,但忽略了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顺序和关联,往往使学生学完该课后踏上工作岗位时难以适应。本次基于工作过程要素来设计课程,将变电运行工作按运行、监视、维护、倒闸操作、缺陷及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划分层次。根据变电值班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按工作过程分成四个项目模块,四个模块对应运行中的监视维护、倒闸操作、缺陷及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工作任务,按“知识够用、技能必备”的原则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这种模式能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工种专门化分流定向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2.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选择课程内容——试行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

    项目模块构建的思路为“两线一体”,即以行业工种考证中的知识要求作为理论教学的主线,技能要求作为实训教学主线;以项目为载体,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比例协调的工种目标项目模块。按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所涵盖的工种,针对每个工种构建一套工种项目模块,将所有课程项目模块化。

    3.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应遵循“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对于第二段技术基础课和第三段职业技术课的课程内容,打破原有按照知识本身逻辑体系先基础后专业的顺序学习,可以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学生可根据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如电子技术基础的可控整流电路知识可结合发电机自动电压调节器来组织教学、电气识绘图可结合二次回路图来组织教学,等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行业工种考证中的知识要求作为理论教学的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工种构建一套知识模块,将技能要求作为实训教学主线;设计对应的训练项目,全部以项目带动技能训练、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对项目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讲解,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实物化,带动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企业的职业要求,在教学中融入电力企业的规范管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激发创新潜能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组织的电力创新协会社团活动,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开发能力。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设计和完成相应的项目。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师主导启发引导法:以教师为主,用演示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理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体会通过项目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乐趣。

    (2)学生主体教师辅导法: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加以辅导,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

    (3)典型项目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电气运行、电气设备安装、电气检修、调试等工作任务,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自主学习小组,教师安排学习项目,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操作、收集资料等完成工作任务,也可小组研讨、交流与分享学习经验。

    五、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

    主要采用投影设备,利用教师机系统实时演播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借助教学录像将运行操作整个过程、相关故障现象制作成录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仿真实训室真题真做

    电力系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比较高。通常学生到正在运行的电站、变电站现场实训往往是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训练,为此,利用仿真实训室中的多媒体、数字仿真等手段将电站、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操作、巡视、故障处理等工作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既弥补现场实训操作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六、考核和发证

    1.开展了弹性学分制教学改革

    本专业在2008级率先实施弹性学分制试点,教学组织实行了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方式,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每门课程依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只要获得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学习。

第3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 浅析高职日语基础教学 浅析高职基础日语教学法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职高专基础日语教学 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改革初探 高职高专院校基础日语考核方式改革之初探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水工概预算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 模块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标准设计 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之创新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高专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日语教学探讨 基础日语教学探究 浅谈基础日语教学 高职推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胡润《2013雅居东海南清水湾胡润百富榜》前100名[EB/OL].[2014-01-10]..

[8]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谈论创富[EB/OL].[2014-01-10]..

[9]成思危访谈: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四维知识结构[EB/OL].[2014-01-10]..

[10]: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EB/OL].[2014-01-10].http:///politics/2013-11/08/c_118069433.htm.

On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tart-up and Employment

and Their Advantage in Start-up

ZHENG Guang-gui, WEI Li

(Career Guidance Center,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第4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采用模块教材,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构成,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它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以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划分模块,使得每一模块与就业岗位形成真实联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基本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将具有实用性,与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设计为专业技能模块。基本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专业技能模块组合成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1. 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如数学、语文、计算机英语等)、办公自动化(如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基础等)。本模块重点让学生有较强的基础知识。

2. 基本技能模块。在掌握了基础知识模块之后,通过文字录入、排版、电子表格、计算机硬件维修的训练,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 专业应用模块。在掌握基本技能模块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专业应用模块。如,网页设计模块(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等)、平面设计模块(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计算机硬件维修模块(计算机结构与工作原理、计算机故障讲解及排除、板卡的安装及设置)、程序设计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等)、网站设计模块(ASP动态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组建、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等)。

三、改革传统教学形式,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项目化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模拟出类似的项目,围绕项目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做学教一体的原则,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

实施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了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教师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四、模块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1.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我校是三年制中专学校。新生入学后,第一年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模块课程,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学生第二年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提供了指导。第二年进行职业技能模块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实施“模块化教学”后,学生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第5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模块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孟良(1965-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湖南 长沙 410132)魏秀瑛(1972-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湖南 衡阳 421002)周金菊(196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造价。(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建设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09006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然而,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大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尤其生源急剧减少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首选课题,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寻找新的培养模式,高职建设类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

一、关于模块式教学的理论

模块式教学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这一核心,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或一部多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式教学具有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很强的灵活性、有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外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有MES模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块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单元累计制模块课程模式等。

二、模块式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一门必备的专业课。该课程概念繁多、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理论与现场工作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现场顶岗实训基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课程按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划分模块,形成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即开工前的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测量知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室外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7个模块。再根据设定的教学模块遴选必要的知识。通过划分新的知识模块,将原来零散的知识点针对某一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有机整合,使每个工艺流程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课程模块的设定,如下表。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果

1.理论成果。一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究。教学模式: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划分为相对完整、相互联系的7个教学单元。课程体系:为实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校本教材中。课程模式: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编制课程标准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包括理论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操作方法、保障条件、管理与评价等。二是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经验。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专业知识只有通过操作(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三是构建了较完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他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样式。

第6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在资源、投入力度、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多样化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现在跨境电子商务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形成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且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达到当前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改革

1.模块化教学的好处

模块化教学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模块中的学习近况,规划出一个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察以及创新能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自身发展规划,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如今,各大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都很高,那么此类人才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呢?首先,要具备一些语言能力。比如,在相关的外文网站上阅读浏览信息的能力,同时能与客户进行文字或者语音交流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外文不仅仅是英文,它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也可以是别的语种。其次,要掌握电子商务以及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网上店铺的美化、商品上下架、国际贸易的流程、国际快递的流程等。最后,还要熟悉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法律以及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只有学好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跨境电商相关岗位的要求,从而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获得良好发展。

3.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

(1)具体模块设计。将跨境电子商务教学分为三个模块进行日常教学,这三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首先,在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的语言课程、数学课程以及一些相应国家的历史和风俗课程;其次,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电商店铺的美化、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课程以及国际贸易课 程;最后,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和相应的团队管理课程,同时到更多的企业进行实习,积累相应的操作经验。

(2)教师队伍建设。在日常的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需要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只需要在相关的文化课程上是专职教师即可,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了解现实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将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现实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而且要求在相应的拓展课程上也是专职教师,同时能将跨境电子商务操作过程中的实例加以应用、说明,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企业是如何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3)模块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以及自学能力,不同的模块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基础文化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尽量采用边玩边学、提高积极性的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以提高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在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结合实例,同时强调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而在拓展专业知识培养模块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来带动学生学习,同时以实地参观学习为主,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在如今这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专业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模块化

1 现状分析与改革的意义

1.1 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1-2]。

我国各大专院校都积极展开了不同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器官系统神经科学模块化教学初探,采用理论、讲座、实验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师联合备课和穿插授课,探索适合神经科学的整体授课模式,提高了学员学习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授课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提高[3]。黄石广播电视大学阳新分校开展了模块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分析,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注重合理模块分类教学,注重模块化实验环节,明确实训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所提高[4]。

1.2 LED灯具设计与组装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

LED以前主要应用于指示、显示、背光源等领域,近年来随着LED光效的提高及散热技术的进步才逐渐被应用于照明领域。但是LED灯具的设计与组装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还是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LED封装与检测技术》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LED封装与检测实训基地的情境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将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5]。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理实一体化”在《LED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6]。

1.3 开展基于模块化教学的《LED射灯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根据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内涵发展“创特争优”行动计划任务书(2016-2018年),半导体照明方向是计划内拟新开设的方向。《LED射灯设计与制作》在该方向内是一门专业核心课,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但同时其又是一门相对比较新的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

2)实际操作中与时俱进的设备匮乏;

3)师资队伍很难达到相应要求。

将模块化教学应用于《LED射灯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是一种全新的以及有益的尝试,是有现实意义的。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一个模块都能做出产品的一部分,学生将所有的模块都完成以后,就可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成就感。教师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对某个模块比较熟悉的以及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就可以担任这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多次讲授的过程中熟能生巧,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恰当的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尽快接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 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改革内容

本项目将在课程编排方式、上课方式、内容选择、教材选择、考核方式等5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程编排上,将打破一门课程只传授一个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而是根据产品所涉及到的光学,电学,热学,机械,材料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将课程划分成为相应的模块。同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作为一个教学模块,集中在连续的几周内组织完成教学、实训、考核(考试),一个模块完成以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就有一定的集中性与连贯性,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灵活调整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可以使学生把每一个模块都串联起来,从而实现整个课程系统的教学目标和实践目标。

在上课的方式上,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10名左右学生,在LED开发工作室进行教学与实践。此工作室是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可以保证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展示相关的实物,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直接在旁边的工作台上进行,学生可以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组装与检测,检测结果不符合预期时教师可以现场分析原因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掌握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于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基本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某一本特定的教材,而是要强调教材的专业性和实战性。对每个模块所需的教材,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要解决的工种内容的需求来选择教材。不同模块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为了避免学生购买太多的教材,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将本次的课程内容放到互网上,学生可以事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查阅。

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过程的监控,而降低结果的比重。这门课程的学习结果是开放性的,每个学生完成的射灯可能都有不同的功率,光通量,发光角度,光强度,寿命,以及不同的电源抗干扰性。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元器件的选择,以及工艺过程的可靠性控制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在评价学生某一个模块或者这门课程的完成情况时,应该更注重他们不同选择的合理性,只要他们能够合理解释每一步骤,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就应该认可他们对于这一模块的学习是有成果的。

3 具体实施方案

《LED射灯设计与制作》由7个主模块组成,每个主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主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环节构成,7个主模块之间又紧密联系,后面的模块中许多材料,参数,结构的选择都由前面的模块的结果所决定,所以要将这7个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具体的模块划分方式如下:

1)LED灯珠的选择: 子模块包括LED灯珠的分类,射灯中灯珠数量的确定,灯珠的封装形式,以及灯珠的检测与结果分析等。

2)透镜的选择:子模块包括透镜的材料,透镜的出光角度及其决定因素等。

3)散热器的选择:子模块包括散热器的材料,散热器的大小及决定因素,散热器的形状及决定因素等。

4)PCB设计与制作:子模块包括PCB的材料,光源的布板形式及其决定因素,PCB板的设计,制作与性能检测等。

5)驱动器设计与制作:子模块包括恒流/稳压的选择,降压方式的选择,驱动器的设计,制作与性能检测等。

6)LED射灯的组装:子模块包括LED灯珠的回流焊工艺,导热硅脂的选择,PCB的固定,透镜的固定,以及电源与灯泡的连接等。

7)LED射灯的检测:子模块包括光性能的检测,电性能的检测,以及电气安全性能的检测等。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开展模块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了《LED射灯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改革具体内容与具体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LED射灯设计与制作》将整个课程划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学生对某个模块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时,对于其他模块的学习影响不是太大。这7个模块都可以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学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知识方向和技能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只要熟练掌握其中的某一个模块并加以融会贯通,毕业以后就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绍军.概念廓清及其互动机理――当前教学改革中课程与课堂关系的新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2-59.

[2]朱敏玲,张伟,侯凌燕.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55-160.

[3]王文挺,邝芳,罗层,邢俊玲,徐晖,胡三觉.器官系统神经科学模块化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7):1008-1010.

[4]李相逵.模块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中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1(36):174.

第8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模块化 项目式 专业实践 CDIO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践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日益紧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更要开发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与职场应用能力。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探索一条适合新阶段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的道路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笔者所在高校制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改革c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我校特色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笔者对所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的调研表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本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之为指导的工程类专业教学实践还未开始。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重知识,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忽视沟通交流;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从而导致英语教学脱离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在综合考察当前改革的主要趋势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以CDIO和ESP为指导理念的模块化、项目式、专业实践型课程建设改革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理念及ESP专业英语理念下的专业实践型教育模式

CDIO是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意思为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模仿产品研制开发到产品生产运行的周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帮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CDIO培养大纲就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要求学生在这四个层面实现预定目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身所包含的“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中的“外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子项目强调了专业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外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同时,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强调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是CDIO工程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结性,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团队协作性及教学形式的实践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CDIO主张将课程划分为具有先后顺序的知识模块,对每个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实施教学,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理解每个模块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是模块化教学构架的主要驱动方式,教师将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协作,自主地完成任务模块。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就动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学习能力。实践型教学是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强调学生在真实性或仿真性的实践任务中贯彻模块化、项目式学习理念,进行知识研习和学术项目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主张根据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来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强调专业文化背景下学习语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ESP具有四个核心特征:(1)ESP的设置目的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对于语言和专业领域学习的特殊需求;(2)ESP的学习内容应与其所涉及的特定专业领域相关联;(3)ESP采用的语言模式在语法、词汇等方面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调整;(4)ESP应该与“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形成呼应和对照。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教学理念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思考

首先,近年来,围绕CDIO工程教育体系的具体研究随着CDIO在国际范围的普及而逐渐展开,主要涉及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CDIO工程教育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理念在具体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与论证、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操作方案等。其次,围绕CDIO教学大纲中提到的相关能力的研究,包括外语交流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研究也取得了令人较为丰富的成果。再次,CDIO工程教育模式特别是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的教育理念对于包括外语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教学的指导与实践研究也有所涉及。CDIO作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从2005年引进我国以来,已经有多所学校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国内高校以汕头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为主要阵地,正将该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工作逐步推进。从全国范围来看,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其相关教育理念在中国研究与实践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日渐丰富。随着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理工类高校相关工程类学科领域课程中的深入推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向其他专业学科特别是外语教学领域拓展。关于CDIO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指导意义和实践方法研究与探索,以及CDIO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中的“外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子项目的有效推进等教研工作也在国内高校得以有效展开。但整体来看,CDIO在英语教改中的探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教学实践成果更为薄弱。

三、ESP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思考

目前国际上的ESP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主要涉及科技、学术、法律、电子商务、医学、金融、旅游、外贸、新闻等各个领域。对于ESP的研究已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ESP语言研究、ESP技能研究、ESP需求分析、ESP课程设计、ESP教材编写、评ESP教学等。近期出版的专著《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新方向》一书探讨并梳理了ESP重点研究话题与新兴研究方法,是ESP领域近年来难得的集大成之作。

在我国,随着外语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ESP教学与研究,学术成果稳步增长,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热点。近年来,出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研究重地,2010年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ESP研究》杂志,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当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ESP研究起步晚,成果相对较少,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适合中国学习者的理论体系。

四、关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ESP专门用途英语教育规律的共通性与联结方式及其对大学英语的指导意义思考

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其相关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教育理念之于英语教学的指导与实践意义,以及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英语教学规律研究二者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普遍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在教育理论层面,关于二者在教育理念的共通性及内在联结方式尚未有专门研究。在教学实践规律方面,关于借鉴ESP语言教育理念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符合ESP语言教学规律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使之符合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特点并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也尚未有较多研究者涉足。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趋势,大学阶段学生群体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日益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应用与创新能力,这对作为基础课程的公共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具针对性的要求,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公共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CDIO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被广泛认可且得到深度普及,其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国内外广泛推广的ESP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教育规律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ESP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对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整体教学效度。

依据所在高校专业结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结构,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重组与构建,并通过项目式、实践型教学的推进,合理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有机搭配教学资源,可以大力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度。

2.定位语言学习的专业文化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充分贯彻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围绕学生专业结构及学术发展方向构建教学语料,并根据大学阶段学生群体的语言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结构进行模块化、项目式、实践型的课程教学实践,并辅以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评估体系,有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而推进整体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3.营造英语语言习得的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师意识。

通过基于ESP专门用途语言教学规律的项目式、实践型英语课堂实践,在工程教育环境中进行专业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得,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师意识。

4.有效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工作策略促进教师转向持续、终身、多途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整体发展,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进而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与研究能力,形成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教学、科研工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杜锦.独立学院ESP英语课程教学融合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研究c实践[J].才智,2013(25).

[2]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09).高等教育,2011年(1).

[3]顾佩华,等.CDIO在中国(上)[J].工程教育前沿,2012(3).

[4]李芳丽.EIP-CDIO理念下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6).

[5]查建中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国行[J].计算机教育,2010(11).

[6]彭元峰.CDIO项目教学对工科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10,31(6).

[7]王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50年:现状与趋势――《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新方向》评介[J].外语界,2012(12).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20

123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SJD

第9篇:模块化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理工类专业 人文课程 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罗杰文(1967—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类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A3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4—0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职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人文素质修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工科类高职生的角度,提出模块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试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工科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局面,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为了解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笔者对八百多名新入校的理工类高职生做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26个问题中,9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80%认为所在的学院不太重视人文教育;没有读过马克思类哲学书籍的占92%;能背出30首以上唐诗宋词的占55%;85%愿意抽出时间读人文书籍;96%觉得最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是开设必需的人文素质课程;学生最想学习的是文学、史学、艺术类,最不想学习的是哲学、政治学;在列举的十几门课程中,学生最想选修的人文课程依次是:口才与沟通、社交礼仪与职业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60%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般。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学科基础不厚实,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理工类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文史哲基础浅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缺少对中国文化和哲理贤德的解读,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口才表达、心理素质和气质形象等方面明显弱于文科类学生。除问卷调查外,我们也调查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胜任岗位需要,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总结经验、表达技巧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只能止步于一般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开课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只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文课程的开发处于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人文素质课程放到人文公共选修课中,不分文理,统一开课,学生只能选修一两门课程;二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才艺教育或文学欣赏,只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欣赏等兴趣课;三是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有的学院开设“口才与沟通”课,有的学院业开设“公关礼仪”;四是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完教育任务。

三、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和普通高校不同,理工类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相提并论,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不客观现实。理工类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人文底蕴、人际沟通等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和文科类高职生,其人文素质课的培养目标应有所降低,在内容渗透和功能层次上进行调整。针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科类课程设置特点,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第二,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把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相结合。因此,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能力与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

1.理工类高职生的主要职业能力。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未来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我们归纳了职业能力涵盖的三个方面: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学者称为关键能力,是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个体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服务。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指标纳入了学生素质的测评中。

2.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人文素质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所有内容都涉足是不可能的。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性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模块化人文课程是将模块化教育模式运用于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必定存在的某种职业核心能力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整合。在分解人文课程的内容时要找到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契合点。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在职场上发展,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力,如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对友情、爱情、亲情、同事之情的理解,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如掌握交谈的技巧,具备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等;需要有较好的职业形象与礼仪修养,如有规范的仪容仪表仪态,使用规范的职场礼仪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职场形象是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分解为“阅读与理解”“沟通与表达”“形象与礼仪”三大模块,这三个模块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阅读理解是基础,沟通表达是提高,形象礼仪是完善。第一模块:阅读与理解,内容包括文学欣赏(情感篇)、中国文化(理想篇)、艺术欣赏(审美篇);第二模块:沟通与表达,内容包括交谈艺术(口才与沟通)、实用写作;第三模块: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每个模块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人文知识的内容进行设置组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的人文知识,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沟通、形象气质等方面的素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选修和讲座的形式加以拓展和延伸,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组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应调体验式学习,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职业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得到提升。

3.模块化人文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往往因涉及面宽、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模块化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几个模块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完成,具有灵活组合的特点。模块化课程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有价值的人文知识,解决工科类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课时多、人文课时少的矛盾;二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择模块学习,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三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强;四是人文与技术相融合,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并围绕其组织教学内容;五是每个模块内容有度,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六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合增减模块,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五、实施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在工科类学生中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内涵和职业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配备专任教师。课程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扩展和深化。每个模块要由相对固定且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逐渐形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3.满足课时需要。模块化人文课程实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整合,可以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以分段完成,至少需要48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接触8门科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编制专用教材。人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编制教材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素材,完善构想,编制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特点,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都不能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评定学生的成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模块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X).

[3]朱保华,杨红春.职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ED/OL].,2009—02—09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