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精选(九篇)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研究

一、团体辅导概述

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方法,团体辅导主要是以团体作为辅助的主要对象,有效的利用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与策略,利用团体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行自我的认知、探索,并进行自我的接纳;同时,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相应的改善,并对自身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与调整,使自身的潜力与适应的能力,得到激发与调动。这是一种由专业的辅导教师引导,利用有关知识与技能,使团体内的成员可以达成一定共识,并形成一定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团体内部人员进行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学习与影响的过程。团体辅导,主要分为成长辅导与治疗性辅导两种;成长辅导是一种发展类的咨询,主要是对成长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引导与辅助;治疗性的辅导主要是对心理的症状进行辅导与治疗,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与康复的目的[1]。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具有针对性的咨询工作已无法有效的对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对学生的部分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利用其高效、省力的特点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整体或是大范围的辅导,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首先,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团体辅导,根据团体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采用探索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能够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现。简易、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相关教学活动之中,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进而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面自身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发现自身不足,直面自身缺陷,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次,团体辅导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自身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团体辅导有效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一个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安全的、积极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进行相互的启发、鼓励,使团体所具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团体辅导时,教师可以对原有的坐法进行改变,可以采用围坐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并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改进的条件。

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首先,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相关的心理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越加普及[3]。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其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并不全面。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课程来获取,而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作为一种普通的教学知识。教师还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其心理健康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使团体辅导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除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外,也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且还必须具有继续深入发展的潜力,而这也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曾经被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所重视,并给予了新的意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且也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促进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团体辅导

(一)在进行团体辅导前的准备工作要全面

首先,构建团体。作为团体辅导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进行相关的辅导前,必须构建所需要的团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班级的整体、各学习小组或是朋友之间当作是一个团体。在团体当中,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使学生不会产生被孤立的想法,并使学生对团体的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并使成员之间更加深入的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对团体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共性,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团体借助这一种力量,使团体成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促使成员之间深入的相互理解。再次,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相关的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实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氛围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相对的放松,促使学生勇于进行自我表达,使成员间可以实现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二)针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团体辅导完成后,其整个教学活动与工作已全部完成,忽视了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全面,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1.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以团体成员的成长阶段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课堂表现为出发点为评价的标准,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次,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档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深入了解;而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教学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思考相关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是否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相匹配[4]。此外,教师要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学生针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及时获得相应的教学反馈。

2.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一部分,虽然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但却不能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完全的进行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尽量使学生自身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的指导,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第2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论文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有共同心理需要的群体,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支持、互动,认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辅导形式。随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情绪的调节,人格的完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而言,工作的重点应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个体咨询虽然必要而有意义,但是有时却有限而被动,它只能围绕着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展开。随着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意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它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式之一,既能让学生在团体特有的氛围中拓展自己,同时也能在有效的行为训练中获得成长。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情景为平台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以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功能

2.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的感染力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团体成员通过彼此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成员也具有与自己同样的问题,由此产生共鸣,得到安慰。通过倾听与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采取的形式多样,而且生动有趣,使参与者能够敞开心扉地探讨,从而积累经验,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并能够延续到现实生活中,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和迁移。

再次,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率高、省时省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大家在集思广益的研讨中,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发展和教育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从而改变其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它有利于团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增强成员指导者之间的亲密感,使成员在团体中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情境与我们日常生活与现实的状况比较接近,可以对学生的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给予指导,而学生在活动中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探讨可行的解决办法,又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或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3.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3.1团体讨论法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 互相分析,并做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看法,帮助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养成尊重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游戏辅导法

游戏辅导是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同时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身边人员的关注以及对父母的关爱。

3.3心理剧法

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诠释角色,在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

3.4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经过指导和训练,学习好的行为模式,逐步掌握新行为从而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或态度,形成新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不仅适用于存在一定心理困惑的学生,更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4.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4.1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用于新生入学后的班级建设、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及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的成长需要。例如新生适应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成长辅导、生涯规划辅导等。这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班级内部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在团体的范围内,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

4.2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就是让学生把生活、学习、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变成“小剧本”进行诠释。学生在“自己演,演自己、他人演,演他人”的过程中,对心理冲突进行陈述、辨别和澄清,从中体验自己及他人的内心世界,分享自己和他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经验,通过宣泄、释压、体验和领悟,调整心态,增进友谊,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4.3专题心理训练

专题训练主要是针对那些面临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学生进行的辅导,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成长。比如贫困生小组、学习压力小组、特殊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团队等。训练对象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如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不参与校园活动的等这些学生。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团体成员的支持中,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来体验、分享与领悟,不断增强自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匡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建设教育,2010(4).

[2]石晓林.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J].安康学院学报,2010(3).

第3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4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军校学员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31-02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或小组辅导)是近十多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它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形式一般是通过数次小组聚会、活动,参与成员互相沟通、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索,并辅以适当的理论讲座和行为训练。其目的一般是通过彼此启发,相互接纳,支持鼓励,使成员增强自我认知,学会悦纳他人,获得自信,并在小组互动中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有关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结合我们在心理调查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问题中,人际敏感和人际交往挫折及其引发的情绪问题等十分突出,笔者就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主题主持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

一、活动发起与成员筛选

在校内张贴海报,说明活动主旨、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等,面向全校招募小组成员。要求在截止日期前报名并在约定日期前来参加心理测试。

海报张贴出去后,学员报名非常踊跃,全校四个年级共有120多人报名,而小组辅导活动的人数有限。我们首先通过心理测试作初步筛选,测试量表选用社交回避量表(SA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敏感分量表。不过,鉴于团体辅导中存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也考虑到小组内活动气氛的问题,我们并不仅仅选取社交焦虑程度较严重的报名者,也适当选取了5名在两个量表上得分较低的报名者。这样,通过心理测试选取了25名学员作为进一步面谈筛选的对象。

面谈是逐一个别进行的。面谈主要考查几个方面的情况:1.报名者参加活动的动机,是否真的想通过活动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2.报名者的个性,一般的内向性格并不要紧,但过于自我封闭的人并不适合团体活动,他们更适合进行个体咨询;3.报名者能否保证准时参加每次的活动,虽然活动时间是在周末晚上,但因为军校里学员队的集体活动比较多,为了保证活动的出勤率,有必要在筛选阶段就强调纪律问题。

通过上述两个步骤的筛选,我们最终选定了11名学员作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小组的成员。

二、活动实施与内容安排

辅导活动总共进行六次,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具体活动内容参见表格。

小组成立初期主要通过简单轻松的游戏和活动使成员尽快熟悉,营造轻松融洽的气氛,并通过为小组取名字、定口号有效增强团体凝聚力。之后的室外活动“信任之旅”中成员间通过互相搀扶的肢体接触,进一步产生亲近感,为开展深入地讨论和沟通打下基础。进而通过互帮互助解决难题的过程强化友爱的气氛,加深情感交流。有了友爱的情感作基础,在“图画接力赛”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协作,也才能开诚布公地评价他人。此时,可以说,成员间已经由最初的陌生人慢慢成为朋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当然,我们更强调成员在辅导活动中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提高,并要求他们将所想所得应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去。

三、效果评价

目前,国内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手段多样,很多研究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的量表评估,但同时又有许多学者认为,有时团体成员的主观感觉更能说明问题。鉴于此,我们采用了量表评估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做法。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时又用社交回避量表(SA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敏感分量表对成员进行了测量,并与其在筛选阶段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两名“榜样”(筛选阶段的测试分数就表明他们并不存在突出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得分没有变化外,其他成员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数据量较少,此处略去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有短期改善效果。不过,我们认为除了即时的后测,活动之后的长期追踪观察和定期回访才是更重要的。

主观评估来自于许多方面,包括指导者的观察和感受、成员间关系的发展以及成员对活动的反馈和评价等。作为指导者,我们切实看见小组成员在每次活动中的表现在不断进步,成员的表达更积极,团体内的交流更多,活动的气氛更活跃。而小组成员对活动的肯定评价更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现在,每个周六的晚上是我在大学里度过的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这样的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才发现原来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这样放松。”“一直以来,我总是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人缘不好,通过小组中大家坦诚的交流,我找到了原因,以前我总是自己说得多,而听别人说得少,我想我以后会注意了。”还有一位成员刚开始很害羞甚至说话都不敢抬头,随着活动的进行,他越来越大方,在活动结束时他说:“说实话,报名参加这次活动只是因为一刹那的冲动,后来教员选定我为小组成员,我在内心里并不是很积极,就是觉得既然签订了团体契约书就得信守承诺。活动中我发现大家都在真心地交流,自己也就放开了,直到前几天,路上碰见一位教我们的教授,我竟然莫名地主动向他问好,还跟他聊了很多,我想我已经不再那么害羞了,居然可以当众说这么多话,真的谢谢教员和各位同学。”

四、总结与反思

由于事先广泛查阅资料,积极向同行请教咨询,并对活动做了较为周密的设计,此次团体辅导活动开展比较顺利,并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一提:

第一,成员的组成不宜全部都是内向的、存在严重人际问题的人,可适当选取一两名相对较为外向的、社交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的报名者。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游戏和活动时的气氛,避免讨论阶段沉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发挥团体辅导中观察学习和榜样模仿的功能,通过一、两名榜样的带动作用,使有人际问题的成员习得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外向的、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活跃的人也不能说就不存在社交问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外向的成员虽然比较善于表达,但却存在一些诸如不能用心倾听、不能及时体察他人情绪、对人际矛盾认识不够深刻等问题,所以团体辅导活动对于他们同样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成长提高的过程。

第二,活动、体验和分享是团体辅导三个密不可分的基本要素。团体心理辅导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引导成员去感受和体验,并能将个人的体验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化过程,否则热闹的活动将流于形式。比如在“信任之旅”活动中,绝不仅仅是带领成员在室外走一趟“盲人之旅”。活动之后返回室内,我们首先让大家闭目放松,回想整个“旅行”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共同讨论、分享收获。很多成员反映,正是在那些大家一起畅谈的过程中他突然对如何与人交往有了幡然顿悟。

第三,鼓励成员间发展友谊。我们认为,小组成员间由最初的彼此陌生到最后能交流感情,且能开诚布公地互相评价,这个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一次人际交往的练习和实践。这次实践性的练习不仅有助于成员对刚刚习得的人际交往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起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勇气与信心,从而有利于他们将行动付诸更广泛的人际圈子中去。

当然,因为是第一次主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活动时间的控制还缺乏技巧,导致两次活动延时;对于家庭作业的强调不够,个别成员偶尔不能按时完成等。

以上是我们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员人际交往能力的一次应用实践,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提高学员人际交往能力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团体活动相对于个别咨询来说,受益面更大,不仅因为参与的成员更多,而且因为这种成长团体适合更多的学员参加,不一定非要针对有突出人际问题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8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政府及各高校不断深入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同时还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帮扶,更应该是目前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受助与辅导的咨询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营造信任的团体氛围,促使团体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促使成员在充分的人际互动中观察、学习与体验,从而达到澄清观念、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1]。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地参与性和独特的情景性,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此,笔者旨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为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贫困生36名,其中男16名,女20名,且分成2组进行。在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核实的困难生中,以广告招募的形式,自愿报名参加,并经面谈和测试筛选出被试。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评分越高,症状的强度和频度就越严重。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应对维度,反映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积极应对维度由前12个条目组成,重点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后8个条目为消极应对因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根据台湾黄月霞的团体辅导研究调查表[2],单独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以反馈团体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及活动的效果评价。

(三)实施程序

该团体心理辅导以“携手超越贫困”为主题,通过建构封闭式、结构式、发展性团体,帮助成员增进亲密感和信任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领导者为经验丰富的团体心理咨询师,4名心理健康促进协会的学生干部担任指导助理,团体成员分为2组,每组18名,分别安排上下午进行辅导活动;活动连续进行6周,每周1次,每次2h。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包括6个单元内容,依次为:“有缘来相会”、“心灵不设防”“解开人际千千结”“贫困大学”“成长的脚印”“明天更美好”。每个单元包括5―6项活动,主要由团体游戏、情景剧、角色扮演、绘画测验,头脑风暴,团体讨论等形式构成,且活动之后布置作业,成员间分享主观体验和感受。

(四)数据处理

对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采用SPSS16.0 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L-90量表各项目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

由表1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有极其显著改变(p<0.01),除恐怖、敌对、躯体化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个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贫困生的应对方式

表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SCSQ各因子分数差异比较(x±s,n=36)

注:*表示p值<0.05

由表2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团体成员在消极应对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显示,团体参与成员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持有较高的评价(见表3)。

表3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n(%)

三、结论

(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助于贫困生自我探索,正确接纳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高校贫困生除了要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外,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和困境也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如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更有甚者达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形成病态心理[3]。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依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使其改变关于贫困的不合理认知信念,及时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体验,主要开展自我探索、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为团体成员积极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如研究结果所示,团体参与人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的改变明显,其中人际敏感的改变最为明显。高校贫困生内心的自卑、抑郁、焦虑、偏执等负面心理情绪和问题,在来自团体的情感支持力量下,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团体心理辅导中,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训练,使团体参与者心理放松,充分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思索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降低人际交往敏感度,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其应对水平

应对方式,又称之为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解决和处理应激事件,保持心理平衡而采取的复杂而多样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压力情境,这也必将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同等程度的压力水平对不同的个体,其影响差异是不同的,此影响差异在于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运用良好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缓解情绪压力,促成个体积极解决问题,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高校贫困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在安全而受保护的团体氛围下,通过系列的自我探索与接纳、自信心提升训练等主题活动,使其充分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善于运用积极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减少了其采取“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策略,最终提高和改善其应对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在积极应对维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团体成员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变不明显,而这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有关,此方面还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三)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应注意的事项

1.注重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建立“成长性”功能的心理团体为主,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在团体情境下开展体验式的学习,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团体领导者,引导成员观察、体验、分享和讨论,并使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然后将总结的经验能够顺利迁移到实际的生活当中,重视成员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充实。由此,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必须重视成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环节形成的力量。自我反思是团心理辅导成功奥秘所在,也是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成长的秘方。因此,每次主题单元活动结束后,团体领导者还要引导成员积极反馈,及时表达和分享体验及感受。

2.团体领导者应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高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大都情绪较为敏感且行事拘谨,作为团体领导者应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成员,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优势与潜能,有选择地突出成员及其行为的积极方面,并给予高度关注,从而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其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团体领导者在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无条件地关注和接纳团体成员,从而使其抛开多余的心理设防和顾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更加自由和深入。

3.积极发挥监控团体的动力作用。团体动力是团体心理辅导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借助团体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内在动力,促成团体中个体成员发生改变,以实现培训或治疗的目标。然而团体动力运用不当也可能成为阻力,主要源自于团体内各成员间的人际障碍以及团体内个体和团体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当安全、尊重及信任的团体氛围还未营造成功时,激烈的对抗性游戏活动或非意愿的自我暴露则会对团体及成员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积极关注和恰当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领导者和各团体成员达成隐性的心理契约关系,在充满安全、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团体成员间相互充分交流和表达,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等方式方法,调整自身的认知,改变不当的行为,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对于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而言,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合理宣泄和疏导其不良情绪,健全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发展。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第6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当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是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及成人、成才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这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同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高校教师们的正确引导。

据国内一家权威机构2012年对全国近千所大中专学校的15.2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23.3%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近5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过抑郁、情绪低落等现象,每年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的学籍异动人数的60.8%左右。为此,怎样解决和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参与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当代大学生的单纯性、自私性等因素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第二是情绪起伏问题,大学生时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智未必成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事经验不足、以及对人生和理想的认识较为肤浅,再加之青春期特有的任性和困惑使得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从而产生一系例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学业无法完成。第三是学业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否关系到人成长、成才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发挥自身智力与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必须从依赖父母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分享。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以团体活动为载体的各项活动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训练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计划与方案。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中筛选和综合分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部分症状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团体活动并通过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增强学习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学生自我的学习和理解,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在学生中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周围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同样也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没有营造好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也培养不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赖月月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免费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思考[J].知识经济,2011(17).

[2] 段华庆等.浅析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教导刊,2013 (9).

第7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 策略; 高校; 学生干部; 心理健康; 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6-001

学生干部是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团体、班级中选拔出的优秀代表,是高校团学工作开展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目前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相应的疏导和教育,往往会出现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工作主动性差、效率低等问题。积极推进团体辅导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执行、沟通、团队合作、抗压受挫等综合能力。

一、团体辅导策略的特点

团体辅导即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过程。

相较其他心理辅导方式,它既经济又有效,可利用有限的心理辅导资源与学干团队,营造充满关爱、支持和信任的人际互动氛围,成员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能被包容,显著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的训练成效;活动方式新颖,参与度高。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方式,能对学生产生更强吸引力,主动参与意愿强烈。 二、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较强,个性发展渐趋成熟

高校学生干部由于经常组织或参与学生活动,辅助老师完成工作,帮助周围同学解决具体问题,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普通同学中的佼佼者。他们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已相对成熟,对事物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拥有自己的看法。

2.注重自我的认识和反省

身为学干,他们比普通学生肩负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学生中起着模范表率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对自我的认识和反省。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想状况和个性品质,凭借这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由于自我意识水平不够稳定,对自我的评价会出现片面性、情绪性或波动性。需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重拾信心,尽快步入学习正轨。

3.情感丰富复杂,波动性大

高校学生参与活动多,人际关系复杂,自身情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由于心态不够成熟,情感容易受环境变化产生波动。有的为赢得好感和青睐,提高自己地位和威望,工作上急功近利,表现出冲动急躁情绪;有的因为压力大,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反作用到学干的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4.意志发展不稳定

高校学干是学生中的优秀者,其行为有较强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拥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对外界的反馈敏感。遭遇失败挫折时他们心理上遭受的打击比别人要沉重的多。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意志行动易受情绪情感影响,遭遇重大挫折,易造成心理崩溃。

三、团体辅导体系建设

结合以上的特点,根据本研究中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受调查的学干大部分希望在团辅中加入领导力、团队力量、交流沟通、情绪控制等课程。我们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事先调查的结果制定特定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的开展活动。

1.学干有着共同的成长课题和类似困扰

把他们组成一个同质团体,有利于依照心理素质养成原理,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术,对学干进行集体辅导。通过团辅,团体成员有机会从其他人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共同的体验和困难。这些共同点有助于学干之间彼此放松自己,减少防卫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问题。

2.团辅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2.1活动基本情况。以学院共214份问卷作为基数选拔,参加的成员都是自愿参加活动的学干,他们整体上身体健康,情况正常,无明显心理障碍。

2.2活动步骤。围绕学干所需能力素质及主要存在问题开展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问题辨析、情景再现、行为模仿等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

2.3活动效果的评估和巩固方法。结束后,了解学生干部变化情况,跟踪观察工作和学习情况,并适当辅以个体辅导。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影响与成效分析

1.开展团辅前后,通过观察和随访的方式,发现很多学生参加后比之前开朗,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大方得体,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而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亲密和谐

2.团辅产生成效的原因分析

2.1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干部更乐于学,更积极参与。以团体练习和交往互动为主要的训练方式,活动比较轻松、有活力及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引发参与热情。

2.2团辅为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利用集体的形式,模拟生活中的情景,把来自学习工作环境、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到类似的情境中,成员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地实验、观察、分析、实践和体验真实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中学习,尝试改变各种行为。

2.3良好的团体氛围的建立有助于增加学生干部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感。团辅中有意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成员之间真诚和开放,容易敞开心扉进行沟通。

第8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71―03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高校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为了更富有成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自2005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了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设想,即把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2节,授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至一学年。实践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式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本文拟就自己这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和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建议。

一、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理论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消极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使学生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另外,团体动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每个人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他的内在需要在群体互动中可以获得满足。”基于以上种种,把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当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反思,将使得学生在群体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践上看,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是确定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和依据。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都是面临成长过程的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学课堂上的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心理课教师就是团体指导者。其次,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上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探索尚属初步,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课程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团体辅导式教学可以把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活动)中学”。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根据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参照团体辅导的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试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五阶段教学法”。

其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这五个基本的教学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任务,但他们并非是完全 孤立的,他们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是彼 此相融的。在进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对团体辅导式教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清晰的了 解,才能把握住团体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引导教学目 标向健康的、既定的方向前进。

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操作方 式与技巧

很多的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 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真正的实效。因 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否 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积极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精心选择团体活动方式,灵活 地采用活动、讨论、游戏、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 法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期活跃课堂气氛,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的学 习激情和旺盛的精力。

(一)深化认知,澄清观念的学习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具体做法是教师提 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个人 的交际魅力?”,学生对问题自由发言,谈出自己此 刻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灵感激发另一 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促使学生快速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案。

团体讨论:很少有事情不能在团体中处理。我们 可在课堂中藉由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或者对现 实的困惑进行团体讨论,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集思广 益,使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启发,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体 会,从而修正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讨论可以是分 小组的交谈,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论坛式的交流。

问题辨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 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应该不应该谈恋爱?” 等,教师可以组织不同选择的人进行辩论,谈自己做 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和观点,并给予点评,从而澄清模 糊认识,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二)情境体验学习

团体游戏:它是一种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它不仅能制造快乐气氛,消除精神的紧张,最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学生启迪和思考。教师在设计游戏类活动时注意引发出更深的思想内涵,做到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

角色扮演: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透过不断的演练,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教学中,针对相应的专题(如社会适应性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可以设计一些“心理剧”让学生在心理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大家组织讨论,指出其中不妥当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再由其他成员将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式表演出来,使表演者和观看者从中受到教育。

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者氛围,让学生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课堂中由教师事先安排―个人际冲突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体会当下情景下的

心理状态,并学会反思和处理人际冲突问题。

(三)新行为的训练学习

行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详细而具体的行为示范,学生观摩、仿效、预演;或者,教师也可让成员观察数种不同的行为,从中选出最标准的行为作为练习的标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习得预定的目标行为或技巧。

行为训练:它是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沟通技巧训练”、“练习倾听”等。

上述种种是团体辅导教学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辅导类活动方式可以选用,比如说音乐调试、手语舞的学习,等等。

四、实践成效

在尝试把团体辅导移植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包括了对学生及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纪录、学生的作业以及实施教学期间和结束时与学生的交谈和调查、教学前后心理测量等。从教师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一位同学都感觉比以前更积极向上、心情更愉快,对团体辅导式教学也都给与了较好的评价。在学习期间一项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有必要”,90%的学生“希望课程继续下去”,94.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形式“非常好”,8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而在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对自我的评估中,均认为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认知、情绪、行为有所改变,学生对心理辅导式教学总体上都是“愉快”。“轻松”,“有趣”,“让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等正面的评价。其中一位同学在调查表上写到:“心理健康课就向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中很多结的钥匙。它使我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自我以及外界的问题。使我更成熟”;另一位同学写到“我感觉这门课很愉快,也很自然轻松,总感觉在这里是释放自我的空间。它使我把一种美好的氛围下学到了很多心理知识。也启发我思考很多的问题,学到了很多道理。谢谢老师”。

而从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对照中表明,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教学后,同学们的得分的平均分较之前有所降低,多数成员改变显著。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来看,学生对团体辅导式教学反响强烈,教学的效果较显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体会: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专题给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内容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第9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新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朱小根(1965-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83-02

一、团体心理辅导介绍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为团体训练、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促进个体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中自由地观察、体会,彼此平等地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促进作用。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各种团体例如家庭、学校、组织等在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发展、预防和教育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给正常学生引导和启发,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促进他们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习高职生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逐渐走向完善自我。由于高职生特殊的心理状况,高职生存在各种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团体为成员提供了安全宽松的环境,团体成员可以在活动中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到什么是适应。团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对相同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加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预防了心理问题的出现。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实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通过讲座等方式教育学生,方法相对简单,时间相对较短,效果也不明显。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思。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师是团体活动的协助者,他提供安全温馨的环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促使成员自我发现、体会。在宽松、民主的团体氛围中通过分享、探讨、体验消除心理防御,展现自我,进行经验分享和深层次的反思,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高职新生心理特点分析

1.“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心理矛盾。高职生处于青春期,这时会把探索世界的矛头转向自己,更关注自我形象,从而完成自己意识的形成。“理想的我”是指个人头脑中主观塑造的,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的我”是通过个人的实践所反映的真实的自我形象。“理想的我”处于观察的地位,总是对“现实的我”进行考察、评价。例如,某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人缘”的人,而生活中他却经常遭到同学的排斥。“有人缘”的人就是他“理想的我”,而“不被同学欢迎”则是“现实的我”。“理想的我”总会不停地观察“现实的我”,当“理想的我”同“现实的我”差距过大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新生进入高职校园之后,随着对学校、专业等的深入了解,面对现实的学校,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造成“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差距。尤其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喜欢幻想,他们在头脑中早已对理想的高职建构了一幅完美的蓝图。新生入校后,新校园、新同学、新学习方法、新生活方式等都会因高期望值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

2.专业选择所带来的心理矛盾。高中的学习注重成绩,高中生普遍认为只要得高分考上重点高职就能够出人头地。殊不知,职业选择千千万,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会使生活更有价值。报考高职时,专业的选择为未来的职业定向奠定了基础。但是许多学生在报考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是根据热门程度来选择。更有甚者,专业的填报完全由父母决定。据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考高职填志愿时,是否考虑将来从事的职业”时,只有36.2%的学生回答考虑过,而63.8%的学生回答没有考虑。随着高职生入校上课,新生在就读专业上越来越困惑,有的学生不断转换专业。对自己所希望从事职业的迷茫与对现专业的不了解使新生处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

3.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矛盾。高职生进入新的环境,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感。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友谊。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矜持,封闭自我,尤其有些性格内向的新生,害怕被人拒绝,不敢与人交流,生怕露短给别人印象不好。有的同学出身农村,怕被人瞧不起,总喜欢独来独往,远离人群。因而在高职生中,因孤僻而不愿交往者有之,因恐惧而不能交往者有之,因自卑而不敢交往者有之,因自负而不愿交往者有之,这种内心渴望交往而不会交往,在高职生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