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畜牧经济管理全文(5篇)

畜牧经济管理

第1篇: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发展,与人畜健康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着重对准现代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畜牧生产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

1畜牧市场的环境分析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畜牧经济效益也应该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畜牧业市场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西方畜牧产业较为发展的国家为首,大幅占领国外以及国内市场,而我国的畜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量却不明显。在畜牧产品需求量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仅仅保证出口稳定,相对来讲就是经济管理的原地踏步。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调控机制,国内的畜牧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基于当前的畜牧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从当前的畜牧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内的畜牧市场当中也要积极提升占有率。在消费者的眼中,产品质量就是竞争当中无形的优势,也是口碑提升的渠道。畜牧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良。管理人员要时刻将产品品质放在发展的首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旧能抵抗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保持销售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直接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农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态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市场,要打破传统的需求界限,为市场竞争和发展带来新内容。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与国际市场间存在着冲突,因此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在改进方向上没有制定良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值仅够维持国内的需求,在出口方向上的潜力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肉制品的价格在稳步上涨,我国的肉制品出口量处于发展相对平缓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较低。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优势地位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例如畜牧饲料、养殖投入等。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下,我国的畜产品还要满足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在畜牧出口上的潜力极为有限。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是畜牧产品,其他的生活资源需求也在逐渐增多。饲料的用量以及粮食的紧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牧业发展的波动,从短期眼光来看,这一问题会降低国内畜牧产品的供给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饲料的价格对于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速度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当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畜牧养殖的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从而对畜牧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很多养殖场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重视污染处理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以及畜牧养殖都带来潜在问题。当前大多数的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系统和技术上不完善,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养殖需求,给自然资源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的污染管理条例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使得一些“钻空子”的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加重了养殖场周围的污染情况,对于现代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由于受到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畜牧企业很难做到及时引进吸纳新机器,这也促使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无法高质量的开展畜牧养殖工作。这样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大幅提升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当前畜牧行业的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畜牧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从根本良好的开展管理工作,为后续的畜牧经济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基于当前国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促使国内农业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利用这种进口替代的形式,逐步向出口促进方向进行转移。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畜牧行业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加大猪肉的检疫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港口,完善运输设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改革。畜牧业的管理也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当前的畜牧养殖理念,并且完善畜牧产品的管理和检测体系,完善畜牧发展的信息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有示范性质的农场,加强带动领导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带动畜牧行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畜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重视程度都有所提升,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应该积极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并且对当前的畜牧技术进行及时更新,解决饲料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畜牧行业的发展需求。

3.2更新畜牧管理观念

在过去的畜牧业发展当中,人民的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人们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间的发展关系,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畜牧经济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将畜牧经济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进而促使畜牧行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当中。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也是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行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培训,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也可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人才管理机制。现代的畜牧行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畜牧经济管理队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解决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降低现代畜牧行业饲料成本以及养殖成本,全面提升畜牧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相关发展。

3.3创新规模化的经营

对于畜牧行业发展来讲,需要基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不断改善自身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从具体层面来讲,要不断减少成本支出,与资金以及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前景较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在经济管理当中尚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在管理当中,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并且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品牌方向上,及时更新相关管理制度,不断促使品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应该加大标准化生产,进一步践行无公害畜牧养殖。在标准化生产当中,首先要注重无公害生产和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并结合当前的畜牧经济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示范基地,有效推动养殖技术进行更新。与此同时,畜牧经济管理制度应该作为畜牧行业的生产标准,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农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发觉畜牧企业发展优势,将内在优势与企业进行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展示区,从而引导中小企业借鉴优秀管理技术以及发展方向,为畜牧行业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环境问题也是值得畜牧行业关注的问题,对于相关的农业污染,有关部门也要及时制定有效地管理措施,有效管控当前的污染问题。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对畜禽粪便、废水或其它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果沼蔬”“菜沼蔬”“茶沼蔬”良性循环养殖模式,从而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畜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畜牧经济管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促使畜牧企业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养殖工作,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改善当前的畜牧经济管理现状,为今后的经济管理内容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相关管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着手,推动畜牧行业进入无公害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提升畜牧经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岳佳琦,杨景峰.浅析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3):105.

[2]刘敬,展翔,徐贤东,等.探讨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畜牧科技,2018,(07):23.

[3]罗敏.浅述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7,(21):177.

[4]张玲霞.现代畜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20):97+163.

[5]张丽丽.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09):59-60.

第2篇: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体制;产业规模;ERP系统

引言

随着国民对肉制品需求量的提高,我国畜牧养殖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大,畜牧养殖业也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暴露出对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相关部门要及时调整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进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畜牧产业发展水平,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1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

1.1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经营过程中的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来看,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没能足够重视畜牧兽医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第一,相关人员以及养殖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昧注重经济效益。过度关注养殖质量以及经济效益,致使养殖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重视,同时也导致了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没有形成系统化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发展。第二,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形式缺乏创新。目前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形势仍然沿用以往的布置方式,即以考试测评、工作总结等方式开展相关工作。

1.2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从我国目前的畜牧养殖工作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会在经费分配上有所偏向,对于养殖规模的拓展以及养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大,而对于畜牧兽医管理方面资金的投入明显不足。这不仅仅会造成专业人员的流失,还会直接影响到牲畜的养殖,例如,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疾病时,往往会出现药品不足,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等情况。由于经费投入比例较低,致使畜牧养殖产业难以抵挡大规模疾病的威胁,也严重影响到后续的畜牧养殖质量以及养殖企业的经济收益。

1.3缺少专业的畜牧兽医管理人才

专业的畜牧兽医管理人才是提高畜牧养殖质量以及畜牧养殖规模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畜牧兽医管理人才和管理水平的引进与提升。由于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以及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较差,导致了近年来从事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人员的大幅度减少,这也就造成了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畜牧兽医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出现。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相关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畜牧养殖产业的隐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畜牧养殖水平。

1.4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医疗手段的缺乏,是导致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畜牧兽医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畜牧兽医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针对于相关数据统计情况来看,18岁到35岁年轻畜牧兽医人员比例占整体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20%左右,而45岁到60岁左右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占比为50%左右。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为实现畜牧产业的兽医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畜牧兽医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主要从我国现在就职的畜牧兽医整体情况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10%,大专学历人数占比为30%,剩余60%的畜牧兽医人员学历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水平偏低,从业年龄偏大,使其畜牧兽医工作者在面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疾病时,不能够及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而影响到畜牧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1]。

2实现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对策

2.1提高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兽医工作在我国畜牧养殖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为养殖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还能够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加强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重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管理机制。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大规模特色化养殖产业,畜牧兽医数量也普遍增加。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要充分结合产业及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符合企业经营需求的管理体制。第二,转变畜牧兽医管理人员观念。畜牧兽医管理人员应重视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对畜牧养殖业的重要作用,通过加深自身对于畜牧兽医工作内容的了解,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提升对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推进我国畜牧产业发展水平。

2.2加大对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经费支持

针对于目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畜牧养殖厂内部的经营情况来看,管理人员应重视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优化企业经费分配结构,为实现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提供经费支持。经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进展,增加对于畜牧兽医管理经费的投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为基础,充分满足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经费需求。在具有充足经费的基础上,要持续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摒弃原有的布置型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成熟管理经验实施对畜牧兽医工作的管理。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ERP管理系统,在实现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能够对于养殖的牲畜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兽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养殖的牲畜进行全面化的了解。经费投入的增加,不仅能够提高人员的管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兽医人员的日常工作[2]。

2.3培养与引进畜牧兽医管理人才

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畜牧养殖产业能否拥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完善对于畜牧兽医的管理体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动物养殖安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企业的收益。相关部门要做好畜牧兽医管理人才的招聘工作,注重以专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畜牧兽医管理工作。培养与引进畜牧兽医管理人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畜牧兽医管理人才的招聘工作。负责人员可以充分结合相关文件以及国家政策,最大程度为畜牧兽医管理人员争取福利补助,并通过提高兽医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来吸引专业型人才的加入。第二,加强与高校对口专业的合作。相关人员要充分意识到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利用与高校间的合作关系来进行人才引进,从而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2.4加强对畜牧兽医人员的技能培训

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因此负责人员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首先,针对于新入职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要注重为其争取在职深造机会,确保其在进行充分实践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其次,可酌情选派部分优秀人员到权威机构进行深造与交流,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最后,要定期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增加工作人员对先进仪器设备操作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认识与了解。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负责人员,要积极鼓励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提升自身学历水平以及知识技能,进而推进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中存在对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可应用经费不足以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提升对于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其经费支持以及人才引进培训,推动我国畜牧兽医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国良.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困境与创新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11):133-134.

[2]刘庆伟.县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困境与创新策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7):63.

第3篇: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一、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多元化和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产量目标转变为质量、数量和综合效益的协同多目标,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过度分割的分段式农业向全产业复合型农业产业转型。这种转变一方面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农户有效衔接起来,将小农户通过产业化模式联合起来融进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另一方面,这种转变将农业产业链条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起来,形成了“六次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原料供应部门向工业加工、环保、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一、二和三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工业、旅游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使之具备全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面对中国农业经济转型,需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推进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工农关系的转化,农业经营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农业是工作辛苦程度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比较效益却较低的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实施细碎化的均分耕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一步使农业经营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农业领域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日益缺乏,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新型职业化经营主体成为“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职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链管理者必然成为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提升的重要基础。这种转变既要求农业经济发展由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同时需要以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推进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7]。与此相适应,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要求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职业能力、农业资源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都要高于传统的小农户,使其能够在复杂交错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益。因此,培养新型职业能力人才就是要培养其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带领专业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民族品牌,打造和推动农业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渐萎缩、非农化趋势明显

这一问题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需要。首先,从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看,非农化趋势突出,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非农专业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农林经济管理学院中专业招生人数日渐萎缩。其次,从课程设计上看,一些反映农业经济特色的课程逐渐消失。例如,一些传统农业特色的反映交叉农学知识的课程,植物学、畜牧学、林学等课程已经被排除在一些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农产品贸易、农业推广、农村金融等农业经济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在一些农业经济管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被削减课时甚至多年未开课。再从学生就业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90%都去了与农业有关的行业或部门。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进入农口工作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0%。这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趋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服务于农业的技能不断被弱化,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差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越来越突出交叉学科融合与创新,这些新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延展要求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交叉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需要交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教育平台。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专业面窄,社会实践缺乏,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随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向非农倾向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务农、亲农、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能力弱化。培养的人才只懂基本的企业会计知识、企业管理原理等通识知识,缺乏农业特色和服务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其在职场竞争中缺乏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三)传统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从当前农业经济课程设置上看,缺乏应对转型时期农业经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尤其缺少与企业互动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的顶岗实习能力,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积累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一些教师常年“足不出户”搞教学,而目前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上的农业经济知识落后于实践的问题突出,其培养的学生能力必然远落后于转型经济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也是很多学生感觉部分课堂知识“学无所用”的原因所在。从授课方式看,目前普通高校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串联讲授,主要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没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面对转型时期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很难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这些新知识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反映,需要紧密结合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的追踪研究、总结和报告,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深入相关企业及部门进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形成与农业经济岗位可以对接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模块化培养体系设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区别于通识教育、职业培训[8][9]。应对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兼顾高等院校优势和特色基础上,重点融合和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培养目标既要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同时要突出强调农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按照模块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形成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块

从高校学生培养的学历层次看,本科生为主的金字塔结构已经被打破。近年来,本科生规模缩小、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员结构呈现梭型的特点。本科招生规模严重缩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适应农业经济转型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按照层次结构、按照“精专深”原则培养,重点拓展职业能力培训。其中,本科层面人才培养突出“精”度,重点在于突出对小规模本科学生核心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抓住核心精品课程内容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按照精品思维打造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层面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度。在突出相关方向的广度知识基础上,需要加强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专业化的学习,保障其在实践中能够独立解决农业经营管理中的难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博士层面则要有“深”度,这一层面需要掌握较为精深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独立、系统、开创性地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解决复杂、关键性问题,并形成开创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潜在能力。

(二)搭建职业能力导向的交叉型课程体系模块

需要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发挥农业院校学科特色优势,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主要按照文科、理科和工程类设计,形成了农学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特色专业、食品科学特色专业等优势学科。这种割裂虽然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就业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这种割裂的学科分界,以农业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为基础,整合全校其他学科核心课程优势,将优势学科资源按照专业需要设置为集群优势平台,并按照卓越式或者精英式教育模式重点培养,架构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能力之间的桥梁。例如,农业食品经济专业方向,重点培养方案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核心专业为基础,实现农学系、动物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等学科核心课程交叉融合,并采取小班授课和专题授课方式,从食品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相关课程的系统设计,搭建集群式核心课程体系平台和配置师资力量供学员选择。在学分设置上,除了通识课程、经济理论等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增设必修的农学类核心课程、畜牧类核心课程和食品工程类核心课程,满足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的翻转式教学模块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动手操作能力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激发积极性和投入精力,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热情。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课堂改革就是要告别“课堂干讲”“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的传统三部曲,需要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转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教师的责任在于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领取任务,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实现信息知识的综合、凝练与传递。将课堂和实践场地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场所,包括知识运用、答疑解惑、总结提升。

(四)完善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块

第4篇: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0引言

2017年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6亿元,比2016年增长2.9%,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和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当前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时期农业经济肩负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多个方面作出调整。

1发展特点

首先,粮食作物稳步增长。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68万t以上,增长了2.2%。早稻受到降雨影响,产量有所下降,播种面积维持在104.9万hm2以上,下降0.1%,产量在70万t以上,下降4.6%。秋季粮食再获丰收,播种面积维持在97.5万hm2以上,增长1.4%,粮食总产量维持在622万t以上,增长0.5%。其次,绿化造林,科学有序推进。2017年共完成人工造林0.91万hm2,完成计划的206.8%。迹地更新0.91万hm2,完成计划的116.8%。再次,畜牧养殖产能进一步优化。2017年,浙江肉类总产量104.4万t,与2016年相比下降11.6%。生猪结构调整初步见效,年内出栏母猪1032.7万头,相比2016年下降411.7%。家禽生产规模有所下降。2017年末存栏6387万只,年出栏14146万只,分别比2016年下降3.1%和5.3%。禽类产品价格呈现大降后升涨的趋势,全年禽类价格保持稳定。牛羊生产继续调减,效益进一步向好。2017年年末,存栏牛羊13.5万头和106.4万只,分别下降7.2%和5.9%。

2转型现状

2.1农业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剧,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面临较大难题。在很多地区由于农业生产量较低,经济水平较差,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不少地区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具备品牌效应,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无法吸引消费者购买积极性。

2.2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在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交通限制,很多农产品不能够及时向外运输,农产品大量滞销,市场供给不平衡。而有些地区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面临干旱洪涝灾害威胁,农产品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难以提升。有些农业生产用地被大量征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锐减。此外,由于化肥肥料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带来较大影响,使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放缓。

3转型对策

3.1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首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快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印制和农村经管综合信息平台招投标工作,确保证书印制标准和质量;初步建成集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业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推动土地确权成果转化应用[1]。其次,深入贯彻落实“三权分置”意见。制定出台浙江省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再次,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金,专项用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继续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和落实资格审查、上限控制、分级报备和风险保障金等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2]。对租赁农村土地的工商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和流转承包地用途等情况开展定期监督检查,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最后,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完善“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机制,涉农县(市、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涉农乡镇设立调解委员会、村组设立调解小组或专人调解,依法开展调解仲裁工作。

3.2培育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

首先,培育特色农产品。要立足浙江省地理区位优势,气候多样性,物质资源丰富的特点,率先建立一批全国性质的物种资源示范地,大力培育品种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其次,按照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快建成一批生态茶园、放心菜园和精品果园,积极发展健康菇业和优质中药材(省种植业局牵头)。按照“提升猪业、拓展兔羊、稳定家禽、扩大蜂业、强化种业”的思路,坚定走“六畜兴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湖羊、兔和蜜蜂等特色精品畜牧业。最后,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要进一步加大省级农产品评比力度,积极扶持和支持特色优势农产品申报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着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鼓励和支持三标一批农产品认证。

3.3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①以示范创建引领规范发展,深入开展省、市、县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各级示范社、示范场推荐评定和审核工作,要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积极做好落实。②以政策扶持引导规范发展,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缓解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资难的问题。③以动态监测促进规范发展,对各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年报信息公示和示范名录建设工作[3]。④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行动,要重点抓好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主体创建工作,鼓励多元主体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4-5]。

4结束语

目前浙江省农业正在逐渐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变,这个时期就要求相关部门及时转变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结合浙江省农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相国艳.关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些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67,169.

[2]马晓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307.

[3]杨小凤.浅析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95.

第5篇:畜牧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义

知识型农业采用的是比较先进的科研成果,并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传统以资源为主的制约,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深入还未有很多的运用,在今后的策略上,应该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备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加速推进我国落后的资源型农业转向知识型农业。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运用能有效的促进农民的农业收入,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农作物产量提高了,但经济收入确降低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通畅,农业占有率过高无法实行农业大面积生产。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2.1信息资源有待开发

前期农村经济管理信息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管理不全、专业人员不齐、拨发经费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而农业间的信息得不到共享,信息传递得到了阻碍,农业信息库未统一形成信息系统,农业信息不及时,无法起到指导农民的生产的作用。

2.2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产被忽略,从而农村的信息化生产有很大的滞后,在大多数农村农民普遍知识落后,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指导体系知之甚少,对农业信息化缺乏应有的认识。

2.3农业信息人员专业性不强

农业信息化人员由于我国国情,大多数处于从事基层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都是跨专业的,而专业型人才往往不重视搞农业生产,毫无疑问,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获取农业生产途径有十分有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发展。

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1因地制宜的规划

农业生产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农作物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分布实施。农业生产要学会灵活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

3.2扩大资金投入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上,要积极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进来,要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3建设人才队伍

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农业科研管理的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形式多样的管理手段也在发展,简而言之,就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具备高素质多技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3.4网络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就需要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和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基础网络建设要求整个农村网络全覆盖,每家每户都能共享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快餐。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需要实时对专业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有保证。

3.5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的一大作用是帮助农民准确的把握好市场的需求,使得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产出不会出现不对称的尴尬,因为相对过剩会严重影响产品的销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农业信息人员正确严谨的农业信息,严格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方便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庞大的工程,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的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给社会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辛余斌.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农业资讯,2016.32:64-66.

[2]韩连贵,王恒,杨微,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易继平,张照利,鲁川.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