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模块化建筑结构精选(九篇)

模块化建筑结构

第1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 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理念,展望

一、模块化建筑的概念界定

模块化建筑,又称为空间体系的模块式装配建筑,是由模块化构建组成的一种建筑形式。所有的模块均应在工厂预制,所有的模块构件应该既是一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空间单元。结构单元意味着每一个模块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可以不依赖于外部而独立支撑存在(就相当于一个方形的盒子本身);空间单元意味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模块内部被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并根据要求装配上不同的设施(就相当于在盒子当中配置上生活所必须的设施)。所有的模块在工厂完成预制后,通过运输设备运到工地,利用吊装设备吊装完成。

从模块化建筑的概念中可以清楚看到,凡是模块建筑必须具备可移动性的特

征,如果预制生产、交通运输、吊装安装、拆装等一系列方便的功能,脱离了可移动这一前提,就失去了模块化建筑的作用。可移动性本身就充分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节省资源和材料,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这一特点又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二、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是一种组装化技术,它用事先预制好的模块构件组装成各种房屋,施工简便、组装灵活。模块构件在工厂中预制,便于组织工业化生产、提高工效、减少材料消耗、受季节影响小。模块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使用面积大、建筑自重轻、施工简便、组装灵活、用工用料省等特点,还具有房屋可搬迁的功能,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并将推广。

模块化建筑空间的发展,源于业主期望在节省时间、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拥有一套自己满意住房的想法。一套按客户要求订制的模块化住宅的生产周期为一到两周,在地基上安装需要一到两天,从设计到最终完成只需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而传统方式建造的住宅至少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比传统的房屋建设,原材料的大批量采购、挑选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建厂,这些手段降低了成本。另外。模块化建筑方便对空间进行扩展,这让扩大生活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主了解了这种新型住宅建筑模式,越来越多的新颖设计方案涌现出来,个性化的设计和选择也日渐流行。今天,模块化建筑的设计可以符合人们对任何一个时代的想象与追求,任何的风格。

三、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未来城市住宅的面貌,并给社会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当前世界建筑的文化,在纵向上可持续发展于自然与生态的回归,在横向上全球化与地区化,同时又在技术上与理论上呈现多样并存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加上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的模式必将从单一的形

式中跳跃出来。多样化是其发展出路,模块化建筑作为建筑多样化的一种形式,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也将会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时期,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全国居民住宅还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危房旧房随处可见,许多拆迁户无房可居,传统的建筑速度比较慢,房价居高不下,这种情况困扰着政府和居民。

现在,由于砖混结构对耕地的破坏,国家己经禁止使用粘土砖,由此给新型施工

技术和建筑材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模块化建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提高建筑装配化的程度,使工厂按照标准设计图纸,预制整套构件,然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即采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途径是我国建筑事业逐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工业化住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经过实践的磨砺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大量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条件暂时还未完全成熟,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住宅将会很快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呈现大规模的发展态势,住宅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成为居住生活中的新宠。现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四、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现实问题

模块化建筑代表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适用于多种领域的建设。但是,它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矛盾与挑战:

1、模块的运输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块必须要从工厂运到施工现场,模块的高度要受到公路运输限高的限制,并且一辆车一次一般只能运送一个盒子形模块,效率较低、成本较大。

2、模块化结构适用于医院、旅馆、学生宿舍以及厨房、卫生间等标准化房间的建设,对于功能要求复杂、空间多样的建筑,以及建筑内一些大跨度的空间没有优势。但可以通过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采用框支模块结构,满足底部大空间的要求。

3、模块化结构房屋的造型往往比较单一。但是也可以出现那样体现盒子特点的积木式的丰富造型,这里存在着一对矛盾:采用积木式的造型,就要处理复杂的荷载情况,不利于使用工业化,重复性生产的盒子;而采用单一的板式楼房的造型,体现不出模块化造型上的特点,却可以发挥模块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具体操作时,不得不做出取舍。积木式的盒子建筑比较适合应用于度假村一类的工程中,可以创造出充满趣味和新意的度假型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人造景观。

4、影响模块化建筑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一次投资大,比同等生产能力的大板工厂所需投资高出20-25%。模块化构件工厂一次投资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标准设备的价格订得偏高。有的国家设想,在大板工厂内增建模块构件生产线来生产模块构件,发展模块化建筑。这样,所需追加投资不多,而受益较大,几年内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五、结论

模块化建筑所表现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封闭、承载、模块式的预制体系的想法。使现场低效率的工作降到最少,让工厂高效率的工作最大;将整座建筑分成组件(可以运输、重量轻、并易于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理想的条件下大量生成。或许轻质材料,例如金属和塑料与混凝土的共同使用,比全部用混凝土的建筑更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模块化建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也指出了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模块化建筑的发展对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采用不同的,与模块结构相适应的建筑和结构的设计观念,综合各专业的力量,解决模块的设计、运输、施工、保温、隔声的问题,发挥出模块构件的工业化、高效率、整体性好的优势,找到解决工业化生产的重复性与满足不同建筑功能以及结构要求之间矛盾的方法,并且克服运输不便的弱点,这样就能使模块化结构成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新颖、灵活、环保、为人们所喜爱的建筑及结构形式,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做出贡献。如果能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模块化建筑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贺梦.从系统设计看可持续性建筑设计[J].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5

[2] 朱文健,盒子建筑的建构[J].建筑师.2003.6.

第2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大型公共建筑需提供大面积开放空间以满流、休憩等需求,同时还需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对能源的需求量极大。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立面设计、护设计、自然采光、通风技术、智能照明系统、采暖和制冷系统等设计与环境、气候协调,实现建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

二、新型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绿色施工

我国人口众多,住宅建筑需求量大,当前的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施工主要是在现场完成,属于粗放型作业,建材、能源损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对这种粗放型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改进,达到绿色施工,实现施工节能。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住宅工业化制造的研究,完善了混凝土构件工厂标准化生产、特定环境下养护、现场拼装这一绿色装配整体式住宅施工技术,在保证了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建筑质量,节省了大量的模板,降低了混凝土等建材的损耗。该技术应用在万科府前万科府前花园EF组团住宅建造应用,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工业化制造方式在节能、减损,减排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

三、超高层模块化盒子结构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超高层模块化建筑技术为澳大利亚Hickory集团第六代模块化建筑技术,该技术目前已应用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拉特罗布街大厦—43层高的商业住宅项目,该项目共294个模块,目前已开始加工制造,计划2015年10月完工,该建筑完工后,将是世界第一个商业化超高层模块化建筑。技该术通过将建筑合理划分为模块化单元,模块化单元在工厂进行流水化生产(包括模块化单元的精装修加工),预制比例可高达95%。模块化单元加工完成后运输至现场,通过提升设备将其吊放到位,并通过专业连接方式组装成建筑整体。与传统建筑相比,模块化建筑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施工方式,具有如下优点:低碳节能:模块化建筑采用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工厂标准化生产等,可以实现节能47%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以上,并且模块化建筑的的材料可以100%回收利用。节省工期:模块化建筑现场基础施工与工程制造可同步进行,同时施工也不受天气及季节变化等的影响,大幅度缩短建造周期,按照国外的统计发现模块化建筑的建造周期比传统的建造模式至少减少一半时间以上。质量优良:模块化建筑材料由专业工厂标准化进行建造,在避免劣质材料和恶劣天气影响施工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标准化控制,现代化检测以及工业化生产等手段保证建筑质量及其稳定性。经济适用:模块化建筑的建造成本可以通过加工前的优化设计、快速的建造过程、工厂可控环境下加工、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实现有效控制;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装修,实现用户的直接入住,而无需二次装修。安全施工:模块化建筑的大部分构件都在工厂事先完成,建筑结构、外层装修和玻璃幕墙施工没有高空作业,提高了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并且工厂环境下施工便于对施工安全进行有效控制。

四、高性能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建筑护结构是建筑内部与外界环境能量传递的直接途径,通过改进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大幅度地降低其传热系数,是建材节能创新研究最有效的途径。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轻质纳米多孔性固态材料,具有超低的导热性系数(导热系数低于无对流空气的导热系数),但气凝胶材料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强度低、韧性差,制约了其在建筑隔热保温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SiO2气凝胶的低成本与快速制备工艺的优化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性能优异的SiO2气凝胶;其次采用纤维增强整体成型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较低导热系数、隔声减震、耐火不燃等高性能气凝胶隔热保温材料,最后根据不同的工程场合要求,研发出气凝胶隔热玻璃、气凝胶隔热保温毡、气凝胶隔热保温涂料、气凝胶隔热保温腻子等高性能建筑隔热保温材料。其中气凝胶隔热玻璃与市场上其他三种玻璃相比,具有超强的保温隔热性能。

五、光伏发电技术的新应用

第3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5-01

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旨在使一年级学生对建筑进行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并建立起初步的建筑空间感,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分为《设计初步(上)》和《设计初步(下)》两部分,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设计初步(上)》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认知建筑及进行基本的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设计初步(下)》则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实践。设计初步课程对于后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而网络的兴起使当代的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或教材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也并非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建筑学基础教育这一课程特点鲜明的领域;而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综合知识结构和汲取知识的能力与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1.重视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思路

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目前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建筑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为核心,配合一些建筑理论介绍的传统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深受源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布扎”教育体系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已在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成功实践了几十年,为我国培养出一了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这种传统教学思路也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建筑素养,通过大量的技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建筑基本功。

然而,随着建筑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教学思路的一些弊端。低年级学生的对建筑的认知较为感性,思维主要受具体形象支配,缺乏抽象化的建筑思维和建筑空间想象,而这正是设计初步课程的培养重点。但传统的教学思路过分侧重于技法训练,对于建筑思维和空间意识的培养着力不足,也缺少系统的建筑理论讲解,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不会运用建筑的形态构成规律,甚至所设计的建筑形式是对一些具体形象的模仿,有些学生则片面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对建筑空间及功能上的组织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当今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理论和表现方法与以往相比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日益完善,打破了徒手绘图的垄断地位,在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手段。

2.注重建筑设计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2.1模块化教学思路的整合与生成

为了顺应建筑领域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弥补传统教学体系的漏洞,我们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一些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模块化教学方法。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学内容展开训练。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安排较为散乱,条理不够明晰,不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对于培养学生建筑观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的形态构成和建筑空间认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涉及较少。

2.2模块化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课程的安排分为两学期,每学期8周,每周8学时,符合我校现有的教学安排。模块化教学思路并非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涵盖了现有教学体系的重点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加入空间限定、小品建造等新内容,并将这些课程安排得更具条理性和类型性,突出强调了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当今建筑学的新发展,旨在培养出基本技法与建筑思维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其后的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清晰的脉络也更易于使学生逐步的学习、理解。

2.3模块化教学思路的逻辑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们相互间环环相扣,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模块设置按照“认知——技法——空间——实践”的线索进行六大模块的设置,每个模块都要有各自重点强调的内容,它们是经过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整合而成,模块内涵盖多个教学要点,一个教学要点有时会在多个模块中被反复强调,因而它们之间由于建筑入门教学的综合性而具有了逻辑性和连续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密不可分的,前一个模块是后一个模块的铺垫和基础,后一个模块是前一个模块的深入和发展。

3.评价方法及效果预期

为了平衡结果和过程的评分比重,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尝试中,我们引入了新的评价体系(表格1)。由单一的任课老师在期末依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督导教师审定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模型成果,转变为分析报告、制作过程、答辩等阶段性成果,丰富成果展示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结语

设计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按照类型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要点,在练习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构成和空间限定的重点训练,奠定坚实全面的建筑设计基础。当然,模块化教学思路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形态构成内容的设置深度不够,建造实践也因缺乏相关的木工车间、模型车间、数字模型等教学基地而无法快速全面完成。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完善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一个完美的设计基础训练模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魏岩.必要的转变——建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不良性及其教学活动研究[M].建筑设计及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高长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2,(4)

第4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存在问题;总结研究;质量通病;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工程质量管理模块的分析

1 针对现阶段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块开说,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有些施工工程大多进行手工操作,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性,由于建筑工程的性质,其需要进行多种建筑材料及其构建的应用,这需要不同类别的工作模块的控制,保证不同工种的配合,这需要引起相关操作人员的重视,需要进行其素质及其责任心的提升,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优化,进行不同种技术规范及其规程的控制。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落实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模块。针对其各种质量模块展开优化分析。

在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 进行工程施工的细节性工作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良好的施工组织的优化,保证不同种工种的协调,进行积极配合,保证最大工作效益的提升,这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积极做好相关工程的主导工作,保证专业队伍的积极施工及其工作,进行施工程序的优化,避免破坏主体结构及其影响结构安全性的因素出现,保证弱电工程的积极设计,保证现阶段主体结构的有效施工。

2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工程的开展,进行宣传力度的优化是必要的,保证人们对于工程质量问题的充分认识,进行病害预防模块的积极开展,保证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上的控制,进行工程质量通病的积极控制及其预防,保证工程质量通病问题的积极解决,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这需要进行不同种典型案例的分析,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保证多种防控工程质量环节的开展,保证现阶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益,这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技术水平,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能够按照施工的需要,进行施工组织的积极设计及其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要统筹兼顾各专业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各专业工种间的相互配合问题。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中要有防治通病的专篇,且针对性要强,措施要具体。

3在现阶段质量管理模块中,进行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优化是必要的,这离不开健全的质保体系的应用,积极做好相关的制度保证模块。保证施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从而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保证施工项目部位的积极控制,要进行相关记录的优化,进行国家施工质量验收工作的开展,保证质量验收责任制度的落实。并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

二、混凝土施工模块及其养护模块的协调

1 为了提升混凝土的施工效益,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混凝土模块及其预拌模块的优化,进行养护工作项目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标准展开分析,进行相关管理人员的配置,保证一体化的项目管理制度的健全,积极做好工程的准备工作,满足现阶段质量目标的工作需要,保证建筑单位的组织项目实施工作的需要,进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保证项目的施工模块的优化。将项目的施工或监理业务发包或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监理单位。不得肢解发包工程。在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采购、供应方面,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严格按合同约定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由建设单位委托的构、配件制作、安装单位,应服从总包单位按规定对其进行管理。

在现阶段监理模块中,相关的单位要进行项目监理制度的优化,针对其可能的质量通病展开分析,做好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保证分项工程及其相关节点部位的开展,进行质量的优化及其控制。纳入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并在施工中进行重点控制。监理人员应按规定认真做好巡视、旁站和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

2在现阶段质量防控工程开展过程中,进行工程设计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实现设计单位质保体系的健全,保证相关人员的责任心的提升,避免出现疏忽的情况,保证工程设计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设计的不合理结构的情况,保证建筑构配件的积极选择及其应用。许多工程实例中,设计人员没有针对建筑外墙上易于形成热桥的某些薄弱部位进行热工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导致了墙体局部泛霜、结露、发霉、长毛等质量通病的发生。

为了提升工作效益,进行设计模块的塑窗的选择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展开分析,进行良好的标准图集的应用,进行塑窗用料模块及其节点模块的优化,保证计算模块及其设计模块的协调,实现塑窗的积极使用。如果造成塑窗的刚度不满足要求,影响了塑窗的正常使用,形成质量通病。如何预防由于工程设计原因产生的质量通病,我们认为对于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 通过对设计单位的各项质量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提升建筑项目的效益,比如进行图纸设计模块及其审核模块的开展,保证各个模块的积极协调及其控制,满足现阶段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提升其质量效益,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达到设计深度要求,避免由于具体问题表达不清,使施工企业难以应对。

结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的开展,更有利于当下工程质量通病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文光.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10).

第5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模块;新型概念;总结研究;分析

前言

在当下高层建筑设计模块中,进行新型的建筑设计方案的更新是必要的。这是符合时代的经济发展特色。受到现实局限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常常受到现实的诸多限制。这就需要进行不同应用模块下的高层建筑设计模块的应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更新,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保证其高层建筑综合效益的提升。

1 关于高层建筑整体设计模块的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高层建筑技术不断得到进步,在此前提下,高层建筑方案不断得到更新,各种高层结构建设理论及其计算模式的不断优化,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其各种形态的表现模式也在不断多元化,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高层建筑设计问题。为了更好的进行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保证其综合应用效益的提升,进行城市风景线的营造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的抓好,进行不同模块的高层建筑设计体系的完善,不断满足当下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

在当下高层建筑设计模块中,进行新型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从而进行多元化的建筑功能的应用,进行高层建筑主体的突出,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高层建筑模块的优化。比如进行高层建筑的不同应用功能区的应用。比如裙房的建筑,虽然其对于城市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其对于高层建筑的一些公共人性化空间及其街道尺度存在着诸多的影响,这就需要进行高层建筑的裙房立面多元化设计。这就需要进行建筑设计模块的更为细致的设计,进行不同模块的裙房设计模块的应用及其协调。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的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也不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下建筑设计模块中,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方案的更新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建筑设计变化模块的分析,进行其变化幅度的控制,进行实际的建筑设计模块的更新,保证其高层建筑底层部分的优化处理,这就需要进行合理化原则的应用。保证建筑设计模块中,塔楼设计环节的优化。比如在高层建筑的底层模块可以进行空间形式创造的创新。又如进行底层架空及其入口缩进处理方法的应用。

2 关于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模块的分析

在当下高层建设设计模块中,进行分类建筑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比如在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进行当地冬季风向迎风面的应用。又如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进行当地气候的满足,进行底层入口处的通风障碍的解决,保证高层建筑先设计模块中的相关安全模块及其舒适度模块的优化。更加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在当下高层住宅建设模块中,进行建筑服务功能的提升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建筑服务措施的考虑,进行建筑底层入口处的管理人员值班室的建设,保证值班室内电梯紧急呼叫装置的应用,保证值班人员相关生活用品的健全。这也需要进行大楼内外部分户信箱及其车辆存放处的应用,保证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保证其墙面面积的控制,保证其墙面面积与相关住房、用房面积的控制及其协调。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进行整体布局设计理念的应用,保证其功能性及其安全性的协调。通过对总体布局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其整体的畅通安全性。这离不开良好的楼道设计模块。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保证紧急情况下的人员安全性。这有必要进行采光设备及其照明设备的应用,从而保证居住人员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一系列的踩踏等的问题。

在当下高层建筑设计模块中,进行不同种应急方案的开展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的供电稳定性,这就需要进行供电电源的不同发电厂的控制,保证对突况的控制,保证其在突况下依旧可以安全的进行工作,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功能稳定性,保证其建筑物的稳定运行,保证其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不同供电安全模块的开支,最重要的是实现安全性及其功能性的协调,更加方便用户的日常生活。通过对高层建筑供电方案的优化,更有利于进行日常突发事件的预防,这样就更保证了当下工作安全性。比如进行发电厂的供电电源安全性的控制,从而针对突发问题进行正常的预防及其控制,保证发电厂的良好工作,实现建筑物的良好运作。在不同的供电电源设置过程中,其来源是各个不同区域的变电站。这也需要进行发电设备的应用,采取最优的设计方案。

在当下高层建设安全应用过程中,进行应急照明模块的开展是必要的,这可以预防相关高层的火灾及其相关威险情况。比如发展故障时,进行照明措施的应用,进行事故照明模块的有效开展,保证应急照明措施应用。这需要选择好应急照明的安装地点,进行消防模块及其相关模块的控制,保证电源断电时的高层建筑正常工作。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让电梯在运行中的噪音不会打扰用户的正常生活。电梯的最大载荷也要根据居住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保证居住者平时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电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而安全的运行,便于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进行救人和灭火。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当下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进行各种防护安全措施的开展是必要的,比如进行建筑防雷措施的应用,这需要进行相关原则的遵守,保证其综合性的治理,进行整体性的防御,保证其多元化的保护。通过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提升其防雷的效益,保证防雷击问题的解决,保证各种建筑物应用安全系数的体色。这需要进行不同模块的建筑物安全性措施的应用,实现各个应用措施之间的协调性。这需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比如应用以下细节,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针或者避雷带、避雷网。利用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整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周围用扁钢做避雷带。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接地。

参考文献

[1]李世权.高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理念[J].山西建筑,2009(1).

[2]李峰.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2009(23).

[3]陶任重,秦海福.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

[4]刘勇,马腾飞,宓学民.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

第6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研究表明[1―3],地震过程中建筑群的存在会导致地震记录呈现长尾波和长持续时间的现象。1985年墨西哥地震后,一些学者针对土-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Wirgin和Bard[4]得到了城市(建筑群)与城市区域下部土层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面运动具有影响的结论。他们建立了二维的城市与场地的数值模型,将建筑物看成是一个均匀的实体结构,而将原建筑群的外部轮廓作为所等价实体结构的自由表面边界,以垂直入射的SH平面波作为地震动输入波场,结果表明,当一些高层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土的固有频率接近时,土与建筑群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耦合作用,从而影响地震动的幅值和持续时间。Clouteau和Aubry[5]基于三维边界元法,研究了平面波竖直入射情况下各种建筑群(仍采用将建筑物实体化的城市模型)分布对于地震动幅值、结构响应、地震动持续时间和波场空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建筑群分布对地震波的散射具有显著影响。Tsogka和Wirgin[6]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10个不同间距和不同尺寸的均质块体模型,用于研究SH波激励下土与建筑群的相互作用问题,模拟结果表明结构及结构周边出现了地震动明显增强的现象,定性的解释了城市地震多发区的震害现象。Groby[7]等人在Tsogka和Wirgin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软土层的粘弹性,分析了不同块体模型(用于模拟建筑群)对地震动的影响。Kham[8]等人基于二维边界元法研究了SH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建筑群分布模型对地震动在城市区域释放能量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建筑群的存在会使地震记录发生改变。本文基于被研究块体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处理建筑群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平面SV波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城市中建筑群的地震响应。在本文中,无须通过等价的方式将建筑物看成是一个均匀的实体结构。

1数值计算方法

1.1控制方程本文选取建筑群、基础和岩土介质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筑群为多层框架结构。每个多层框架结构采用集中质量的简化模型。图1中的阴影部分给出的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和岩土介质相邻处的被研究块体,由部分结构[9]和岩土介质[10]组成,其中1V和1N分别是结构第一层的层间剪力和轴力。当用节点b表征结构和岩土介质相邻的被研究块体时,可得节点b处的动力平衡方程如下:式中:bM为被研究块体的质量;bu和bw为被研究块体在x方向和z方向的加速度;xf和zf是周围岩土介质对被研究块体在x方向和z方向的作用力,可以通过沿线段c-d-e-f-a进行积分给出[11―12]:式中,应力xx、zz和xz可由土体的本构方程得到。而:是侧移和抗压刚度,1h为结构一层的层高;1u和1w分别是一层楼板的水平和竖向位移,c1N是一层柱子的总数。对上部结构被研究块体(图2(a))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结构各层(被研究块体)的动力平衡方程为:式中:im为各层楼板及其上下各一半柱子质量的总和(图2(b));xiu和ziu为第i层的水平和竖直加速度;iV和iN为第i个被研究块体上端受到的剪力和轴力,可由下式得到:式(7)式(10)就是用于研究框架结构剪切梁模型中波动传播的控制方程组。在计算的过程中可提供式(5)和式(6)中所需要的1u和1w。

1.2方法的实现对于结构和岩土介质中的波动传播问题,方法的实现参见文献[9―10]以及文献[11―12]。对于结构和岩土介质相邻处的波动传播问题,由t时刻结构中被研究块体的位移变量,利用式(5)和式(6)得到t时刻结构第一层的层间剪力1tV和轴力1tN;由t时刻岩土介质中被研究块体的位移变量,利用本构方程及式(3)和式(4)可以得到t时刻的txf和tyf。利用式(1)和式(2)可得到t时刻结构和岩土介质相邻处被研究块体的加速度tbu和tbw;通过时间积分可得到tt时刻该被研究块体的位移ttbu和ttbw。如此循环计算,即可实现波在结构和岩土介质中的相互(双向)传播。

2模型描述与计算结果

图3是一个由30个均匀分布的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成的建筑群的示意图,层高H=3m,屋面质量32.1t,其余各层质量为35.9t。各楼层的侧移刚度为2.59×105kN/m,抗压刚度为2.8×107kN/m。相邻两个建筑之间的距离W=22m。城市下方的岩土介质分为两层,详细参数见图3,a点位于建筑物的顶层,b点和d点都与最外边的结构相距80m。计算模型范围100km×100km,空间离散步长为20m,时间离散步长0.002s,计算时间30s。平面SV波的时间函数是一个中心频率为3Hz的Ricker波220u(t)u(π1)exp(π),0u为加速度峰值,本文取0.1g;()/spttt,st和pt分别表示函数的峰值时刻和特征周期。本文采用三种工况对比研究建筑群与场地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工况1,平面SV波竖直入射,不含建筑群;工况2,平面SV波竖直入射,存在建筑群;工况3,平面SV波45°斜入射,存在建筑群.图4为观测点c三种工况下水平地震响应的对比情况。工况1的各个波峰是由于岩土介质分层造成的,由工况2可以发现,地表存在建筑群时,地震波对应的主峰值没有出现明显改变,但相邻波峰之间出现了长尾波现象(工况2箭头所指的位置),这是由于城市建筑群的存在所造成的。图5分别是平面SV波竖直入射和45°入射情况下,同一结构顶层水平加速度的对比结果。从图5中可以看出,平面波以45°角斜入射时,结构顶层的水平加速度的震动持续时间不但延长,并且峰值出现增大现象,这表明竖向地震作用(波斜入射时含有竖向地震分量)对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7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技术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项目的施工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其中的施工升降机是运输工具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传统的施工升降机类型是以外挂施工为主,对于外立面的美观度产生了负面影响,风险高,应用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被开发和应用到建筑项目的施工建设中来,在永临结合应用技术中,发挥了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应用优势,提高了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1永临结合的理念研究

永临结合是建筑行业中一种工程建设的理念,针对的是实现建筑项目高质量发展这一协调发展的思路形成的建设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优势,永临结合是将工程建设投产后的永久性工程与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临时工程相结合,综合考虑多项要素进行统一建设,将两次投资活动集中为一次,是一项高效经济性的建设实践活动,特别是在针对项目规模大、投资成本高的建筑项目进行施工建设时,建设周期长,成本投入高,需要同时进行大量的配套工程、临时作业,投入较高的资金成本、资源成本。将永临结合的理念融入其中,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保证施工流程的规范性、有序性,将永久工程建设结构在临时工程中充分发挥出应用价值和优势,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建筑行业必须要重视的一大理念,实现永临结合是工程项目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力措施[1]。在当今建筑行业中,绿色施工与降本增效等理念越来越受重视,永临结合作为创新技术的代表,也相应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并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得以有效应用。在施工项目中遵循永临结合理念,不仅能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绿色、环保、节能等作用,也可有效缩短工期,节约施工成本,同时提升工程形象。因此在建筑行业中,永临结合理念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后续工作中得以更为广泛地应用。

2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应用优势

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是人货混载的一种垂直运输设备,广泛应用到了建筑领域。施工升降机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施工电梯,也包括各类施工平台。单纯的施工升降机由轿厢、驱动机构、标准节、附墙、底盘、围栏、电气系统等各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驱动轿厢沿导轨架进行垂直升降,驱动系统置于轿厢顶上方,轿厢顶部还设置有吊杆,用来安装导轨架标准节,四周设置栏杆,以便于驱动系统检修保养。施工电梯一般采用双笼体形式,即每个导轨架的两侧分别设置轿厢与驱动系统,共有2套可以各自独立沿导轨架升降的轿厢,这种施工升降机也经常与塔吊、爬升模架等机械设备配合施工,在建筑施工工程中,施工升降机常被用于载人载货施工环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中利用施工升降机完成了一系列的施工建设任务,由于施工升降机所处的工作环境较差,有着巨大的运行负荷,很容易发生电气故障、机械故障的问题,要得到维修人员的及时处理,防范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问题。传统的施工升降机是以外挂是为主,而内置施工升降机则体现出了诸多优势,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强调了施工规范性和安全性,一旦发生内置施工升降机断绳等问题时,可以在一定的速度中形成吊笼制停,通过传感器的作用将电源切断,传感器开始运作,意味着内置施工升降机需要通过人力操作来复位或开关,内置施工升降机系统大大提高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节约了资金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整个运输过程更加快捷、方便,周转率大大提高。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升降机的应用是关键设备之一,不管是外挂设置还是内置装置,均需要强调安全性能维护和保养施工升降机[2]。内置施工升降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包括主机、控制柜、承重梁、吊笼、导轨、对重、随行电缆、层门、安全装置、控制线路等,运行时由司机在操纵箱发出操作指令,控制柜进行分析和计算,向主机发送分析计算的结果,升降机接到命令之后进行相关运行,在工程施工中,司机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利用对讲系统进行,司机接收到呼机指令之后,明确停靠的楼层,按照显示屏上的信息,内置施工升降机会进行自动的运行和操作,司机采取手动的方式,利用开关控制吊笼门层门完成运输任务,操作升降机的过程更加便捷。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应用有助于保证施工安全性,减少了施工人员数量,在安装拆卸过程中,只需要四个人、用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安装拆卸作业,每五层提升一次,工作效率更高,施工成本投入低。传统外挂式施工升降机和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相比,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更大,很容易发生施工不便、增加危险程度的情况,甚至可能对工程建筑的外部形成危害,破坏美观外立面效果,发生开关失灵或电线短路时,外挂式施工升降机会出现坠落风险,而内置施工升降机则配备了专门的强制驱动拽引器,面临恶劣条件,也不会发生冲顶等危险,当出现坠落或超速下降的情况时,内置施工升降机的限速器会开启安全钳,平稳运作,将吊笼落在导轨上,整个过程平稳,保障了人员和物料的安全。内置施工升降机突破了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再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节约了大量的施工时间,施工安全性更强,是一项绿色安全的施工技术。内置施工升降机是以电梯为依据研发出的运输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垂直运输体系,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运行中,施工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逐步构建起了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内置式施工升降机在各种电梯结构的建筑物中广泛应用,使用率高,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价值,对施工过程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效果,因为其特有的安全防护系统和完善的施工指导手册,在同类工程中体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值得广泛推广和大范围的应用[3]。

3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的技术应用

3.1建立操作平台系统

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操作平台系统构成相对复杂,操作平台系统是防护与促进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中枢控制系统,在施工升降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此操作平台系统中,控制单元、操控系统及运行系统等各系统集于一处,共同管控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运行。操作平台系统是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核心系统,对升降机的正常运行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具备直接影响,在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平台的功能要求和运行实际掌握控制要点,实现对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有效操控,提高平台的操作效率,使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发挥自身基本功能,提升自身运行效果。

3.2建立升降动力系统

升降动力系统是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得以实现正常升降功能的重要保障,升降动力系统主要采用液压制动的方式,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筑物的施工要求选择升降的高度。升降动力系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平稳升降,也要控制升降的幅度。升降动力系统在运行中需要保证动力系统的完善性,保证动力系统功能正常。除此之外,动力系统需要与锁闭系统相连接,保证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在升降到预定高度之后能够依靠锁闭系统进行定位,提高动力系统的运行效果并保证升降平台的安全性。

3.3建立附墙系统

附墙系统是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组成系统,附墙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为结构施工提供遮挡服务,避免升降机运作以及结构施工中出现配件掉落或其他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附墙系统还具有美观性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根据施工的要求和特点以及施工的具体情况做好施工遮挡,使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能够在整体升降和施工过程中依靠附墙系统完成施工作业。附墙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按照施工的要求和升降机的运行实际选择运行方式,并在升降机的控制系统中对附墙系统的高度进行调节,保证附墙系统能够在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运行中发挥作用。

3.4建立一体化防护体系

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的技术应用中,要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施工防护体系,因为在安全防护设备方面,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应用尚未确定统一标准,使用临时搭设的防护设备,仍旧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建立起一体化的防护体系,可以利用建筑物的电梯井,设计顶部位置的防护棚,防范坠物风险和雨水等恶劣天气的风险问题,设置防护棚时要将其设置成可伸缩形式,并且能够进行自主调节,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在制作防护棚和门的时候,要采取差异性的制作方案,将其中的不同之处对比和体现出来,保证最终的制作方案合理、可靠,经过垂直试验等方式,确定防护棚和门最大的承受极限,防止出现被破坏的情况,实现循环和再利用的目标,推广和应用防护棚与门。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一体化防护体系时要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建立起新型的防护体系,适应现代社会背景下建筑行业的施工要求、施工标准,构建起新型的防护棚,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施工效果安全性、稳定性的提升,深入开展对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转变主体结构,形成硬防护主体结构新形式,研究升降机的铜扣等各个细节,生产和研发出更加安全的电动防护门[4]。

3.5设置逃生装置系统

逃生装置系统的设置在内置施工升降机应用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内置施工升降机的逃生设置仍旧采取攀爬梯的方式进行逃生,这样的方式安全性不足,在资源空间的利用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缺陷,保存逃生装置的难度大,在需要逃生装置时,很容易出现无法顺利逃生的情况,对施工安全保障作用不足。因此设置逃生装置系统要合理、科学地优化逃生装置的应用技术,设置应急逃生装置,要强调伸缩式的功能,在传统的攀爬梯基础之上,将能够伸缩的逃生梯设置在顶部位置,做好固定作业,形成顶部的应急逃生通道。制作逃生工具时,可以在顶部设计和安装伸缩折叠逃生梯,利用应急逃生梯应用,合理布局空间,提高逃生装置系统的设计效果。加强新型应急逃生装置的应用,提高应急逃生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新型的折叠伸缩逃生装置,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体现出了空间利用率高的特征,不需要占据更多的内部空间,丢失的风险小,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在应急过程中使用新型的折叠伸缩逃生装置,不容易出现损坏等情形影响逃生效果,逐步推广和应用新型的逃生装置,优化逃生系统,实现对模块化内置升降机永临结合技术的合理应用,强调施工的安全性,实现安全生产、安全作业的建设目标[5]。

3.6电梯模块化自由拼装

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技术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井道标准,采取电梯模块化自由拼装的方式,优化最终的设计效果,提高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应用效果,发挥出永临结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将不同的电梯井分解成多个模块,形成模块化的形式,再根据轿厢的不同设计效果和运行步骤,研究、设计和设置后续的拆卸环节,运用轿厢的完整功能和多样化外形的可替代性,重复利用轿厢,推广和使用内置施工升降机。制造轿厢模块化时可以利用定制产品,改善一系列的问题,采取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制作产品,利用一定的模块完成重组,普及产品的应用,扩大推广范围,通过轿厢的模块化制造以及旧箱板材料的标准化设计,推动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技术的应用创新进程。

3.7融合电梯设计技术

外挂式施工升降机和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相比,工作原理上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性,内置施工升降机和正式的电梯更加相似,因此可以共同使用相同的配件,因此在永临结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可以借助正式电梯配件的技术研究成果,提高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永临结合技术应用效率。在正式电梯中的一些配件可以结合使用到内置施工升降机中,在施工升降机的轨道设计中,利用正式电梯的图纸、支架和轨道等方案,加强对轨道修缮和保养工作的研究,重复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投入,避免二次施工,降低投入到电梯施工中的成本。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永临结合技术开发和应用,要逐步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利用电梯配件和升降机配件的相互结合,使电梯设计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逐步使用正式电梯配件取代升降机配件,向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因为内置施工升降梯和正式的电梯结构体系之间有着相似性,几乎是相同的,在正式电梯的图纸基础之上,保证内置施工升降梯的安全使用,可以将正式电梯的图纸应用其中,使用正式的电梯配件和升降机配件相互取代,设计出更加符合正式电梯运行需求和升降机性能要求的系统,形成配件替换使用的说明书。真正将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永临结合技术应用优势和价值发挥出来,强化施工效益,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6]。

4结论

综上所述,施工升降机在建筑项目的施工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不可或缺的运输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在安全性能和使用与维护的便捷性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逐渐替代了外挂装置。在模块化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应用中,将永临结合的应用技术理念融入其中,发挥出了内置施工升降机的可靠性能优势,建立和完善一体化防护体系,设置逃生装置系统,利用电梯模块化自由拼装,融合电梯设计技术,提高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性能,节约了成本投入,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提高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资明玖,赵银,胡仁志,等.深基坑环撑板作为环型重车道永临结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材,2021,47(7):83-84.

[2]朱弘弢.永临结合施工照明技术在大型机场工程中的应用[J].安装,2020(6):78-80.

[3]杨文博,刘金铭,黄君琢,等.永临结合施工技术在仓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15):67-68.

[4]王海英,赵晓晓,皇甫磊磊,等.永临结合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2018(12):118-119.

[5]潘曦.防护与作业一体化升降平台与结构外附施工设备的协同建造[J].建筑施工,2020,42(12):2303-2306.

第8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关键词:领域工程 构件 重构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1引言

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化管理,使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开展,是每一个建筑公私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公司都对材料的管理与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功能完善的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异常重要,通过相应的网络结构将建筑工程的各个部门联合起来,采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公司朝着更加稳定、更加经济的方向发展。

然而,软件的更新速度十分惊人,并且过去基于功能结构的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不满足系统重构的性质,这样就给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带来了较大的不便。近年来,随着领域工程[1]的引入,基于领域工程的软件构件式开发方法[2]越来越受到了开发人员的亲睐,因为这种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的重构性,使得新系统的开发周期更短,并且成本更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软件危机[3]。

2基于领域工程的开发技术简介

领域工程实际上是为一组相似或相近系统的应用工程建立基本能力与必备基础的过程,且整个过程都围绕可复用构件展开。领域是指一组具有相似需求的应用系统所涵盖的功能区域。

领域工程就是从某个领域中现有的软件系统入手,找出其共性与可变性,建立领域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领域设计,从而获得领域设计模型。最后,依据领域分析模型和领域设计析模型开发出可复用的领域构件,建立构件库,当在某领域中进行新的系统开发时,可以利用构件库中现有的可复用构件进行系统的重组。

3领域工程思想在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领域分析

根据建筑公司日常工作的要求,本系统可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基本资料、材料管理、报表中心、系统设置。每个模块又包含许多小模块,并且模块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图1为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图。

本系统的领域分析尤其关心建筑领域中所有对象的动作,以及所有业务的共性与变化性,UML提供的用例图[4]具有鲜明的作用,它可以将系统的功能模型描述为用例模型,一组用例中的参与者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用例图展示出来,这样,从用户角度来看,系统的功能以及各功能的操作者都可以描述得淋漓尽致。在建筑材料管理过程中,各业务的主要参与者,抑或说用例分析中的角色参与者,实则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各自对应特定的功能模块,亦即用例。用例图从宏观上展现了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领域需求,我们可以从构件式开发方法入手,逐一地建立该系统的业务过程模型、功能模型、领域类模型,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领域分析建模的基本过程。

3.2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领域设计

在领域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领域设计,对该系统建立基于领域工程的软件体系结构,并且抽象出建筑领域中相同的类,得到可复用的构件,当进行系统更新,或者开发同一领域的新系统时,我们可充分地利用已有构件的即插即用性,这样自然而然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本系统采用的是层次化的软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逻辑上分为四层,首先为应用界面层,其次为领域业务层、再者为中间件平台、最后为基础平台与支撑环境。

鉴于这种层次化的体系结构,用户、应用程序以及数据三者之间独立性便可以得到保证,各层次模块之间的藕合性得以降低,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模块的重用。

在设计基于领域工程的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必须对该系统进行领域框架设计及领域设计建模。框架分为白合框架与黑盒框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本系统将采用白盒与黑盒相辅相成的方法,通过挖掘模型中的共性和变化性,并且将共性映射为系统中的凝固点,将变化性映射为系统中的热点,进而根据领域的各种需求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领域设计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对象结构建模,另一部分为对象行为建模,对象结构建模是在对象行为建模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象行为建模又可以使对象结构建模得到更严谨的补充和修正。总之,这两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过程界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经常交替进行。建模之后,最终给出系统的构件图,如图3所示。

3.3建筑材料信息管理系统的领域实现

.NET服务器控件实际上是一种定义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构件,,服务器构件是一种基于浏览器的抽象的对象模型,.NET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也就是当今流行的用户界面技术(WebForm),WebForm包含丰富的对象模型,拥有编译、封装、对象复用等诸多功能。服务器控件包含属性、方法以及事件这些基本单元,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编写这些事件的响应函数。.NET服务器控件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WebControl基类,这个基类可以简化对构件的开发。在.NET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常见的.NET构件来实现该系统的业务功能,如HTML服务器控件、WEB服务器控件、验证控件、CSS控件、一般构件、自定义构件等。

图4是用.NET构件[5]实现的系统主界面,由于篇幅有限,其它的就不一一介绍。

4结语

领域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可复用的构件与构架,为相同领域内系统的重组提供支持,从而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节省在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人力与物力。

领域工程的开发过程包括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三个阶段,本文运用面向对象的领域工程开发方法对建筑材料管理领域实施领域工程。首先,从建筑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入手,对该建筑领域的需求进行领域分析,理清系统中的共性与变化性,利用UML建模方法为该系统进行了领域分析建模。接着,在领域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同样运用UML建模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领域设计建模,从而获取领域设计模型,并给出了系统的构件图。最后,对系统进行领域实现,得到可复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克勤,陈兆良,梅宏 等.领域工程概述[J].计算机科学,1999.

第9篇: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专业的入门篇,也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三大部分,其中,识读建筑施工图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特点是构造复杂、多样,成品建筑无法看到其内部层次做法,而且,真实的建筑也无法搬到课堂上进行拆装演示,坐在建筑中学习建筑往往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看到”建筑。针对课程特点,按照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设置“看”的教学环节,即:先参观建筑以增加对建筑构造的感性认识,故在各模块教学中设置了现场课;为了加强学生识读构造图的能力,绘制构造图是提高识图能力的重要途径,故在构造模块中设置了构造图绘制和识读训练课;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识读一般建筑的建筑施工图,而识读一套图纸的建筑施工图部分最好连续进行,故设置了一周的识图训练专用周。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包括现场课、构造设计绘图课、识图专用周三部分,通过“看――画――读”完成专业能力需求目标之一:识读建筑施工图。该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利用暑假作为学生的工作学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共设置10个教学模块。民用建筑按照其构造组成设置7个构造模块和1个民用建筑施工图识读模块(配合识图专用周加强识图训练);工业建筑设置2个教学模块:厂房构造和工业建筑施工图识读。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64学时和1周识图训练专用周(折合30学时)。课堂教学包括6学时的课堂绘图、12学时的现场课和46学时的课堂讲授。理论教学(46学时)和实践教学(48学时)的学时比约为1∶1。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1.现场课。现场课根据各模块教学需要来设置,分别设置在如下模块中:模块1(构造概述)、模块2(基础构造)、模块3和模块4(墙体构造和楼板构造,主体施工中一般在现场能同时看到)、模块5(楼梯构造)、模块6(屋顶构造)、模块9(厂房构造)。现场课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选择校内典型的建筑(框架与砖混混合结构,包括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方便了实物与图形的对照。在教学中首先设置教学任务,发给学生任务工单,学生的“看――画”都围绕着项目和该模块的任务来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现场课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看”是否认真仔细,任务工单的完成情况。

2.画图课。画图课设置在几个构造模块能综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构造详图位置:⑴在模块3、4(墙体构造和楼板构造)后设置墙身大样图设计课(不含檐口节点);⑵在模块5(楼梯构造)后设置楼梯详图设计课;⑶在模块6(屋顶构造)后设置屋顶排水与檐口节点设计课;⑷在模块9(厂房构造)后设置厂房构件与定位轴线关系的设计课。画图课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在教学中首先明确画图任务(任务书),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画图方法,再由学生完成构造图的绘制。画图课考核主要看学生绘图是否正确以及图纸质量。

3.识图专用周。该课程按照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将重点放在民用建筑中,故在民用建筑构造模块和民用建筑识图方法讲完后,设置一周的识图专用周。识图专用周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首先针对工程图纸提出问题,做为学生读图的引导,教师辅导答疑并分组答辩。识图专用周主要看学生对图纸的理解程度,以读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最终学生答辩情况来考核。

三、实践教学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基于课程特点和课程对应能力项目培养设计的实训课,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学习,能够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为从事施工员为核心的岗位群(专业培养的岗位)所对应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5%。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本课程感到抽象和茫然的态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3.理论与实际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与施工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在施工现场参观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学习的理论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证,识读校内建筑的施工图纸,实现了图纸与实物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