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绿色消费案例全文(5篇)

绿色消费案例

第1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一、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必要性

1、环保理念具有经济性

在食品包装设计领域中,环保理念又称为绿色设计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各设计流程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要求设计成果在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该书指出,食品包装设计思路来源于生活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当前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设计的需求要素较为复杂,普遍可归纳为实用性以及美观性。因此,实用与美观是食品企业设计食品包装的根本原则。但面对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食品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理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生产经营中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该书指出,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是我国食品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环保理念具有科学性

商品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将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包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基于环保理念进行食品包装设计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理念的响应与践行。从促进国家生态健康发展以及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环保理念融入进食品包装设计中也是进一步践行节约资源的新举措。

3、环保理念具有营销性

环保理念设计除了可有效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外,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还具有其它价值,例如通过应用绿色环保的设计工艺、原生态的材料等,可以进一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因设计问题造成的食品污染;此外,可以增强食品产品的营销属性,良好运用环保理念可实现环保思想在食品包装上的具象化,使得环保成为食品产品的营销要素之一。

二、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创新路径

结合该书中关于食品包装设计理念以及实践方法的论述,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环保食品包装案例,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之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食品包装设计的轻量化

食品包装设计轻量化指的是在食品包装设计的根本源头上主张资源的合理应用,严格控制各类资源的浪费,具体包括三个设计环节的轻量化:一是材质选择环节的轻量化。设计主体应当结合食品特征以及产品实际包装需求合理地选择材质,尽量选择质量轻、密度低、可回收、空间利用率高且污染性低的材料,在保障产品保障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例如,利用更加轻薄的材料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如用PET材料替代传统的玻璃材质应用于饮料、酱料等包装中。二是造型结构设计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的造型结构设计是直接影响包装材料利用的关键因素,部分食品企业为了过度追求产品造型结构以及视觉效果的奢华和高端,盲目堆叠材料,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相关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各类食品的包装空隙率,对食品企业的产品包装结构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各食品企业应当推广轻量化的食品包装结构设计,提高包装空间的利用率,杜绝过度包装,推动包装艺术性、环保性以及功能性的统一。三是包装利用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可从产品产销流程出发,思考食品包装是否环保,例如思考食品包装是否便于折叠与开启关闭,从而方便包装的回收利用,或思考食品包装是否足够薄壁化,从而方便堆放与运输等。

2、食品包装材质的创新应用

材质创新是食品包装设计迈向环保的重要表现。金属、木头、玻璃、塑料等材质的选用可能会增加我国环保压力,尤其是无法降解的塑料包装,对环境的危害较大。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推广“限塑令”,各食品企业也应当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下尽快摒弃传统的塑料等包装材质,选择新型的环保包装材质。近年来食品市场流行的“以纸代塑”便是很好的变革案例,例如饮品企业都选择用纸吸管代替塑料饮管等。通过参考市面上部分食品包装案例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食品企业应用新型环保食品包装材质主要基于两个理念:一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降解性。可降解指的是材料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被大自然所分解和消化,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包装材料等。二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循环性。可循环的食品包装材质不仅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问题,更可降低食品包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总之,食品包装设计主体应尽量选择污染小、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此减轻食品包装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3、食品包装视觉工艺的绿色设计

除了要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融入环保理念外,食品包装的外在设计工艺方面也应当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实现绿色化设计,减少包装加工流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印刷工艺方面应当积极选择绿色印刷技术与材料,例如柔性印刷技术以感光树脂板作为印刷版,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油墨印刷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无水胶印技术可直接减少润版液的使用,有效减轻润版液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另外,设计主体还可选用水性油墨、UV油墨、豆油基油墨等环保油墨材料,减轻油墨对包装整体材质的影响,为食品包装的循环、降解等提供方便。二是在食品包装的视觉元素设计方面要积极践行生态设计理念,一方面要保障食品包装能够承载食品基础信息以及营销信息等功能,另一方面也要促进食品包装上的图示、文字等视觉要素可以传播环保理念。例如,在文字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增加“可回收”的明确文字标识,引导消费者自觉将食品包装进行回收处理;在图形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设计出“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图形标识,如常见的口香糖包装上皆有无害化处理的标识,引导消费者用包装包裹口香糖后再进行丢弃处理。

三、结语

第2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农资行业与绿色营销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农资行业、农资产品在营销中与绿色发展、绿色营销关系密切。但在研究领域中,这却是个很大的空白地带。在网络上,有大量与“农产品与绿色营销”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章,但对“农资与绿色营销”的话题几乎无人涉及。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绿色营销符合时代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从原来的经济体量名不见经传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困扰着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两山理论”为导引的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呼应,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不断觉醒,绿色消费成为21世纪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并形成了以下三个内涵: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因为这个符合世界潮流的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和发展,才诞生了绿色营销理念。反过来,绿色营销理念也助推了绿色消费。现在看,无论是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绿色消费需求的倒逼、助推,各行各业的企业无一例外都要认可、践行绿色营销的观念,并形成渐趋一致的绿色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消费者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点。它是企业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利益或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环境保护利益四者统一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是一个贯穿全产业链、贯穿全部产销闭环的新时代营销价值理念。由于绿色营销符合时代趋势和企业长远利益,并得到市场理解和推崇,所以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战略、营销战术,逐步被企业所采用。

二、农资产业不能置身事外

既然绿色营销成为企业潮流,那么农资企业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但农资企业偏偏在这个领域存在两大“先天不足”。第一个先天不足是在上游生产端,农资企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氮磷钾三大元素原料都来自自然资源,比如氮肥,不论是用煤还是用天然气,都会在资源和环保约束中首当其冲,甚至是“两头受气”。在政府环境治理的榜单中常常是灰头土脸的那一个。第二个先天不足是在下游使用端,农资产品因为农业生产主体的科技水平有限,施肥用药存在用量不当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田面源污染、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舆论压力和典型案例影响下,农资企业在绿色发展面前仿佛有了原罪,动辄背锅,常常抬不起头。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让农资企业去搞绿色营销,多少有点“老鼠给猫捋胡子——找死”的意思。显然,这种“冤家对头”的关系感是简单站在被动消极立场的错误感受。现实的需要是,农资企业要全面拥抱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贯彻绿色发展战略。近10年来,农资企业不仅积极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还勇当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今后,在绿色营销领域也要大有作为。这是新时代、新格局下应有的新理念、新思路。在拥抱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农资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绿色营销不是石头里蹦出的孙悟空,更像是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是一种内在需要,为非无奈之举。因此,农资企业应该积极迎头赶上,该补课的补课,该加强的加强,该发扬的发扬。二是对绿色营销也不要有过分夸大的神秘感、畏难情绪。绿色营销本质上只是适应21世纪新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从根本来看,绿色营销也没有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因此,农资企业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人才、观念、理论基础上,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来实现与绿色营销的无缝衔接。三是要树立完整的绿色营销观念和方法论,不能仅仅把绿色营销看作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而是要在系统改变发展观念、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把绿色营销贯彻落实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服务全程,用绿色营销推动全链革新、实现营销全面革命。当然,绿色营销模式的制定和方案的落地,还离不开农资企业对“三农”的热爱,对农民绿色增收的责任,尤其是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环保追求的重视与尊重。这是农资企业推进绿色营销最强大的动力和最持久耐心的来源。

第3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机制分析

1研究背景

1.1研究意义

当前,随着大众高消费模式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盛行,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日益增多,生态环境、资源需求承载了巨大压力,合理优化消费结构、有效开发消费能力、培育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消费模式以实现消费升级,已成为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我国迅猛发展,以Airbnb、滴滴出行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规模效应对传统经济形成了颠覆式冲击。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其不断发展成熟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消费方式变革的新动能。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新经济,共享经济依托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跨越式资源配置模式创新,达成了交易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理想目标[1]。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业态孕育了新的消费模式,即以收益共享为本质的共享消费新模式,它掀起了新一轮的绿色消费革命,培育了共享消费文化,助力绿色消费实践。具体的,共享消费新模式通过引导人们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变革了以往非理性的高碳消费模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它强调大众参与以提升消费的个性体验与价值感,推动形成自由平等、互联互助的社会关系网,从而增加社会福利[2]。通过对共享经济新模式下绿色消费实现机制的探究,构建共享经济与绿色消费内在逻辑机理,有利于揭示共享经济在协同消费方面的基础理论内涵,丰富其多样化的经济模式内涵。同时,数字经济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分析新时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与行为变化,充实绿色消费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有助于不断培育消费群体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进一步激活新的社会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另一方面,绿色需求有效地化解了过剩产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环保、低碳循环的理念催生了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共享经济的深入实践又进一步巩固带动了绿色、节能、环保的新型消费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关于共享经济促进消费的绿色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共享单车、汽车共享领域的环保效应研究为主流,研究结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罗宾·蔡斯[3]选择了Zipcar、Uber、Airbnb等典型共享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共享参与者的消费行为对解决气候变化、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可能性,以期创造公平合理富裕的生活环境。灵活便捷的共享出行方式迎合了消费者追求新奇、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心理,大幅降低了居民对购买私家车和汽油消耗的需求,减少了汽车闲置浪费,从而降低了大气碳排放,节约能源资源[4]。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估算节能减排量,量化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带来的环境影响[5]。同时,过度的资本扩张加剧了共享产品市场的无限制投放,刺激了消费的过度购买欲望,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浪费,也会稀释共享经济对环境的正外部性。这与王磊等[6]的研究结论相符合,指出汽车共享出行在初期发展阶段能够显著减少空气雾霾,而长期运行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带来的机制传导作用,以避免共享出行的低效蔓延。因而,共享经济的绿色环保效应有待进一步挖掘证据并被人们认可。国内一些学者从共享经济与绿色消费的概念内涵出发,试图建构起二者的理论逻辑关联,因而其研究范式已开始形成交叉态势。刘江翔[7]指出共享经济是新时代倡导全民绿色消费的有效经济模式,二者在多个方面的理念相契合,是实现低碳循环发展的功能载体,并提出了二者在理念、主体、平台和制度层面的互动发展路径。周宏春[8]认为共享经济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从概念上总结了共享经济助推绿色消费的可能性。阳镇[9]指出共享经济背景下消费载体、模式、理念、行为、伦理等发生了颠覆式革命,以适度、协同、可持续消费代替了传统的过度、超前、非理性消费。

2共享消费模式的核心特征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概括,可以看出从传统工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共享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模式的内部运行机理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共享生态实践而孕育出的共享消费模式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其核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新的理论基础。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产权私有化是经济模式得以运行的基础,而发端于平台企业生态圈的共享经济新业态,以平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倡淡化私有资产的所有权而重视商品的使用权分享,以此来实现陌生个体之间的协同价值创造。(2)扩大的消费者福利。区别于以往经济模式鼓励产品私人占有以追求个体效用与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消费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化、场景化消费,增加“个体—平台—商家”多主体维度的共享合作剩余。(3)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伦理文化。共享经济变革了资源配置模式,即“生产产品—消费产品—多次消费”的产品价值实现形式被大众所追捧,形成了一种技术驱动型的循环消费模式,绿色、健康与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成为新常态。

3共享经济促进绿色消费的内在逻辑

共享经济是凭借互联网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而产生的新型交易模式,其实质在于整合了碎片化闲置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在被传统市场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或长尾市场上进行交易成为可能,一些小众、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被重新挖掘并形成扩大趋势,从而扩张了整体市场边界[10]。共享经济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经济模式,在不断促进消费可持续性变迁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绿色发展的共同理念。共享经济之所以颠覆传统的消费模式,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共享经济分离所有权与使用权

共享经济模糊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边界,通过短时让渡物品所有权的形式避免资源的闲置与低效。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发展,可交易产品与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普通固定资产和一般无形资产,即房屋、交通、空间、技能、知识、时间等,共享经济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传统市场中,商品的经济价值决定于自身的所有权,使得成交价格往往偏高。而共享新平台凭借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将供需双方交易的重心从所有权转向使用权,破除所有权的独占性,深挖未被充分使用的时间、空间、物件等闲置产能所具备的潜在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而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将闲置商品的使用权转让给新的消费个体,在增加边际收益的同时,也帮助闲置资源在恰当的时间匹配合适的需求对象,保证了物品的个性化再使用,提高其利用率、延长使用年限。

3.2共享经济整合碎片化资源

共享经济平台通过共享闲置资源,打破原有个人企业独占式的资源配置模式,重新定义了闲置资源的社会化使用规则,促进了供需资源的高效匹配,缓释了供求矛盾,从而减少了产品重复生产导致的资源损耗与污染排放,提高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特性。作为共享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共享经济平台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联结供给者与消费者的双边平台,是一种多对多的多维立体连接中介,拥有强大的搜索、匹配、定价及事后评价功能,使得共享经济分为C2C、B2C、B2B等商业模式,这是共享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的典型特征。在房屋短租、顺风车出行、单车出租等传统产业难以触及的零散化、个性化交易市场中,共享经济凭借共享平台的使用性和易用性的独特优势,实现了简便快捷的交易匹配。通过对闲置存量的高效激活,个人的房屋闲置空间被普遍开发,私人出行不断被绿色共享出行取代,改变了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消费行为,从而持续培育消费者群体的绿色消费习惯。

3.3共享经济降低交易成本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由接近零边际成本模式导致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场所、方式、媒介等,特别是高效率地实现信息搜索与获取,快速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共享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利用闲置资源创造社会价值,消化了部分私人盈余资源和行业过剩产能,这使得其具有普惠经济的属性[11]。共享平台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操控定价机制能够有效兼顾交易成本与供需信息两方面,实现市场在低交易成本下的高成交量以及分散化需求信息的实时引导和利用。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共享市场中的用户增多,平台成交量翻倍,交易匹配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社会福利持续升高。

3.4共享经济拓宽信息分享渠道

来自供需两侧源源不断的信息流支撑着共享经济平台的持续运营。通过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真实信息,形成助力供需匹配的动态信息系统,保障碎片化交易的流畅进行。同时,基于区块链等底层技术架构,交易双方的信用信息“互通有无”,更具可记录性、透明化,规避中间商的“盘剥”,增加消费者剩余。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应对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多数共享平台实施的双边声誉机制帮助消费者及时查看过往的服务质量和历史价格记录,激励服务提供方不断提供优质的平台与产品服务。宽泛的信息分享机制与低廉的信息收集成本优势,使得共享经济大幅规避了以往常见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降低不确定性,保护了消费者与闲置资源提供商这一双边参与主体的共同收益,提高了交易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4结论

第4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们的“天”,是人们最注重提升质量的生活环节,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的饮食能够果腹后,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够吃的绿色、健康,正是如此饮食的研究慢慢衍生出了营养学这一专业的学科,也建立起了饮食行业,多家公司、企业百花齐放。因为人们的需求,食品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想要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就必须要将人们的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势必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食品行业的企业和商家们必须要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让食品从味道、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需求。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视觉上能够呈现的效果同样重要。也就是说视觉上的效果能够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质量好的产品自然而然就能够吸引消费者,但是如果能够让产品的外观就能深深地吸引消费者才是如虎添翼。因此,一定要从食品质量和食品的包装两方面入手,用更加美观的包装设计吸引消费者,来增加食品商品的曝光率和消费者的购买欲,再通过优良的品质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进而达到多次回购的目的,这才是食品商品能够开创品牌、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包装这一敲门砖。《食品包装设计》一书为我们进行了食品包装设计相关专业内容的细致讲解,将食品划分为水茶果汁、甜点糕点、主食等不同种类,共归纳了近40种食品,还将每种食品包装对应的一般规则、特殊禁忌等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进行精讲,从不同的案例想要表达的不同内容进行逐个分析,再将这一类食品包装的特点进行强调,能够给读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讲解,也能够让读者从实际案例中有一个更好的知识积累和运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贴图,可以通过这些图片更好地吸引读者,也让读者们能更直接地了解到食品包装的魅力所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在对包装设计的规则、禁忌及特点的介绍时,运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不同食品包装的色彩运用,如此可见色彩的搭配设计对于食品包装设计的意义所在。今天我们就主要从颜色入手,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其实食品包装的色彩应用不仅仅是一种展现美术和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会应用到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并不难理解,色彩就是物品与人的精神、情感、心理之间联系的媒介,通过色彩的搭配来传达内容,给人们的心理进行暗示和引导,将颜色变成一种语言,更多的利用到联想和象征。想要研究色彩心理学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了解色彩的语言。从基础出发,色彩的美术基础包括色相、色光、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饱和度、鲜度以及纯度、彩度等多个方面,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对食品包装进行设计时,就是通过改变这些基本要素来满足设计的需要,人类对于色彩是十分敏感的,因为颜色能够代表或是影响人们的情绪,这也是色彩心理学的本质。不同的颜色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红色、黄色能够给人一种热情似火、青春活泼的感觉,能够传递出的情感更多是积极、乐观喜庆的;而蓝色、灰色更多的就会让人传递一种悲伤、抑郁、压抑的感觉,这就是不同色调、色系的颜色传递出的不同情感。当然,在进行食品包装设计时还要考虑颜色的联想性、象征性,我们以红色、绿色、紫色、黑色为例:红色能够让人联想到喜庆的春节,也能让人想起流淌的鲜血;绿色能够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美景风光;紫色、黑色更是给人一种夜色的神秘感。

第5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

引言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先进理念及文化的传播者,其观念与行为直接影响群众的表现。经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大学生并未形成绿色消费观,其消费行为尚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对此,应结合实际,挖掘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中的不足,加强绿色消费观的构建,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政已经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时代的一项必然性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关注度处于逐渐上升状态。从政策变化来看,2007年6月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将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能源纳入重点发展范畴,并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了初步分析[1];短短3个月后,我国再次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目标,并从技术角度入手提出可行的发展方法。而从国际层面来讲,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各国经济增长模式、重点经济产业产生了直接影响,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发展经济势在必行。

二、绿色消费与低碳经济关系分析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绿色消费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分析。

(一)低碳经济是构建绿色消费观的基本要求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给予上述要求,传统的铺张浪费、炫耀型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消费观念逐渐被低碳经济排斥,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环保消费、健康消费等绿色消费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政府通过出台经济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人们逐渐形成绿色消费观。以环保消费为例,企业所提供给的产品包装是否拥有环保标示已经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绿色消费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绿色消费观的形成能够起到良好的节约能源作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作用。从本质角度来讲,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另一种体现。当人们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时,其消费行为的产生也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中,促进大学生构建绿色消费观已经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三、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整体偏低

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认知来看,理解不全面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们可能仅了解绿色消费的无污染属性、安全健康属性,而缺乏对绿色消费的可持续性及经济性的了解。此外,由于受到消费观念、获取信息途径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中国能效标识、绿色食品标识以及中国环境标识这三种基本绿色标识[2]。上述状况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在绿色消费认知方面的不足。

(二)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缺失

就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而言,绿色消费尚未成为其主流消费模式。以购物袋的使用为例,在到超市、商场购物时,能够自备购物袋或使用环保购物袋的大学生人数占比相对较少。他们认为,自备购物袋太麻烦,直接使用商家提供的购物袋更加方便。

(三)大学生能够支持绿色消费

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并未建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认知,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排斥这种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由于大学课程较多、业余生活丰富(如社团等),部分大学生并不关注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等信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绿色消费、环保消费尚未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消费模式。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可知,在这个群体中,多数人有着较强的责任感,他们将自身作为社会的重要分子,并致力于为社会做出贡献。当他们获悉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之间的关系后,均对绿色消费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他们会在后续学习及生活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的了解,并尝试以绿色消费观念改善自身的消费行为。

四、低碳经济时代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可借助以下几种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绿色消费观。

(一)加强低碳经济教育策略

作为社会人才的储备群体,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将对其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产生直接影响。基于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观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帮助大学生构建绿色消费观的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快速认知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及构建绿色消费观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加强低碳经济教育策略的应用可按照如下方法完成。第一,教材引入及课时设置。为了保证低碳经济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可从经济学专业引入高质量教材,作为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基本材料。此外,如有必要,还可以通过邀请各高校经济学专家的方式,组建低碳经济教材编制小组,专门为低碳经济教育涉及可靠的教材。而在课时设置方面,为了避免频繁的课程安排引发大学生的逆反情绪,可按照1w/次的频率涉及低碳经济课程的教学频率。第二,教学内容设计。低碳经济教育应在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的基础上,引入当前真实气候变化案例(如温室效应、频繁的雾霾天气)等,强化大学生对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重视,逐渐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观,身体力行,坚决杜绝各种不恰当消费行为,为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微薄力量。第三,实践教学。除了单纯的理论教学外,高校教师还可以运用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快速形成绿色消费观并将其拓展为绿色消费行为。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将某个商场选为调查对象,要求学生通过亲身调查的方式,统计当前该商场商品性质及特征(如环保商品占比),并向商场商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低碳经济时代到来前,该商场的基本商品信息,最后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大学生而言,亲身参与低碳经济信息的调查,跟容易加深其对低碳经济的印象,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

(二)专业教师示范策略

为了促进绿色消费观构建目的的实现,高校各专业教师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亲身示范,带动大学生实现绿色消费,有效杜绝奢侈型消费、炫耀型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绿色消费示范并不是一时之举,它要求高校教师在深入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秉承绿色消费观完成各种消费行为。例如,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乘坐地铁、公交等环保方式出行,运用自身行为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3]。

(三)推行绿色管理策略

除了教师之外,高校本身也是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参照这一。因此,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中,高校可以通过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绿色高校建设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为了迎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可在正确分析高校当前能耗的基础上,投入资金更新相关基础设施,将高排放、高耗能设施转化为环保设施,为大学生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例如,高校可将无纸化办公作为目标,通过逐步取消纸张使用的方式,实现环保目的。如可将各专业大学生的实验报告册转为电子模式,由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邮箱,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将实验思路、实验流程及成果记录在电子实验报告册中,并将其发送至相应教师邮箱。此外,在管理方面,高校还应提倡绿色管理模式,分别于食堂、学生管理等方面推行绿色管理。在食堂方面,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为学生提供可重复利用的环保筷子,同时强调环保筷子的规范消毒及清洗。而在学生设施配置方面,摒弃传统工具,引入环保桌椅、环保床铺等基本设施,充分体现高校的绿色管理特征。绿色高校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合理构建。除了高校外,其他单位或机构也应当承担宣传绿色消费观的责任,根据低碳经济要求,通过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引导舆论方向等模式,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营造必要的环境基础,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不断巩固自身的绿色消费意识,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帮助大学生构建绿色消费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缩短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低碳经济时代要求间的差距,可运用多种有效策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构建绿色消费观环境,促使大学生不断纠正自身的不恰当消费行为,并转用绿色消费观作出各种消费决策,提升消费的环保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宁.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途径[J].民营科技,2014,(10):240-241.

[2]仲琳琳.低碳经济时代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必要性[J].世纪桥,2014,(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