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绿色交通数据分析精选(九篇)

绿色交通数据分析

第1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绿色农产品;Hadoop模型;精准营销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63-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让农民尤其山区农民跟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营养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影响其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像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农业,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现如今,人们对山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辛辛苦苦丰收的生鲜农产品滞销现象频发,农民“丰产”却难“丰收”现象,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波动、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层出不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途径的改善。

一、河北省邯郸涉县山区绿色农产品现状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等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长期驻扎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之一。涉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的影响,核桃、花椒、柿饼、小杂粮、品种多样的农家干菜、笨鸡蛋和经过加工的核桃油、花椒油等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断出口韩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和精准的决策,产品的质量不能有效提高,消费者所需的品种和产品数量不能均衡,对消费者市场不能准确分析,因此,大部分山区农民的产品滞留家中,并未有效地提高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样本推断总体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面对山区农业客体的全部数据,集成各方面的原始数据,反映事物的全貌,通过数据的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可视化分析,利用Hadoop大数据平台,给出山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和预警系统的精准决策。

二、大数据推动山区绿色农产品监测预警全面变革

农业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管理等领域,山区农产品的1亩山田在一年产生的数据平均约为15G(环境和土壤类传感器检测每10min采集一次数据、市场监测数据、销售信息、市场反馈信息、统计监测及农情视频数据等),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将全面揭示信息流的流量、流向,并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过程进行模拟,针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动态预警和精准调控。其形成的信息流贯穿于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监测和分析的内容更加细化。我们不但要抓大,抓住主打绿色产品核桃、花椒、柿子等大宗山区农产品,也不能放小,小杂粮、酸枣、农家干菜、笨鸡蛋等小宗产品也不容忽视,防止“过山车”似的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

2.数据获取技术的快捷性。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在山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基于温度、光照、湿度、降雨量、土壤养分含量、pH等的传感器以及植物生长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状况。GPS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农产品的流通全程。移动终端可以实时采集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消费信息,引导产销对接,维护市场稳定。

3.增强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能力,个性化推荐算法,智能模型库、算法库将成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方向。未来大数据与云计算结合将成为重要的趋势,从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轨迹。

三、建立大数据环境下山区农产品的营销数据库

1.搭建平台。现在最流行的开源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Hadoop,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分布式存储和分析的系统。Hadoop模型中,HDFS提供存储,Map/Reduce提供分析,两者为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建于Hadoop软件中。将数据拆分任务拆分到大量的独立机器上执行。此外还有Hive,Pig,Mathout,Zookeeper,Flume,Sqoop,HBase等,都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些软件或应用。

第2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章编码

绿色理念是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在调整人类行为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进行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理念。从宏观上讲,绿色理念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整个自然的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理念之下,交通工程建筑的环保性与生态性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积极实践绿色理念这一队伍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人类在公路建筑与自然环境这两者之间探索出的一条新道路,在学科建设上,直接促进了建筑学与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在实际应用上,为生态保护的全面发展与交通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不仅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而且能够对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此外,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诸如这些特点都是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价值所在。本文主要是在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智能化与系统化是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数据库技术则是该系统当中的重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体系的质量高低,因而要在智能化理念的支撑之下对数据库技术进行充分的、恰当的使用,为整个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支撑。本文当中所提及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确立与构思仍是较为初级的设想,仍然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给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石家庄交通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06)

第3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VB.NET,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ADO.NET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第4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网络层次分析法 供应商选择

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Martin Christopter)认为:“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市场的竞争不是企业层次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环境与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人类活动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如今世界各国都将环境保护思想和节约资源的概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来并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便产生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供应商位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能够通过供应链将其在运营过程中节约的成本和保护环境所取得的成果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可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便成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来源于供应链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绿色供应链于1996年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的 “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其相关概念。分析相关文献,相关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下的定义都强调环境管理战略、意识与手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集成。本文将以王能民【1】等(2005)定义的绿色供应链为本文的定义,即: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

二、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选择是一个选择性决策问题,在选择时所建立的标准是否合适至关重要。

1.供应商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996年Dickson提出了23项指标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这些指标有质量、交货期和过去的绩效等,从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Weber(1991年)和Zhang(2003年)等人以相同的方法回顾了以往的相关文献,并对Dickson的23项指标按引用频率重新进行排序,比如在Zhang的研究中,其指标排序为:价格、质量、交货期、生产设备与产能、技术能力、财务状况、地理位置、组织管理、历史表现、操作控制、交流系统、行业美誉度、维修服务、包装能力、培训、程序遵守情况,劳资关系、保证条款、态度、联营安排、印象、合作热情和既往业务量。指标排序的变化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有些指标不再是制约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马士华、林勇在其著作《供应链管理》中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质量系统、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以及企业环境四个部分。堪述勇、陈荣秋 (1998)通过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商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价格而要注意其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价格的权衡、价格与批量的权衡、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这些结果与Weber的排序表中的统计规律是一致的。

2.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

以上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以及大量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的相关文献都仅考虑成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企业自身道德意识的增强等因素要求企业具有“绿色性”。因为一个理想的绿色供应商不仅能够保证本企业的环境符合法规要求,而且具备从源头减少、防止环境污染的意识。只有从这种具有积极的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中选择,并与之结成战略伙伴才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选择供应商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出供应商本身素质而且要反映出该企业绿色环境管理的能力。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系列,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19项指标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ANP的绿色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方法

前文所构建的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典型的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数据边界比较模糊并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本文主要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并将其引入绿色供应商评价模型中。在AHP方法上发展上而形成的网络分析法ANP(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是 一种适应内部依存的这种复杂网络结构的决策科学方法。在该方法中权重的判定是由对该供应链研究较透彻的专家给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评价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数据计算,可以使用Super Decisions(SD)软件进行辅助计算,过程简单且结果分析比较便利。

1.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本文应用ANP方法建立的绿色供应商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某实施绿色供应商选择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借助Super Decisions软件,按照网络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图1所示的ANP结构模型。再分别以控制层的5个准则V={v1,v2,v3,v4,v5}为判断标准,将元素集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依据相关专家给出的意见建立判断矩阵,通过查看一致性检验结果判断矩阵可否接受,最终由加权超矩阵和极限矩阵确定各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如图2和3所示:

从图3可以得出该判别矩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该二级指标两两关系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为0.0032

同理可以将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所对应关系的判断矩阵分别输入Super Decisions软件中,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到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如表2所示:

3.选择最优供应商

依据前述表1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评估主体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依照表2所给出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个供应商的最终得分,然后依据分值大小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优者。

四、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本文构建了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并且使用Supper Decisions 软件进行权重的辅助计算。这样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且该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有利于企业应用到供应商的选择中。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学出版社,2005.

[2]王洪刚,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2):83-87.

[4]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173-174.

[5]李树丞,胡芳.基于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商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2006.

第5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数字化模拟技术;运用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突出了量化性以及实效性,不仅讲究自然采光以及通风效果等,且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转型,更加注重新型的能源技术、居住环境的室内外品质以及资源的节约等。就建筑本身而言,其属于复杂的动态综合体,居住质量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当明确其设计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品质。为了进一步凸显绿色建筑设计中“节能”这一基本出发点,实现能源的低耗,有关人员逐步将数字化模拟分析技术运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保障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设计措施的可操作性,以此为绿色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中数字化模拟技术的运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策划过程中,设计师应当遵循相关优化组合原则,具体包括:优先选择被动式节能,而并非主动式节能;以降低建筑能耗作为设计前提,重视环境品质;统一建设能源检测系统,且落实运营效果;选择节能效果好的方案,比如场地风能利用、通风采光等。近几年来,绿色建筑这一建设理念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且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同时,许多绿色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比如相关绿色建筑材料、功能性软件以及几点设施等。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技术效果,但在项目设计方面应当实行数字化模拟分析,以此保障建筑本身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在绿色建筑设计数字化分析过程中,应当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能源的优化组合,以此保障分析效果的准确高效,且可进行实时修改与整合。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分析绿色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模拟技术的运用方式。

2.1绿色建筑中主要热能源的选择

在明确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中主要的热源与冷源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当进一步分析项目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运用的合理性。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判断项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就目前来说,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不适宜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中,绿色建筑应当满足自然通风等基本要求,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参考建筑现场各个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根据风环境判断适宜与自然通风的时节,然后根据绿色建筑建设的标准要求,按照科学的比例设计门窗并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在通过可再生能源方案的设计后,发现太阳能较为适宜绿色建筑项目,则应当进一步判断太阳能系统的集热能力,以此判断太阳能所供热水的最佳摆放位置及其相关预留面积[1]。

2.2绿色建筑中节能方案的设计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外立面的合理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立面设计综合遮阳条文要求、自然采光以及业主本身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即在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的同时,应当有效控制夏季的眩光、夕晒等问题,并且在冬季最大限度的引入阳光直射。一般来说,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到的光导管技术以及可调节外遮阳技术属于单位投资中成本较高的技术,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使用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判断正式投入使用后的效果,保障其根据绿色建设的设计标准满足安装以及数量等方面妖求。在全面分析眩光调控、夏季与冬季太阳高度角、阴天环境中的自然采光以及室内的太阳辐射问题后,得以明确可调节外遮阳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等,且不断优化光导管的数量,尤其是地下车库的设计。另外,设计人员应当全面研究可调节外遮阳的设备型号、安装位置,以保障在建筑的必要位置设置为可调节外遮阳。同时,设计人员应当有效分析外遮阳设备以及立面开窗对室内自然采光的影响,针对部分地区而言,大面积的外窗不利于冬季取暖或者增加冬季取暖能耗,为了有效分析能耗优化以及自然采光的位置,在绿色建筑的设计环节可以使用数字化模拟技术,针对性的分析具有采光需求的房间,并进行冬季取暖与自然采光的条件分析。通过对自然采光环境的分析与研究,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来说应当将办公室、科研室等设计与拥有良好采光条件的位置,而将部分对自然采光并无明确要求的房间移至内区,其交通设计也应当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得以有效确定。另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冷负荷峰值均较高,且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得热,所以应当针对性的进行过度季角度转换、外遮阳冬夏设计,确保房间在冬季进光、夏季遮阳,全年改善眩光、自然采光[2]。

2.3绿色建筑能耗优化分析

分析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主要以实验室设计为例,在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环节,实验室能耗优化并未完全纳入考虑范围,由于实验室这一建筑的主要功能决定其区域系统的特殊性,即其换气次数较多,且由于排风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故不适宜设置排风热回收系统,另外,为了确保整个系统处于常压状态,其他办公区域不再设置排风以补充实验室排风所引起的负压。所以在实验室绿色项目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浓度有效控制风量或者提升围护结构,同时,在项目设计时也可以使用消防喷淋系统进行覆盖,同时在其中设置中水供水管、消防水管等,为了避免水管的冻裂,可以在人员停留少或者某些行走区域预设采暖设施保护水管。就这一保护性设计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全面分析全面动态性能,结合太阳辐射以及室外温度等外在干扰因素,使之与相近采暖区域或者设备自发热区域分析水管动态温度[3]。

3结束语

在本次大型试验室综合型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明确数字化分析技术的关键作用,自项目方案设计之初,数字化模拟技术就为建筑的设计以及策划奠定了方案的优选基础,在数据分析结果与建筑机电设计有效结合,才进一步得出系统性的绿色建筑技术。另外,项目的设计通过层层步骤的落实与执行,保障了各项目图之间的沟通与审查,进一步降低了项目设计的成本,在该次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重视实验室投入使用阶段的资源节约,不仅实现了室内外环境的优化,同时也有助于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昕晔.数字化模拟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中的关键作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5,1(15):152-155.

[2]党睿,王立雄,刘刚.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1):73-75.

第6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先前已有研究论及“绿”颜色词的新义及其认知机制,①但均是描写性的,没有基于实际使用的语料。Geeraerts(2010: 285-286)②指出,认知语义研究如果不以实际的语言使用数据为基础,那么其声称的基于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就不存在,他还预测词汇语义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以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试图追踪 “绿”颜色词的语义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

1 语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100万词次的兰卡斯特大学汉语语料库LCM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 2009。两个语料库各包含15个语体,分别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及2009年左右汉语的整体使用面貌。两者在建库标准等方面完全一致,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可用于考察现代汉语近20年的动态发展。本文数据检索和统计使用的是一款免费实用的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能够实现词项检索等基本语料分析功能。

首先使用AntConc分别从两个汉语语料库中提取含有“绿”的词项,并对提取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去掉与本研究无关的“绿林好汉”“鸭绿江”等词项,最后LCMC中检索出265例“绿”,Torch 2009中261例“绿”。所有的词项均通过检索行逐一详细分析,并根据是否蕴含新义进行分类。

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在两个语料库中的整体使用频率非常接近,也说明其使用频率的稳定性。然而20年间“绿”的语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汉语中的“绿”几乎全是本义,即色彩意义。2009年,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约占使用总频数的五分之一。下文将分别分析两个语料库中“绿”的语义使用情况。

表1 “绿”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使用差异

2.1 “绿”在LCMC中的语义

如上文所述,在LCMC中出现的265例含有“绿”的词项中,除了仅有的1个词例,其它全部使用了其原本的色彩意义。我们发现“绿”表示色彩意义时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除了最基本的“绿色”一词,还有一些词项表示绿的程度,如嫩绿,浅绿,翠绿,青绿,深绿,墨绿。一些具体物体呈现的绿色,如苹果绿,橄榄绿,草绿,湖绿。“绿+名词”可构成很多普通名词,如绿树,绿草,绿豆,绿灯,绿宝石。

下面例1展示的是LCMC中仅有的使用“绿”新义的句子,由语境可以得知,此句中“绿色”一词表示符合环保要求的,无污染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绿色”使用了双引号,用以强调特殊含义,这说明当时“绿”的这一新义极少使用。

(1)“绿色”消费者运动有助于销售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商品和工艺。

2.2 “绿”在Torch 2009 中的语义

Torch 2009 中大约五分之一的“绿”词项含有新义,主要包括两类新义,即“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

首先讨论一下使用最为普遍的“环保,无污染的”新义。“绿”(通常是“绿色”)的这一新义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领域: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环保,绿色环境,绿色旅游,绿色文明,绿(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8页)色世博,绿色新政,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数码,绿色食品,绿色美容,等等。下面是Torch 2009语料库中的几个例句,有的句子甚至多次使用“绿色”一词(例2),有的甚至用在广告语中(例3),表明其使用之普遍。

(2)2007年以来,中国环境保护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环境税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放交易、生态补偿、绿色贸易政策等各项环境 经济政策的研究。

(3)好了,尽情享受你的绿色数码生活吧!

此外,“绿”还包含“快捷,无障碍的”这一语义,如绿色通道、绿卡。绿色通道指的是简化条例和手续,使某一政策的落实畅通无阻,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入学的“绿色通道”,企业审批的“绿色通道”。绿卡指的是用于证明外国人在该国境内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一种身份证,即享有该国公民权利和福利、自由出入该国的“无障碍”卡片。例4和例5分别是Torch 2009中使用绿色通道和绿卡的例句。

(4)同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对网吧业主的申请实行联合办公,快速发证。

(5)不仅是当时,直到现在,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获得美国绿卡,留在美国大公司工作,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愿。

2.3 “绿”新义产生背后的认知机制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泛化。这个过程和隐喻密不可分。隐喻指的是一个概念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要求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相似性。颜色隐喻是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向与颜色词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向的相似度。③颜色隐喻使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生动。

绿色是植被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已成为公认的环境保护标志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绿” 词项“环保,无污染的”隐喻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相关部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这一隐喻可能与日常交通中的绿灯有关,即绿灯亮,道路畅通。“绿卡”起源于美国,因最早的美国永久居住许可证是绿色的卡片,后来其他国家沿用美国的说法,也将本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称为绿卡,尽管许可证不一定为绿色。这一隐喻与最初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有关。

3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真实语料,研究了“绿”颜色词近20年间的语义变化,发现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近几年的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是“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这两项新义。本文还尝试解释了“绿”新义产生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库容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考虑使用大规模的动态监控语料库,更好地追踪语言的语义变化。

注释

第7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优化路径;西安市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作为我国西北门户城市、古丝绸之路起点以及“一带一路”定位的“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西安市,其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西安乃至西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与其他合作方的经济融合。在新形势下,面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评价西安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状况,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内涵

节能减排从字面上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之意,但从深层看,节能减排即包含节约能源,也包括对所有资源的节约。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以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公平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形态[1]。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研究虽然历来不久,却有很深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生态经济中论及循环经济理论,提出循环经济是把经济生产过程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产品生产———废弃物再续利用”的循环式流程[2]。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率先发表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提出了可持续的概念[3]。1987年由21个国家环境与发展问题专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英国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低碳经济。2012年我国党的十提出“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对于研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4]。

二、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为比较不同地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成效而提供具体量化方法。(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指标涉及很多的内容,指标选择时要全面,尽量涵盖较广的范围,要能够反映西安市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诸多方面。第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主要指选取指标的可获得性,充分考虑统计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同时要考虑评价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保证结果的可实现性。第三,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科学,能够反映不同地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状态以及下一步努力的发展方向。第四,绿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绿色主要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侧重于经济增长。(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原则,参照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和能源发展规划,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专家访谈法及德尔菲法,经过分析后选取9项指标构成适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比较的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单位GDP能耗(X2),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X3),工业废水排放量(X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5),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X6),工业烟尘排放量(X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X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9)[5][6]。其中,X1主要反映绿色生产,体现绿色经济,X2反映能源利用成本,X3反映能源消耗总量,X4-X7反映工业三废排放情况,X8、X9反映节能减排效果、居民生活。

三、西安市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全国22个主要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成效,对西安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相对水平给出评价,同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建议。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7][8]1.原始数据收集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项目组经过搜集、整理和添加缺失项合成了全国22个主要城市对应的指标数量。数据全部来自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年年鉴,为了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间的数据。同时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郑州、开封、成都、广州、杭州、天津、厦门、合肥等8个城市的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总量)是项目组根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万元能耗估算而得[9][10][11]。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比较不同城市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情况,需要对指标进行归一化的正向处理。表1分析可知,X1、X8、X9为正向指标,X2-X7为逆向指标。因此,本文采取归一化方法对于所有指标正向化处理。2.KMO及Bartlett's检验首先通过KMO及Bartlett's检验判断提供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进行K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得到,KMO数值为0.761,大于0.5,显著性概率为0.002,表明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提取因子通过spss20.0计算各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与贡献率,综合考虑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贡献率大于70%两个因素,提取主成分个数为3。这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70.033%,基本上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从总方差解释图得到成分特征在总方差中的比重。4.构建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采用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法对成分进行旋转,得到主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见表1)。从主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可知,西安市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评价主成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X3-X7,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工业烟尘排放量等,该部分主要表示三废排放情况。第二类主成份包括X1和X9,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该部分主要是反映绿色生活情况。第三类主成份包括X2和X8,单位GDP能耗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该部分反映能源利用情况。

(二)全国部分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排序

将2004-2013年各个年份的9项指标的数值输入spss20.0,运算并对于22个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排序。见表2。

(三)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表2数据分析可知,全国22个城市当中,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排名第10,厦门、青岛、杭州等旅游城市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相对于西安比较靠前,而北京、天津等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排放量较大,其综合得分相对于西安比较靠后。这也是与我国目前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相符合的,说明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合理的,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成果,评价各个城市对应的差距。同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西安市在反映三废排放情况的第一主成分方面得分较高,位列第5,反映西安市三废排放总量较小,但是不能说明西安市单位排放低,这与西安市工业总规模相对滞后有关。在反映绿色生活方面的第二主成分排名落后,位于第15,低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沈阳等城市。其一反映西安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其二反应西安市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持续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在反映能源利用能力的第三主成分排名第19,一方面反映西安市在产品生产和制造及使用过程中,呈现“高能耗”的特点,即能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安市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力低,循环经济发展滞后,间接造成能源的高消耗。

四、结论

结合西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重点从以下路径开展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一是以政策机制为规范。①西安市应致力于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节能减排奖励和处罚机制、生态红线约束机制、生产者回收废弃物责任机制、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绿色税收等政策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②依据国家统计局核定的地区能耗指标和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企业节能指标,以及上述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制定西安市的年度节能目标,与各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年度节能目标,将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二是以节能减排为关键核心。①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西安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三废排放,减少废弃物的产生;②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并推广适合西安市市情的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重大装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①西安市应加强产业规划指导,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实现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的方式向由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方式转变。②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西安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通过通盘考虑西安市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③有计划地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打造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12]。

作者:张知遥 单位: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吴滨,彭绪遮.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AbdeenMustafaOmer,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7(4).

[3]LightbodyMargaret,Environmentalauditing:theaudittheorygap[J],AccountingForum,2000(2).

[4]苏振峰.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0.

[6]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3.

[7]林伟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53-159.

[8]吕振通.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0]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第8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通信网;路由;规划;节能

中图分类号:TN91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67-01

引言

通信网就是利用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的终端设备组成的点对点通信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数据和语音业务是目前通信网的主要业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业务在未来将朝着宽带化、多媒体化发展。节能减排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绿色通讯网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发应用的。本文在介绍绿色通信网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通信网规划设计的现状。

1.绿色通信网

当今社会面临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有研究发现,通信信息技术业的能耗占全球总量的2%-10%,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全球排放总量的2%,因此研究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的节能减排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在保证设备性能、稳定性的同时,构建节能环保的绿色通信网意义重大,做好通讯设备节能设计也成为了通讯运营商的竞争点。目前,无线网络的节能解决方案已经较为成熟,通过设计新的运输层协议、路由协议和方法,允许接口在不工作时将电源关闭或处于低耗状态;而有线网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方面是由于有线网络要求新的解决方案必须和原有的协议和设备相兼容,另外,与无线网络相比,有线网络的电源缓冲需求容量较大,接受的反应时间更短。

2.绿色通信网路由规划设计

2.1 绿色通信网路由规划设计现状

分析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发现,适当改变网络拓扑和网络协议能有效降低网络耗能,具体到网络系统的三个等级:设备级,针对单个元器件的特征性能进行设计技能方法;网络级,低业务量时将闲置路由设备和链路进行休眠或关闭处理;网络拓扑级,协调网络负载量和网络设备,实现可控的路由自适应。另外,通过改善网络系统构件的组成方式,在优先考虑核心网设备设计时也注重考虑边缘设备的设计,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设计时应用能耗感知协议,可以使闲置设备处于低耗能的休眠或关闭状态,目前,能耗感知协议发展较为成熟的是无线领域,有线领域也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去完善。

有意识的在网络规划设计中,从局部到整体,寻找适用的节能方法,以期实现节能和性能之间的平衡。

2.2 通讯网设备耗能分析

网络主要是由互连设备(路由器、交换机)和物理链路组成的,因此,在我们进行耗能分析时,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路由器在网络中主要起转发源节点的数据至目的点的作用,由底板上加载线卡组成。底板的耗能非常大,差不多是整个路由器耗能的一半,因此,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底板数量而增加线卡数量,是减少路由器耗能的可行办法。作为网络节点设备,不同的业务量以及路由器(或交换机)在网络中的位置不同,不同品牌或型号的路由器设备也会对耗能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在网络路由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

物理链路对耗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据速率上,当速率达到Gbps级以上,耗能会明显增大,这就要求在网络路由规划设计时,要兼顾到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代价。

2.3 能效以太网

与网络相关的能源问题与日俱增,设计者需要开发出适应网络的能量管理方案及与之相适应的接入设备方案,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能效以太网就是一个旨在降低物理链路低利用率时期能源消耗的机制。能效以太网的节能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还需要有明显的界定,同时,在技术手段和经济成本方面具有可行性。

作为一种自动交换方式,链路速率自适应法最初只是为了实现链路使用率和数据率之间的相互适应。但是刚开始该方法存在包延时间过长的问题,之后,一种双向链路协商机制被用于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双阈值策略法、利用率阈值策略和时间阈值策略评估该方法的节能效果发现,当链路处于低利用率时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此后,停等能量周期节能法、低能空闲模式节能法等能效以太网机制相继开发。尤其是低能空闲机制在低负荷情况下显示出很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

结束语

实现节能减排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信息时代的通信网节能技术研究刻不容缓,绿色通信网络路由规划技术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组合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通信网的产生和发展,随后从绿色通讯网路由规划设计现状、通讯网设备耗能、能效以太网机制三方面探讨了绿色通信网路由规划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信强.绿色通信网路由规划技术分析[J].电子制作,2013,14:135.

[2] 余大国.绿色通信网络路由规划技术研究[M].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3] 王洋.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第9篇:绿色交通数据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道;规划;景观格局;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15-3

1 绿道及绿道网络的概念

“绿道”是一通用概念,它指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这其中既包括居民通勤及建身的慢行交通系统,郊野中为动物迁移提供的生态廊道,也包括沿城市内部水系的滨湖或滨水景观道和城市接近郊野绿地的林阴小道,内有专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进入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此系统串联城市及周边的主要的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社区等。

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滨河绿道;(2)游憩娱乐性绿道;(3)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4)景观线路和历史线路;(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绿道网络是由绿道及绿道所串联的各个功能节点共同构成。绿道网络将城市中原本散状分布的各种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自然文化节点等连接起来,绿道网络建成后将扩展居民绿色生活空间并增加绿地可达性,形成环境优美舒适且辐射范围广的绿色开放空间,改变以往在各个孤立绿地节点活动场地有限缺少连通性的格局。

2 国内外绿道研究现状

2.1 美国绿道研究

第一个阶段(1867~1900年):奥姆斯特德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城市公园为深居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的城市居民,提供最接近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活空间。

第二个阶段(1900~1940年):奥姆斯特德兄弟设计了40英里长的线性公园 。爱里沃特在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阶段的1928年就拟定了一个横跨东西海岸贯穿全美的开放空间规划。

第三个阶段(1960~1979年):美国环境运动对景观规划和绿道规划的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1980~1999年):绿色通道运动的命名。将绿道建设成为一个被称之为“可以触及城市各个角落的绿色手指”的系统。

第五个阶段:国际绿色通道运动——即绿道全面兴起阶段,该阶段主要以法伯斯主编了《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第33卷绿色通道专题后,最终使国际学术界对绿道这一新兴概念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为其后如火如荼的绿道规划研究和建设定下了方向。

2.2 欧洲绿道研究

欧洲的绿道建设在规划思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均走在世界前列,其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居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受到的重视, 早在1996年欧洲议会就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为欧洲各国定下了关于国际之间绿道规划建设的基础性框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绿道联合会的成立更为欧洲各国共同进行绿道相关研究及规划建设整个欧洲区域的跨国绿道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协作机制,并为全球其他大区域绿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欧洲对绿道研究关注最多的学者之一——汤姆·特纳教授对绿道下了一个极精准的定义:“绿道”是一条从景观环境角度来看被认为是好的道路。主要包括:(1)礼仪性大街;(2)林阴大道;(3)公园道;(4)河滨公园道;(5)公园带;(6)公园系统;(7)绿带;(8)绿色小径。

2.3 绿道在亚洲

素以环境优雅,绿化率高被美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规划实施“公园绿带网”计划,通过这一计划可将全岛内各类主要公园和绿带连接起来,使居民比以往更加容易的走进绿地,感受绿色空间。

而在日本,对绿道的研究侧重于对道路的研究,提出以交通道路为基础,沿道路恢复生态环境,最终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相协调,并通过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交流的设想,即所谓生态道路(Eco—Road)的研究。

3 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型绿地和带状绿地的补充

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各类人工和自然植被区,不同规模形式绿化区域组成的整体的统称,其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维护城市内生态环境,构成城市景观体系并为居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调节人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和其他绿道(G5)五大类,各类绿地发挥不同的生态、景观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分布,其中公园绿地中的带状公园,附属绿地中的道路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中沿铁路、河流、高压走廊及路网两侧的生态防护绿地为线性带状分布,各类绿地互相孤立,缺少内部的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绿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园林绿地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各个绿地斑块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流、促进城市地区城市多样性的提高,使市民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减轻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性更加完善,动态稳定性更加稳定,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扩展性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加强,从而起到保护的目的,绿道是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在规划时遵循统筹规划,均匀布置,规模形状与城市地势地貌相适宜,便于居民到达的原则。绿道作为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等节点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将为城市居民营造出一副“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画卷,让城市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时尚便捷,又能体验鸟语花香,绿林流水的舒适田园生活,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绿道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

4.1 绿道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绿道网络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对周边景观基质及绿地斑块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倡导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应当考虑增加绿地直接连通性,避免绿地孤岛现象,认为应当在绿地规划中构建开放性的绿地空间网络,使居民能便捷地进行城市空间与绿道网络之间的交通转换,是实现将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联动机制的循环系统这一思想的有效途径,使绿地系统在景观界面上具有相对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城市空间中具备良好的可达性,在生态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把城市内离散分布的绿地斑块连接成网络,减少绿地的孤立性,使得绿地适应城市发展而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4.2 景观生态格局与绿地系统的关联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往往偏重于城市“绿化”,缺少对于营造完整生态系统的规划,因此在未来的绿地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对于维护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影响,这将为促进城市绿地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促进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相协调,营造出生态性高,稳定性强,舒适性优的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并通过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促使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处于最健康稳定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化景观,同时与景观生态原理的结合,力图将城市绿地系统由传统的绿化景观转变为将变成能够充分发挥其旅游、生态、低碳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天然生态系统迅速瓦解,城市内环境形势严峻,居民对大自然环境的向往,要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首先,利用景观生态学手段,运用现场调查研究及卫星数据资料,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现实基础依据,利用历史与遥感资料对比方法,来获取城市绿地斑块发展动态趋势,及时调整规划布局,为绿地规划提供指向性依据;其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各类绿地斑块规模、形状及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优化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对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实际并能维持生态功能稳定的影响范围及服务半径,并以均匀度理论为原则保证城市绿地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居民分布及城市自然地形合理均布的建设,使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绿地带来的生态环境优化的成果。

4.3 绿道系统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城市绿道系统,作为串联城市内部各类绿地斑块,增加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内部的连通性,改变传统“见缝插绿”做法及将绿化作为城市点缀或者减轻环境污染而“盲目增绿”的做法,突显绿地系统在恢复自然、营造城市生态系统等综合功能的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利用城市河道绿化带、铁路公路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沟通城市内部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交通联系的同时,充分发挥绿道作为绿地系统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作用,形成将城市各绿地斑块之间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绿色通道网络,增加城市空间与周边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通过生态分析手段确定绿色通道的合理宽度,在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条件下,促进城市内外各类绿地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通过整个绿道网络得到交换、转移和存储,这对于维持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有着显著作用。同时,绿道作为带状绿道的补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以弥补集中绿地影响范围有限和缺少相互流动途径的不足,为城内居民提供舒适易达的亲近自然的通道,也加强了城市绿道系统在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中的作用。

5 绿地系统中绿道网络构建的一般过程

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的构建具有两层内涵:①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②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5.1 绿道网络节点选择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基础之上。从空间分布、居民出行片区划分、交通可达性,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以及廊道网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出发,筛选出斑块,生成网络节点。按照不同节点对绿道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绿道节点系统进行筛选及分类。通常划分为重要性绿道节点和一般性绿道节点。将其中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交通衔接便捷和生态价值相对较大的定义为重要性绿道节点。主要包括综合性城市公园、城市广场、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自然和人文景点,将除此以外的绿道节点定义为一般性绿道节点。

5.2 绿道网络廊道选线

根据城市绿道结构特点将其网络廊道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河流廊道,植被廊道以及主要道路廊道三类。其中,蜿蜒曲转的河岸线构成了层次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优质城市景观;植被廊道一般具有较好的自然属性,多沿城市边缘区域,开辟大量绿色空间,丰富城市景观;绿色道路廊道是城市内的绿道和城市绿地节点链接成整体的通道,主要含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外环线以及高速路等。

5.3 廊道结构分析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范围内的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区、郊野公园等各类休闲游憩资源进行评定分析,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梳理。确立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为廊道串联节点提供依据。

5.4 绿道网络结构分析

绿道网络由不同形状特点的绿地要素所组成,在分析其结构组成时可将块状绿地抽象为“节点”,线性绿地抽象成“线”,通过分析各类影响绿道构建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等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基础分析、出行片区划分、与其他城市道路连接度、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和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从中发现合理组织并构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通过数据化的网络结构指标对构建的绿道网络进行评价。

基础分析:挑选绿道建设的相关影响因子,包括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绿道建设的适宜性。

出行片区划分:根据串联的资源点分布及居民的出行特征等基础分析,得出居民使用绿道出行的合理范围,以此为依据划分居民出行的分区,确定每个分区的绿道路网疏密程度。

出发地——目的地分析(O-D分析):分析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出行强度,衡量绿道系统承受多大的交通压力。

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连接度:合理安排与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支路及高速、铁路等道路系统的衔接关系,提出与各种道路交叉时的过路方式,以安全、便捷的保障绿道通行的连续性。

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需分析绿道内慢行交通方式与小汽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水路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程度,实现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样化及提高绿道网络可用性。

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需对游客中心、休憩设施、公交车站、自行车租售处、公共厕所、售卖点、公共直饮水机、咨询和治安服务站等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此外,通过绿道网络的构建,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节点的重要性,绿地可达性及生态稳定性等对于绿地系统建设非常重要的指数,为绿地系统建设提供更为符合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依据,而且绿道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环境,使城市绿地建设更符合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多样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

6 结语

将绿道网络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的深入和创新,一方面它是对目前国内现有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能有效改善快速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缓解环境城市景观破碎化加剧;另一方面绿道网络的构建将为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生活工作压力,加大与居民需要慢节奏享受生活的矛盾,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绿色生活体验和观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同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丰富了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以自身的各项优势完善了绿地系统规划的更多功能,在工作通勤、生活通勤、环境体验、城市人文、休闲游憩 、旅游观光、视觉感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新的绿色生活体验。通过绿道网络的串联城市内零散分布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编织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和可以识别的城市地标。绿道网络建设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Z].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Z1).

[2] 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何昉,锁秀,高阳.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9):70-73.

[4] 吴于勤.马鞍山市绿地现状与国内外园林城市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