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业务合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业务合规心得体会

第1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数据

引言: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规划国土房管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推进规国房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各级领导也越发重视规国房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

一、现状、问题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加大,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各省市也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标准。但仍有些规划国土房管部门并未建立相应的数据标准化模型,将各行业各业务数据标准有效地组织起来。

(二)存在问题

规国房信息化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显著的成绩,但从整体着眼,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1.业务网络环境不统一,数据备份整合程度不够。“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数据备份和数据资源整合程度有待继续提升。

2.信息化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辅助业务办理、管理创新和效能提升等所发挥的作用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3.信息化应用的统筹、整合力度不够。规划国土房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散、乱”的现象。不能较好的考虑信息、业务或系统之间的横向或纵向之间的联系。

4.标准规范体系仍需完善,实际指导作用有待加强。目前,规划、国土、房管业务办理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在数据的规范性、兼容性、一致性和共享深度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核心业务数据质量未得到严格控制,缺乏统一的数据成果规范和入库标准,在进行数据整合、数据空间化建库,实现图属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较多。

5.数据资源家底不清,信息资源利用程度有待深化。规划、国土、房管业务数据存在较为分散,数据以各种形式散落,未对数据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因此,部分数据缺失、数据可信度不高、数据家底不清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国土、房管业务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6.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信息化业务的开展与实施。

7.数据对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规国房业务数据未能有效地、全面地结合新区广大社会民众的需求,不断提升数据服务应用于广大社会民众的出行、生活等方面。同时,当前数据的应用多是以展示浏览为主,数据挖掘深度、数据应用深度还不够。

(三)面临形势

1.国家、市、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国房信息化工作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民族战略的高度。《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更是明确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加快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等战略重点。

国土资源部通过实施“数字国土”、“金土工程”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提出了重点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与综合监管平台等具体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统筹和指导全国住房和城乡规划信息化工作,2009年启动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国家测绘局明确把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测绘工作的重要任务,从立法、规划、政策与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入手,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抓手,全面展开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2.科学技术发展为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国家信息化政策指导下,信息技术创新将孕育着新一轮突破,超高速宽带网络、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加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融合,为信息化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深化应用、务求实效的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规范规国房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规划管理、国土管理、房屋管理的工作水平和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重视标准,深化应用;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促发展;服务管理,面向社会。

三、发展目标

建立统一的业务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建立一个综合监管中心;完善业务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共享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化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新区统一的业务网络环境。建立统一的业务审批、业务管理的网络环境,达到统一业务审批平台,统一办公局域网络环境的目标。

(二)加强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业务流程优化、数据架构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

(三)促进“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数据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以标准为指导,整合形成核心数据库(数据资源标准化和整合建设核心数据库);建立完整的规国房数字档案资源库;建立稳定的数据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应用。

(四)综合监管中心建设。建设综合监管中心;建设完整的综合监管系统和监管机制。

(五)完善业务管理体系。权籍管理;土地资产管理;房屋管理;物业管理;执法监察系统;移动办公应用;市政管网信息系统。

(六)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途径。

(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政务公开,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政务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信息和内容;完成公众版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深化应用、建立数据共享、应用合作机制)。

(八)完善运行支撑与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高效、畅通、安全的网络环境,构建绿色基础运行环境;借助三网融合、物联网、云技术等新的网络通讯技术,为规划国土房管业务系统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的稳健运行提供网络支持,同时,依据执法监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等应用需要,增加移动网络连接,支撑各类移动办公需求。

五、保障措施

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推进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深入而广泛的应用。

(一)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从全局与战略角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着力解决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政策保障和标准规范问题。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逐级监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认真抓好落实,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阶段目标。

(二)注重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2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以“*服务”提升“*制造”,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开放创新上求突破,在优先发展上创佳绩,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动*率先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后工业化时代,把服务经济打造成*的“首位经济”,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市区进一步加大“优二进三”力度,提升服务业档次,到2012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左右,市区占比达52%左右,力争2015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市区占比达58%。构筑与“生活品质之城”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把*打造成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降低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适当放宽企业登记冠名、经营场所等条件。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教育、文广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

(二)完善投融资体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探索建立服务业债权基金、创投基金,帮助创新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中小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加强用地保障。全市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的措施;各地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根据本地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各地在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要把本区、县(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作为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依据之一,优先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市重点服务业聚集区的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上首先予以倾斜。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四)税费减免优惠。在切实抓好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落实税费减免优惠。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产品研发,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现代服务业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孵化器的收入,按税法及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符合条件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减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软件生产企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和连锁超市、市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税务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物流、连锁超市等企业在省内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鼓励主辅业分离。鼓励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对相关模式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最终实现二、三产分离,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的政策措施。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各地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对新分离的服务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经地税部门批准,三年内给予减征。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业企业给予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六)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及收费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2009年7月1日起全面实行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服务业企业行政性收费进行清理,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缓交、暂停、免收、取消等措施,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对各部门行政性收费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

(七)加大财政投入。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市直部门对本部门使用的服务业专项资金,要按照“突出重点、统分结合、动态确定、绩效挂钩”的原则和年度服务业工作要点确定的发展重点,集中配置,优化使用结构。各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核准后共同下达。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专项奖励,重点培育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逐年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达到全市GDP的万分之一以上。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省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中小服务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服务业国债项目配套,服务业重大项目贴息,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服务业项目的引导,重点扶持探索性、创新性、示范性、公益性较强或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等方面,以加快服务业新兴领域和交叉领域的发展,增强全市协同性、整体性推进的力度。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继续完善和整合服务业专项资金,研究设立服务业债权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专项用于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协调和引导作用。各区、县(市)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要扩大资金规模,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八)构筑人才高地。引进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加快海内外中、高端服务人才引进,结合各行业实际人才需求,制订实施针对性的专项人才计划。实施钱江特聘专家计划和人才居住证制度,采取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杭兼职、挂职、合作;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员创业团队以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来杭进行转化、创办企业的,可给予创业资助。加大领军人才的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各领域要制定实施分类人才开发计划,努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创意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实施服务业高级人才重点培养工程,从2009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500名管理干部、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专门培训,并从中选派部分人员赴国内服务业发达地区或出国(境)培训。培训考察所需经费采取政府资助和派员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业专业教育;积极组织实施服务业人才能力培训工程,重点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杭建立培训机构,鼓励高校、企业合作开办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市场化,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结合农民转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现代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

(九)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猎头公司落户*;重点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大型商务、国际营销、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商业模式创新等新兴服务业,在用地、用人、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引进企业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予以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上的资助;对新引进企业集团总部,经地税部门批准,给予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积极鼓励“走出去”。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鼓励较有优势的服务业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尤其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更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行业资质、技术标准互相承认,交通设施无缝对接,建设长三角服务业大市场。

三、调整优化结构,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按照服务业发展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市将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优势明显,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要以“一名城、四强市”建设为抓手,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软实力、打造“文化天堂”为目标,以“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重点,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扶持一批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把*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依托产业规模巨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大、创业环境一流、专业人才集聚、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保护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把*打造成为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步入“文化融合经济、经济体现文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高级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以上。

(二)大旅游产业。围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东方休闲之都”的总目标,深化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重点建设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增强西博会、茶博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实现*会展业发展的新跨越。完善旅游产业布局,加快国际旅游综合体、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进一步把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千岛湖、良渚遗址、湘湖、中山路等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加快“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将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行业整合转化为旅游产品;制定实施扶持旅行社发展的措施,推进旅行社星级评定,实施品牌带动,做大做强旅行社;尽快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大力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两址”为重点的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统一包装,串珠成链,整体推出,形成大旅游、大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旅游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

(三)金融服务业。以“一区两带”金融功能区为平台,以实现金融机构健全集聚、金融市场活跃完善、金融环境优越和谐为目标,积极筹建金融综合体,加速形成钱江新城区块和提升延安路、庆春路集聚带的“一区两带”布局形态,打造金融企业集团,推动*银行上市、融资、跨区域发展,培育金融龙头企业。完善促进全市及金融核心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实施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促进企业上市各项政策。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水平,把*打造成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到2012年,实现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2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9%以上。

(四)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以延伸社区服务、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结合“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和便民便利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要求,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大力发展连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有效实施规模扩张,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发展特色餐饮、茶楼、健美等休闲服务业。构建“2+8”消费新模式,出台扩大消费需求的有关措施,培育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运用现代新技术、IT和互联网,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快速增值增效。建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实施新建、搬迁、提升、整合、淘汰“五个一批”的专业市场整合改造提升,促进“市场大市”向“市场强市”的转变。完善商品质量检测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查和监测。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提升强化现有商业特色街区的功能,实施硬件改造与软实力提升并重,挖掘特色化、专业化内涵,充分发挥商业特色街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同时,要加快建设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完备的新的商业街区,有效聚集人气,挖掘新的消费潜力,增强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服务功能,把各条商业街区建设成凸现*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成为打造“购物天堂”的重要突破口。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五)现代物流业。以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为目标,围绕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和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重点发展领域,优化物流空间布局。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流程再造。加快产业配套的功能区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向布局合理的物流基地(园区)集聚,发展内河港口物流,推进海河联运,大力培育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的新兴形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8%以上。

(六)信息与软件服务业。深化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动画基地、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电子商务、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加快信息与软件服务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电信运营、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出口等,加快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中国动漫之都、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强市,实现信息与软件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七)科技服务业。鼓励服务业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增加科技投入,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创意、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科技研发主体、实训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全面提升我市各服务领域的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以科技的领先,加快带动全市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加快发展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制造业将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等组建为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功能的服务型企业,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并提供社会化有偿服务的体系。到2012年,在我市形成科技服务业与“3+1”现代产业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确保我市科技服务业在我省的领先地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2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八)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来杭,并以国际中介服务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水平。培育发展咨询服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评估服务等知识型、科技型中介服务企业(机构),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向综合型、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规范管理中介服务业。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中介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服务企业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准化水平。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2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55%以上。

(九)房地产业。发挥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作用,实现产业分布、房地产价值和城市合理布局的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地铁等基础设施对房地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注重房地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发展高品质的住宅地产,重视抓好商业地产、创意地产、商务地产等预留地储备和开发,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对现代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物质流和人才流的吸引力,打造一批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载体支撑。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住房消费环境及优化房地产业投资发展环境,合理引导房产消费和开发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发展。积极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与住房开发建设,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的房地产业格局。要提高房地产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加快建立房地产诚信体系,打造房地产品牌企业,扶持房地产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到201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十)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和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手段创新。创新实施民生项目,推广“66810”等为民服务工作法,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建立邻里互助服务机制。创新社区服务产业运行机制。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促事业,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走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社区服务产业化新路子。建立*市社区服务业发展中心,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吸引大型龙头社区服务业单位进驻,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全市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投资兴办购物、餐饮、家政、维修、中介等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业特色街(区)建设,规范社区便民服务点集中设置,推进街、点联动,打造*社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到2012年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0.15%以上。

此外,顺应国际经济竞争重点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态势,加快我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按照推动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发展,研究落实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措施。发挥人才优势,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外包;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制作、电信运营服务外包;适当培育医药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打造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坚持政府鼓励引导和市场化推进原则,推动部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滨江、下沙、环浙大(紫金港)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支持重点企业创造自主品牌,继续推动企业开展CMMI、ISO27000和ISO27001等各种类型的国际认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打响“天堂软件·*外包”、“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等*特色品牌。到2012年,离岸服务外包营业收入总额达到8亿美元。

四、加强载体建设,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一)集聚区建设。按照“一主三副六组团”网络化大都市、*都市经济圈、融入长三角的要求,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出发,加快编制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率先保障用地指标。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办法,鼓励服务业企业集聚,凡市规划布局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给予投资贴息补助;对市规划布局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加快旅游休闲功能区、文化创意功能区、城市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功能区、服务外包功能区、金融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建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入驻企业的标准,实行集聚区内的优胜劣汰机制,保持集聚区生机活力,不断提高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把各类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成为打造增长极的主要来源地。

(二)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储备一批、推进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储备库,实行跟踪专项服务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健全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考核办法。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完善投融资体制,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标准化建设。抓紧制定并实施《*市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出台《*市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服务标准化工作共同推进机制,在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商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开展标准的研制;争取部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开展市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对试点的地区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抓紧制定并推行行业标准,对暂不具备制定标准的服务行业,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协会联盟标准,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有条件的企业,鼓励先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为“*服务”奠定标准基础。

(四)领军企业培养。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并优先支持其上市,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企业债券项目、国债项目,对大企业实施的重大项目,按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贴息资助;鼓励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境外资源,发展境外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大企业优先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申报手续;鼓励接轨上海,整合利用长三角区域丰富的要素资源;鼓励“以民引外”,与世界500强企业战略合作;鼓励大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入园,加速发展壮大。

(五)服务品牌培育。抓紧研究制定我市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企业品牌。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新确认为省市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对创新服务流程并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具有推广价值的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新命名的中华老字号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新认定的五星、四星级酒店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新认定的4A、5A级景区(点),4A和5A级商业特色街区按规定给予奖励。对举办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会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给予奖励,对被评为行业先进单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奖励。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直接上市的企业予以积极培育,享受有关培育上市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对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起到巨大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品牌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服务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市领导担任,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定期研究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加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对十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责任制。各重点产业牵头部门要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各产业发展。各区、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构建与服务型经济相适应,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建立诚信、公开、平等的服务业发展市场环境。积极争取全国服务业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全国空港物流“区港联动”试点,积极开展市级各类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加强对服务业的宣传,大力展示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果,以典型示范、重点带动、表彰先进等方式,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考核督查。制定*市服务业发展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市有关部门特别是重点产业牵头部门的绩效考核。完善《*市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加大考核权重系数,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区、县(市)及市直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意见,每年对服务业载体建设进行评价考核,促进服务阶段性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3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县公安局扫黑办对各类涉黑涉恶举报线索进行了核查和梳理,对此,我县公安局对我中心下达了一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风险提示函,并建议我中心加强行业管控监督力度。我中心积极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以会计委托制为重点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1、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中心应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及时处理会计业务。报账员应及时向机构进行报账,并妥善保管会计档案资料。对机构退回的不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始凭证及时予以更正、补充。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违反现金管理规定支取现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2、科学设置岗位,责任到人。各乡(镇)应根据业务工作量的大小,配齐中心工作人员,并科学设置岗位。会计、出纳必须分开设置。会计岗位负责核查村级财务流程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整,并负责编制凭证和会计报表等;出纳岗位负责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相关业务。

3、加强对委托中心工作人员和村级报账员、直接参与村级经济活动的村干部的政策、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二、加强资金管理

(一)加大对收入监管漏洞的整治

1、加强对农村各类经济合同的管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审查集体收入,并及时将各类承包上交款、租赁费等纳入财务监管。坚决杜绝村(组)部分收入甚至是集体主要收入游离于监管体外的现象。

2、加强对村(组)干部财经法规制度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组)干部遵守财经制度的自觉性,对现金账、银行账及时进行盘点,库存现金余额大的,要求马上缴存,不能缴存的要求说明原因并给出书面答复。

3、实行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应当使用规定的票据,确保集体收入有据可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及时、足额上缴乡委托中心入账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公款,并对票据的领用回收作严格的登记管理。

(二)严把支出审批

1、对超过预算的支出,以及没有附合同的项目资金支出,必须补齐相关材料;对虚假的、不合法的单据,坚决不予受理。所有支出凭证均要有经办人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审核签章,方可到会计服务中心审核报支。未经审批或审批人员越权审批、非审批人员擅自审批的单据一律无效,会计服务中心不予支付,弄虚作假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建立村备用金制度。村集体日常支出,可向会计服务中心申领备用金。备用金的额度由会计服务中心根据各村业务情况具体核定。

3、制定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非生产性支出包括:招待费、会议费、干部报酬、电话费)。

三、规范农村各类承包合同管理

村集体应对其所有合同进行全面清理。对有尾欠款项的合同查明原因,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对合同内容条款不全,标的数量、质量不真实、不准确,合同当事人义务不明确的合同进行完善;对合同疏于管理,合同履约率低的重新明确合同责任;对合同当事人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或改变承包地规定用途的合同予以纠正,对违规签订合同造成上访等发生的一切费用由责任人个人承担,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违规操作,签订合同的人员,一经查明,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确保各类经济合同的顺利履行,确保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四、规范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村集体应严格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各项支出、资产资源、债权债务、收益分配及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经济业务较多的,应当每月公开一次。公开的形式一般应在群众便于观看的地点设置固定的公开栏,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形式辅助公开,公开资料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村集体应安排专门时间,由主要负责人解答群众的质疑和问题,不得对提出和反映问题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五、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强化责任追究

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纪检、检察、国土、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应在充分履行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多形式、全方位加大对农村“三资”管理情况、有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贪污、挪用、侵占集体“三资”的案件。对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重拳惩腐,推动农村政治生态好转。

六、完善农经管理体系

第4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上市公司

一、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史回顾及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巨型会计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国内外事务所的发展历程不同。

(一)国外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西方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主要归功于其发展史上的数次合并。通过考察“四大”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四大”都是通过不断吞并小规模事务所或与规模相当的事务所合并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通过合并,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形成大规模事务所、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经过多次合并整合之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四大”。其规模化历史存在以下几点重要的特征:

1. 主要通过合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时至今日,重组或合并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西方事务所的发展还是我国本土事务所的壮大都反映出了这种现象。合并重组之所以能成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从而缩短了单纯的价值增值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这些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

和我国某些事务所合并过程当中鲜明的行政色彩不同,西方事务所的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能够为规模不断扩大的客户提供完善的会计服务,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便会自觉地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81-1993年),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整个社会意识上的启蒙阶段。2. 以《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为标志的规范发展阶段(1994一1999年),这一期间,行业历经了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协会合并、清理整顿、脱钩改制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行业终于摆脱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开始向市场化迈进。3. 即为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本土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国内事务所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2006年,国家审计署组织了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的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在检查中,有关部门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 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 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 本土所规模较小,市场份额低。

根据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杂志公布的资料,国际排名前四位的会计师事务所详情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系统截至2007年5月23日的数据,2007年中国主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注: 1. 总收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总收入。

2. 注册会计师人数是指2006年12月31日,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

3. 领军人才后备人选数是指截至2007年4月20日,会计师事务所已通过中注协测试选拔的领军人才后备人选人数。

4. 处罚和惩戒应减分值是根据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2004-2006年这三年中受到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包括2004年前因执业原因而在2004-2006年间受到的处罚)计算的应减分值。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本土事务所在规模化经营上与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差距较大,小规模、重包袱成为阻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重要障碍。

3.人力资源水平差别明显。

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内外资所在CPA 人员构成上差距较大,国内所的从业人员存在人员老化上的弱势,其隐含的知识老化将成为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死结。除此之外,还存在学历上的巨大差异,高层次会计人才缺乏,势必影响执业能力和从业水平。

4. 文化的缺失。

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型企业,企业文化作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国际“四大”的发展历程,“四大”的发展得益于其卓越的审计质量,而在审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功不可没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保障了高质量的审计,而高质量的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例如,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卓越、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对员工以人为本、对客户视为上帝、对工作团队精神”、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以人为本”等企业文化在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本土所对企业文化隐性作用的认识乏善可陈,多数事务所忽略企业文化这一因素;更多事务所则将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混为一谈;不少事务所将诚信这一职业操守也作为企业文化。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国内人才流动性最大的行业之一,人才流动过大使得事务所的发展缺少核心的稳定力量,大大阻碍了事务所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对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审计质量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组织文化体系等等。因此,要应对国外会计公司的挑战,我国本土事务所只有找出相应的改正措施才能突出重围,从而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声誉品牌作为一种信号传播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品牌建设需经过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合”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创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注册会计师上来。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的主体,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对外形象。要树立起员工良好的对外形象,需要强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

1.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客户应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在客户作出有意违背事实的暗示或要求时,应坚持独立审计准则的尊严,即便对方给予高额报酬也应严词拒绝。(2)当同行在业务承接过程中恶性压价、肆意诋毁时,应向监管部门大胆举报,弘扬正气,让不诚信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3)对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宣传正面形象、职业道德奖惩评比、廉政执行情况反馈、诚信档案跟踪等。

2.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主要途径有:组织员工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接受事务所内部专业指导;实现审计经验共享。这对实践经验缺乏的执业者尤为重要,可使其通过吸取经验,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3.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集合,但由于人的经历、性格、兴趣、教育各不相同,需要事务所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着装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有所要求。

(二)实现业务多元化,抢占市场份额

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国际化、投资多元化及管理复杂化,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能为其提供更加复杂与完善的服务。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应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市场的发展,决策者对所需的信息可从其他信息来源获得,使得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在美国,咨询业务收入已从1990年的不到2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突破1 500亿美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经济警察的角色,而应努力把业务范围从鉴证服务、会计服务拓展到管理和财务咨询、公司理财、税务、人力资源咨询、软件设计等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会计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拓新业务,向咨询服务和服务领域拓展,实行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这不仅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加强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1.完善人员培养制度。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定期的知识更新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要求事务所员工掌握计算机这一工具, 通过网络来掌握世界经济、企业组织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发展趋势。知识的更新也包括观念的更新, 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启发新思维,开拓新观念。要开展对业务拓展的主题培训, 随着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审计市场的空间也将发生很大变化, 人们预测注册会计师在未来将主要提供五项核心服务: 鉴证服务、 管理咨询和绩效管理服务、 技术服务、财务规划服务以及国际化服务。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 给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因此, 培训必须适应业务拓展的要求,顾客要求什么样的服务,事务所必须迅速组织相关主题的培训,给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

2.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及激励制度。

同其他企业相比,事务所是一种人合组织,财务资本的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成为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关键。因此,每个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包括晋升) 和约束机制。一般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具体而言,奖励的措施主要包括薪酬、福利与职位升迁。薪酬由基本工资、季度或年终奖金和长期激励构成。基本工资按职位而定,各级之间要适当拉开档次, 季度或年终奖主要与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挂钩。长期激励是一种剩余分享的方式。为了激励员工的长期行为,员工的收益应当由“支薪制”向“分享制”转变,让员工持股或使其变成企业的合伙人而分享事务所剩余收益;职位的升迁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只有这些福利措施真正得到落实,很好地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才能使其全身心地为事务所服务。

(四)和谐的文化构建战略。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事务所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便为事务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和谐化的文化构建必须以能提高事务所的凝聚力、释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要寓文化建设于日常团队工作和节日活动中,注意合伙人、普通员工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适当性。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功经验就是积极开展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建设,全力塑造立信长江的品牌文化,搭建承载文化的平台,以文化建设促进品牌建设。此外,在文化建设中,要把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其中,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造就了良好文化的事务所才会长久不衰 。

综上所述,尽管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理论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但是因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规模化过程中应认真对待。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合,否则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化进程缺乏市场根基。另外,事务所需要理性地对待规模经济效益问题。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边界。在达到该规模边界之前,规模扩大会带来产量递增,即规模经济;但在超过这一边界后若继续扩大生产,便会出现组织管理效率下降和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并不是要求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合并成为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国外既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大量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两者并行不悖,能够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仲秋节. “后天健”时代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战略探讨. 广西社会科学,2007,(1).

[2] 李秀萍. 从中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比较谈我国CPA行业的发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 张艳,钟文胜.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与品牌建设.会计之友,2007,(2).

[4] 赵婧,王玲.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

[5] 林少征.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现状与未来. 注册会计师,2006,(4).

[6] 张艳 . 论事务所规模化与审计质量保证.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7] 李志刚,邓亦农. 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8] 贺宇. 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选择.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李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实施过程中整合问题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0] 李铁群. 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理论与实践. 财会研究,2007,(1).

[11]关瑞兰,郭颖.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

[12李志刚.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中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13] 魏先锋. 做大做强,事务所缺什么?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

[14] 陈娟. 营销理念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若干应用.会计之友, 2005,(9).

第5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设立“群岛新区”等国家战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主线,按照全省“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总体思路,立足宁波-港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在加快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基地和物流园区的同时,建设定位合理、要素完善、功能健全、服务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导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2.营造特色,错位发展。发挥宁波-大宗散货枢纽港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准确定位,完善商品交易、公共信息、口岸通关、金融配套、航运综合、行政审批等六大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核心优势。

3.政策扶持,完善功能。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吸引贸易商、会员企业等交易主体参与大宗商品交易、交割活动,吸引物流、航运、金融、保险、担保、信息等服务商入驻交易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4.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建立健全交易中心管理监督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政府对交易行为、交易风险的全方位监管,把好准入标准,规范交易行为,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石油化工品、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纸浆、钢材、粮食等为主要上市品种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集聚、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的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和现代物流企业,交易额达20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到2020年,建成石油化工品、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纸浆、钢材、粮食、木材、纺织原材料、塑料制品原材料等品类齐全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交易额达5000亿元以上,建成立足、面向全国、辐射亚太地区的国际性大宗商品综合交易、结算和定价中心。

二、建设完善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功能体系

突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功能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综合竞争优势。

(一)商品交易服务功能。

建设安全、稳定和高效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系统,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电子撮合交易、现货挂牌交易、现货竞价交易服务。依托船舶交易市场建设,提供船舶交易服务。

(二)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依托交易中心网站建设,构筑公共信息平台,搜集、审核和有关大宗商品及船舶价格动态、船价指数、交易信息、资讯、融资需求等综合信息;建设公共物流信息系统,查询和物流需求,查询货物运输、运力需求、运行控制等相关信息,并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通过系统接口,实现与口岸通关信息平台、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主要物流企业的对接,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三)口岸通关服务功能。

依托港口EDI、存证管理、会员服务和数据交换等应用系统平台,集中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单位及相关服务机构,为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加工和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通关服务。

(四)航运综合服务功能。

主要提供航运企业资质认证、信用评估、合同管理、船舶登记等管理服务;提供船舶价格、价格评估、资质认证、融资、担保、结算、档案管理和船舶交易经纪业务等综合服务;提供综合运输、仓储、物流、货代、运力管理等综合业务服务;提供航运保险、船舶租赁、资金监管等航运金融服务;拓展航运咨询、评估、信息等延伸服务。

(五)金融配套服务功能。

围绕大宗商品交易和船舶交易,利用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大宗商品交易和船舶交易提供资金支付结算、融资管理、资金监管、电子签章、信用评级、保险、合同管理、凭证管理、第三方监管、担保等金融配套服务。

(六)行政审批服务功能。

相对集中涉外和涉港、涉航等管理部门,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

三、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创新发展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大宗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易所”)作为交易中心的市场运营主体。贯彻执行《中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交易市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创新发展。

(一)加强交易所规范建设。

交易所作为交易中心的市场运作主体,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制定实施安全规范的交易、交割规则、风险控制办法、会员管理办法、资金及货物监管、信用评级等制度体系,严格防范交易风险,确保交易所“公平、公开、公正”运营。加强交易所管理人员培训和内部约束工作,导入先进的公司管理模式,提升交易所管理水平。要加大交易中心系统建设投入,做好交易平台系统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维护等工作,确保交易平台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二)有效规范市场主体进入条件。

实行有效规范的市场主体进入条件,申请成为交易所交易商、会员的必须是企业法人或合格的自然人现货投资者。企业法人要选择有深厚行业背景以及良好经营业绩、市场信誉和组织能力的;合格的自然人现货投资者要选择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交易所规章制度,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水平的。企业法人或合格自然人现货投资者要满易所规定的固定办公场所、从业人员资质、职业操守等规范性条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事交易活动,并接受交易所的检查、考核和中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交易中心管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

(三)鼓励交易模式创新。

实行交易会员(席位)制,主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和大宗商品即期交易等交易模式创新,实现每日现货价格,满足实物交割、投资和保值等多种交易需求。按照规范的交割管理办法,实行撮合竞价交易、期内自主交割、到期集中交割和延期交割补偿等制度。

(四)支持融资、结算模式创新。

1.融资模式创新。根据对交易商会员的信用评级、交易标的物价值等情况,交易中心协助战略合作银行对评定合格的交易商会员进行授信,确定授信额度。提供票据贴现、仓单(提单)质押、保理和信用证等多元化的(贸易)交易融资方案。

2.结算模式创新。建立监管严格的交易保证金托管和划转系统,实现交易商自有银行账户和交易所保证金清算专户之间的安全、无缝对接。结合群岛新区建设,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大宗商品交易的结算制度创新。

(五)鼓励上市品种创新。

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集中优势、重点推出”的思路,积极稳妥适时推出既符合国家战略利益,又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石油化工品、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纸浆、钢材等上市交易品种。

(六)积极拓展配套服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拓展交易融资、担保、货物监管、信息技术、物流、航运、保险等配套和增值业务,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意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物流业、航运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等行业发展政策和全市关于促进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楼宇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办法等,充分发挥政策意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促进大宗商品交易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上述政策意见明确的相关优惠政策,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相关企业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叠加”的原则享受相应政策。

(二)设立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专项引导资金。

市财政设立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落户的交易所及交易商、授权服务中心(会员)、专业服务机构对地方贡献的奖励和做大交易所交易规模的奖励等。专项引导资金实施的具体操作办法由交易中心管委会与市财政局另行研究制定,交易中心管委会负责具体实施。各县(区)政府和相关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大宗商品交易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本地区大宗商品交易发展,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实行商务办公用房购置和租赁优惠。

1.市级财政一次性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用于交易中心办公场所过渡用房租赁,不足部分由交易中心管委会统筹解决。对交易所新购置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办公用房的,以建造成本价计算给予优惠;如租赁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办公用房的,实行优惠价租赁。

2.实行商务用房购置和租赁优惠。对在注册并取得交易所交易商或授权服务中心(会员)资格的企业,或取得大宗商品交易专业服务资质的服务机构,经交易中心管委会认定后,可按同地段商务楼售价优惠10-20%购买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商务办公用房,或以优惠价租赁交易大楼商务办公用房。对未在注册,但取得交易所交易商或授权服务中心(会员)资格,或取得大宗商品交易专业服务资质的服务机构等,经交易中心管委会认定后,以10%以内的优惠价购置或租赁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办公用房。

上述购置或租赁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商务办公用房的优惠,具体以奖励或补贴形式操作。对在临城新区购置或租赁除大宗商品交易大楼办公用房以外的其他商务办公楼用房,如符合新城楼宇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则可以享受相应奖励和补助。

(四)鼓励和扶持物流、金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规划引导和资金、土地指标、政策等要素保障,鼓励和扶持矿砂、油品、煤炭、粮食、化工品、集装箱等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吸引物流企业向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加快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骨干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扶持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为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发展奠定扎实的物流支撑。

积极引导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发展。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国际投行及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资产评估、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担保、保险等中介服务组织落户。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市内银行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倾斜,加大对大宗商品交易、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创新活动,提升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服务水平。支持货物监管、担保、保险机构加强与银行的合作,积极探索货物监管、担保和保险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的大宗商品交易金融支撑体系。

(五)加强口岸通关服务工作。

全面落实预约通关等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全天候通关监管服务。进一步推行“绿色通道”等通关模式改革,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市的转通关,减少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积极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对通关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指导,规范中介行为,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口岸通关服务中心工作经费保障。

(六)积极支持高级专业人才引进。

积极支持引进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落户。对交易所引进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经市人才办资格认定后,其年缴个人所得税在3万以上的,由市财政按纳税额的40%予以相应奖励。对交易所引进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取得交易所交易商、会员和专业服务机构资质企业引进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经市人才办资格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企业单位,由交易中心管委会推荐并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授予该企业负责人荣誉市民称号,并享受相应政策。

(七)实行“一企一议”政策。

对地方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交易所、交易商、授权服务中心(会员)及专业服务机构等,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一企一议”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发改、港航、交易中心管委会、财政、税务、商务、经信、工商、交通、质监、安监、教育、银监、人民银行、外汇管理、人才办、人力社保、口岸、国资、公安等有关单位和相关县(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协调领导小组重点研究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的重大事宜,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协作,合力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交易中心管委会),承担日常工作。交易中心管委会要切实加强职能和队伍建设,认真履行对交易中心的监督、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等工作,促进交易中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和优化大宗商品交易相关服务。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出台服务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交易中心管委会,商务、经信、安监、税务、质监、金融等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按照“程序到位、手续简化、及时办结”的要求,及时、高效办理经营资质、工商和税务登记、资金信贷等相关审批手续,为交易商、授权服务中心(会员)和专业化服务机构顺利落户,有效开展大宗商品交易及相关配套业务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

(三)切实加强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市相关部门要将大宗商品交易及相关配套产业专业人才纳入全市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大宗商品交易、交割及银行、保险、融资、担保、航运、物流管理等专业人才,缓解现阶段我市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实行专业培训、定向培养和招才引智,加快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6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2月12日在我国共有65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上交所861家和深交所684家上市公司中,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计的上市公司有47家,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有9家,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计的上市公司有14家,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所有上市公司有15家。由此可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占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的5.5%,而国内的六千多家去审计剩余的上市公司。

可见,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一方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从注册会计师人数、领军人才后备人选数、从业人员人数,还是从诚信度和声誉方面,都比国内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四大事务所所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大、业务多。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自上世纪80 年代重建以来,虽已粗具规模,但其本身仍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困难的问题,因此很难胜任这些上市公司的审计任务。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会计师事务所或者生命很短暂,或者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样越做越强;或者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或者像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一样百年的根基毁于一旦。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问题在于会计师事务所有无核心竞争力。 

2007年5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和理论指导,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浪潮。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位于不败之地。

二、文献综述

Craswell,Francis和Tayloy(1995)等三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比非“”可以获得30%的品牌溢价,得出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在于品牌,强调品牌在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中的作用,好品牌能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更多的价值。Brian W. Mayhew(2001) 强调声誉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采取激励措施使审计人员有动力形成声誉。Evelyn Patterson和David Wright(2003)指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是会计师事务所得竞争优势,如果审计人员认真执业、不欺骗客户和社会关注并放宽责任范围,审计风险就会降低,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白蔚秋(2002)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只有管理好知识和知识资本、健全知识使用的机制、发挥与知识共享的人的作用,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竞争能力、创造更高价值。胡国龙(200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应是其在会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具体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优势能力的综合。以上作者都围绕竞争优势讨论问题,但没有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郭振山(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牢固把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事务所的竞争优势。朱慧、唐松莲(2005)认为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仲秋节、李立群、卢佩琳(2007)提出品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资源整合优势是品牌的质。刘伯军(2007)得出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着手。

总体上,国内外现有文献大多围绕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展开,大致集中在三种观点:声誉和品牌的创建、人力资本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为数很少。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专门研究数量不多,而且角度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三、基于资源基础论的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第二,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第三,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一词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col2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为基础,通过积聚、增值形成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以核心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其整合,而产生出来的强于竞争对手的、赢得顾客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为基础的,对于同样是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这从事务所的特征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事务所所具有的核心资源也构成其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我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人力资本,具体指事务所的合伙人和签字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

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合理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积极储备高新知识人才,努力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结构合理、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自身情况, 合理制订吸引人才的计划和措施,积极储备高新知识人才,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潜力。

第二,实施规模经营。

首先,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适应会计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几千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几十万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相对较大的几家会计师事务所。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的增加,会计市场的供求也在发生变化,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作用,资源和客户逐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事务所集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规模化道路已是一种必然选择。其次,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实际规模化过程中,规模化模式的选择、规模化的方式、规模化的经营管理等方面肯定存在风险,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规模经营战略是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

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中注协“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迫切需要一批拥有国际资质、国际水准、国际视野和国际运作经验、服务优良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熟悉市场规则、国际管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是目标,完善内部治理是基础。另一方面,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由于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失职而导致股价波动,投资者损失惨重,市场崩盘的情况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目前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者和全体同仁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信誉,使注册会计师成为资本市场中受人尊敬的行业。

第四,发挥特色优势。

建立和发展多样化经营及特色服务,实施差异化战略。注册会计师服务种类很多:审计、验资、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咨询、税务、记账、财务咨询、财务培训业务等。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实施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专业化服务战略,在某一类行业或某一类业务上形成自己的专门能力、特色和优势,集中服务于某一类别的客户群体,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即所谓“夹缝中求生存”。事务所有所则重,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公平兼顾,效益为先,以增加事务所收入。这也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战略。当然,强化特色业务、实施细分化战略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靠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努力去实现。对于那些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应有意识地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业务。

第五,完善执业环境。

注册会计师要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民间审计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执业环境,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WTO的加入,不仅促使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要符合国际惯例,而且注册会计师业务也必将走向国际化,这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及其创新应具有国际性。其次,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进一步为审计市场的扩大开放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是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环境的,必然受所处法律环境的制约。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税法》及《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最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对诚信的关注、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档案的显现,标志着审计市场的社会文化氛围得到不断提升。加快构建的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将为审计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毛丽娟,李泱.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弱势及应对措施.财会月刊(综合),2007,4.

[2]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财会月刊(综合),2006,12.

[3]霍凤丽.会计师事务所怎样才能做大做强.周口财税,2007.

[4]朱慧,唐松莲.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之人本管理――以注册会计师管理为核心的CPA 职业管理机制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5]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审计研究,2004,3.

基金项目编号:2008BS08011。

作者简介:

第7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IMS;规划流程;核心网

0 引言

由现在网络技术和其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IMS会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其可以使移动与固网融合,引进多种融合业务。IMS越来越被运营商接受,未来基于IMS的网络及业务应用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IMS网络的优点突出,但同时建设的难度和风险也大为增加,这就对IMS的网络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IMS核心网的总体结构

IMS网络是一个开放、分层的体系架构,整个网络包括业务应用层、核心会话控制层、承载与接入层和运营支撑等4个层面。由IMS网络提供统一的会话控制,采纳全IP的宽带承载方法;网络核心接入层同控制层之间通过标准的SIP接口协议,实现接入的无关性,可适应各种的固定移动、宽窄带接入方式;架构在核心网络之上的业务应用层接口更加标准和开放,业务能力部件向第三方网络开放,将便于新业务的快速成长和安排。

2 IMS核心网规划的前提条件

进行IMS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包括IMS建网策略、用户及业务发展需求、技术发展预测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是。

2.1 明确总体建网策略

对于固定运营商而言,由于受移动替代和VoIP的挑战,IMS建设重点关注于PSTN改造、IP语音及增值业务;对于移动运营商,则重点关注业务差异化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综合运营商,重点关注实现固移接入融合业务以发挥全业务运营的竞争优势。

2.2 用户预测及接入类型分析

用户预测应首先根据上述网络建设策略以确定IMS终端用户类型。从IMS自身的网络特性来看,IMS用户是由多种不同的用户群体构成的。IMS用户可包括传统固网POTS用户、PBX用户、软交换IAD/AG用户、xDSL/xPON/LAN宽带用户、无线WLAN用户以及2G/3G移动CS及PS域用户等多种。因此,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用户类型,在分别采用合理方法预测的基础上,对各种用户数进行累加,得到总的IMS用户预测规模。

2.3 业务需求的规划分析

IMS的网络规划建设必将以用户及业务为中心展开。规划前期需要对用户的业务需求及业务部署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分析,明确目前市场上IMS相关业务的需求度及各省和各地区的差异,从而决定:哪些业务属于基本业务,可以全面部署;哪些业务属于特色业务,可以由个别有需求的省单独部署。IMS建网初期,可考虑针对集团、家庭和个人客户的业务需求,在全网提供多媒体电话业务、企业统一Centrex业务、多媒体彩铃业务;局部区域可开展融合一号通业务等自有特色业务。

2.4 业务模型分析

业务模型是用户在系统忙时的表现,它主要包括话务模型和信令模型2个方面。每种业务有自己独特的话务模型,话务模型包括每用户忙时话务量、各种业务的比例、话务的流向、业务速率、会话持续时长等指标;信令模型对于不同的业务来说具有普遍性,一般包括忙时注册(鉴权)/注销/订阅/通知请求次数、忙时呼叫次数、每呼叫消息数量以及消息长度等参数。有了这些业务模型,可以计算出每种业务的平均话务量和接口带宽,进而根据全网支持的总的用户规模数量计算出全网的话务量和对承载网的带宽需求,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就可以作出最优化的网络规划和设计。

3 核心网的规划流程及规划内容

3.1 IMS核心网规划流程

IMS核心网规划应该是从业务需求入手,结合IMS网络特性,并充分考虑现网情况和演进策略等因素,按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过程进行,IMS核心网规划流程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IMS总体建网策略及制定网络建设原则、明确IMS的整体网络架构和总体规划思路。

(2)信息收集:包括现网网络信息、用户业务发展信息等,根据收集的信息对现网网络拓扑、网络容量扩展、承载网、业务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3)业务需求分析:对用户需求及业务部署进行规划分析,进行业务预测、取定业务模型及话务分布模型。

(4)网络资源规划:根据上述的现网分析和业务预测结果,进行网络开销预算及容量分析,结合现有IMS厂家的设备处理能力,进行合理的网络设置及资源分配。

(5)确定网络建设方案:对IMS网络具体网元的配置、容量、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及规划,包括核心网方案、业务网方案、接入网方案、承载网方案及网络安全方案等。

3.2 IMS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IMS核心网规划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建设方要求,明确目标IMS网络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并确定核心网规划建设总体原则,明确核心网技术版本和总体网络架构,确定相关总体建设原则。

(2)对现有网络情况、网络资源现状以及国内外其他运营商IMS网络商用部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3)根据对现网及其他运营商IMS网络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结合现网用户业务发展信息,进行IMS业务预测。

(4)进行网元节点设置的规划设计,具体包括HSS的设置方案、I/P/S-CSCF的设置方案、MGCF/IMS-MGW的设置方案、业务网AS的设置方案以及现网关口局等网元的改造需求方案等。

(5)进行IMS核心网络的网络组织方案的规划设计,包括IMS域内网络组织方案、IMS域间网络组织方案、IMS网络与业务平台的网络组织方案、相关IMS业务路由策略以及漫游/游牧方案等。

(6)进行IP承载网对接的规划设计,具体包括IP承载网的解决方案、核心网络与IP承载网互联方案、MPLSVPN的部署方案、不同业务QoS的保证策略、IP地址规划等。

(7)进行IMS核心网流量带宽计算和接口配置,主要包括核心网各网元间IP带宽需求计算、核心网元与业务平台AS间带宽需求计算以及核心网与接入网间带宽需求计算等。

(8)根据IMS网络容量设置,以及码号分配原则,对IMS用户的码号资源进行分配,包括用户标识、公共业务标识、信令点编码、APN等。

(9)提出核心网规划对相关配套资源的需求,具体包括对传输的配套要求、对同步网的配套要求、对信令网的配套要求、对局房的配套要求,以及对网管、计费、支撑系统改造等方面的要求。

4 核心网规划关注的相关问题

IMS核心网的规划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网络结构规划

核心网采用何种网络结构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规划设计,目前IMS网络组织可采用2种方式,一种是单域集中式组网,另一种是多域分布式组网。单域组网即只集中建设全国性的IMS核心网网络及业务平台,省内建设IMS接入网和互通节点;多域组网即采用分省或分大区独立建设方式进行IMS部署。采用不同的组网结构所要求的IMS网络设备类型和数量都不一样,对业务部署和承载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4.2 漫游方式

移动IMS用户处于漫游状态时,所有会话业务均需路由至归属域网络的S-CSCF进行会话控制和注册服务,但对于以GPRS/WCDMA分组域网络作为IPCAN的IMS核心网,存在2种漫游方式。一种是IPCAN漫游(GPRS漫游),即通过漫游地的SGSN和归属地的GGSN为IMS用户提供IP-CAN接入,然后直接连接到归属网络的IMS域;另一种是IMS漫游,即用户附着在拜访地IP-CAN的GPRS/WCDMA分组网时,用户将通过拜访地P-CSCF接入到IMS网络,并由归属地S-CSCF进行用户注册和会话控制,漫游用户发起主被叫业务时,所有信令也均由拜访地P-CSCF进行转发。

4.3 网络安全保障

由于IMS核心网络采用全IP承载,且采取开放的网络架构,可以将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不同业务,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接入方式来共享业务平台,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和业务互通性。但这也使得IMS的安全性要求比传统运营商在独立网络上运营要高得多,IMS的安全保障问题不容忽视。除了采取标准协议规定的IPSec、AKA鉴权等SA机制实现接入安全和网络安全外,IMS核心网规划中可将IMS核心网划分为多个安全域,包括接入网络域、核心网络域、承载网络域、业务应用域、运营支撑域以及与其他网络互通等安全域,对于各个安全域间采取各种隔离技术,包括物理隔离(如防火墙、SBC等)和逻辑隔离(MPLSVPN、THIG、VLAN)等,并执行一定的QoS控制机制,实现不同域间的信息拓扑隐藏、业务开关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IMS核心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 IMS核心网元的容灾建设

在IMS网络商用初期,建议对IMS所有核心网元(包括CM-IMS核心网元、AS、SBC、ENUM/DNS)均实现设备级容灾备份;CSCF、HSS、MGCF/IM-MGW要求实现网元级容灾备份。对于设备级容灾,主要功能模块可以采用1+1(N+N)方式,也可以采用N+1备份机制;保证单模块故障情况下,系统容量仍旧能够满足需求。若设备为服务器架构,应采用双机热备。

对于CSCF设备,建议采用1+1或N+1工作方式;在相关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对于S-CSCF设备,可以采用池组(Pool)方式进行网元级容灾备份;对于MGCF/IM-MGW建议采用成对设置方式,并设置在不同局址;成对MGCF/IM-MGW采用负荷分担方式,为保证互通安全性,MGCF/IM-MGW应至少选择连接两个异网关口局设备。

5 结语

由上可见,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IMS网络规划流程、规划内容,对IMS规划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能够为以后的IMS网络规划和网络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8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要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同时,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合规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全行干部职工是我行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纪守法。从现实看,许多员工对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缺乏科学的熟悉和理解,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一般文化娱乐活动混淆起来,以为提几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唱唱跳跳就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

在全员中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大讨论,就是要通过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合规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其次下大气力做好全员的培训、考核,业务培训力求达到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提升性,要使所有业务人员人人熟知制度规定,个个争当合格柜员、能手;通过系列活动,使全体员工正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觉地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治理意识,狠抓基础治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银行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650字(二)

通过学习,全员在思想上普遍形成了"合规操作、防范风险"的工作意识,在实际工作自觉从我做起,按章办事,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业务发展。我主要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一、学习氛围比较浓厚

信用社组织外勤与内勤人员,分两批进行集中学习,且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带领大家学习,全员也都能自觉地参加每天的集中学习,不请假、不迟到,认真听讲、细记重点。正是基于信用社领导重视、员工充分认识到目前新形势下合规管理防范风险的紧迫性,大家学习观念才由被动变主动、由走走过场变深入认真,学习态度非常端正。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学习笔记相互比较、你追我赶,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合规意识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全员再一次认识到违规经营不但会给信用社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必将束缚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只有扎实开展好"三大专项"活动,全员才能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工作中才能自觉地把"合法守规"作为一个最低标准,经手业务时心中应时刻高举"这面合规旗",真正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严格照章操作,敢于接受群众监督,为信用社尽到责,为客户服好务。

三、抓好学习长效机制

"合规管理、防范风险"观念,是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应坚持的一个原则,当然也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塑造的,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就能达到的,所以今后全员的学习一定要进一步加强,且要长抓不懈,大力开展岗位操作、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全方位地教育培训。要切实从提高学习兴趣点出发,改变一味单调的学习活动,积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你问我答"、"你出题我考试"等活动,也可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将学习内容穿插其中,既活跃学习气氛,又增强学习效果。

四、合规管理从我做起

高级管理层要引导员工树立"违规就是风险"、"一人违规,全社遭殃"的理念,教育员工汲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但是,合规决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合规部门以及合规工作人员的事,是要每位员工都要积极参与、认真履行职责才能达到的。只有全员参与,自上而下都深刻认识"合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形成机构内部诚信守则的合规氛围。全员通过学习讨论,发现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存在什么漏洞,并积极献计献策,共同去弥补漏洞,共同去健全制度和规程,共同去监督不良行为,共同去遏制违规行为。全员通过学习讨论,真正把现有的制度整合梳理成清晰和简明扼要的流程,易学、易懂、易操作、易检查,形成"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

银行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650字(三)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合规文化教育活动集中体现了农业银行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观念、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推动农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这次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我进一步认清了岗位职责、净化了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面,我汇报一下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二、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合规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已特色的文化经营理念。

三、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降低金融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工作中,应该做到"三要".一要树立正确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特别要防止企业炒银行的思想。一个项目必然会引起多家银行竞争,在竞争中企业肯定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让银行增加贷款风险,要很好权衡利弊,切忌为了

芝麻而丢了西瓜。宁愿不发展,不要盲目发展,而造成新的资金沉淀。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为此,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并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有章可循,切实堵住各种漏洞,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要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要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控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和风险提示制度。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要在追求自我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不断自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四要坚持思想教育。要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经常开展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利用金融系统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使全体职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银行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650字(四)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诚信服务理解为刻板的服务需要,即态度好就等于服务好,其实不然,服务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并且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淮南子有训: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合规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保障线,对作为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来说,客户是其发展的天然基石,质量是其分展的永恒主题,形象是其发展的亮丽衣裳,而制度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如今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也与银行的其他风险一道,纳入银行的全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如何真正体现商业银行应有的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如何大力倡导建立银行自身的合规文化,都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探究的主题。

近年来,我行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稠州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合规是我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合规操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合规"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有一个"合格"的"规";二是大家都去"符合"这个"合格的规".在我行的内部控制检查中,曾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授权流于形式,疏于审核相关信息;重控管理存在漏洞;查库管理不够规范;对账管理不够到位等等,从中揭示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这些检查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规就像一个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有责任心的人就能把风险拒之千里,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害已又害人,我们不能凭感情办事,违规操作,最终自食其果。

第9篇:业务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1.1 心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不规范

首先心理服务人员考证容易,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水准比较差,大部分的考证的人并不是为了学习技能,仅是为了获得资格证,主张高效快捷获证,不追求实际操作技能二是从心理学教育市场来看,教理论比较容易,要带学生实战训练却很难,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心理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市场,也不对技术做硬性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实训的机会非常少,学员缺少专业的社会支持督导系统。心理教育市场存在两个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沙盘游戏师培训,目前心理咨询培训没有严格的从业资格标准,仅以职业资格证的获得为依据,而获得资格证书的咨询师,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诸如某机构沙盘师培训,机构内获证考试多以文字考试为主,且不要求记忆,对个人职业素养和从业资格不作要求,以获得证书为准,在每年参与沙盘师资格证培训的人员中,证书通过率几乎为100%,其中从事沙盘游戏治疗的人数占到2%-4%,在这从事沙盘游戏咨询的人中,有25%的人有后期的督导,看起来从事沙盘游戏咨询的人员比例很高,实际上,普及胜的沙盘游戏技术提高可以在80%以上。目前对沙盘师资格培训的从业资格和督导制度都没有建立,这导致直接导致了沙盘游戏师的培训和学习不够规范。

1.2 互联网传播不温不火

由于需要心理服务的来访者不多,许多心理咨询企业开始采用线上传播的方式。一种是专门做线上的服务,诸如对某心理机构的访谈了解到,在前期进行线上宣传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此种方式缺乏公信力,导致服务片而,后期效果并不好另一种是先做线下服务,再提供线上的服务,在调查的沈阳19家咨询机构中,多数采用这样的方式,以线下咨询为主,调查问卷显示,75%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方式以公益课和讲座为主,机构的来访者熟人介绍途径占有很大比例,网络宣传来访人数较少,据有电话咨询的机构接咨询电话1次/口。综合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此种方式对社会的支持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方式只围绕咨询机构自身来访者进行服务,并未针对整个社会群体,并不能起到专业的社会支持向导作用。同时,据网络宣传方而的调查,目前权威机构(权威机构主要指具备心理服务能力的高校)也有网络心理服务,部分高校不具备网络心理服务,而具备网络心理服务的高校只有网络建设,不提供在线的服务支持。

目前来看,公众了解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新媒体进行了解,网络服务是心理咨询公司的最大的不足,网络推)‘一做的最好的心理咨询公司,由于没有线下咨询,缺少公信力,而做线下咨询的公司只有网站建设和宣传,无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咨询服务。所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网络平台服务APP极具有现实意义。

1.3 缺少统一的心理服务人员评价体系

目前,政府缺乏统一专门的心理服务人员管理机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继续教育与督导与“年检”等机制、体制和制度。心理咨询师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这个职称社会上承认,人事与卫生部门却不能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心理治疗师属于国家卫生部,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可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承认是一个技师职称,但没有处方权。可是取得心理治疗师后,有的医院内部又没有专设的岗位,大多是精神科临床医生兼职的。不管是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尽管理论考试通过了,并取得相应职称,而执业技能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和督导,无主管单位和具体规定,更无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综合访谈调查了解到的信自、,我们建议解决市场混乱的重点在于实现行业联盟,建立行规,同时采取三年评价一次,由权威机构进行考核的方式,以实现资源整合,让心理服务行业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具有方便、便捷、迅速的特点。

2 智慧城市构建心理援助中心建设的对策

2.1 网络援助

主要解决如何实现智慧城市背景下心理服务行业的网络化服务,让心理服务不仅仅只是而对而的咨询,也可以成为网络平台的咨询,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督导考核系统。

首先,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而的知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咨询。

其次,建立网络APP或微信公众号,提供专业的线上咨询体系,APP对接公众号,网络页而分为咨询页而和督导页而。咨询页而首先应设置来访者输入问题即可匹配问题类型和咨询师,来访者可以自愿对咨询师进行选择,可以在网上直接预约线上或线下咨询。

第三,来访者可以在线观看自我提升或者自我需求需要的课程,同时可以进行心理测评自评专业问卷。

第四,可以在线查看心理学书籍和学术文章,呈现心理服务行业专业的网上信自、资源平台。督导页而首先应提供督导咨询平台,根据问题类型输入问题,找到适合的督导解决问题。

第五,设置个人主页,需要经过审批方可验证加入,官方信息有咨询时长统计和服务时长统计,私人信息有个人信息,预约咨询等内容设置心理资源平台,用于查看或上传文章和视频。

2.2 线上与线下结合

针对访谈企业中遇到的缺少公信力,缺少系统的支持服务等问题,应从线上辐射到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评价体系。整个体系的构建应由政府职能部门(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或者两者结合)牵头,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系统制定标准,医师联盟和心理咨询协会执行监察的一个庞大系统,包括线上和线下活动,以保障公信力和专业标准。将线上的心理服务和线下的心理服务结合,线下由合作机构定期为注册的心理服务人员举办督导会议,心理沙龙等心理服务工作者自我提升课程,由合作机构为线上的咨询师提供收费或免费的咨询地点与来访者进行而对而的咨询。同时可以开展线下讲座和课程,帮助更多人获得成长。

2.3 权威机构与政府合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