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绿色的化学元素精选(九篇)

绿色的化学元素

第1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作物;缺素症;鉴别

作物生长发育要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目前已经明确有17种化学元素为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锰、铜、锌、钼、硼、氯、镍。另一些元素,如钠对甜菜,硅对水稻,硒对紫云英,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对特定作物的某个生理过程还可能很重要。但按上述必需营养元素的严格条件衡量,它们不能称为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3种元素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一般来说,作物无须以施肥方式补充,必须补充的是氮素和灰分元素。虽然作物对各必需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但是它们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是同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当缺乏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过量时,作物体内一系列代谢活动就会受到障碍,严重时在外形上就会表现出特殊的病态,这种由营养失调所引起的生理病态称为缺素症。一般从形态上诊断缺素,如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及种子等方面。现就作物的缺素症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出现部位及特点

如果症状先在老叶上出现,说明缺乏的是氮、磷、钾、镁、锌。由于这些元素在作物体内具有再度利用的特点,当作物缺乏时,它们可以从下部老叶转移到上部新叶而再度利用,所以缺素症往往首先从下部老叶上显现出来。如果症状出现在新组织,说明缺乏的是钙、铁、硼、硫等,由于这些元素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差,没有再度利用的能力,因此缺乏时症状最易在新生组织上表现出来。

在老叶出现症状的情况下,没有病斑,可能是缺氮或缺磷;如果有病斑,可能是缺钾或缺锌。症状从新叶开始,如果顶芽易枯死,可能是缺硼或钙;顶芽不易枯死的可能是缺铁、硫、锰、钼、铜。

2不同元素缺素症状

(1)缺氮。首先在中下部老叶发病,作物氮素营养不足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叶片薄而柔软,基部叶片逐渐干燥枯萎;根系分支少;禾谷类作物的分蘖显著减少,甚至不分蘖;幼穗分化差,分支少,穗形小,花果少而易脱落。

(2)缺磷。作物缺磷往往呈现各种症状,如叶形变小,颜色变暗绿,叶片变厚,种子和果实成熟延迟,种子不充实。某些作物如油菜、玉米等因缺磷叶部和茎部常积累较多的花青素而呈现暗紫红色,根部颜色略黄,根系生长不健壮,分枝较少。缺磷症状一般植株的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表现明显。

(3)缺钾。作物缺钾病症的表现较氮、磷为迟,往往要到旺盛生长的中期才能发现。这与钾在作物体内流动性大很易被再利用有关,故缺钾首先在老叶上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叶肉色泽变为不均匀的淡色,叶缘卷曲或带皱纹,进而尖端和边缘部分变黄而枯焦,严重者往往叶上出现褐色烧灼状坏死斑点,病斑界限清楚。在水稻上呈锈色条点;小麦老叶尖和边缘黄枯。

(4)缺硫。硫在作物体内不易流动,缺硫时幼叶先发病,叶脉与叶肉缺绿,叶色浅,一般不发白。

(5)缺钙。顶部幼嫩器官先发病,芽尖先枯死,以后叶尖向下呈钩状,并逐渐枯死,侧根短粗。

(6)缺镁。叶肉缺绿黄化,一般无坏死斑点,与缺氮失绿不同的是叶肉变黄,叶脉仍为绿色。中下部功能叶先发病,双子叶植物叶肉呈网状黄化很明显,禾谷类作物叶肉呈条状黄化。

(7)缺铁。症状首先出现在顶部幼叶。一般开始时幼叶缺绿,叶脉保持绿色,叶肉黄化或白化,但无褐色坏死斑,以后叶脉也失绿。

(8)缺硼。顶部幼嫩组织先发病。顶芽生长停止并逐渐枯死,叶色暗绿或紫色,叶形变小,叶厚、皱缩,植株矮化。大豆等缺硼发生蕾而无花、花而不实;小麦缺硼出现穗而不实。

(9)缺锰。顶部幼叶先出现症状。水稻等单子叶作物叶上先出现灰色或褐色斑点,而后斑点逐渐沿叶脉连成条状。

(10)缺铜。缺铜顶部幼叶先发病呈缺绿。禾本科作物叶尖变白,小麦呈捻曲状,边缘灰黄色,抽穗困难。

(11)缺锌。缺锌作物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出现停止状态。双子叶植物缺锌的最典型症状,是由于节间缩短而造成的矮化(簇生病)和叶片明显缩小(小叶病)。单子叶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缺锌时,常在叶片上沿中脉出现失绿带(花白苗)或有时杂有红色斑状褪色现象。

(12)缺钼。缺钼能使作物中部或下部老叶呈黄绿色,伴有边缘失绿或卷曲,豆科作物根瘤发育不好,固氮活性低,花椰菜会因缺钼而引起顶端畸形(鞭尾症)。

(13)缺镍。缺镍首先在作物的叶片叶尖出现坏死现象,主要是由于低镍条件造成作物叶片中积累大量尿素所致。

(14)缺氯。多数土壤的氯比较丰富,又易进入植物体,所以田间作物一般条件下很少会发生缺氯症。

3参考文献

[1] 何晓梅.作物缺素症状[J].现代农业,2007(7):15.

[2] 刘振平,余国仁,潘再莲,等.农作物缺素症状的防治法[J].农业致富之友,2008(5):24.

第2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红宝石与蓝宝石

红宝石和蓝宝石是刚玉矿物中两个重要的宝石种,其中红色的被称为红宝石,其他颜色的被称为蓝宝石(包括粉红色的也是蓝宝石),因为同属于一族,故有“姊妹宝石”之称。

铬打造娇艳之红,钛、铁渲染深邃之蓝

刚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由高密度铝原子和氧原子聚合而成。它纯净时为无色,含有微量的铬原子时则会倾泻出娇艳的深红色光芒;若含有钛原子和铁原子时,则呈现出深邃耀眼的蓝色光芒。

自然界中硬度排第二,仅次于钻石

为什么红蓝宝石硬度如此之高呢?原来,红蓝宝石是宝石级的刚玉,其特殊的性能取决于刚玉的微观结构:一是刚玉在微观层面上铝―氧键键力很强,表现在宏观层面上的特征就是硬度非常大,其摩氏硬度为9,仅次于钻石,是自然界中第二硬的物质;并且其熔点高达2050℃,比钻石高出许多。二是刚玉微观晶体结构中氧离子和铝离子紧密堆积,二者堆积得越紧密,其晶体宏观性能就越好。正因为红蓝宝石具有这种独特的晶体结构,所以除了硬度高外,还具有耐磨、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好等优点,经常被用于制作一些精密仪器的配件。 红宝石原石及成品

红宝石轴承:腕表机芯不可或缺

在制表业中,红宝石被用于制造夹板轴孔、防震器以及擒纵叉瓦等关键的部件。腕表机芯里的红宝石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其作为表的轴承,可以大大降低摩擦力和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腕表关键部件的作用。此外,这些红宝石轴承还可以单独进行更换和维修,大大降低了调试和维修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蓝宝石晶体:消费电子制品新宠

蓝宝石晶体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冲刷、光学穿透性强等优势,使其在LED衬底、集成电路衬底、光学窗口、医疗器械、军用装备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并逐渐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新宠,例如一些高端手机的屏幕和手表的镜面就使用了人工合成的蓝宝石晶体。 刚玉结构中铝氧离子的空间排布

祖母绿让不会见面的元素在一起了!

铍元素与铬、钒元素属于不同的元素族,没有理由会碰在一起,而且它们在几十亿年前就已经分离了,铍属于浅色长英质矿物,而铬和钒则属于暗色镁铁质矿物。因此,祖母绿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使多种通常不会“见面”的元素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种稀少独特的矿物,这需要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才能实现。

绿柱石家族最出色的成员

――祖母绿 腕表机芯中的红宝石轴承

祖母绿的颜色十分诱人,有人用菠菜绿、葱心绿、嫩树芽绿来形容它,但都无法准确表达它的颜色。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它总是能发出柔和而浓艳的光芒,让人百看不厌,这就是祖母绿的魅力所在。

铬、钒塑造生机盎然之绿

祖母绿是绿柱石家族的一个品种,是一种含铬的绿柱石,它是绿柱石家族中最出色的成员。绿柱石是由铍、铝、硅和氧元素组成的,这几种元素在大陆地壳中普遍存在,所以绿柱石并不罕见。但是,普通的绿柱石是无色的,而祖母绿则是碧绿色的,这是因为在其晶体结构中,有少量的铝原子被铬原子或钒原子取代了。 iPhone使用人工合成的蓝宝石晶体作为镜头表面的覆盖材料

体内包裹着秘密花园

祖母绿的生长环境不同于其他宝石,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包裹体相对较多,杂质和裂隙也较多。把祖母绿拿在手上,在自然光下常常能看见其中的内含物和裂纹,这对于祖母绿来说是非常普遍的。祖母绿的包裹体往往还具有多样性,用浪漫的法文来描述,就是“Jardin”,意思是花园。杂质裂隙发育使祖母绿性脆,容易破碎,因此祖母绿除了加工成首饰佩戴,很少有其他用途。 祖母绿原石及成品

色彩混搭高手

――碧玺

16世纪初,一支葡萄牙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了一种闪耀着七彩霓光的宝石,就是碧玺。碧玺是电气石族的成员,它常常可以在同一晶体上出现两种或多种颜色,或上下不同,或内外有别。碧玺为什么能成为宝石界的色彩混搭高手呢?这和它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祖母绿特征内含物

多元素映射七彩霓光

碧玺是一种硼硅酸盐结晶体,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并且含有铝、铁、镁、钠、锂、钾等元素,正是由于这些化学元素,使碧玺呈现出多种颜色。与其他彩色宝石相比,碧玺是自然界里色彩最丰富的矿物,红、绿、蓝、紫、黄……几乎各种颜色都有,还有两种或几种颜色的过渡色,如蓝绿、粉红、黄褐等。 碧玺晶体

为何天生爱吸灰?

碧玺矿物有别于其他矿物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热电性是指碧玺在温度改变时,在主轴两端产生相反的电荷,此特性易吸附灰尘,因此碧玺也被称为“吸灰石”。压电性是指碧玺沿特殊方向受力时,能够在垂直应力的两边表面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且电荷量与压力成正比。碧玺这些特性的成因在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此外,与其化学组成也有一定关系,例如铁元素的存在会影响碧玺的压电性和热电性。 碧玺易吸附细小灰尘和纸屑

第3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设计元素;设计思维;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97-02

最近十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而我们从奥运会设计元素中得到启示的过程,实际上便是设计教学从经验层面上升至理论层面的过程。具体而言,我们能从奥运会设计元素中得到哪些有利于设计教学的启示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

本届奥运会的视觉设计宗旨较大程度以传统元素为介质的向世界宣扬了中国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对古代“四大发明”的逐次表现,除了取得了极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外,更使得人们感受到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国内经济的腾飞,中国也涌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也越来越成为设计界思考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传统元素里汲取设计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

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我们很难做到将博大精深的元素文化合理的运用于现代设计。以上问题的存在则要求我们,授课前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思维不该框束于惯性,而应该是新颖的、开放的,真正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对某种元素的引用。在课程展开前,必需做思想上的提升,要具有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出高度概括,并从中提炼出最有代表性元素的能力。只有对传统元素有了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了解,才能激活设计教学中的灵感之源。

二、现代科技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反映在设计领域尤为如此。反观历次奥运会,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将科技的辅助功能运用得最为到位。在观众的注视下,多媒体投影画卷衬托着舞台上的演员,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奥运文化的风韵,成为了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设计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设计在国际上的反复交流,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认识到科技作为设计辅助手段的重要性。与传统表现技法相比较,现代科技表现技法在文本、图象、音效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更加准确、详实的表达出设计人员的切实想法,也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感悟。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科技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得人们在某些方面对它产生了依赖。特别是文化基础薄弱,又处于思维动荡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更是如此。不少老师反映,多数学生的手工绘画,艺术造型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思维的灵活性也大不如前,与此同时却弃本逐末的追求计算机表现技法,导致设计作品有“色型艳丽、味如嚼蜡”之感,失去了创作本身的意义。

面对现代科技在设计中的“双韧剑”效果,我们要抱有“批判继承”的教学态度。一方面,要让同学们认识到科技对设计的辅助作用,看到现代设计人员了解并掌握CG(电子计算机绘图)、网络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使他们意识到文化才是设计的根基,思维才是设计的本源,现代科技对设计的影响再大,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对于从教人员而言,文艺表演中现代科技的成功运用,则是我们明确和改进这一教学思维的重要参照依据。

三、以人为本的思维观念

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演员用优美的形体语言绘制了一幅精美的中国画卷,之后又以颇具创意的方式演示了多种“和”字的写法,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对人自身的探索与追求和对人类社会“和平”、“和谐”、“和睦”的渴望,将“以人为本”的思维观念展露至极。

对设计教学而言,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维观念,并要明确其中的双层涵义:

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看,要让学生明确“人”才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而检验生活方式合理与否完全是由人自身来完成。一件绘画类艺术品若是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还能待入深闺孤芳自赏,即使不被当代所接受,也许在将来流芳百世的可能,倘若设计作品无法紧贴时代的脉搏,其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设计与其它艺术的最大不同,就是设计完全为“人”服务,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对人的心理和习性有更深的研究和掌握。所以,我们在知识传授时,不能将课程内容完全学术化、理论化,而要将其充分融入到人文大环境中,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用设计语言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处处体现人文精神,以便培养出的设计者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

其次,从教学方式角度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重点,而任何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冲动,我们要为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呼唤出青年人这种最为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式上不拘于多媒体授课,也应采用言语互动,换位点评和心灵交流等方式去鼓舞学生,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且由于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间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挥,以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元化的设计人才。

四、“绿色思想”深入人心

本届奥运会文艺表演中,传统的和平鸽放飞仪式被巨大的手影效果所取代,这个效果应值得注意。这表明简约的仪式正在逐渐被接受和认可,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思想已深入人心。早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多年,北京奥组委就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并对“绿化率”、“蓝天率”等环境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和控制,足见国家对“绿色”的重视程度,而在这种环境也大大刺激和推动了“绿色设计”的发展。

“绿色设计”观点的提出,是由于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地球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为鼓励人们奢侈消费的介质,招致多方猜疑。

作为设计从教人员,无论从传道授业还是从责任、义务而言,都应将“绿色”思想引入课堂,提倡“绿色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要补充资源利用率、产品生命周期优化等内容,要使学生拥有“绿色”思想和“绿色设计”观念,除了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讲解设计案例中,多推荐使用天然材料,鼓励使用简洁的风格和实用节能的产品,以便在初学阶段就形成“绿色设计”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对设计道德的传授,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从业前就拥有强烈的“绿色”使命感,将来成为真正的“绿色”设计师。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概论[M]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

第4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 微量元素;过量施肥;农作物;中毒症状;危害

中图分类号 S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32-03

目前,人们发现的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共14种,其中植物需要量较少的必需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占干重的0.01%以下,分别是铁、锰、硼、锌、铜、钼、氯、镍。微量元素虽然需要量微少,但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都会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如缺铁会导致果树黄叶病,缺锰导致黄斑症,缺硼花而不实,缺锌导致玉米“花白叶病”和果树“小叶病”等。微量元素缺乏症在农业生产上时有发生,因而需要补充微量元素,使作物恢复健康。因为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极其微少,在给农作物补充微量元素肥料时,需要特别注意施用量,稍有过剩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反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积累过多微量元素的农作物还进一步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也有些微量元素,过量时虽然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却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引起动物中毒,如钼元素。因此,了解微量元素过量对农作物的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对各种微量元素^多的危害、毒性的临界值以及影响微量元素中毒的因素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1 铁元素

铁毒产生的直接作用因子是亚铁离子浓度过高。长期渍水的水田及酸性土壤易积累Fe2+,诱发多种活性氧的产生,影响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酶活性等各项生理指标,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铁毒害[1]。不同植物铁中毒症状不一,亚麻铁中毒时产生暗绿色叶片,生长受阻,根变粗短,并且组织中大量积累无机磷酸盐;烟草铁中毒时产生暗褐色至紫色叶片,烟叶脆弱且质量变劣;菜豆铁中毒在叶片上产生黑色斑点;水稻则是从下部叶位的尖端开始出现褐色斑点,然后扩展至整个叶片,再继续发展至上部叶片,最后下部叶片转变成灰色或白色[1]。铁毒稻株常伴随着K、P、Ca等营养元素的失衡[2],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多重胁迫。

有报道称土壤中铁含量超过10~25 mg/kg时,就会导致水稻中毒。水培试验表明,早稻铁中毒的最低Fe2+浓度不低于40 mg/L,晚稻铁中毒临界浓度更高一些。一般认为土壤铁含量超过50 mg/kg可能出现铁中毒,超过1 700 mg/kg会导致植物死亡。铁中毒临界浓度因研究者的材料与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此外,其他元素会影响Fe2+的吸收、运输及在体内的活性,能加重或减轻铁中毒。铁中毒还与作物种类、品种、龄期及活力有关[3]。

铁毒严重的酸性土壤中施用适量的石灰或石膏可以减轻铁毒,提高作物产量;适量的磷营养及钙供应也有助于提高水稻对铁毒的耐性[1]。

2 锰元素

土壤中锰过多会造成叶片输导组织坏死,阻碍蛋白质合成,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减弱,导致锰中毒。更严重的锰中毒会引起氧化胁迫,累积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破坏叶绿素[4],还会抑制钙和铁等必需元素的吸收,影响植物生长[5]。锰元素首先危害的部位是叶片,而不是根系[6]。

锰毒的典型症状一般表现为老叶边缘和叶尖出现许多焦枯褐色的小斑并逐渐扩大,斑块上出现锰氧化物沉淀。锰毒症状及毒性临界值由于植物种类、营养物质及土壤环境的不同差异较大。对于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锰含量大于500 mg/kg时即为锰过量。水稻锰中毒临界浓度为2 500 mg/kg,锰中毒表现为黄化叶片零散分布,叶片上有棕褐色斑点,严重时叶尖、叶缘枯黄内卷,部分叶片主脉呈紫色或暗绿色,似火烧状。大麦锰毒害临界浓度为770 mg/kg,叶片中毒症状为顶部褪绿,边缘坏死,叶面有孤立的坏死斑。柑橘锰中毒临界浓度为300~1 000 mg/kg[7],表现为叶片边缘发黄,叶面出现凹陷的棕褐色坏死斑点,并逐渐扩展至整张叶片,导致叶片提前脱落。

因酸性土壤中更易出现锰毒,可从保持适宜的土壤pH值和排水通畅2个方面进行调控[8]。

3 硼元素

植物对硼的浓度非常敏感,硼缺乏、适量和中毒之间的浓度变幅极小。生产上缺硼比硼中毒更普遍,硼中毒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土壤本身的硼含量高或在自然界中逐渐积累;过量施用含硼量高的无机肥;灌溉含硼量高的水而在土壤中发生硼富集[8]。

植物硼中毒的一般症状:首先老叶叶尖或叶缘褪绿,接着叶尖或叶缘出现黄褐色的坏死斑,斑点扩展到侧脉间并伸向中脉,最后导致叶片坏死或呈枯萎状,并过早脱落。绿豆表现为叶缘失绿,迅速扩展到侧脉间,叶片呈枯萎状并过早脱落;梨树硼中毒时皮孔粗大,树皮粗糙,严重时枝皮泛黄、无光泽[9]。低强度硼中毒即会使作物体内活性氧水平提高,破坏叶绿素结构,抗氧化酶活性受抑制,植物细胞结构受损,生物量降低[10]。不同植物对高硼的耐受性差异较大,硼中毒的临界水平也有很大变化。一般来说,当土壤中硼含量超过5 mg/kg时,植物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一般要求灌溉水中硼的合理浓度在0.3~0.6 mg/L之间。

植物硼中毒时,可用水或其他盐溶液充分淋洗土壤;用三异丙醇胺(TTPA)与硼酸形成鳌合物降低有效硼;适当施用石灰也可减轻硼毒害[11]。

4 锌元素

随着锌肥的大量使用、铅锌矿的开发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锌毒害问题日益突出,并且植物锌中毒后又会随着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锌毒害贯穿于植物的整个生活史及各生命现象,包括抑制种子萌发,损伤植物细胞超微结构,严重伤害内部生理功能,进而抑制植物光合效率,抑制植株正常生长发育[12]。锌在作物中主要累积于根部,而非地上部,籽实中含量更低[13],关于植物锌中毒的临界浓度和中毒症状目前尚无定论。从形态上看,锌过量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叶片、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可以出现在各个叶位。如各种蔬菜在高锌浓度条件下中毒症状有的首先出现在顶端心叶及新叶,有的首先出现在基部老叶或是首先出现在茎基部[14]。一般认为当作物锌浓度达到50~100 mg/kg时即可能过量,浓度为400 mg/kg时对大多数作物都会造成毒害,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不过与其他重金属元素相比,锌的毒性较小,作物的耐锌能力较强。

锌元素的毒害可通过施石灰或施磷消除[15]。

5 镍元素

镍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过量会抑制种子萌发,使叶绿素含量降低,影响抗氧化酶活性,引起植物代谢紊乱、中毒甚至死亡,还会影响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中含镍量相差较大。镍中毒症状是新叶黄化甚至变白,出现灰褐色坏死斑[16]。桑苗受害时,侧根丛生且短小,大部分根尖腐烂。低中毒浓度镍处理雍菜后,真叶黄化,脉间失绿;高中毒浓度镍处理时,子叶展开慢,首片真叶黄化,而子叶保持绿色,最终植株死亡。植物含镍范围为0.1~5.0 mg/kg DW,植物对镍很敏感;体内镍浓度达到10~100 mg/kg DW时就会中毒;营养液中镍浓度超过1 mg/kg时,部分植物中毒[17]。

因镍在pH值>7.2条件下变为不溶性,故可以采用投入石灰、氧化镁等材料的方法,或使用大量堆肥来解毒。根本措施为掺入非污染土壤[18]。

6 钼元素

植物忍耐高浓度钼的能力很强,缺钼(1 μg/L)和钼中毒之间的差异很大。试验表明:钼浓度为0.5~100.0 mg/L时会对亚麻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0~20 mg/L时对大豆生长有危害;25~35 mg/L时对棉花生长有轻度危害;40 mg/L时对糖用甜菜生长有危害。水体中钼浓度达到5 mg/L时,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受到抑制;10 mg/L时,这种作用受到更大抑制,水有强烈涩味;100 mg/L时,水体微生物生长减慢,水有苦味。我国规定地面水中钼最高容许浓度为0.5 mg/L。在大田条件下植物钼中毒情况极少见,钼中毒症状不易显现。在极端高浓度镍的条件下,可观察到植物钼中毒症状,表现为叶片褪绿、黄化且畸形、茎组织呈金黄色,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动物和人对高浓度镍非常敏感,成年人体中钼总含量仅为9 mg,食用钼过量的植物后,因饮食中钼和铜的不平衡会产生腹泻、毛发变色、身体衰弱等症状[19]。

7 铜元素

过量铜胁迫将诱导植物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膜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渗,甚至导致植物死亡。高浓度铜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种子代谢,造成幼根颜色变褐变黑[20-21]。大量~元素积累于根部会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根生长,从而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使植株矮小,叶片失绿、变黄,光合作用下降,严重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苹果树经常喷施杀虫防虫的高含铜波尔多液,造成苹果园土壤含有高剂量铜,苹果的铜中毒症状为叶片呈网纹状失绿,叶片黄色或黄白色,边缘褐色干枯,严重时部分叶片枯死[22]。不同植物能忍受的最高铜浓度相差不大,一般植物叶片正常含铜量为5~30 mg/kg,高于30 mg/kg就可能中毒。水稻幼苗铜中毒的临界土壤溶液浓度为35.1 mg/L[23]。

施用石灰质肥料,控制土壤pH值,增施磷、铁肥可有效防止铜毒害[18]。

8 氯元素

由于氯元素不是重金属元素,所以高浓度氯对植物危害不大,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中水的渗透压降低植物的吸水能力,使植物体相对含水量降低。轻度氯胁迫下,会导致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严重氯胁迫时,植物体内的代谢紊乱,植株矮小,叶片少,叶面积小,叶色发黄,严重时叶尖呈烧灼状,叶缘焦枯并上卷呈筒状,老叶和根尖死亡[24]。氯中毒症状因植物种类不同而表现不同,小麦、大麦、玉米等作物氯中毒时其分蘖受抑;氯中毒的水稻叶片黄化枯萎,开始时叶尖黄化而叶片其余部分仍保持深绿。氯中毒的柑橘叶片呈青铜色,异常落叶,叶柄不脱落。铜中毒的葡萄叶片严重烧边。铜中毒的马铃薯主茎萎缩、变粗,叶片褪淡黄化,叶缘卷曲有焦枯。一些木本植物,包括大多数果树及浆果类、蔓生植物和观赏植物均对氯特别敏感,当氯含量达到干重的0.5%时,就会出现叶烧病症状。植物耐氯临界值亦不同,例如玉米、高粱、谷子等耐受的临界氯浓度约为800 mg/kg,致死浓度为3 200 mg/kg;黄瓜、番茄和春小麦等临界氯浓度为600 mg/kg,致死浓度为2 400 mg/kg。葡萄幼苗耐受的临界浓度为400 mg/kg,1 200 mg/kg时致死[25]。

9 结语

微量元素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是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其中上述8种微量元素是植物和动物正常生长和生活所必需的。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极低,过量时对植物有着严重的影响。科学施用微肥对保障我国农业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农业上很少施用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精准施肥技术远远没有普及。本文系统总结了微量元素过量时对于植物的影响,有助于农业上科学施肥,避免微量元素施用过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本文只综合了现阶段研究的结果,关于微量元素过量对农作物的伤害机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讨。

10 参考文献

[1] 章艺,史锋,刘鹏,等.土壤中的铁及植物铁胁迫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4(2):60-64.

[2] 白红红,章林平,王子民,等.锰对水稻亚铁毒害的缓解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2013(5):491-502.

[3] 唐建军,王永锐,傅家瑞.植物铁素营养的生理生态观[J].生态科学,1995(1):40-47.

[4] 许文博,邵新庆,王宇通,等.锰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及锰中毒的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1(3):5-14.

[5] 曾琦,耿明建,张志江,等.锰毒害对油菜苗期Mn、Ca、Fe含量及POD、CAT活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300-303.

[6] 任立民,刘鹏.锰毒及植物耐性机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1):357-367.

[7] 郑海峰.土壤中的锰及其在土壤―蔬菜系统中转移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8] GUPTA U C,JAME Y W,CAMPBELL C A,et al.Boron toxicity and defi-ciency:A review[J].Can J of Soil Sci,1984,37:428-433.

[9] 周亚敏,尹楚钰,吴杰琳,等.过量硼对农作物的毒害效应及其相关机理概述[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60-73.

[10] 吴秀丽,欧庸彬,原改换,等.两种杨树对高硼胁迫的生理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5(4):407-415.

[11] 刘鹏.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硼与其它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72-374.

[12] 龚红梅,李卫国.锌对植物的毒害及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29):14009-14015.

[13] 刘福来.土壤-植物系统中锌的研究概况[J].土壤肥料,1998(5):10-14.

[14] 陈玉真.土壤锌对植物的毒害效应及临界值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5] 孙桂芳,杨光穗.土壤-植物系统中锌的研究进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8(2):22-30.

[16] 黎宁.镍对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功能[D].南宁:广西大学,2002.

[17] 吕维莉,邓智年,魏源文.镍与生物[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1-5.

[18] 高桥英一,吉野实,前田正男合,等.新版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诊断原色图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9] 刘鹏.钼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钼与其它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3):276-278.

[20] 曹恭,梁鸣早.钼:平衡栽培体系中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J].土壤肥料,2004(3):53-55.

[21] 王松华,杨志敏,徐朗莱.植物铜素毒害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12(3):336-341.

[22] 丁@,田力伟,罗应锦,等.铜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6-89.

[23] 常红岩,孙百晔,刘春生.植物铜素毒害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27-230.

第6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下文简称:绿色资源)是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对象,也是拥有绿色资源区域的自然比较优势。随着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里,以及对城市工作压力的缓解,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的发展起来。其中,围绕着茶文化而展开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来看待茶文化对绿色资源管理的助力作用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结合绿色资源管理职能内容来展开。就茶文化而言,本文将其归纳为两个层面: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显性层面诸如茶道、茶具等,这些看得见的茶文化元素往往承载了本土文化的基因。而作为隐性茶文化,则主要指向一种围绕着“茶”而提炼出的精神和民族性的东西。可见,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的管理之中,则能提升生态旅游项目的品味和区域差异性。为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职能分析

从管理学视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绿色资源管理职能:

1.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将其引入到具体的情景中,便是对绿色资源的开发计划,以及对未来生态旅游项目商业化运作的规划。现实表明,当前生态旅游项目的数量繁多,且质量良莠不齐。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现象归因于生态旅游项目所依托的绿色资源在各个地区都唾手可得。特别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当地的旅游资源也主要以“青山绿水”为主线。那么如何提升本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商业价值,则需要事先完成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因此,这就构成了职能之一。

1.2组织职能

这里的“组织”可作动词来讲,即将各种资源组织起来推动生态旅游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根据旅游经济学原理可知,建立起区域差异化将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识别度,所以这里就需要围绕着“突出差异化”来组织各类资源。鉴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旅游项目,并依托本地自然禀赋条件来开发绿色资源。因此,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及借助显性和隐性方式释放出来,便能增大本地旅游产品的市场识别度。

1.3创新职能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创新已经成为了管理职能之一。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解释,其不仅体现为旧事物的覆灭和新事物的产生,还体现在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后所带来的利润增值。不难发现,国人关注最多的却是前者。为此,对绿色资源的管理还在于引入创新职能,促使其在商业化运营中获得增值。那么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管理之中,本身就构成了创新.

2茶文化的功能解析

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管理之中,意味着茶文化具有使用价值,进而具有自身的功能属性。那么在茶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功能解析:

2.1提升品质的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景点游,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而且该项目更能适应目前消费者文化层次、家庭收入的群体。那么在数量庞大的生态旅游项目中,通过引入茶文化元素便能提升整体旅游项目的品质。不难发现,茶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清风雅致便能对现阶段浮躁的社会环境带来“清凉”,从而这就具备了提升品质的功能。

2.2满足偏好的功能

与西方经济学将消费者的偏好做同质化处理不同,现实中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而消费者个体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纬度上也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偏好。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其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通过融入茶文化,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便能覆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事实表明,如何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旅游消费需求,一直是困扰绿色资源开发者的难题。通过融入茶文化,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2.3增强识别的功能

我国作为产茶大国,产茶地都拥有属于本区域的茶文化。如,四川的峨眉地区,其茶文化就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四川的青城山,其茶文化就与道教文化联系起来。再如,云南和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茶文化便与其民族性联系起来。可见,这就体现了茶文化增强市场识别的功能。

3茶文化与绿色资源开发融合的切入点

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其中,涉及到实施的问题。对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3.1茶文化与茶叶生态观赏相融合

茶叶生态观赏在许多产茶地区已经得以商业化推广,观赏的载体一般为生态茶园,这样消费者就能在相对完善和集中的场地内感受到茶叶种植的自然之美。那么茶文化与之相融合的切入点是什么呢?从域外经验中可以获知,消费者最为感兴趣的便是茶叶的品种、功效、种植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也就构成了切入点。

3.2茶文化与茶叶生产制作相融合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待绿色资源开发,茶叶生产制作构成了其中的一环。在突出生态主题下,手工制茶应成为消费者所感兴趣的地方。那么此时茶文化的融合切入点又在哪里呢?不难发现,将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具融入其中,使之承接已经制作好的茶叶,那么将能提升消费者的饮茶欲望。可见,这也是生态旅游所要达到的效果。

3.3茶文化与茶叶休闲品茗相融合

茶叶休闲品茗本身就构成了茶叶的消费环节,而该环节也可以出现在消费者的休息、闲暇之时。因此,茶文化在这一环节的融入可以设计在中途休息期间,也可以作为一种专门项目而存在。那么此时的茶文化应更多包含其隐性的元素,如具有哲理性的文化元素。

3.4茶文化与农家休闲娱乐相融合

笔者认为,绿色资源在开发中还应考虑到拉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带动当地农户家庭经济。为此,在这里提出了茶文化与农家休闲娱乐相融合的议题。那么这里的切入点便可以定位于提炼出具有本土、农家特色的区域文化。

4茶文化融入的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融入的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4.1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

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构成了管理的计划职能内容,而本文也将茶文化界定为绿色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根据以上切入点分析可知,融入阶段包括:生态茶园观赏阶段、茶叶生产制作阶段、消费者空闲品茗阶段、农家乐阶段。为了增强区域差异性,应重点规划第一和第四个阶段的融入途径。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个阶段受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决定,各地区是具有差异性的。同样,农家乐承载了当地的民风,而这也是具有区域差异性的。

4.2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

这里体现为管理的组织职能,那么要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工作,则需要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进行组织。首先提炼茶文化元素一定要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效果,那么可以将民俗专家、茶叶种植专家、绿色资源开发主体组织起来,围绕着本区域的生态游项目商业化的具体目标,来分别开展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的提炼。那么就物力资源而言,目前应在“互联网+”战略下充分挖掘线上资源,并在线上建立起组织学习系统。

4.3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

毫无疑问,这里构成了管理的创新职能。而如何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则成为当前绿色资源管理的难点。笔者建议,创新的思路可围绕着:观摩与游客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具体而言,在观赏茶园时可以设计出消费者动手采茶或培植茶树的环节,这样能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在生产制茶环节,可以设计出消费者亲自动手炒茶的环节,并将消费者炒好的茶折价销售给他们。如此种种,都是紧密抓住了提高消费者的个体体验感来进行创新的。

4.4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

控制职能也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在对绿色资源进行管理时需要控制茶文化的融入内容和程度。即,对于那些具有大众化的茶文化内容则需要给予尽可能的规避;同时,对于那些过度融入的问题也需要给予控制。

5展望

今后还须夯实以下管理内容:

5.1充分利用现有茶园资源

开设茶园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现有的茶园资源,而且茶园中植被的生长也有较长的周期性需求,从而也使得利用现有茶园资源成为必然。从开设生态旅游的案例中可以知晓,茶园生态旅游项目无论在规模、项目内容设计、路线规划上都比普通旅游项目要广博和复杂。因此,农业发展管理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茶园资源时,也应考虑到不同资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其它关联效应。当然,做好这项工作的第一步,便是深入到茶园基地去调研。

5.2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

由于茶园生态旅游项目应植根于当地传统茶文化之中,所以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的重心便在于将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道等要件整合在旅游项目之中。从管理学原理可知,这里整合的本质在于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整合,因此,农业发展管理部门应根据项目实施的人才需求,在域内和域外引进相关专业人员。总之,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应重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6小结

本文认为:就茶文化而言,需要大力挖掘茶文化中的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茶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可围绕着: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张凤霜.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旅游规划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5(3):60-63.

[2]余兵.茶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93-94.

[3]赵国栋.茶文化生态旅游理念要点与SWOT分析[J].农业考古,2015(2):198-205.

[4]吴佳薇.从成渝茶馆看两地的休闲观[J].商情,2010(26):38-38.

第7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包括上述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组织、设计,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居住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考虑植物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①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表现,具有非常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不仅能起到遮阳、隔声、防风沙、杀菌防病、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点,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居住区绿色景观系统中的景观节点,是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居住区中的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新晨

②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

③立体绿化,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是一种不占用地面的绿化形式,可以增加绿地面积,更进一步地将绿色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立体绿化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而且还能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屋顶绿化就像在建筑顶面增加的隔热层,能降低顶层住户的室内温度,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第8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自然元素;山水文化;景观设计;景观设施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单一的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小区的景观设计,把更多的自然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拥抱绿色、亲近大自然,让业主在清新自然的绿色空间更好的交流、休闲、娱乐,景观设计要结合各种自然元素创造优美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小区景观。在小区景观的设计中,不仅应该有优美的自然元素景观,还应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把自然元素更好的融合到景观中去,更好的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成为每个房地产开发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现今人们需求,阐述如何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并将其应用于住宅建筑的设计事业建设中去,在装饰住宅空间的同时优化健康环境,满足和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一、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

优美的环境自然景观是小区设施的点睛之笔,在景观的统筹规划中,做到山水呼应,与山水文化统一起来,达到在外观上南北通透、展示优美和谐的小区环境。也为减少小区的外界干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与道路临界的部分可采取绿色隔离带,既美观又实用。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不仅改善小区居住环境,空气质量也得到提高。还应考虑小区绿化内的供水、排水系统。

(二)自然景观以人为本原则

绿化无疑要多种树,在绿化种树过程中要考虑种树的种类和功能,做到自然景观以人为本,绿化环境充分为业主服务的理念。不要种如杨树,季节性的柳絮纷飞不仅为小区环境带来不利因素,也影响业主的心情状况。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季节性因素和光照因素。根据不同的环境有选择的种植最适宜树木种植,为小区营造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色彩鲜明,欢快。在小区的主干道、辅干道及各个功能区均种植颜色搭配、色彩合理的植物。创造春花烂漫、夏花绚烂、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三)景观设计注重心理体验与视觉感受

从建筑的景观形态上,应注意景观设计的感官视觉感受及业主的心理体验。不要建筑一些不美观、形象单一的视觉形象。应注重设计形态多元化、空间感强、创造出景观更多的生命活力。用足够大的散步休闲空间来满足业主的休闲需求。小区的照明系统、道路、景观小品中的绿化部分都应达到设计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的视觉效果。

(四)山水结合,相得益彰

人类对山的感情始于几千年前,从猎人巡山,农人开山,到慧人择山而居,僧人临山筑庙,诗人游山玩水,山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现代住宅的娱乐场所中,山中架亭,既能体验爬山的乐趣又能坐亭观景。

水又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态给予美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态的自然水环境诱使人类从被动的利用水资源发展到按主观意识用水体造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营造了各异的人工水景。但处理上从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韵味。环境水体设计中水的流体造型正是模拟水的这些自然形态以人工构造的方式限定出来的,来达到希望取得的自然效果。

二、设计景观自然元素的具体应用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有历史渊源、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元素,促使设计师提出以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融入人文元素,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造就既能延续历史文脉,又能保护自然的小区生态人文景观。因此,探讨如何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方式,是当今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倡导“科技、生态、景观、人文’’的共同主题。

把自然元素更好的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为满足适应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需求,让设计景观中的自然元素发挥更好的视觉效果、创造更好的空间环境,使其最大程度的满足业主的休闲服务,必须更好的结合自然元素的应用,自然元素与环境相协调,更好的体现自然性。在具体表现元素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区景观的园林设计。小区景观的园林设计要体现景观的层次性。合理搭配草坪、绿植、绿色隔离带等,道路附近草坪要精心设计,仔细栽培。

二是植物配置。植物配置要结合环境,因地制宜,采用叶形优美,气味芬芳的绿色植物进行种植,运用高低错落、色彩搭配合理,最大化的优化人们的感官享受。在风格设计上,力求达到颜色主次搭配合理、形状主次区分显著、风格统一又不单一、美观大方的设计原则。

三是绿色生态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设计注重以人为中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动态设计哲学。在自然生态设计中,让业主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和蜿蜒的树影。让空间的趣味性和环保性相之呼应,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绿色空间。在设计风格上,应注重简单、清新、温暖。一切需求都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自然而然的适合业主的自然需求。把握好功能第一,美观第二的原则。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对其生存环境进行了许多的研究。西方罗马时代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对空气中阳光、风向、水流等环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建筑选址的要素。我国明代记成所著《园冶》一书也是一本环境学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园、作景、选石和四季种植以及利用自然环境来选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叙述。中国古代的“上林苑”“阿房宫”及至后期的“圆明园”“颐和园”等都创造了帝王建筑的经典,这是人类利用自然景观创造美好生活空间的真实写照。

“环境”的涵义范畴十分广泛,有生态意义上的、景观意义上的,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从建筑学领域研究环境,-般都是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景观环境一般也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诸如山川、河流、树木、建筑、小品等等,是城市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身心能够进行体验的室外空间。所以现在的设计师开始寻求与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绿色和谐的方法,不断地在追寻将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间,进行人工环境内部的调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

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城市,无论现代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依托大地,与自然结缘。人们是现实生活的主角,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体,一切环境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保护环境。

三、结语

试想,清晨醒来即可听到潺潺流水,看到婆娑树影,观鱼赏花,和家人一起绿荫下嬉戏玩耍,不失为人间天伦。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它承载着都市人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渴盼之情,景观设计从建筑本身过渡到景观设计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这是自然与美的结合。我们期待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为我们创造出更优秀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2]吴峻.在秩序中寻求不规[J].ID+C设计与装修,2003(6).

[3]容飞.绿色的客厅[J].现代装饰,2007(6).

第9篇:绿色的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性 技巧 反复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自主学习时间的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升高了,尤其是农村高中B层班中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被动学习的结果是遗忘率更高。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降低对知识的遗忘。以下是本人近年来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

1.1顺序技巧

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色素的种类按书本的分类顺序是包

括: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层析出来的结果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若分开记,会增加记忆的负担且容易混乱。我的做法是,按书上的顺序,而是在小结色素种类时就把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放在前面,而把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放在后面,只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其实就减轻了学生很多的负担,不仅记住了色素的种类,也记住了它们在滤纸条上的顺序: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还记住了另一个知识点:胡萝卜素“跑”得最快,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高的,而叶绿素b“跑”得最慢,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低。

1.2数字技巧

在讲完必修一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要小结各有机物的组成元素,为了方便记忆,把水、糖类、蛋白质、核酸排序,在这四种物质的下面分别写上是2、3、4、5,表示组成他们的元素种类,那自然就分别是H、O;C、H、O、;C、H、O、N;C、H、O、N、P;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三种,有的还含有N、P、S,放在最后记。在讲“ATP的结构”时,可用“1、2、3”辅助记忆,分别代表1个腺苷,2个高能磷酸键,3个磷酸基团,在对各种细胞噐的膜进行分类时,可用“2+4+2”来记忆,它们分别表示具有双层膜细胞噐有2种(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噐有4种(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无膜的细胞噐有2种(核糖体、中心体)。

1.3利用谐音记某些易混乱的知识

在讲必修3第2第1节“兴奋的产生”过程时,把肌体没受到刺激时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荷是“外正内负”还是“外负内正”呢?不仅学生,不少老师也常记错。若把“外面正悄悄”引到这里来,就轻而易举地记清了,而且很难忘记。这话表明:“悄悄(静静之意)时,外面的电荷是正的”。再如,讲细胞分裂过程时,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的同学总是分不清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从而这两者的数目总是弄错。染色体的数不是等于着丝点的数吗?为了记清这个,把“着丝点”释成“找死点”,在就让不会忘记了。

2.及时的、反复的复习,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

2.1 当节课内的反复

及时复习很多人都懂,且多数理解为当天内要及时的复习,这固然是对的。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种复习最好在当节课就反复两、三次,以提问的形式、以小结的形式、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如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知识点一是色素的种类及本身的颜色;知识点二是色素的功能;知识点三是叶绿体的结构。在讲知识点二的过程中,轻易就复习了知识点一,可以这样问: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哪种?它本身是什么颜色?把这种色素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看出现了什么情况?不仅顺利地引到了对知识点二的探究上,也及时复习了知识点一。同样在知识点三的学习中,可同时复习知识点一和二。接下来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题目“叶片为何呈现绿色?到了秋天为何双成了黄色?”将这些知识得到进一点的巩固与联系。当然,课后还会有相应的练习。

2.2 本章内容内的反复

如讲核酸的组成元素、结构、功能时,可先对应的复习蛋白质的元素、结构、功能,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新知识有“依附”感,更容易理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讲糖类与脂质时,就与蛋白质、核酸同时对比;讲无机物时就与有机物对比;讲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时,先复习细胞膜、细胞噐的结构和功能;讲细胞癌谈变时,先复习细胞的分化、衰老与凋亡……

2.3跨章节的反复

对于跨章节的联系,可用主题词来实现。如用“膜”作关键词可以引出以下知识点间的联系:(1):哪些细胞器有膜?几层?哪些细胞器是无膜结构的?(2):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意义?(3):生物膜的功能?(4):生物膜的组成成份?组成元素?(5):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6):根据核膜的有无,将细胞分成哪两类?各自包括哪些生物类群?有哪些共性与特性?……这种前后知识的联系。

再比如:当我们讲到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可以“DNA”为主题词进行一个拓展,问题就是“你学过的知识中与DNA有关的知识点有哪些?”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将能想到的知识点例举出来,以下是一个示范:

(1)必修1第2章第3节, DNA的实验,实验注意事项,DNA的分布

(2)必修1第2章第3节,DNA的结构单位及组成元素

(3)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区别

(4)必修1第6章第1节,有丝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5)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6)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各实验及实验结论

(7)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8)必修2第3章第3节, DNA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