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畜牧业市场发展精选(九篇)

畜牧业市场发展

第1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现代畜牧业是作为一个新型产业而提出的,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包括怎么饲养动物与市场学、经济学、生物学、植物学等多门学科,相互间有紧密的关联,它是以现念和管理,以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工业加工带动的畜牧产业化,它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载体,以经济为中心,具体表现在畜产品的工化业。超市—物流—食品加工—屠宰—农户—饲料—兽药—研究为一体的庞大的产业链条。

畜牧业是特定的、传统的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荷兰丹麦在80%以上,欧、美、日、韩都超过了60%,而我国仅占33%,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世界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综观世界各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约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典型代表;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这种模式以日本和中国为典型代表;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特征的自然畜牧业,这种模式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

新疆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从国内外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畜牧业要有自然、地理、人文条件。新疆有7亿亩草原,4.5亿亩优良草场,人均土地3.11亩,地理环境相对独立,三山夹两盆地,自然防护区,建立无规定疫病创造了良好条件,从畜产品生产指标看,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为52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42公斤,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美国分别是468、399、137、100,我国禽蛋人均占有量为19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2公斤,我国牛奶人均占有量为27.5公斤,世界人均牛奶占有量为100.6公斤,最高的新西兰高达3450公斤,荷兰约600公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类生产的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由此可见,发展畜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一、__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市畜牧业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20__年全市年末牲畜存栏达到63.15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40.2万头只,出栏率达到63%,商品率85%肉类总产量2.16万吨,产绵羊毛1355吨,牛奶产量1.6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市畜牧业依然存在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较低(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的20%左右,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20%),农民与牧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以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牧区生产结构单一,农牧结合不紧密,良种化繁育体系不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不足,畜牧业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畜牧业提融资源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市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__年8月2日,自治区畜牧厅召开了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把农区畜牧业作为重要产业,提到与粮食、棉花、林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20__年1月12日,__市召开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推广高新节水、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陈地建设”农村四项重要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工作,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突破口,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全面振兴我市农村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改造传统畜牧业,紧紧围绕农村农牧民增收,树立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中心种植业,围绕畜牧业来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两大(奶类、肉类)一强,(优质肉羊)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对畜禽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

二、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布局

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着重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原则,一以完善饲草饲料地为重点,实现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农区畜牧业转变;二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重点,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草原畜牧业以配套饲草料地为突破口,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加快饲草饲料地建设力度,落实牲畜饲草饲料需求,加大牧民定居力度,提高入住率,以饲草料地建设为依托,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变四季放牧到两季放牧,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

到2013年出栏优质肉羊达到40万只,肉牛2万头(羊肉25元/公斤)年创产值2.4亿元。

以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为重点,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布局、奶业片区到2013年全市优质高产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日产鲜奶240吨,(按每公斤2元计算,每月产值为1440万元,十个月产奶期)年创产值1.44亿元,企业加工鲜奶每公斤增值4元,企业年创产值2.88亿元,农户与企业共创产值4.22亿元。

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情况到2013年优质生猪出栏达50万头(每公斤15元计算100公斤的猪出肉60公斤,每头猪为900元)创产值4.5亿元。

牛、羊育肥到2013年牛羊育肥出栏20万头,(2万头牛、18万只羊每公斤25元计算),年创产值1.5亿元。

家禽养殖业,到2013年家禽达到1000万羽,蛋鸡存栏达到50万羽,年产鲜蛋8000吨,(禽肉15元/ 公斤,鸡蛋每公斤3.5元计算,禽肉创产值1.5亿元,禽蛋创产值0.28亿元,养禽业总产值为1.78亿元,畜牧业累计总产值达到4.575亿元)。

三、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1、标准化规模化

以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专业村队为重点,加快推进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结合,我市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养殖,重点抓好哈图布呼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吉尔格勒特乡、甘河子镇和八十四户乡两个1000头牛八个500头高产奶牛养殖小区(场)和四个奶牛专业村队建设,甘家湖牧场铁架子、古尔图牧场车达、赛力克提牧场查干奥娃,巴音沟牧场、塔布勒合特、西大沟镇和吉尔格勒特乡七个肉羊集约养殖小区建设,八十四户乡、夹河子乡及周围乡镇五个牛羊育肥区建设,西大沟镇、百泉镇、甘河子镇等十个生猪养殖基地(场)规模化建设,到2013年规模化养殖户占养殖总户的比例达到40%,牲畜养殖数量占养殖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养殖户采取统一标准集中饲养,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积极完善养殖小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

2、种植业结构调整

把草料基地建设作为饲草料业发展的重点,提高饲草料有效供给和储备能力,要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种植业,次易棉区要坚决退出棉花种植,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积极发展草国轮作、复播、间作套种,扩大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推广优质高产牧草种植技术加快建设高标准的饲草料生产基地,牧区围绕牧民定居建设,依托水利工程开发建设10万亩人工草地,农区玉米种植面积要达到20万亩,苜蓿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推动饲草料种植业快速发展。

3、状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外向型畜牧业。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进驻__,组建大型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现代化屠宰、肉类精深加工、皮革制品、乳制品的产业集团,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有影响力、有牵引力的产业群体,把我市建成为牛奶、优质牛羊肉、猪禽出口加工基地,企业实行畜产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扶持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开拓区外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占有率,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出2—3个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2个国有牧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引导企业建设好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的原料供给,积极推行企业集中开发,农户分散承担经营的模式和企业与农户以资产、资源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模式,现顺企农关系,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连接企业和农户,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围绕产品营销,扶持组建直接面对向市场,这行独立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创立自有品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竞争力。

4、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措施。

加大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从20__年起,每年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800万元,并逐年增加,各乡场镇每年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10—20万元,用于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品种改良,村级防疫员补助及畜牧业抗灾防灾等,科技三项费、抗震安居、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水利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要向畜牧业倾斜。

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吸引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牧业信贷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提融资渠道,农村信用联社要进一步加大农牧民小额养殖贷款力度,延长贷款期限,生猪养殖贷款为1—3年,牛羊育肥贷款为2-3年,奶牛养殖贷款为5—8年,采取农户联保,财产低押、按揭贷款、保险公司保险担保等形式,对农牧民信用户开通信贷绿色通道,支持农牧民发展畜禽养殖,市农业发展银行要对畜牧产化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础建设要给予重点支持,形成由银行贷款、保险公司保险担保,政府赔息、企业帮扶、农户发展的五位联动的信贷新模式,保险公司要根据国家政策不断拓展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提高畜牧业保险覆盖面,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大牧民豁居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从畜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250万用于牧民定居住户、暖圈、草料地建设补助,对牧民划拔的定居饲草料地,又没有一帮一帮扶的市财政在前三年每亩补贴100元土地改良费。

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由各乡场镇政府解决小区用地及水、电、路等公益设施,市财政每年从畜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200万元对养殖小区中存栏30头奶牛,年出栏400只肉羊或400头生猪,5000只家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新建标准化圈舍(300平米以上给予每栋补助1—2万元)。

继续加大奶价补贴政策,20__年起将吉尔格勒特乡、八十四户乡纳入到补贴范围。

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__元,用于缴纳村级防疫员养老统筹。

加大牧业抗灾防灾力度,市财政拿出100万坡建立抗灾基金,用于畜牧业牲畜越冬、抗旱、草原虫鼠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2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1.1农村畜牧站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畜牧站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发展。农村对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重视不够,农村畜牧站适应市场的发展能力较弱,对进一步推进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带来一定的难度。

1.2部分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不顺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对畜牧兽医不够重视,导致农村畜牧站疏于统一管理,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农村党委和乡镇政府管理畜牧站工作,畜牧站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缺乏管理的针对性。而且农村畜牧站的经费不能保障按时、完整的下放,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3农村畜牧兽医站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由于农村畜牧兽医站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能力弱,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其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导致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低下,严重阻碍着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顺利建设。

2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高的人力资源作为建设队伍。因此,建立适应农村畜牧兽医体系发展的关键在于重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1.1举办业务培训要想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从业务培训开始,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组织其参加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学习,按照“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员以上的业务能力”的要求培养兽医人员,尽快让他们达到被要求的业务能力。

2.1.2进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畜牧兽医人员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畜牧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农村畜牧兽医人员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畜牧兽医推广和畜牧业发展等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便提升广大畜牧兽医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1.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还要重视动物检疫员、畜牧检验员和兽医防治员等专业人员的技能鉴定培训,培训考核通过的颁发证书,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培训结果不合格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整体上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高的后备人才。

2.2综合办站,增强实力农村畜牧兽医站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为完成国家指令性的防疫检疫任务采取合适的措施,抓好工作重点,发展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建设。其日常工作必须依照它的职责来进行,综合考虑一切职责,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另外,农村畜牧兽医必须围绕畜牧生产的各项工作,抓好技术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壮大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经济实力,增强其综合实力。

2.3增强管理力度,强化体制创新农村畜牧兽医站对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要求高,是主要负责基层畜牧兽医站推广工作的事业型单位。其管理体制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县级畜牧部门和农村畜牧部门要分工负责,同时还要团结合作,促使畜牧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另外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相关的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

3结语

第3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摘 要] 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是增强广东畜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发展规律,对未来拥有明确的思考和把握,建立在缜密而严谨分析之上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广东省目前的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分布和地区优势做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从缓解粮食紧缺、改善环境、克服信息落后等方面出发,多元化地发展广东特色的畜牧业。

[关键词]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12-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课题“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05B7010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红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陈晓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梁小伊,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吴 新,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畜牧业创造了连续27年增长的光辉业绩,全省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总产量均大幅增长。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肉类总产量384.31万吨,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256.28万吨,增长5.8%;禽肉产量113.66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695.23万吨,增长3.6%。其中海产品产量397.9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97.28万吨,分别增长2.4%和5.1%(见《200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地区畜牧业已经顶起了农民增收的“半边天”,挑起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大梁。但由于饲料来源不足而引致的人畜争粮,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致的妨碍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不断显露并逐渐突出。因此,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实现畜牧生产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是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立经得住资源、环境、质量等衡量指标考验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就必须从畜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等问题入手。

一、调整、优化广东畜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必要性

(一)增强广东省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广东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01.2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3.7%,超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增长速度(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印,2006年广东省情手册)。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快速、稳步增长和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广东畜牧业在市场、区域、规模、出口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加大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2004年广东省畜牧业为国家创收税利近20亿元,出口畜产品达3.32亿美元,为港澳及其它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畜禽良种和优质畜禽产品;广东每年供港家禽4000多万只,肉猪100多万头、种猪1万多头。除了加大港澳地区的畜产品出口力度外,港澳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可以开拓,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除了加强畜产品对外流通的观念,在贸易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外,关键在于不断改善畜禽产品品种和质量,致力于加工技术研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使其达到国际标准,提高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实现广东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碰到的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饲料紧缺、疾病防控能力弱、产品药物残留、检验检疫不合格等问题,这是由于畜牧业生产区域分散,畜产品加工不集中,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力度较弱等原因所致。广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从全局的角度下,以长远发展的目光,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不高、资源紧缺的问题,协调人、畜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进行畜牧业的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有利于畜牧生产立足于实际,和市场需求相吻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有利于畜牧生产区域化,便于管理和规范,提升整体发展的统筹能力,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畜牧业结构和区域调整,从整体上、根本上破除广东畜牧业发展的障碍,释放畜牧业发展潜力,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二、广东省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畜产品结构分析。近年来,广东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畜产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畜产品生产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一是畜禽品种生产比例发生变化,肉类生产结构日趋合理,迈开了高耗粮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6.7%下降到2004年的66.3%;禽肉比重由12.7%上升到30%;牛羊肉等草食动物肉类的比重由0.6%上升到2.2%。二是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猪达95%,家禽达86%,杂交肉牛比重达10%以上。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现代牧业生产体系雏型。但畜产品总量的增加并不足以填补供求缺口,广东每年仍要从湖南、江西等地大量调入畜禽产品,牛奶供应更是依赖其他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在逐步改变。畜牧生产不仅面临着要快速提高产量、质量,满足需求的任务,更面临着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变化的挑战。

1.养猪业市场具备一定规模,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广东的养猪水平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几年来,广东生猪生产保持年增5%左右的发展速度。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年每年生猪需求量4000万头,但自产的只有2000万头左右。这说明目前全省的生猪产量仍远不能满足本省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挖掘、填补。

2.养禽业市场供求比有很大弹性可待拉伸。由于禽类品种繁多,个体收益小,疫病防制成本高,易受禽流感等疫病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明显,一些小型养鸡场难以经受考验,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场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如广东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兴牧,集成本控制、疫病防制、市场把握和经营管理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鸡龙头企业,其年产量达到了全省生鸡年产量的10%以上。同时,养禽业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品种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如禽类中鸭、鹅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要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生产,加大优势互补,提高禽类整体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追补畜牧业经济效益。

3.草食动物和奶品生产踟躇向前。由于南方气候炎热,易发炎等疾病,饲料成本高,产量低,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对奶品的需求量相对少,而运输便捷加速北方奶产品进军南方市场,使得广东养牛业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大的养殖规模。其他草食动物养殖,如养牛、养兔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如果加大投入,通过改良品种、改善饲养环境,草食动物养殖和奶产品生产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4.其他畜产品的情况。广东省的珍禽类养殖,如养鸽子、雉鸪等,草食类动物养殖,如养兔、羊,以及禽类的鸭、鹅养殖都欠缺规模化、集约化龙头企业来引领整个市场,市场供应量远远不足。

(二)广东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及地区优势分析。经过“十五”期间畜牧业区域的调整,广东畜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鸡为主)和奶牛,粤西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家畜(肉牛、肉羊),粤北山区主要发展草食家畜(肉牛、肉羊、肉兔)、猪、禽。粤东地区主要发展家禽(肉鹅、肉鸭)和特禽。

1.珠三角地区开始转移战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各大城市集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由于成本和环境问题,加上禽流感疫情导致的活禽禁入制,养殖业将逐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撤出。大型养殖场渐渐向粤北、粤西、粤东等周边地区迁移,小型场则被逐一淘汰。

2.粤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北山区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山上种果树,山间养畜禽,山下养鱼的立体养殖。由于韶关山区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路程远,交通不便利,畜牧业投资吸引力不大,产、加、销产业链建立困难,养殖业零落萧条。同时,由于粤北流域的水资源供应下游珠三角地区的饮水,其水资源保护,协调生产与环境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在粤北地区做大、做强养殖业牵涉到公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走很长的路。

3.粤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养殖场的搬迁使粤西的养殖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养猪、养禽,以及草食动物(牛、羊、兔)的养殖也在不断加大规模。除了畜禽养殖,以湛江为代表的靠海城市,还要重点发展水产业,加强捕捞、繁养及水产加工技术。

4.粤东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东地区地势差异大,天然的饲养优势较少,养殖水平总体落后。其中惠州临近香港、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方便,山势较平,适合建立养殖场,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基础。梅州山区多,其沙田柚生产久负盛名,发展畜牧业要紧密结合种植业优势,发展山地养鸡等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潮汕、海陆丰等地处沿海,湖泊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鹅、养鸭,“狮头鹅”品种在潮汕地区响有盛誉,养虾、养鳖也曾一度繁荣,但是由于防病能力较弱,加之洪涝灾害频繁,亏损频繁、严重。

三、对优化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对策建议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广东建设成畜牧业强省,即由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满足广东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衡量标志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有发达的加工业;有畅通的流通、销售网络体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

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大局考虑,立足实际,发挥广东政策、经济、山区、沿海等几个方面的优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途径,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

1.把握政策和重视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调整畜牧业结构。广东畜牧业发展有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把握住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优势,进行畜牧业调整,提高畜牧业总体竞争水平,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政策优势。中央明确提出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兴农政策如和煦春风,为畜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其打开局面、大有作为营造了有利环境。(2)经济优势。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这将给畜牧业带来新的良好的机遇。逐步加强畜禽良繁、动物保护、饲料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等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大畜产品出口力度,把广东省建设成畜牧强省。

2.把握广东大面积的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畜牧业。广东省共有51个山区县(市、区),山区面积很大,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发展草食性动物及走地鸡产业具有优势。依山而立,发掘山区养殖优势,兴起山区养殖业,不仅可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可以缓和畜牧业给工业化城市带来相应环境问题的矛盾。

3.发挥沿海城市优势,加大水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投入和技术指导,做大做强以水产养殖为特色的沿海畜牧业。有专家提出,“中国的水禽业有资格独步天下”。水禽产品丰富,肉、蛋、鹅肝、羽毛、绒毛都有很高的商品价值。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广东省水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多家水禽生产大型企业,在水禽生产及其肉食品加工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培育出世界闻名的狮头鹅,创立了“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以及广东特有的烤鸭、烤鹅工艺。充分把握广东沿海如三水、中山、汕头、湛江等地区雨水丰沛、水草旺盛,水资源丰富和进出口便利特点,加大水禽养殖资金和技术投入,做大做强水禽畜牧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调整禽类产品结构,加大生鸡以外的鸭、鹅等禽类产品供应。从生产水平来讲,激发了畜产品在水禽方面的潜在生产力;从营养水平来讲,提高了人们消费的营养效益,高品质禽类蛋白相对于牛肉、猪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2)加大畜产品外贸。我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水禽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加大在育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投入,推广特色水禽品种,生产高质达标水禽产品,无疑可以大力提高广东省畜牧业创汇能力。

4.大力发展草食禽畜养殖,缓解饲料短缺困境,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畜禽品种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重要手段,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同时,加大草食畜禽如牛、羊、兔等的生产比重,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是广东畜禽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举措。

5.缓解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规模化畜牧企业发展的集中地,更是工业化发展的集中地。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畜牧业企业受到制约,这些企业正面临压缩及迁移的局面。从珠江三角洲畜牧业大迁移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和标准。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生态标准体系,珠三角以外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从规划、选址、建设等步骤开始就应该严格遵守、坚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

6.加快畜牧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让畜牧生产跟上经济科技领域的瞬息万变。通过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畅通各种信息渠道,让农民、养殖户、养殖场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把握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生产策略。一方面使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称,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使品种结构、饲料搭配等能紧紧跟上科技的步伐,采用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手段、新模式,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光华,孙振钧,高吉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5).

第4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纯绿色;畜产品;市场开发;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01.069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的最东部的地级市,位于中国东北部,与东北三省毗邻,与俄罗斯、蒙古交界,面积25.3万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以来,呼伦贝尔地区行政体制几经变革。目前,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国家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市人口267万,少数民族人口47.8万,其中,蒙古族人口25万,还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族等少数民族。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是中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

目前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畜产品,牛羊肉,奶等,但这些畜产品来源于喂饲料圈养的牛羊,这些市场上的牛羊肉90%都属于不是纯天然绿色产品,是喂人工饲料加圈养的,跟自由放牧在天然草原的牛羊比较起来,肉的鲜美味道及天然成分有着质的区别,所以利用呼伦贝尔草原得天独厚的优质草场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养殖传统,打造出地区纯绿色特色品牌,保护地方优质的畜产品,带动地区就业、增加牧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广大牛羊肉消费者提供一个纯绿色的安全的优质畜产品。

1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基本情况及开发纯绿色畜牧业产业市场的重要意义

1.1 呼伦贝尔草原基本情况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1)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大,天然草场面积占80%。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公尺,总面积约93000平方千米。年平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85~155天,年降水量250~350毫米左右,能种植春小麦、马铃薯及少量蔬菜,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

(2)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优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是中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

(3)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草原生态物种多样化,有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这里是一个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1.2 呼伦贝尔畜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830.7万头(只),增长10.8%。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660.91万头(只),增长8.7%;羊出栏731.2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4.9万只,增长9.7%。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567.3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81.77万头(只),增长5.5%。奶类产品产量134.93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牛奶产量134.37万吨,比上年增长1.5%。肉类总产量24.80万吨,与上年相比略有增长。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年均增长15%。要实现这个目标,牧民必须增加收入,而且牧民收入主要来源就是畜牧业收入,所以科学合理产业化经营畜牧业是必行之路,与此同时,畜牧业产业也是呼伦贝尔地区优势产业。

呼伦贝尔草原具有良好的天然草地资源,有沿河流及谷地分布的草甸土、黑土与黑钙土构成的良好土地资源,也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具有建设人工饲草料生产的优越条件。在传统畜牧业经受挑战的前提下,探讨以强度种草为支撑的现代化畜牧业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开发纯绿色畜牧业产业市场的重要意义

(1)抓住国家政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一是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畜牧业良种补贴、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二是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业部先后出台政策明确了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畜种产区规划,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又进一步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呼伦贝尔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等优势,具备了生产绿色、有机、高端畜产品的条件。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领域,改革必将激发更多的生产要素和体制机制创新。

(2)借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优质草原资源,打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特色品牌,品牌市场推广至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从而提高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呼伦贝尔畜牧业自身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牧民没有自己的协会组织,畜产品没有品牌,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市场占有份额不大,多数牧民都是等着买主上门收购,无力走出去了解市场、开拓市场。直至今天,全市还没有成规模的畜产品专业市场,没有形成呼伦贝尔市区域外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结果是既未形成公平的价格,也未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只有低价销售初级的畜牧产品,粗放的养殖效益流失严重。

(3)打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特色品牌,保护地区畜牧业产业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开发纯绿色畜牧业产品市场,为牧民增收,保障牧民收益。呼伦贝尔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表现主要是:初级产品的加工有限,产供销、贸工农相互脱离;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常常处于无序状态。随着市场的波动,或冷冷清清、或商贩云集,令牧民无所适从,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的要求;社会化服务功能薄弱,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牧民生产的需求;畜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尽合理,基本是处于牲畜的集中出栏与均衡的市场和加工需求的矛盾。牧民通常以家庭为牧业生产单位,按照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具有小生产的特性,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很低,不注重缩短牲畜的生产周期,没有实现同一畜种及不同畜种的分别放牧,“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十分普遍。牧民受教育水平低,防疫措施落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所以打造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特色品牌,开发一个纯绿色畜牧业产品市场非常的有必要,市场开发者与当地牧民签订牲畜买卖合同,提供科学合理的销售渠道,方便牧民生产与销售,牧民用不着各奔东西找销售市场或等商贩购买牲畜,从而提高牧民收入,保障牧民收入。

(4)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品牌市场的开发,能够带动呼伦贝尔地区的就业。开发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品牌市场,需要建立屠宰厂、冷库储藏室,作业车间涉及粗加工、细加工、检验检疫、分装包装和品牌市场推广等很多工作,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工人,从而带动地区的就业。

2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产业市场开发的对策

2.1 申请与注册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产业特色品牌创立和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品牌,谋求长远发展设计体现呼伦贝尔草原优势与特色的品牌商标标志图形,做好成功申请注册品牌商标工作,其次公司选址、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屠宰、仓储、保鲜冷藏设施、加工封装包装、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2.2 企业与牧民签订长期合作关系

呼伦贝尔畜牧业现有的企业与牧户的市场关系松散,没有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企业对牧户没有稳定的拉动作用。产业化格局尚未得到完善,经常出现大部分企业由于原料紧缺而开工不足,牧民因牲畜售价偏低而持畜待售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缺乏竞争,企业与牧民的经济关系以短期行为为主。

企业与农民之间松散的利益关系缺乏法律规范的保护和约束,权利和义务尚不明确不到位,见利忘义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加工企业原料需求价格、需求量不稳定,没有形成稳定企业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缺少稳定的货源和稳定的市场。三是牧民出栏牲畜时间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出栏。四是外地企业、个人对呼伦贝尔的畜产品原料市场干扰。

2.3 申报地区龙头企业,品牌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目前农区尚没有一家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之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利用当前的市场形势和政策,做好品牌宣传和全国销售市场工作,好产品是会说话的,不怕没有销售市场。科学制定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相对应,走一条具有呼伦贝尔草原特色的“新型畜牧业产业化”道路。

3 结 论

总之,利用呼伦贝尔草原得天独厚的优质草场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养殖传统,加之种植优质牧草,科学养殖,打造出地区纯绿色特色品牌,建立“新型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护地方优质的畜产品,带动地区就业、增加牧民收入、促进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广大牛羊肉消费者提供一个纯绿色的安全的优质畜产品。

参考文献:

[1]包利民.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S1).

第5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1 贯彻实施《畜牧法》的基本情况

1.1 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畜牧法》颁布后,枝江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畜牧兽医、工商、环保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畜牧法》宣传贯彻领导小组,市政府专门召开《畜牧法》宣传贯彻电视动员大会,各相关部门将《畜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以政务宣传栏、省市畜牧兽医信息网等为载体,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资料、法律咨询等为形式,积极向公众开展《畜牧法》的宣传教育工作。近3年来,共张贴宣传标语3 000余条,悬挂横幅1 000多条,发放《畜牧法》单行本4 000多册,发放宣传资料20万余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养殖户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提升了畜牧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营造了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狠抓畜牧政策落实,增添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枝江市财政部门严格按照《畜牧法》的规定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落实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增长机制。2009-2011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畜牧资金8 934万元。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分,市级财政安排1 120万元,上级财政安排7 814万元。按照年度分,2009年投入财政资金2 638万元,其中市级341万元,上级2 297万元;2010年投入财政资金3 183万元,其中市级277万元,上级2 906万元;2011年投入财政资金3 113万元,其中市级502万元,上级2 611万元。市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畜牧各单位人员、机构经费支出、动物疫病扑杀补助、防疫疫苗采购、业务培训等;上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动物防疫、惠农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防疫体系建设、畜牧技术推广等。环保部门从规划布局、环境准入、综合利用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畜禽养殖企业排污申报登记管理,积极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申报及上级资金支持,促进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国土部门认真制定全市土地利用规划,积极争取畜禽养殖规划用地指标,尽量满足畜禽养殖用地需求。这些扶持政策的落实,为畜牧业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3)规范种畜禽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近年来,通过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规范畜禽品种的选育和生产经营行为,全市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构架基本形成,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①建立市种畜场1 000头种猪核心群,培育正江公司、宏福牧业等20家规模场5 000头种猪繁殖群,发展生产群种猪12.87万头。近3年累计从湖北省原种猪场、湖北省良种场和正大畜牧公司引进优良种公猪300头,引进大约、长白、长大等良种母猪5 000头,累计改良种猪8万头,生产群母猪良种率达到98%。②建立了市康圣生猪人工授精中心和25个乡镇供精站,采购了专用送精车辆、冷链设备等相关设施设备,组成了50多人的品改技术专业服务队伍,制定了《枝江市生猪人工授精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每年可提供长白、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29万头份。③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30头改良本地肉牛品种,印发肉牛品种改良宣传画册3 000份,推广肉牛品种改良技术,逐步建立肉牛品种改良冻配服务体系。④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绿壳蛋鸡、海兰蛋鸡、白音罗勒蛋鸭等优良畜禽品种,使全市畜禽品种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⑤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准入制度,对没有取得前置许可手续(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而要求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或者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单位、个人,一律不予受理;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

(4)狠抓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提升畜禽养殖的科技含量。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努力,枝江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①完善市、镇、村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挥市镇畜牧兽医部门的技术推广公益职能,调动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的技术推广积极性,同时邀请畜牧专家、养殖技术能手到场(户)进行先进养殖技术交流,逐步形成了多层面多元化的推广网络。②以《枝江畜牧兽医科技》小报为载体,以“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为平台,开展畜牧兽医技术知识的教育宣传和畜牧兽医信息服务,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重点推广了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肉牛冻配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大力发展了生猪“150”、“500”养殖模式、“零排放”养殖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165”养殖模式等。近年来,已累计发放《枝江畜牧兽医科技》小报5万余份,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30余次,切实为养殖户解决了养殖技术难题。③抓好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培训工程,组织畜牧兽医技术专家到镇到村、到场到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人员突破1万人次,提高了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

(5)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增强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畜牧法》规定,积极引导和支持畜牧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畜禽产品。①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做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制定了《枝江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和养殖污染控制方案》,明确规定了畜禽养殖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对于近几年纳入国家政策扶持对象的新建养殖场(小区),由畜牧、环保、规划等有关部门到现场规划、选址,审核许可后方可修建,对原已建成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整改。②规范畜禽养殖档案建立,严格养殖投入品监管。对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蛋鸡存笼1 000只、肉鸡年出笼5 000只的畜禽规模养殖户逐步规范建立畜禽养殖档案,目前已完成登记备案1 500余个。通过加强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保障了枝江市优势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动物卫生监督职能,督促养殖场(户)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

(6)加强牧政执法监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把贯彻实施《畜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起来,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①加快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成立枝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明确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职能,为牧政执法监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②实行规模养殖场(小区)监管责任制,明确畜禽规模养殖执法监管人员,规定监管的范围和场区,对出栏(笼)的畜禽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实施检疫,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对于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场,规范建立养殖档案,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从源头上控制了病死猪流向市场。③开展“瘦肉精”专项监测。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要求,2011年对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和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开展了拉网式的监督检查,共抽检生猪尿样8 000多份,未发现违法使用“瘦肉精”及其他违禁药物应用的情况。④对辖区5家年产10 000t以上的饲料生产厂家、165家饲料经营户及128家兽药经营户进行清理整顿,登记备案。按照《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兽药经营GSP达标验收,创建了30家标准化兽药经营门店,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与兽药、饲料经营户签订责任状320份,规范经营行为。⑤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市畜牧兽医局联合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等9个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餐饮业和集体伙食单位展开了动物产品质量的专项整治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 000余份,签订动物食品安全责任状137份,督促上述单位建立购肉台账,详细记录所购肉品的数量和来源。近3年来,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合工商等部门累计查处病害猪190头,冷冻病害猪肉7.5t,定点屠宰场处理病害猪肉30.33t,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了消费者食肉安全。

1.2 主要成效

(1)畜牧业生产发展实现新跨越。枝江市连续5年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和全省畜牧生产大市,畜牧业已成为枝江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3年来,生猪产业作为枝江市传统优势产业,生猪出栏量以年均10万头的速度递增,2011年年末生猪存栏70万头(其中母猪存栏12.58万头,居湖北省第一),全市生猪出栏116.39万头,年均增长8.8%;家禽产业发展迅速,已基本稳定在年出笼1 000万只以上且稳中有升,2011年家禽出笼1 099.78万只,年平均增长10.6%;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肉牛出栏1.59万头,山羊出栏2.7万只,年平均增长分别为32.0%、8.4%。肉类总产量达到11.65万t,禽蛋产量1.1万t,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1.4%、10.0%;实现畜牧业产值25亿元,年平均增长26.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

(2)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目前已发展“150”等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211户347栋,生物发酵床饲养模式20栋;蛋鸡“153”标准化鸡舍44栋;肉牛标准化规模户15户23栋。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户达到1 890户,其中年出栏万头的规模场达到12个;蛋鸡年存笼5 000只以上的规模场达33个;年出笼肉鸡2 000只以上的场达47个;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的场达15个;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场达50个。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45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102个、养羊小区1个、肉牛小区5个、肉鸡和蛋鸡养殖小区37个。规模养殖场户的畜禽产品产量已占全市总产量的70%以上。

(3)畜牧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通过积极加强引导、培植畜牧企业,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阳光饲料、伟嘉饲料、施杨工贸、凤翔饲料等年产万吨的饲料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宜昌正江公司、农盛畜牧有限公司、焱牧业、双圆蛋业等大型养殖企业日益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宜昌佳和牧业公司进驻仙女镇,投资5 000万元建立2万头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带动了枝江市畜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通过项目建设,投资42万元在安福寺建设标准化仔猪交易大市场,带动枝江市45家仔猪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为枝江市优质仔猪外销提供了交易平台。畜牧龙头企业继续发挥龙头优势,正大等龙头企业对养殖合作户实行“五包一保证”,即:包提供畜禽种苗、包提供饲料、包提供药物、包技术指导、包回收合格肉禽(肉猪)产品,保证合作户利润,带动了产业发展。同时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已发展到31个,登记备案畜禽交易经纪人1 200多人,全市畜牧业发展进入了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

(4)畜禽产品安全得到了新保障。近年来,枝江市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抓源头控制,抓疫病防治和养殖、投入品、屠宰以及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情的发生,基本做到了清净无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长效机制日趋完善,部门联动、协同配合的运作机制已经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功能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枝江市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要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①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畜牧科技创新与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对畜牧兽医专业队伍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工作经费及设施设备完善的投入力度不够。②畜牧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枝江市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组织形式和大的龙头企业还比较少,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较低。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度不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较弱。③财政扶持资金投入较分散,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④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选址布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环保意识淡薄,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就地消纳能力有限,利用途径有待升级。⑤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3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大《畜牧法》学习宣传贯彻力度。①要继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畜牧法》的学习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从业者贯彻执行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增强畜牧业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依法治牧、依法兴牧的良好氛围。②围绕《畜牧法》重点开展畜牧生产发展政策、优良畜禽品种、先进养殖模式、畜禽养殖致富典型等方面的宣传工作,达到学以致用、以学法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

(2)进一步加大畜牧业财政投入力度。①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继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畜牧业财政投入。②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明确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择优扶强,集中财力解决畜牧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培育独具枝江特色的畜牧产业。③加大畜牧项目的落实力度,对于已经安排的畜牧项目,要细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抓紧落实尽快投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3)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和区域规划。围绕枝江市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化格局,调准、调优、调特畜牧业结构。①紧紧抓住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国生猪良繁补贴项目、国家“菜篮子”畜禽产品生产项目等有利发展条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和资金,继续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产业,突出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节粮畜禽,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业,不断丰富畜牧业发展内涵。②优化全市畜禽养殖区域化布局。根据《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农牧并举、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市畜禽养殖布局规划,考虑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分乡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范围,制定区域内畜禽养殖控制总量和环境治理目标,扼制无序发展和环境恶化的势头,促进区域种、养殖的良性循环。③培育枝江特色优势畜牧产业,依托畜牧项目建设,建立起百里洲优质仔猪、顾家店董市优质三元杂交猪、仙女肉牛肉羊、安福寺生猪集散中心等“优质畜禽生产优势区”、“畜禽养殖生产示范基地”等,提高优势产业的集成度、优势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畜产品的比重。

(4)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①继续做大做强佳和公司、正江公司、焱牧业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拉动作用,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枝江市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②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着力打造仙女畜禽标准化创建示范镇,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畜禽生产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③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研究制订畜产品系列标准,指导农户和企业按照标准生产、注册产品商标,努力创建“青狮”肉牛、“双圆”蛋业等具有规模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的品牌,扩大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年力争完成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个。④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组建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6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SWOT分析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96号)。项目负责人:杨光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04

1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过程中,逐步经历着由弱到强的、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以来,提出优先发展畜牧业,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据2012年统计,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原来的48个发展到10239个,入社社员达到9万多户,带动10万多农户参与组织。可见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之快。

1.2 向规范化趋势发展

由于一直都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致使一些专业合作社管理很不规范,有的甚至是合伙人简单凑到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结果是发展好了就继续合作,发展不好就各奔东西。但最近几年随着《畜牧法》的出台,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各级牧业管理部门依法进一步规范了吉林省各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建设。据调查,全省已有一部分合作组织以及协会依法进行了较科学的整合,建立健全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新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1.3 向综合发展型转变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由原来的几户、十几户发展到成百上千户,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在乡村范围内,有一些合作社已经跨省扩展。合作的内容也早已从原来简单的产销环节合作扩展到产前合作、产中合作甚至是产后的各个环节的合作。由于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大大地带动了牧业经济的发展。

2 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资源优势

(1)劳动力资源富足优势。吉林省共有60个县(市、区),2014年年底有总人口2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万人,占54.81%。由此看出,吉林省拥有足够的为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从全国范围看,畜牧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类型,尽管吉林省的各类资源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在提高,但相对其他资源成本来讲还是比较廉价,而且这样的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吉林省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具有绝对的而且这种优势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2)科技资源优势。现代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据调查,吉林省所拥有的400多个科研机构中就有60多个畜牧业科研机构,40多所大专院校中有农业畜牧业大专院校5所,所以说具备科技资源优势。除此之外,近些年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与农业有关的科技能人和专家,这些都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畜禽品种资源有优势。吉林省拥有一大批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例如延边草原黄牛、吉林小尾寒羊、细毛羊、吉林梅花鹿、长白猪等。近几年吉林省又从国外引进了大批畜禽良种,2008年吉林省从国外引进种公牛38头和公猪数400头;全省登记备案种畜禽场200多个。同时还大力推广优质肉牛冻精、优质奶牛冻精、奶牛性控冻精等。进而提高了畜禽产品品质和生产水平。

2.1.2 畜产品市场优势

(1)不断增长的人口带动了畜产品市场的需求。吉林省总人口从1990年的2440.2万人增加到2015年增加到的2753.3万人,增长了30多万人。据调查,2015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5亿,农村人口比重占60%。农村人口均消费量的提高将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总量。例如2000年我国人口126583万人,农村人口80739万人。而2000年农民人均肉消费量为17.48公斤/人,如果提高1公斤/人,全国农民肉消费量将提高80.74万吨,提高农民畜产品消费量的同时将更有效地提高有效市场需求量。2015年肉需求量已达到11759万吨。而吉林省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均处于绝对的增长状态,这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源”。

(2)不断增加的人均收入促进了畜产品市场需求。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而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在简单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对畜产品质量更提出了新的要求。畜产品需求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推动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006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到2014年已达到9892元的收入水平。8年的时间,年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9.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到2014年已达到28844元,9年的时间,年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9.0%。在增加畜产品需求量的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增加了市场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量,也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2005年~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表1。

(3)吉林省畜产品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开拓条件。根据统计部门数据:目前世界肉类总产量约为2.5亿吨,而我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左右,而作为世界主要畜产品进口国家的韩国、俄罗斯、日本均在吉林省周边,上述三国年肉类进口量接近600多万吨,占全球肉类进口总量35%以上。另外,吉林省可以低成本发展国际贸易,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市场、资源互补性强的优势。有关资料显示,畜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吉林省畜产品平均价格高出40%左右,这种价格差使国外农产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吉林省还拥有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并且信誉良好的加工企业,并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畜牧业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而且逐步开拓了非洲市场,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开拓更多市场的优势和条件。

2.2 劣势分析

2.2.1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现代化的畜牧业就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这就对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其科技密集度,提升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吉林省畜牧业仍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畜牧科技创新体系,从事畜牧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还较少,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大专院校也更是凤毛麟角。

2.2.2 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具备规模化经营 以吉林省生猪养殖为例,吉林省年肉猪出栏量在3000头以上的不到12%,其中100头以内约占40%左右,饲养规模仍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从规模化养殖的年肉猪出栏数量占当地总肉猪出栏数量的比重可以看出,肉猪饲养规模化的程度非常低。而随着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分散饲养或几户简单的合伙经营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和人们的消费需要,而规模化专业合作社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还具有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是能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的畜产品。

吉林省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也只是建立起了简单的契约关系和买断关系。多数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接方式,更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一体化合作组织。目前吉林省只有德大、皓月公司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公司+农户”模式,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加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而更多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2.3 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信息反馈严重落后 吉林省己构建了以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龙头”的省、市、县三级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平台,但是由于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不能统一协调,不能规范管理涉农信息,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彼此不能很好的协调和合作,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利用。吉林省农村牧业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不注重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而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缺乏一支稳定善于合作的专业化牧业信息服务队伍。此外,吉林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投入不足,而且畜牧业生产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传播等手段非常落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2.3 机遇分析

2.3.1 政府不断加强扶持力度 吉林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诸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以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粮变肉”工程;二是多数市(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把畜牧业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在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饲养、加工、销售、服务等都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三是成立了较健全、规范的畜牧业担保公司,对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最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2.3.2入世扩大了吉林省畜牧产品的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可以使我国享受其他成员国给予的各种优惠待遇,使得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契机,也给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2.4 问题分析

2.4.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现代畜牧业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超载放牧的吉林省西部草场,己大面积退化、碱化、沙化,载畜能力不断下降。由于未进行有效处理的粪便、废物、废水等污染,破坏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阻碍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4.2 国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的畜产品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畜牧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的消费环节都存在不安全隐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后,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所展开的“围剿”行动,2007年“龙凤”、“思念”速冻食品检出致病菌,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等。据国家卫生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重大中毒事件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也间接地制约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

3进一步加快发展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3.1做好组织领导工作

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把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起来。纳入各级畜牧局领导班子分工,同时纳入业务科室的管理范畴,工作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协调沟通,创造有利于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引导企业、能人和科技人员兴办、创办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发挥其带动功能。

3.2 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农村养殖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要建立健全养殖协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维权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基地农户合理安排养殖生产,为规避市场风险,还需做好生产中各环节的指导服务,使畜禽养殖基地与市场的完美对接。

3.3 促进畜禽加工企业与养殖合作社之间的密切合作

建成战略合作平台,形成封闭运行模式信贷资金产业链。加工企业为相应的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养殖合作社为入社的规模养殖场担保、养殖户也为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的信誉保障机制,形成以产业信誉链接的新型融资模式。推行加工企业间与养殖合作社的远期订单合作,加工企业向养殖合作社派驻兽医,实行跟踪服务,直接指导畜禽养殖生产,建立紧密的产供销合作关系。由政府管理部门推荐,银行放贷,对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行政部门与银行信贷部门间的紧密协作关系。

3.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按照国家和吉林省兴牧惠农政策来解决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大力争取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引进更多资金投入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以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保证资金投入,缓解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参考文献

[1]孙福余.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汇报[J].吉林畜牧兽医,2012(06):15-16.

[2]鲁俊.关于加快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10(09):56-59.

[3] 丁艳杰.青州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合作社发展之路[J].农业知识,2011,(02).

[4]王婷.关于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饲料广角,2011(24):46-48.

[5] 王建峰.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更多的激励扶持政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

[6] 张俊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

[7] 姜葵,徐琛,张亚平.江苏农民合作社向纵深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0,(08).

[8] 李诗兵,李军.对当前畜禽专合组织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02).

[9] 徐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5市17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学通报,2010,(03).

第7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20年农村改革,不断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已成为乐山市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计划的重要来源。1998年,全市出栏猪282•12万头、牛8•49万头、羊39•73万只,肉类总产量26•27万吨,禽蛋产量4•3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4•78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4•77%,预计到2000年底,全市畜牧业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但毋庸置疑,我市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实现乐山畜牧经济的新增长,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不断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

适应需求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是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乐山市实际出发,首先应调整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畜牧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税增长和保障市场供给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虽然养猪业市场疲软,但非猪产业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全市要花大力气抓好非猪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市中区、五通、沙湾、夹江小家禽生产基地和峨边、峨眉、金口河优质肉牛基地。进一步巩固犍为部级秸秆氨化养牛羊基地。加大马边肉羊品改,建立南江黄羊纯繁基地。抓好井研努比羊、波尔羊基地和沐川乌骨鸡基地的开发。其次,调整畜禽产品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高蛋白、低脂肪的牛肉、羊肉、禽肉等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们应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牛羊及家禽生产。发展牛羊及家禽生产,最可靠、最经济的途径是实施种草养畜工程。要改造现有草场草坡,不断提高载畜量。充分利用田边地角、果园等,种植优质牧草,推广种草养牛、养羊、养禽,以草换肉、换奶,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依靠科技,瞄准市场,大力实施畜牧名牌战略

实施畜牧业名牌战略,是加速畜牧业发展、增强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效益的重大举措。首先,要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政策,积极推广DLY三元杂交制种技术,力争用6年左右时间,将我市现有猪种基本更换;要以峨边、峨眉、马边为中心,积极推广西本杂交改良黄牛和南本杂交改良黄羊工作;井研应加大波尔羊、努比羊引进力度,积极开展波尔羊、努比羊改良本地山羊工作。要大面积推广普及网上养鸭和集约化、规模化饲养蛋鸡等新技术,积极引导养殖户更换品种,改进生产手段,以促进全市家禽生产更快发展。其次,要以效益为中心,强化畜禽产品加工,创新我市畜牧名牌产品。要积极扶持巨星农牧集团、新华皮革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在畜禽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要用好政策导向,鼓励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合作和外资企业开展畜禽产品加工,以3—5个名牌产品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等途径,组建一批畜牧产品加工集团企业,增强竞争实力,扩大乐山畜禽产品的市场份额。

第8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1发展现状

立足市情,把稳定猪鸡、努力发展草食动物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线,把引导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工作的总抓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了以四个传统养殖镇街为主的生猪养殖,以三个辖区靠近龙头加工企业的镇街为主的肉鸡、肉鸭养殖,以三个边沿镇街为主的蛋鸡养殖,以三个山区镇街为主的特种养殖和肉羊养殖。全市各类饲养专业村293个,各类饲养专业户677户,规模饲养场581家,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82%以上,成功创建邹城县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9家(部级2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6家、邹城县级19家)。(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8家,年生产混(配)合饲料8.3万t;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济宁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17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5家)。(3)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各类畜牧合作组织95个,带动养殖户数达763户。(4)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以及济宁市部署的一系列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紧扣重要环节,狠抓“三个规范”,即规范饲料兽药监管、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规范检疫监管,强化执法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做好小反刍兽疫、布病等的防控工作,保证了全市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情。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畜牧生产与解决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虽然全市畜牧业发展迅速,但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大多以中小养殖场户为主(以生猪养殖为例,存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为56户,存栏量占比为11.5%,存栏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全市仅为391户,存栏量占比47.2%),且养殖从业人员总体水平普遍偏低,饲养管理粗放,治污意识淡薄,无心利用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污染严重,加之全市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核心水源敏感区,伴随养殖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肉鸭养殖,由于发展迅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较低,减少污染、达标排放的压力增大。由于存在传统养殖与规划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受环评、土地指标的制约,畜禽养殖场(区)的创建、规模扩大、加工项目的落地存在一定的困难。2.2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健全,产业链短,两头弱的现象较为突出,尤其种畜禽、畜产品深加工明显滞后全市现有4家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仅有一家现在正常销售种禽,其余3家由于品牌战略意思淡薄,品种单一、品质差,养殖场户认知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全市仅有的5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精细化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优质产品形不成品牌效应,优势产业很难做大做强。如全市生猪屠宰企业仅一家,肉牛加工企业一家,还不能正常生产,禽蛋、肉羊、牛奶加工企业仍为空白,品牌产品匮乏。2.3饲料生产情况饲料生产企业虽多,但起步晚、产量不大,本地养殖场户长期使用外来品牌饲料,有强烈的依赖性,不会轻易改变饲料品牌,且规模养殖户大多采取自配料模式,导致本地品牌饲料市场占有率低。(全市饲料生产企业5家,年生产饲料8.3万t,本地销量仅为6.2万t,其中鸭料6万t、猪料2000t,本地猪饲料市场占有率为0.78%,鸭饲料市场占有率为47.4%)。2.4畜牧养殖行业门槛低、投资高、收益低、风险大,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收购等关系,或者是单打独斗,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养殖场户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2.5畜牧队伍薄弱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基层兽医站,10多年没有招录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大多数站仅有1人开展工作,且不是专职人员,不能满足当前畜牧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需要;畜牧兽医执法队伍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没有完全达到执法应有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报酬低,工作积极性差。

3几点建议

第9篇:畜牧业市场发展范文

1 充分认识创新运用金融工程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独特作用

“十二五”期间,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的饲养方式将迅速地向以集约化、规模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以粗放、无序为主的生产管理方式将更加迅速地向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进,以独立分散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将更加迅速地向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金融工程能够发挥极其重要、非常独特而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畜牧业要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必须进一步促进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建立健全的畜牧业市场经济体系。畜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生产更加趋于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更加趋于标准化,呈现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与经济共荣共生的金融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任何产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应用金融工程有效推动畜牧业组织形式的改造升级,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制度引入传统畜牧业经营领域,才能使传统畜牧业真正“脱胎换骨”,步入崭新的发展时代。

(2)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是规避畜牧业生产风险的有效手段。畜牧业生产周期长,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金融工程中的期货交易是市场经济中实现生产利润锁定、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功能的最有效工具。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通过开展生猪远期合约交易、期货交易能够通过远期价格发现,既能合理安排当前生产,还能提前锁定生猪生产利润,争夺市场话语权,避免生猪市场生产大起大落。而保险则能有效减轻和化解畜牧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当前能繁母猪保险及奶牛的保险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在抵御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撑。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核心在于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壮大和成功运作关键又在于大量资金投入。目前畜牧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广大养殖场(户)的资金来源渠道都非常狭窄,主要依赖于养殖户积累、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贷款。这些传统的资金投入渠道从根本上说是难以满足畜牧产业化经营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的。运用创新金融工程,可以在资本市场中配置资源,获取资本,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推动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目前,湖北省畜牧业产值已过千亿,企业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与金融信贷以及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严重不匹配,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旦破解了畜牧业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障碍,畜牧龙头企业就有了源头活水,必将焕发出无限生机,在保供给、保增长、促增收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4)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是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促进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需要。2009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就连续提出了要通过金融创新,使市场要素向农业领域配置和聚集,并且提出了运用包括期货交易以及保险在内的金融手段来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是畜牧业发展要素科学高效配置的关键。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聚集畜牧生产要素,必须更新思路,另辟蹊径,把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手段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实现畜牧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畜产品交易更加便捷高效,畜牧业经济体系健全,更加具备投资活力和潜力。

2 以非常之势加快推进金融工程在畜牧领域的创新运用

当前,以生猪为典型代表的农畜产品市场价格频繁剧烈波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着力构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生产大上大下的长效机制,并且创造性地指出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支持畜牧业生产。湖北省政府提出,一是要积极鼓励合作社自办保险,强化保险对产业的支持;二是要创建畜牧创业投资基金,服务畜牧业发展;三是要创新贷款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四是要建立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规避市场风险。

这四条以金融工程手段为主的调控措施,既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今后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推进湖北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推进金融工程在畜牧领域的创新运用,是推进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非常之举,更是湖北畜牧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非常之事。

方向已经指明,道路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非常之举,要以非常之势加以落实,落实湖北省政府的四条创新运用金融工程的措施要从3个方面下功夫:

(1)在“快”字上下功夫,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在运用金融工具支持畜牧业上,湖北省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纵观国内外,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早就建立了畜牧产业保险制度,而且还推出生猪等多种期货品种,以确保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韩国在2008年就推出了生猪期货,积极争夺生猪市场定价权。湖南、四川等国内畜牧强省也纷纷都在争夺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重庆已经建立了国内首家农畜产品交易所,开展以生猪为主的远期合约交易,目前不仅辐射了西南地区,而且正在向湖北市场进军。河南全力打造专注农业的“官办风投”金融,投资基金已实施股权投资企业18家,涉及24个项目,投资总额6亿多元,投资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130亿元。北京、广西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畜牧业)投资公司或融资平台。国内畜牧业金融创新已是风声水起,形势逼人,必须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精神,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一鼓作气地加快落实省政府四条战略决策。要加快组建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和湖北畜牧产业投资公司,迅速注册登记,迅速开展运营早日发挥效益。不加快落实,就无法实现由大省到强省的转变;不加快落实,就会贻误畜牧业发展机遇,就是一种“庸”的体现。

(2)在“活”字上下功夫,充分释放和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创新运用金融工程,就要优化畜牧业生产资源配置,从根本上释放和激活畜牧产业的内在潜力。国家批准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推进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要通过大胆创新,灵活处理,借鉴沿海地区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经验,把金融工程要素向畜牧产业配置。①要灵活设计交易合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构建高效便捷的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激发和提高远期合约交易的活跃度。在国家生猪期货品种没有推出之前,在生猪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开展生猪远期合约交易,既可以为发展生猪期货探索和积累经验,还可以抢先布局,赢得市场先机。②要多途径、多渠道地开辟融资渠道,不拘一格创建畜牧产业融投资平台,赋予湖北畜牧产业投资公司“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职能。③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资本进行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将各类资金投向拟上市、高成长的龙头企业,推进企业上市再融资。鼓励行业协会、合作和中介组织与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开展行业协会担保贷款和自主自助保险业务。

(3)在“稳”字上下功夫,全面促进和深化畜牧产业与金融产业相融合。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市场将呈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创新金融工程手段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一个“稳”字,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给产业带来的危害,将畜牧产业和金融产业紧密融合,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发展的整体。在具体推进畜牧金融市场要素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严格防范系统风险,既要借鉴经验,也要吸取教训;既要求快、求新,也要求稳、求实。把金融和畜牧产业融为一体,金融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资本和先进交易结算平台,畜牧产业又为金融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3 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畜牧业金融领域的主导作用

畜牧业金融工程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信贷和上市融资完全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只有近20年的时间,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特别是农业、畜牧业融资不完全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一项由政府、企业、投资者、各类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是融资主体,证券投资及其他机构是服务主体,政府是协调主体。因此,各级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创新金融工程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做好各项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时帮助解决金融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新运用金融工程推动畜牧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畜牧兽医部门应该当仁不让,勇于担当起解决困难、协调和服务企业的重任。

(1)要加快畜牧业金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将金融工程引入到畜牧业生产发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变革,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畜牧兽医管理和从业人员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不断提高金融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吸纳、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畜牧业经济,又懂金融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和干部队伍中,通过知识结构,人员结构的改善担当起主导和推动畜牧业领域金融工程创新的重任。

(2)要积极建立沟通协作机制。金融工程创新涉及面广,每一个环节都事关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建立起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畜牧特别是畜牧兽医部门与金融管理、研究部门和机构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合作,建立密切地定期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循序渐进地稳步推出各类金融创新工具,推动畜牧业发展。要通过沟通协调,及时处理和解决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和相关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加强畜牧业金融领域制度建设。创新运用金融工程将形成一个新兴的畜牧业市场经济格局,新的畜产品交易平台、新的融投资体制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要在畜牧兽医和金融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形成切合畜牧业金融领域实际的,能够规范和约束各方的制度。同时,要加强信息披露、交易、风险控制等内部制度建设,保证金融市场公开、公正、公平运行,不断提高畜牧业金融领域的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