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畜牧业发展范文

畜牧业发展全文(5篇)

畜牧业发展

第1篇:畜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发展方向

引言

西藏畜牧业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改善了西藏牧民的生活条件。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与方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解决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诸多问题。西藏畜牧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集约型社会建设创造可靠保障,避免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当前畜牧业发展也会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导致整体发展速度减缓,必须依托于西藏地区的现实条件及畜牧业发展目标,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确定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1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增强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动力,避免造成竭泽而渔的状况,从长远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本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尤其是在畜牧生产中产生的很多原料,是支撑本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包括牲畜毛、绒、骨和皮等。在农业发展中也可以利用牲畜满足运输需求,同时动物粪便也可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料,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1]。

1.2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由于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很多区域长期处于高寒天气下,人们需要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和热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可以提供更多的牛羊肉和牛奶、羊奶等。同时,可以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

1.3创造更高的生态效益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畜牧业生产会产生较多的动物粪便等,通过资源再生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而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逐步使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降低恶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2.1思想观念滞后

大部分牧民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思想观念十分滞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限制了西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养殖观念导致自身的整体经营效益受损,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2.2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西藏的地理环境特殊,因此会出现较多的自然灾害,会对牲畜及人类安全形成威胁,对畜牧业造成破坏。比如在部分地区会出现严重的雪灾,出现极寒天气,不仅会造成牧场的机械性破坏,而且较低的气温也会对牲畜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容易引发各类疫病问题,牧民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同时,鼠灾会对牧草质量产生影响,无法满足牲畜的食用需求。

2.3草场退化

自然因素是限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西藏地区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容易受到开荒工作、沙化和鼠害等问题的影响,无法确保牧草质量达到牲畜的食用需求,牧草产量也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部分牧民在实践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容易造成严重的人为破坏,这是引发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场的逐步退化会导致牲畜无法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对其健康状况造成威胁,严重时会引发死亡的状况。

2.4生产方式落后

受到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在西藏畜牧业中最常见的生产方式就是游牧,可以提高草场利用率,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该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如果局限于传统生产模式下,在可持续发展中缺乏创新意识,则不符合当前市场化发展的趋势,降低了地区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

2.5畜种结构不合理

相较于普通牛和羊而言,良种产奶量和产毛量都较高,因此西藏畜牧业发展会受到畜种改良程度的直接影响。当前畜种老化和单一问题十分严重,这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自然选择为主,虽然具备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是生产性能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定向生产的要求[2]。中小牲畜的整体数量较少,而且母畜占比不高,结构失衡问题逐渐显现,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3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

3.1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应该逐渐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粗放模式的弊端,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本地区的特色品牌,增强西藏畜牧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除了要从生产角度入手外,还要关注产品的销售和流动等环节,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管理。逐步增进畜牧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密切衔接,包括农业和工业等,在“大畜牧业”体系下创造更高的价值。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强对各地牧民的良性引导,使其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积极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增强畜牧业发展动力。明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为核心开发优势产业,提高产业融合度。此外,还要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机制,包括检疫和防疫工作、技术推广工作等,为牧民创造更加可靠的生产条件[3]。避免出现照搬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情况,要结合西藏资源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减少转型升级的阻力。

3.2提高生态意识

除了要关注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外,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更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防止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帮助牧民掌握正确的放牧方法,避免生产方式不合理而造成草场退化和资源浪费等状况。在选择牧草品种时,也应该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和牧草生长习性等,提高牧草的成活率,逐步解决严重的退化问题,增强生态系统承载力与稳定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草场的灌溉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支持,多采用绿色化肥料,引入生物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针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实施评估,了解牲畜的具体数量和食草需求,动态化控制牧草生长量。

3.3推进以草定畜

草原自身具有一定的载畜量阈值,一旦超过相应的指标,则会造成生态失衡的情况。为此,应该构建“以草定畜”模式,在了解最佳载畜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这也是有效控制退化问题的主要途径。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对存栏量加以控制,逐步提高草场的单位占有量,防止牲畜产品品质受到影响。虽然从表面上看会降低整体收入,但是随着产值的提高,牧民收入水平也会逐步增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同时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4]。

3.4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也是推动西藏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改善基建环境,才能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拓展畜牧业的广度与深度。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通信环境。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建设全面的通信网络,引入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等,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满足牧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牧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及政策信息等制定更加合理的养殖计划,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最大限度维护牧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路网体系。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交通条件会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限制,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影响了畜牧业的向外拓展。为此,应该以公路建设为核心,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流通度,解决物流效率低的问题,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本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在政府和当地企业的支持下,逐步拓展交通运输形式,为信息交流与经济交流创造条件。

3.5改善草场环境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成效会受到草场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逐步改善草场的整体环境质量,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轮流放牧模式的实施,可以使牧草获得更多的时间恢复良好的生长状态,通过在不同区域划分围栏,解决了传统放牧工作中的混乱性问题,减少外界天气因素对畜牧业的影响,在牲畜喂食中做到有备无患,防止牧草数量下降而造成牲畜生病和死亡的情况[5]。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步伐,选择生长状况良好的牧草,无论在哪一个季节都可以满足牲畜的食用需求,解决自然草场的局限性问题。充足的水源是促进牧草健康生长的关键。因此,应该建设现代化灌溉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牧草获取充足的水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对牧草质量的影响。

3.6做好畜种改良

牲畜品种是决定畜牧业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应该逐步摆脱传统思维观念的限制,在养殖原始品种的同时要做好品种改良工作,以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全面分析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点,在改良工作中更具针对性,逐步缩短各类牲畜的繁育周期,提升畜牧产品的营养价值,赢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畜种改良工作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依据,鼓励牧民全面分析市场状况,实现畜牧结构的全面调节与优化,提高销售量。引导牧民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效益对于自身及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受到传统养殖观念影响而造成出栏率下降的情况。

3.7完善制度体系

为了提高西藏畜牧业发展的规范性,应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对实践工作的科学指导,尤其是在草业发展中要做到有法可依,为畜牧业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弥补法律法规体系漏洞,解决实践中执法不严的问题。加强对市场秩序的严格整改,增强畜牧业发展规范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逐步提高监管力度,防止出现违法开荒等问题而破坏牧草的生长。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督促牧民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循《草原法》中的相关内容,提高畜牧业的综合效益[6]。草原承包制度的实施,可以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必须严格规范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等,避免在畜牧业发展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问题。加快轮牧体系的建设,改善牧草的生长环境,解决恶性循环的状况。

4结语

第2篇:畜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农业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一些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畜牧业成为致富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实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很多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力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畜牧业形成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此外,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肥沃,为循环农业经济构建提供更多的保障。

2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的许多畜牧地区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外,产业链不完善和附加值比较低导致其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减轻了畜牧业发展的价值,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因此可以利用桔梗等农作物作为动物饲料,减少饲料成本,利用畜牧的粪便做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产业链的结构。

2.2采用散养式养殖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是是散养,散养的方式对草地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也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不重视进行创新,这是附加值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的提高,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3.1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绿色畜牧产品开发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抓住发展的时机,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提升畜牧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促进畜牧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3.2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应该结合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分析业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应该进行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中积极探索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

3.3强化畜牧业的发展规划,搭建新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从而不断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积极促进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不同的地区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4结束语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畜牧业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即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生产的效率等,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应该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畜牧业发展范文

1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畜牧业概念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时展的特性与意义,对于生态畜牧业的定义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结合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力图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打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有着如下的特点:

1.1整个系统仍是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只是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调整,实现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合理发展,共同发展,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共生,实现了各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在生态模式当中,各元素都很重要,如果当中某一元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正常运转,破坏彼此之间的平衡。

1.3生态畜牧业力图实现其内部之间能源与物质的循环流动,实现整个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让系统内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逐步减少,实现了效益与环境优化的核心统一。

2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构建和谐发展的畜牧发展模式

在整个系统当中牧草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之中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拥有完善的草原植被,加快人工草场的修建,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观念,科学合理控制草场载畜量,让其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力,另外,做好牧草品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防止草场的退化。

2.2做好季节性规划,提高培育技术

牧草有着积极性特点,所以培育养殖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做好培育计划,在牧草生产旺盛期养畜,在枯草期出栏,并根据牛羊生长规律,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以时间争空间,以空间夺时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改变传统牧业养殖的“长周期”观念,实现草畜之间的同步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畜牧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以此增加经济效益。

2.3构建完善的物流、能流生态体系

畜禽可以先用饲料进行喂食,之后畜禽经过排泄,再将发酵处理后的排泄物在喂食畜禽或者喂鱼,鱼塘的淤泥还可以添加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营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总值。以上就是利用了食物链的关系。利用此类循环,能够使物质和能量的到循环的流动。最常见的生态体系可分为:鸡粪-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农作物;农作物的茎和叶-养羊、兔、牛-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蚯蚓-鸡等有机循环。这些循环链,把本来已经不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充分的得到了利用。将物质和能量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了农牧业的总产值,又将土壤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维护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发展。

2.4构建庭院经济,提高生产效益

第4篇:畜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草原;草原管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数量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致使草原地区放牧出现超负荷现象,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长此以往必定导致草原沙漠化,破坏草原生态平衡,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应对草原进行生态保护。

1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义

1.1改善空气质量

草原上生长的植被能净化空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1]。

1.2抵御自然灾害

草原在草地植被被破坏的情况下,会演变成沙漠,破坏生态系统,加重水土流失,甚至引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草原上所有植被进行保护能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从而抵御自然灾害。

1.3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草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土壤中所包含的丰富物质在社会发展中能得到广泛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证草地资源能为相关产业提供稳定发展的长久动力。从畜牧业角度出发,草地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因素,尽管草原植被可以满足自身再生长,但过分消耗或土壤环境被破坏,也会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现有草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应对草原长期发展进行一定规划,从而实现草地畜牧业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树立草原资源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意识

草原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价值十分重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道天然绿色屏障。管理者应提高草原管理水平,树立草原保护意识,推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让草原更美,让牛羊更肥[2]。

3.2控制载畜量

实现草畜平衡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当畜牧过多时,对草地资源需求过高,就会使草原负载过重,资源再生难以进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从而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对草原现有资源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根据草地实际情况,对畜牧数量与规模进行把控,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此外,要建设一定规模的人工草地,以保证草料供给需求,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一定基础。

3.3推进畜禽品种改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不论是饲养的数量或者是产品的质量都有了一定提高,但草地生产力却出现衰退。畜牧业品种改良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因此,应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引进优良畜牧品种,实现从“数量产品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4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草原畜牧产业多在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农村、山区、丘陵等偏远区域,存在信息传播难、传递速度慢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讲座等方式,让处于偏远地区的畜牧人能及时了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5做好草原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草原法》,要保障所需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有效投入,做好草原管理工作。当发现不按规定任意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或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人员时,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严惩不贷,对其他养殖人员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按饲养牲畜头数划给养畜户承包的草原,实行户管、户建、户用,减少对草原生态与草地资源的破坏,推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4]。

4结语

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草原的管理。管理过程中,在明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意义的基础上,各部门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制定促进草原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使畜牧业从业人员相互配合,进而实现草原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吉明.泸西县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畜牧兽医,2015(5):60-61.

[2]朱立博,高娃.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呼伦贝尔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草业,2003(1):18-20.

[3]桂兰.草原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19(9):123-124.

第5篇:畜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养殖;畜牧业;发酵床养殖

现阶段,国内的畜牧养殖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构成环节,在目前国家对环境相应号召的过程中,为保证畜牧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就应当加强生态养殖以及畜牧业可持续运行的联系性,强化总体发展效率,从而在维护当地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期间,还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1畜牧业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联系性

生态健康养殖方式能够决定后期长久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有关部门应当响应国家生态可持续化养殖的号召,在养殖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禽动物生产、动物疫病控制等环节的把控,全面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做好污染处理从而提升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此环节的重视力度,把控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畜牧业养殖技术以及疫病防疫为主,保障多种动物可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创建高效、安全、健康的养殖培育基地,有助于养殖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的发展和运行。利用此类有先进理论思想支撑的养殖技术,能够发挥高效的养殖方式,促使外部环境的生态实现可持续化地运作,维护整体养殖行业以及相对应的市场可以更加完善。另外,此类养殖技术的使用还会保障整体的养殖行业污染减少,发展效果逐渐明显,并保持长久时间的良性循环发展。基层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较为科学化的养殖模式,落实具体的发展细节,以便于能够提升整体生态养殖水平和质量,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1]。

2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畜牧业的生态养殖技术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需要保证动物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第二,应当控制养殖基地内部的环境,为动物创建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保证整体的卫生状况,减少病菌的滋生,降低药物的残留效果,有利于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2.1发酵床养殖技术

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因为以往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促使其在生长期间,会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并产生较多的粪便,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养殖内部环境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由于在部分养殖场内部的设施构建环节中,缺少专业的排污设施,以至于众多粪便以及污水会没有经过系统化处理之后,进行外界的污染排放,促使生态环境被外部环境所污染,对当地的环境建设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在新型的培育过程中,结合生态养殖理念的优势,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将容易消耗粪水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秸秆等材料,事先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之后被制作为发酵料,并将其用于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有利于转变粪便污染的状况,提升对有效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果,将自然能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此类工作有利于减少养殖基地的众多生猪生态养殖中的污染环节。与此同时,此类养殖方式是根据生猪的生物特征,从而根据其基本的生物活动和相对应的休息状况进行研究,能够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并促使整体生猪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2]。

2.2林下生态养殖模式

因为局部地区没有较为适宜的平地基地,促使大部分的养殖活动需要在坡地或者林地中开展,针对此类环境需求,有关工作人员研究出较为适宜的林下生态养殖模式。这种饲养模式采用林间饲养的方式,动物在林中会以昆虫、果实为主,在回到养殖基地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增加饲料的喂养工作,从而有利于提升养殖的整体质量,提高畜产品的品质。此类模式有利于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提升售卖价格,有助于保障养殖成本,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偏向自然环境的养殖能够为动物的成长提供大量的优质保护,将动物排除的粪便视为有效的有机肥料,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干预,提高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率。

2.3动物养殖和农业种植循环利用技术

此类技术往往是在畜禽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在养殖环节中的粪便能够经过沼气的发酵产生沼渣,此类物质可用作水产饲料,也可以将其作为植物的生长肥料。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会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提供农产品的品质。在此模式的帮助之下,促使整体的养殖流程得到升级,不会出现大量的污染物,对有机资源的使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养殖环节中的弊端。

3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的养殖业应当采用上述的养殖方式,采用先进的养殖理念,从而促使整体行业能够实现长时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智军.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