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绿色交通技术精选(九篇)

绿色交通技术

第1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大。可以说,在我国人民生活如此“快节奏”的今天,我国公共交通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因此,公共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实施城市清洁空气工

程,有效的减少和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堵塞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是推进我国部分

城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绿

色”公共交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明确地提出我国发展绿色公交的

总体目标。

关键词:“绿色”公交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与人们的

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交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城

市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的交通问题,如:城市交通资源十分紧张、公交车拥挤不堪、

道路的扩张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交通能源供应紧张、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恶

化等。因此,怎样既能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人们出行困难问题,又能节约能源、

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是当前我国面对的首要问题。提高我国现有的

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变得十分

必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的所谓“绿色”公交多次被提上议程。它对于解决我

国的交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走最经济的路线,

我国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在城市客运的交通过程中将快速、大容量的大公交作

为主要交通工具。尽量减少其他交通工具的使用,如此一来,达到了减少我国私家

车数量,合理地控制我国城市汽车总量的目的。

一.我国绿色公交的现状

如今,在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外出时通常弃私家车而选择乘坐公交车。

然而在中国,虽然公交车在压制私家车发展、节约道路土地两方面起了作用,但是,

由于公交车较为老化,不能及时的更新换代,使得公交车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

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反而会坡坏城市生态环境。因此,现如今我国公交车量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必须得到提高。由于公共交通更看重绿色程度的提高,因而优先提倡

“绿色”公共交通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发展绿色交通,必须统一考虑到三个方面,即文明行车、绿色管理和绿色技术

应用。因为这三点在发展我国城市绿色交通的过程中都各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绿

色技术在发展我国绿色交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节省原料,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

染。文明行车主要是对道德以及责任的一个体现,它包含了优质的服务、绿色消费、

社会和谐以及让乘客宾至如归。绿色管理主要是通过优质的管理使得公交车的环境

友好程度和安全程度得以提高。我国现今实施的一些“绿色”公交的措施,使得游

人在出行途中的舒适度得到了提高,它也提高了各城市的城市形象。

(一)、绿色公交技术的应用

清洁能源技术被作为绿色公交技术中的首推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

排放,也可以让各种车辆(如:清洁柴油公交车、电车、天然气动力公交车、混合

动力公交车以及燃料电池燃料公交车等)采用清洁燃料,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减

少或基本没有尾气排放。

发动机可以看作是车辆的心脏,因为他掌握着车辆的油耗及运行状态。由于汽

车的发动机对汽车来说不可或缺,因此改进车辆的发动机也有利于我国绿色公交的

发展。我国的绿色公交强调必须应用优质的发动机,因为它可以节省油耗、减少排

放,并且运行良好;它的启动和运行都十分平稳,振动相对较小,因此可以减少噪

音污染。

此外,绿色公交技术要求公交车驾驶员拥有优良的驾车技术。这就要求驾驶员

们在平时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能够平稳行车,保证乘客们能够安全和舒

适地行车,同时,他们还要在行车过程中有效地降低车辆备件损耗以及耗油量。对

此,城市公交公司部门可以不断地采用一些公交车驾驶的技术竞赛,以此提高员工

们的驾驶技术。

(二)、绿色管理

加强车辆维护保养、规范运行、车辆按时淘汰和更新、减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

染等都是公交车辆的绿色管理的内容。

为了使公交车辆规范运行,各城市公交公司在绿色公交管理要求上加上了公交

车辆不许再市区鸣笛(除特殊情况外)这一条,并在夜间的某一时段内关闭自动报

站系统,以此来减少噪音污染。

在减少公交车的尾气排放方面,绿色公交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已逐步淘汰了一

些高排放的公交车辆,并积极推行使用低排放的公交车辆。

在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方面,我国各城市公交公司对公交车辆的设备性能要求较

高,它要求公交车辆的设备和性能必须优良无缺陷,当发现公交车出现故障时,必

须及时进行保修,以此维持设备的良好的运行状况。这样一来,我国的公交车基本

上能杜绝上线车辆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情况。

此外,我国的公交车应当定期淘汰和更新,这样有利于公交车辆在运行时保持

良好的状态。

(四)文明行车

文明行车也是绿色公交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公交行业的生态文明。安全行车

是文明行车的首要内容,它是创建绿色公交的首要前提。因此,公交公司需要强化

全体驾驶人员的职业安全学习,使他们能够在思想理念上确保安全地行车。坚决避

免开车赌气、霸王车和酒后驾车等行为发生,避免开快车和飞车,以防发生事故。

二.我国“绿色”公交发展对策

(一)、加快和推进我国“绿色”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为了减缓我国交通拥堵、

减少尾气排放、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我国必须加快和推进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

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共交通系统。

(二)、加速我国公交车辆的报废和更新。我国各城市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大公

交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公交的投入,使得我国各城市公交车辆的装备水平不

断提高。

(三)、优化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公交线

路需不断向市区、城区扩展。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同时不断调整我国各城市原

有的的公交线路,是公交线路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提升我

国的公交满意度。

(四)、推进和实施公交IC卡、优惠公交车票价。

(五)、推广和使用我国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的公交车辆,同时不断调整我国的

公共交通能源结构。使用CNG清洁能源作为公共汽车的燃料,可以减少许多有毒

有害气体的排放,这样不仅有益于环保,同时也解决了燃料紧缺的问题,其环保的

社会效益明显地显现出来。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绿色”公交已经成为我国未来交通

的发展方向。为了建设我国的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我国各城市必须有效地改

善城市交通环境,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为了有效地保障我国城市

绿色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必须坚持环保、节能、安全、经济的绿色交通理念,

并努力地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贯彻和执行各项有关“绿色”公交的政策。这需要我

国全民参与,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绿色公交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交通与

社会同步并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萍,臧丽丽,孔庆娜,张雍,刘健.杭州市绿色公交现状和发展对策[J].今日科

技,2009,11:44-45.

[2]本报记者梅杉.唱响“绿色公交”之歌[N].大连日报,2010-12-13A03.

[3]孟旭.北京奥运会与绿色公交工程[A].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

协会、中国太阳能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国际氢能协会.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青年氢

能论坛论文集[C].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太阳能学

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国际氢能协会:,2003:3.

[4]丁炜.绿色公交,绿色客车,绿色发展[J].人民公交,2013,05:94-98.

第2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RFID;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汪振双,男,生于1982年,辽宁岫岩人,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材料经济学;;王立国,男,生于1957年,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

1引言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绿色建筑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因此必须保证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健康、经济和舒适等特征。目前,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主要关注最大限度地满足“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但在管理层面上不完善。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一种集成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设信息化方法,贯穿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管理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BIM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可视化展示、碰撞检测和施工进度模拟等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赵彬指出BIM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项目管理的缺陷,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具有优越性;纪凡荣等指出BIM技术能促进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可视化管理。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还较少。

本研究结合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征和实际需求,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技术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BIM技术和RFID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架构和实施流程。

2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研究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涉及到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和维护阶段信息化管理。因此,在整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商要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认定标准,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度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绿色度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并做好生产量、销售量与库存量管理。

2)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也较多,传统粗放式的建筑材料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需求,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应实行精细化管理。

3)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选购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管理十分重要。此外,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大量的建设信息和绿色材料及其制品的信息需要提供给物业方,便于绿色建筑项目后期的维护和更换绿色建筑材料。

鉴于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殊性,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可归结为可视性、精细化、协同性和可追溯性(见图1)。

3绿色建筑中材料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契合性分析

为研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和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行分析。

3.1三维可视化方面

三维模型能够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可视化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模拟等。绿色建筑项目,在户型的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的选购、施工方案和材料现场堆放管理等方面,对于直观的三维模型需求更高。而BIM技术能够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直观的绿色建筑材料三维模型和施工模拟三维模型,满足绿色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三维可视化方面的需求。

3.2协同管理方面

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商对整个项目的建筑材料进行协同管理,整个项目形成一条工业化的产业链。在设计阶段,业主、施工单位和材料生产商就要参与整个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研究,用以制定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施工技术方案和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方案。项目中所用绿色建筑材料,对全产业链上项目的各参与方协同管理的要求更高。采用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协调项目建造过程中各参与方获得有效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信息。

3.3精细化管理方面

绿色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需建立精细化的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以便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及时准确的查询、订购、使用和生产绿色建筑材料,实现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对绿色建筑材料需求和使用的精细化管理。BIM技术能够建立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实现对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使用和维护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能为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信息实现共享,打破建筑材料管理的信息断层。

3.4信息的可追溯性方面

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对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维护,更换和调整,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信息,材料功能参数信息和施工方案等工程历史信息对绿色建筑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BIM技术能够详细记载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详细的工程信息和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在发生工程变更时能够在BIM中详细地记录,并对绿色建筑的绿色等级迅速地进行评价,这些优势为绿色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材料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4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架构

4.1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构成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基础是信息传递的标准化。鉴于BIM技术的优势和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求之间的契合性,在国际协同工作联盟指定的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基础上,构建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根据IFC标准管理层模型,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管理层、数据交换层、BIM模型层和基础数据层(图2)。

4.1.1应用管理层

应用管理层主要基于BIM技术三维模型实现对绿色建筑项目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和绿色建筑材料模型的管理,以及绿色建筑在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历史信息追溯和运营维护信息的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项目开发的各个参与方均能够从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模型中提取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交流,整合各方管理资源,并用于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决策。

4.1.2数据交换层

数据交换层主要实现基于终端设备和网络的BIM技术模型的数据传输和管理功能。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的协同管理,构建网络信息传递平台,建立“云”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同时,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为BIM技术的数据交换提供硬件支持。

4.1.3BIM模型层

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建造之前订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确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比较不同的竣工模拟模型。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模型更注重绿色建筑材料库、绿色建筑材料的三维模型和施工技术方案模拟模型的构建。根据绿色建筑项目对建筑材料管理的要求,本模型层设置了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核心模型,以满足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需求。

4.1.4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主要实现基于IFC文件格式的不同软件的模型数据转换与管理。利用BIM技术模型实现绿色建筑材料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BIM技术模型信息在不同的平台应用和转换。因此,建立统一的文件格式是基础。针对绿色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涉及到的材料生产信息和功能信息,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信息,以及建筑和结构设计模型信息,架构体系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IFC格式进行存储和转换,以满足在同一平台上对BIM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项目竣工后,BIM建筑材料信息数据库为项目后期的运行好维护提供了资料,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参考并形成循环反馈,最终成为更为庞大和丰富的BIM数据库,提升企业、行业和国家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整体水平。

4.2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实施

无线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基于RFID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和无纸化等优势,利用RFID标签不断采集扫描信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BIM平台进行信息交换。置入的RFID标签具有唯一性和可扩展性,在设计阶段将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等添加到BIM,实时显示绿色建筑材料、构建和建筑项目的可视化,自动存储信息形成BIM数据库,以便在储存、运输和施工吊装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管理。

4.2.1材料生产运输阶段

绿色建筑材料出厂附着相应的RFID标签,绿色建筑材料的信息通过读写器被扫描传输到BIM中,通过BIM对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管理。有助于生产商和供应商实现材料管理零缺陷和零库存的管理目标,在运输过程中可根据材料的储存区域和材料可视化模型,优化材料的运输车次、路线和顺序。

4.2.2材料施工阶段

通过RFID标签追踪监控材料储存吊装的实际进程,对材料的入场和施工进行管理,并通过云平台及时传递信息,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可能造成的错误和疏漏,如在材料进场检查时,直接利用设置固定的RFID阅读器自动采集数据,对材料进行管理。

4.2.3材料运营阶段

在物业管理中,通过RFID标签上材料的维修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材料的位置,并将每次维修信息记录到RFID标签中,同时将维修信息集成到BIM物业管理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对绿色建筑中各种材料运行状况有直观了解,便于维修和管理。

4.2.4材料拆除阶段

当建筑的寿命期结束时,在拆除过程中,利用RFID标签和BIM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构件中的材料是否可以回收利用,对拆除的材料进行回收管理,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第3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第4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有效降低汽车维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有效推动‘绿色维修’工程,才能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到维修市场。”亚大科技总经理蔡云华的此番话语,体现了整个后市场各方人士的积极态度――无论是汽保协会,还是汽保企业、汽修企业――大家都在用行动响应并践行着“绿色维修”。

政府在行动

政府部门的行动,引领着“绿色维修”的实施方向。

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之“十大重点工程”中,提出了绿色维修工程,要求“针对目前我国机动车维修业的环保状况,从机动车维修业的废物分类、管理要求、维修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加强机动车维修的节能减排,重点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机油、废旧蓄电池、废旧轮胎等废弃物的处置和污染治理。”2011年,交通运输部开始试点推进绿色汽车维修技术,并根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374号)对绿色汽车维修技术所需主要设施设备和材料,实施资金补贴,一些绿色汽车维修技术应用项目相继获得了资金支持。

协会在行动

协会的行动,是“绿色维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催化剂。

为响应交通运输部号召,保证专项补贴资金确实应用到技术性能优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维修所需设备,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推出了“汽车绿色维修设备技术性能、能源消耗、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同时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绿色维修――汽保行业在行动”系列活动。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田国华副会长强调,“‘节能减排,绿色维修’是国家和行业的长期政策,汽保行业涉及‘绿色维修’的技术与设备,对减少污染、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研发更多、更好的汽保设备,向社会展示汽保行业对支持‘节能减排,绿色维修’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大家在行动

大家的行动,将“绿色汽修”汇集为一股强流。

第5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一)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选择具有较好基础条件的公路、港口、场站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提升绿色建设理念,实施绿色优化设计,强化绿色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合理使用绿色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

(二)积极推广应用绿色交通运输装备

加大城市公交车辆、出租汽车以及营运客货车辆、运输船舶的结构调整力度,合理提升节能、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的拥有比例,强化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准入工作,推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车船,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船,稳步推进运营车船的标准化改造,推广使用港口、场站设施装备和运营车船的节能减排技术。

(三)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

积极发展集约高效的物流运输组织模式,重点探索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的合理路径,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水铁联运。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的线网布局和站场布局,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稳步发展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切实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进建设适合特色的现代有轨电车和“水上巴士”。有效引导公众低碳出行,切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绿色维修和节能驾驶培训工程,积极推广使用节能降耗产品和操作经验。

(四)推广应用智能交通与信息化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技术,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强化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港口车辆和装卸机械智能化调度系统和无纸化作业、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工程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完善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在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中,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和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第6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关键词] 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法制化 标准化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的内容

1.集约资源。集约资源就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如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和原有物流硬件设施的兼容问题,结果新的修起来,旧的就弃置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绿色运输。绿色运输一方面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4.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6.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

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政府的重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物流设施选址规制。现在建在市中心的物流中心多搬迁到城乡结合部,并把新的物流中心建在交通主干线和支线的结点上,即减轻了城市内道路的运输压力,也增加了运输的灵活性。

2.交通规制。为保证城市中心的空气质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不断强化污染源的控制,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对交通进行规制化管理。

3.法制化。2006年10月4日,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了《关于环保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附加了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意见》规定政府应优先采购清单上的产品,以实现绿色化管理。

4.标准化。我国政府已经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5项标准等同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并于1997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三、我国绿色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和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绿色物流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其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1.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人们普遍的意识薄弱,对绿色物流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2.政策法律法规等还跟不上物流的发展,尽管有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但条款还不够细,还不能规范所有的与绿色物流相悖的行为。

3.技术落后,不成规模。目前我国的绿色物流处理技术、管理技术还都停留在起步阶段,还不能与世界接轨,不符合ISO标准的要求。

4.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挂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处理起来就很困难。

5.所制定的绿色物流方案缺乏权威性,中央政府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关,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这成了制约绿色物流发展和实施的瓶颈。

四、今后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

1.从观念上认识到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2.开展一贯制运输和共同配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一贯制运输可以减少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共同配送可减少污染,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

3.开发绿色物流技术。绿色物流观念的改变和经营的推行,更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而我国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相比,大概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

4.制定绿色物流法规。制定和颁布这些环保政策或法规,既可以成为企业的压力,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物流企业经营者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明确方向,克服障碍,推动绿色物流的顺利发展。

5.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滞后,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急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路岷山: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6(6)

[2]陈建波: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6(27)

[3]范小静:浅议绿色物流[J].当代经理人,2006(9)

[4]陈文汉主编:电子商务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绿色交通Hierarchy),其主要论点为“绿色交通等级层次”,即绿色交通工具使用的优先级。对绿色交通的定义从单纯的交通工具的绿色化,延伸到了交通方式、交通材料、交通观念等三个方面,对绿色交通予以新内涵,并就新的定义下的绿色交通几个方面以及其建设做出探究。对现代交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的更为综合、全面综合的绿色交通理论。

关键词:绿色交通 新内涵 发展 探究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33-02

1 绿色交通定义的探究

绿色交通,对其规范的定义,先目前还未达成权威性的共识。而绿色交通又可以说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绿色交通旨在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的发展,在满足正常交通的通达、通过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为高效地利用能源,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得城市更为适宜居住,满足可持续发展,力争构建交通系统的和谐。

1994年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其主要理论仅从交通工具一个方面对交通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论述。而交通是个多元化的体系,绿色交通的实现更可以从交通材料、交通能源、交通工具乃至交通观念等多个方面去认识和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它又是交通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现在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和谐建设的必然之路。绿色交通其本质,是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以最小的能源损耗、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和社会的交通需求。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保证交通畅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这些目标的实现,更是仅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改变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发展综合的、多方位的绿色交通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2 绿色交通实现的几个方面

除了已有的交通工具方面去实现交通系统的绿色化外,还可以从交通材料、交通能源、交通观念等方面去实现交通系统整体、全面、综合的改善与发展。

2.1 绿色交通材料

(1)交通设施材料的绿色化

交通系统的的建设,离不开交通建设材料。现目前很多交通设施的建设,材料选用达不到对环境友好的要求,设施的利用也未能实现高效的目标。在的交通系统的发展中,应该把绿色交通的思想融合到交通材料的选用、布局、利用中去。

交通设施的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交通建材,现目前还是停留在使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物等传统建设材料上。这些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更次生了很多的污染源。例如,刚性路面(包括水泥路面)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扬尘现象严重(如沙石路面),危害公共交通及生活环境。据研究表明,如若车辆在柔性路面上行驶,则既能满足旅客舒适的要求,而且产生较小的噪声,因此这种柔性的沥青路面的研发与推广就成为绿色交通实现的一个途径。又如,在道路照明方面,道路照明设施的建设、布局应尽量发挥照明材料的配光特性,取得较高的路面反光的亮度和较好的光线分布的均匀度,并注意尽量限制产生眩光。这样,既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又节约照明设施的使用。

(2)交通工具材料的绿色化

交通工具的绿色化,是指力争在交通工具的生产制造、使用运行等各个方面,做到材料对环境的无污染、低能耗又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交通工具的绿色化,以汽车为例,是要争取做到从原件开始的一系列材料,以及使用过程中基本无污染、低能耗且对环境友好。并且积极发展废弃淘汰汽车的的回收利用率,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避免材料资源的浪费,又要避免对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衡量一个交通工具是否绿色化,其制造材料是否可以、是否方便于回收和再利用,也是一个要求。

2.2 交通观念的绿色化

从发展交通系统绿色化的整体来看,交通观念从原来的通行转变到绿色交通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而绿色交通观念,其中公交优先观念尤为重要。

现目前有部分人认为,公共交通是穷人的交通,是低层次生活的选择。然而,我们必须马上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共交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面对日益拥挤堵塞的交通现状,建立快捷、高效、舒适、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自然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交通的必经之路。

当然不可否认,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引起重视,但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有限,乃至不尽人意。即便许多区域的表面看上去公共交通拥挤程度很大,但客观上看其使用率和利用率还很低。而城市公交系统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提高城市公交对民众的吸引力,要用最新的技术、材料和管理模式装备城市公交,推进它的环保化、高效化和节能性,以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快捷的目标。让更多的人从实际上认识到公共交通的优越性,从而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公共交通的认识,从行为意识上向绿色交通靠拢。

2.3 交通能源的绿色化

交通工具的使用运行离不开能源。现阶段,在能源使用方面,人们已经有所觉醒与注意。如汽车尾气排放,其危害性已经被人们重视,为了避免尾气中的金属铅污染和废气量的较小,无铅汽油和尾气净化器正在各大城市强制推广,但它们只能被看做是“事后”一种补救措施。使用绿色燃气汽车,从源头上减少由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以及烃类引发的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等对空气的污染。因此,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甲醇和乙醇等醇类燃料,作为环境友好的机动车燃料正逐步推广。尽管如此,只要有燃料直接燃烧,就难免会有氮气(N2)与氧气(O2)在高温高压下化合,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就难以避免。想要到达标本兼治的效果,还是太阳能、电能等绿色动力,以及环保的新能源的研发,才是解决交通能源绿色化的根本途径。

3 绿色交通建设与执行

政府的能力、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公众参与的程度,是绿色交通建设与执行的三个关键的方面。

3.1 政府的能力

在各级政府方面,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交通法规体系,使其有效的适合当前和今后发展,以及如何依法行政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绿色交通应该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选择和坚定发展的发展模式。为此,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候,要有意识的引导和指导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建设以及交通工具、交通建材的使用向着绿色交通的方向发展;要在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标准、规范等方面为绿色新交通体系进行全方位引导和鼓励;还要发挥政府机关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广大市民中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市民积极地参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与维护。

3.2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绿色交通快速起步与高效发展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绿色交通的概念深入深化前,交通系统的阻塞问题是交通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发展与运用关心节点,旨在怎么样使交通通过、通达功能发挥的更好。随着综合绿色交通的建设与执行,应逐渐将发展目标转化到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实现上,环境、资源以及高效问题应逐渐列入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位置。为了构筑绿色交通系统, 需要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包括交通本身以及与交通有关的建材、能源,车辆生产与工程建设等科学技术支持。

第8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中华儿女》:戴先生既然希望致心一处,从当时进入那个曾经不合时宜的冰蓄冷行业,到今天近百亿的区域集中供冷投资和近亿平米的公共建筑服务合同面积,已经摸索出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发起这个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戴思嘉:从零散服务的单体蓄能项目到数千万平米大型综合建筑群的区域集中供冷投资;从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拿着几个专利,到一个在蓄能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系统知识产权并填补国家技术空白的部级新能源高新技术民族企业。与大多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的故事差不多,大家虽然都朝着选定的方向前行,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十年一程如铁般的专注,在这个过程中不间断地顺势而为才是主旋律,你做的事对国民经济的价值是什么?你做的事对社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贡献?你做的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一个历史阶段的贡献是什么?和平时期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的贡献是什么?绿色低碳于今天环境的现状来看必须把它当成一场战役来面对。这场战役的核心就是有战略及战术的规模化快速落地。

《中华儿女》:那么现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大势所趋了?

戴思嘉:“十二五”初期,面对国家已将绿色低碳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时,我就在琢磨,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整体节能减排需求,因为单体作业、各自为政、缺乏资金、模式落后等已经让低碳工作现状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绿色低碳产业链本身及其连带产业之庞大规模,所带动的巨量经济和就业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已经上升到了国家之间的层面。

酝酿多年的《京都议定书》背后,是因本国地理和能源条件在绿色领域先行一步的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足以影响政策导向急于套现的巨额资本;两大碳减排权交易所提供的退出窗口由于买方国家有限的市场规模也没有预期的满意,只好一边坚持,一边暂时延续老路进入中国套现;政府层面上美国、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巨额投资和政策配套除了创造就业,更多是国家能源独立和干扰别人能源独立的战略地位体现;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体量虎视眈眈。

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依靠单枪匹马的分散式发展就显得单薄了,需要进入集群式冲锋作战的时代,需要进入国家战略。这个集群实际上在2012年初就酝酿成型,重心是思考绿色低碳的全面覆盖与城镇化发展的结合,考虑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以及标准的先行,欧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已有计划分阶段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总是后知后觉,这些工作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在做。没想到党的十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的高度,感恩祖国发展特殊的历史时代给予我们这群年轻人报效祖国的历史性机遇。

《中华儿女》:听起来在这样的合围之势里我国不容乐观啊?

戴思嘉:从方向和重要性来说,生态恢复,绿色低碳城镇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产业低碳升级涵盖了国家“提高民生、培育内需、能源安全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国家主要战略。但我国以体量和庞杂、粗放型发展的惯性持续存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虽有意识调整,却根本难以找到结构,更多地方和企业还是在急功近利。对于竞争,与其单纯民族主义妖魔化对手,不如思考如何从经验中有前瞻性地解决一些基础问题,铺垫一些基础。

比如:1、如何避免重蹈过去30年间外资加技术在催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实际通过资本限制技术更新创新,在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并限制我国一些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在集群中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板块就是希望能提高集群内优秀中国企业的谈判能力及研发能力,以提高自身造血机能促进发展;对研究院的设立旨在提升对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的评估和创新能力;两者结合,为集群内企业输送血液,通过这个既聚合又开放式的技术进化板块,发掘技术创新、进化,衍生各种技术集合创新。

2、如何克服专利环节劣势,避免被各种机构、国际法规通过控制专利从源头上占据最大利益的同时,遏制我国同类产业发展。

在预防一些国际企业有组织大规模收购国内院校研究机构专利同时(太可怕了,国外一些机构已经有组织有预谋的在很多产业无上限的收购覆盖我们的专利,10年后会怎样)。集群会加强围绕技术创新专利相关的体系建设、战略制定、法务、评估、融资、产品化的服务平台建设。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引起国家重视的产业战略。需要无数前瞻性的团队战略思考并持续坚定地走下去。民族产业是长期的。

3、如何在竞争中开展合作,争取我国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就技术引进、管理经验、资源互补领域,与海外研究机构、意见领袖、政府组织在集群下设的产业发展交流板块建立官方、民间沟通的产业发展平台。

4、如何协助政策和市场规范制定者,通过完善一系列规范为绿色集群企业塑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

这应该是一个所有关系方集思广益后,经过时间彻底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一套各方认可的、清晰明确的、能系统化不断修改完善的规范集合。集群的全国减排数据中心功能将为这套规范提供讨论、制定、决策的部分依据。

另外,你光顾中国是不行的,要看全球。这是一场全球化的竞争,是一次改变定位的机遇,我们不能老是被人喊打。我们做好自身的低碳覆盖后,能否把中国的先进低碳发展模式推向全球并成为领导者?能否建立全球规则?这是一次大商业机遇,同时能否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为周边国家提供整体减排服务,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只要提到节能减排就首先想到中国老大哥。完全可以啊!

《中华儿女》:“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明白,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集群了哪些机构?有哪些功能?要做什么事情?

戴思嘉:首先,它的实体是由高灵能源发起并联合优势企业,落地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

它的定位,是在中国建立全球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三个领域为主导的国际化产业链,主要包括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等产业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链条,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各类交易孵化平台为产业聚集核心,依托技术和金融为产业发展动力源,在前海独特的政策影响力下完成产业聚集,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华儿女》:也就是说,因为集群,前海新区将成为我国及世界绿色低碳的发展典范?

戴思嘉:是的,仅以前海新区33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例计算,仅采取高灵能源投资的区域蓄冷集中冷源站一项,就能为前海新区节能50%以上,减少业主投资80亿元,减少中央空调重复投资20亿元,减少机房用地20万平方米,每年节约空调运行费7亿元,节约标煤近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2万吨,相当于减排25万辆车尾气或植树50万亩。每年将为电网转移高峰电力负荷15万千瓦,转移电力总计9.4亿度,同时为国家电力移峰填谷减少上百亿元的电力建设投资。

不仅在深圳前海,目前产业集群已经在为天津、郑州等地提供系统化的低碳规划、投资、落地等系列工作,在2年内即可实现大规模减排效应。

《中华儿女》:的确,构架很是宏伟,非常鼓舞人心。那么,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有什么样的具体实施步骤呢?

戴思嘉:首先是产业核心企业建设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总部。作为前海第一期建设板块,打造具备世界水平的绿色低碳产业总部集群(目前低碳基金和低碳规划院已设立并已大面积开展工作),我们用两年时间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并进一步打造各个支撑平台。总部将整合最先进绿色建筑科技,完成节能、自然能、动能的高效结合,设立绿色建筑节能的典范,并引用投入节能审计系统,在实现零排放的同时,使成本投入符合市场化要求,为进一步高速复制积累经验。总部整体将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展示范例,为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际实施依据。

其次是为部级新区提供服务。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同时结合地方特点优势,首先完成各个新区的低碳服务。在5年内完成以我国几大低碳生态新区的实施。除了深圳前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口低碳旅游岛、南沙开发区、兰州新区、福建平潭开发区等已经在启动阶段,预计综合规模在2-4亿平方米,单区域整体蓄能能源站就能实现节约标煤6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24万吨,相当于减少300万辆汽车尾气的排放及植树600万亩;同时节约土地约240万平米。另外集群已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达成电力移峰调频的战略合作,将大幅度提升国家电力能源的利用率,促使达到少发电、少烧煤、少排放的巨大减排效益。

集群下属的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以为新城新区建设提供专业全面的低碳能源规划服务,综合当地的能源条件为新区设计最经济、可循环的清洁能源供应链。集群同时为新区提供系统的技术整合落地服务,从技术定位、技术配套、技术实施、技术运行、使用监测、数据统计等全程服务。集群还将为新区节能减排提供全程的资金配套服务,为地方政府减轻节能配套资金压力。我们打造了一个低碳发展实施的循环链。

集群的发展目标,是五年内将集群打造成为具备国际水平的企业集团,中小型绿色高技术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组合,同时形成具备规模效益和灵活性的可持续发展有机体。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和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通过5-10年服务于我国城市化低碳建设和改造,催生数万亿的新能源金融产业,同时兑现我国减排承诺。

《中华儿女》:前面谈到碳交易方面,集群对我国眼下的不利态势,能够产生什么影响?

戴思嘉:中国一直没有碳减排额的定价权,听任于国际市场行情涨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碳交易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缺失。

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合1200亿美元。而碳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原因是碳价格在2010年有所上升。2010年全球各地碳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增加了17%,由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1.6欧元上升至13.6欧元。2012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权输出国,获签发CER(核证减排量)数量超过4亿吨,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却没有定价权。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为我国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获得减碳效益后将国内碳权拿到国际上进行交易,价格至少要翻5到10倍,从中谋取暴利。

因此,掌握碳交易主动权,就是为国内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加强国内碳交易平台建设和低碳产业集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设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就能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化平台优势,为国内低碳产业搭建与国内外进行碳权交易的平台,符合我国未来发展需求,利用碳交易平台能够很好地鼓励低碳创新企业,积极有效地为客户服务。产生的碳权又能够变成企业利润,有效刺激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利于激活国内企业的减排热情,有利于客观衡量国内低碳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树立国家低碳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华儿女》:项目运营搭建的产业平台中,金融服务的分量有多重?

戴思嘉:集群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需要金融服务行业的支持,相关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会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爆炸性增长的动力。

绿色金融服务在与外资对接过程中,将为中国国内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为外商投资者支持中国的绿色产业提供机遇,增加贸易融资的渠道,加强与海外目标市场的联系,强化中国作为绿色产品出口国的领先地位,实现支持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投资绿色产业。

《中华儿女》: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已经起步,并且开始大步前行。大家想知道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戴思嘉:集群建成五年内,是一家具备国际影响力水平的企业集团。对内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

从拉动产业链增长来看,可带动区域上下游产值2000亿元,聚集区的贸易平成各类交易及金融服务在1000亿元规模。绿色低碳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总值不低于500亿规模,纳税达到10亿以上,聚集区良性运转年收益达到50亿元目标,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推动力,积极促进国家整体新兴产业战略的落实,推进国家形象的转变。

对外则通过将绿色技术与资金注入东亚和南半球各国,为其创造就业并为当地完成从低碳规划、能源优化设计到绿色建设的一站式可持续发展建设,同时分享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收益。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主要特点体现在高新技术密集度和全球协同的不可欠缺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建立,可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迅速转化,创造出巨大的技术产业潜力和经济能力,完成在新兴产业中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的集合和创新路径的探讨,切实推进国家经济战略转型,为新一轮的低碳城镇化建设奠定标准和服务基础。

《中华儿女》:可以想见,建立集群,可以发挥强强联合,互为补充的优势。大家都很想知道,在绿色低碳方面,集群中各企业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戴思嘉:目前已经能够确定的技术研发方向,由项目投资方高灵能源作为发起机构,引进整合欧、美、德、以色列等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技术,下面说说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技术。

分布式能源。联合能源是高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集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创造性地将土壤热能、燃气、蒸汽、热电冷三联供及蓄能技术集成为一个梯级互补的能源系统,采用双效能源保证,实现能源按品级分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与系统运行安全,避免了各种技术单一独立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此项技术可为建筑群综合运行费用节约50%以上,代表着未来大型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建筑物整体节能系统则可利用不同能源形式阶梯供能,精确控制用能需求,从能量回收到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在生能源及蓄能技术的综合利用,推动了蓄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冰蓄冷区域供冷技术。区域供冷就是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再通过循环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这样各座建筑内不必单独设置空调冷源,从而避免到处设置冷却塔。由于各座建筑的空调负荷不可能同时出现峰值,因此制冷机的装机容量会小于分散设置冷机时总的装机容量,从而大幅度减少冷机设备的初投资。

可再生能源蓄能技术。太阳能、风能蓄能空调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的技术优势,将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蓄能技术结合起来,在日间融冰释冷,利用太阳能、风能蓄能装置转化的电力优先启动主机制冷。当转化的电力不能满足制冷要求时,再由电网供能,从而达到减少日间高峰期主机对电网的能源需求。其中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智能控制,并按照实际需求自动切换制冷方式。

凭借在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技术、蓄能技术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及资本优势,集群可以与地方政府签署整体节能减排服务,然后分解给集群内的各优势企业,集体作战,互补共生。在为政府服务中实现资源与技术互补,从而能够实现全球领先的技术要求,形成区域智慧能源并奠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坚实基础。

《中华儿女》:怎么来保证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能实现这些设想?为什么产业集群能做到其他协会、组织所不能做到的?其优势何在?

戴思嘉:创新是生产力,创新是竞争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创新。

首先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结合的创新。通过结合绿色低碳产业顾问联盟的技术支持,建立国家绿色低碳产业产学研平台,依靠前海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港澳、欧美日绿色低碳国际化人才入驻,内设博士后工作站,建立部级论文审核平台,配合国家、企业奖励基金,凝聚联合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目前已在深圳组建并为地方政府开展规划工作)。借鉴世界各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与企业化研究院体制,结合我国特点,打造结合市场有前瞻性的自由创新平台,形成全球低碳领域顶尖人才相互吸引、聚合创新的高势能产业大脑。

其次是基于周边制造业优势的产业链设计创新。利用前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低碳服务产业聚集,挖掘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优势,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利用绿色科技快速转换技术成为产品,成立绿色产品的贸易中心,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革命的进程。

再次是以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及金融为内容的交易平台创新。以深圳前海为中心,打造辐射东南亚等亚太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易平台,打造具有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专项研究基金、项目发展基金,鼓励、整合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低碳领域。

最后是以行业协会等机构为核心的行业管理及运行机制创新。在低碳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管理自律机制,建立行业标准,引入有序竞争,利用蓄能监测中心、碳排放监测中心、能源消耗监测中心等实时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各企业项目的能源消耗额度与碳排放额度,用于分析项目能源使用情况、低碳环保指标和新技术应用效率。针对在全国进行的低碳减排项目进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国家政策制定作出指引,真正达到产业发展与政策的协调统一。

第9篇:绿色交通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信息通信网络;节能减排技术;故障;服务范围;发展目标

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作为现代化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电力企业生产计划实施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地扩大这种网络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绿色信息通信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大限度了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加强对绿色信息通信网络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深入理解,促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达到现代化电力系统构建的具体要求。

1绿色信息通信网络的相关要点

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所谓的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主要是指将用户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在保证信息高效传递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网络设备及相关资源的消耗量,构建出可靠的互通型通信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需求,为通信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与此同时,随着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的服务器、路由器等不同的网络设备使用中总耗电量将会不断地加大,约占全球设备总耗量的5.5%。因此,现阶段信息通信行业的更多从业者关注的时如何将信息通信网络中的碳排放及能源消耗量控制的有效的范围内,实现信息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中常见的节能减排技术

2.1分布式基站技术

通过对基带处理单元及射频处理单元的深入分析,采取分布式优化组合设计方法,可以形成可靠的分布式基站结构。在具体的网络规划过程中,集中设置在机房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带处理单元、无线网及核心网络控制设备等,采用光纤的方法对射频单元及基带处理单元进行针对性地处理,促使最终得到的绿色通信网络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网络覆盖的实际要求。相比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形式,加强分布式优化组合设计方法,有利于提高系统资源及基站地理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基站设备的能源消耗量,确保所有的设备能够出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

2.2适用于设备能耗控制的节能减排技术

这种技术使用中主要包括:①优化电源结构设计,促使电源切换过程中的能耗可以控制在节能控制范围内。在直流输入设备的电源设计中,需要在板卡内部设置工作效率高的电源。而在交流设备电源设计中,应加强AC/DC电源的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源转换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②结合绿色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合理运用燃料电池进行能量输送,确保绿色信息通信网络可以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2.3网络中的休眠节能技术结合信息通信网络设备设计要点,可知这些设备的有效使用,可以满足不同时段流量控制的实际要求。一般情况下,各种网络设备在3:00~7:00的时间段内虽然处于闲置的状态,但其实际的耗电量非常大,降低电能的利用效率。因此,为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提升绿色信息通信网络运用过程中的生产水平,需要加强对休眠节能技术的合理运用:运用预测算法实现流量聚合,并对不同时间段内的流量预测提高必要的参考信息。这种网络模式相比传统有限网络模式,电能利用效率可以提高50%左右。

3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3.1绿色信息通信设备系统方面的应用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GSM网络使用中其中的载频数量超过了450万,基站工作中煤的消耗量逐渐地增加,给绿色信息通信网络的推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设备在功耗、温度、运行成本方面的相关需求,应加强绿色信息通信系统的合理运用,实现电力生产设备的扩展与升级。具体表现在:设备生产商可以通过选用最新的功放芯片在相同体积的PCB上实现更高的功放效率,降低单盘厚度和面积,提高光电器件密集度优化PCB电路布局,从而减小设备体积;选用高等级的电子元器件,提高设备在较高温度下的正常运转可靠性,进而降低空调耗能;改进散热片设计减少热阻,提高热传导性能。系统运行中基站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要点表现在:基于负荷的TRX关断。BSC根据每个载频板的话务情况进行判断,将空闲时长超过门限时间的话音信道载频板所对应的功放模块PA工作电压关闭,当监控的话务负荷上升或者下降时,BSC会立即激活被关断的TRX,以满足话务需求,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

3.2优化绿色温度与湿度控制调节系统的有效设计

结合信息通信设备系统的组成结构,可知温度与湿度调节系统在整个系统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确保了各种设备的正常工作。在对温度与湿度控制调节系统能耗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制冷系统能耗保持在20%左右,空调的送风及回风系统功耗保持在12%左右。同时,不同类型设备的参数设置、系统容量大小、与系统相适应的设备等,都对信息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注重绿色温度与湿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1)构建可靠的通风系统。这种系统是基于温湿度传感、气体学、热学原理的智能控制技术,利用机房室内外温差形成热交换,依靠大量的风道有效地将机房内的热量迅速向外迁移,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机房内部温度的目的。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关闭空调,通过新风节能系统将室外冷空气经过滤后引入机房内对设备散热。新风节能系统采用壁挂式小体积安装,在外界温度较低时节能效果明显,但是根据机房内部运行网络设备工作环境要求温度范围为15~30℃、湿度为40~65%;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2)构建可靠的热交换器系统。热交换器系统构建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保证内外空气是完全隔离的。在对内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可通过外部的冷源实现,加强对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的严格把控,最终实现绿色信息网络使用中的节能减排,热胶交换器示意图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通过热交换芯体结构的作用,可以实现冷、热空气的正常交换,促使内部空气可以结合热交换芯体膜片的功能特性,及时地被外部的冷空气吸收,最终达到密封性机房内外环境的良好性。

3.3绿色照明系统的有效使用

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出可靠的绿色照明系统,可以满足绿色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母的。相对而言,这种系统的使用寿命长、性能可靠性良好、运行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绿色照明系统使用中的节能减排要点主要体现在:①优化开关线路的整体布局,并将LBD等作为主要的照明设备;②在公共区域安装光控开关,加强节能灯的有效使用;③结合公共区域不同设备的分布状况,加强对光源间距的合理控制,优化设备的声光控功能;④选用新型的阻燃型材料作为走线槽材料,保持与信息通信设备之间的独立性;⑤构建功能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加强对照明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分析,扩大绿色信息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范围。

4结束语

为了减少电网建设及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相关能源的消耗量,需要构建可靠的绿色信息通信网络,加强对其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促使电力生产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为供电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结合现阶段电力系统建设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未来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过程中将会加强绿色信息通信网络的使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效率也将逐渐地提高,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者:卢媛 杨禹太 单位:国网威海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艳.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8):29.

[2]梁春雷.绿色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节能减排技术[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