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探究性学习报告精选(九篇)

探究性学习报告

第1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化学学习探究式学习兴趣水平

1调查问卷的设置思路与发放对象

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本次调查问卷就以学生对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兴趣为目的进行问题设置。探究式学习过程由要素依次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参与每个要素时都产生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参与前一要素产生的间接兴趣是参与下一要素的直接兴趣,每一个探究要素设置一道自评式客观试题(详见3.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问卷的发放对像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邓晓青教师所任教的九级的12班、15班和16班三个班,原因邓晓青老师一直致力于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应用到组织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并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采用激励、诊断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以邓晓青老师的学生为调查样本,能比较真实地获取基于探究性学习的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水平方面的信息。

2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2012年4月15日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12班、15班、16班共发放180份问卷,当天回收164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作废7份。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2.1提出问题的兴趣

问题:化学课堂上,你最感到心情愉快的行为是()

A.在听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题 B.认真听老师讲解并记笔记C.边做小动作边听讲D.走神睡觉或其它。

选项A指向提出问题的兴趣,对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21.83%,15班18.75%,16班25.93%。

2.2猜想与假设的兴趣

问题:在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下列()是你最先采取的行为。

A.猜想实验的现象及结论B.等待实验结果C.跟着老师的引导观察思考D.趁老师不注意做小动作。、

选项A指向猜想与假设的兴趣。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16.38%,15班25.00%,16班31.48%。

2.3制定计划的兴趣

问题:在课后学习化学时,你最习惯的行为是()

A.想学时学,不想学时就不学B.按照老师指定的计划进行学习C.自己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

选项C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对三个班选C项的统计结果:12班43.64%,15班29.17%,16班51.85%。

2.4进行实验的兴趣

问题:对简单易做的生活中的小实验,你最常采取的行为是()

A.想方设法自己做实验探究竟B.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C.想起来做想不起来就不做D.怕麻烦不做。

选项A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对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40.00%,15班33.33%,16班59.26%。

2.5收集证据的兴趣

问题:如果你的实验做失败了,你最习惯的行为是()

A.想办法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重新做B.记住老师说的实验现象C.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记录实验现象。

选项A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表5是对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63.64%,15班54.17%,16班70.37%。

2.6解释与结论的兴趣

问题:对你实验出现的结果,你出现最频繁的行为是()

A.认真分析并解释实验的结果B.与其他同学对照顾一样就行C.记住老师说的正确结果

选项A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对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63.64%,15班56.25%,16班72.73%

2.7反思与评价的兴趣

问题:做完化学实验后,最令你心情愉快的是()

A.得到了与老师讲的一致的实验结果B.顺利地完成了实验操作 C.实验过程中弄懂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D.说不上来。

选项C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对三个班选C项的统计结果:12班30.91%,15班29.17%,16班33.33%。

2.8表达与交流的兴趣

问题: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时,你出现最频繁的行为是()

A.与别人交流、讨论,B.听别人讲,C.没印象。

选项A指项制定计划的兴趣。对三个班选A项的统计结果:12班61.82%,15班68.75%,16班75.93%。

3统计结果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随着探究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三个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水平不断提高,但到了反思评价环节突然下降,其中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兴趣高于其它项,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反思和评价能力。

(2)无论是从单一的探究步骤还是整体的探究学习过程来看,学习兴趣水平程度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16班、12班、15班(除猜想与假设和表达与交流的情况为16班、15班、12班外)。

2012年5月份三个班的月考平均成绩(满分为50分的试卷)。12班38.63分,15班37.29分,16班39.55分。

结合2012年五月份的月考成绩可以得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12、15、16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出正相关。

4关于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的兴趣不高,呈现出整个学习过程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兴趣强化循环网,即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并没有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机的结合,使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将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兴趣强化循环网,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彭频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最新调查报告\[J].化学教育,2001,(6).

[2]王锦秀.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化学教育,2001,(7-8).

[3]邹洪涛,胡加丽.水族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及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2006,(5).

第2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尤其是中小学生网络学习资料的搜集和学习,而以百度和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更让我们很容易地找到想要的学习知识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正逐步开始进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2.现有的学校课堂上的师生传授型的教学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被抹杀掉,而且每个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种学生仅依靠教师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来独立学习的教学模式,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做得多,干涉的多,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探索研究的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针对以上的具体情况,我发现,利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把互联网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习流程简介

作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一定的学习流程和教学的模式,我这里介绍一下网络环境下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简要流程:

通过这个流程,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结合到一起,师生双方利用互联网和课堂作为交流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的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经过修改和交流形成真正的有价值的知识要点。

(二)具体的问题实施

我教授的英语学科里面中西方文化只是比较薄弱的区域,因此我选取我校五年级课外英语探索乐园的20名学生,按照这种学习的模式在英语的中西方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效果也比较明显。首先我架设好一个师生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登录http://后,注册每个学生的名字,审核通过。平台开设四个网络栏目:(1)课程探索问题区;(2)资料交流室;(3)报告提交处;(4)作品展示厅。利用这四个栏目,按照学习的流程模式我们开始了新的学习。

1.教师布置探究式问题,学生获取后网络搜集整理。欧洲是我们第一个学习的总课程,针对这个课程,我是通过解决20个问题来实现的。这里介绍一下我设计的关于欧洲的20个问题:

(1)欧洲的构成;(2)欧洲的居民;(3)欧洲的起源;(4)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各包含着哪些国家;(5)从潍坊到德国的汉堡走水路的路线是什么,经历哪些国家、海峡、运河、大洋?(6)从潍坊到法国巴黎如果要作火车,请设计一下行走路线、站点、国家;(7)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每个国家的名字、民族;(8)请用中文或英语记录欧洲国家首都的名字;(9)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国家的节日;(10)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每个国家的特产(1~2个);(11)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欧洲最杰出的10个文史名人;(12)请用中文或英语写出近代欧洲的10个主要发明;(13)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的10处风景名胜(附图片);(14)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著名大学;(15)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最时尚的10个运动;(16)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10个优秀旅游城市;(17)请用中文或英文写出欧洲各国的国花、国旗(附图片);(18)请用中文或英语介绍欧洲10大河流;(19)请用中文或英文介绍欧洲10大报社;(20)用中文说说假如我是欧洲人,我愿意住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最好说出六个以上的原因。

2.学生网络搜集交流资料,教师课堂互动完善。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的资料来讲评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报告资料作出初步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搜集的资料的正确与否,及时纠正同时表扬资料收集认真的学生,对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大体的资料汇总,制定出大体的纲要,学生针对这些汇总修改自己的打印教材,为下一步完成个性化报告做好准备。

3.教师总结问题的要点,学生完成个性化报告。在教师讲述完每个问题后,归纳每个问题的要点呈献给学生,以此作为学生完成报告的大纲,同时要求学生修改的报告到报告提交室,学生针对这些要点结合自己的修改打印教材完成个性化报告,报告里面必须有教师提供的要点,内容可以自己丰富,使每份报告在不脱离大纲要求下各有特色,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真正的实现了学生自己想要做的探究式报告。

4.教师评析个性化报告,修改整理后网络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问题要点,学生结合自己的打印教材形成网络个性化报告后到学习平台的报告提交处。教师审核优秀的报告把他们到作品展示厅,把优秀学生作品结合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一份新的“网络教材”。

三、取得的成果

1.针对这个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3个月中,我带领学生参与的欧洲问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对欧洲的文化和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分析资料的水平。

2.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这里做下补充:

(1)教材灵活,模块化教学,在学习中形成教材,知识面相互交叉,前后关联性不强,适合随时学习,问题探索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大家交流。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真正的指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环境延伸到家庭,通过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让学生、教师、家长都从中得到提高。

(3)提出问题探索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能力。只有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模式,才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改进教学方法。

2.小班化教学模式最为实用,但人数太多效果不明显。对于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和成绩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果人数太多对课程的进行速度有一定影响,而且会把每个问题的探究期限延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定程度的转移。

第3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崔子建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内容注意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式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因此教师也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角色变了,要求也高了。笔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谈教师的“三者”作用。

一、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专题内容时,通过介绍钢铁每年因腐蚀的数量约占金属年产量的10%,全世界每年腐蚀的钢铁几千万吨。要想防止钢铁的腐蚀,就必须弄清楚钢铁腐蚀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实例激发学生去探索金属腐蚀的成因及防护??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也可以设计让学生去调查金属的腐蚀状况及防腐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探索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知识。通过以问激疑,以疑激趣,使学生产生追求化学科学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培养执着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概念,电离平衡有关概念时,鼓励学生根据原理,能反映特征,给这些概念下定义或起名称。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鼓励学生用纸牌给元素原子量,原子半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等规律分组,自已编制能体现出周期律的周期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以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加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能乐于接受了。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内容时,通过介绍科学家探索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播放科学家发现“三元素组”、“八音律”以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的录相,然后设计让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等数据,发现问题,形成假说,再寻求理论去解释假说,从而得出结论,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与方法。

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中学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教师是活动场所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者作用

1.指导学生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针对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液污染河流,提出的“城中河污染的调查与处理”课题。针对走私盐中缺碘情况,提出“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课题等。三要指导学生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研究宽度,使研究的过程就是经历科学的探索过程,通过研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择“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由来、发展与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在学习物质结构知识时,选择“物质的结构与质关系的探索”作为研究课题等。

2.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首先是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其次是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如“城中河的污染调查及处理”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等?在方法指导时要把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要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

3.指导学生撰写报告、论文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论文,让学生参考学习。

第4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师引导预习报告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7-02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师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运用的模式是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纠错和反馈上。对学生而言,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在上课之前几乎是未知的、没有准备的。课前预习只是部分学生的自发学习行为,而教师引导下的实用、高效的课前预习并没有扎实进行。为了对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有更明确的认识,将课前预习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现做以下分析:

一、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1.教师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精心设计进而引导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预习将要在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初步的准备和铺垫,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做到目标明确、有备而来。

2.在课前预习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上来讲是被动开始的,师生也失去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和目标的一个大空间和一个有利时机。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正是抓住课前这一允许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索、质疑、分析、尝试等,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问题,课堂上再经过师生的教学互动,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3.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能优化教学过程,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和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后的练习、辅导、考试反馈方面,这些环节的适度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很重要。但把大量精力用在课后,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收效并不是随精力的投入成正比增加,另一方面较重的课后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前预习上师生的不重视,使得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被限制。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将师生的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课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进取,这样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的实施过程

学生的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就要改变以往学生自己预习,没有教师引导,没有预习情况检查、反馈的松散状态。

1.教师编写预习报告。在教师对课程、学生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精心设计适量的预习目标和任务,以书面预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前几天呈现给学生。

2.学生完成预习报告。报告预习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整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他人互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能达到预习的目标,也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兴趣。

3.检查和反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一方面了解学生预习的质量,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反馈评价,激励学生更主动、更高效的学习。课前预习的检查和反馈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对预习的质和量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检查和评价,检查和反馈的方式可以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方法,如:同学互查互评,教师抽查,家长辅助检查反馈,课代表协助检查反馈等。目的是监督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前预习认真落实,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也可从预习报告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只设计布置预习报告,忽视检查反馈工作,否则预习就可能流于表面形式,预习质量就可能下滑。

三、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报告的编写

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中,其核心环节是预习报告的编写。预习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预习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引导、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课标、教材和学生,设计高质量的预习报告,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情境和素材,让学生通过完成预习报告,达到课前预习的既定目标。

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的课型特点,预习的偏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对预习报告内容和目标进行设计:

1.激发兴趣:此类型主要从课外知识信息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适当的方式提出疑问,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启发思维: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再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推理,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阐述、评价等。

3.梳理知识:对于和将要进行的新课有关的,且学生已很好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以提纲、列表等方式将知识进行梳理,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联系、比较、迁移,通过学生自己“温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新”的目标。

4.准备基础:课堂的每一分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十分重要,对于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就能基本掌握的一些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点,如:基本字词读音,简单概念名词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初步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进一步巩固和解析。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两次有梯度的学习,收效应该更好,同时也能够节省课堂教学的精力和时间。

5.了解程序:有些课型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程序较多,或者如实验课中有严格的操作步骤,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环节程序有明确的了解,不能等到上课时才去想该怎么做,甚至没弄明白就活动或动手操作,这样就达不到课堂活动、实验的基本要求。为了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活动、实验必需的最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对课堂将要进行的程序的明确了解,做到有备而来,胸有成竹。

6.引导探究:新教材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些实践活动没有时间在课堂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这些实践活动、实验、制作、调查等以及自己的命题设计在课前预习报告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获得成就感,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

7.提问摸底: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教师发问,学生解释,这种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拓展。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设计学生发问的环节,让学生针对将要进行的新课提出自己的问题、疑惑、观点等,教师在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修正思路、获得答案。

8.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也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针对一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方面,让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工具获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生成新信息。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有用的信息与同学老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9.培养情感: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重要的方面。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命题,对学生的各方面情感、意识、态度进行引导、修正和培养。

教师在设计书面预习报告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从以上九个方面出发考虑,将问题进行整合。不同内容的课,可有不同的偏重,目标是为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下,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使预习从原来的松散低效转化为精细高效,是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所在。在这一精细化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使课前预习的正面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减小由于预习目标、方法及预习报告设置不当而造成的对教学质量提高的负面影响。

1.教师设计的预习报告要实用。师生要将课前预习真正落到实处,让课前预习发挥作用,教师在设计预习报告时要分析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设计对学生真正有帮助,有提升的题目,将实用性作为预习报告设计的第一要求。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可以分层次设计预习,分层次要求。

2.课前预习不能过细、过深、过多。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预热,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对于这种初步探索学习就不能要求过高,不能将过多的细节性,有难度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无法完成,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也要考虑到预习报告的量和学生的学习量,不能落实了课前预习,却大大占用了学生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预习报告要精炼,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要做到少量、高质,不能让学习负担抑制了学生持续预习的愿望和动力。

3.预习的单元、学期、学年梯度目标。当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成为教学常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时,我们就应考虑对预习目标有梯度的提升。每一学科,随着学生对预习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教师应改变课前预习的着眼点,提高预习要求,不能原地踏步。教师要有明确的单元、学期、学年预习目标,设置的梯度要合理,让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促使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4.排除课前预习的不良干扰。我们要辩证的分析课前预习的作用,不能有只要预习就有益的片面绝对的思想。教师要认识到,没有经过认真分析、仔细权衡的预习可能会干扰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被动、机械的直接接受本来需要探究才能获得的结论、法则、公式、原理等。学生如果通过预习直接、简单的接受了书本上的知识,那么课堂上的探究、质疑就会成为形式,这样的预习反而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此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内容,教师要防止学生自己预习产生错误认识或者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结 语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促使学生主动预习,为后续学习做好辅助准备。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实用并且适量的预习报告,发挥预习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慎重设置、取舍,减小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预习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瑞菊.关于化学教学中的预习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2):70

2 刘志虎.浅谈课前预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第5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探究实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9-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很多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感性的理解深奥的物理定义、定律等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一、农村物理探究实验现状分析

1、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

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教案的编写,以及设计合理的实验探究的方法。认为进行探究实验,既浪费时间,又在考试中得不到实验预期的效果。所以不愿意做探究实验,要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草草了事,这样完成了教学任务,现象有特别明显,既省时又省事。要么纯粹不做,在讲台上讲讲实验,让学生强行记忆一下重点要考的考点,即完成教学任务有可以应付考试提高成绩。

2、学生不会做探究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既要学会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实验,那就得在课前做好扎实的预习工作,可是绝大部分学生不预习,也不会预习探究实验。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不知道怎样做探究实验。所以老师就在大声的说实验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机器而已,跟着老师机械照做。

3、学生探究实验流于形式,完任务,应付检查

学生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形式,做做样子,填写一些相关的记录,完任务,应付相关的检查。学生的探究过程与训练、考试等无关。整个过程没有系统性,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学生没有思想,更谈不上探究了,导致学生即使做了探究实验,但也不会分析具体的实验数据,也不知道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改进方法减小实验误差。以至于课后实验探究题没法下手,更不用说考试了。

4、实验报告走形式

学生做了实验后,本应该认真做好实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但我们农村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不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完了就行,学生随便写个实验报告,教师保存下来当做资料,以备上级检查就行了。

二、要做好探究实验,我认为要采取以下对策

1、教师方面

(1)教师要端正实验态度

教师要端正实验教学的态度,要在课前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教案。积极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不能因为某种原因找借口,不做实验,要么说实验,要么图省事只演示,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要在教学中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探究实验与学生自己。

(2)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课

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课的准备,认为只要写了教案、准备好实验器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实验课备课远不止编写教案、准备器材那么简单,教师要备好自己,也要备好学生,准备好器材,还要设计、预测实验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

(3)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实验与练习的结合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要认真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做具有针对性的相应的实验练习习题,即巩固了实验,还把实验和练习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使实验得到了升华。

2、学生方面

(1)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学生在预习时,要弄清楚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时使用哪些实验器材,怎样使用这些器材等。

(2)必须按分好的实验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不得大声喧哗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必须按照分好的小组坐在相应的座位上,检查好试验台上的仪器个数及完整程度,并和老师事先放置的器材做好对应。下课后收拾并摆放整齐器材,由小组组长给老师交代器材完整性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3)小组同学协调合作做好探究实验

在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人人参与,做好各自的分工,但不能各司其职,必须协调好各成员,调到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做好探究实验。

3、探究过程方面

(1)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但猜想要紧扣探究的主题

猜想是发挥学生自主思维的必要步骤,但猜想也不能离题太远,太离谱,必须围绕实验主题。

(2)实验过程要紧扣猜想,猜想就是实验的即时目的

每一个探究实验都可能有几个猜想,学生在实验设计时要跟据实验猜想进行,每一个实验猜想就是一个即时的实验目的。知道做完每一个猜想。

(3)教师要做好随堂指导

实验中学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做好随堂实验知道,尤其要注意知道学生的实验安全

(4)实验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总结,严谨教师大包大揽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实验记录做好实验总结。并要注重小组交流和他组交流。然后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总结,归纳综合出正确完整的实验结论

(5)正确及时撰写实验报告

第6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7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促进教师“蹲下身子看教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教”,仅仅从教者的视角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按预设轨道进行。现在老师们意识到“要做好老师,先当好学生”。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报告单时,老师先以学生的视角看教材,设想假如自己是学生,会在哪里感到困难,会产生什么疑问?喜欢什么样的报告单?然后再将老师们初步设计的报告单发给部分学生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报告单调整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践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报告单侧重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基础,引导学生将预习工作做得更实;课中的报告单侧重引导学生在课上主动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后的报告单侧重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为开展新的探究做好准备。

有利于促进课堂结构的改变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设计的报告单中的内容,包括用词都是精心设计的,注重了题目的针对性及表述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课上,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巡视其间,观察小组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及时进行询问、点评或指导,使交流更加顺畅、深入。

刘森虎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为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我减少重复的知识性内容,增加了现代服装欣赏部分,还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设计自己的校服,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过去老师们课下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但常常局限在自己的课讲得顺利与否等。归因往往是教学环节设计得是否新颖,学生是否聪明、听话等。现在老师们会在每节课末收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报告单,课后第一时间认真阅读。由学生的收获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由学生的共性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学需要调整改进之处”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在感受报告单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它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自主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前认知,引导学生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及做好预习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自主学习前置报告单”可以使学生课前的预习目标更明确,将预习落到实处。对结果的简单记录,对资料的收集与筛选都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课后延伸报告单又能将本节的所学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报告单也为课上生生探究交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交流话题,搭建了促进合作、交流、分享的平台。当学生在认真填写报告单时,学生会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提炼出关键词加以概括,这就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它又为学生汇报时的精彩发言提供了支撑。相信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8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

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42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920**、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720**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

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统计和分析,撰写《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与分析》、《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帮助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以作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参考。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二: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9至2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至20**、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9至20**、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第9篇: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非线性泛函分析;自主探究;合作小组;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1]。《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建立健全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2]。《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3]。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如何以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托,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寻找合理创新路径,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方式,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升,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用泛函分析是南昌大学应用数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非线性泛函分析”是南昌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该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现采用的主要教材与参考书目包括:马丁·谢克特(MartinSchechter)编著的AnIntroductiontoNonlinearAnalysis[4]、埃伯哈德·蔡德勒(EberhardZeidler)编著的NonlinearFunctionalAnalysisanditsApplicationsI:Fixed-PointTheorems[5]、孙经先教授编著的《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6]和郭大钧教授编著的《非线性泛函分析》[7]等。长期以来,南昌大学“非线性泛函分析”课程教学面临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学生在本科阶段习惯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尚不太适应以报告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第二,部分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自主思考能力薄弱,不善于挖掘现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与背景。第三,学生更注重对于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理论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研究方法的领悟和运用重视度较低。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期望解决以上问题,并使学生逐渐适应以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讲授和参与讨论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训练其严谨清晰讲解数学知识、准确到位总结归纳的能力。笔者以探究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契机,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演化逻辑,梳理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把握专业方向的发展态势,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同时,将学生从以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引导其更多地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重要研究方法,深刻领悟解决不同具体问题的研究手段和技巧。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学生逐渐适应报告为主的授课方式

对大多数国内高校而言,本科阶段的大部分课程仍遵循传统教学方式。与其形成反差的是,当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尤其是涉及专业课学习时,教师的讲授居次要地位,而学生的报告和与教师的讨论则需更多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课程开始时,可以考虑先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本门课程进行一个宏观的介绍,讲授3~4次课,引领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并布置后期要完成的任务(通常是以学生轮流报告,教师参与点评和讨论为主)。每轮授课中,教师讲授和学生报告具体各占多大比例,应根据学生基础、接受和领悟能力来定,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针对每一次课的内容,在学生报告时适时地进行提问,反复进行互动和正向反馈,达到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精髓的目的。教师的作用绝非只是简单评价讲解的好坏,而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报告真正有所收获。具体来说,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应理解和掌握自己讲授的内容,教师可通过提问来检验,针对知识点可以连续提问,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应完善教材或专著上未能详细阐述的知识点,教师提问细节时学生可能会“挂黑板”,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印象深刻。对于学生既要适当鼓励,又要适当施加压力。第二个层次是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在报告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和发问,如为什么要这样引入定义?必要性是什么?合理性在哪里?相关定理条件为何要这样设定?可否更改?定理的妙处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后续环节中,除教师点评外,引入“合作小组学习”模式,让选课的研究生在课后互相交流报告经验,在报告中采用互评的方式,让他们相互启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引入“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在课程报告后期,可视情况适当让学生报告1~2篇前沿科研论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某些内容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和驱动,带着问题去补基础、学工具、找方法、练本领,活学活用,避免学习过多的基础知识却不用于研究问题而做无用功。让学生正确处理好“读书”与“读论文”的关系。学生自主报告的另一个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用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对所报告内容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还需要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梳理重点、分清主次,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问题从何而来,研究思路是什么,方法有何特别之处和精妙之处,都是需要学生在报告时进行总结的。在南昌大学理学院的“非线性分析与方程”科研团队中有众多教授和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除了单一教师授课外,也可借助团队的师资力量,邀请团队中其他教师共同听取学生报告,并给予点评和指导。不同教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专长有所差异,这样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指导的优势,让学生博采众长,快速成长。此外,还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促使其尽快进入学术前沿。

(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挖掘数学理论的历史背景与产生动因

学生在本科阶段大多是以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形式,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自主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较为薄弱。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要面临一定的科研创新工作,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实现这一转换的有利契机。华罗庚先生曾说:“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补足证明、完善细节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提炼升华、削枝强干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引导学生在彻底消化理解所有理论结果证明细节的基础上,提炼出所学内容的本质和精髓。要让学生思考数学定理和相关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动因,这需要教师一方面熟悉和了解相关数学理论的历史和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定义、定理是在研究什么问题时受到驱动而创立的。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深刻理解这些数学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实际需求的。要体会提出问题者和学科奠基人所处的大背景,才会有比较切实的体会。“非线性泛函分析”是研究生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以难度大、内容多为特点。受课时限制,本课程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1)赋范线性空间的微分学;(2)拓扑度理论及相关不动点定理;(3)锥理论与半序方法。比如,教师在介绍拓扑度理论时,要先介绍这一理论的缘起以及早期建立时所利用的代数拓扑方法,再说明如何利用分析学的工具重建这一重要理论。同时,要让学生知晓拓扑度理论可以导出一系列重要的不动点定理,这些不动点定理又可进一步解决大量非线性方程解的问题。再如,教师在讲解锥理论与半序方法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际中产生的大量非线性方程都是缺乏连续性或缺乏紧性的。半序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建立仅使用较弱的连续性或较弱的紧性条件(而这些紧性条件很多实际问题中通常是自然满足的)的定理,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另一方面,介绍一些对泛函分析应用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数学家的代表,其中重点介绍田方增和关肇直等人的生平和贡献。田方增和关肇直都曾在法国留学,他们同是中国泛函分析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田方增等人为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原有科研计划,结合数学物理、国防科技数学,开展泛函分析的应用工作,并与关肇直合作共同开辟了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领域中“粒子迁移理论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中数学研究工作的一个空白,在中国成功地探索出应用泛函分析的一个重要科研领域[8]。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范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理论—实际应用”是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范式。数学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引导学生关注研究方法,使知识掌握和方法

积累双管齐下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涉及到知识和方法两方面的习得。只关注知识的灌输,不重视研究方法的渗透,无法让学生体会前人如何在已有理论上进行创新,当然就更谈不上下一步自己进行科研创新了。“非线性泛函分析”的三个重要研究方法是拓扑度方法、半序方法和变分方法。这三个重要方法各有其优劣,是在研究不同的非线性问题时创立和发展出来的。在学习时,要体会不同方法的特色和亮点,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些方法还可以互相结合,形成更强有力的工具。如半序方法与拓扑度方法相结合,称为半序拓扑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得到经典的锥拉伸与压缩不动点定理等许多重要结果。拓扑度理论的内容体现了“化繁为简,由简至繁”地考虑问题的数学思想。为了建立无穷维空间中映射的拓扑度理论,可先考虑建立有限维空间中映射的度理论。要建立有限维空间中的结果,又可通过先建立n维欧氏空间Rn中相关结果来完成,而这又可以藉由先讨论R2中的度理论来推广。历史上,BrouwerLE于1912年对有限维空间中连续映射建立了度理论,现通常称之为Brouwer度。此后,LerayJ和SchauderJ在1934年利用有限维逼近的方法推广了Brouwer度,建立了Banach空间中全连续场的拓扑度,即现在所谓的Leray-Schauder度,这是拓扑度理论的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拓扑度理论相关定理证明过程中,还应让学生知道在利用拓扑度理论时重点在于如何构造同伦,在构造的过程中,利用的是“逆向思维”的方法。有的定理在讲解完之后,还可引导学生考虑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推广。比如,空间是否可以推广?映射类型是否可以推广?算子是否可以推广为随机算子?在让学生进行尝试之后,可以告诉学生已有文献中有哪些关于这一结果的相关推广,并推荐一些参考文献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进行初步的科研尝试,作为后一阶段论文撰写的热身。针对传授事实还是传授方法这一问题,实际上,事实和方法不见得可以轻松拆分开来。侧重于任何一方,都可能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过分强调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而轻视对知识的传授[9]。事实上,方法须以知识作为载体。

三、结语