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

第1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18-02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王 馨(1983―),女,湖南永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这个词语的字面解释是为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群想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组织在一起参与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概念最早的来源是英文。它是指在组成团体的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人际交互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认识,进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因此我们总结,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团体辅导主要的分类依据是辅导的内容和辅导的目标,因此被分为人际交往训练、自我开发训练、自信训练、共情训练等。团体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多为情境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团体讨论、影视观赏等方法。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目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学习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习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我们对这一类型进行心理干预要注意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另一类是针对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的心理辅导。我国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习得性等方面来开展。

第二,针对学生生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这类团体心理的辅导主要使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手段,将辅导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针对此项团队心理辅导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真真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被试者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开始适应社会,建立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意志品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辅导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较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郑凯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筛选后,选出48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李献中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王威贤等人针对大学生自尊问题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最后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有明显的帮助。

第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辅导。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质、兴趣、专业特点来准确就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许多高校都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自我剖析、职业分析,对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伍婷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是高校的一个主流趋势。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能设计出专业水平较高的辅导方案,辅导方案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效果。许多高校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水平。

2.选用适合的团体辅导方案,规范辅导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心问题应该是“一般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而并非针对心理疾病的矫治。在许多现实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将所有心理异常的学生都视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夸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参加心理辅导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要更加注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和设计内容的研究,避免随意缩短团体辅导时间,随意扩大团体辅导规模等问题的产生。

3.使用适合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工具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是SAS,SDS,IAS,SCL-90等,这些工具多是从国外引进,主要是针对所设计人群的人格特质。虽然在前人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些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但是并无法完全贴合国人的人格特质和中国的文化道德特征。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研究符合我国青少年特质的研究工具,这样更能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效果。

4.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注重发展性咨询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我们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分为了两类: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对于心理健康者我们进行团体辅导,目标是在学生产生心理异常表现的初期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使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健全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不论从现实意义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团体心理辅导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第2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第3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入学适应

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大学新生面临大学全新的环境,由于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等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新生适应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症状,其抑郁、恐惧、强迫和偏执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是十分必要的。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

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新的发展趋势。尤其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新途径。

一、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适应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校园生活环境和管理模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是全新的。新生们第一次完全独立地面对全新生活,有部分学生更是初次离开

父母,生活环境从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复杂、陌生的环境,起居由父母安排到凡事都要靠自己安排和处理,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

习惯。

2.学习适应问题

大学生学习强调独立性,而大学之前的学习,是任务式地围绕高考开展,考入大学后新的目标没有建立,因而很多新生都缺乏学习动力。一些新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我,确定学习目标,使用新的学习方式,有部分新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厌倦、盲目、无序、应付等行为和心态,并感到烦躁、郁闷、空虚、迷茫等学习适应不良问题。

3.人际适应问题

高中时代的友谊理想模式和标准,以及家庭和自身性格等影响,使部分大学新生缺乏人际信任,人际交往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不主动和他人交流、自我意识过强、斤斤计较,不善于与人合作等。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产生困扰和挫折感,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应用

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适应问题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人

际适应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将有可能演变为障碍性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由于大学新生面临的入学适应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大学新生刚入学时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

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该团体心理辅导旨在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让新生互相介绍,增进了解,打破新生间的陌生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良好的气氛下让新生了解校园环境、设施和资源等,以及校园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等。最后让新生分享生活中的小常识,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让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2.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缩短新生的学习适应期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新生了解自我,在新环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计划,从而激发大学新生的学生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探索交流学习的方法,正视学习的压力,训练创造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新生交流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引导新生制订一系列方案,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改善大学新生学习问题。

3.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培养新生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自我介绍这一活动,促进新生间相互了解,并让新生了解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建立自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通过团体活动,培养新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最后通过团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原则“信任”,让新生明白信任在友谊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团体心理辅导,让新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增强彼此间的了解,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地促进新生入学适应的教育

方式,是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丁保胜.浅析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及心理调适[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

第4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第5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因人际矛盾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突出的心理问题。虽然人际关系主题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但传统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方面还尚存不足。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讲授与户外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对课程建设的探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有长效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积极效果,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如陈菊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进取性、自在性、支配性、社交性、幸福感等均发生了显著差异,杨彩霞通过班级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在信任和容纳他人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及开展

2.1确定活动主题与对象

本次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内容,主题定为:信任之旅。从自愿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体验对象,3名班干部担任教师辅助。

2.2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探索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信任及尊重,促进个人成长。

2.3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安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课程讲授之后,计划2个课时即90分钟。具体地点在学院操场。

2.4过程设计

紧密围绕人际关系主题,共分为3个单元(表1)。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3.1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活动的实际成效。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后对参与学生的随机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体验,能够更加信任和包容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后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与理论课结合”。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培养人际合作、人际信任、集体归属感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2建议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辅导。可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社交问题类别,从而设计不同主题及形式的辅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其次在团体建立的初期还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讨论,增强团体内成员关系。最后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分享要结合活动实际,浅显易懂。

4结语

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品质提升大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尝试开展丰富、灵活的户外主题团体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真正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梦飞,郑莺.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3-64.

第6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8-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83-02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质量下降,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就业环境变化、学历偏低等,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效率高、感染力广泛、互助效果好的心理辅导方式,可以弥补个别心理辅导方式的不足,创新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定义。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一种在团体活动情境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根据成员的相似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帮助成员建立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学习、亲身体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助人自助”心理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参与者创设一个微型环境,在团队中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互相交流探讨,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增强信任感和归属感。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为高职校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多数学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并未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出现不少心理问题。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失衡、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逃避行为、学习就业压力等,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一是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到现在,一直是成功人士的座右铭。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跟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相关。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往往强调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团体情境中,学生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二是增强团体凝聚力,使团体成员相互间得到直接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在校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更为适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因为他们更愿意与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进行心理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为载体,团体成员的相似性让他们更乐意在一起,从而产生团体凝聚力,而凝聚力又可以使成员进一步产生共鸣,得到放松、减少心理防备、互相帮助。这种有效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身临其境,增进理解,相互认同,从而提高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悦纳自我。三是有助于增进人际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症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以个人学习知识为主的模式,而进入大学后,交往的模式出现很大的变化,要求与他人建立广泛联系。团体心理辅导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使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团体就像一个微型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以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改善社会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与辅导、板报媒体宣传等。这些途径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整齐划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于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困扰效果稍显逊色。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做出指导,但由于人数的限制,效率较低。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处于心理健康课程与个体咨询之间,既能实现个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又克服传统心理健康途径的劣势,让一些师资配备不足的高职院校,有更好的选择。

三、团体心理辅导实践

1.心理游戏辅导,轻松愉快。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游戏”作为中介,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为参与者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支持的团体氛围,通过游戏活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但在中国的时间不是很久,进入高校,更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新尝试。心理游戏辅导很适合当代高职学生,因为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反而能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得到意外的发现。另外,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高职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人的关注等。

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信任之旅”的游戏方案:按团体分成两组,分别是“盲人”和“哑巴”,“盲人”学生得蒙住眼睛,在原地转几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由“哑巴”学生依次站在“盲人”旁边,按原定的路线,带领“盲人”到达目的地,体验助人与被助的感觉。再互换角色,重复游戏,分享体验。

面对挫折方面的辅导――“心有千千结”游戏方案:10人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右手拉着的人。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老师一喊停,大家就停下来,站在原地不动,伸出双手,左右手拉着走动之前的人,形成千千结。然后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设法把结打开。

团队意识方面的辅导――“无家可归”游戏方案: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对学生说“变3人一组”,学生必须按指令重新组成3人小组,形成新的家,然后请没有找到“家”的学生谈谈无家可归的感受。活动还可以重复几次,分成4人一组、5人一组等。

2.行为训练法,养成良好行为。行为训练法是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团体成员按时完成,通过强化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为目的。它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基础,斯金纳通过实验证实只要方法得当,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因素改变人的行为。如很多学生在考试、比赛前或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采用“一分钟呼吸”放松法,团体成员在自己的位置上盘腿坐好,指导老师用指导语帮助团体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双手掌心向下自然平放在腿上,收腹,闭上双眼,意念放在丹田上。空气从鼻子慢慢吸入,一直到小腹内,关键是小腹要慢慢鼓起,吸进来的气集中在腹部,直到腹部最大限度地鼓起,才慢慢把气吐出,直到把所有的气最大限度地吐出,反复10次左右,约1分多钟。坚持多次练习,可以缓解情绪。行为训练法的程序为选择情景,确定训练目标,提供示范,进行训练,总结与评价,结束后自行练习。在进行行为训练法时,还应注意遵循从易到难、及时强化、标榜示范等原则。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设的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实施较为容易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它是让团体成员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进参与者对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角色扮演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一种很重要且常用的技术。如可以开展下面一些活动:在进行职业生涯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模拟面试”角色扮演,模拟招聘活动,观察双方心理活动,在扮演活动中感受招聘氛围,在轻松愉快中讨论如何准备好个性化的简历、求职信等。在进行性和爱情心理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水手的故事”角色扮演,分不同的小组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价值评判,然后再整合意见,活动者亲身体验一致意见的达成过程,在活动中理解男、女对性和爱的不同态度,以此启发学生对团体意志和亲密关系的理解。在实施角色扮演时,参与者对角色的相关知识取得很重要,参与者要演好分配给他们的角色,首先得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还要有表现能力。

4.心理剧,从表演中体会。心理剧是一种通过团体成员表演的特殊戏剧化形式,它是让团体中参与者通过表演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情感和态度,并得以宣泄情绪,从而减轻压力的形式。指导者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团体成员一起表演。其余成员则鼓掌助兴。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郭冬临和小叮当在2003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演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就是一种心理剧。在高职院校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面对现在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轻生情绪,不懂得珍爱生命,通过表演《生命呼叫转移》心理剧,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活动方案:讲述地震后,女孩在恐慌中拨打母亲的手机,电话接通后,发现拨错了号,是一个陌生男孩的电话,两个人之间展开了对话,男孩鼓励女孩,男孩的坚强打动了女孩。救援人员到来后,战士们的爱感染了女孩的父母,他们一起去救援。

四、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配套还不是很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更值得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虽然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欣喜的。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如何更有效地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晖,郑乐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

第7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71―03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高校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为了更富有成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自2005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了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设想,即把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2节,授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至一学年。实践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式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本文拟就自己这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和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建议。

一、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理论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消极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使学生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另外,团体动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每个人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他的内在需要在群体互动中可以获得满足。”基于以上种种,把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当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反思,将使得学生在群体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践上看,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是确定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和依据。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都是面临成长过程的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学课堂上的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心理课教师就是团体指导者。其次,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上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探索尚属初步,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课程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团体辅导式教学可以把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活动)中学”。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根据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参照团体辅导的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试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五阶段教学法”。

其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这五个基本的教学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任务,但他们并非是完全 孤立的,他们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是彼 此相融的。在进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对团体辅导式教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清晰的了 解,才能把握住团体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引导教学目 标向健康的、既定的方向前进。

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操作方 式与技巧

很多的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 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真正的实效。因 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否 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积极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精心选择团体活动方式,灵活 地采用活动、讨论、游戏、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 法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期活跃课堂气氛,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的学 习激情和旺盛的精力。

(一)深化认知,澄清观念的学习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具体做法是教师提 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个人 的交际魅力?”,学生对问题自由发言,谈出自己此 刻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灵感激发另一 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促使学生快速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案。

团体讨论:很少有事情不能在团体中处理。我们 可在课堂中藉由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或者对现 实的困惑进行团体讨论,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集思广 益,使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启发,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体 会,从而修正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讨论可以是分 小组的交谈,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论坛式的交流。

问题辨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 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应该不应该谈恋爱?” 等,教师可以组织不同选择的人进行辩论,谈自己做 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和观点,并给予点评,从而澄清模 糊认识,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二)情境体验学习

团体游戏:它是一种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它不仅能制造快乐气氛,消除精神的紧张,最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学生启迪和思考。教师在设计游戏类活动时注意引发出更深的思想内涵,做到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

角色扮演: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透过不断的演练,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教学中,针对相应的专题(如社会适应性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可以设计一些“心理剧”让学生在心理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大家组织讨论,指出其中不妥当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再由其他成员将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式表演出来,使表演者和观看者从中受到教育。

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者氛围,让学生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课堂中由教师事先安排―个人际冲突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体会当下情景下的

心理状态,并学会反思和处理人际冲突问题。

(三)新行为的训练学习

行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详细而具体的行为示范,学生观摩、仿效、预演;或者,教师也可让成员观察数种不同的行为,从中选出最标准的行为作为练习的标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习得预定的目标行为或技巧。

行为训练:它是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沟通技巧训练”、“练习倾听”等。

上述种种是团体辅导教学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辅导类活动方式可以选用,比如说音乐调试、手语舞的学习,等等。

四、实践成效

在尝试把团体辅导移植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包括了对学生及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纪录、学生的作业以及实施教学期间和结束时与学生的交谈和调查、教学前后心理测量等。从教师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一位同学都感觉比以前更积极向上、心情更愉快,对团体辅导式教学也都给与了较好的评价。在学习期间一项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有必要”,90%的学生“希望课程继续下去”,94.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形式“非常好”,8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而在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对自我的评估中,均认为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认知、情绪、行为有所改变,学生对心理辅导式教学总体上都是“愉快”。“轻松”,“有趣”,“让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等正面的评价。其中一位同学在调查表上写到:“心理健康课就向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中很多结的钥匙。它使我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自我以及外界的问题。使我更成熟”;另一位同学写到“我感觉这门课很愉快,也很自然轻松,总感觉在这里是释放自我的空间。它使我把一种美好的氛围下学到了很多心理知识。也启发我思考很多的问题,学到了很多道理。谢谢老师”。

而从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对照中表明,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教学后,同学们的得分的平均分较之前有所降低,多数成员改变显著。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来看,学生对团体辅导式教学反响强烈,教学的效果较显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体会: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专题给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内容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第8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

1.“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效果展示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取决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要维护心理健康就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结构,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加深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并在西部地区某高校大一贫困生中开展实务,对促进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团体辅导研究中,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2.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

“治疗性元素”是团体辅导与咨询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这个概念是由Irvin Yalom提出,Bloch和Crouch给治疗性元素制定了一个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概念和体系。他们认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其他成员和被治疗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元素。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笔者分析总结出本次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形成和辅导效果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1良好的团体辅导氛围是效果产生的奠基

该团体注意培养平等、尊重、接纳、相互支持、对外保密等环境特质,还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营造“家”的理念,比如在一些细节上的注意,每次都在辅导室烧好开水,准备好纸杯、纸巾等。又如准备一些小点心、水果等供大家活动中途放松时享用。成员可以摆脱团体外顾虑重重的状态,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消极认知和情绪,并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洞察以前不曾认识或不能接纳的自我成分。同时成员们在他人的反馈中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他们也在坦诚的互动中发现了普遍性,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产生归属感,也减轻了心理压力。生活中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觉得受到别人的歧视,从而不能勇敢地面对挑战,恰巧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但又有着更安全和轻松、包容的氛围,成员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观察、学习、交流、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参加团体这个事实本身对贫困生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团体中能学到心理知识、能体验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与咨询员、同学们亲密接触等等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优越感,和其他没参加团体的人比,有一段特殊而具有意义的经历,自己是勇于探索的、追求成长的,这些都能加深成员的自我肯定。总之,团体良好的氛围和团体辅导的特点奠定了团体效果的基础,能促使“自我表露”、“洞察”、“情绪宣泄”、“接纳”、“普遍性”、“学习”、“植入希望”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2丰富而有效的团体活动是效果产生的载体

本次实务充分地运用了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的理论知识,比如自我概念的含义、形成、结构、内容、影响等,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有步骤和层次的团体辅导方案,这是本次辅导产生有效性的必要保障。针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的一些主题活动,如“成人仪式”、“心灵之窗”、“我的自画像”、“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才”、“逆风飞扬”、“构筑愿望”等等能引导成员们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洞察和表露,活动分享环节则有助于成员之间互相反馈和帮助,促使团体成员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了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兴趣、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模式,培养团员之间的默契,开展了一系列的辅活动,比如“力顶千斤”、“盲人旅行”、“‘筷’乐乒乓”、“巧解千千结”等。成员们积极的参与,获得了在团体外难得的快乐和感动,体会了团队的魅力与潜力,加深了对团体成员信任,也加深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每一节活动中都配有与主题相符合的歌曲,如《爱,因为在心中》、《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别哭》等等,让团体更加温馨,从歌声中获得感悟与力量。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影音文件,如《感受幸福》、《说话的温度》、《成功需要努力》等,成员们细细体味其中的哲理,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其中的沟通技巧、处事理念。总之,这些团体活动内容是团体效果产生的载体,有利于“辅导”、“洞察”、“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接纳”、“植入希望”、“学习”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3团体领导者的素质与工作方式是效果产生的关键

笔者作为团体领导者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热爱自己的助人事业,有不少参与团体辅导的体验和带领团体辅导的经验,在学习和实务中逐渐内化了尊重、平等、真诚、接纳等理念,并不断地探索自我和完善自我。严谨细致地做好辅导规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弹性的调整。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能够摆正自己在团体不同阶段的角色位置,努力调动成员的参与,发挥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愿意做典范,乐意进行适度的有益于成员成长的自我坦露。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和反思,工作者始终以成员们的利益和需要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和成就感为重。具有克服重重困难和不断解清疑惑的勇气,在每次团体后如果对某些问题确实存在困惑,就会在注意保密的基础上去寻求同行的督导,工作者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成长。笔者在带领辅导的过程中,不摆权威的姿态,不刻意使用技术,只是真心的投入,把一些技巧的东西淡化了。更多的精力用在于考虑团体成员是什么特点、有什么具体的需要,发自内心的接纳和鼓励每一位成员。即使团体碰到障碍也对团体和成员怀有信心。引导公平和爱的理念,引导交流和仔细的倾听。笔者除了做好团体的安排和带领工作,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放下自我防卫和优越感,与成员一起探索和成长。总之,团体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带领理念与方式是团体取得效果的关键,促进了“接纳”、“辅导”、“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植入希望”、“替代学习”等各项治疗性元素的形成。 [科]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区别于个体辅导,是指将一个团体作为辅导对象,用以适当的辅导策略,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个体在整体中学习,推动整体来带动个体发展,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出现,因其感染力强、效率高、辅导效果易巩固等诸多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调节辅导、学习改善辅导、生涯规划辅导等多个方面。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技能来帮助团体中的成员交流学习、共享经验。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的基础,是对时间高效利用的体现,也是内在管理素质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关注度极高,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暴露出大学生对时间无法掌控的缺点。上述缺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们处理学习时间与课外活动、娱乐等时间的关系比较弱;不善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好每天、每周的任务;在安排计划、分配时间、设置目标、检验结果等方面更偏向于主观的享受而忽视客观事实的存在;对于时间的价值观念、控制能力以及作用方面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差异性。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措施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