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畜牧养殖论文全文(5篇)

畜牧养殖论文

第1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1.1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现状和问题

畜牧养殖业产品能够反映农村畜牧养殖业现状,例如鸡蛋,超市里鸡蛋的价位都很多种,主要是因为鸡的品种不同,同品种鸡喂养的饲料不同,所以下的蛋的种类、质量、营养价值等不同。鸡蛋的品质明显没有以前优质了,这也反映鸡的种类、喂养饲料、饲养方式等与以往相比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只是农村的鸡养殖存在问题,一个鸡蛋足以看出整个农村的畜牧养殖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鸡的饲料怎么了,为什么鸡的种类少了?为什么蛋里面会有致癌物质?为什么禽流感一次次袭来?农村的牛羊怎么了,为什么有假冒牛羊肉?为什么端上桌的羊肉是病态肉......面对这么多问题,农村畜牧养殖业该何去何从?

1.2农村畜牧养殖规范化的重要性

禽流感怎么得的?生物会生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致死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规范化养殖。现代农村畜牧养殖业规模较大,大面积散养会为农村生态造成不可想象的破坏。例如:以往农户家里养殖几只羊只需要定时带羊去有草的地方吃草,顺便排放粪便,现代农户带着数十只羊不方便流放,羊到处吃草会破坏农村绿化地,到处排便会污染柏油马路,且现代农村田间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流放羊群不便于管理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一群羊只要有一只羊得病,不易被发现且会很快的传染给其他的羊,而规范化养殖便于规范化喂养和规范化管理,因此现代农村畜牧养殖需要规范化。

1.3农村畜牧养殖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农村畜牧养殖业正在努力迎合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可是表面迎合的不能真正的改变农村畜牧养殖业现状以使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科学的养殖需要养殖技能,需要养殖经验、需要养殖必备知识等,不科学的养殖在面对生产过程中一点挫折时很容易走向迷途走向消亡,这样的养殖业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农村畜牧养殖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例如: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饭桌上需要更多的蛋奶产品,奶制品为了大规模生产而规范化,但是为了简易生产过程,从而缩短了检测流程,这样不科学的生产一旦产生了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业危机和社会诚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健康危机,这些是不可逆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农村畜牧养殖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2、畜牧养殖业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途径

2.1完善畜牧养殖业制度

国家不能放纵农村畜牧养殖业任意发展,被金钱和利益迷惑的农户良心被蒙蔽的时候,道德舆论的力量显得过于薄弱,只有法律才能够敲醒他们,只有强硬的法才能规范农户伸向罪恶的手,才能减少不正当养殖和不正当销售,阻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向市场,因此国家要完善农村畜牧业相关法律制度。可是只有打击和惩罚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只有打击和惩罚的制度不是好制度,所以除了设法约束还要设法鼓励农民积极加入畜牧养殖业生产,认真努力学习养殖知识和技能,国家可以设立一些宽松的税收政策,只有用之于民才能取之于民,国家本着“以人为本”的政策可以设立一些养殖户补贴政策,如可以实行饲料补贴和畜类医药补贴政策。最后国家要完善法律制度来保护养殖户们的合法权益,因为只有鼓励和惩罚没有保护的法会让养殖户们挣钱不安心不放心,又怎么会去挣钱呢?

2.2加大畜牧养殖业投入

第2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模式;人兽健康

1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1.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以研究大型动物疫病、控制扑灭并设立应急预案、指导预防为主要职责,我国经几十年追赶,在预防控制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但与国际顶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人类疫情防控来说,动畜物种繁多且活动无迹可寻,更不可能实时监管,这给以县乡为主,物种生态丰富的地域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说,国家与省、市级因人口密集,野生及家养动物较少,且发达城市布有严密的动物防控机制,防控体系效果较好,防控能力趋于完善;县、乡级因为人才的缺失,地理环境等各因素,防控体制较差,应当予以重视。

1.2养殖管理

对于人为养殖的畜禽类动物,养殖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成本是反映养殖户的积极性及市场反响的决定因素。为了减少投入,控制成本,多数养殖户的养殖密度过高,使得养殖棚内温度,湿度等指标与标准指标差距过大,容易滋生细菌及病毒传播。当前我国还是以个体小作坊养殖模式较多,缺乏严谨标准的养殖指导,且因养殖场地较为分散,使得政府虽认识到了严重性,却无法有效的进行管理,政策与工作指导无法落实,使得疫情一旦开始传播,便可形成流行性暴发,危害人身安全、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1.3疫病检测

由于养殖场地受成本所控,较多的养殖户都会选择混养,即不同种类、不同日龄动物处于一个环境,由于日龄较小的动物还处在发育阶段,免疫力弱,较容易受病毒的侵入,一旦疫病暴发,会造成不可控的传播。且养殖条件环境差,不利于疫病的检测,在疫病早期,养殖人员很容易忽视病情,发展到中期的疫病就很难被扑杀了。

2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面临的挑战

2.1工作难度大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禽类肉食产量7649万t,且该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不仅加大国家监管上的难度,更增加了动物防控的检测力度。以及随着经济贸易进出口而增加的动物疫病种类,都给动物疫病防控增加了困难。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仍以中小型养殖户占主要比重,但由于缺少防疫意识,防疫技术,加上扑杀偿报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县乡防控体系的补救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乡村小型养殖教育上。

2.2基层防控人员不足

根据贵州省动物疫控中心统计,在全省一百多个县级疫控单位中,仅有不到30个实验室具备病毒检测能力,一方面是县级资金较少,设备落后且配置不齐,检测功能单一。另一方面,基层环境差,防控人员需要长时间处于一线进行危险的工作,可能因带病动物的攻击感染上病毒,没有专业的处理团队,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医治。且基层人员工资较低,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缺少完善的奖赏机制,职位变动少,没有上升空间,都是基层一线缺少年轻人才的原因,使得县乡村难以开展有效的防控管理。

2.3管理模式老旧

当前动物疫控技术陈旧,新技术普及不到位,工作效率低。当前实验室仍以检测重大动物疫病种类为主,侧重于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对新疫病的研究和检测动物疫病种类数量上精力不够,检测方法落后。基层实验室人员在专业上难以精进,缺少学习深造的机会。

3做好疫控管理的建议

3.1充分贯彻消毒制度

应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进而来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工序前,应对圈舍内部进行彻底清扫,将圈舍里面的杂物清理掉,保证消毒杀菌目的能真正实现。要对动物养殖区的进入车辆及人员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从外部传入。消毒期间,应选择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对墙壁、地面、车辆等进行消毒。进出人员则可以消特灵、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应定期更换消毒剂种类,防止出现病原耐药性。

3.2实施封闭管理

为了能进行高效预防,养殖场应采用封闭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生物安全隔离的效果,防止病原传入。养殖场的厂址选择应合理,尽可能远离交通道路及居民区,排污、通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完善,功能分区的设置应合适,于生产区、生活区之间建设隔离设施。认真做好灭蚊虫工作,将养殖场内及其周围的寄生虫有效杀灭,将养殖场周围容易导致寄生虫滋生的杂草清理干净。对养殖场出入进行严格管理,外来人员及车辆应禁止进入场内。如果需要引种,应进行大约1个月时间的隔离饲养,未存在病原后才能进行正常饲养。

3.3不能喂食泔水

有临床研究发现,泔水非常容易传播病原,所以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各项针对性文件,采用泔水所喂养的生猪,是很难获得动物检疫证明的。泔水中存在较多的病原,要想将泔水中的病原有效杀灭,需要对所接触的全部器具进行高温消毒,同时消毒时间应超过0.5h。所以为了对病原传播进行有效预防,禁止采用泔水喂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在日常饲养期间,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A等,进而来有效提升生猪中性细胞、淋巴细胞的病毒灭杀能力。

3.4落实基层工作措施

3.4.1春季防控。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也是人流交互密集,容易传播人畜共患病的时节,国内几次大疫往往都是借由春节前后密集的人流传播。因此,只要在此节点重点布控,就能起到防患与未来的作用。重点开展牛羊猪口蹄疫、小反刍、禽类新城疫等常见疫病的采样工作,并及时送样检测。对犬包虫病多发的地区落实“月月驱虫、犬犬投药”。并设置驱虫台账,对驱虫后的犬粪采集样本进行检测。3.4.2做好宣传。按地域将居民拉进社区微信群,做好疫病的宣传工作。在人口密集区域及目位置投放宣传标语,以实时提醒居民,调动他们的防疫积极性,灌输防疫的重要性。3.4.3排查检测。严格遵守“早发现,早报道,早处置”的疫情处置原则,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畜禽,应当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标准,按规范处理,做到不出售,转卖,烹食或随意丢弃。排查应当严谨,不漏排一场一户。3.4.4坚持消毒。每日对养殖、交易市场、运输车辆等防控重点区域展开消毒灭源工作,并教导养殖户、交易市场贩商每日做好防范,防止发生疫情扩散。3.4.5养殖监管。督促养殖户业主做好消毒、门禁、封闭饲养等防控措施;明确责任,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分片包干和“一对一”监管责任制,以进一步落实网格化管理,全面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3.4.6动物监管。对外地或国外引进的种动物,必须持有产地检疫症、检测报告、审批表三项证明。且需对其进行申报审批,隔离观察方能引进。对违规私自调入者,按照《动物防疫法》严格处罚。在屠宰环节,对“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进行严密监督把控。3.4.7运输管理。对于运输工具,强力推行“一车两牌四证一码一台账”管理模式,一车指贩运人员车辆需持有车辆备案表,两牌为工作人员需佩戴工作牌及标明贩卖动物的标识牌,四证指的是动物贩运证,动物产地检疫证、动物免疫检测证、贩运人员身份证,一码指职场准入码;一台账指动物贩运台账。坚决维护贩运条件及车辆备案等级,并在装卸前后清洗消毒,严格把控肉食流通防控。3.4.8厨余监管。对餐厨剩余的垃圾禁止随意丢弃、喂食动畜。做好监管,降低疫情传播风险。3.4.9非法监管。严格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监督检查,实地暗访,检举揭发等方式,对辖区非法调入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排查。防止违法人员因偷奸耍滑,导致疫病传播。

3.5巩固基础加强防控

在维持现有防控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动物疫病防控建设。完善现有机构内的编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一线人员的待遇,设置职位晋升,安排学习等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防控人员,可以减少其他派行任务,专职于疫情防控。从各方面入手,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提高标准。搭建大数据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软硬件,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实现防控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互联网+疫控”的现代化防控模式。

3.6提升防控预警能力

鼓励各地有实力的实验室大胆申请经费,合理利用资金,开展有效率的动物疫病研究,县级实验室可申请到市内或省内参加讲座会,交流经验。以大带小,落实疫控的专业性。由于当前种类繁多的养殖畜禽、病原体变异、野生动物疫病的增加,省、市、县各级都应及时更新各项知识,多多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疫控优秀论文,更新数据库。以避免因数据缺失所带来的防控疏漏。

4结语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具备一定的检测动物疫病能力。防控防疫部门应重视现阶段动物疫病的现状及遗留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提升市民及动畜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的安全认知,增强安全体系的构建,改变传统的动畜养殖管理方式。加强新时代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从改变动物疫病防治理念,落实基层工作措施,由大见小,不断探究现代化的科学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模式,为实现我国畜牧业繁荣稳定、维持野生动物种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连玉霞.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5):15.

[2]肖萍,陈莉,黎军,等.加强畜牧兽医管理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探析[J].畜禽业,2021,32(05):38-39.

[3]周桂荣.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N].鄂尔多斯日报,2021-05-17(003).

第3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

第4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

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统一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

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

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

第5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温州市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1-4]。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5-8]。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铁三角之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严峻形势。笔者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要求,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温州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温州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给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格局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9-10];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变革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产生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11]。2020年4月,在浙江考察时赋予了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也给浙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直接取决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至2035年,浙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唯有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短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为此,“十四五”浙江必须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路径,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浙江力量。

2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不够充足的农业科技

资金投入是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温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但在农业科技发展经费保障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力度不大、科研经费增长速度缓慢等突出问题。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经费明显缺乏,基础性研究的顺利开展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明显缺乏后劲,对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造成不利影响。

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不强

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还是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其评价体系还是以职称评定为导向的项目、论文、成果等,并没有将农业实际生产贡献纳入其中。农业科技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论文撰写、成果报奖中,而对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关注不够。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仍然主要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对科技创新的经济属性认识有限。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的实质应该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根据农业相关部门的统计,西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70%以上,而我国不足50%,温州市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相脱节,与生产联系不密切;农业科研的过程普遍比较漫长而复杂,且研究成本较高,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致使农业生产主体不愿轻易选择使用新的科技成果;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熟练运用科技成果,也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2.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是重大工程,涉及多项内容,其中,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关键。目前,温州市农业方面的科研人才数量总体不足,农业企业现有科研人才专业水平也偏低,远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均衡发展。

3促进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确保成果有效供给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会商机制,强化科技、产业部门协调联动,探索“产业部门出题、科技部门接题、创新主体解题、市场主体验题”的项目闭环管理方式,畅通农业科技项目发现和成果递交途径,加快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完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速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优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科技项目“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规范资金使用,激发创新动能。加强全市科技专项资金统筹,激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动性,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各类科技计划、平台、人才项目进一步向农业领域倾斜。加快农业企业直接补贴和免税政策向科技创新补贴激励政策转变。

3.2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农业科技硬核实力

一是加快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强化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种质资源搜集与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制繁等关键共性技术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创制一批突破性种质资源,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进口替代品种。二是开展适用农机开发专项行动。创新研制推广适应温州市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高效专用农机。提高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完善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畜牧养殖、设施种植、跨部门农机科研等装备需求目录,建立需求导向目录机制。三是深入发展绿色农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大“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创新及研究推广力度,加强“林药”“林茶”“林果”“林禽”等模式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四是积极推进农业工厂化、数字化。开展工厂化农业系统技术研究并推广无土栽培、气雾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技术。

3.3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以产业技术项目为抓手,构建“产业+团队+项目+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百品万亩”工程,每年选择一定数量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重点和示范推广,推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以温州科技大市场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专业市场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农业科技服务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3.4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逐步成长为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在农作物、畜禽、水产、花卉等领域培育国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聚焦生物农业、智能农机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新兴领域,着力培育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在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等全国知名企业品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成果等离岗或兼职创业,牵头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型。

3.5聚焦创新人才引育,构建农业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