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模块化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模块化景观设计

第1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色彩模块;设计要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植物景观配色要求相应提高。对于色彩模块运用人员来说,应掌握艺术知识、美学知识,强化园林文化传承意识,探究园林植物景观色彩搭配技巧。这对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优化、色彩模块运用价值彰显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究色彩模块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1色彩模块基本介绍

1.1色彩模块定义

所谓色彩模块,指的是相近色系构成的色块[1]。基于四季色彩理论形成色彩模块,其中,四季色彩理论提出者为卡洛尔·杰克逊,通过划分冷暖色系及色调,直观映现自然色彩,为色彩技术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2色彩属性及分类

色彩根据色相、明度、彩度3个属性进行区分,其中色相特征最为显著,色彩明度指明亮程度,彩度又被称为纯度,有色成分含量与纯度成正比[2]。色彩分为对比色和近似色2种类型。对比色是色差较大的2种或多种色彩,合理运用对比色,能够营造活泼氛围,否则会因不协调而带来视觉反感。近似色是临近色彩的组合,会带来柔和、和谐气息。园林景观植物配色时,工作人员要掌握色彩知识,了解同色系、对比色、邻近色相配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园林景观植物观赏性,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享受。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色彩模块应用意义及原则

2.1意义

不同色彩的植物在园林中合理搭配,通过营造静谧园林意境,能让园林参观者赏心悦目,使其产生心理反应,从而消除疲惫感和不适感,一定程度上拉近园林观赏者与所在城市间的距离。例如,大面积草坪配备重色调绿植,烘托出自然氛围,帮助观赏者营造明朗心境。站在设计者角度来看,可通过园林景观配色表达独特想法,在园林文化传播与观赏者情感体验环节搭建桥梁,真正彰显园林景观文化魅力,满足观赏者情感需求。色彩模块用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在四季色彩动态变化下富有生机、活力,这对园林事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中,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嫩绿色最具代表性;夏季是花开的季节,园林中植物争相展示美感;秋季,黄色枫叶层林尽染。园林观赏者根据应景植物的颜色变化来感知季节变化,从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2.2原则

2.2.1人本原则。园林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目的之一,即服务城市市民和游客,因此,人本理念是色彩模块运用的基本理念。设计过程中,事先了解市民、外来游客审美需求,据此制定植物配色方案,以期提供别样的园林景观,让市民在园林内获得良好体验,同时,游客会产生流连忘返之感[3]。

2.2.2协调性原则。植物色彩与植物品种、园林内部生态环境、城市文化相匹配,使园林植物景观效应最大化。如果园林景观配色与整体环境脱节,那么会使观赏者产生不适感,最终因观赏者评价过低而影响园林日后建设及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不同程度受阻。对于设计者来说,要置身园林场地,全面考察自然环境、文化条件,在整体协调原则指导下,微调具体的景观色调,从而起到色彩点缀、气氛烘托作用。

2.2.3对比原则。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色彩模块的不同搭配,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合理运用互补色,能使观赏者在视觉刺激下调动欣赏欲望。反之,对比色缺失层次感,且杂乱无序,则会因视觉冲击过强而产生反感。

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色彩模块运用策略

3.1合理运用色彩模块

3.1.1冷色系。低色温的颜色属于冷色系,如绿色、蓝色、紫色及其相近色。冷色系用于设计园林植物景观,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营造稳重意境,让观赏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小面积园林进行景观设计时,往往在非中心地带配置冷色系植物。园林内石质小路周边环境绿化时,绿化带与石质小路在色调上相对应,均属于冷色系,能让体验者尽情享受和谐环境。

3.1.2暖色系。色温较高的颜色被列为暖色系,如红色、橙色、黄色及其相关色彩。这类色彩用于设计园林景观,要求设计人员了解暖色系含义,从而准确定位其用途。因为暖色系代表热烈、正能量、温暖,所以设计者在园林入口花坛、花柱等景观中使用较多。即便是初次参观者,仍能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进而很快融入到环境中,用心感受园林植物景观带来的美妙体验。3.1.3对比色。色差鲜明的颜色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较常用,当对比色合理应用,能够吸引观赏者注意力,加深观赏者对园林之旅的影响。如黄色与蓝色搭配、绿色与紫色搭配,会强有力地吸引观赏者目光,使园林格调再次升级。多数情况下,观赏植物在对比色配置中是首选对象,设计者通过发挥创意想法科学配置色彩,如绿色植物与叶色、花色、果色合理配置,使园林美感韵味全面彰显。

3.2巧妙运用人工色彩

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充分利用自然色彩模块进行配色外,还可以发挥人工配色的辅助作用,这既能烘托色彩魅力,又能提升园林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灯光设计时,设计人员根据园林环境的不同,适当调整灯光色调,以此起到烘托气氛作用。夜间,当灯光洒在园林植物上,会产生别样美感,让观赏者放松身心、展开想象,全身心投入到园林艺术美感中。景观道路设计时,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打破沉闷感,使整体园林景观协调、统一。基础设施设计时,配色与设施材质、园林整体风格相和谐,避免因配色突兀影响观赏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基础设施配色协调一致,能够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游客服务。3.3植物与建筑小品的色彩搭配建筑小品包括山石、雕塑、墙面、花架、栏杆等,各类建筑小品与植物和谐配置,将淋漓尽致地烘托园林意境。为了营造和谐的园林环境,设计者结合建筑小品特征、绿植形态、颜色变化,精心制定搭配计划[4]。例如,竹、松柏等植物与山石搭调,作为山水画的重要素材,当游客置身于自然气息浓厚的园林环境,会被自然景观魅力所吸引,真正舒缓游客身心压力。同时,山石建筑小品适应气候变化,与绿植相得益彰,打造出别具风格的自然画卷。设计人员考虑到园林空间多样性,避免游客置身于园林的过程中产生乏味、枯燥感,所以灵动搭配植物与建筑小品间的色调,呈现良好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灰墙与浅绿色乔木,通过相近色调来增强代入感;砖红墙搭配白色木香,通过鲜明色彩增添园林生机。

3.4植物自身的色彩配置

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时,很多设计者注重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避免陷入雷同设计僵局,真正为园林增添色彩,增强园林生命力,推动园林可持续发展。色彩模块运用于植物自身,在叶片、花朵、果实等方面体现,从而增强绿植欣赏价值,为园林景观新颖设计奠定基础。站在观赏者角度,能够缓解视觉疲劳,获得良好的欣赏体验。例如,五角枫、银杏等植物的色彩多样变化,既能成为园林内靓丽风景线,又能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应主动了解各类绿植生长特点和花期,通过适宜配色来为园林增添活力,大大提高园林观赏价值。

3.5四季色彩模块

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园林景观设计,通过高明度色彩体现春季的热情与洒脱,从而调动观赏者的积极性,使其在生活、工作中充满动力。园林春季色彩模块注重对比性,如红色与绿色配植,能够呈现繁荣景象,代表性植物包括西府海棠、杜松、美人梅等。红色与黄色搭配,让欣赏者内心欢喜。绿色植物为空间背景色,远景植物优选常绿植物,近景植物起到点缀作用,如刺玫、海棠等。夏季温度升高,并且雨水较多,为丰富园林植物景观功能,尽可能选择色彩详尽的绿植来配色,这既能营造柔和意境,又能增强园林层次感。一般来说,深绿与浅绿搭配,能使欣赏者内心保持平静,消除烦躁和不安。当白色与蓝色或紫色搭配,会产生清凉感,如远景栽植白色珍珠梅,近景种植紫色鸢尾,能够营造青春、开阔气氛。秋季丰收的季节,搭配橙色、红色最为适宜,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能够很快投入到情境当中,为丰收而感到喜悦、自足。园林中秋色叶树种更受欢迎,体现景观协调性。冬季气温偏低,为了在枯燥园林中增添活力,可通过常绿植物进行点缀,同时,搭配黄色植物来烘托温暖气氛。黄刺玫、碧桃等植物能够打破冬季色调的单一性,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此外,梧桐、矮紫杉等植物常用来配置色彩,使园林景观更具观赏价值。

第2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流中心,系统 , 建筑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s the emergence of new service industry,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will become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logistics is also necessary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a sense, logistics base and work well mean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ctive, business is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arrier and basic logistics center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ing amount, on the corresponding building desig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logistics center,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仓库、停车场的概念,而是集物品、景观、能量、信息的流动为一体的现代化、低能耗的建筑群体。越来越全面的要求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物品、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中心的每个功能区块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提出了以“系统论”的概念来设计物流中心,将整个物流中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运行来考虑。下面以某物流中心的设计入手,简要分析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

2、项目概况

某物流中心由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版块四大版块组成。

3、设计要求

3.1 城市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连续、完整的姿态为城市提升整体品质,一期建设形成沿街规模,二期预留用地较为规整。

3.2 先进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多功能的构成、高效率的管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流仓储中心。

3.3 高效性

功能集约,流线清晰,安全可靠,充分保证物流中心的各功能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3.4 生态性

遵循生态节能的原则,创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中心。

4、设计理念

根据甲方需求和用地特点,以及当今国内外物流中心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设计手法,我们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将整个中心看作几个有条不紊运行的系统来设计。同时我们根据建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系统流动”的概念。

4.1 系统流动的概念

在项目总体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流动”的概念。物品的流动、建筑的流动、景观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我们从这五个方面贯彻强化“流动”这一概念。

(1)物品的流动:方案设计根据物流中心基本的功能作为设计的主旨,围绕物品的流动进行设计的展开。

(2)建筑的流动:采用飘逸的流动线条,结合起伏的地貌、原始的水塘形成了极富动感的景观建筑群,与大地融为一体。

(3)景观的流动: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设计,小桥流水、山水相宜,构成了一幅连续不断的景观画面。

(4)能量的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等自然资源,通过中心水系和绿色节能技术做到能量的流动和循环,减少能耗。

(5)信息的流动:在建筑的信息化设计中,方案提出了“信息流”的概念,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通讯指挥技术以及“物联网”的设计理念,组织货物、车辆、人员的流动。

4.2 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设计将主要功能体块以及建筑单体设计成一个个标准的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同时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模块,对整体的规划不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集约性,提高物流中心的使用效率。

4.3 生态景观系统

在景观设计上,方案结合原始的地形、地貌,设计了中心水系和湿地景观生态园,运用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提出了“能量自循环系统”的概念,力求减少能量的消耗和资金投入。

5、设计方案

5.1 总体系统规划

(1)功能分区

方案将主要区块仓储物流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部,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布置在基地的西南处,在基地的西北处结合中心水系设计了生态景观区块,同时也为二期的发展预留了空间。通过道路的组织和划分将整个基地基本分为了四大版块: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和二期预留版块。四个版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又融为一体。并且一期建设易于形成沿街规模,二期用地也较为规整。

(2)基地的交通组织

方案将基地的主入口布置在南侧的金屏路上,物流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东侧的新农路上,物流部分的次入口布置在了北侧的东岗路上,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西侧的金港路上。

(3)仓储物流的交通组织

主要的仓储物流功能区块中,提出了“物流广场”的概念,通过广场的组织,有效减少了物流中不必要的路程和交叉,达到了物流的快捷、便利、井井有条。在仓储版块中部设置了60多米宽的物流广场,作为仓储的进货、出货等辅助区域,广场十分宽阔,做到了单向4车道,并且还预留了仓储停车位,此外在广场的尽端设置了圆形的回车广场充分满足了车辆进出货物的需求。仓储库房采用了“U”型库的形式,有效减少了车辆的流线和路程,增加了物流的使用效率。仓储版块中消防环路贯通,并设有次入口作为应急使用,在东侧的主入口设计了物流的一些辅助用房和货车停放、缓冲区域,和一些管理、休餐饮等用房,方便了使用,提高了效用。同时,结合景观空间为二期预留了空间,随着今后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条不紊的物流体系。

5.2 系统中的单体设计

第3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园林;优化设计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garden;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讲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创造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一、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 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观拼块结构的多样性,即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 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三、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 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

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第4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全景漫游;虚拟现实;模块化;展示

0 引言

360°全景图像具有数据小、打包后方便传输、适合网络使用、格式多样的优势。将其运用到短期商业展示中,能够缩短准备展览的时间,提升展示容量,增强展示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很好地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更为有效地传递展示信息。

1 短期商业展示的特点

展示按照展出的时间段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展示。短期展示的时间往往都按天计算,从3~10天左右的时间内。[1]同时短期商业展示表现形式多样,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产品催生出形式多变的展示形式,但从展示的终极目的来谈,“展示效益乃是一切展示活动中追求的根本目的”,这仍是短期商业展示的根本特点。[2]

2 短期商业会展需求分析

依据短期商业会展的特点,展商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展区的展示装配布置和准备展示内容。对于展示效果的预期希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参观者并精确传递信息。从整个短期商业展示流程分析,需要能够快速搭建、拆卸和展示。展示内容在短时间内提供详细丰富的展示信息,精确并新颖地传达展示内容。展示体验性以及交互方式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参观者加深理解展示内容,提高消费欲望。

3 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下的360°全景漫游系统

3.1 360°全景漫游技术概念

广义上的全景图像,指的是图片视野大于人的自然视觉范围的图像。实质上panorama是根据某种图形几何关系来对周围景象进行投射之后生成的二维图像。[3]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计算和还原,使采集的数据形成具有空间感能够360°自由查看的全景图像。[4]360°全景漫游利用全景还原播放器进行播放,参观者可在场景内自由查看。由于采集数据来自真实环境,因此能给参观者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5]

3.2 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分析

(1)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分析。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一个领先于国际现有技术的,多用户交互的分布式网络动态三维图形及多媒体信息网络信息平台。它可为多个行业提供一种支持多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多功能的三维图形网络系统,生成一个和真实环境类似的虚拟3D空间、逼真的模拟角色。[6]

(2)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下的360°全景系统的构建。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包含:1)专业的三维全景现场摄影硬件器材。2)展示场景中的距离检测。3)对展示场景进行文字编辑描述,插入相关照片、音视频材料,丰富展示内容。4)可对插入的展示素材进行编辑处理。5)制作的展示数据能够生成独立的脱机文件包,该文件包可利用网络或单机进行演示。该系统支持交互设备的使用,可利用触摸设备、游戏手柄、鼠标或者体感设备、红外感应设备为展示内容提供交互,在全景场景里支持拖拽查看、点击操作,往任意方向移动。

经模块化的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处理短期商业展示装展示和标准展示之间的问题。将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用模块化的方法将该系统分成三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合成模块和展示模块。通过这三个模块构建短期商展的展示平台,具体构建框架如图1:

数据采集模块,利用360°全景鱼眼摄像机拍摄鱼眼全景图,普通镜头采集细节内容。360°全景摄像机采用三个视角为180°的摄像头进行全景动态图像的采集,因三个摄像头视角均超过180°,所以合成的动态全景图像上下没有黑洞产生,生成的图像和真实场景完全一致。

数据处理模块中包含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在该系统中生成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全景图像和站点地图,可进行不同全景场景的切换,形成全景漫游形式。

展示模块利用PC和投影,一体化智能电视等设备进行数据展示,利用系统支持的交互硬件在展示时提供全景漫游交互,让参观者自由选择展示内容,漫游内容。

4 360°全景漫游在短期商业会展中的应用

4.1 360°全景漫游数据采集及合成

以茶厂为例,进行展示。由于茶叶展示,信息量大且较为分散,运用上述模块化展示平台,形成一种模块化展示的解决方案。展示的备展时间为1天,撤展时间为1天。考虑到展示场地为标准展位,所以采用桁架搭建框架,使用投影以及智能电视作为展示设备,交互方式根据展示形式在智能电视上使用触控交互,在投影上使用鼠标进行交互。数据采集模块,选择360°全景相机模块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数据前,先确定采集内容包括茶厂茶园环境,茶叶制作流程和环境,企业产品展示厅等内容。然后根据采集内容生成流程图,该流程图在数据处理模块生成站点地图,参观者可根据站点地图进行一站式浏览。根据流程图从茶厂大门开始进行360°全景数据采集,依次为茶厂大门、茶园入口、茶园环境、采茶现场、制茶流程和产品展示大厅。整个采集工作可在一天内完成。将采集的数据使用数据处理模块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中生成具有真实空间感的全景场景,并添加热点细节。制作完成后打包生成展示文件后便可脱机展示。

4.2 360°全景漫游展示方式

使用360°全景漫游模块化展示方式进行短期商业展示,能够根据不同展示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数据采集与展示。对于茶商可进行环境到生产工艺的全景展示。对于大型设备,可利用全景拍摄出围绕设备的全景图,能更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地展示出设备在环境中的真实情况,还能免去将大型设备搬入展厅所带来的运输问题。例如,大型机床的展示,可在工厂内进行全景数据采集,运转过程视频采集,细节图片采集等工作,然后通过全景漫游的方式在展示的环境中展现工厂中使用设备的真实效果,达到精确宣传产品的目的。依据全景漫游的特点,进行全景漫游的展示,展示硬件灵活多变,可根据展会等级、资金实力、相关技术等条件综合选择展示硬件。对于普通展会,可选择单通道投影、PC设备、液晶屏幕设备进行展示,利用鼠标、游戏手柄来进行漫游交互。对于专业展会可利用多通道投影、VR虚拟现实眼镜、立体投影、智能电视等设备进行沉浸式的全景漫游展示,使用体感交互、红外触控等方式进行全景漫游的交互。较为新颖的交互方式能很好地满足短期商业会展的展示体验和交互需求。

4.3 360°全景漫游在商业展示上的优势与不足

在短期商业展示中应用360°全景漫游进行展示的方式是一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参观者的浏览兴趣。全景漫游的空间感对比真实场景具有一致效果,相较二维图形展示更具说服力。在全景图中可添加其他信息媒体,提升展示容量,丰富展示内容,其内容制作灵活度高,生成展示文件难度低,参展商无需花费太多学习成本即可掌握。全景漫游展示设备既可使用现有展示设备,也可使用专业全景展示设备,设备选择多样,展示文件兼容多种展示方式,可为展示带来多种展示效果与交互方式,满足不同档次和类型的商业展示,且设备能够重复多次使用。但由于全景图的生成方式是以相机为球心形成球体内表面图像的方式,所以较开阔的场景能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场景范围较小的话容易出现衔接不自然的情况。

5 小结与展望

基于360°全景漫游的短期商业展示,利用模块化思维进行展示设计,从数据采集制作到展示均可在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平台下一站式完成并获得具有真实空间和场景的体验效果。整个短期商业展示系统利用模块化的方式以DynaVR-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全景系统为核心,数据采集模块、处理模块和展示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块化展示解决方案。能有效缩短备展时间,减轻展示内容制作强度,并提供灵活的展示方式。对于需要精准宣传的短期商业展示具有较好的支持效果。基于该虚拟现实平台,可将展示内容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示,甚至是实时展示。应用范围可从商业展会展示发展成多样化的产品展示,丰富展示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积。

参考文献:

[1] 武琳.浅论商业品牌临时空间设计[D].大连工业大学,2014.

[2] 张杰.商业展示设计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 飞.进入式全景漫游系统的研究开发[D].安徽大学,2010.

[4] 杨磊.商业展示中用户交互体验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第5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管理,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统计,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5)62-65

第6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一、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

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分析

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专业知识模块化: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即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当代社会园林行业迅速发展,在园林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园林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改善学院园林专业学生教学状况不断努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被誉为当今朝阳产业的园林行业,其人才缺口很大。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园林专业在教学体系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园林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01期

第7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区景观;设计管控;景观视觉效果;功能

1住区景观发展概况

1.1模仿公园式绿地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住宅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居住需求,对绿化关注对不高,居住舒适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开始注意生活品质。一些单位开始为普通职工配建职工家属院式住宅,优化服务需求,增加活动设施及绿化配置。加之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们对社区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居住区绿地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绿地的形式类似于城市开放公园,道路将居住区和绿地分而划之,形成公共绿地,这也是小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1.2景观多元化发展阶段。有了前期的积累和国外住房模式的引进,房地产公司加大了对住宅景观的投入力度,各种设计风格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居住小区。这一阶段,景观设计追求平面的图案感,着重关注平面构图关系,高容积率的土地鲜有出现,大型多集群社区减少,景观营造手法发生改变,住区景观设计日益关注小区内业主的体验。在此期间,一些房地产公司制定了住宅景观管理和控制体系,以创建具有特色的景观风格,同时,注重提高住宅景观质量,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1.3景观设计标准化发展阶段。此阶段开始时,住宅景观风格不再受景观专业人士规划景观的约束,多种样式的整合及元素的穿插使用备受推崇,对大型景观设计的热度降低了,也不再追求平面图案化视觉效果,更加关注景观的空间关系和功能体验,也就是植物造景。景观设计师的研究重点从硬场景的表现转向软硬场景的研究及整合,甚至许多设计机构都配备了专职的绿植配置人员和设计部门[1]。1.4强调住区景观功能阶段。2016年,绿地集团提出了名为“理想家”的产品概念,从社区景观环境于客户日常生活出发,深度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从景观功能设计着手,进一步提升产品力。在设计住宅景观空间时,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配置专门性的活动设施,不断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的需求。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发景观功能,增加更多人性化服务内容,引入现代科技,营造智能家居新典范。至此,房地产行业各大房企开始加强景观功能探索,不断研究和改进住宅景观设计和控制,并在景观类别中阐明社区的功能要求。

2现阶段住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2.1成本与景观品质的平衡问题。住区景观直接反映了产品的溢价,与此同时,产品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在景观设计中反应,房地产公司想利用景观设计反映产品质量,但投资少,担心影响整体收益。然而对景观设计的低投入,又会降低景观总体质量。根据产品、客户、经济等方面的需求,景观专业人士正努力在成本和美化环境之间找到平衡,在景观造价限定的条件下,慎重思考景观品质如何满足产品定位。2.2消防场地对景观空间的影响。当前,消防规范日益严格,对设计及验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室外消防系统的增设加剧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这会对景观产生负面影响,压缩景观空间,并影响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影响绿地组成和布局,一些房地产公司通常在首次验收后采用改造的方法[2]。也就是在消防部门完成一系列消防验收工作后,再改造原始的消防场所,在此期间引入景观设计,满足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绿化设计效果。为后期的改造埋下了较高的安全风险与隐患,增加了后续消防工作难度,因而近年来,消防场地景观化设计已成为景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3景观空间活动功能的不合理性。现阶段,居住区居民对景观空间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企业未对居住者活动功能空间真实需求进行研究和考虑,其产品并不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在某些居住区中,车道一侧设置儿童活动空间,存在安全隐患,而鲜有人使用。住宅区内活动广场的缺失或是面积少,导致人员活动占用球场等其他运动场地,原设计活动场所失去了价值,出现混乱使用的现象。

3住区景观设计管控要点

首先,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控制。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房地产公司应与各类与工作相匹配的公司、团队建立相互协同共进的合作模式。设计管控流程分为设计预控阶段、设计中控阶段、设计后控阶段,分别与设计成果出图、施工过程效果把控、项目后评估一一匹配。通过评估,对项目设计管理流程、要点、管理动作进行沉淀,从而更好地为未来项目服务。其次,住宅景观设计的质量控制。是指在住宅景观设计的管理和控制中,使用标准化设计技术和标准化模块,以达到理想化的把控住宅景观设计质量的目标。最后,住宅景观设计的成本管理。在住宅景观设计管理中,意味着要建立标准化的成本模块,以更合理地管理和控制景观成本[3]。

4璞樾门第项目景观设计管控

4.1总体设计管控。该项目获得批准后,设计部立即启动项目的景观设计招标,根据项目的新中式设计风格、新城TOP级的产品定位,从主流市场中选择4家合适的单位进行邀标。通过公司成本部及设计部对商务标和技术标(设计服务建议书)的评标,最终确定奥雅成为该项目景观设计单位,并明确主创设计团队成员。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部景观负责人运用景观设计任务书,为设计师明确项目定位、限额指标、设计内容、设计深度、设计界面、设计成果提交时间的要求,减少了设计过程中非技术性、非必要的重复修改。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与设计部积极互动,保障景观设计成果与建筑、室内等分专业的匹配性,设计造价是否满足限额指标,设计调性是否与项目整体定位与调性匹配。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设计部景观负责人与设计院针对新中式风格景观材料进行反复筛选,确定了最终应用的景观材料。在项目施工招采过程中,对投标单位宣讲设计意图、设计材料、主要节点,保障投标单位在充分理解图纸的情况下,合理报价、合理中标。在施工过程中,协同景观设计师对景观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交底,实时跟进项目现场施工进度,及时纠偏施工中存在的错误,对现场施工难点进行技术指导及优化。在项目景观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设计优势,推动施工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的完美呈现。4.2功能标准模块的应用设计管控。在璞樾门第项目中,景观设计应用新城体系内部分标准化设计模块,重点强调对居住区入通组织功能的设置。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口采用标准化模块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合理设定人车分流的基本功能,活动场地采用标准化模块,划分不同的年龄段人群,以满足这2个年龄段的场地使用需求。4.3成本设计管控。在住区景观成本管理和控制上,很好地利用了不同植物配置方式,打造不同的景观节点。结合项目主次节点、名贵树种与景观材料做好等级分配,并合理地隐藏低成本的投资区域。减少远距离景观和背景景观成本,提高景观体验的整体效果。节省成本和保持效率是指使用合理的模块化景观设计,减少美化成本。4.4景观设计专项管控。住区景观成本是房地产公司在景观建设中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成本管理贯穿从景观设计到景观建设完成的整个景观建设过程,景观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决定了整个景观建设的成本控制结果。本项目被定位为集团的重点项目,要求展现新城的产品力,项目完成后获得多个奖项,新城在上海地区的品牌形象、产品力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4.5景观设计落地还原度管控。使用标准化的设计管理和控制,结合项目资料,严格把控还原度的管理,有效解决住宅景观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设计阶段的审图要点、风控点,招采过程中的材料选型定样评审表,施工过程中的现场巡检还原度评审表,现场景观实体样板段评审表,层层把关,从而保障设计方案到现场极高的还原度,满足了景观的实际展示效果需求。

5结语

璞樾门第项目在整个景观建设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标准化设计管理和严谨的管控方案,在景观示范区首开阶段就实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实景景观的展示促进了销售,并助力营销,交付区巩固了企业在青浦城区的行业标杆形象。与此同时,在新城璞樾门第项目的实际应用中,对景观设计采取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优化措施,将会在后续的实际应用中得到引入和提升,从而形成用于构建后续优质项目景观的新模块。

参考文献

[1]罗丽君.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管控要点———以上海城开•珑庭为例[J].现代园艺,2018(10):171-172.

[2]代玲丽.居住区园林景观示范区浅析———以唐山中建府示范区设计实践[J].中国房地产业,2020(11):266-267.

[3]严璟.景观施工设计与住区成本管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2):1135.

第8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1.1项目背景

时代大道区块位于老县城中心区的边缘地带,随着城市逐步向北发展,该区块将处于衔接城市老中心区与未来规划城市新中心区的中间区域,是衔接老城和新城的过渡空间。时代大道区块内前身是县城关镇城北工业区,工业产业包括五金器材、模具加工、家具等,该工业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呈现衰退迹象和“退二进三”的态势。首先工业区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由于先前产业设置门槛低,工厂以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不少经营欠佳或闲置停产。其次区块使用功能上已经呈现典型的自主“退二进三”的局面,工业区逐步向城区过渡,目前不少企业、厂房沿城市干道地块已改变使用功能,多作为商业零售、餐饮、小旅馆、家具市场、娱乐设施等商业服务设施及作为汽车维修、洗车等服务业用途。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混合,整体环境品质较差。基地内现状建筑除少量公建及企业办公用房外,其他多以砖混结构的企业厂房二类质量建筑为主,并分布有较多的村民住宅、厂房和临时用房等三类建筑。现状建筑密度较大,绿化水平不高,城市空间品质较差,改造要求迫切,且该区块对于城市风貌影响较大。

1.2项目特点

该项目是典型的产业功能区改造项目,这类地区改造的核心在于目标模式的选择和运作模式的确定,涉及区块功能产业再定位、土地利用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建筑更新(改造)方式、道路市政规划、资金筹措、配套政策法规等内容。本项目首先面临的是区块的改造模式选择,即旧有产业功能区是否推倒重来,旧有工业建筑如何利用的问题。通过现状调研与分析,基地内总体建设水平档次较低,环境品质不高,缺乏总体规划与控制。基地内虽然存在一些近年新建建筑或仍在良好使用的建筑,但整体建筑质量一般,也不存在具有较大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此外,该地区已经处于老城区边缘,随着近年城市向北拓展,该片区已经处于市中心的范围,而该产业区的整体风貌与市中心的风貌显得极不协调,原有产业建筑难以安排现代城市的新功能。最终,通过多次与地方政府、区块内企业的协调讨论,项目组确定了整体规划——渐进式更新的改造模式,即一次制定改造方案,分地块逐步更新改造的模式。规划中应考虑近期保留质量较好和正常运转使用的产业建筑,远期可根据总体规划逐步更新。在确定基本改造思路的前提下,方案开始对地块的未来产业功能转型的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旧产业建筑的近期利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选择适宜的改造与发展的策略。

2基于区域总体研究的规划发展策略

宁海时代大道区块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区块改造后与城市区域的功能空间的互相融合,优化区域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的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由于上位规划即总规和控规层面对该片区的规划比较笼统,且缺乏总体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引导,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显得极为模糊。因此,规划在城市总体区域层面的分析研究是尤为必要的,规划策略的制定需从城市总体出发,在研究区域总体的功能空间布局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街区和地块改造的规划策略。

2.1功能转型与提升策略

旧有产业地区实行“退二进三”后何去何从,如何实现功能的转型与提升是本规划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区块亟待功能的整合与提升,并通过城市设计塑造现代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城市区域整体竞争合力的提升。工业区区域改造的过程实际也是城市细胞再生的过程,当城市从制造业经济为主体向服务业经济为主体转换与提升时,城市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教育培训、智力服务、商业消费、休闲旅游、工程及科技研发、文化、贸易、金融、信息化、会议展示及其他新行业领域,都可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宁海现代服务业规划研究指出应大力发展生产和创意研发产业的要求,区块可发展为宁海特色五具工业发展的生产业、贸易咨询及创意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基于宁海服务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宁海现代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目标,以及区块现实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也是区块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商业再造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区域再发展模式,往往项目的开发与周边社区的商业氛围形成紧密联系。基地周边良好的商业氛围,毗邻跃龙商圈和未来新世纪商务圈,以及周边多条传统商业特色街(气象路等)贯通本区块有助于基地内商业氛围的再造。此外,居住是城市的基础功能,结合旧城改造打造高端城市社区,配套完善居住设施是城市主城区基本职能完善的基本需求。

2.2城市空间结构创建策略

该区块如何融入城市总体功能,创建清晰的城市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区块处于宁海市老城商圈、跃龙商业圈与竹口城市中心区的衔接区域,规划应思考如何加强与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的联系,并与核心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适度错位发展,整合提升城市空间,增强区域竞争合力。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沿气象路、桃源路是连接老城中心区和城市未来竹口中心区的南北向两条城市发展主轴,气象路在通过本区域时空间与功能的延续出现了中断。而在东西向上,基地南侧的外环路东起杜鹃山,西至乌石山,东部与新世纪商务区相连,其未来将发展为宁海的核心商务区之一。为此规划提出了以气象北路为城市的南北向商业发展中轴,串联城市未来中心区和老城核心区,以及建立外环路为城市东西向的商务文化休闲轴,连接新世纪商务区、东部杜鹃山、西边乌石山与本区块(图5)。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充分研究和衔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3城市景观系统优化策略

创造有特色、引人入胜的城市空间景观体系是重振该地区的重要手段。基地现状环境品质较差,城市开放空间较少,不成体系,时代大道虽然道路较宽但街道界面不连续,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各自为阵,缺乏整体考虑。未来区块空间景观的构筑应不仅仅考虑在区块内自成体系,而应放在城市大空间景观格局中考虑,将本区块的城市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融入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的构筑。根据现状道路性质及总规框架,规划制定了以下一些具体策略:①建设时代大道为东西向林荫景观大道,兴宁北路为南北向的交通景观大道;②建设以都市公园、社区中心公园、开放式城市商业步行街、商业广场等组成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③打通外环路西侧通往乌石山的通道,构筑城市东西向视线通道,打造山水生态城市景观,结合乌石山可发展社区文化与创意文化街区;④建设社区慢性系统,包括一条东西向水轴和一条南北向绿洲贯穿城市社区,连通周边自然山体、河流。

3关于功能与空间重构的规划要点

3.1复合型城市功能定位

结合时代大道地区旧有工业地区的改造,规划全面推进地区的“退二进三”土地开发策略,选择合适的产业和功能发展,优化并完善城市结构,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使该项目成为旧城改造的引擎。未来将该地区改造成为形象鲜明、活力多元、具创新特色,适合居住休闲、商贸商务、文化创意服务的城市公共中心区。通过对区块所在区域功能结构的扩散构架、空间景观的呼吸激活、肌理形态的分裂缝合的逐层解析,形成“一心、一点、四轴”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是以都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核心公共空间;“一点”是气象路与外环路交叉口时代购物广场为重要的城市空间景观节点;“四轴”即沿气象路和外环路两条主要公共设施发展轴和沿银河路和跃龙一路的两条社区休闲景观轴。调整后土地利用以居住和商办混合、金融保险业、文化娱乐、科研设计等用地为主,在用地布局上,公共设施用地沿气象北路、外环路、时代大道沿线设置,沿气象路主要布置商业金融办公用地,建设开放式商业步行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在时代大道、气象路交叉口周边地块围绕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大厦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务花园,与外环南路新世纪商务区组合形成区域金融中心。于外环路、兴宁中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安排一处科研设计用地,依托宁海深厚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形成具有鲜明宁海文化特色的创意研发街区。内部地块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时尚居住社区;社区中心布置服务设施、休闲商业、幼儿园等公共配套服务。

3.2整体融合的城市新空间架构

从区域的整体城市空间来研究本区块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规划高层建筑和大体量公建集中布置在气象路两侧,形成了从跃龙商圈人民路至本区块的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与新世纪商圈、宁波银行等整合在一起,突出了老城的中心区的形象。而在东西向上,外环路、新世纪商务圈将形成另一条横向的城市发展轴,大型公建布置在沿外环路,也是考虑了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了沿外环路的商务文化轴。兴宁中路和时代大道主要是从景观上考虑,形成交通性的景观道路。整体形成沿气象路、外环路两条主要的空间景观轴线,都市公园、商业广场、文化广场、社区中心4个主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通过绿廊、沿街步行绿带相连,社区和商业街区形成内部的开放空间轴线,并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社区内部以居住小区——居住街坊模式布置,注重街区内部公共设施配套与宜人居住环境的营造。

3.3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构架由4个层次的空间类型组成,包括城市公园林荫道、社区开放空间、城市广场和内街庭院,以不同尺度及特色打造具多元活力的整体开放空间系统,而多元化的开放空间组织模式,在为基地创造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适应不同功能地块的现实需求,并成为多元化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规划在社区层次方面形成了东西向一条水轴和南北向绿轴的社区开放空间体系,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构筑了城市慢行系统,也是本规划的一大特色。

3.4系统优化的道路交通网

延续老城道路框架体系,顺应原有城市肌理,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细化道路等级。道路网划分的街坊大小与改造前基本一致,但由于开发强度的加大将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项目根据规划开发强度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对道路红线及断面、道路交叉口展宽渠化、地块出入口、交通组织、配建机动车泊位、公共交通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一些道路如气象南路、银河路适当拓宽,以解决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后带来的吸引交通量造成交通拥堵。基地规划了5种类型的步行系统,以串联主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并与社区步行系统、街坊内部步行道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在社区内构筑了慢性步行系统,与周边山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相连。

3.5近期产业建筑利用的实施策略

根据项目基地一次性拆迁改造难度较大,拆迁费用较高的问题,规划采取分期建设实施策略。分期建设考虑的因素包括现状建筑质量、地块开发的难易程度、先期的资金来源,以及城市景观形象的塑造等。分期开发的原则是有序进行,由主要街道向内部逐步实施。具有一定保留价值21处建筑规划在近期建设中予以保留,其中部分厂房鼓励近期改造为宾馆、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远期逐步拆除。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工业地块拆迁搬迁补偿工作、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地块改造开发建设等内容。由于项目拆迁量大、涉及企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区块开发整体投资较大,因此项目开发模式、资金筹措、运营机制等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规划建议开发采用以市场主导的土地收购储备模式为主,由政府和市场结合共同完成整体改造建设,可通过引进大型的项目为引擎带动区块的改造。由于本片区改造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应采取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搬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投资,同时对于规划远期搬迁的企业,近期应采取一些政策限制其发展,鼓励其短期租赁等以提高近期土地使用。

4结语

第9篇:模块化景观设计范文

生态农业旅游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注重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和民俗文化、获取生态知识与农业知识[5]。生态农业旅游规划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和生态旅游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3S”技术、系统仿真、建模分析等技术,对目标区域在景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进行规划与设计[3]。生态农业旅游以景观格局的水平优化、景观单元的垂直优化为基本方式[6-7],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充分提高能量与物质投入的效率,提高总体生产力(如土地水体生产潜力)和稳定性;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价值(经济、生态与美学价值),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国内外的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价值、发展方式、规划方法与技术,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害虫灾变机理等[8],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建设实践中还存在相互抄袭、特色不明、辐射能力弱,甚至人工干预过度、不符合城乡地域特征、不可持续等问题[2]。

理论研究依然是以个案和表象分析为主,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9],并且对近郊与远郊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探讨更是少有报道。所以,笔者以分析近郊和远郊在基础要素、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差异为基础,探讨了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整体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模式、配套建设、景观优化内容与方法的区别,以期为广大学者深入研究两者的差异,更加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旅游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根据王茂军、曹广忠等人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与距离的研究[10],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1]和城市地理学[12]的相关内容,该研究对近郊和远郊界定如下。近郊是离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30km以内,或者离常住人口30万左右城市10km以内的区域,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纳入市政建设规划,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区域尺度在10km2左右,行政区划一般属于地级市的市辖区或者县城的周边乡镇。远郊则是距离城市30km以外,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山水相融、野趣横生,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区域尺度在20km2以上。

1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差异产生的原因

1.1社会与经济基础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加之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条件,导致了近郊和远郊的许多要素产生了差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差异有以下4个。

1.1.1交通条件。近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十分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也便于鲜活农产品的输出,远郊则反之。

1.1.2客源特征。近郊型的旅游者通常都是散客和短时游,客源呈现总量大而批量小、节假日多而工作日少、一日游多而多日游少、季节差异不明显的特点。远郊型的客源呈现总量小而批量大、多日游多而一日游少、季节差异明显和长假期间集中等特点。

1.1.3土地特征。城市主要建立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城市建设则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近郊一般地势平坦且土地资源稀缺;远郊则地形地貌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景观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1.4文化特征。近郊受城市影响大,开发力度强,“都市化”特征明显,“现代化”气息浓厚。远郊则能较好地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序,具有明显有别于都市的农家风貌和地方民俗风情。

1.2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差异近郊型生态旅游区时空尺度小、景观异质性高,是“人工-半自然”景观。景观基底是高度人工化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高、优势度低。景观斑块主要是居民点、池塘和小山丘,种类多、数量多、平均面积小,斑块多被道路分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景观廊道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灌溉水渠和小河道,廊道的总体网络连通性高,但是自然廊道较窄、连通性差[7]。同一个城市郊区的各个地方的景观格局多相似程度高,景观动态主要由人为控制。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稳定性差,独立程度低,并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近郊,因此需要从系统外输入大量的物质和人工辅助能,信息流和生物流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脱离人类控制之后,系统会迅速退化[3,8]。远郊型则相反,是“自然-半自然”景观。基底是山水相融的农田,斑块主要为湖泊、森林和村落,斑块平均面积大、边缘触须多,廊道主要是河流和防护林带。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特色突出,景观动态主要受自然调控。远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系统能自行完成信息反馈控制生物流,脱离人类控制后系统不会迅速退化[3,8]。

2近郊型和远郊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近郊和远郊的生态要素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在整体思路、优先模式、景观优化和配套建设方面要有所区别,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建设。

2.1整体发展思路的差异近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城市发展格局为主导因子,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以旅游引导生产,加强人工对自然的修饰,以集成创造特色,以精美别致的小景、娱乐休闲和农业科普知识为主要吸引力,以建立游客圈子和树立良好口碑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家庭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远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乡村特色为主导因子,注重组团发展、旅游圈组合布局。旅游以生产为本,尽量保持自然美感,营造地域特色,以辽阔气魄的大景、养生休闲、民俗文化和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为主要吸引力,以现代传媒宣传和旅行社带团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大型旅游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

2.2优先发展模式的差异理论上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但是基于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的优先发展模式在近郊和远郊的适宜度不同[13-17]。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

2.2.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农业资源占优势,拥有特色农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可以围绕某种或几种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和产业链,实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走主题辐射式发展道路。如水果采摘园,以优质特色水果为核心,将自然风光和果园赏花品果、DIY果汁(果脯)加工体验结合起来,丰富景观内涵;将“猪-沼-果-菇”立体农业和餐饮住宿结合起来,完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延长和复合产业链。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一般在远郊。

2.2.2民俗风情带动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都不占优势,但是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历史记忆,尤其是在吃、娱、购3个方面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歌舞表演、生活习俗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走以学习民俗文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典型范例遍布湘西、桂北、滇西、汉中、关中、鲁中等地区。

2.2.3自然风光带动模式。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却不具备明显特色,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田园整洁、民居独特的区域,可以通过对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包装,走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旅游城市的近郊,或者作为自然风景区的二线旅游产品。

2.2.4科技娱乐带动模式。那些各方面都没有显著特色,但是风景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且交通便捷,高档鲜活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都旺盛的区域,可以将“农家乐”与“农业高科技园”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开展垂钓、采摘、小型租种、户外运动、野餐DIY等活动,建设休闲山庄、农业奇观园、农耕科普文化园,走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大中城市近郊。

2.3配套建设规划的差异近郊的配套建设要适应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林景观要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补充[18]。居民点要尽量逐步集中建设,集约用地。远郊的配套建设要注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景观改造要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产品提供功能[8]。居民点一般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不建议按小区式集中居住,依山傍水分散居住更有利于营造风格各异的优美庭院景观,也更有利于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用于生产。

2.4景观优化的差异景观优化主要包括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优化,即整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2.4.1选址与景观识别。近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人为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居民积极性、农田系统完整度、土地资源可开发度。景观识别一般采用实地踏勘为主,以近年来基本的社会发展信息查阅和地图信息识别为辅,对“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要求低。远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完善度、农业产业规模、居民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景观识别要采用实地踏勘、历史资料调研、“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并重的方法,进行较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辨识。

2.4.2景观与生态系统优化。与农业景观密切相关的参数主要是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和廊道的连通性。景观格局的优化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引进新的景观组分(如生态缓冲区)等,加强景观单元之间或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景观动态上的有机联系,疏通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2,5,6,19]。

首先是对原有斑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生态一致性进行空间单元合并整理,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达到适度农业规模。

其次,引进生态缓冲区,特别是增加林地、防护林网、水渠网以及农田边缘面积,以提高食虫鸟类等有益动物的生境面积,减缓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传播速度[7,20]。

再次,加强自然态的河流、防护林、树篱等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廊道改造要遵循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需要,符合景观序列的要求,人工廊道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最好形成环路,有明确的引导性,尽量避免尽端路的产生[21-22]。一般认为,斑块平均面积达到2.4hm2、廊道密度8.90km/km2、生物多样性指数2.10、最大多样性指数2.60、优势度0.49的综合效益比较好[3,7-8,18-19]。

近郊的整体布局要注重生产性(农田、鱼塘、果菜园等)和非生产性(道路、河流、防护林等)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以利于斑块“大集中”,实现造景的规模化与丰富性的平衡。在旅游区边缘、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区域之间,加大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利用庭院空地、园地和田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3,7,19]。

道路系统规划要适当“取弯避直”,以利于斑块边缘多元化,加速景观流。加强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和水渠水景建设,营造生态廊道,使得以道路为主的廊道网络能适宜生物流动。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的布局要切合节点的需要,造景要强化绿化和亲水性[22]。

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物量少,缓冲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差;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物种间距离小,因此在配置物种时,要更加注重生物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加强相生性,避免相克性,特别要注意物种对人体的影响,严格监控引进的外来种[3,8]。受地形地貌和土地总面积的限制,近郊的景观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庭院景观设计和农业景观单元设计上,农业景观通常局限于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循环农业模式。远郊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村庄和农田分别集中,因此整体布局要注重依山就势进行景观分区,实现斑块集中,要充分利用山水景观实现丰富多彩。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好现有的山林、草地、水域。通过河流、水渠、防护林、道路对斑块进行分割构造边缘多元化,通过在相邻区域内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对斑块进行间隔[3,7,19]。景观节点选址要以自然廊道节点为主,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22]。

远郊要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优势,依托大的山体、水域划定种群源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林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能力、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远郊野外不易受人工控制,因此为了保护本地种的安全,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工引进外来种[3,8]。

远郊的景观立体化,有条件在景观格局层面上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例如,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依次为:山顶水土保持林带,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山腰果树复合带,构造“果-菇”、“果-牧-鸡”等立体模式;山底特色水域带,形成“稻-鸭-鱼”和“藕-鱼”等格局,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7];居民住户建设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庭院小景,建设通透性围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