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绿色经济案例全文(5篇)

绿色经济案例

第1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第2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一、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必要性

1、环保理念具有经济性

在食品包装设计领域中,环保理念又称为绿色设计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各设计流程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要求设计成果在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该书指出,食品包装设计思路来源于生活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当前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设计的需求要素较为复杂,普遍可归纳为实用性以及美观性。因此,实用与美观是食品企业设计食品包装的根本原则。但面对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食品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理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生产经营中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该书指出,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是我国食品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环保理念具有科学性

商品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将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包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基于环保理念进行食品包装设计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理念的响应与践行。从促进国家生态健康发展以及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环保理念融入进食品包装设计中也是进一步践行节约资源的新举措。

3、环保理念具有营销性

环保理念设计除了可有效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外,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还具有其它价值,例如通过应用绿色环保的设计工艺、原生态的材料等,可以进一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因设计问题造成的食品污染;此外,可以增强食品产品的营销属性,良好运用环保理念可实现环保思想在食品包装上的具象化,使得环保成为食品产品的营销要素之一。

二、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创新路径

结合该书中关于食品包装设计理念以及实践方法的论述,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环保食品包装案例,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之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食品包装设计的轻量化

食品包装设计轻量化指的是在食品包装设计的根本源头上主张资源的合理应用,严格控制各类资源的浪费,具体包括三个设计环节的轻量化:一是材质选择环节的轻量化。设计主体应当结合食品特征以及产品实际包装需求合理地选择材质,尽量选择质量轻、密度低、可回收、空间利用率高且污染性低的材料,在保障产品保障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例如,利用更加轻薄的材料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如用PET材料替代传统的玻璃材质应用于饮料、酱料等包装中。二是造型结构设计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的造型结构设计是直接影响包装材料利用的关键因素,部分食品企业为了过度追求产品造型结构以及视觉效果的奢华和高端,盲目堆叠材料,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相关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各类食品的包装空隙率,对食品企业的产品包装结构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各食品企业应当推广轻量化的食品包装结构设计,提高包装空间的利用率,杜绝过度包装,推动包装艺术性、环保性以及功能性的统一。三是包装利用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可从产品产销流程出发,思考食品包装是否环保,例如思考食品包装是否便于折叠与开启关闭,从而方便包装的回收利用,或思考食品包装是否足够薄壁化,从而方便堆放与运输等。

2、食品包装材质的创新应用

材质创新是食品包装设计迈向环保的重要表现。金属、木头、玻璃、塑料等材质的选用可能会增加我国环保压力,尤其是无法降解的塑料包装,对环境的危害较大。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推广“限塑令”,各食品企业也应当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下尽快摒弃传统的塑料等包装材质,选择新型的环保包装材质。近年来食品市场流行的“以纸代塑”便是很好的变革案例,例如饮品企业都选择用纸吸管代替塑料饮管等。通过参考市面上部分食品包装案例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食品企业应用新型环保食品包装材质主要基于两个理念:一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降解性。可降解指的是材料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被大自然所分解和消化,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包装材料等。二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循环性。可循环的食品包装材质不仅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问题,更可降低食品包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总之,食品包装设计主体应尽量选择污染小、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此减轻食品包装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3、食品包装视觉工艺的绿色设计

除了要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融入环保理念外,食品包装的外在设计工艺方面也应当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实现绿色化设计,减少包装加工流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印刷工艺方面应当积极选择绿色印刷技术与材料,例如柔性印刷技术以感光树脂板作为印刷版,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油墨印刷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无水胶印技术可直接减少润版液的使用,有效减轻润版液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另外,设计主体还可选用水性油墨、UV油墨、豆油基油墨等环保油墨材料,减轻油墨对包装整体材质的影响,为食品包装的循环、降解等提供方便。二是在食品包装的视觉元素设计方面要积极践行生态设计理念,一方面要保障食品包装能够承载食品基础信息以及营销信息等功能,另一方面也要促进食品包装上的图示、文字等视觉要素可以传播环保理念。例如,在文字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增加“可回收”的明确文字标识,引导消费者自觉将食品包装进行回收处理;在图形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设计出“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图形标识,如常见的口香糖包装上皆有无害化处理的标识,引导消费者用包装包裹口香糖后再进行丢弃处理。

三、结语

第3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本章主要由绿色建筑的起源和概念谈起,同时介绍了国际建筑领域有关“生态建筑”实践和设计的方法。3章,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总结绿色设计的典型国家,在光能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理念等层面的利用。4章,绿色设计中的通风、及水循环系统。

本节阐述了几个与建筑通风相关的概念,随后分享了水循环利用、能源转换的设计要领等。5章,建筑环境中的植被与绿化。从分享国际经验的角度介绍了建筑环境的植被覆盖准则等。6章,绿色材料的应用。意在介绍绿色建筑材料在各种建筑设计中的引入与运用。7章,绿色设计的发展。主要涉及绿色建筑的新思路———“未来系统”,介绍了如何提高绿色建筑的适应性,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以及可持续建筑运营的理论分析。8章,案例分析。9章,教学实践与作品评析。对部分绿色设计的作品进行鉴赏、点评与总结。由于部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建设的状况不断增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种不可逆的创伤。作为新时代社会的参与者,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生态建设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绿色设计。纵观《绿色设计》一书,它不仅向读者阐述了绿色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还向读者介绍了具体的绿色设计案例,例如,德国的埃森RME办公大楼和菜比锡新会展中心、德国汉堡伯拉姆费尔德生态村以及弗莱堡的生态小站,坐落于日本东京的蒲公英之家,美国的霍普兰德太阳生活中心,英国的顿卡斯特“诺亚方舟”和伦敦的绿鸟、伦敦图卢兹的“z”计划等,运用典型的案例来充分说明绿色环保设计的重要性,生动而有力。生态环保建设需要我们协同努力,为创作者提供新颖的思路与空间,从而提高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注意建筑材料的节约问题。

设计师要正确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建设中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问题,明确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善于从各个方位以及各种关系间捕捉问题,把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融为一体。2)现代环境设计应注意天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结合。天然环境即大自然应有的环境,像园林建设一般以天然环境为主,人造环境为辅,在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同时,避免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用人造环境弥补环境的缺口与不足。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也应加强设计师生态环保的理念,从思想深处增加环保意识,懂得在设计中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理念转化为实践,在设计作品中充分展现绿色环保的意识。4)增强社会环保意识,把绿色生态扎根于社会生活空间,营造出良好的现代环境氛围,提升绿色竞争,鼓励符合生态建设的实践,使绿色环境由特殊成为一种自然。

第4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绿色经济;战略定位;价值链

一、引言

现如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工业生产国。饲料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融合加速,中轴作用突出,上下游联动效应明显。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发展,推进饲料工业发展变革。同时战略管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而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因此笔者选取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战略层面对其战略成本进行分析,强化企业的战略定位,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研究现状

1989年,DavidPearce首次提出“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张叶(2002)认为,绿色经济是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过程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的健康,并能获得收益的经济活动。侯纯光、程钰等(2017)认为科技创新是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能源结构效应、投入产出效应来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KenneAhsimmonds(1981)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夏宽云教授(2000)在桑克的理论基础上拓展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对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作了详细阐述,开始了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探索历程。我国学术界对战略成本管理案例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研究的案例涉及各行各业,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现状进行剖析,然后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何蓉蓉(2015)对手机行业的小米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桑克模式对该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最后针对小米公司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A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集团简介

A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集团致力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经过近三十年的创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种改良、饲料营养、健康养殖、肉品加工、价值服务”五大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国拥有七十余家子公司。集团旗下的“唐人神”“骆驼”商标都是中国驰名商标,集团位列饲料、肉类行业十强,跨入中国制造业500强。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1.战略定位分析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传统的成本理念以及成本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司财务发展新的需求。因此,寻求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方式迫在眉睫。(1)A公司机会分析。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日益增大,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也给农产品行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现代化畜禽养殖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步伐。A公司始终坚持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生猪产业主营收入占比一半以上,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其研发技术领先,是国内饲料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2)A公司面临的挑战。我国生猪养殖以散养户为主的特征,生猪行业养殖效率低,规模化程度较低,以致于我国平均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受天气、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原料供应不足或价格持续上涨均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的影响。特别是非洲猪瘟在全国扩散,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控制,重大疫情将对公司的养殖产业产生较大压力,增加防疫成本,影响公司的饲料销量增长。(3)竞争优势分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形成了种猪繁育、饲料营养、生猪养殖、肉品屠宰加工的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生产研发技术体系、先进高效的生猪养殖管理模式,以及较高知名度的肉品品牌。公司根据成本、效率、环保、团队等条件综合考虑,完善了“1+3”自繁自养养猪模式,风险相对可控。并且该公司确立了未来成为中国猪料大王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在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时,迅速建立起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4)竞争劣势分析。在我国,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使得行业整体养殖效率低下,生猪养殖以散养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低。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同时产能利用率低。整个集团饲料产能利用率不足一半,致使其低成本的优势没有通过产能发挥出来。市场占有率不高。公司近几年的发展,靠的是公司数量的快速扩张,在局部区域并没有取得与大公司相称的市场地位。

2.价值链分析

随着经营环境越发错综复杂,A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其高效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缺少一致的数据口径及完善的流程;各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和数据共享程度较低;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管理层难以获取信息;数据挖掘深入性较低。所以,A公司的成本管理创新模式势在必行。在我国,生猪全产业链条协调发展仍不够成熟,多数大型企业基本能够做到上游产业链协调发展,以A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仅仅只能做到概念上的全产业链模式。A公司产业链布局属于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最上游是育种和养殖,并且它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产品附加值高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所在;产业链的下游是屠宰加工和消费,附加值相对较低。

四、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战略定位及成本动因角度

基于前文分析,A公司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在采购、生产、储运、销售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多方位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简化业务流程,通过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高效的团队管理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与此同时,致力于施行“1+5”成本管理理念。以营销投入为主,以顾客为中心,在工业化养猪理念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一种新模式,1+5养殖模式结合智能养猪管理系统,使得出栏率增加,成本费用管理效率提升、单位成本降低,发挥A企业的低成本优势。A公司销售主要集中在饲料板块,但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内,饲料行业企业数量由一万两千多家下降为六千多家,淘汰了50%,意味着饲料行业竞争进入“红海”时代。“好产品、价不贵、服务好”是集团近两年升级的经营新理念,集团独创的“1+5”成本管理理念将为集团完成连续三年增长30%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成本支持。

(二)价值链角度

面对A公司对精细化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紧迫需求,公司必须加快成本管理创新,打破现有成本管理理念方式。A公司在此需求下,结合自身企业特性,创建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分别是:数据应用层、企业数据库层、企业标准层以及系统平台层。同时,销售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对销售费用的管控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关注的环节。因此以网路平台为基础,通过线上商城进行销售的模式,缩短了销售环节,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向现代化生猪产业链转型,形成产业链系统拉动效应。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战略,通过投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提升市场份额及核心竞争力。集团实施分线经营,走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之路,与多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外资提升研发能力和物流网络建设能力,在湖南省形成产业链一体化规模优势。

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的效果评价

(一)大数据平台促进成本管理

A公司目前形成了以饲料、养殖、肉品深加工三大产业为支柱的生猪全产业链完整布局,最终打造出了全产业链快速发展的竞争发展模式。通过改变原有的养猪模式,快速增加生猪养殖规模,为做强生猪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上半年,公司销售生猪50.85万头,同比增长60.9%,业务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公司加大饲料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发酵饲料技术,降低饲料成本。“1+5”模式养猪效率是传统养猪场的3倍以上。由于农牧行业是微利行业,近年来为了节约成本,A公司在机制与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各环节成本进行严格管控。开发了智慧猪场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成本进行精细的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助力了绿色养殖,使得成本测算更加精准,随着持续推进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加大内部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费用。企业的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成本管理至战略层次,不仅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也增强了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企业“1+5”模式等策略得到了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与此同时,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链发展

公司建立了肥料处理基地,实现了污染零排放,通过有机肥获取经济增加值,有效解决养殖的环保风险。封闭储运降低污染风险。散装饲料运输车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全程采用密封设备,防止饲料与外界接触,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污染。肉品盈利能力不断改善,产业链优势明显。学习借鉴优秀商业模式,不断提升肉品产业的竞争力,夯实“饲料—养猪—肉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上半年,公司肉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4,971.18万元,同比增长99.57%;实现毛利5,196.86万元,同比增长45.55%。散装运输降低包装成本。另外,现今饲料包材大多以塑料为主,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采用散装运输免除了饲料包材的使用,也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六、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下的战略成本管理指导公司注重环保的投入与治理,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A公司打造了现代化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二十余年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持续变革创新迎来了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保持高速的收入增长及利润增长。深化产业链改革,实现了由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到现代化生猪产业链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蓉蓉.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5.

[2]李艳佳.煤炭企业的绿色转型现状分析———以甘肃省华亭煤业公司为例[J].经贸实践,2016(8):21-22.

[3]吴丹丹.战略成本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第5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绿色建筑教育

一、引言

为了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单一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为主的模式转变,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运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是以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坚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与指导性文件,为实践和推广绿色建筑奠定了基础。2016年2月2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绿色发展已无可争辩地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我国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现有课程体系缺乏绿色建筑的教育教学内容。许多高校只在少数学科专业方向提到绿色建筑教学,如暖通空调方向,大多数土建类专业学生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综合工程观。在此背景下,考虑绿色建筑教学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在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急需将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和相关技术及应用,落实并贯穿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为此,我们从2013年以来,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有意识地开展绿色建筑教育及应用课题研究,并于2017年申报立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绿色建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关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1)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2)学术学位: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相对应。学术型研究生接受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维护及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关于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1)传统建筑: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改造自然,很少或没有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等问题。(2)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教育应强调基本理念与理论体系,包括绿色建材与节材、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绿色施工及运营管理、绿色结构中的装配式结构、绿色建筑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绿色建筑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绿色建筑综合案例分析等。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土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教育具有促进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政治和经济价值。绿色建筑是土建行业追求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点多面宽,覆盖工程建设多个相关专业;另一个特点为综合性强,不同专业知识融合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才能实现绿色设计和建造。绿色建筑教育的目标至少应包含技能和工程观两方面的教育目标。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专业知识集成应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在解决复杂工程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研究课题,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持续工程观、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担当。

二、坚持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绿色建筑教育应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特别适用于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教学。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土建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等)本科生中,开设《绿色建筑》专题讲座、《绿色建筑技术》自主学习课程、《绿色建筑技术概论》及《绿色建筑检测与评价》考查课程等。还专门购置了清华斯维尔绿色建筑应用软件,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上机训练。我们在绿色建筑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研究生帮助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工程案例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预先设计希望学生探究的相关课题开展教学。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建筑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年)、《绿色建筑综合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绿色建筑自主学习任务书》(自编讲义)。还参编了《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知识》、《绿色建筑实操技能与实务》、《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等绿色建筑工程师职业培训教材。《绿色建筑检测与评价》教材也已经学校立项编写中。在绿色建筑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还帮助制作完成有关教学课件,辅助讲座、面授教学;同时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学生借助手机、电脑等自主完成预习、课后作业及案例的学习等。

三、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引领学生绿色建筑发展创新实践

建筑业的科技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转型经济引发的科技革命即绿色发展。而国家在建筑业转型发展中推广科技进步的重要导向就是绿色建筑。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工程建设带来的资源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近二十年我国先后启动了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等具有战略影响的绿色建筑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以后,直接参与大量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建设,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工程问题,只有具备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此,课题组老师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中,将绿色建筑理念和相关内容融入课题中,有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获得立项并已完成验收结题。建筑业的科技发展另一重要方向是数字经济引发的科技革命即数字科技。数字科技对建筑业的影响一是数字建筑,二是数字建筑业(即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全面推广数字技术),其发展路径首先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此基础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在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是提高与创新的加分项项目。为此,近年来我们先后与清华斯维尔、北京谷雨时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广联达等多家软件公司合作,建成本地区第一家BIM培训中心,不仅面向社会开放,更面向校内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放。培训中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集聚各类服务和产品资源,以搭建为盐城地区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和产品的“云平台”,实现纵向全价值链业务的整合以及基于各个细分领域的横向产业链协同,实现SaaS服务集成与应用推广为目标。我们还编著出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培训教材一部。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建筑与结构毕业设计》等课题,并参加了全国毕业设计大赛,2018年获得二等奖4项。

四、坚持产教融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土木建筑工程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建设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都是空前的,从而出现大量的在建或新建工程中的意外事故,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建设事业已经趋向饱和的发达国家,正面临着空前的工程结构老化裂损,存在亟待进行大范围加固处理的压力。因此,学习和应用土建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老旧土建工程破损分析与处理技术,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和工程师们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为此,我们主持由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编写《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2018年1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们主动与地方企业如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江苏保利来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横向科技合作获得江苏省检测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通过与企业建立的科技服务合作平台,参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图书馆工程获得住建部低能耗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科技示范项目,主持完成盐城市先锋商业中心一期工程等多项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咨询服务,为有关建设单位争取数千万绿色建筑专项补助资金。研究生还直接参加一些工程专项设计项目,如完成盐城市碧桂园开发建设的雍锦华府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设计等。同时通过平台和团队的建设,有力推动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有效实现满足建筑设计施工企业多样化服务需求的产业服务平台,促进建筑企业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目标。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